中央银行学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央行货币政策的 目标选择与决策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前提是: 正确选择目标 科学合理决策 合理使用工具
第一节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 作用
一、货币政策内涵 (一)货币政策定义 广义:指中央银行、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所有有关 货币方面的规定及其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 措施; 狭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 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 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一般情况下都指狭义。
4. 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由于存在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预期,短期菲利普斯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短 期有效而长期无效; 5. 卢卡斯政策无效命题: 理性预期下,公众的行为将抵消扩张性货币政策作 用,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均无效; 6.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公众无法完全预期到政 府行为并迅速做出调整,价格短期刚性,政策有 效。
总体来看,通货存款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众的行 为,但也受中央银行政策调整的影响。
准备存款比的大小特别是超额准备的大小,主要取 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但中央银行对此有很 大的影响力。
基础货币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行为,中央银行根 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运用政策工具直接影响基础 货币的数量。 综上分析,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特定的政策工具对货 币供给的影响因素施加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对货币供给的变化进行主动控制。
(二)货币政策功能 1.促进社会总供求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2.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Md ---公众意愿的持币量 Ms ---央行与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货币量 S --- 商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国内产出+进口 D --- 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国内需求+出口 (三)货币供求与总供求之间有紧密联系: 货币供给决定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的理论演变与实践

有效—无效—有效的演变; 货币政策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宏观经 济环境、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各种政策 工具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协调。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联储基本上实行货币主义 的“单一规则”,把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经济 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预算平衡案被通过,联 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过扩大开支、减少税收等传 统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 财政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 调控的主要工具。面对新的局面,美联储决定以 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 段,即“泰勒规则”。
(三)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效应问题存在的分歧集中 体现在对总供给曲线形状的不同观点上。 1. 古典学派:工资和价格极具弹性,AS线垂直,政 策完全无效; 2. 早期凯恩斯主义者:工资和价格水平固定不变, AS线水平,政策完全有效; 3. 早期菲利普斯曲线:早期描述工资与失业率关系, 推广为价格与失业率关系,因奥肯定律,进一步 推广为价格与经济增长关系,及AS曲线。右上倾 斜,政策有效;
四、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一)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为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主要的经济手段有货币政 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等。 (二)现代经济是高度货币化的经济、高度资本化 经济、开放经济,货币政策对于货币市场、资本 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具有支配性作用。 (三)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 性正日益增强。
(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 影响 。 根据AD-AS模型,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 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 衡点移动。在新的均衡点,产出与价格发生相应 的变化。 AS曲线的形状不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不同。
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方面,货币政策具有扩张或紧缩作用,适当逆风 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 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政 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 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 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维护和促进金融稳定,而不 适当的货币政策将导致或加剧金融动荡。
பைடு நூலக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严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全面 收紧,通胀率开始下降; 1990年4月和8月两次下调利率,1991年逐步放松了 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控制,同年4月又一次下调 利率,因货币政策放松的力度过大,又一次导致 了经济过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1993年开始,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停止 央行对非金融机构发放贷款。5月、7月两次调高 储蓄存款利率,平均上调0.82和1.38个百分点, 并恢复了3年期以上定期储蓄存款的保值贴补,通 货膨胀率终于被降下来;
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政策为内 生或外生) Ms = C+ D =m· B 其中:C为通货; D为存款货币; m为货币乘数; B为基础货币; B=C+R; m= Ms / B=(C+D)/(C+R) =[(C/D)+1]/ (C/D)+(R/D)
C/D为通货存款比;R/D为准备存款比。
由泰勒于1993年针对美国的实际数据提出: 如果通货膨胀高于目标值(N>N*),那么中央银行 应该将名义利率设定为高过名义目标利率i*; 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率(U>U*),央行应该降低名 义利率。
我国改革前,财政政策为主导; 改革后,逐渐强化中央银行职能,中央银行集中掌 握货币发行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基础货币管理 权和基准利率调节权,以保证全国统一货币政策 的实施。开始运用利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 务等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 。因此,作用直接、时滞期短的财政政策开始淡 出宏观调控的舞台,而作用相对间接,时滞期较 长的货币政策则扮演起主要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