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货币金融学之第九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但,贴现率的这种心理效应可能与央行的预期相反。 如,央行提高贴现率,很有可能,借款人将会在利率变 得更高之前加速借款来满足信贷需求。这种行为将阻碍 央行降低借款与支出的目标。
4、传导机制 贴现率→借款成本→贴现数量→Ms 5、优缺点 ◆优点: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 ◆ 缺点: (1)被动:可控制贴现率,不能强迫再贴现 (2)示范效应--可能误导 (3)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间的利差波动→贴现规 模/ Ms的非政策波动,难控Ms
◆最终目标
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
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操作目标
指中央银行选定的能被货币政策直接作用又与中介目 ◆中介目标
标紧密联系的金融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利率等。
介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不能对最终目标产生直接作用,为此,银行需选定一些能
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变量作为观测指标,这些变量就称
◆制定和执行金融法规与银行业务基本规章制度;
◆监督和管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非盈利性
◆流动性
◆主动性
◆公开性
二、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
(一)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权力
1、有权发行货币
2、有权管理货币流通
3、有权发布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命令与规章制度
二、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1、操作目标的涵义 2、作用 3、种类 ◆基础货币 ◆货币市场利率 ◆存款准备金
第五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
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 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
金融学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第四,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 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只有 选取那些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指标,才能通 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达到最终目标。
第五,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 应性。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为实现 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不同, 选择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也必然有区别。 这是不言自明的。
⒊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
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以调控信 贷量和货币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⑴公开市场业务的内容及类型: ①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即中央银行买卖的 有价证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操作工具:政府债券,尤其是短期国库券。 英国、美国及少数信用发达的西方国家,都以买 卖政府债券为主,尤其是短期国库券。因为在这 些国家政府债券发行量大,市场交易也大,国库 券在市面上的流通性和变现性很强,一般商业银 行均乐于购买以作为第二准备金,个人及公司也 投资于国库券,以增强其资产的流动性。
⒊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本国的国际地位。各国都把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 策的重要目标。 ⒋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 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基本平衡,略有顺差或略有 逆差的现象。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因 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一国整个经济长 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货币供应量
利率
由于以上指标各有优缺点,因此,有些国家货
币当局将其混合使用,如美联储的中间目标和 操作目标是: 中间目标 货币存量 长期利率(真实或名义) ⒈M1 ⒈政府长期债券收益率 ⒉M1、M2 ⒉公司债券收益率 ⒊国内非金融债务⒊抵押利率 ⒋银行信用 ⒋市政债券收益率
中央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五、简答题1. 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这一职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并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
而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活动施以影响也主要是通过这一职能实现的。
这一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集中存款准备金。
( 2)充当最后贷款人。
( 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2. 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这一职能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等几个方面。
3. 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性质一般表述为: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中央银行之所以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因为中央银行在业务经营目标、经营对象和经营内容上与普通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央银行之所以是宏观管理部门,是因为中央银行是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控制和调节信用活动的重要工具。
4.什么是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其代表有哪些?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这种中央银行制度往往与中央银行初级发展阶段和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前苏联和 1990 年前的多数东欧国家即实行这种制度。
中国在 1983 年前也实行这种制度。
六、论述题试论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与金属货币相比较,银行券已是一种信用货币,它的流通支付能力取决于其兑换金属货币的能力,即取决于发行银行的信誉。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选择

总结词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各国货币政策选择带来了挑战。
详细描述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一国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全球经济环境,以及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货币政策选择
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选择
金融创新为货币政策选择提供了更多工具和空间。
日本
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为主,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等资产,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注重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增长。同时,央行也关注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
印度
印度央行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此外,央行也关注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详细描述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
06
货币政策选择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美国
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重视利率政策,通过调节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和消费。同时,美联储也关注货币供应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
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选择经验
欧洲
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物价稳定,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此外,欧洲央行也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
国际贸易与货币政策选择
04
货币政策选择的实证分析
1
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
2
3
货币政策调整会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决策。
利率变动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和就业情况。
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调整会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影响本国货币汇率的波动。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选择

02 03
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未来,我国中央银行将更加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 业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 经济发展。
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
未来,我国中央银行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 创新,为货币政策实施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多样化 的工具。同时,将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确 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通过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和协调,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 化,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03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依据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80%
经济增长
关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 率、就业情况等,以评估经济总体 运行状况。
100%
通货膨胀
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 产者价格指数(PPI)等指标,监 测物价水平及变动趋势。
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 稳定和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通过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 业率,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提高就业质量
通过货币政策的引导,促进劳动力市 场的完善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就 业质量和劳动者素质。
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通过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控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保持国 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
要点三
定向降准
中央银行针对某一金融领域或金融行 业进行的一次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目 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中央银行学ppt课件第九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5
(三)货币政策操作变量选择影响
可选择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但是存在 技术困难: 存款准备金往往取决于商业银行的 意愿和财务状况,不宜为货币当局控 制;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不畅;基础货 币M1和M2之间关系不选择影响
1.公开市场操作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一,公开市场操作本身具有一些 固有的缺陷:时滞长,干扰金融市场 机制的高效运行,对证券市场产生地 区性冲击。 第二,我国尚未形成统一、发达的 金融市场。
24
(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第一,尚未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不能真正的成为市场主体; 第二,商行预算约束软化,对利 润的追求缺乏动力; 第三,不良资产居高不下,支付 风险阻碍其贯彻执行。 第四,银行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25
(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通或发生扭曲,主 要表现在:
2.其他金融机构不受中央银行的 约束,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的意识和动 力不强。
第九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第一节 货币政策时滞 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应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
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应
(一)古典学派——“货币面纱论”
1.工资完全伸缩性假说 2.社会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假说 结论:古典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除了引起价格水 平变化以外,对收入、就业总需求、投资、实际工资、 利率等变量都是无影响的,货币必然是中性的。
货币政策的操作性目标可以选择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和市场利率。 利率作为操作目标: 绝大数发达国家以市场利率作为操作目 标,具体模式有:一是中央银行紧盯市场, 并对市场进行经常性干预;二是,中央银行 与市场保持距离,有市场自求平衡。
14
(三)货币政策操作变量选择影响
《货币金融学》第九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操作

四、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法》规 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 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4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为什么要选用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二、中介目标和操作的选择标准(什么样?) 1、可测性 -可量化 -中央银行可及时得到这些变量的准确数据 2、可控性 3、相关性 -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具有高度相关性
第九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操作
稳定经济的任务,要求我们能够控制住经 济,使之不至于偏离持续高就业之路太远。就 业率过高将导致通货膨胀,而过低又意味着衰 退。灵活审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帮 助我们在这两条路中间穿过一条“狭窄的通 道”。 ——约翰· 肯尼迪
2
货币政策执行体系
货币政策 工具
货币政策的 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的 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 最终目标
21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运行 3、优点:①强制性,力度大
②告示效应强
缺点:①可能引起经济震动 ②可能引发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
22
(二)再贴现机制 1、含义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干 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 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一种 金融政策。
23
2、运作 (1)再贴现率 (2)合格票据
4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一)稳定物价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平衡国际收支
矛盾统一
5
(一)稳定物价 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 变化。 衡量指标: GNP平减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
6
(二)充分就业
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 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的工作。 但由于存在自愿性失业,所以充分就 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较稳 定的社会就业水平。 衡量指标:失业率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B. 有效—无效—有效C.无效—有效D. 有效—无效2.()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C.币值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A.货币供给量B.利率C.准备金D.汇率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A.中国人民银行B.财政部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D.国务院三、多项选择题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B.一般价格水平C.经济结构D.国际收支平衡E.经济增长速度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A.计划手段B.经济手段C.市场手段D.法律手段E.行政手段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A.政策目标B.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C. 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D. 政策传递机制E. 政策效果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

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
2.国际收支逆差时的影响
• 逆差意味着物资流入大于物资流出,国内商 品供应增多,货币供应相对减少。当国内市 场商品供给过剩,逆差的存在会加剧国内商 品市场供求矛盾,改善国内货币流通。 • 逆差意味着可利用的外国资源增加,在国内 资源未很好的利用甚至存在严重失业的情况 下,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民族经 济的发展;在国内资源贫乏、不够利用时。 逆差的存在则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国 内经济的增长。
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运用政策工具直 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因此,货币供给虽然不完全是外生的, 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基本上是可控的。
★如果对上面的货币供给决定公式作更细 致的划分,其基本结论仍是如此。
(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 影响 。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 响可以通过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来进行分析。如图9-2所示:
AD1 AD2 AD3 AD4 AS
AD1
AS
P4
P3 P2 P1 E3
E2
E1
E4
Q1 Q2 Q3 Q4 图9-2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从AD-AS模型中可以看出,货币政
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 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 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 移动来实现的。
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分析
★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
有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一)准备金
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 标的主要传递指标 。 准备金有不同的计量口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 备、超额准备、借入储备、非借入储备等。
中央银行学九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主 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 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 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主 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 主体的行为决定,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 策决定。
14
第一节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
(三)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1、古典学派
市场的有效性使得工资和价格对于产量极 富弹性,所以经济活动总是能够迅速调整到 自然产出水平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通过自 然产出水平的一条垂线 货币对实物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所 以货币政策和所有政府干预都是无效的。
15
第一节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
2、凯恩斯学派与早期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利率,影响投 和消费品的需求,实现稳定经济的目的 菲利普斯提出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 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 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进而提出 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菲 利普斯曲线 结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二)经济增长
作为宏观经济目标的增长应该是长期稳定的 增长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保 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 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 充分就业并不是追求零失业率 充分就业的目标,是将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的水 平。 25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奥肯定律”,说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存 在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 本或资源或知识密集型转变,那么经济增长 可能引起就业率的下降,此时两者的关系就 将是负相关。
第09章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共69页文档

总结与评论:
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的认识经历了无效—有效—无效—有效的演变。 而不同的结论主要源于对价格变化以及预期的不 同假设。
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迅速发展,货币政策有效调 控的难度在增加,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宏观调控的 重要工具之一。
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与各个国家各个时期 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各种政 策工具的合理使用和有效性协调分不开的。
货币供给决定公式 Ms = m ·B
简单的货币乘数公式
m Ms CD
C 1 D
B CR C R
DD
8
➢货币供给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货币供给:内生Vs外生(续)
详细的货币乘数公式
m M sC F T S C D F D T D S D BC ( r e )F ( T S )C D ( r e )F ( D T D S D )
本章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 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与程序
1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2
➢货币政策的内涵(略)
1. 货币政策的定义 2. 货币政策的内容 3. 货币政策的功能
5.00
0.0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13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3. 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效应问题
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集中体现在 对总供给曲线形状的不同观点上。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3版章节题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圣才出品】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一、概念题1.存款准备金(中国海洋大学2001研)答:存款准备金指银行所持有的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
银行为应付储户的提现和正当的贷款要求,必须按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央行存款,其余部分用于贷款或投资,保留的这部分存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分为两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国家为了加强监管,维护储户利益,以法律形式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部分准备金,而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
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
银行一般会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免在需要资金时必须向央行贷款或拆入资金,增加成本。
2.超额准备金(中国海洋大学2003研)答: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规定,除必须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之外,还保留的一部分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等于总准备金减去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主要是解决意外的大额提现、结清存款或更好地投资。
超额准备金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乘数大小。
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它制约着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
3.基础货币(南开大学2012金融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011金融硕士;青岛大学2009研;南开大学2005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答: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两者总和,前者还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通常表达为:B=R+C。
式中,B为基础货币;R为存款货币银行(即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4.货币乘数(人行2005研)答:货币乘数又称作“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的是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或减少的货币供应量。
第9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原因:(1)政府追求数量型的经济发展; (2)投资欲望强烈,预算约束软化;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小。
业务推广部
28
(二)1995年以后的“单一目标”
“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业务推广部
7
2、衡量充分就业的指标
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数/全部劳动力人数 一般认为,维持在5%——6%的自然失业率,就认 为达到了充分就业。 3、充分就业的意义
失业对经济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1)高失业率会带给人们许多灾难; (2)高失业率意味着大量闲置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形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 货币乘数的变化;
(2)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 (3)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业务推广部
24
(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指标的比较
1、可测性
预期实际利率比较难获得;货币供应量受货币 乘数的影响,也较难把握,孰优孰劣难以确定。
2、可控性
②可控性主要采取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不利 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③难以确定正确的贷款规模和结构。 2、汇率
尤其是实行联系汇率制的国家可以采用。
业务推广部
27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1995年以前的“双重目标”
“发展经济,稳定货币”。 此目标提出后,在理论界引起较大争论。
业务推广部
8
(三)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涵义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 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政策为内 生或外生) Ms = C+ D =m· B 其中:C为通货; D为存款货币; m为货币乘数; B为基础货币; B=C+R; m= Ms / B=(C+D)/(C+R) =[(C/D)+1]/ (C/D)+(R/D)
C/D为通货存款比;R/D为准备存款比。
四、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一)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为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主要的经济手段有货币政 策、财政政策、产业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收入政策等。 (二)现代经济是高度货币化的经济、高度资本化 经济、开放经济,货币政策对于货币市场、资本 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具有支配性作用。 (三)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 性正日益增强。
(二)货币政策功能 1.促进社会总供求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2.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Md ---公众意愿的持币量 Ms ---央行与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货币量 S --- 商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国内产出+进口 D --- 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国内需求+出口 (三)货币供求与总供求之间有紧密联系: 货币供给决定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总体来看,通货存款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众的行 为,但也受中央银行政策调整的影响。
准备存款比的大小特别是超额准备的大小,主要取 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但中央银行对此有很 大的影响力。
基础货币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行为,中央银行根 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运用政策工具直接影响基础 货币的数量。 综上分析,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特定的政策工具对货 币供给的影响因素施加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对货币供给的变化进行主动控制。
(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 影响 。 根据AD-AS模型,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 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 衡点移动。在新的均衡点,产出与价格发生相应 的变化。 AS曲线的形状不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不同。
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方面,货币政策具有扩张或紧缩作用,适当逆风 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 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政 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 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 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维护和促进金融稳定,而不 适当的货币政策将导致或加剧金融动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严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全面 收紧,通胀率开始下降; 1990年4月和8月两次下调利率,1991年逐步放松了 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控制,同年4月又一次下调 利率,因货币政策放松的力度过大,又一次导致 了经济过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1993年开始,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停止 央行对非金融机构发放贷款。5月、7月两次调高 储蓄存款利率,平均上调0.82和1.38个百分点, 并恢复了3年期以上定期储蓄存款的保值贴补,通 货膨胀率终于被降下来;
货币政策的理论演变与实践
有效—无效—有效的演变; 货币政策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宏观经 济环境、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各种政策 工具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协调。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联储基本上实行货币主义 的“单一规则”,把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经济 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预算平衡案被通过,联 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过扩大开支、减少税收等传 统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 财政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 调控的主要工具。面对新的局面,美联储决定以 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 段,即“泰勒规则”。
4. 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由于存在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预期,短期菲利普斯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短 期有效而长期无效; 5. 卢卡斯政策无效命题: 理性预期下,公众的行为将抵消扩张性货币政策作 用,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均无效; 6.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公众无法完全预期到政 府行为并迅速做出调整,价格短期刚性,政策有 效。
由泰勒于1993年针对美国的实际数据提出: 如果通货膨胀高于目标值(N>N*),那么中央银行 应该将名义利率设定为高过名义目标利率i*; 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率(U>U*),央行应该降低名 义利率。
我国改革前,财政政策为主导; 改革后,逐渐强化中央银行职能,中央银行集中掌 握货币发行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基础货币管理 权和基准利率调节权,以保证全国统一货币政策 的实施。开始运用利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 务等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 。因此,作用直接、时滞期短的财政政策开始淡 出宏观调控的舞台,而作用相对间接,时滞期较 长的货币政策则扮演起主要角色。
(三)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效应问题存在的分歧集中 体现在对总供给曲线形状的不同观点上。 1. 古典学派:工资和价格极具弹性,AS线垂直,政 策完全无效; 2. 早期凯恩斯主义者:工资和价格水平固定不变, AS线水平,政策完全有效; 3. 早期菲利普斯曲线:早期描述工资与失业率关系, 推广为价格与失业率关系,因奥肯定律,进一步 推广为价格与经济增长关系,及AS曲线。右上倾 斜,政策有效;
第九章 央行货币政策的 目标选择与决策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前提是: 正确选择目标 科学合理决策 合理使用工具
第一节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 作用
一、货币政策内涵 (一)货币政策定义 广义:指中央银行、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所有有关 货币方面的规定及其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 措施; 狭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 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 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一般情况下都指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