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岳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岳麓版选修1(20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问题导学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活动与探究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2)依据材料三,文献记载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社会生产得到发展,但相比于中原地区还是落后.(2)北魏统治者开始了封建化过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2岳麓版选修1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
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
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
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
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
决。
献文随帝着死献,文冯帝太慢后慢以长太大皇,
母太子后间身的份矛再盾次越临来朝越听深政。。公
冯润见事情败露,干脆 想杀死孝文帝,不料事 情又败露了。即便如此, 孝文帝仍然没有杀她。 直到孝文帝病死在回军 途中,才留下遗诏,赐 死冯润。孝文帝死时,
北魏孝文帝皇后冯润 才33岁。
北魏商业、手工业 和文化开展的再现
北朝动物纹锦
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 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以下符合李悝变法主张和措
施的是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 选贤任能②铲除井田疆界,事实 上破坏了井田制③制定了中国第 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④创立 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
立的根本原因是
1、无视了北部边境 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3、全盘吸收汉文化 4、后继乏人
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开展的潮流
文成帝后冯太后的侄女——冯润也是个很有手段 的女人。在孝文帝出征打仗时,她逼迫孝文帝的 妹妹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弟弟冯夙。彭城公主一 怒之下,赶到前线,把冯润的丑事告诉了孝文帝。
最新考古 已证实,位 于内蒙古 大兴安岭 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 祝文刻写 的是鲜卑 族拓跋部 的祭祖文 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 跋部的发 源地。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5 北魏孝文帝
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①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加强对_黄__河__流__域___的控制。
迁都②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_洛__阳___;秉公执法,
(3)洛阳 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③意义: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_胡__汉___
民__族__文__化__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2)社会矛盾 •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
•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 廷实权。
•②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 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3)孝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 【史论归纳】 •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 (1)有利条件 • 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 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主题二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 【史料探究】 • 史料一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
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 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知识点一 北魏统一北方
• 1.建国统一 • (1)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 混乱(的2)政43治9年局,北面_魏。_____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学案 岳麓版选修1(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学案岳麓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
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均田制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禁胡服,改穿汉服。 (2)改用__汉___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4)改说汉语。 (5)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等一律改行__汉____制。 6.影响:(1)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 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加快了各族人民___融__合___的进程。
(2)具体措施表现为实行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 内容。汉化政策,就鲜卑族来说,推动了鲜卑族文化向前发展 了一大步,就中华民族来说,使中华民族的骨干——汉族融合 吸收了更多的民族文化、血液,从而更加丰富了汉族的内容, 使汉族文化向前发展了。
下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拓展思考1】北魏统一北方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结束了黄河流域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民 族融合,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改革的内容
1.实行均田制 (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3)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 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_役__和__兵__役_____。 (4)影响: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 了土__地__兼__并____,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
北魏统一北方
1.鲜卑族崛起 (1)汉魏以来,鲜卑拓跋部逐渐南迁。 (2)386年,_拓__跋__珪___复国,后定都__平__城____,史称北魏。 (3)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_分__裂__混__乱___ 的政治局面。
2.社会状况 (1)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2)各民族__相__互__融__合____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由于鲜卑贵族的__民__族__歧__视__和巧取豪夺,社会矛盾激 化。 3.改革的主持者:冯太后和__孝__文__帝__具有改革意识和才 能。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
[史料解读]
①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 ②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③用来形容一个人富有才华文采,一般多指书生,是一个褒义词。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提示 问题:民族阶级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解D析 由于民豪族强矛地盾主激的化行,威为胁影北响魏地统方治管理,故孝发文动帝对改南革朝设的征立讨三长制、
推行均田制,C项正确。
1234
解析 答案
3.(2017·临沂高二检测)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 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史论要旨
知识图示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主题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史料一 ①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 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 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史料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②所求 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 史料三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 尤精释义。③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 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
提示
史论总结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 化改革。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 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 方式。 (2)作用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 岳麓版选修1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探究社会改革的原因;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
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3 岳麓版选修1
1)内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 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2)作用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利于推行均田制;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
变化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材料一:《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 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材料二(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 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
材料三:“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 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 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二)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
国家所有
禁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农民所有
限
桑田
男:20亩
禁
麻田
男10亩
女5亩
材料
材料一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 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 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 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 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 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记忆技巧:汉服、汉姓、汉语、汉制、通婚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1.孝文帝改革评价: 1.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 2.顺应时代潮流,加强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发展
2.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最全面, 影响最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孝文帝改革措施具有创新性、开创性。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二)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 2)影响: a.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 b.保证孝文帝改革深入,利于胡汉民族融合,使 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9岳麓版选修1
二、改革的内容:
3、整顿吏治
1〕内容: 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
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 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2〕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农民赋
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开展。
【合作探究】
俸禄制能否到达防止贪污的目的?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
农业发达;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利于控制中原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4、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2〕目的 直接目的: 承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迁都方法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 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 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开展
为何要迁都洛阳?
4、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1〕原因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
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
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什么理由?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迁都原因
地理 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历史
平城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发,交通不便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 展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北魏定都近100年
洛阳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岳麓版选修1
四全盘吸收汉文化 3、后继乏人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④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 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4〕改说汉语 5〕改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开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缓和了民族矛 盾,稳固了封建统治。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完毕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根底。
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
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
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
背景5:冯太太仅后二后的十与男 三宠岁孝李的文奕献,文帝于帝决是毒心冯死太。改后革于献公文〔元帝目4死7,6的年冯,〕太将后年以
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
背靡景有4止:已鲜。卑所求族不的获社,会那开么致展诛水殒平,比身祸较 落家—后破—。谢,灵阖运门比屋。〞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
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
冯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1〕原因: A、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
方与中央的矛盾。 B、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
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目标导航] 1.从农业、封建化、汉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重点)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难点)一、背景1.前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状况: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矛盾: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5.主观:冯太后和拓跋宏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二、内容1.经济方面:均田制(1)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2.政治方面(1)三长制①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②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③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整顿吏治①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②措施: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③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迁都洛阳①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②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③意义: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
(4)改行汉制①废除鲜卑族旧制。
②官制一律改行汉制。
3.社会习俗(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①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②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思维点拨]1.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族落后的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因此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
2.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3.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作用1.经济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史论要旨]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击了保守势力,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3.移风易俗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知识图示]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一①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史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②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史料三(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
尤精释义。
③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史料解读]①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
②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③用来形容一个人富有才华文采,一般多指书生,是一个褒义词。
[问题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问题:民族矛盾尖锐。
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2)史料二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提示结果:民族阶级矛盾尖锐。
(3)结合史料三,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质的关系。
提示孝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史论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矛盾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②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主题二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史料一北魏迁都后①“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②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史料解读]①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
②“不期然”表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提示①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②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
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史论总结]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
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作用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1.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统治者的残暴B.鲜卑族的落后C.战争的不断发生D.汉族的不断反抗答案 B解析A、B、C、D项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与相对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
2.“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答案D解析从题中材料关键信息“迁洛之民……不得还北”可知,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4.(2016·泰安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
(2)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
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
[基础达标]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答案A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
2.北魏孝文帝初期“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为此孝文帝实行了( )A.宗主督护制B.俸禄制度C.均田制D.汉化政策答案C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故C项正确。
3.(2016·临沂高二检测)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由“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长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本题选C。
4.(2016·乐山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为此,他决定( )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解析材料阐述了定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正确。
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定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