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赛课一等奖课件

合集下载

《雨霖铃》省优质一等奖公开课实用原创课件

《雨霖铃》省优质一等奖公开课实用原创课件


这是贾至与王员外之间的“愁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
-名方向
1.感知诗歌内容,学习诗歌表现手法。 2.鉴赏诗歌内容,掌握鉴赏方法。 3.理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和融情于景。
-词牌名
“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为唐玄宗所制。据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安 史之乱中,唐玄宗为避祸进入四川前被迫将杨贵妃赐死。 当他们到达斜口时,阴雨已经下了十多天,唐玄宗栈道中 听到铃声,加上对杨贵妃的殷切悼念之情,于是创作了 《雨霖铃》曲,用来寄托对杨贵妃的无尽的思念之情。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知内容
1、给生字注音(识记)
帐篷 zhàng
暮霭 ăi
元宵 Xiāo (夜)
为虎作伥 chāng
和蔼 ăi
云霄 Xiāo(云、天空)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哀婉、 悲伤、 凄清、低沉
3、齐读《雨霖铃》,体会分别时的哀婉、缠绵。
-析内容
1、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东坡在玉堂,曾问一幕士:“我词比柳词何如?”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 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 把柳永、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代表; 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析
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 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 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 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 溢于言表。看似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 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译文三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 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 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演出经验总结
分享自己在多次演出中积累的经验,包括如何克服紧张情绪、如何与观众互动等。
演出技巧分享
分享自己在演唱过程中掌握的技巧,如气息控制、音色调整等,以及如何运用技巧提升演唱效果。
如何准备雨霖铃的演唱
曲目理解
深入理解《雨霖铃》这首曲目的背景、情感和意境,以便更好地演绎。
技巧练习
针对《雨霖铃》的演唱技巧进行专项练习,如高音、转音等,提高演唱水平。
05
雨霖铃的演唱技巧
Chapter
音色与情感处理
音色选择
根据歌曲的情感和风格,选择合适的音色,如柔和 、明亮、暗淡等,以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
情感处理
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变化,表现出歌曲 的情感起伏,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
节奏与速度控制
节奏感
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使演唱与伴奏保持一致,同时根据歌曲情感需要做出适 当的变化。
02
雨霖铃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 描绘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 诗歌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02
雨霖铃的内容解析
Chapter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概述
雨霖铃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表达离别 的痛苦和思念之情,通过描绘离别的 场景和情感,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离 别的无奈。
离别之痛
人生无常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表现力。
咬字清晰
保持清晰的咬字,使听 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歌词
含义。
演绎方式
01
02
03
04
情感投入
将自己完全沉浸在歌曲的情感 中,以情带声,感染听众。
肢体语言
通过适当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 情,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声音变化
运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手法,如 轻声、重声、滑音等,丰富歌
曲的演绎效果。
艺术处理
根据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对歌 曲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使其
互动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参 与度。
个性化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促 进其全面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情感表达与舞台表现力
情感表达
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将歌曲 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使听众产
生共鸣。
舞台魅力
展现出独特的舞台魅力,吸引 听众的注意力,增强歌曲的感 染力。
互动与交流
与听众进行适当的互动和交流 ,增强现场氛围和观众参与感 。
自信与从容
展现出自信和从容的态度,使 自己的演绎更加自如和自然。
柳永的创作风格独特,他的词多写离别之情、羁旅之思和市井生活,语言通俗易懂 ,意境深远。他的创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雨霖铃》的词意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01
02
03
寒蝉凄切
寒蝉在凄凉地鸣叫,声音 听起来很悲伤。这句描写 了离别的氛围,为整首词 奠定了情感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
在都城门外设帐饮酒,情 绪低落,没有心情。这句 描写了离别时的场景,表 达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课一等奖-柳永《雨霖铃》课件

课一等奖-柳永《雨霖铃》课件

建议提升课件的视觉效果和排 版设计,使用更加美观、大方 的字体和配色方案,以提升学 生的学习体验。
05
教学效果与影响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01
02
03
课件设计精美
通过精美的课件设计,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 们对《雨霖铃》这首词的 学习兴趣。
互动环节丰富
课件中设置多种互动环节 ,如问答、选择题等,让 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 的乐趣。
情境创设生动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出 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词意,增强 学习体验。
增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深入解析词意
课件对《雨霖铃》的词意 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 理解词人的情感和意境,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对比阅读拓展
通过对比阅读其他诗词, 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柳永的 文学风格和特点,拓展文 学视野。
课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掌握柳永《雨霖铃》的词意、意境和 情感。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和传承意识。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
课件特色与创新
特色
课件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生动形象地呈现柳 永《雨霖铃》的词境和情感。
创新
课件采用互动式设计,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过程,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课件还设计了个性化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学习进 度和能力,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难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课堂互动,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 果。
案例分析法
老师选取了《雨霖铃》中的经典名句,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 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 点。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生态环境
雨天景象,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生 态氛围,表现出地区特色与民族 风情。
名家点评与学术研究
胡适
《雨霖铃》是中国诗史上的标 志之作,它的语言很自然,跟 水墨画融为一体,具有中国文 艺美学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
贺敬之
语调婉转、比兴新奇,风格恬 淡、词华俊逸,被誉为韩退之 后“雨霖铃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许宏志
金圣叹将此作评价为中国古典 诗词之中最高峰的一部,不亚 于晋唐诗歌的巅峰。
音乐艺术与文学作品
钢琴曲
将雨水的音响引入了钢琴的演奏 中,从而得出了一首极富文学意 味的钢琴曲。
书画结合
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造就了艺 术形式的不同,同时也使这幅画 包容了更广泛的顾客。
书法作品
多位文学家将《雨霖铃》诗的一 些诗句用于书法创作之中,用书 法艺术来体现对这个文学理论的 语言感知和风格感掌握。
4 影响
被誉为雨神诗选,广为流传,被后世推崇为 韩退之之后的“雨霖铃芒”。
作者梁启超简介
生平
梁启超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 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化名流,在 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 历史印记。
文化贡献
擅长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方 面,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百家争 鸣”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学传承
积极倡导文化自觉,注重中国传 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中国现 代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之一。
雨霖铃在社会传媒中的影响
1 音乐作品
《雨霖铃》 这首曲子早已远远地超出了可爱的《雨霖铃》 的范畴。
2 电影作品
与《雨人》、《雨中曲》等影视作品一起,被誉为陈意涵的“雨量三部曲”影视作品,展现 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3 文学创作

中国风古诗词《雨霖铃》一等奖优秀课件

中国风古诗词《雨霖铃》一等奖优秀课件

创 作 背 以心中失意忧愤,常流连秦楼楚馆为 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 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作 品 赏 析
作品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 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 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 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 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 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 凄凉况味。
《雨霖铃》课件PPT
稻壳儿/2019/3/25
中国古诗词
目录
作品原文
作者介绍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赏析
作 品 原 文
作品原文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 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译文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 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 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 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 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 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 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 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 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一等奖柳永《雨霖铃》课件

一等奖柳永《雨霖铃》课件

《雨霖铃》中的技巧运用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寒蝉、长亭、骤雨等景 物,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表达离
别的哀伤。
虚实结合
在描写离别场景时,既有现实的描 绘,又有对未来的想象和虚构。
用典自然
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如“都门 帐饮”化用江淹《别赋》中的典故 。
韵律、平仄和押韵探讨
韵律和谐
整首词在韵律上和谐优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雨霖铃》中的文化元素
1 2 3
离别之情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经典词 作,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 深切感受。
意象运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寒蝉凄切”、“长 亭晚”、“骤雨初歇”等,营造出一种凄凉、哀 怨的氛围。
情感共鸣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能够引 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慨,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情重义 的传统美德。
意义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凄凉的秋 景来烘托和暗示离别的伤感和痛苦,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无限惆怅和对恋人的深 切怀念。全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02 诗词内容赏析
全文朗读与录音
01
提供标准的全文朗读录音,帮助 学生把握诗词的韵律和语调。
02
一等奖柳永《雨霖铃》课件
目录
• 引言 • 诗词内容赏析 • 诗词风格与技巧分析 • 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 • 诗词鉴赏与创作实践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01 引言
课件背景与目的
背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 国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目的
通过介绍柳永的生平、创作背景 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雨霖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优质课一等奖_柳永《雨霖铃》课件

优质课一等奖_柳永《雨霖铃》课件

拓展应用
诗词本是一家,那么大家能不能选取 《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 诗呢?试试看吧!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课堂小结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
雨霖铃
柳永
学习目标
◎品鉴意象
◎体味情感
整体感知
问题:词中哪句 话集中表现了作 者和恋人离别的 心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整体感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
合作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酒”无味, “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借景 抒情,用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自己借酒浇愁、苦 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 (欧阳修《玉楼春》)
综合领悟
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 如果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 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忆柳永 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 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 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 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怀念柳七郎。
布置作业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 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 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 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
字的鉴赏短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柳永雨霖铃获奖课件

柳永雨霖铃获奖课件

柳永雨霖铃获奖课件柳永雨霖铃获奖课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柳永词《雨霖铃》,其核心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学生已学过《望海潮》,本节在《望海潮》基础上,学习柳永代表作《雨霖铃》。

教学重点是鉴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中含情。

、解决的关键是认识其中的四种意象所包含的意义。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定位:了解柳永词的风格特点。

2.目标分析:了解柳词特点,就是要选取词中特定意象来鉴赏,如:“寒蝉、长亭、清秋、酒、柳、晓风、残月”。

三、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本词融情于景的写法,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意象特定含义不清楚。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雨霖铃》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送别场面,背景音乐是李淑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氛围。

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请看一则对话故事(幻灯2):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婉约词读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关于柳永(幻灯3)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 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 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 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 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 讨论一下,谈谈看法。 月 酒 柳 风 全句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秋节” 点明这首词的主旨。作者为 什么要把“离别”与“清秋节”联系 起来? 3. 赏析本词的另一重要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 。请讨论,全词哪些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 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 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 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 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 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走近作者
1、北宋词人。 2、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为永,字耆(qí )卿。 3、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 山)人。景祐进士。 4、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 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5、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 慢(“ 慢 ” 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 慢,声调延长)词独多。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 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呢?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本词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在作者笔下, 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 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 感。试以上片为例:1.说说 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 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2.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 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回问题
象 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回问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自汉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柳与“留”谐音,折 柳相赠有“挽留”意。 “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 暗写别时情。 b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酒醒后只能使人愁更愁。c、“晓 风”,指深秋的凌晨清冷微带寒意的风,比傍晚之风更 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 d、“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 人的愁思。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 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 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 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 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凉人更凉,借酒 销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 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 归,当之无愧! 回问题
雨 霖 铃
—— 柳 永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 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 狂?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 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 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 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
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且去浅斟低 唱,何要浮名!”

就在那烟花巷陌中,隐现艳丽雅致的丹青屏障。 幸有知己知音的意中佳人,最值得我寻访。姑且 这样偎红依翠,此种风流韵事,足令我平生舒畅。 美好的青春那么短促,不过一瞬时光。还是忍着 辛酸,把金榜虚名换成及时行乐的小饮清唱!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 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 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 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 言通俗,音律谐婉。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 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 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 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 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是一 望无际的水面,远处山色朦胧,水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 气升腾。(整副画面可想象成灰色调的山水画)诗人想到 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 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 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 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 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 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 地厚的《鹤冲天》。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 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 酸。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 中。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 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 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 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 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 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自称: “奉旨填词。”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 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 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 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
唱。
译文
黄金榜上没有我的大名,偶然丧失了当状元的 希望。清明朝代暂时遗落贤才,我怎么疗治心灵 的创伤?既不能大显才华实现风云志向,那就一 任自己纵情放荡。更何况管它得与丧!我本才子 词人,自应是白衣卿相。
景语
别 寒蝉、长亭晚、骤 时 雨初歇 (实写)
别 后
情语
无绪、留恋 无语凝噎
离 别 难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
杨柳岸 晓风残月
良辰美景虚设 思 千种风情枉然 念

(虚写)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回问题
邓丽君
拓展延伸之: 苏词与柳词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 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日:‚柳郎中词,只 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 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 《吹剑录》)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 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象 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离 愁
回问题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 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 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 一缕缕离愁。
谐 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 ——《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回问题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 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 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寓 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 刺客列传》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送别的时间--秋天的傍晚、地点--长亭 ①“寒” 直接点明天气和季节,是寒气袭人,不是盛 夏而是清秋;第二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 . 。这一 “寒”字,指的是诗人心境的凄寒。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 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 ②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 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 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情人 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 ③骤雨: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 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 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 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词的有关知识:
诵读指导: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 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 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 声断气不断 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