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合集下载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sTheoryofMoralDevelopment)L·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

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

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

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 岁)儿童处在外在掌控时期,顺从人士的道德规范,遵从赢得奖励、躲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著眼于犯罪行为后果,遵守他人的规则以防止惩罚、获得奖励;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与的投资回报去考量顺从原则,以被满足用户的程度去评价犯罪行为。

(2)习俗水平(10~13 岁)儿童将的标准予以内化,他们顺从法则以讨好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儿童期望讨好他人,协助他人,可以根据犯罪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犯罪行为;阶段四,顺从阶段,亦称“好公民”或维护和社会秩序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知,自己的责任,表明出与较低的认同,并力图保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儿童存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全然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展开挑选。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人们以理性方式思索,注重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指出依法行事就是的犯罪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犯罪行为受自我良知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现代心理学和伦理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同时探讨它对我们实践道德教育和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启示。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20世纪最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阶段,但是每个人的发展速度和深度可能不同。

道德发展的渐进性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促进道德发展,而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问题。

2. 道德发展有六个阶段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道德认知的复杂度和抽象程度逐渐增加。

具体阶段如下:(1)前卫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主要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他们的道德观念基于奖惩和权威。

(2)个人关系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利益,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3)社会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制度,他们认为遵守规范是正确的。

(4)社会契约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社会契约和公正原则,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社会契约和公正原则。

(5)社会利益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社会利益和社会福利,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最大化社会利益的原则。

(6)普世道德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超越了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3. 道德发展的推动力是认知冲突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推动力是认知冲突。

他认为,当人们遇到道德问题时,他们会经历认知冲突,即他们的现有道德观念和新的道德信息之间存在矛盾。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是由多个水平组成。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是客观题一个比较高频的考点。

接下来,将科尔伯格的考点一一呈现讲解。

一、科尔伯格是德育模式中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围绕着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来进行研究,此外认知模式也是当今主导地位最广泛的模式。

二、科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儿童发展水平,并将其分为了三个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多选题备考)。

在此需要强调一个大家容易错的地方,我们在判断儿童道德发展情况阶段时不能只从年龄上直接判断,还应该从每一个阶段的关键特点出发综合选择。

前习俗阶段:处在前习俗阶段的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

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关键词在于儿童服从权威和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好,受惩罚就坏,只看结果好坏。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符合自己利益就是好的,不符合就不好。

习俗水平:儿童已经有道德观念。

3.寻求认可阶段又称为好孩子阶段:该阶段主要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好的行为就是符合大家的意见,被人赞赏。

4.维护权威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已经能够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会遵循权威规范去行动。

后习俗阶段:儿童不仅有道德观念,更能够超越突破道德,思想境界更高。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儿童看重法律规范但并不认为是一成不变的,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重要性(既考虑法理也考虑情理)6.普遍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最高阶段,认为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认为人类普遍道义高于一切。

例题展示:1.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法规是人人应尽责任与义务,这体现科尔伯格道德阶段( )A.维护权威道德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C.社会契约定向阶段D.普遍原则定向阶段【答案】C。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一种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描述了人类在道德发展方面的各个阶段,并提供了有关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方式的详细说明。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道德问题。

1. 简介在19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是基于对儿童和成年人的道德思考的观察和研究,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

他的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式。

2. 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三个阶段2.1. 前传统阶段在前传统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基于外部规则的。

这些规则是由权威人物或组织制定的,例如父母、老师、宗教领袖和政府。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这些规则是否被遵守。

如果规则被遵守,那么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这个阶段通常在童年时期出现,但也有成年人停留在这个阶段。

2.2. 传统阶段在传统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基于社会共同价值观的。

这些价值观是社会共识的结果,例如公正、尊重、责任和忠诚。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这些共同价值观是否被遵守。

如果这些价值观被遵守,那么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这个阶段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出现,但也有成年人停留在这个阶段。

2.3. 后传统阶段在后传统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基于内在的原则的。

这些原则是人们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例如自由、平等、尊重和公正。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这些内在原则是否被遵守。

如果这些原则被遵守,那么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这个阶段通常在成年人时期出现,但也有一些人一生都停留在这个阶段。

3. 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特点3.1. 阶段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一个阶段性的理论,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式。

人们可以逐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后传统阶段。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在道德发展研究领域中,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成为了道德发展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本文将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其理论的主要内容、阶段划分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基于他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六个道德发展阶段,分别是:1. 前卫期(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部规则和惩罚,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避免惩罚和获得奖励。

2. 自私利益期(Self-interest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利益。

3. 互惠期(Interpersonal Accord and Conformity):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其他人的需求和利益,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公正和平等。

4. 社会规范期(Authority and Social Order Maintaining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社会规范和权威,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

5. 社会契约期(Social Contract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社会契约和社会福利,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契约和社会福利。

6. 普世原则期(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普世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基于普世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划分,更是一个道德发展的过程。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直受到关注,甚至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科尔伯格认为,影响人们行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发展历程。

据他所述,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讨论其包含的五个阶段的特点。

随后,将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批评,包括其阶段理论的性别偏见、其仅考虑发展的偏见以及对于非美国文化的偏见。

最后,将总结这一理论的内涵,以及实践中的应用。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0世纪20年代以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直受到关注,甚至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科尔伯格(1924-1968年)认为,影响人们行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发展历程。

他认为,在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人们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

正是基于这一观点,科尔伯格提出了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道德发展涉及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科尔伯格将这些阶段分为以下五个:自我利他主义、关系主义、契约主义、普遍主义和哲学原则。

首先,自我利他主义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以利己为重点的,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其次,关系主义假定,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取决于他/她的自身利益,而且还取决于他/她与其他人的亲密关系。

第三,契约主义指出,一个人在行动之前应先考虑他/她订立的合同,并严格遵守。

第四,普遍主义强调人们应该遵守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性原则,并以勇气、公正和坚定的态度坚持这些原则。

最后,哲学原则则提醒人们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在没有明确指导的情况下进行选择。

主要批评虽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广泛的认可,但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评。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德国哲学家科尔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经历不同阶段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征和特点。

本文将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其对人类道德发展的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共包括三个阶段:前传统道德阶段、传统道德阶段和后传统道德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传统道德阶段,此阶段主要出现在儿童早期。

在此阶段,个体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基于外部权威的规则和规定。

孩子们会服从权威人物的指令,但他们并不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德意义。

例如,孩子们会听从父母或老师的命令,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第二阶段是传统道德阶段,此阶段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生。

在此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道德规则的存在,并试图遵守这些规则。

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取决于社会和文化的规范。

此外,他们常常将道德认可与他人的期望和社会规范对自己的要求联系在一起。

例如,青少年可能会认为打架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教育他们不要使用暴力。

第三阶段是后传统道德阶段,此阶段通常出现在成年后。

在此阶段,个体逐渐摆脱了传统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开始独立思考,并基于自己的原则和理由作出道德决策。

他们开始关注个体权利和社会正义,并且能够在不同的道德问题上提供合理的解释和论证。

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为了保护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同性婚姻应被合法化。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强调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个人在道德问题上的差异,并且能够引导我们在道德教育和培养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它强调了传统社会和文化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

传统社会和文化通常为个体提供了道德指导和规范,但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限制了个体的道德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传统道德观念,并鼓励个体独立思考和拥抱社会变革。

最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呼吁关注个体权利和社会正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阶段理论,用于解释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该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层次是前康德式阶段,包括道德理解的前康德阶段和前康德伦理阶段。

在前康德式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在的权威和规则,以避免处罚为主要目标。

在前康德阶段,个体关注自己的利益,道德观念以个人的满足和需求为出发点。

例如,一个人只在被期望做某事的情况下才会去做,而不会考虑其背后的伦理和道义。

在前康德伦理阶段,个体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道德理解更加内化。

但仍然是由外部的规则和权威来决定行动的标准。

在这个阶段,个体往往只关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中的立即的权力和利益。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遵守规则,是因为他担心被指责或受到惩罚,而不是因为他觉得遵守规则是正确的。

第二层次是康德式阶段,包括道德理解的康德阶段和康德伦理阶段。

在康德式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持久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并且能够从社会角度和普遍性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康德阶段,个体开始理解并内化道德规则和义务,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基于社会和道德准则,而非出于个人的直接利益。

例如,一个人会拒绝参与不公正的行为,因为他们相信公正是正确的,不论其对个人有何利益。

在康德伦理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更加广泛的社会和全球的利益,关注道德原则比康德阶段更加普世化。

他们重视权利和社会正义,重视个人权力和义务的平衡。

他们愿意为了追求更高的道德价值而违反规则。

例如,一个人可能抗议违法行为或不公正的决策,因为他们坚信追求真理和公正比逆从于法律更为重要。

第三层次是后康德式阶段,包括道德理解的后康德阶段和后康德伦理阶段。

在后康德式阶段,个体开始对传统道德规范进行批判,并尝试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

在后康德阶段,个体开始关注多元主义和完全民主的原则。

心理学知识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心理学知识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心理学知识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学说基础上,就道德教育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进行专门的探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的主张,是教师招聘考试中是常考考点。

为了避免知识点混淆,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各位考生备考。

一、理论假设科尔伯格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因此,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关于道德判断,他认为是由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结构,或形式反映出来的。

道德判断有内容和形式之别。

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科尔伯格认为,一般来说一个道德问题都只有三种可能的回答──肯定、否定和犹豫不决。

所以根据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容并不能把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区分开来,体现道德判断水平的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形式。

如何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呢?科尔伯格认为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由此看出,科尔伯格十分重视道德两难问题的构建、讨论和应用。

事实上,道德两难问题也正是他阐述、分析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证据。

二、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儿童会接受高于自己一个发展阶段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推理。

那么,儿童的道德发展到底有哪些阶段和特征呢?对此,科尔伯格作出了著名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又称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分级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个体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

科尔伯格将人类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两个子阶段。

这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前传统阶段、常规阶段和后常规阶段。

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三个阶段及其子阶段。

1. 前传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儿童早期的道德发展。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部权威的规则和道德法则,比如父母或老师的指示。

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子阶段:顺从和惩罚认同。

在顺从子阶段,儿童往往会简单地遵守权威人士的规则,为了避免惩罚而服从。

而在惩罚认同子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惩罚。

2. 常规阶段:这个阶段是指青少年时期的道德发展。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和群体的道德准则,并在这些准则下进行判断和行为。

常规阶段分为两个子阶段:能获得他人认可和遵循社会秩序。

在能获得他人认可子阶段,个体的道德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和获得他人的认可。

而在遵循社会秩序子阶段,个体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法律,并努力遵守它们。

3. 后常规阶段:这个阶段是指成人的道德发展。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不仅仅基于外部权威和社会准则,也会考虑人权和道德原则等更抽象的概念。

后常规阶段同样分为两个子阶段:道德自主和普遍原则。

在道德自主子阶段,个体开始相信有时需要超越外部权威的规则,基于内在的道德准则进行判断和行动。

而在普遍原则子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普遍道德原则和伦理原则,并努力遵守这些原则。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强调了道德判断和行为的逐步复杂化和内在化过程。

然而,该理论并不是没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它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不完全适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sTheoryofMoralDevelopment)L·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

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

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又称为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或科尔伯格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并依据道德推理的复杂性和合情合理的能力水平划分。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道德教育、心理学领域以及法律、教育等专业的研究中。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科尔伯格提出,人类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体道德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前体道德指个体在道德判断之前形成的道德基础,主要通过社会化和道德教育来获得。

而道德判断则是指个体在具体道德问题上的实际推理和判断能力。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类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1. 预积极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对道德问题的判断主要依赖于外部权威和惩罚机制。

个体的行为主要是出于顺从和恐惧的动机,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

2. 个体利己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实现的。

3. 互利合作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关注与他人的互利关系,倡导互惠互利、合作和公平。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维护共同利益和相互交流来实现的。

4. 社会秩序遵从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重视社会秩序和规则,认为道德是通过遵从社会规范和道德法律来实现的。

个体开始对法律和权威有较高的尊重。

5. 社会契约维护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正。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维护社会契约和公共利益来实现的。

6. 宇宙伦理原则阶段:这是科尔伯格理论中的最高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超越了个人和社会的限制,追求最高的道德标准。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遵循普世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法则来实现的。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强调道德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个体需要不断经历不同的阶段并逐渐发展出更高层次的道德思维能力。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通过改进皮亚杰的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经历三级水平和六个阶段。

三级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得出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也就是有名的“汉斯偷药”(也叫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镭才能治好她。

病妇的丈夫汉斯找到药剂师,却被索价2000元,这个药价足足高出了药成本的十倍。

汉斯只能到处借钱,可最后只凑够1000元。

汉斯不得已,只好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以便能快点救活妻子。

但药剂师一口回绝他,说:“不成!我研制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因此走投无路,于是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撬开药剂师的店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科尔伯格把这个故事告诉儿童,并问了儿童一个特别核心的问题:汉斯应不应该偷药?为什么?通过研究整理,他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1)表现:以免去体罚与服从权力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凡是造成较大损害、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

反之,一种行为即使都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未被觉察或未受到惩罚那就不是错误的,因此本阶段儿童尚缺乏真正的是非观念。

(2)儿童的回答:赞成:不救妻子,会被小舅子打。

反对:偷药抓住,会受到严厉惩罚。

(3)关键词:避免惩罚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相对功利或朴素的利己阶段)(1)表现: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儿童的回答:赞成:妻子过去给自己做饭洗衣,要救。

反对:如妻子死了,生病也不是自己的错。

(3)关键词: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二)习俗水平(9-16岁)1.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或寻求认可定向阶段)(1)表现: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个知识点是在教育心理学板块里需要识记并理解的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之一,考察时候通常以判断、例子单选型出现。

因此接下来会从理论背景、阶段理论分类、理论启示等方面做一个详细的解释,方便大家理解。

一、理论介绍科尔伯格通过改进皮亚杰的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经历三级水平和六个阶段。

三级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同时,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用情景故事设置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通过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以此去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景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

接下来是详细的阶段理论。

二、阶段理论三、理论解释1、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属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

青少年和成人大多都属于习俗水平,只有大约35%的人在16-25岁之后才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也就是说,成人也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后习俗水平。

那么在我国,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第三、四阶段,也就是习俗水平。

2、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3) 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4)道德发展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5)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即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四、理论启示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

对于处于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的学生,讲解遵守法规问题多半是没有好效果的。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通过对人类道德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逐渐成熟的道德理念,它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本文将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概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而建立的。

科尔伯格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具有逐渐成熟的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

前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外界的惩罚和奖励。

人们会遵循规则和权威的指示,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理解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

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

人们会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外在的,不能独立思考和判断。

后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内心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人们能够理解并认同道德原则,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可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内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具有以下几个内涵:1、道德发展具有逐渐成熟的趋势科尔伯格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具有逐渐成熟的趋势。

在前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外界的惩罚和奖励,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仍然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后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内心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2、道德发展是个人的内在过程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个人的内在过程,它不是被外界强制施加的,而是个体自身逐渐形成的。

在道德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逐渐理解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3、道德发展是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尔伯格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道德行为和认知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随着个体智力、体验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2、自我利益取向阶段;3、社会规范取向阶段;4、社会契约取向阶段;5、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6、普世原则取向阶段。

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0-2岁时,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是为了获得回报而遵守规则,不愿意违背他人的意愿,害怕惩罚。

自我利益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2-7岁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认为一种行为是否正确应该以行为效果的好坏来衡量,仅仅满足于交换利益。

社会规范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7-12岁时,开始认识到一些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关注公正和信任,他们认为行为的好坏是根据社会规范来评判的。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是指人在12-18岁时,认为法律和制度的权威超越了他们自己的意愿,如果这些法律和制度被大多数人同意,那么这些制度就应该被遵守。

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他们的人权和社会福利,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也应该被制定为为最大限度地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

普世原则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遵守客观、无私、公正和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基于广泛共享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不被任何特定的人、群体或制度所控制。

总体来说,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阐述了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为理解人类道德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是由心理学家杰瑞德·科尔伯格提出的一种理论,旨在描述人类道德理解的发展过程。

科尔伯格认为,人类道德理解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特征。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包括五个阶段:
1.安慰型道德: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婴儿时期,人们在这个阶段内主要关心自
己的感受和感官满足。

2.法制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并且会尝试遵
守这些规则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3.好朋友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且会尽力
保护他人的利益。

4.公正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道德问题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
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

人们也会开始重视公平和正义。

5.全球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考虑全球性问题,如人权和环境保护,
并且会致力于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

人们在这个阶段内会更加愿意为达成公平和正义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理论,但也有许多批评。

有些人认为这个理论忽略了文化差异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并且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某个阶段内表现得比其他人更优秀。

尽管如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仍然是心理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并且对于理解人类道德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
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
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
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要是妻子一向对他很好,海因茨就该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反对者则会说,要是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
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
会说,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要对妻子负责任。

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是做了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做贼会是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家人(包括妻子)带来烦恼和耻辱。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偷东西是不对,可是不这么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
到做丈夫的义务;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不管是什么特殊的环境,你不得不遵守法规。

即使他的妻子快要死了,作为一个市民遵守法律依旧是他的责任。

不允许任何人去偷,为什么他能呢如果每个人在困境中都开始违反法律,那么就没有了文明,只有犯罪和伤害。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
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赞成者认为,法律禁止人偷窃,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
偷东西这种情况。

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

稀有药品应当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

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

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

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的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

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反对者认为,海因茨设法救自己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

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正。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确切的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理论,通过对道德发展的动因进行了研究,科尔伯格及其合作者概括出如下结论:
1.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人可以通过几个小时或几天的努力,习得某种知识;也可以通过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练习,形成某中技能;而道德学习却需要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努力。

2.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

道德不可能从外部强加于人,而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通话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
式。

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