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耐受 14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抗原表位特点 不同部位的表位,或诱导Th或诱导Treg,可诱导或抑制免 疫应答– 耐受原表位
抗原的种类:
抗原方面
免疫原
耐受原
抗原剂量:
适宜
高低均可
抗原类型:
颗粒性抗原
小分子可溶性抗原
抗原注入途径:
聚合体 TI抗原
非聚合体 TD抗原
皮下、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口服
免疫原
耐受原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IT。
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耐受
• 抗原因素
– 剂量 – 类型 – 免疫途径 – 抗原特续存在 – 表位特点 – 抗原变异
• 机体因素
– 种系 – 免疫系统状态
抗原提呈细B细胞胞活化的双信号 Page129
抗原剂量
一般来说,抗原剂量越大或个体年龄越幼 所诱导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 • 低带耐受:抗原剂量太低引起的免疫耐受。 • 高带耐受:抗原剂量过高引起的免疫耐受。
出生后
对相同抗原不引起应答
天然耐受 人工诱导
天然耐受
• Owen的观察 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 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 型Ag所致的免疫耐 受现象。
• 1945年 Owen首先发现:异卵双生小牛
• 体内含有对方不同血型抗原的血细胞并 在体内长期存在,彼此间进行皮肤移植 不产生排斥反应。
• 在胚胎期胎盘血管融合,血液交流而呈 天然的联体共生,因而可在一头小牛的 血液中同时存在有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 红细胞,成为血型镶嵌体(chimeras)。
信号传出 (效应)
抗原
机体
免疫应答
无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 特异性: 所有抗原 针对某一抗原 (免疫缺陷)(免疫耐受)
一、概述
•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指免疫活性细胞(T、B)接触某种抗原 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 状态。
•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 • 自身耐受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 不同于免疫缺陷或抑制
抗原剂量对T细胞活化影响
抗原剂量过低
抗原剂量过高
不足以激活T 低带耐受
调节性T细胞 高带耐受
T细胞耐受的特点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 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B细胞耐受的特点
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 B细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的主要特征
低带耐受
高带耐受
• 种系
– 灵长类、有蹄类动物只在胚胎期可诱导耐受 – 小鼠和大鼠在胚胎期和新生期都能诱导耐受
• 免疫系统状态
– 机体在胚胎期最易诱导耐受,新生期次之,成 年期较难
– 免疫抑制状态易诱导耐受
机体方面:
• 年龄及发育阶段 动物胚胎期、新生期 -----易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期(免疫系统发育成熟)-- 不易诱导
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
• Burnet: 对天然耐受现象的解释是--在胚胎 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 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 的耐受。
• Medawar: 不同种系的小鼠皮肤移植实验证实 了Burnet的假说。证实体内的免疫细胞处于 早期发育阶段,可人工诱导产生对外来抗原 的免疫耐受。
• Burnet和Medawar于1960年共享诺贝尔奖
成年鼠
B系
成年鼠
A系
皮肤移植
排斥
1-2 周 A系
新生鼠
B系
A系
骨髓
B系
6周 A系
C系
皮肤移植
皮肤移植
接受B
1-2 周 A系
排斥C
人工诱导的IT
Medawar等于1953年用 实验证实了此一免疫耐 受现象。从而指出,动 物在成年期,接触Ag产 生特异IR;在发育期, 接触Ag,则导致特异性
• 生理状态: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等
• 遗传因素: MHC 鼠类 ----------- 在胚胎和出生后均可 建立免疫耐受 家兔、有踢类、灵长类-------- 在胚胎期才能建立 免疫耐受
•
第二节
• 中枢耐受
免疫耐受的机制
通过选择 去除自身 反应T、B
细胞
•外周耐受
抑制逃脱
的自身反 应T、B细
胞
3、抗原免疫途径 •口服抗原易导致全身耐受,但可形成黏膜免疫应答,
--------耐受分离现象(机制未明)
•(口服>静脉>腹腔>皮下、肌肉>皮内) 4.抗原持续存在
5、抗原表位特点
不同部位的表位,或诱导Th或诱导Treg,可诱导或抑制免 疫应答– 耐受原表位
4.抗原持续存在
无APC提供共刺激信号,抗原持续刺激T细胞,诱导凋亡, 免疫耐受; 抗原消失 免疫耐受逐渐消退。
免疫系统构成
免wk.baidu.com系统
天然免疫
(所有病原) 1o防线
特异性免疫
(特定病原) 2o 防线
相互依赖的两个系统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中枢分析(细胞增殖)
PRRs 抗原提呈细B细胞胞活化的双信号
BCR MHC II /
FcR APC
CR
信号传入(抗原加工处理)
Th1, Th2,Tc
诱生抗原 参与细胞 产生速度 持续时间
小剂量TD抗原 T细胞 快,1天 长,120~135天
大剂量TD或TI抗原 T和B细胞 慢,8~15天 短,40~50天
2007口腔
Medical Immunology
22
2、抗原类型
蛋白单体
不能被APC细胞提呈
T细胞不被活化
B细胞不产生抗体
蛋白聚体
易被APC细胞提呈 B细胞产生抗体
•免疫抑制
应用免疫抑制剂使免疫系统功能受抑制,导致机体 对多种抗原物质不应答,停用抑制剂后免疫应答可 恢复正常。(非特异)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 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 的免疫耐受
• 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抗原方面 宿主方面
胚胎期
自身或外来的抗原刺激
不成熟的T、B细胞
形成免疫耐受
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 自身组织抗原 天然诱导耐受; 非自身抗原(如细菌、病毒、毒素、异种个体 组织抗原等) 免疫原 特异性免疫应答 耐受原 无特异性免疫应答
• 免疫耐受 • 免疫缺陷
–由于先天或疾病等后天因素造成的机体免疫系统缺 陷和功能障碍,导致机体对多种抗原物质不应答或应 答低下。(非特异)
中枢免疫耐受
指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发育的 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已被清除)
中枢耐受:不成熟T、B细胞形成的耐受
T细胞在胸腺的阴性选择阶段, B细胞在骨髓的不成熟阶段
对组织共同性自身抗原 反应细胞克隆消除
中枢耐受
减少出生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诱导中枢耐受的Ag为各组织均表达的组织共同 自身Ag 中枢耐受(不完全)
抗原的种类:
抗原方面
免疫原
耐受原
抗原剂量:
适宜
高低均可
抗原类型:
颗粒性抗原
小分子可溶性抗原
抗原注入途径:
聚合体 TI抗原
非聚合体 TD抗原
皮下、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口服
免疫原
耐受原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IT。
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耐受
• 抗原因素
– 剂量 – 类型 – 免疫途径 – 抗原特续存在 – 表位特点 – 抗原变异
• 机体因素
– 种系 – 免疫系统状态
抗原提呈细B细胞胞活化的双信号 Page129
抗原剂量
一般来说,抗原剂量越大或个体年龄越幼 所诱导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 • 低带耐受:抗原剂量太低引起的免疫耐受。 • 高带耐受:抗原剂量过高引起的免疫耐受。
出生后
对相同抗原不引起应答
天然耐受 人工诱导
天然耐受
• Owen的观察 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 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 型Ag所致的免疫耐 受现象。
• 1945年 Owen首先发现:异卵双生小牛
• 体内含有对方不同血型抗原的血细胞并 在体内长期存在,彼此间进行皮肤移植 不产生排斥反应。
• 在胚胎期胎盘血管融合,血液交流而呈 天然的联体共生,因而可在一头小牛的 血液中同时存在有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 红细胞,成为血型镶嵌体(chimeras)。
信号传出 (效应)
抗原
机体
免疫应答
无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 特异性: 所有抗原 针对某一抗原 (免疫缺陷)(免疫耐受)
一、概述
•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指免疫活性细胞(T、B)接触某种抗原 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 状态。
•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 • 自身耐受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 不同于免疫缺陷或抑制
抗原剂量对T细胞活化影响
抗原剂量过低
抗原剂量过高
不足以激活T 低带耐受
调节性T细胞 高带耐受
T细胞耐受的特点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 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B细胞耐受的特点
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 B细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的主要特征
低带耐受
高带耐受
• 种系
– 灵长类、有蹄类动物只在胚胎期可诱导耐受 – 小鼠和大鼠在胚胎期和新生期都能诱导耐受
• 免疫系统状态
– 机体在胚胎期最易诱导耐受,新生期次之,成 年期较难
– 免疫抑制状态易诱导耐受
机体方面:
• 年龄及发育阶段 动物胚胎期、新生期 -----易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期(免疫系统发育成熟)-- 不易诱导
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
• Burnet: 对天然耐受现象的解释是--在胚胎 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 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 的耐受。
• Medawar: 不同种系的小鼠皮肤移植实验证实 了Burnet的假说。证实体内的免疫细胞处于 早期发育阶段,可人工诱导产生对外来抗原 的免疫耐受。
• Burnet和Medawar于1960年共享诺贝尔奖
成年鼠
B系
成年鼠
A系
皮肤移植
排斥
1-2 周 A系
新生鼠
B系
A系
骨髓
B系
6周 A系
C系
皮肤移植
皮肤移植
接受B
1-2 周 A系
排斥C
人工诱导的IT
Medawar等于1953年用 实验证实了此一免疫耐 受现象。从而指出,动 物在成年期,接触Ag产 生特异IR;在发育期, 接触Ag,则导致特异性
• 生理状态: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等
• 遗传因素: MHC 鼠类 ----------- 在胚胎和出生后均可 建立免疫耐受 家兔、有踢类、灵长类-------- 在胚胎期才能建立 免疫耐受
•
第二节
• 中枢耐受
免疫耐受的机制
通过选择 去除自身 反应T、B
细胞
•外周耐受
抑制逃脱
的自身反 应T、B细
胞
3、抗原免疫途径 •口服抗原易导致全身耐受,但可形成黏膜免疫应答,
--------耐受分离现象(机制未明)
•(口服>静脉>腹腔>皮下、肌肉>皮内) 4.抗原持续存在
5、抗原表位特点
不同部位的表位,或诱导Th或诱导Treg,可诱导或抑制免 疫应答– 耐受原表位
4.抗原持续存在
无APC提供共刺激信号,抗原持续刺激T细胞,诱导凋亡, 免疫耐受; 抗原消失 免疫耐受逐渐消退。
免疫系统构成
免wk.baidu.com系统
天然免疫
(所有病原) 1o防线
特异性免疫
(特定病原) 2o 防线
相互依赖的两个系统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中枢分析(细胞增殖)
PRRs 抗原提呈细B细胞胞活化的双信号
BCR MHC II /
FcR APC
CR
信号传入(抗原加工处理)
Th1, Th2,Tc
诱生抗原 参与细胞 产生速度 持续时间
小剂量TD抗原 T细胞 快,1天 长,120~135天
大剂量TD或TI抗原 T和B细胞 慢,8~15天 短,40~50天
2007口腔
Medical Immunology
22
2、抗原类型
蛋白单体
不能被APC细胞提呈
T细胞不被活化
B细胞不产生抗体
蛋白聚体
易被APC细胞提呈 B细胞产生抗体
•免疫抑制
应用免疫抑制剂使免疫系统功能受抑制,导致机体 对多种抗原物质不应答,停用抑制剂后免疫应答可 恢复正常。(非特异)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 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 的免疫耐受
• 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抗原方面 宿主方面
胚胎期
自身或外来的抗原刺激
不成熟的T、B细胞
形成免疫耐受
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 自身组织抗原 天然诱导耐受; 非自身抗原(如细菌、病毒、毒素、异种个体 组织抗原等) 免疫原 特异性免疫应答 耐受原 无特异性免疫应答
• 免疫耐受 • 免疫缺陷
–由于先天或疾病等后天因素造成的机体免疫系统缺 陷和功能障碍,导致机体对多种抗原物质不应答或应 答低下。(非特异)
中枢免疫耐受
指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发育的 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已被清除)
中枢耐受:不成熟T、B细胞形成的耐受
T细胞在胸腺的阴性选择阶段, B细胞在骨髓的不成熟阶段
对组织共同性自身抗原 反应细胞克隆消除
中枢耐受
减少出生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诱导中枢耐受的Ag为各组织均表达的组织共同 自身Ag 中枢耐受(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