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1)
2021-2022高二生物中图版必修三课后作业:2.2.1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Word版含解析
其次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整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一、非标准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全部热带雨林生物 B.青藏高原上的全部高山苔原生物 C.海南岛清澜港爱护区的全部红树林生物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解析:群落是指肯定区域全部生物的集合,D 项仅指红松一种生物,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
答案:D2.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四周其他生物的影响。
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养分关系图中与右图所示的种间关系最符合的是( )解析:题曲线图中,生物乙的种群数量随着生物甲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且生物乙捕食生物甲。
各选项中只有D 项表示捕食关系。
答案:D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精确 把握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
A 项中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
B 项中豌豆和杂草对光、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关系。
C 项中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
D 项中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寄生关系。
答案:B4.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争辩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育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天数 开头时 第一天 其次天 第三天 第四天A.对比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育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解析:从表格可知,三种大型藻类分别和异湾藻混合培育,则对比组应当是异湾藻单独培育。
三种大型海藻和异湾藻之间都是竞争关系,只是前两种大型海藻生存力量更强,排斥了异湾藻,所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少,而鸭毛藻在和异湾藻竞争中失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多。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同步测试2 中图版必修三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同步测试2 中图版必修三基础过关知识点一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1.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里只有茶树一个物种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辛普森指数在6月份时最大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答案 C解析据图,纯茶园里物种有20个左右,A项错误。
据图可知,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量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B项错误。
据图可知,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C项正确。
人类对茶园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物种数,D 项错误。
2.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多样性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多样性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多样性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多样性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答案 C解析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的种类越多,多样性就越大,故乙类群的多样性大于甲类群。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
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物种4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物种7的种群密度在乙类群中较小。
3.在调查某处土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实验中,统计结果如下:该群落有4个物种,其个体数分别为2、3、5、5,则辛普森指数为()A.3.37 B.3.27 C.3.57 D.3.47答案 C知识点二群落的结构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 A解析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有的群落都具有。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2.1种群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同步测试
2019-2019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2.1种群的根本特征与结构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 ,这一现象表达了群落的〔〕A. 水平结构B. 垂直结构 C. 初生演替 D. 次生演替2.如图①~④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①为小麦与杂草B. ②为大小两种草履虫C. ③为大豆与根瘤菌D. ④为细菌与噬菌体3.小王分别从以下四种土壤环境取样探究土壤动物丰富度。
推测土壤动物丰富度最高的样品来自〔〕A. 菜园地B. 荒山黄土地 C. 建筑工地 D. 动运场的沙池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 ,还有秃鸡、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
他们共同构成一个( )A. 种群B. 生物群落 C. 生态系统 D. 食物网5.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
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关系B.乙图所示的两种生物之间的消长离不开它们的斗争C.丙图所示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争夺食物D.猞猁和雪兔的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6.以下有关群落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 ( )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根底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 ,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7.关于“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 ,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不同季节 ,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 不同地点 ,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 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 应设计表格 ,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8.孑遗种是:A. 某一地区非土著的快速散布的一种生物B. 能引起危险疾病的一种生物C. 遗传上不稳定的杂种 D. 某地区早先曾广泛分布的一种生物的残遗9.以下有关群落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A.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 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10.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 ,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 ,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 ,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A. 体型大小不同果蚁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B. 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C. 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D. 果蚁与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11.什么样的动物具有在种群成长上较大的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 ,也就是说此物种容易形成大的种群 ,而成为普遍种〔〕A. 一生的中可以屡次生殖 B. 第一次开始生殖的年龄较晚C. 每一次生殖的子代数目1-2只D. 寿命长 ,但是可以生殖的年龄短12.在麦田中除了小麦外还有杂草、昆虫和蚯蚓等.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一块麦田中各种杂草的总数称为丰富度B. 麦田中同种小麦长得有高有矮表达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 麦田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D. 麦田弃耕后长出杂草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二、填空题13.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 ,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 ,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答复以下问题:植物种类地点A地点B地点C非生物因素地点A地点B地点C草359风速低高高蕨类植物758距地面1.5米的光强低中高灌木1542土壤湿度〔%〕483515松树020土壤的有机物〔%〕6.5 3.8205落叶树2050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氨量〔mg•kg﹣1〕9.4 4.5 2.3〔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 ,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_ .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 ,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以下列图中的________ .〔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 ,调查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一般不能采用标记重捕法 ,理由是________〔3〕如果遭遇山火 ,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 ,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 .〔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 ,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至少说出两个原因〕.14.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时混交林 ,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 ,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D ,做出曲线如图A所示.〔1〕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B、C两图中能反映这两个物种之间关系的是________ .三、解答题15.试答复以下有关群落的问题:〔1〕群落是指________ ,因此 ,研究生物群落要以________研究为根底.〔2〕研究说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森林植物的分层主要与________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________ ,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四、综合题16.某水库中人工养殖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 ,为了提高鱼类的产量 ,必须不断投放饵料。
2.2.2群落的动态 同步测试 中图版必修三
2.2.2群落的动态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级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答案 C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级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2. 下列属于初级演替的实例是()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答案 C解析初级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初级演替的开拓者是地衣,地衣能为苔藓提供可生存的基本营养。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答案 B解析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所以A项不对(另一些生物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群落);如果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都错。
4.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
请据此回答问题:(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
同时,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同步测试 中图版必修三 (1)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同步测试 中图版必修三一、选择题1.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 ,网身长145 cm ,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A 、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 、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 、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 、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
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类群中的来说较小。
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中的较小。
所以C 选项正确。
答案:C2.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 其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如图。
根据图中信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与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B .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都有分布,故海水压力是影响该物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C.若甲~丁四个物种中包括藻类,则丙物种最可能为藻类D.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且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是一种自养生活的鱼类解析:由题图信息知,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且与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种群大小几乎不变,故海水压力不是影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为异养生活的鱼类。
答案:C3.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孽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铬浓度越高,污染区内螨类密度越高。
中图版必修三第2单元第2章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案
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r------------------- 学习目标导航------------------------1 •说明群落的基本特征。
2•描述群落的结构。
(重点)------ ◊自主认知。
-----------1•群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群落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2)群落的基本特征①物种的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②物种的相对数量: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采用种群的密度指标,也可以采用含有某种生物的样方占总样方的百分数这一频度指标来测定物种间的相对数量。
③优势种:群落中决定群落外貌和结构的物种叫做优势种。
④生长型: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
群落的外貌往往是由优势种的生长型决定的。
⑤营养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营养关系,这种营养关系决定了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及其变化。
2•群落的结构(1)形成原因群落结构是群落中相互作用的种群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
⑵类型包括群落的外貌与生长型、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
①空间结构i.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
ii.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
②时间节律:光、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使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③生态位i .概念:群落中每个种群与其他种群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上都存在的相对位置和机能关系。
ii.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也越大。
激烈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更多的情况是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了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竞争,使它们共存下来。
----- O核临'突破o ------[合作探讨]探讨1尝试用曲线表示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提示:探讨2 :某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有同学认为该现象表明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该同学的推论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3) (1)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3)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分别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响尾蛇与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解析】蛇、鸟都是一类生物的总称,如蛇包括眼镜蛇、蝮蛇、响尾蛇等,鸟包括喜鹊、麻雀等。
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能构成群落,未包括森林中的其他生物,如动物、微生物等。
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为同一种鱼,全部生物属于群落。
【答案】 A2.下列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A.种群种类的多少B.种群密度的大小C.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D.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解析】A、C、D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答案】 B3.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B.物种的相对数量C.优势种D.生长型【解析】群落中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在研究群落时,首先应当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答案】 A4.(2013·江门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解析】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的分布。
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阳生植物分布在上层,阴生植物分布在底层,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植物的分层及其栖息方式和食物来源有关。
【答案】 D5.(2012·上海高考)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解析】A和B中皆有3个物种,C和D中都是4个物种,D中4个物种分布较均匀。
物种数一定的总体中,物种数量分布越均匀物种多样性越高,所以D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课堂检测(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
201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课堂检测(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1.下列生物种群能组成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动物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等全部生物解析:选D。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D选项包含了该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符合群落的概念。
2.判断一个物种是否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的指标是( )A.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B.在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C.占有最大生存空间的物种D.有最大生物量的物种解析:选A。
本题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同时考查理解能力。
群落中的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
3.下面叙述可以描述“物种丰富度”的是( )A.调查池塘中鲫鱼的数量B.海洋捕捞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C.调查池塘中有多少种鱼D.灵岩寺院中的黑松棵数答案:C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是均匀的答案:D5.(原创)2012年1月31日,福建古田县湾口村段,浩浩荡荡的水葫芦延绵闽江近10公里,如同草原,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由于水葫芦成了优势物种,抑制了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其生长主要影响群落的( )A.物种丰富度B.垂直结构C.水平结构D.时间结构答案:A6.(2012·江苏苏州中学高二检测)下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图版生物必修3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剂同步测试题
第2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一、选择题1.一个湖泊生物群落是指湖泊中所有的()A.植物B.动物C.生物D.微生物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 a,b)的数量转变如图,下列判定正确的()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 a种群依托于b种群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 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 a为S型增加, 其增加受本身密度制约D. b为J型增加, 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3.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个湖里的全数鱼B.草原上的全数生物C.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D.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昆虫、蜗牛等4.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刻钓不到鲤鱼。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竞争D.互利共生5.为了减少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
下图表示对这两个种群数量转变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明正确的是()A.在I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B.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要紧缘故是食物不足C.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彼此作用D.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会减少到零6.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C.动物在群落中垂直散布依托于植物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散布也有不同7.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
下图是Tilman等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
图中a表示单独培育针杆藻、b表示单独培育星杆藻的情形,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路的培育情形。
针杆藻和星杆藻之间的关系是()A.竞争B.捕食C.种内互助D.共生8.一座高山上的哪些成份能够组成生物群落()A.全数鸟类B.全部马尾松C.全部生物D.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9.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刻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刻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丛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丛林10.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高中生物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素材1 中图版必修3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与种群一样,生物群落也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种群所能包括的,也就是说,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才能显示出来。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
[1]作为一般名词时与群落同义。
现在使用的生物群落一词,只限于强调沿袭克列门茨和谢尔福德〔F.E.Clements & V.E.Shelford,1939〕的考虑方法。
克列门茨认为,植物群落并不是个体和种的组合,而是用生长形〔growth form〕为代表的生态群组合,这种必须以生物个体为准据的新阶段的有机体,称之为复合生物〔complex organism〕。
谢尔福德〔1912〕对动物曾使用了生理活动型这个名词,它相当于植物的生长型,并称之为生态种群〔mores,用复数形,单数形为mos,涵义不同〕,它的组合即是动物群落。
以后把植物和动物作为mune 的机能生活形的集群,而进一步强调了统一性。
演替是复合生物的发育、成长,相当于它的成体的顶极群落是仅仅由气候决定的。
也有把这种观点特称之为生物生态学〔bio-ecology〕的。
群落划分[2] 主要是按气候条件划分的生物带〔lifezone〕,也就是冻原、夏季绿林、热带雨林、稀树干草原〔savannah〕等划分范围内的生物的群落单位。
F.E.Elements〔1916〕提出这个术语,当时是指一般生物群落,强调具有与生物栖息场所相关连的形态构造,并向顶极发展。
然而V.E.Shelford〔1932〕以后,多局限于与植物社区〔formation〕相对应的大型动植物构成的群落〔biotic forma- tion,生物社区〕,而Clements和Shelford〔1939〕等,根据植物的顶极,提出群落外貌〔physiognomy〕特征,并根据动物的影响种所鉴别的单位,把两者合并起来加以命名,例如stipa-antilocapra群落这种称呼。
生物中图版必修三同步自我小测: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自我小测1.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海洋中的全部鱼类B.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植物和动物C.生活在大肠中的细菌D.一个池塘和池塘里的所有生物2.同在热带地区,但是却可能形成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等不同的生物群落,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为()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3.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4.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5.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B.物种的相对数量C.优势种D.生长型参考答案1.C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海洋中除了有各种鱼之外还有其他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农田中除了植物、动物之外还有微生物,选项D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大肠中的所有细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C同在热带地区,出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海洋性气候和内陆性气候反差较大,因而年降雨量也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群落的不同,起决定性的因素为水分。
3.B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
4.B N1和N2两种群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所以两者为捕食关系,N1为被捕食者,N2为捕食者。
5.A群落中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在研究群落时,首先应当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高中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例题解析中图版必修三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例题解析(1)【例题】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内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解析:本题要求正确地理解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即种群内的生物是同一个物种,所以其内部生物的关系应为种内关系:种内互助或种内斗争。
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即群落包含各个物种,除包括各种种内关系外,也应该包含各种种间关系:种间互助、捕食、竞争、寄生等。
答案: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要求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要善于运用对比深挖各个基本概念的本质。
(2)本节课应该重点理解好群落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区分个体、种群、物种和群落等几个概念,正确地理解群落的几个基本特征,并学会在实践中分析问题。
如通过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学会土壤动物的分类与统计方法,了解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其特征。
【例1】有人说“根据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应该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科学吗?思路:该题较好地考查了生物群落的实质。
对于概念的掌握,不只要求我们记忆它的基本内容,而且要善于运用对比等方法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
如生物群落,我们知道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显然它不是种群的简单组合,生物体相互之间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这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包括生物的各个角色,应有制造有机物的生产者——主要是植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动物;另外还应该有动植物遗体、残落物、排出物等的分解者——各种微生物。
这也即是生物群落这一概念的外延。
答案:这种说法不科学。
生物群落除包括相互联系的动植物外,还包括各种微生物。
【例2】举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动植物分布的关系。
2.2.2群落的动态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1)
2.2.2群落的动态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一、选择题1 •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发生了一次火灾,几年后该地又长出了许多植物B •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小岛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植物C.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了小草D.种植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树等木本植物覆盖解析: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进行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上述选项中A、C、D是受到火灾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的次生演替;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小岛上从未有过生物,因而为原生演替。
答案:B2.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一样,所以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比较长。
答案:C3.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稳定B .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解析:顶极群落结构更为稳定,但并不等于永远保持原状。
例如,一场大火可以使森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
答案:C4.人类的哪些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A .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B.湖边围湖造田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D.森林的适度砍伐解析:湖边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面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2.2.2群落的动态 同步测试2 中图版必修三
2.2.2群落的动态同步测试2 中图版必修三基础过关知识点一群落演替的概念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答案 B解析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
这时原来的群落就被新的群落取代了,这就是群落的演替,这里的代替并不完全是取代,更多的应该理解为优势上的替代,故A错;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
2.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被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答案 B解析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森林中的各种植物为了光源而进行竞争,这就是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云杉适应环境而生存,桦木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
知识点二群落演替的类型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级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D.次生群落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较大答案 A解析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级演替。
4.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教案(中图版必修3)
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一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标要求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课标解读1.说明群落的基本特征。
2.描述群落的结构。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教学地位本节内容包括群落的基本特征和群落的结构两部分内容。
群落基本特征中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和群落的空间结构是高考常考到的内容。
●教法指导1.本节知识较容易,按照自主学习的理念,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自己总结归纳,教师评价指导的方法教学。
2.“探究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应课前安排。
探究取样时除了教材所要求的土壤样本外,还应提示并引导学生选择水域环境进行取样,从而丰富探究活动内容,也使学生通过探究不仅了解不同土壤中、不同水域中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土壤和水域环境中的物种丰富度也有差异,进而加深理解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要有探究活动的必要小结和反思,进行自我批评,提出改进意见,使以后的探究活动效果更好。
3.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本节重点内容,课前准备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图片,包括陆地群落、水生群落。
最好能在校园内(或学生熟悉的公园)拍摄到一些能反映群落空间结构的照片,这些照片、图片能加深学生对群落空间结构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体验到所学知识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环境里。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新课导入建议由学生熟悉的校园或周围环境中的池塘或树林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这个池塘(树林)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引导学生关注池塘(树林)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树林)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的结构),并关注池塘(树林)的生物组成和结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教学流程设计,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72-762”。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学生学习并回答群落的概念,讨论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总结规律,例1强化提高。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第2章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3
一、拓展资源:
1.书籍:《生态学原理》、《群落生态学》等,这些书籍深入介绍了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适合对群落生态学有进一步兴趣的学生阅读。
2.学术论文: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群落生态学的研究论文,了解群落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3.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自然世界》、《地球脉动》等纪录片,通过真实的自然场景,感受群落生态学的魅力。
4.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网络资源,了解群落研究的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课外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观察不同类型的群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物群落的奥秘。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定义、特征和类型: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学生需要理解群落的组成和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群落及其分布。
(2)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和特点:学生需要了解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掌握不同结构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解答:群落演替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人为因素如土地利用变化、物种引入等。群落演替的作用在于推动群落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的完善。
内容逻辑关系
1.群落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①群落的定义: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同步练习1(中图版必修3)
6.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率的限制因素
A.EF段B.DE段C.BD段D.CB段
7.(多选)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CO2浓度条件下,分别测定强光和弱光时不同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如下图所示,请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D.在生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11.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跳蛹和蝗虫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C.一个湖里的全部鱼D.一个池塘里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
C、提高群落的光合作用产量D、以上选项都正确
18.生物群落是指⑴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⑵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⑷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⑴⑵B.⑶⑷C.⑴⑶D.⑵⑷
19.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17.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A、有效地避免竞争B、合理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②④D.②③
1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选择题1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孑L 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420020150390201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23560104101230142721样本33350183501125121619F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
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类群中的来说较小。
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中的较小。
所以C选项正确答案:C2•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 其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如图。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与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B•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都有分布,故海水压力是影响该物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C.若甲〜丁四个物种中包括藻类,则丙物种最可能为藻类D•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且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是一种自养生活的鱼类解析:由题图信息知,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且与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种群大小几乎不变,故海水压力不是影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为异养生活的鱼类。
答案:C3 •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孽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B •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铬浓度越高,污染区内螨类密度越高。
螨类由于活动范围小,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进行计算。
螨类密度与铬浓度有关,因此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表格中未反映出螨类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答案:ABC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和B选项正确。
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
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答案:C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从图象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由于甲的种群密度“先增先减”,则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丙专食浮游动物,则乙和丙也为捕食关系,甲、乙、丙三者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甲)一浮游动物(乙)一鱼(丙)。
由于投放了大量的丙,所以短时间内它的食物乙(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继而由于食物缺乏,丙(鱼)的数量也大量减少,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甲种群(藻类)。
由于强调了丙(鱼)专食浮游动物,所以甲和丙不可能为捕食关系,A项是不合理的。
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上,也可能体现在竞争生存空间(水池)和氧气等方面。
答案:C6•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 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 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据图可知,在图a中物种1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同样物种3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也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相互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
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其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答案:A二、简答题7.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__________ 。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A •互利共生B •寄生C •捕食D•腐生(2) 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o(3) 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答案:(1)B C (2)多(3)变大。
原因是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8.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 (3) _____ 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
培养液中除需含有________ 外,还需置于_______ 处培养。
(4) 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培养,实验条件是①“有光、食物丰富”,②“有光,食物贫乏”,③“无光,食物丰富”,④“无光,食物贫乏”。
下图所示的生长曲线是四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则对应于图A、B、C和D 结果的实验条件分别是A: _________ ,B:_______ ,C: _________ ,D:_________ (用序号表示)。
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上存在着___ 关系。
解析:绿藻是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产生02,在暗处中绿藻 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可以再除去共生绿藻。
在分析曲线时应注意,培养 绿藻必须有光照,而培养草履虫必须有有机物。
答案:(1)氧气 养料(2)在暗处较长时间培养,培养液中要有丰富的细菌和真 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 (3)无机盐有光(4)④②①③竞争综合创新(1)研究人员将S i 和S 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 T i 和T 2条件下, 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 A 图和B 图所示:①S i 种群与S 2种群的关系是 _________ 。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 i 、T 2的交替变化,S i 种群数 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 图,S 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 C 图的坐标中表示出(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分析下图,回答问题:岀生毛Jj死 亡/«■/7 率11f9n/XA B C D 种霹辖度①在 __________ 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 ____________ 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时値1AwffB解析:(1)A图和B图都表现出“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关系,由A图知在T i = 15 C 时,S i在竞争中获胜。
在T2= 25 C时,S2在竞争中获胜。
若T i和T2交替变化时,它们的关系仍符合竞争曲线。
(2)由图可知,在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的净增量最大,而在D 点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达到K值。
答案:(1)①竞争s STi Ti T( T) Ti 时冊(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最大的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等角度回答问题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