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常识易混易错知识点集锦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dd1df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e.png)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1. 政治哲学的定义和含义易错点:很多人会将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混淆,或者将其简单理解为讨论政治问题的思想体系。
解析:政治哲学是指研究政治本质、政治意义、政治价值以及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问题的哲学分支。
它旨在探讨政治现象的根源、本质和规律,为政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是关注政治和权力的哲学领域。
2. 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易错点:很多人把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仅限于西方思想传统,忽略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性。
解析: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涵盖了中西方思想传统,中西方哲学在政治思想方面存在交流和互相影响的历史。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孔子思想中的“仁政”、“德政”等概念,儒家关注的国家道德和政治伦理等,都是有着重要的政治哲学意义的。
3.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合法性易错点:很多人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归结于选举和民主,或者认为政治权力的来源是社会契约。
解析: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衡量政治组织、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是否合理和公正的标准,来源可以是选举、民主,也可以是传统,它的根源是人民的共同意志。
政治权力的来源可以是社会契约,但社会契约的存在也需要基于人民共同意志。
因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首要的是建立在人民共同意志的基础上。
4. 政治体制和制度易错点:很多人会把政治体制和制度混淆,或者对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定义模糊。
解析:政治体制是指一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包括其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的组织构架、人员设置、职权分配和协作机制等。
政治制度则是国家政治体制中约定的各种规范化的制度。
如选举制度、国家元首制度、议会制度等。
政治体制和制度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面貌。
5. 政治意识形态易错点:很多人会将政治意识形态等同于某一特定的政治理论或教条思想,或者将其简单定义为政治信仰。
解析:政治意识形态是包括各类思想、教旨、信仰在内的对国家、政府、政治制度等政治现象的看法和观念形态的总称。
政治意识形态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等,并不限于某一特定政治理论或教条思想。
政治哲学100个易错点
![政治哲学100个易错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3390b81a37f111f1855b65.png)
8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推动推动作用。
82.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83.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利益。
84.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30.联系的多样性是指整体和局部的联系和因果联系。
32.整体功能大于部功能之和。
33.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4.思维是认识运动的物质主体。
35.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36.凡后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
24.我们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25.我们在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符合主观。
27.联系构成矛盾,联系引起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
28.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联系。
29.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95.理想对人生、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96.艰苦奋斗过时了。(二点反对理由)
97.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98.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9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习他人经验亦是认识的来源。
102.诚信即财富。
103.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19.之所以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是因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0.产生意识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因素的制约。
高三政治哲学部分易错点整理
![高三政治哲学部分易错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981f7e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c.png)
高三政治哲学部分易错点整理高三政治哲学部分易错点整理归纳无论什么科目的考试,技巧和方法少不了,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也要讲策略。
政治选择题作业题也是有方法的,不能盲目的去做,比如可以用排除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政治哲学部分易错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哲学易错知识点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提醒: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其客观评价标准,即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
(提醒:客观条件直接影响个人的成功。
)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提醒: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提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就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
(提醒: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提醒: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提醒: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
(提醒: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需主观努力。
)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
(提醒: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
它与个人主义根本不同。
个人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
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正当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
)哲学部分知识点整理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e6b0fd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1.png)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一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相识,也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开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5全部正确意识都是一样的。
(相识角度、学问构成等差异确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一样。
)6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7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许多分支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
)8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详细地把握规律。
)9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必须能够胜利。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相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胜利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1意识促进事物开展。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开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开展)1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相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相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13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14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变更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变更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详细的联系。
)15缘由和结果可以随意转化。
(转化是有条件的,缘由与结果在必须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6只要是先行后续关系就必须是因果联系。
(因果关系不仅具有先行后续的特点,而且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共149条)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共149条)](https://img.taocdn.com/s3/m/18ed742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5.png)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共149条)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点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点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点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点拨】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点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点拨】本观点夸大了想象力这个主观因素。
6.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点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7.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点拨】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8.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点拨】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点拨】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0.熟悉和改变规律是克服艰巨的条件。
【点拨】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1.熟悉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理想性改造活动。
【点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理想性改造活动。
12.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点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认识的深化发展。
13.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点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理想的东西。
14.得到不同熟悉主体认同的常识才具有真理性。
【点拨】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同客观吻合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并非多数人认同的熟悉就是真理。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4f4790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6b.png)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
1. 政治哲学的定义易混淆: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问题的哲学学科,强调研究政治实践、理论以及政治权力和道德等问题,而不仅仅是研究政治体制或政治制度。
2. 自由与权力的关系:政治哲学中常涉及自由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自由是个体不受限制地行使自己意志的能力,而权力是个体或机构对他人行为进行规范、干预或控制的能力。
易错点在于理解什么样的权力限制了自由,什么样的权力保护了自由,以及自由受到何种限制是必要的或正当的。
3. 权力的正当性:政治哲学关注权力的来源和正当性。
常见的权力来源包括合法性、民主性、效能性等,但各种权力来源都有其局限和问题。
易错点在于评估权力来源的正当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在权力分配中平衡不同权力来源的考虑。
4.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政治哲学中经常涉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公共利益指对整个社会或群体有益的利益,而个人利益指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意愿与行为。
易错点在于判断何时应该优先考虑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5. 正义与公平的概念:政治哲学中对正义和公平的概念有多种解释。
正义是指对于个体或社会而言是公正和合理的分配和行为,而公平则是指在资源、权力等方面的平等和公正。
易错点在于理解正义和公平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正义和公平的平衡。
6. 民主与专制的对比:政治哲学常涉及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的对比。
民主制度强调人民的参与和自由选择,而专制制度则强调中央集权和权威。
易错点在于理解民主和专制的优劣,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权衡两者之间的利弊。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725c5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4.png)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哲学是高中思想政治很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掌握易错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一)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注意: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注意: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注意: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4、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注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5、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
(注意: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注意: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注意: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
(注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注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注意: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
)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
(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注意: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ce4684e009581b6bd9ebfd.png)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纠正: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纠正: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纠正: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纠正: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纠正: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纠正: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纠正: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纠正: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纠正: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纠正: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纠正: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纠正:实践的观点才是。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纠正: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e4ed90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0.png)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P64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认识论部分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15.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了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器,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3.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画饼充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刻舟求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见仁见智: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则比缺,极则必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对立统一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的发展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观点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默写清单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默写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80cefd1a9e314332386893a9.png)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默写清单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默写清单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3、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反映,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坚持的观点,马哲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的统一。
5、意识从起源上看是,更是的产物,意识从生理基础上看,是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映象,意识的本质是。
6、规律是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7、联系有可客观性,就其与实践的关系,可以分为联系和联系,他们都是;人们的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改变,调整,建立。
8、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从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作为我们行动的。
9、是绝对的,静止是,矛盾的是相对的,矛盾的是绝对的;矛盾的寓于之中,并为所制约。
10、意识具有、、的特点;11、实践具有、、的特点,第 2 页第 3 页新事物是指的事物。
2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和、和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的规律、的规律,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25、积极投身于,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6、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27、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在一个矛盾中,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决定的。
28、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
第 4 页。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78962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3.png)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进展起径直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进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7、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需要实现客观与主观的详细的历史的统一。
8、新涌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0、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11、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断改变的,改变就是进展。
1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14、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6、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17、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18、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19、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20、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1、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
22、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23、冲突就是对立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4、主要冲突就是急需解决冲突。
25、新事物就是新涌现的`事物。
26、理性认识对事物进展起促进作用。
27、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
28、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29、坚持集体主义就不能讲个人利益。
30、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冲突决断的。
31、人生的真正价值就是多为社会制造物质财宝。
3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33、邓小平理论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35、人生最重要的是对抱负和事业的追求,没有金钱并不阻碍实现人生价值。
36、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f896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d.png)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一、商品的基本属性易错点: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易混点: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易错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易混点: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三、纸币易错点:纸币的发行量越多越好。
易混点: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四、汇率易错点:汇率升高,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易混点:汇率升高,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汇率跌落,外币贬值,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五、影响价格的因素易错点:供求决定价格。
易混点: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六、价格变动的影响易错点: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
易混点: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
七、影响消费的因素易错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居民收入。
易混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是主要途径。
八、消费类型易错点: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易混点:贷款消费不一定是超前消费。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的贷款消费,不属于超前消费。
九、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易错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可取的。
易混点: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具体分析,过分标新立异不可取。
十、生产与消费易错点:消费决定生产。
易混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十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易错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易混点: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易混易错观点辑录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易混易错观点辑录](https://img.taocdn.com/s3/m/9efd54ec227916888586d71f.png)
哲学常识易混易错观点辑录(一)前言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错)2.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错)唯物论部分1. 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错)2.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错)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错)3.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本质。
(错)4.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错)5.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客观规律性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对)6.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每个共产党员的首要任务。
(错)7. 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错)8.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对)9. 人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错)10. 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错)11. 只要人们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愿望办事。
(错)12. 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对)13.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错)14. 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
(错)15.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是不可改变的。
(错)16. 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对)17. 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错)18. 规律是客观的,是永恒不变的。
(错)19. 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对)20. 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错)21. 规律是客观的,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也可以阻碍事物发展。
(错)22. 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对)辩证法部分1. 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不确定的。
(错)2. 整体功能总是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错)3. 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
(错)4.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错)5.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错)因为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集锦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dc6bffefa8114431b80dd858.png)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1. 哲学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2.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注意: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 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注意: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5.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注意: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6.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7.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万事万物的抽象和概括,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8.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9.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注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0.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也是主观的。
(注意: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的,意识的反映形式却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不能制约客观规律)11.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2. 读书也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
(注意: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读书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之一,要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13. 获得真理是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
(注意: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14. 真理是客观的、不变的。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哲学常识易错点 精品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哲学常识易错点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f1de55933687e21af45a975.png)
85、感性认识是表面的、多变的、外在的东西,理性认识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变的东西。
86、感性认识离不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目的。
87、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表现出来。
8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低级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认识。
43、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改造和消灭规律。
44、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
45、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人们主观赋予的。思维规律可以被创造、消灭。
46、自然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47、解放思想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破除一切传统观念。
48、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5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了各种事物的个性和特点。
57、任何事物都有主、次矛盾之分。
58、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看到矛盾的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59、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能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直接决定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60、事物的性质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61、坚持两点论看问题,就是指一切事物的矛盾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
49、矛盾的转化就是发展。
50、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就是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
51、“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52、矛盾就是事物内部双方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关系。
53、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优点和缺点。
54、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人主观幻想的。
55、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5、生活中老师与同学具有联系就是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概念。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93b63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8.png)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哲学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的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在考试中容易犯错?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一)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有条件的)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实践的)9、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此观点是正确的)10.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二)1.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2.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5.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6.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主要方面)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常识易混易错知识点集锦一、唯物论部分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如物质就是有形的实体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3、自然现象是物质现象,社会现象就是精神现象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5、正确的意识可以直接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6、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部分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2、凡是先行后续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3、任何整体功能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二)发展部分1、变化与发展只是提法不同2、静止就是绝对不动3、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4、外因的作用有时非常大,可能离开内因单独起作用5、矛盾越多,事物发展起快6、质变比量变更重要7、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结束(三)矛盾观点部分1、矛盾就是差异,差异就是矛盾2、任何每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3、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5、首先解决的矛盾一定是主要矛盾6、重点论就是一点论,就是抓重点一疑难点1、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难点第一、原因:其一,从能力上看,学生还缺少辩证的思维能力,要么是这样,要么是那样的思维习惯一时难以扭转。
其二,从具体把握观点来看,学生会认为:人们既然可以有意识地发行自然物的形态,属性,那么改造了的、发生了变化的自然物是在意识之后出现的,因此就不就不应说这一部分自然物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划清“人的意识的对自然物的改造”,同“自然物的改变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之间的界限。
抓住改造自然物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和使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规定,从而说明人们只有以自然物的客观性为前提,为基础,才能产生某种愿望,也只有符合自然物客观性的意愿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即能不能改造哪个自然物怎样改造那个自然物,还要以社会本身的实践条件为转移,人的意愿起不了决定作用。
2、物质这一概念也是难点其一,原因:学生过去接触过的“物质“概念是作为自然科学概念来理解的,人们往往把物质同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起来,而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理解时难度大。
第二,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要明确“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还要把握物质的可知性。
(2)、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3)、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3、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1)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举例来说明(2)理论上:从客观事物的角度分析,客观事物有其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固有的属性和规律,它不是捉摸不定的,因而人是可以认识它的,从认识的基础来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过去难以正确认识的事物,随实践的发展,今后就会正确认识它。
从人的认识能力来看,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也随实践的发展处于不断提高之中(3)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对“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能机械地理解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含义理解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意识的反作用就是指意识对物质的指导作用,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2)意识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而不是直接作用(3)意识不能直接改变物质的东西,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在于通过指导实践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二易混点1、物质就是山水桌子椅子等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容易混淆3、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容易混淆4、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5、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三易错点1、哲学都是科学的2、物质就是山水火土3、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4、物质和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5、意识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南川一中王虹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一)事物的联系就其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已存在,当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则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由于人为事物的联系是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恰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决不是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
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只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三)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决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无视事物的客观屠夫,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更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主观想象创造某种联系。
人们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反映事物的客观联系,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建立。
(四)在此问题上,既要懂得“联系是客观的”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将它们根本对立起来。
同时还要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与主观创造某种联系是绝不能划等号的。
二、确认识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的唯一特性(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三)物质除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
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它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重要地位。
三、何理解规律作用的条件性与规律的客观性(一)区别:规律作用的条件性是指规律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信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二)联系: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正是由于规律自身会发生变化,而人们又不能主观随意改变它,人们就必须记分注意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客观规律办事。
四、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关系(一)区别:1\含义的不同2\哲学依据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信赖的哲学原理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
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所信赖的哲学原理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二)1\两者作为方法论都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就不可能做到按规律办事,这是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且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同时,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
这是因为规律本身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遵循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实际上也就尊重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了从实际出发。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的易混知识南川三中张文平1、能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能把两点论公公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
“两点论”具有广泛的哲学意义,应根据不同的事物去具体考察各自的两点是什么。
3、不能认为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4、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错误地认为矛盾是永远不能解决的。
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也不能认为矛盾解决一个就少一个,世界上矛盾会越来越少。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
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5、澄清对“主要矛盾”认识的几个误区:误区一:首先解决的矛盾一定是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的矛盾的区别在于双方性质、地位、作用上的差异,而不是解决顺序的先后。
由于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总是着重解决好主要矛盾,以带动其它矛盾的解决。
但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可见,解决“要紧的事”不完全等同于抓中心、抓关健。
误区二:任何事物内部都在主要矛盾。
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
复杂事物内部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在主、次矛盾之分。
可见,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主要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复杂事物一定有主要矛盾。
误区三“庆生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在解决矛盾时,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善于抓中心、抓关键。
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其他矛盾。
但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人们既要用主要力量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用适当力量去处理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以有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但不能代替次要矛盾的解决。
6、注意识别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经常不能判断一段材料表明的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原理,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1)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中存在多个矛盾,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阅人多矣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中存在主次方面。
(2)及的要素不一样,前者往往涉及到三个及三个以上要素,后者往往只涉及到两个要素。
(3)使用的代表词不一样,前者往往使用重点、中心、关键等词,后者主要使用主流、本质、方向、大局等词。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1)二者是有区别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它从唯物论角度侧重于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提炼正确的誝而全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普遍等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它从辩证法角度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二者又是一致的:都突出也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