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卷1历史答案

合集下载

2016年全国1卷高考文综试题答案解析

2016年全国1卷高考文综试题答案解析

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历史、政治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 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答案】1.D 2.A 3.C【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抓住时间,20世纪80年,结合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国家政策倾斜使得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2.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3.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业基础好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长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此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畴,而此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察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根底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开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此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开展的认识和理解。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开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

此题的干扰项为C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

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确实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高考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高考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8.表1 川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2016年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卷

2016年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卷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解析答案)2019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2019·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2018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总体评价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整体上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试题题型稳定,内容涵盖广泛,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二、具体题目解析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该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涉及了农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

试题以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为材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该题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主题,选取了多个历史事件为背景材料,涉及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还要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3、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该题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涉及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4、世界古代文明该题以世界古代文明为主题,选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为背景材料,涉及了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

试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古代文明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

5、世界近代史该题以世界近代史为主题,涉及了工业革命、殖民地运动、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认真学习历史教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同时,要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提高解题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注重解题能力的提高,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命题。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2016年全国卷1(历史)含答案

2016年全国卷1(历史)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C】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B】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C】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C】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D】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8.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B】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一只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2016文综全国卷(历史)

2016文综全国卷(历史)

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第I卷(选择题)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4.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5.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6.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7.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答案】D
• 【解析】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 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 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 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 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 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 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 一时局出现在( )
•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 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 有所发展。(10分)
• 不同之处: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 的学说,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成为正统思想。孔孟儒 学则强调“仁、礼”、“德治”、“仁政”等,不受 统治者重视。
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 思辩化;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 思想。
• 解析:不同之处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儒学的含义 和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发展”可从宋代儒学的形 成、主张和影响等角度解答。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 分)
•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 投入到同盟国在非洲和欧洲的战场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 族委员会成立,1943月改组为法兰西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 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44年6月,法兰西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 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 国的战斗,并在盟军的帮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 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兰西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 国和英、美、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将军回忆录》等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解析答案)2019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2019•全国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2018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2016全国1卷曾公亮传

2016全国1卷曾公亮传

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 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 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 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 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 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 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加上(在各地 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 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 常咨询访问他。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 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 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 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 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 宠幸。)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
正” 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 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的意思。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 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 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 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 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 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 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 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 即就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 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 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 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C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 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 (“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 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 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 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 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 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 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 完全出自教材。考查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2015-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小论文真题(附答案)

2015-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小论文真题(附答案)

近五年真题历史小论文41.【2015年全国卷I】(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年份1950 1995 2000 2008法定节假日天数节假日元旦 1 1 1 1春节 3 3 3 3劳动节 1 1 1 1国庆节 2 2 3 3星期日 1 1 1 1星期六-- 1 1 1清明节-- -- -- 1端午节-- -- -- 1中秋节-- -- -- 1表二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1.【2016年全国卷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41.【2016年全国卷I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史上,哪一时期最早出现了文人雅客所称的“丝路”?()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2、下列哪一项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A. 航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 B. 美洲等新大陆的发现 C. 指南针的传入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蛮行径被视为“破坏先一千年之古国,为万世所不容”。

这表明() A.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B. 封建主义已经走向衰落 C. 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先进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非选择题4、论述题:请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1、B. 秦汉时期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丝绸之路的雏形。

因此,最早出现“丝路”的概念是在秦汉时期。

2、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选项本身表述没有问题,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其他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3、A.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题目中明确提到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蛮行径,说明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视。

因此,答案为A。

4、形成原因:(1)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来统筹全国资源,统一调配物资,发展经济。

(2)政治基础: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其利益。

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这一需求,通过科举制度等手段选拔官员,确保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3)文化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强调秩序、等级和稳定,中央集权制度符合这种文化要求。

同时,统一的文化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地理基础:中国地域广阔,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边疆地区的民族众多,需要中央政府进行统一管理。

2016年高考全国卷1及参考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卷1及参考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卷1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2016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6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答案及解析(适用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陕西)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解析: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

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通读材料我们可知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等权力较大,这说明皇帝的母系亲属地位较高,故C项正确;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况且两汉时期,抑制相权多通过设置中朝、设置尚书台等政治手段来完成,故A项错误;;“家天下”多属父系范畴,而外戚是“外人”,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家天下”之意,故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自从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后诸侯王势力大为弱化,故D项错误,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C】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B】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C】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C】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D】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8.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B】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一只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2016年高考试题(历史)附答案

2016年高考试题(历史)附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右图中A.①B.②C.③D。

④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

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这一年处在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

这个国家是A.西罗马帝国B.法兰克王国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全国卷1历史答案【篇一: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1卷历史试题含答案】/p> 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削弱六部的权限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34.表1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调整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

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

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

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

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

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

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

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6分)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

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

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7分)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组成的“蕃兵”“ 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分)【篇二: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1卷历史试题含答案】/p> 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