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物理与防护实验指导
第三章X线物理与防护[精选多篇]
第三章X线物理与防护[精选多篇]第一篇:第三章X线物理与防护第三章X线物理与防护1、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做阴极射线管放电实验时发现X线;1901年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把X线命名为伦琴射线。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钠盐的放射性。
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2、产生X线的基本条件:(1)电子源;(2)高速电子流:①X 线管阴极和阳极间加高压,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的最短波长越短;②为防止电子与空气分子冲击而减速和灯丝的氧化损坏,必须保持高真空度;(3)阳极靶面: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金属制成;阳极有两个作用:接受高速电子的撞击,完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3、高速电子和靶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会产生碰撞损失和辐射损失,最终高速电子的动能变为辐射能、电离能和热能(上岗证考试考过,职称考试也会考)。
三种能量的比例随入射电子能量的变化和靶物质性质的差别而不同。
4、连续X线(轫致辐射):高速电子流与靶物质的原子核作用。
一束波长不等,连续的混合射线。
连续X线光子的能量取决于:(1)电子接近核的情况;(2)电子的能量;(3)核电荷。
重点连续X线的最短波长(λmin):λmin=1.24/U(kV)nm。
其最短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的最短波长越短。
X线最短波长,对应最大光子能量。
重点尤其是公式一定要看好单位还要记住是连续X线5、特征X线(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作用电子被击脱,外壳层电子跃迁填充空位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子(X 线)的形式放出,即为特征X线。
不同的靶物质其质子结构不同,发出的X线的波长也不尽相同,这种由靶物质所决定的X线称为标识放射,与X线管电流无关。
管电压必须满足eU≥W,W是结合能,当eU=W时,U=W/e称为最低激发电压。
各线系的最低激发电压大小按其相应的壳层内电子结合能大小顺序排列,即UK>UL>UM>UN。
壳层越接近原子核,最低激发电压越大。
实验室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
实验室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实验室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止事故发生•尽量减少辐射暴露时间和剂量•保持安全距离和隔离措施•强制实施操作规程和管理放射防护的方法屏蔽法•墙体和屏蔽层数的设计•抑制辐射传播的方式,如铅、水等远离源•增加距离可以降低辐射剂量•可以将源物质放置在安全区域,远离人员时间限制方法•控制操作时间,减少辐射暴露时间•对于辐射强度高的源材料,要限制放置时间个人防护•穿戴防辐射服、手套、帽子、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引导操作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佩戴精度高的剂量计空气过滤•安装放射性气体过滤装置•适时更换空气过滤器实验室放射防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的培训,持证上岗•实验室应该设立监督者,负责对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实验室应该建立完善的事故预测和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合理规划实验室布局,避免高风险操作区和人员流动区域的重叠•工作环境应该保持洁净,防止污染物对人员的伤害放射检测和监测•安装放射性检测仪器和剂量计,定期对实验室内进行放射检测和监测•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实验人员等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放射防护方案和措施放射废物处理•废物应当存放在专门的容器中,标识清楚含有放射性废物•废物的存放和处理应当符合国家相应标准和规范•严格控制废物的运输和处理,避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结语实验室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放射事故的危害性,通过高度重视、细心管理、规范操作、科学防范,避免发生放射事故,确保实验室安全生产。
放射物理与防护第二版教学设计 (2)
放射物理与防护第二版教学设计1. 前言放射物理与防护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点涉及到较多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生物学及医学等领域。
本教学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
本教学设计基于第二版的放射物理与防护教科书进行编写,主要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资料,同时结合了本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涵盖了本领域所有必备知识点。
2. 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使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掌握放射物理和防护的基础知识,包括辐射的产生、传播、吸收、衰减等方面;2.理解放射物理与生物效应的关系,掌握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防护知识;3.掌握医用放射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熟练操作医用放射学设备;4.熟悉辐射灾害的应急反应和防护知识;5.发现和处理各种放射安全事故。
3. 教学内容3.1 放射物理基础•放射的产生、传播、吸收、衰减;•放射的种类、特性及相关的物理量(如剂量率、剂量等);•辐射天然背景和人造辐射源。
3.2 放射生物学•辐射对细胞、组织、器官等的生物效应;•辐射生物学的相关实验方法及研究成果。
3.3 放射防护•单位剂量的量值、计量单位及监测方法;•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如健康影响和生殖影响;•放射防护的原则和方法,个人防护及环境防护;•典型放射源的防护措施;•辐射应急处理、事故预防及处置。
3.4 医用放射学•X线、CT、核磁共振等医用放射学设备的基本组成和性能;•安全操作标准,除颤器和其他医学电器的相互干扰;•患者及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
4. 教学方法4.1 授课课堂授课,重点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操作应用能力。
4.2 实验辐射物理和防护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掌握操作技巧,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4.3 讨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活跃的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讲述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培养思考能力并掌握知识的运用。
4.4 在线学习使用网络平台或其他现代化教具,开展网络教学、视频教学、慕课等形式,拓宽学生知识面。
放射防护实验报告
放射防护实验报告引言辐射防护是保护人类免受放射性物质和辐射源的伤害的一种重要措施。
放射防护实验是评估和验证防护方案和设备的有效性的一种方法。
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进行的放射防护实验的结果,并提供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建议。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验证不同防护材料和器具对辐射的防护能力。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和设备•放射源:使用Co-60放射源作为实验源头,放射源活度为XXX Ci。
•防护材料:选择了三种常见的防护材料进行测试,分别为铅、混凝土和铝。
•防护器具:使用辐射防护手套和铅门对辐射进行防护。
实验步骤1.将放射源置于实验室平台上,固定放射源位置。
2.测量放射源的初始辐射强度。
3.在放射源前方设置不同防护材料的防护屏障,分别测量防护屏障后的辐射强度。
4.记录并比较不同防护材料的辐射阻挡效果。
5.使用辐射防护手套进行操作,测量手套对放射源辐射的防护程度。
6.使用铅门关闭放射源,测量关闭门后的辐射强度。
7.记录并比较辐射防护手套和铅门的防护效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防护材料的辐射阻挡效果表格显示了不同防护材料的辐射阻挡效果。
防护材料辐射强度(单位:Gy)无防护XX铝XX铅XX混凝土XX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防护材料对辐射的阻挡效果有所差异。
铅材料具有最好的防护效果,其次是混凝土,而铝材料的防护效果相对较差。
这是因为铅材料具有较高的密度,在辐射防护中能够更有效地阻挡辐射。
防护器具的辐射阻挡效果实验结果还比较了辐射防护手套和铅门的防护效果。
•辐射防护手套:在使用辐射防护手套的情况下,测量到的辐射强度较无防护时明显降低。
•铅门:关闭铅门后,辐射强度显著减小,几乎达到零。
这表明辐射防护手套和铅门都能够有效地阻挡辐射,对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铅材料是一种较好的辐射防护材料,能够有效地阻挡辐射。
2.辐射防护手套是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能够降低操作人员被辐射的风险。
放射物理与防护教学大纲[整理]
《放射物理与防护》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放射物理与防护》总学时:42学时开课单位:影像教研室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三年制教材:《放射物理与防护》李风茹主编参考书:《医学影像物理学》张泽宝主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从物理的角度阐述放射线的发生、性质及与物质作用的规律。
重点要求掌握物质的结构,X线的发现,X线的本质与特性,X线产生的原理,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放射线的测量和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放射剂量学除介绍辐射防护中所涉及的剂量、测量、监测等内容,还根据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加进了放射治疗剂量学的内容,为今后的影像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本课程主要介绍放射物理学、放射剂量学和放射防护学,总学时42。
各章节的学时安排具体如下:第一章:物质的结构 2学时第二章:核转变 2学时第三章:X线产生 8学时第四章:X(或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5学时第五章:X(或R)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4学时第六章: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 2学时第七章:放射线的测量 2学时第八章: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4学时第九章:放射治疗剂量学 3学时第十章:放射线屏蔽防护 3学时第十一章: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3学时第十二章:医用X线的防护 2学时第十三章:放射防护管理 2学时二、章节内容第一章物质的结构(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核外电子结构、原子核组成2.熟悉玻尔的原子模型、原子核结合能3.了解原子初期理论实验基础内容:一、原子结构1.初期理论的实验基础2.原子核结合能3.核外的电子结构二、原子核结构1.原子核组成2.原子核结合能第二章:核转变(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放射性核素衰变类型2.熟悉X衰变及R衰变过程3.了解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内容:一、放射性核素衰变类型:1.α衰变2.β衰变3.γ衰变和内转换二、原子核的衰变规律:1.衰变规律2.衰变平衡第三章:X线产生(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X 线的发现、本质和特性2.熟悉X线的产生装置和产生原理3.了解X线的量和质、X线产生效率及X线强度空间分布内容:一、X线的发现、本质和特性1.X线的发现2.X线的本质3.X线基本特性二、X线产生装置1.X线产生条件2.X线的产生装置三、X线产生原理1.电子物质的相互作用2.X线产生原理四、X线的量与质1.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影响X线质量的因素五、X线的产生效率六、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1.薄靶周围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2.厚靶周围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第四章:X(或R)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过程2.熟悉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率3.了解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其他过程4.了解各种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内容:一、概述:1.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率2.射线的衰减3.能量转移和吸收二、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1.光电效应2.康普顿效应3.电子对效应三、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其他过程1.相干散射2.光核作用四、各种作用的相对几率1.X线引发效应总结2.Z和H0与三种基本作用的关系3.在诊断放射学中各种基本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第五章:X(或R)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连续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2.熟悉诊断放射学中X线的衰减3.了解单能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内容:一、单能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1.窄束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2.宽束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二、连续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1.连续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特点2.影响X线衰减因素3.X线的滤过三、诊断放射学中X线的衰减1.人体的构成元素和组织密度2.X线通过人体的衰减规律第六章: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电离辐射的常用辐射量和单位2.熟悉辐射防护中使用的辐射量和单位内容:一、描述电离辐射的常用辐射量和单位1.描述辐射场性质的量2.照射量3.比释动能4.吸收剂量5.吸收量、比释动能及照射量之间关系和区别二、辐射防护中使用的辐射量和单位1.当量剂量2.有效剂量3.集体当量剂量和集体有效剂量4.待积当量剂量和待积有效剂量第七章:放射线的剂量(2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射线质的测定2.了解照射量的测量和吸收剂量的测量内容:一、照射量的测量1.自由空气电离室2.实用型电离室3.电离电荷测量电流二、吸收剂量的测量1.吸收剂量的基本测量法2.电离室测量法3.吸收剂量的其他测量方法三、射线质的测定1.400KWSFX线质的测定2.高能X线能量的测定3.高能电子束能量的测定第八章: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放射线的生物效应2.熟悉放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3.熟悉胎儿出生前受照效应4.熟悉放射性质皮肤效应5.了解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内容:一、放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1.X线在诊断方面的应用2.放射线在治疗方面的应用3.放射性核素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二、放射线产生的生物效应1.确定性效应2.随机性效应三、胎儿出生前受照效应1.胚胎死亡2.畸形3.智力低下4.诱发癌症四、皮肤效应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3.放射性皮肤癌五、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1.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因素2.与机体有关的因素3.环境因素第九章:放射治疗剂量学(3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2.熟悉放射治疗物理学有关名词3.了解放射治疗剂量实例及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内容:一、基本概念1.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2.放疗物理学有关名词3.射线中心轴上的深度剂量4.组织最大比二、放射治疗剂量计量实例三、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1.辐射源2.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3.腔内治疗剂量学4.组织间治疗剂量学第十章: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3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放射防护标准原则2.了解放射防护法规3.了解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的贯彻实施内容:一、放射防护法规二、放射防护标准1.标准的概念2.标准的发展3.医用放射防护标准三、放射防护标准介绍1.我国现在放射防护标准2.ICRP1990年建议书关于放射防护标准的建议3.IBSS限值四、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的贯彻实施第十一章:放射线屏蔽防护(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外照射防护基本方法和屏蔽材料2.了解屏蔽厚度的确定方法内容:一、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1.时间防护2.距离防护3.屏蔽防护二、屏蔽材料1.对屏蔽材料的要求2.常用屏蔽防护材料三、屏蔽厚度的确定方法1.确定屏蔽厚度的依据2.屏蔽厚度的计算第十二章:医用放射线的防护(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医用诊断X线的防护2.熟悉医用治疗放射线的防护3.了解放射防护监测内容:一、医用诊断X线的防护1.防护原则2.诊断X线机防护性能要求3.放射防护设施4.防护操作5.妇女X线检查的防护6.儿童X线检查的防护二、医用治疗放射线的防护1.医用加速器的防护2.医用γ照射远距离治疗的防护3.放射治疗中对患者的防护三、放射防护监测1.场所放射防护监测2.个人剂量监测第十三章:放射防护管理(2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防护管理内容2.了解放射防护管理机构及许可制度内容:一、防护管理机构二、申请许可制度1.许可登记管理制度2.放射工作单位必备的条件三、防护管理内容1.X线机的生产2.射线防护器材3.防护知识培训4.健康管理5.放射事故管理6.质量保证7.档案管理三、其他教学环节(无)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中要加强运用自然辨证发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要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加强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放射物理与防护实验大纲
医学物理与防护实验教学大纲(供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用)山东万杰医学院一、实验课程的性质、目的及要求《医学物理与防护》是医学影像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应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抽象的理论增加感性认识,并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必要基础。
二、实验学时数实验学时:12学时三、具体的实验名称、学时、目的、内容实验一 X线特性的验证[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了解X机曝光步骤。
2、熟悉洗片步骤。
3、掌握X线的穿透性、感光、电离等基本特性,增强学生对X线特性的了解。
[实验内容]:1、穿透性和感光性将带增感屏的暗盒上方放置铅皮和书本,并留出未遮盖的部分,曝光,洗片。
2、电离用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直至箔片张开一定角度,曝光,观察角度变化。
实验二 X线机输出量的测量[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了解X线机的使用方法。
2、熟悉X线机的输出量的概念。
3、掌握X线机的输出量的测量方法。
[实验内容]:1、按实验要求摆放照射量仪,使之达到一条准直线(用水准仪)。
2、将照射量仪置于照射量率测量档,并选择适当量程。
3、选择不同管电压、管电流,分别测量X线机输出照射量率,4、记录实验数据,并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三 X线半价层的测量[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了解照射量计的使用方法。
2、熟悉半价层的测量方法。
3、掌握半价层的概念。
[实验内容]:1、按实验要求摆放铝片探测器,使之达到一条准直线(用水准仪)。
2、分别使用0、1、2、3、4、5片铝曝光,分别记录数据。
3、处理实验数据,内插法得出铝的半价层。
实验四 X线机防护区剂量监测[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了解摄影X线机防护区测试评价。
2、熟悉试验过程以及原理。
3、掌握对透视X线机防护区测试和评价。
[实验内容]:1、分别取立位和卧位进行曝光,记录探测器的读数。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放射性材料控制与处理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放射性材料控制与处理方法放射性材料在物理实验中应用广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必须采取有效的放射性材料控制与处理方法。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方法,旨在为物理实验技术中处理放射性材料提供参考。
一、监测与测量放射性材料的监测与测量是保障实验过程安全的第一步。
通过使用辐射监测设备,如辐射仪、辐射计等,可以实时监测放射性材料的辐射水平。
同时,还可以使用核素测量设备对放射性材料中的核素进行测量,以确保实验中使用的放射性材料符合安全要求。
二、隔离与封装对于放射性材料,首要任务是将其完全隔离,以防止辐射泄露。
对于固体放射性材料,可以使用密封容器进行封装。
容器内部应该具备辐射防护层,并保证材料的密封性,以防止辐射物质泄露。
对于液态或气态放射性材料,应选择相应的防护材料进行隔离,并严格控制实验室的通风设备,以确保辐射物质的安全控制。
三、防护措施在物理实验中,人身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来保护实验人员免受放射性材料的伤害。
首先,实验室应建立符合标准的防护措施,包括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如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等,并确保实验人员能正确佩戴和使用这些设备。
其次,应该对实验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教育他们识别和防止放射性材料的危险,以及如何正确处理紧急情况。
四、废物处理放射性材料的废物处理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
废物处理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对于涉及放射性污染的废物,应采取合适的封存和储存手段,防止其进入环境。
废物应被正确分类和标记,并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储存、转移和最终处置。
五、事故应急预案尽管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实验的安全,但事故的发生是无法完全排除的。
因此,应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
预案应该包括事故的分类、报警机制、人员疏散、辐射泄露处理等内容,并针对不同级别的事故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六、培训与教育对于参与物理实验的人员,必须进行充分的培训与教育。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2071062a课程名称:放射物理与防护适用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7实验学时:4学分:1.5一、开课实验室医学影像与检验学院医学影像实验室,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核医学科、放疗中心等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放射物理与防护》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放射物理知识和辐射防护知识,为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
能够在放射防护领域从事放射防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成为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影像专门人才。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放射线的测量和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及放射科等常见防护。
四、考核形式要求本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依据为:平时成绩为课堂测验及见习过程中的表现等(30%),见习报告成绩平均分(70%),纳入本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
六、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见习一放射科的防护1、实验目的和要求(1)熟悉:辐射防护原则及措施(2)掌握:辐射防护体系、法律法规及健康管理内容2、实验内容或原理(1)参观放射科、放射治疗中心、核医学中心(2)查阅放射科辐射防护相关资料(3)演示测量特定区域辐射剂量(4)提问、思考、回答、反思3、实验仪器放射科、放射治疗中心、核医学中心各个科室及机房4、实验步骤或环节(1)教师讲解、示教(2)学生分成2-3人一组,相互检查,老师巡回指导(3)小结5、教学方式录像演示+老师讲解、示教+学生互相操作,老师指导6、考核要求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7、实验报告要求书写见习报告七、实验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无实验教材主要参考书目:[1]王鹏程,李迅茹主编,《放射物理与防护》(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7月[2]洪洋主编,《放射物理与防护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8月[3]余建明主编,《放射物理与防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4]王鹏程主编,《放射物理与辐射防护》,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8月。
放射卫生与防护实训报告
放射卫生与防护实训报告一、引言放射卫生与防护是保护人类免受辐射伤害的重要领域。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放射卫生与防护实训中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以及对放射卫生与防护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训内容1. 实验仪器与设备在实训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放射测量仪器和设备,如辐射剂量仪、核辐射源、防护服等。
这些仪器和设备的正确使用对保护人员免受辐射伤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实验操作与技能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习了放射源的安全处理和运输、辐射剂量的测量和计算、辐射防护措施的实施等技能。
这些实验操作和技能的掌握对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辐射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三、实践经验1. 了解辐射源的特性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辐射源的特性,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不同影响。
这使我们能够根据辐射源的特性来选择适当的防护措施。
2. 注意个人防护实训中,我们重视个人防护,如正确佩戴防护服、手套、面罩等防护装备。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正确地进行手部和面部的清洁,以防止辐射物质残留。
3. 掌握辐射剂量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在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辐射剂量的测量方法,如使用辐射剂量仪进行测量,并学会了辐射剂量的计算方法。
这使我们能够及时获得辐射剂量的信息,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对放射卫生与防护的认识和理解1.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实训,我们深刻认识到辐射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辐射能够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DNA损伤和遗传突变。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辐射的高度警惕,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 辐射防护的重要性实训使我们认识到辐射防护的重要性。
通过正确使用防护设备、遵循操作规程和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五、结论通过放射卫生与防护实训,我对辐射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技能,并加深了对辐射防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放射卫生与防护的学习和实践,为保护人类免受辐射伤害做出自己的贡献。
放射防护实验报告
放射防护实验报告放射防护实验报告放射防护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旨在保护人类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情况,探索不同防护措施的效果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实验一:辐射源的测量首先,我们需要测量放射源的辐射水平。
实验中使用了一台专业的辐射计,通过测量辐射计的读数,我们可以得到辐射源的辐射水平。
结果显示,辐射源的辐射水平为X微西弗/小时。
实验二:无防护情况下的辐射暴露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模拟了无防护情况下的辐射暴露。
实验者暴露在辐射源旁边,持续暴露10分钟。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使用辐射计测量实验者的辐射剂量。
结果显示,实验者的辐射剂量为Y毫西弗。
实验三:不同防护措施的效果比较接下来,我们对比了不同防护措施的效果。
我们分别采用了铅板、铝板、铜板以及混凝土墙壁作为防护材料,将实验者暴露在辐射源旁边,持续暴露10分钟。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再次使用辐射计测量实验者的辐射剂量。
结果显示,铅板的防护效果最好,辐射剂量仅为Z毫西弗。
其次是铝板,辐射剂量为Z1毫西弗。
铜板的防护效果稍逊,辐射剂量为Z2毫西弗。
混凝土墙壁的防护效果最差,辐射剂量为Z3毫西弗。
实验四:防护材料对人体的影响为了探索不同防护材料对人体的影响,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
我们选择了铅板和铝板这两种防护材料,将实验者分成两组,分别进行10分钟的辐射暴露。
结果显示,使用铅板进行防护的实验者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使用铝板的实验者。
此外,使用铅板进行防护的实验者在实验结束后没有出现不适症状,而使用铝板进行防护的实验者则出现了轻微的恶心和头晕。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放射源的辐射水平是需要严格测量和监控的,以便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2. 无防护情况下的辐射暴露会导致辐射剂量的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 铅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防护材料,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4. 防护材料的选择对人体的影响也需要考虑,铅板相对安全,而铝板可能会导致一些轻微的不适症状。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核辐射测量与防护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核辐射测量与防护方法引言:在物理实验中,尤其是与核能相关的实验中,核辐射的测量和防护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核辐射的不当管理和处理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以及实验的顺利进行,科学家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核辐射测量和防护措施。
核辐射的测量方法:核辐射主要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三种类型。
为了准确测量核辐射的强度和剂量,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系列的核辐射测量设备。
其中,最常见的设备是核辐射剂量仪,它可以根据辐射类型和强度来测量核辐射的剂量。
核辐射剂量仪一般由一个探测器和一个读数器组成。
探测器是用来感知辐射的装置,而读数器则将感知到的辐射转化为可读的数字显示。
常见的核辐射剂量仪有Geiger-Muller计数器、电离室和探测脉冲流量计等。
核辐射防护方法:在进行核实验时,科学家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核辐射防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
首先,实验室必须具备合适的辐射防护设施,如铅墙和厚实的防护门。
这些设施可以将辐射限制在实验室内部,并防止辐射物质泄漏到人员活动区域以外。
其次,实验人员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等。
这些装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和吸收核辐射,并保护身体免受损害。
同时,实验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排风系统和空气过滤器来控制实验室中的辐射物质扩散。
这样可以降低实验室内空气中辐射物质的浓度,减少人员暴露的风险。
此外,对于特别敏感的实验,科学家们还需要采用远离辐射源的操作方法,如遥控技术和机器人操作。
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人员与辐射源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总结:核辐射的测量和防护在物理实验技术中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家们需要使用合适的设备来测量核辐射的剂量,并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和环境的危害。
通过正确的测量和防护方法,我们可以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同时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我们将不断改进和完善核辐射的测量和防护技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放射性实验操作要点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放射性实验操作要点放射性实验操作是物理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核物理、辐射物理等学科领域。
在进行放射性实验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一系列的操作要点,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实验前准备、设备操作和实验后处理等方面介绍放射性实验的操作要点。
实验前准备是成功进行放射性实验的关键。
首先,必须了解并掌握实验中所用的放射性物质的性质、辐射方式、半衰期等基本信息,并对实验目的、方法等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准备。
在选择放射性物质时,要考虑其放射性强度、安全性和适用性等因素,并合理、安全地进行储存和保管。
其次,在实验前需进行辐射安全防护的检查与准备工作。
这包括穿戴和使用辐射防护设备,如铅花洒、防护手套等,并确保其完好无损。
同时,实验场所要做好防护措施,如设立辐射警示标识、安装辐射防护屏蔽和辐射探测仪器等,以保障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
设备操作是放射性实验中的核心环节。
在实验操作中,首先应当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实验时,应将放射性物质和辐射源置于防护设备内,并避免直接接触和迅速远离。
执行实验前应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其运行正常,实验时应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对于要使用的放射性标准品和装置,应仔细核对其标签和识别码,并对其进行安全操作,避免意外泄漏或污染。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辐射源的使用时间和距离。
通常情况下,辐射源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使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密封和储存。
距离方面,应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辐射源对人体的伤害。
实验过程中,要避免将辐射源暴露在空气中,以防止气流扩散辐射物质。
实验后处理是一个相对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但同样至关重要。
在实验结束后,要对辐射源和实验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检查,确保没有任何泄漏、残留或浸染。
此外,还要对实验场所进行消毒和清理,确保辐射源已完全妥善存放。
最后,要进行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
实验报告应详细记录实验的目的、方法、数据和结果等,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参考。
放射卫生防护作业指导书
放射卫生防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放射卫生防护基础概念 (3)1.1 放射性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3)1.2 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4)第2章放射卫生防护法律法规与标准 (4)2.1 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4)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4)2.1.2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4)2.1.3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4)2.1.4 《放射性废物管理暂行办法》 (4)2.2 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体系 (5)2.2.1 国家标准 (5)2.2.2 行业标准 (5)2.2.3 地方标准 (5)2.2.4 企业标准 (5)2.2.5 国际标准 (5)第3章放射卫生防护组织与管理 (5)3.1 放射卫生防护组织架构 (5)3.1.1 放射卫生防护领导小组 (5)3.1.2 放射卫生防护管理部门 (5)3.1.3 放射卫生防护技术支持部门 (6)3.2 放射卫生防护责任制 (6)3.2.1 单位负责人责任制 (6)3.2.2 部门负责人责任制 (6)3.2.3 作业人员责任制 (6)3.3 放射卫生防护培训与教育 (6)3.3.1 放射卫生防护培训 (6)3.3.2 放射卫生防护教育 (6)3.3.3 放射卫生防护培训与教育记录 (6)第4章放射性物质的安全操作 (6)4.1 放射性物质的运输与储存 (7)4.1.1 运输 (7)4.1.2 储存 (7)4.2 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与处理 (7)4.2.1 使用 (7)4.2.2 处理 (7)4.3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8)4.3.1 处理 (8)4.3.2 处置 (8)第5章放射场所的辐射防护 (8)5.1 辐射防护设计原则 (8)5.1.1 最小化辐射暴露 (8)5.1.3 屏蔽设计 (8)5.1.4 安全距离 (8)5.2 辐射防护设施与措施 (8)5.2.1 屏蔽设施 (8)5.2.2 辐射防护用品 (9)5.2.3 安全联锁装置 (9)5.2.4 辐射警示标志 (9)5.3 辐射监测与评价 (9)5.3.1 辐射监测 (9)5.3.2 辐射监测仪器 (9)5.3.3 辐射监测数据评价 (9)5.3.4 辐射防护效果评估 (9)第6章放射卫生防护个体防护 (9)6.1 个体防护装备的选择与应用 (9)6.1.1 选择原则 (9)6.1.2 应用范围 (9)6.2 放射性尘埃与气溶胶的防护 (10)6.2.1 防护措施 (10)6.2.2 防护装备的使用与维护 (10)6.3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护与处理 (10)6.3.1 防护措施 (10)6.3.2 皮肤损伤的处理 (10)第7章放射卫生防护应急处理 (10)7.1 放射的分类与应急响应 (10)7.1.1 放射分类 (11)7.1.2 应急响应 (11)7.2 放射应急处理程序 (11)7.2.1 报告 (11)7.2.2 启动应急预案 (11)7.2.3 现场处理与救援 (11)7.2.4 信息发布与沟通 (11)7.2.5 评估与总结 (12)7.3 放射现场处理与救援 (12)7.3.1 现场处理 (12)7.3.2 救援 (12)第8章放射卫生防护监测与评价 (12)8.1 放射卫生监测方法与技术 (12)8.1.1 监测方法 (12)8.1.2 监测技术 (12)8.2 放射卫生监测计划与实施 (13)8.2.1 监测计划 (13)8.2.2 监测实施 (13)8.3 放射卫生防护效果评价 (13)8.3.2 评价内容 (13)8.3.3 评价报告 (13)第9章放射卫生防护培训与考核 (13)9.1 放射卫生防护培训内容与要求 (14)9.1.1 培训目的 (14)9.1.2 培训内容 (14)9.1.3 培训要求 (14)9.2 放射卫生防护培训方法与组织 (14)9.2.1 培训方法 (14)9.2.2 培训组织 (14)9.3 放射卫生防护考核与评估 (14)9.3.1 考核内容 (14)9.3.2 考核方式 (15)9.3.3 考核评估 (15)第10章放射卫生防护未来发展及趋势 (15)10.1 放射卫生防护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5)10.1.1 防护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5)10.1.2 防护设施与装备的优化 (15)10.1.3 防护策略与方法的创新 (15)10.2 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与法规的完善 (15)10.2.1 建立健全放射卫生防护法规体系 (16)10.2.2 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更新与修订 (16)10.2.3 加强放射卫生防护监管与执法 (16)10.3 国际放射卫生防护合作与交流 (16)10.3.1 国际合作机制建设 (16)10.3.2 技术交流与培训 (16)10.3.3 应急响应与救援协作 (16)第1章放射卫生防护基础概念1.1 放射性物质的性质与分类放射性物质是指那些能够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中子等射线的物质。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措施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措施在物理学领域,各种粒子的辐射常常被应用于实验研究。
这些辐射包括电磁辐射如X射线和γ射线,以及粒子辐射如α粒子和β粒子。
然而,这些辐射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因此,物理实验技术中的辐射防护和安全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物理实验室中使用的电磁辐射,如X射线和γ射线,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实验室中建立辐射源所在区域的标识和警示牌,以提醒工作人员注意辐射的存在。
此外,实验室中应配备适当的辐射防护设备,如铅护罩和铅防护服,以吸收和减轻辐射的影响。
当进行实验时,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和手套,以减少与辐射源的直接接触。
对于使用粒子辐射的实验,防护和安全措施也同样重要。
这些实验中常用的粒子包括α粒子和β粒子。
α粒子具有较高的电离能力,对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组织有直接的损害。
因此,在进行α粒子实验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安装合适的防护罩和采取远离辐射源的工作姿势。
此外,实验室中还应设置辐射监测装置,及时监测辐射水平,以确保辐射安全。
β粒子在物质中穿透能力较强,也需要专门的防护措施。
常见的安全措施之一是使用适当的防护屏蔽材料,如塑料或铝制品,以阻挡β粒子的穿透。
此外,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还应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安全距离,并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和防护服。
在物理实验技术中,辐射源的正确处理也是保障安全的重要环节。
辐射源使用完毕后,必须严格按照安全处理程序进行处置。
首先,辐射源必须妥善包装,并加以适当的标识,以确保在搬运和储存过程中不会造成任何辐射泄漏。
其次,辐射源应由专业的团队进行处理和处理,以保证其安全性。
最后,对于物理实验技术中的辐射防护和安全措施,培训和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有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必须接受相关的辐射安全培训,了解辐射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置措施。
实验室应提供定期的培训和知识更新,以确保工作人员时刻了解最新的辐射防护和安全措施。
物理实验仪器的辐射防护与安全使用方法
物理实验仪器的辐射防护与安全使用方法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各种仪器和设备,其中一些可能会涉及到辐射源。
辐射是指能量以波动或粒子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这种能量传递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时,需要了解一些辐射防护与安全使用方法。
首先,要确保实验室内的辐射源的安全使用。
实验室内可能存在 X射线机、放射性材料或其他辐射源。
在使用这些辐射源之前,必须接受相关的辐射防护培训,并熟悉相应的实验操作规程。
任何辐射源都应具备防护措施,如铅墙、铅门和适当的防护屏蔽装置。
对于放射性材料,必须定期进行监测和控制,并确保其正确存放和处理。
其次,要戴好个人辐射防护装备。
在接触到可能存在辐射的实验环境中,个人防护装备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当使用 X射线机时,应戴上适当的防护眼镜和防护手套。
对于可能接触到放射性材料的实验,应佩戴适当的防护手套、衣物和鞋子。
此外,还应定期检查个人防护装备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同时,要合理使用辐射源并尽可能降低辐射暴露。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应当尽量减少辐射源的使用时间和强度,以降低辐射暴露的可能性。
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实验仪器的位置和角度来达到减少辐射的目的。
此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朝向辐射源,避免将身体部位暴露在辐射源附近,以及避免长时间进行实验操作。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要定期测量并监控辐射水平。
为了保证实验室环境的安全,必须定期进行辐射水平的测量和监督。
这可以通过使用辐射测量仪器来完成,如 Geiger-Muller 计数器或放射性测量仪器。
通过定期检测辐射水平,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辐射泄漏等问题,保障实验室环境的安全。
最后,要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万一发生辐射事故或紧急情况,必须知道如何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
这包括知道紧急停止辐射源的方法,并能够及时将受损设备隔离和报告给相关人员。
在紧急情况下,必须保持冷静并按照实验室内部的应急预案执行。
物理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使用安全指南
物理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使用安全指南放射性物质在物理实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
为了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以及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安全操作指南。
本文将就物理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使用安全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了解放射性物质在开始实验之前,实验人员需要对所使用的放射性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很多,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等。
不同种类的放射性物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处理方式,因此需要熟悉其放射特性和防护要求。
其次,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很重要。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放射性衰变为其半数所需的时间。
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以决定合适的操作方式和安全措施。
较短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质需要更加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第二部分:实验室安全措施在实验室里使用放射性物质时,需要遵守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首先,实验室应设置明确的放射性工作区域,并在入口处标明警示标志。
只有经过培训的人员才可进入该区域,并佩戴相应的防护设备。
其次,实验室应建立防护屏障,以减少放射性物质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辐射。
这可以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建造实验台、固定工作区域和使用防护设备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还应定期检测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水平,确保工作区域的安全。
第三部分:个人防护措施在操作放射性物质时,个人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实验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服和手套,以防止接触放射性物质。
同时,还需佩戴防护眼镜和口罩,保护眼睛和呼吸系统。
其次,实验人员应尽量减少与放射性物质的直接接触。
在操作过程中,避免吸入、吞咽或者皮肤接触,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定期洗手以避免交叉污染。
第四部分:废物处理与储存在实验结束后,废物的处理与储存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由于放射性物质的特殊性,废物的储存和处理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法规。
废物应被妥善封存,然后交由专门的机构进行处置。
此外,实验室还应建立合适的放射性物质储存区域,确保物质安全保存。
储存区域应设有相应的标识,仅限授权人员进入。
辐射防护实验报告.
《辐射防护实验报告》专业:xxx 姓名:xxx 学号:2010xxxx实验一:γ射线的辐射防护一、实验目的1、掌握X-γ剂量率仪的使用方法;2、了解环境中的γ照射水平;3、通过不同时间和距离的测量,获得γ外照射防护的直观认识,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二、实验原理闪烁探测器是利用核辐射与某些透明物质相互作用,使其电离和激发而发射荧光的原理来探测核辐射的。
γ射线入射到闪烁体内,产生次级电子,使闪烁体内原子电离、激发后产生荧光。
这些光信号被传输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经光阴极的光电转换和倍增极的电子倍增作用而转换成电信号,它的幅度正比于该次级电子能量,再由所连接的电子学设备接收、放大、分析和记录。
三、实验内容1、测量实验室γ照射本底环境;2、测量一条环境γ照射剂量率剖面;3、测量岩石的γ照射剂量率;4、加放射源,测量并计算不同测量时间情况下的剂量;5、加放射源,测量不同距离情况下的剂量率。
四、实验设备1、Ra-226源一个;2、X-γ剂量率仪一台;3、岩石标本。
五、实验步骤布置实验台,注意: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首先布置好准直器、探测仪,最后放置放射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实验步骤如下:1、调节准直器以及探测仪器的相对位置;2、设置好仪器的测量时间为30秒,记录仪器的本底剂量率Nd (连测3次,取平均值);3、在探测仪器对面布置好放射源,使得射束中轴线和准直器中轴线重合,源探距离为1米,如上图所示,测定并记录仪器的剂量率N01(连测3次,取平均值);4、调整仪器的测量时间为60秒,测定并记录仪器的剂量率N02(连测3次,取平均值);5、调整仪器的测量时间为90秒,测定并记录仪器的剂量率N0(连测3次,取平均值);6、暂时屏蔽放射源,源探距离为0.5米,测定并记录仪器的剂量率N1(连测3次,取平均值);7、暂时屏蔽放射源,源探距离为2米,测定并记录仪器的剂量率N2(连测3次,取平均值);8、在校园里测量一条环境γ照射剂量率剖面,记录每个测点的仪器的剂量率(连测3次,取平均值);9、在博物馆前的岩石标本处测量不同岩性岩石的γ照射剂量率,记录每个测量的剂量率(连测3次,取平均值);10、数据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放射物理与防护实验指导
实验一半价层的测量
实验目的:掌握半价层的基本概念;学习半价层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X线机、照射量计、不同厚度标准滤过铝片、铅准直器、水准仪、米尺等
实验步骤:
1、按照实验图所示放置测量仪器,利用水准仪调整X线管焦点、准直器圆孔中心及探头中心之位置,使其在一条直线上。
利用米尺测量,使焦点到标准滤过片(准直器圆孔中心位置)距离为50cm,焦点到探测器有效中心位置为100cm。
2、分别预选照射条件:X线机管电压Kv,管电流mA及曝光时间s。
3、在铅准直器内分别放置不同厚度标准铝滤过片,测量对应不同吸收铝片时投射X线照射量率,并将测量结果列于实验表1-1:
标纸上绘制标准铝片吸收曲线。
5、由标准铝片吸收曲线确定透射量为没有吸收铝片时射线强度一半所对应的铝片厚度,即在该照射条件下的半价层厚度。
6、变换照射条件,观察半价层与照射条件之间的关系。
实验二 X线机输出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学习X线机输出量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具有透视功能的医用诊断X线机,照射量仪,米尺。
实验步骤:
1、将照射量仪电离室置于X线机透视床面板后射线束中心轴距床面板20mm处。
如实验图2-1所示。
2、将照射量仪置于照射量率测量档,并选择适当量程。
3、选择不同管电压、管电流,分别测量X线机输出照射量率,并将结果列于实验表2-1
实验表2-1 不同曝光条件下X线机输出量表
曝光条件 60/2 60/3 70/2 70/3 80/2 80/3
(Kv/mA)
X线机输出量
实验三透视X线机防护区照射量率的测试
实验目的:对透视X线机防护区照射量率进行测试和评价
实验器材:X线机、X、r射线巡测仪、米尺、水模体和防护区测试平面模型架等实验步骤:透视时X线工作者所处的位置,包括偷、胸、腹、性腺和手等部位所在位置成为防护区。
《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标准》中规定,立位和卧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的照射量率,分别不得大于1.29×10-6和3.87×10-6。
如实验图3-1所示,立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设13个测试点。
实验图3-2c和实验图3-2a分别所示卧位透视防护区床上和床侧测试平面上所设的7个和12个测试点。
(一)立位透视防护区照射量率的测量
1、按照实验图3-1所示尺寸,调整好X线机、水模体和模型架的测试位置。
取台屏距250mm,荧光屏上照射野面积调至250mm×200mm。
2、选择和调试好X线测试仪的合适量程。
3、将X线机的管电压调至70Kv,管电流调至3mA。
4、先用X、r射线巡测仪在立位透视防护平面上进粗测扫描,将最大照射量率及其位置记录在实验表3-1中。
然后对13个测试逐个进行测量,将结果记录于实验表3-1。
1、参照实验图3-2所示几何尺寸,将X线机、水模体及模型架位置调整好。
然后对19个测试点进行逐一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记录在实验表3-2、3-3中。
实验四铅当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加深对铅当量概念的理解,学习铅当量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X线机、标准铅片或铅梯、激光准直器、X、r照射量仪、米尺、投射光密度计、待测试料(铅橡皮、诊视床板、铅玻璃、水泥板、砖等)
实验步骤:
按实验图4-1摆放实验器材。
1、用激光准直器将X线管焦点、铅当量测试仪准直圆孔的中心和电离室的有效中心调整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使焦点至铅当量测试仪准直圆孔的中心的距离为40cm,标准铅片至电离室有效中心距离为10cm。
3、调节照射野的大小,有用线束在标准铅片处的照射直径不大于4cm。
4、选定Kv和mAs。
5、测定没有铅片(d=0)时测试点处的照射量率。
6、由薄到厚依次在准直孔内加入铅片,在表4-1中记录测试点处的照射量率。
实验表4-1 透过不同厚度铅片的照射量率
标准铅厚度d(mm)
透射照射量率
7、在以铅片厚度为横坐标,X线透射照射量率为纵坐标的半对数坐标纸上做出铅的吸收曲线。
8、将各种不同厚度试料插入准直孔内,用上述的几何条件和照射条件,分别测量投射照射量率,记入表4-2中。
9、从铅的吸收曲线上找出与各种试料相同的照射量率数值,这些数值对应的铅的厚度即为这些试料的铅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