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2气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2气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气候》
、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温为多少°C,在哪里?
、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温为多少°C,在哪里?
、我国1月份等温线中,最高温和最低温约相差多少°、找出我国1月份0°C等温线,并用笔加粗
、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南北差异
℃),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
,植被为草原,植被为荒漠、戈壁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1、海陆位置:我国背靠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季风气候显著
影响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冬季风夏季风
来源蒙古
西伯利亚太平洋印度洋。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1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1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1一. 教材分析《气候》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气候的分类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气候的概念和分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对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有一些直观的感受,但需要通过学习,形成系统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分类。

2.让学生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定义和分类。

2.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气候案例和图片。

2.准备气候分类的资料。

3.准备与气候相关的人类活动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然后给出气候的定义,让学生对气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气候特点。

同时,给出气候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根据气候分类的资料,对给定的地区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气候分类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案例。

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气候的定义、分类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如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了解不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1

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二、教学重、难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我国温度带。

三、教学准备视频、地图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气候是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那么反映气候的要素又有哪些?(换名话说,我们要说明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往往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气温与降水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海陆、地形——纬度因素最重要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广,造成我国南北存在温差,但还存在着冬夏差异通过图2.12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来体会。

二、新授:气温(一)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1、阅读图2.13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1)在图中找出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2 )在图中读出漠河与海口的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计算两地温差。

(3)在图中找到并用笔描出0度等温线(对照地图册P10~11页的地形图与一月平均气温图),对河流有什么影响?(4)总结: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有何规律?2、阅读图2.14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1)在图中找出漠河与海口的气温,计算漠河与海口的气温差,并与1月温差比较。

(2) 全国大多数地方(青藏高原除外)夏季气温普遍达到多少度?(3)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处在哪里?为什么?3、阅读课本32页的“阅读材料”结合地图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热的地方和冬季气温最冷的地方,并分析原因总结: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4、举例读“上海、广州、北京三城市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回答:(1)写出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 B C(2)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根据活动温的多少,我国可以划分为自北向南的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序号:
八年级
学科:
地理
课题:
气候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光照耀下的某某、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
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某某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某某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

第二节天气标题天气课时2一、教材内容剖析本节包含“天气种类复杂多样”、“季民风候明显” 、“我国的灾祸性天气”三部分。

“天气种类复杂多样” ,供给了六幅地图,要修业生经过读图活动,认识我国天气特色“种类复杂多样”。

“季民风候明显” ,经过认识夏天风、冬天风的性质,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来认识到这一天气特色。

“我国的灾祸性天气” ,经过图片和知识之窗让同学们认识到我国灾祸性多发,以及对灾祸性天气的危害有必定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灾祸性预防意识。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我国的天气种类、温度带和干湿区,认识到天气种类的复杂多样。

2、认识我国季民风候典型的特色,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限。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认识我国天气的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的灾祸性天气,掌握预防灾祸性天气的基本知识,建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课重点和难点教课重点:我国天气的主要特色。

教课难点:季民风候对我国的农业和灾祸性天气的影响。

四、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1、天气种类复杂多样运用课本供给的 6 幅地图,在读图剖析基础上认识我国天气的复杂多样,从而去剖析其影响要素。

我国夏天广泛高温、冬天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差别大,这些与南北纬度(纬度地点)、东西经度跨度大(海陆地点),地形复杂等要素相关。

2、季民风候明显让学生读“我国的夏天风”和“我国的冬天风” ,认识风向和影响范围,从季风的特色去理解天气的特色。

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认识到季民风候明显的特色。

1、我国的灾祸性天气让学生谈谈当地的灾祸性天气,引入本部分教课,联合实质,说明灾祸性天气的危害,所以一定增强防灾和减灾。

五、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地图册六、教课过程教课过程教课活动第一课时1、情形导入展现西北荒漠图、东北滑雪图、海南海滩图等。

提出问题:为何我国各地的天气和景观差别大?2、认识我国的天气种类读中国的主要天气种类散布图,参加活动:1、我国主要有哪些天气种类?2、天气种类复杂多样与我国面积、地形有什么关系?3、认识我国的温读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区图,参加活动:度带和干湿区1、有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区?2、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区分跟什么相关系?(温度带依据获取的太阳辐射热量相关,干湿区跟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3、比较温度带和干湿区界限,那两条大概符合?(亚热带与暖温带,润湿区和半润湿区)4、你知道不一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差别?(不一样温度带农作物熟制不一样,不一样干湿区农作物、建筑、生活风俗等存在差别)4、认识我国的气读图中国 1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中国7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年降水散布图,学生看图参加活动:平和降水1、我国7 月份哪些地域气温超出28 度?2、哪些地域 1 月份气温低于-24度?3、哪些地域年降水量超出1600 毫米,哪些地域年降水量不足200 毫米?叙述: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限,它是 1 月份 0 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经过的地方;又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润湿区和半润湿区的分界限。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气候》这一节是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因此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气候的概念,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气候,并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概念及其与天气的区别。

2.不同类型气候的识别。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来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气候类型的图片和图表。

3.实例材料和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概念,解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呈现不同类型的气候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气候类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气候类型的实例,根据实例判断所属的气候类型,并说明理由。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PPT上的问题清单,讨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并补充。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教学案1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教学案1新人教版

《气候》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主要原因。

2.读图归纳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年际变化特点。

3.利用我国干湿地区图掌握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对应降水量的范围。

4.通过了解不同干湿地区自然景观、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差异,树立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降水量的分布。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2.教学难点(1)影响降水分布的原因。

(2)干湿地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教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案例感悟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了解学生已掌握的我国降水知识。

学生:准备好上课所用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图片,这是吐鲁番的荫房,将葡萄挂在里面,可以自然风干。

栖霞也产葡萄,我们的葡萄挂起来,能风干吗?这说明吐鲁番哪方面的自然环境与栖霞差异很大?再展示两地的民居:教师:你能看出这两地的民居有哪些差异吗?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回答。

民居差异的背后是降水的差异,那么,如何知道我国降水地区分布的特点呢?我们可以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讲授新课内容一降水的地区分布(一)认识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教师讲述:如同气温一样,我们可以用等降水量线来表示降水的空间分布。

不同的降水范围着上一定的颜色,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特定的降水范围,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降水分布特点。

下面我们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来研究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读图,回答下面问题: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吗?找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并指出其降水量。

2.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3.找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想一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1月份哪条等温线接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沿海超过1 600毫米,西北内陆部分地区不足50毫米。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以及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天气图的阅读,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气候与天气相比,更具复杂性和抽象性,需要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类型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直观的感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候数据和图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类型及分布。

2.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气候图像和案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知气候的特点和影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气候的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气候相关的课件,包括气候图像、案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气候数据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和主要因素,如气温、降水等。

通过气候数据和图像,展示气候的差异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以亚洲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

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

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
师:看来,北方的冰雪让人期待,南方的沙滩也很火热。为什么冬季的南北方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1、看图例和气温数值,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2、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
气候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读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组织学生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看教材33页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课件:温度带]
小结:1月0℃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此线南北的植被、农业生产状况及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例如,1月0℃等温线以北的河流会有什么现象?结冰
师演示讲解: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越往北去,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光热越少;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却越多,减小了南北的温差。
使学生明确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O℃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授后小记:
什么是活动积温?(作物生长温度不够不行,旺盛生长需要≥10℃,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八年级地理上册 2_2 气候教案(1)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2_2 气候教案(1) 新人教版

气候课题第二节气候科目地理设计者授课者授课班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时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及其特征,而气候特征是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的,要了解气候的特征首先气温和降水的特点,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本课是本节教材的第一课时,从教材内容来看,教材首先阐述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划分的温度带,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读图得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

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情分析1.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世界气候,对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性质和等温线疏密说明什么等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读我国一月份和七月份气温分布图时,只要指导一下,接受起来困难不会太大。

对温度带的划分依据相对来说应该是难点,把温度带和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困难就更大了。

2. ①刚上八年级的学生逻辑能力正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想象、记忆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地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经过小学自然和七年级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3. 八年级学的是中国地理,比七年级学的世界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身边的地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性比七年级更高,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效率也较高。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地理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说明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气温的相关知识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由于本节课有些问题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这样,才能抓住地理事物特征,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从而做到“图”“文”合一,融会贯通.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1月、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掌握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明确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2.通过引导学生判读气温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并进一步说明气候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3.唤起学生学习“气候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气候”的兴趣,树立“地理生活化和生活化地理”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地域的美好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2.教学难点:分析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教学策略“气候”一节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从“身边的地理”入手,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利用图释导学、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快乐假期》、下载视频《夏天到》.2.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QQ聊天对话:江南雨烟(900259___)20__-1-25 20:15:18今年寒假我去了海南姨妈家,那里鲜花盛开,瓜果飘香,让我深深感受到“水之秀,林之幽,气之爽”……潇洒走一回(951260___)20__-1-25 20:18:20今年寒假我去哈尔滨看望爷爷、奶奶,并参观了“20__年哈尔滨冰雕展”,好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江南雨烟(900259___)20__-1-25 20:20:20看看我拍的照片潇洒走一回(951260___)20__-1-25 20:22:15这是我拍的照片教师:同是过寒假,“江南雨烟”和“潇洒走一回”对话中所描述的情景和所发的照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气候”的学习.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QQ聊天形式,对比呈现我国南北方景观的巨大差异,激奇引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讲授新课板书: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指出本节课主要了解气温的相关知识;明确本节课的五环节:走近冬季;感受夏季;认识温度带;知识梳理;牛刀小试.环节一:走近冬季教师:出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提示:1.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布的地方,大致是多少摄氏度?相差多大?2.找出一月0℃等温线,指出东段大致经过哪条山脉?哪条河流?学生:读图,回答相关问题.1.最高气温出现在我国的南部,20℃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我国的北部,-32℃,相差50多度.2.一月0℃等温线,东段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教师: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__县的北极村,一月平均气温为-30.6℃,那里曾经出现过-52.3℃的极端最低气温;海南省是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省份.全国真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小组讨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特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情境感知:变“形”金钢寒假,海口的小明去哈尔滨的外婆家.仔细观察一路上小明服装的变化.感知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过渡:海口的小明在外婆家将会度过一个怎样的假期呢?一起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快乐假期》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感知──变“形”金钢,感知我国南北温差较大的特点,再通过视频《快乐假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南北温差大”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环节二:感受夏季教师:出示“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提示:1.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4℃以上的地区.2.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8℃以下的地区.学生:读图,回答相关问题.1.24℃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的一半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2.8℃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教师:吐鲁番盆地人称“火洲”,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人们常说这儿能“沙窝里煮鸡蛋”;《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又称“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追问: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学生:地形因素.小组讨论:总结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教师:夏季全国气温的分布,可以借用流行歌曲《小苹果》歌词中“火、火、火”来形容.设计意图:用分析“全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方法,来分析“全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特点,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我们通过两幅图来感知一下夏季的“烧烤天气”.图一:6月23日,在__市中心的二七广场,一名女大学生在向路人展示显示45摄氏度高温的温度计.图二:6月22日,山东师大附小的教室内摆放着用来降温的冰块.当日,__市最高气温接近40摄氏度.__市__区教育局发出紧急通知:该区小学从23日起全部停课避高温.情境感知:“衣”如既往暑假,海口的小明又去哈尔滨的外婆家.再仔细观察一路上小明服装的变化.感知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过渡:我们小时候所唱的儿童歌曲中也蕴藏着很多的地理知识.教师:播放儿童歌曲《夏天到》.设计意图:通过两幅高温图片和情境来感知“衣”如既往,说明我国夏季具有普遍高温的特点.再通过儿童歌曲《夏天到》,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夏季普遍高温给人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环节三:认识温度带分组讨论:读“我国主要温度带分布图”1.结合地形,说一说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2.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热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省和云南省的南部;亚热带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暖温带主要的地形区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中温带的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寒温带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__区的北部.撰写学习笔记,小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教师: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还有一些,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学习笔记”环节,学生能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记录的学习习惯.活动:“我想有个家”教师:出示香蕉、苹果、梨、橘子等水果,找出它们生长的主要温度带.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把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初步认识主要温度带的划分及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影响.一系列瓜果主产地的探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我国地大物博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环节四:知识梳理设计意图:利用板书小结本节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环节五:牛刀小试(见课件)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做题能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冬夏气温的主要分布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教材、气温分布图、欣赏景观图片和观看视频,我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体会到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为我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七、教学反思1.导入部分采用QQ聊天的形式,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2.教学过程分五环节:走近冬季、感受夏季、认识温度带、知识梳理和牛刀小试,既突出了重点,又使整节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内容清晰.在某些环节,在学生的学习疲惫点插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环节一最后的情境感知──变“形”金钢、视频播放等,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再掀学习高潮.3.一些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充分;在时间分配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略显不足,降低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2020八年级地理上册 2.2气候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2020八年级地理上册 2.2气候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题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课时安排共( 3 )课时课程标准P14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会判读等温线,并说出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征。

2.运用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特征,掌握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了解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基本划分,初步感知多样的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我国1、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我国1、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前作业搜集我国不同地点同一季节的图片,分析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修改环节一学生活动:学生完成新学案P27基础知识梳理(5分钟)教师巡回督促检查完成情况,了解学生自学中的难点及重点掌握情况。

教师针对重难点结合教材中的活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一)冬季气温教师:出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提示:1.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布的地方,大致是多少摄氏度?相差多大?2.找出一月0℃等温线,指出东段大致经过哪条山脉?哪条河流?学生活动: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最高气温出现在我国的南部,16℃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我国的北部,-28℃,相差约50度。

2.一月0℃等温线,东段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特点。

教师总结: 冬季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

课中作业总结等温线读图方法环节二(二)夏季气温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出示“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提示:1.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4℃以上的地区。

2.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8℃以下的地区。

学生: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24℃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的一半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8℃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2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2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2.2气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运用地图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位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温度带,并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难点: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图片——追赶花期的养蜂人,我国每年油菜花开放时间的差异较大,图片展示了一年中养蜂人追随花期的移动路线,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花期南北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 气温分布特点活动1: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读图的步骤与方法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判断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总结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活动3: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0°等温线的位置。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并加粗0°等温线,教师强调与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一致,帮助学生记忆。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冬季南北差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教师展示漠河与海南冬季景观的差异。

合作探究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我们的冬季风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议一议:冬季“避寒”好去处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找出冬季“避冬”好出去,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活动4:引导学生阅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判断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总结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探究2: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偏低的原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山地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平均气温低。

议一议:夏季“避暑”好去处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找出夏季“避暑”好出去,让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拓展延伸
海陆位置不同
纬度位置大致相同,海陆位置不同的情况。
1、看图分析五座城市的气候差异
五座城市纬度大致相同,从靠海洋近到离海洋远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看夏季、冬季气温的特点。
2、比较伦敦、乌兰巴托、北京,这三个城市的气候差异
三座城市都在温带,伦敦紧靠海洋,乌兰巴托在内陆地区,北京靠近海洋。
课堂检测
不同的海陆位置、不同的纬度位置会影响气候,那么同一个地理位置,同一时间,气候会有变化吗?
2、看图,比较南亚的孟买和北欧的摩尔曼斯克的气温变化和降水差异。
教师引导,从两座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看,印度孟买纬度低,接近赤道,属于热带;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在北冰洋沿岸,属于寒带。⑴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位置、气候特点)
结论:纬度位置不同,孟买纬度低气温高降水多,摩尔曼斯克纬度高气温低降水少。纬度位置不同,接受的太阳热量也就不同。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二、导入新课:(新闻报道同学们注意收集信息)第十六届亚运会11月12日在广州举行了,广州这几天的温度白天在25度左右,非常适合运动员比赛,而在我国北方黑龙江11月11日差异大。)
自主学习
为什么各地的气候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课堂教学流程
问题导学
一、复习:说出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地球的纬度位置不同

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气候”,具体内容包括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以及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键因素,学生需要掌握气温的单位及变化规律,降水的类型及分布规律。同时,本节课还将介绍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及各类气候的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气候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 学生可以参加气象观测活动,亲身体验气象观测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气温和降水量的计算: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要求学生计算并绘制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曲线图。
2. 气候类型的识别:提供一些气候类型的图片,要求学生识别并说明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 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种植制度调整、城市规划改变等。
2. 拓展建议
-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在线资源,搜集更多关于气候变化的资料,加深对气候变化的理解。
- 鼓励学生关注气象新闻,了解当前气候变化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学生可以尝试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了解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的内容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类型、气候影响因素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作为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和数据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气候现象的体验较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了解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3.理解气候影响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并能分析这些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理解气候知识。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图表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候概念。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和应用气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2.准备实例分析的材料。

3.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气候知识的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吗?”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呈现气候的定义、特点和气候类型。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以及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候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和应用气候知识。

例如:“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不同纬度、海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第1课时)《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第1课时)《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1. 分析判读有关气候图,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3. 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4.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一)冬季南北温差很大1、数一数,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2、计算两条相邻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3、学生计算海口和漠河的大约温差?(学生先个人思考、分析、计算,后小组交流探究。

)教师展示: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1月平均气温为-30.6℃。

那里曾经出现过-52.3℃的极端最低气温,我国一月份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达50℃。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先个人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展示课本“图2.13中国1月份气温的分布图”和中国冬季风图,教师提示讲解: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原因课程引入: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

那请同学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生活现象又和哪个地理要素有关呢?出示我国不同地区衣、食、住的景观图片。

承转过渡: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回顾展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气温和降水。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感受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着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呢,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

可是他这次沿途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这个结论是咱们感受出来的,接下来咱们用专业点儿的地图验证一下──等温线分布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候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看书《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

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⑤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16℃、最北-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板书)(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投影) 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

(板书)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2.夏季普遍高温(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4)(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

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

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讨论。

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

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

②从《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7)(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7,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

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

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

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与探究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反思:这节课所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兴趣较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分析问题较准确。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2.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

3.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看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学生活动)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