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一《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古文——《项脊轩志》。

在开始学习之前,大家先想想,当我们提到“家”这个字的时候,你们心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和感受?生 1:我会想到温暖的灯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生 2:我想到的是妈妈做的可口饭菜。

师:很好,大家心中的“家”都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归有光笔下的家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师:读完了课文,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文中的字词。

谁来说说“项脊轩”的“脊”字怎么理解?生 3:我觉得“脊”应该是指房屋的脊梁,也就是房梁。

师:不错,理解得很准确。

那“借书满架”中的“借”是我们现在说的“借进”的意思吗?生 4:不是,这里的“借”应该是“堆积”的意思。

师:非常好,大家对字词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接下来,我们整体感知一下这篇文章。

谁能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生 5:文章写了作者居住的项脊轩的环境,还有在轩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师:说得不错,但还不够全面。

这篇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不仅写了轩的变迁,还通过回忆往事,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师:那我们先来看一看项脊轩的环境。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生6:“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从这里可以看出项脊轩很小很破旧。

师:对,那面对这样的环境,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生 7:我觉得作者没有抱怨,反而有要改造它的决心。

师:很好,从哪里能看出来?生 8:“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师:没错,经过作者的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很大的变化。

那在这个小小的轩中,作者都回忆了哪些人和事呢?生9:回忆了他的母亲,通过老妪的转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师:分析得很到位。

还有呢?生 10:还回忆了祖母,祖母拿着象笏对作者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现出祖母对作者的期望。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项脊轩志》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师: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的学习。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师:上节课我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解决了本课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白板上有六个句子,请六位同学来翻译,先读出来,再翻译。

生: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师:顾有“回头看”的意思,在这里,因屋子狭小,顾视可译为“环视四周”生: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师:非常好,谁来尝试下一个。

生: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可以译为“庭院中,一开始是篱笆,后来成为了墙,总共变化了两次”。

师:翻译得很好,下一个。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生:我自从十五岁开始在轩中读书。

师:翻译的很准确。

“读书轩中”是一个特殊句式,“读书于轩中”生:比去,以手阖门......“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师:好的。

下一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生:为何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师:对,“大类”是很像的意思,下一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认”生:我关着窗子,居住在里面,时间久了,可以根据脚步声来辨别来的人是谁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去)。

师:我们常说诗有事眼,文也有文眼。

请同学门用横线划出来,即能集中体现作者对项脊轩情感的句子?生:约一两分钟以后,学生大部分一齐喊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请大家在空白地方标注“文眼”二字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作者究竟写了哪些可喜可悲之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哪些是可喜之事,哪些又是可悲之事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生:学生小组热烈讨论5生:我想到的是这几个“诸父异爨”,还有一个是“逢火四次”,就是他居住的项脊轩被大火烧了师:尝试浓缩为四个字生:四遭大火师:好的,找了两处,都很准确。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项脊轩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4.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5.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项脊轩志》的原文文本。

2. 相关注释:提供课文中的相关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六、教学活动:1.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感表达。

《项脊轩志》 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 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的学习。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师:上节课我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解决了本课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白板上有六个句子,请六位同学来翻译,先读出来,再翻译。

生: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师:顾有“回头看”的意思,在这里,因屋子狭小,顾视可译为“环视四周”生: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师:非常好,谁来尝试下一个。

生: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可以译为“庭院中,一开始是篱笆,后来成为了墙,总共变化了两次”。

师:翻译得很好,下一个。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生:我自从十五岁开始在轩中读书。

师:翻译的很准确。

“读书轩中”是一个特殊句式,“读书于轩中”生:比去,以手阖门......“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师:好的。

下一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生:为何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师:对,“大类”是很像的意思,下一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认”生:我关着窗子,居住在里面,时间久了,可以根据脚步声来辨别来的人是谁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去)。

师:我们常说诗有事眼,文也有文眼。

请同学门用横线划出来,即能集中体现作者对项脊轩情感的句子?生:约一两分钟以后,学生大部分一齐喊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请大家在空白地方标注“文眼”二字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作者究竟写了哪些可喜可悲之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哪些是可喜之事,哪些又是可悲之事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生:学生小组热烈讨论5分钟后生:我想到的是这几个“诸父异爨”,还有一个是“逢火四次”,就是他居住的项脊轩被大火烧了师:尝试浓缩为四个字生:四遭大火师:好的,找了两处,都很准确。

生:我找了两处可喜之事,一喜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总结为“花木增胜”,花木等一些植物可以增加项脊轩的生机,使得归有光可以安心在这里读书。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缘起教研组要求我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项脊轩志》。

这是经典名篇,在文字上没有多大的障碍,学生凭着注解和工具书能够基本解决。

因此我决定个别难的字词在早自修时师生共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把握作者情感。

过程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

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自由诵读) 生: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这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生齐答:承上启下)是的,也就是说“喜”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节。

而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且看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

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节。

(一生读)师:本小节中作者为何而喜?生:因为这个项脊轩旧貌换新颜了。

(师:请具体说说)“窒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说明其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说明其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其暗。

而当他修葺之后。

就变得明亮了,“室始洞然”;变得环境幽雅了,“旧时栏檐,亦遂增胜”。

生:修葺之后,不仅光线好了,环境幽雅了,还在于这个地方安静。

“万籁有声”,正是以动写静,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他在轩中读书。

生:我觉得此处要表现的喜不仅仅是项脊轩改变了,最主要的是它变得适合归有光在轩中读书了。

文中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可见他在轩中或高声诵读,或静坐思考。

是实实在在地在读书。

“小鸟时来啄食”,一个“时”字说明他在轩中呆的时间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见他读书是刻苦的,你看晚上他都在轩中学习呢。

正因为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有了这么个幽雅安静的地方读书,才会喜。

师:同学们回答的时候都能结合具体文句、字词,非常好。

通过作者的描写,特别是“借书满架”到段末部分,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得。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导入:上个星期,我们刚刚举行了一场演讲比赛,还记得演讲主题吗?(生应)读书与生命价值。

师:说到生命价值,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读书?生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师笑):太高大上了。

(指生2)你呢?说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生2:别人在读书,我也读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

师: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生2;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师:是的,好好读书,为了我们3年一次的高考。

500多年前,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还只是一个学生。

不同的是,我们参加高考,归有光要参加的是――(生应)会考。

师:在古代,首先要参加的是童试,童试通过之后是秀才。

然后到省里参加乡试,通过之后是举人。

再到京城参加会试,通过之后叫贡士。

最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之后叫进士,才有可能授予官职。

师:为了这个目标,归有光在项脊轩用心苦读。

项脊轩,这地方怎么样?(生应)又小,又破,又暗。

师:何以见得小?(生读)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古今异义,一丈见方。

因为小,下雨容易把书打湿,所以要移开书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四处看看,没有可以放桌子的地方。

项脊轩确实小。

那么,破呢,何以见得?(生读)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师: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说明破?生3:渗漉。

师:哪个字?生3:注。

师:为什么?生3:房子太破了,雨就像倒下来一样。

师:如果我说,雨泽下滴呢?生3: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生3:滴是一滴滴,很小的样子,说明破洞不大。

师:是的,一个“注”字,简洁具体地点出了项脊轩百年之后的“破”。

说到小,文章还有一段,(投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我读一遍,请大家思考,你从什么细节里读出了“小”?(师读解)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异爨就是分家的意思。

“爨”字,注意一下写法。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往往,古今异义,到处。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根本方法。

2、体会文章感情,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

1、照课文段落分段到组翻译原文,并完成课后字词的练习。

2、第一课时后布置学生仿造课文写法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断。

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补充课文注: 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名,因其远祖曾居项脊泾,故自号”项脊生”,名斋”项脊轩”.含念宗追远之意.“志”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归有光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

二、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与默读结合,读的时候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想想自己在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独立研判印发的译文,比拟括号内以及个人翻译的得失。

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原文较长,这里不赘述。

印发的译文可能是学生翻译的原文)四、教师结合译文简介直译、意译的.方法。

五、指出证明文中局部实词(顾、胜、cuan、逾、先、比、朝、殆、书、手)的多义性和特殊用法,并完成课后第三、四练习题。

(说明:本课排在粤教版新课程教材的第二模块文言文单元之首,所以教师作如是处理,就如何翻译文言文作了系统介绍)第二课时一、简单导入。

二、师:上节课里们读通了全文,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个局部,有一句话起着过渡作用,同学们看看是哪句话呢?生很快找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三、分析讨论第一段师: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生杂然相答,有“杂植兰桂。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1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1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1《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课文内容,可谓抓住了要点,而且这个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语气会不会太肯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只能这样概括吗?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只能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这种答案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否太切近了?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因为书房是重点,所以这里且先放过了。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多有定论,而三位亲人身上大有可挖掘之处。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又不急着解决。

一来没有影响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二来又为后面的内容带来一点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公开课上,学生这种下意识的调侃很容易给执教者带来不快和不安,而江老师却迅速地把这种意外变成没有预设的精彩,文化积淀之深与应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放在后面解决。

先请自由朗读“一间书房”部分,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

生4:狭小。

师:从哪里看出它很狭小?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何谓方丈?生5: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说明它面积小。

师:“方丈”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

为什么叫他方丈呢?因为他的办公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

这也算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大家明白了归有光为什么他的书房命名为项脊轩了吗?不妨大家先摸摸自己的项脊。

(从对方丈的解释来感受书房的狭小。

)生6:“项脊”说明房子窄小。

生7:“项脊”是脊梁骨的一部分,以此命名,说明归有光有人生大志。

,师:“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请两位学生上来做一件简单的事,那老师抽学号吧,44号和47号,(学生上台后)把你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生(1):(写)张政梁生(2):(写)竺语嫣师字写得端正,你们的名字取得更有含义!“梁”是“栋梁”的“梁”,说明父亲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成为国之栋梁,家之光荣。

语嫣,包含的是对女儿的祝愿。

那么这几个字中比较难写的是哪一个?生(齐答):嫣师:同学们,被称为“明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在他的代表作《项脊轩》还有一个更难写的字。

(学生齐答:“爨”。

)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一下。

(生写,一开始写错了,经下面的同学指点,改正)师:好的,下次不能写错了。

大家看这个字的构造,下面用材火烧,上面项个蒸笼,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就是灶头师:对。

“爨”就是“灶头”,那么再注意前面的那个字——“异爨”是什么意思?(板书“异爨”)生(齐答):分灶头,分家师:对了,就是分家,那么在中国重视孝的国家中,人们注重享受天伦之乐,怎么说分就分了呢?大家在文中找一下归家分家后的特征。

体现在哪里?生:在第三自然段师我们请一位学生把这些特征来读一读?生(3)读:先是,庭中……墙往往而是。

师:好。

那具体的变化在哪儿?生(齐答):门多了,墙多了,师:很好,这两多说明兄弟间的隔膜越来越深。

那还有其他变化吗?(板书“兄第隔膜”于“异爨”后,用破折号连接)生(4):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师:东犬西吠是何义?生(4):东家的狗看到西家人就叫,师:只有东家的狗会叫?生(齐答):西家的狗看到东家的人也会教,哦,这是互文。

师:回答正确,我们通过“东犬西吠”看见了作者对庭院杂乱的厌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那下一句“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呢?生(5):指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上休假。

(生笑)师:如果老师到你们家中家访,我是不太乐意从你们的厨房进来的,你们的厅堂也不至于让鸡开会吧?中国这样一个重礼的国家,何以出现此等怪事?生(5):说明分家后隔膜越来越深了师:是啊,这种状况无疑对年轻的归有光造成了伤害。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引言《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吴克明所著的一本散文集,以描写普通人物和日常生活为主题,形象地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

本文是根据一堂课的实录,记录了学生们对《项脊轩志》的研讨与分析,旨在通过课堂的交流,深入挖掘出这本文集的精髓和价值。

第一节:学生研讨分析篇章结构学生A:我觉得《项脊轩志》中的篇章结构非常精巧,可以分为「经一」和「经二」两个部分。

在「经一」中,作者通过讲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底层人物形象。

而「经二」则将焦点转向了些许有才华的人物,并通过对他们的个人经历的描写,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

学生B:我同意你的观点。

在「经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克明用鲜明的笔触勾勒了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摆脱贫困,却也能在琐碎中品味到生活的滋味。

这种描写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同时也为读者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学生C:我认为「经二」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对一些有才华的人物的描写,吴克明展示了明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这些人物虽然有着才华,但他们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这种对于弱势群体的描写很感人。

探讨主题与意义学生D:在我看来,《项脊轩志》的主要主题之一是关于生活的态度。

通过对普通人和有才华人物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无奈。

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境遇和人生经历,但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懂得在平凡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学生E:我赞同你的看法。

另外,我觉得《项脊轩志》还呈现了一个反思现实的角度。

通过对底层人物和有才华人物的描写,吴克明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残酷。

这种反思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解读人物形象学生F:我特别喜欢文集中的「项脊轩」这个人物形象。

吴克明通过对他的描写,折射出了底层文人的聪明才智和对于命运的憧憬。

他虽然身处贫穷,但却并不消沉,一直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G:我也认为「项脊轩」是这本书中最有个性和代表性的人物。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古文——《项脊轩志》。

这篇文章以其朴素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

那么,在正式开始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对于归有光这个人,你们有多少了解呢?生 1:我知道他是明代的文学家。

生 2:他的散文很有名。

师:不错,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而《项脊轩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读完之后,大家觉得这篇文章哪些字词的读音或者意思需要特别注意呢?生 3:“垣墙周庭”的“垣”字,我不太确定读音。

师:这个字读“yuán”,意思是“墙”。

还有吗?生 4:“迨诸父异爨”的“爨”字比较难。

师:这个字读“cuàn”,是“分灶做饭”的意思。

那大家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吗?生 5:大概知道是在写作者居住的项脊轩的一些事情。

师:对,这篇文章围绕着项脊轩,回忆了很多往事。

那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项脊轩这个地方的。

谁来说说?生6:“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写出了屋子很小很旧,还经常漏雨。

师:很好,那从这样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生 7:感觉作者有点无奈,但是又对这个屋子有感情。

师:没错,即使屋子破旧,作者依然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

那作者为了让屋子变得好一些,做了什么呢?生 8:“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师:这几句描写让屋子有了什么样的变化?生 9:变得明亮了,也好看了一些。

师:对,经过作者的一番修整,项脊轩有了新的面貌。

接下来,作者又在这个屋子里发生了哪些故事呢?生 10:他写到了自己的母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师:这简单的一句话,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 11:母亲对孩子的关心。

师:是啊,虽然只是简单的一问,却饱含着母亲深深的关爱。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课堂实录[课堂导入][师]文贵情真,而要以真情打动读者,千万次的竭力呼唤,不及一次真实的体验。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于表达真情实感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完美的典范。

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品读这篇发自心灵深处的至情散文。

[抽查预习][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解决一下老师课件上的题目。

[生1]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从上面,名词作状语[生2]妪每谓余曰每:经常)[生3]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往往:到处,处处[生4]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生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明月半墙:农历十五明月(照亮)半截墙壁[研读文章][师]大家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错,复习工作很到位。

经过昨天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已经很熟悉了。

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导学案上思——自学思考的内容。

[师]请四位同学给大家说一下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生1]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生2]写旧:直接点明是。

“百年老屋”;[生3]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生4]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师]那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生1]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生2]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师]文中写到这样的项脊轩有经过修葺,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生1]变得不漏、不暗了。

辟,开。

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

[生2]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楯,“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师]“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生]齐: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师]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大家将这个成语积累在笔记本上。

[合作探究][师]作者善于选取平凡场景和家庭生活小事,借助细节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深情。

[师]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凡场景和生活琐事,又抓住了哪些细节来抒写心中悲情的?请同学们结合下面问题,用10分钟时间来讨论交流。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上课铃响,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上,教室安静下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古文——《项脊轩志》。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心目中温暖的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同学甲:“有爸爸妈妈的关心,有美味的饭菜。

”同学乙:“有舒适的房间,能让我自由自在地玩耍。

”老师微笑着点头:“大家说得都很好。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归有光笔下的家是什么样的。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开始朗读,教室里响起朗朗读书声。

朗读结束后,老师:“现在,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文中的生字词。

谁来说说‘垣墙周庭’的‘垣’是什么意思?”同学丙举手回答:“垣,是墙的意思。

”老师:“回答正确,很棒!那‘迨诸父异爨’的‘迨’呢?”同学丁:“迨,是等到的意思。

”老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

接下来,我们逐段来分析课文。

先看第一段,作者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里介绍了项脊轩的来历。

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是旧南阁子呢?”同学们陷入思考,片刻后有同学举手。

同学戊:“可能是为了突出它的陈旧,也为后面的修缮做铺垫。

”老师:“很好,有道理。

那‘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又说明了什么?”同学己:“说明项脊轩很小。

”老师:“对,虽然小,但是经过作者的一番修缮,‘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变得怎么样了?”同学们齐声回答:“变得明亮、舒适了。

”老师:“没错。

那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心情如何呢?我们接着看第二段。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境?”同学庚:“能感受到作者的悠然自得。

”老师:“很好。

可是,作者也写到‘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又反映了怎样的家庭状况?”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

同学辛:“说明家庭不和睦,分崩离析。

”老师:“对,这种变化让作者感到很悲伤。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上课铃响,学生们迅速回到座位,安静地等待老师的到来。

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文言文——《项脊轩志》。

老师:在开始学习之前,咱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归有光。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作品朴素简洁,感情真挚,深受后人推崇。

老师:接下来,大家先齐声朗读一遍课文。

(学生们整齐地朗读)老师:读得不错,声音洪亮。

那现在咱们来看文章的第一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谁能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学生 A:写了项脊轩的破旧和狭小。

老师:(点头)对,很好。

那从哪些词句能看出它的破旧和狭小呢?学生 B:“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屋顶漏雨,“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表明屋子很小。

老师:非常棒!那作者写这些,仅仅是为了描述屋子的状况吗?学生们陷入沉思,片刻后,学生 C 举手。

学生 C:我觉得不是,可能是为了后面表达感情做铺垫。

老师:(赞许地)很有想法!那咱们接着看。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这又说了什么?学生 D:作者对屋子进行了修葺,让屋子变得明亮了。

老师:没错。

那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花心思修葺这间屋子呢?学生们纷纷讨论,气氛热烈。

学生 E:因为他喜欢这间屋子,想让它变得更好。

老师:嗯,有道理。

还有吗?这时,学生 F 站起来说:“也许这间屋子对他有特殊的意义。

”老师:(微笑着)说得不错。

那咱们继续往后看。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这一段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学生 G:描绘了庭院优美、宁静的景象。

老师:那作者在这里的心情如何?学生 H:应该是很愉悦、很惬意的。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项脊轩志》。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司马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2)领悟作品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司马光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修辞手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项脊轩志》。

2.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3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3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3师:同学们,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没有亲情的歌哭,没有爱情的悲欢,就没有真正的人一辈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确实是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大伙儿差不多预习过课文,清代散文家梅曾亮如此评判:“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

谁能说说“一阁”和“三世”是什么意思吗?生(1):“一阁”确实是指作者读书的地点。

师:什么地点?生(1):项脊轩。

师:那么“三世”呢?生(2):指作者怀念的三位女性,具体地说确实是他的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看模样你对课文已有一定的明白得,回答较好。

项脊轩确实是归有光的书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书房是如何摆设的。

先请一位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朗读一下。

生(3):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有个别地点的轻重节奏还得注意。

大伙儿想一下,那个叫项脊轩的书房原先是什么模样的?后来又通过如何样的修整?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4):那个房子专门小的。

师:专门小,你从哪个词看出的?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如何明白得?生(4):是一丈见方。

师:对。

大致不到十平方米的模样,的确是一个小房子。

第二个特点呢?生(5):是百年老屋,又破又旧。

师:能具体说说吗?生(5):晴天漏土,雨天漏水。

师:噢,真是破旧。

第三呢?生(6):北向,不能得日。

师:确实是房子朝北,采光不行,是不是?生(6)点头同意:采光不行,又小又暗。

师:专门好,请坐。

如此的房间适合做书房吗?生(齐声):不能。

师:那如何办?生(齐声):修葺。

师:请同学们把有关“修葺”的部分自由朗读一遍,然后说一说是如何修葺的。

(生认真读)师:大伙儿读完了,好,请最后一排的男生来说。

生(7):先修补屋顶,使房子不漏。

师:噢,不漏,第二步呢?生(7):在前面开了四扇窗,让光线照进来。

师:如此房间就明亮了,是吗?(生点头同意)师:为了让房间明亮,还做了什么?生(7):在庭院四周砌了一堵矮墙。

师:砌墙有什么用呢?生(7):起反射作用,让光线返照进房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姚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学习本文,首先解决三个问题: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和关键词。

课件展示以下问题:1、边读边参照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并标出活用、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及特殊句式、难理解的句子。

2、文中有一个句子在全文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来,并根据这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文中提到“项脊轩”时,除了“轩”这个名称,还有别的的名称吗?作者这样称呼,是随便使用,还是有所寄托?课件展示字词的读音、难读的句子的断句、重要实词和虚词及重点语句的翻译等练习,指导学生逐一解决。

(内容:略)点评:重点字词的读音,难句的断句,重要实、虚词及重点语句翻译。

学生活动充分,可见预习工作做得很好,这应该和教师平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有关系。

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

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和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点评:这个问题,既从结构上,又从情感上,提领了全篇。

生1:“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关键词是“喜”与“悲”。

师:文中提到“项脊轩”时,除了“轩”这个名称,还有别的的名称吗?作者这样称呼,是随便使用,还是有所寄托?生2:南阁子。

生3:百年老屋。

师:注意这里所说的“别的名称”应该是跟“轩”一样贯穿全文的。

生4:室。

师:项脊轩原是一间普通的屋子,作者在其中读书后才成了他的专用“书房”。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此前是“室”,此后是“轩”。

“轩”,包含了作者的特殊感情。

文章结尾又称为“室”,是因为“轩”荒废了。

点评:这一字体现出的情味可谓十足,对同一间屋子的不同称呼,涵盖了内容方面的转换。

至此,两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从三个方面总体把握了文章,教者的匠心可见一斑。

师: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带来了哪些特殊的生活内容?(一生朗读第一段。

)生5: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让我们想到“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虽然居室狭小,但陶渊明却怡然自得。

生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刘禹锡身处陋室,却自由自在。

生7:陶、刘、归三人的境界和感受应该是:远离尘嚣,怡然自得,恬然自安。

点评:答案出人意料,学生能有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教者应该会很欣慰吧!作者如转世再生,也当会引为知己。

师:陶渊明与刘禹锡能够忘情地陶醉于个人的小天地,归有光可以吗?他有没有完全超然于物外呢?(生齐读关于庭院变迁的描写。

)生:不能。

项脊轩给归有光带来了乐趣,也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师:让作者感到悲伤所涉及的对象有哪些?生9:母亲,祖母,妻子。

师:还有补充吗?生10:大家庭。

师:你是怎么看出大家庭也是他感到悲的一个原因? 请结合具体的语句。

生11:文中说“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庭本来是南北相通,构成一体的,后来到处都是小门墙,这前后的变化,说明大家庭不和睦了。

并且,这种不和睦越演越烈,“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变墙,可见矛盾在加深。

还有“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庭院杂乱而喧闹。

大家庭分崩离析让他感到很悲伤。

师:关于庭院变迁的描写,告诉了我们什么?生12:原先完整和谐的在家庭,现在分崩离析,混乱不堪了。

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师:面对家道中落,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有何感受?为家族命运担忧的还有谁?生13:痛惜、失落而又无耐。

祖母。

课件展示: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

(明中叶的昆山归氏家族是名门望族)……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

——归有光《归氏世谱后》归氏自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归有光《家谱记》8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

则可待乎?”她的自言自语说明她对这个孙子有殷切的期待。

而“顷之,持一象笏至”中“顷之”一词,指时间很短,则说明她的一种急切的心情。

至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则是真切的叮咛与勉励。

师:不错。

祖母对他有期待有勉励。

那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说这个孙子怎么像个女孩子?生14:这话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怜爱。

首先“过余”课后注解是:“到我这里。

”这个“过”解释成“到”应该是“拜访”义项的灵活翻译,就是说她来这儿是特意来的,不是正好路过;其次“久不见若影”一个“久”字表现出祖母对这个孙子的记挂关心,正因为久不见,才特意来看他;再次,临去的时候“以手阖门”是轻轻地关上门,说明她是赞赏孙子在轩中认真读书的;最后送给他象笏则是最好的鼓励了。

师:讲得有条有理,很有说服力。

想起这些,再“瞻顾遗迹”,归有光“长号不自禁”啊!同样是感情的外露,可为何前面是“余泣”,而此处是“令人长号不自禁”呢?生15:母亲早逝,“儿寒乎?欲食乎?”是听乳母转述的,且只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关心。

生16:祖母则除了有日常生活的关心,还对自己寄予了复兴家族的厚望。

课件展示: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

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恋恋,不得留下也。

孺人中夜觉寝(睁着眼睛睡卧),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归有光《先妣事略》师:赡顾遗迹,往事涌上心头。

一方面是家庭的衰落,一方面是祖母的期望,一方面是时间流逝而自己功名未就,他为辜负了祖母的期望而深深自责,他无力去重振家风,光耀门楣。

这种悲是很沉痛的。

师:面对家道的中落、长辈的厚望,归有光有没有复兴家族的实际行动?生17:有。

闭门苦读。

生18: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殆有神护者”这段文字中可理解体会到。

师:对第4段“轩凡四遭火……”这段文字该如何理解?课件展示本文被编者删除的内容: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师:这段文字对理解全文非常重要,不知编者出于什么意图把它删了。

那么,归有光为什么要写到蜀清和诸葛亮这两位古人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归有光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生19:“百年老屋”,虽简陋,但有“神护”。

生20:列祖列宗的神灵护佑着项脊轩,护佑着这个家族,自然也护佑着年轻的归有光。

作者当时处境虽不太好,但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坚信自己终将会像蜀清与孔明一样名扬天下。

课件展示:归有光的九世祖宋朝时的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在那里有过一番作为,成就过一番功名。

归有光以“项脊”二字作为自己的书斋名和别号,既有追念祖先的意思,又表明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振兴的脊梁。

师:“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师:前四段是作者二十岁之前写的,总的说来,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喜—悲—喜”的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复兴家族的责任感。

课件展示归有光生平简历。

(内容:略)点评:这一段课件展示内容很多,补足了课文中虚漏部分,也用铁的事实力证了作者的真男儿本色。

但是,如果教者想让学生领悟这一点,其实大可不必引用这些,课文节选内容也能体现出这些,所以,我以为这段展示意义不大。

师:事隔多年之后,归有光又补写了《项脊轩志》的后两段,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推断出后两段约补写于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补写这两段?(学生朗读后两段。

)生21:约35岁左右。

生22:主要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课件展示: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外。

——明•王锡爵《归公墓志铭》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末清初·黄宗羲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生23:最后一段写妻子已死,而她亲手所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作者睹物恩人,而物在却人非。

看似平常的语言中,“手植”和“今已”却说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师:有人曾用八个字来评价这个结尾“余韵徐歆,悠悠不尽”。

无限思念、怅惘、痛苦就在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

生24:第一节写到修葺后的喜,而这儿写“吾妻死,室坏不修”形成反差,“不修”,是因为内心异常痛苦,没有心思去修。

师:只是没有心思去修吗?请大家注意他的婚姻生活怎样?生25:婚姻生活应该是很幸福。

两人相亲相爱,感情深厚。

师:请具体分析。

点评:开放式的问题可以开启学生的生活体验,具体要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分析判断。

好的课堂语言就是这样既简洁,指令又明确。

学生能有精彩的回答,跟教师的巧妙引导是息息相关的。

生26:“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时”,说明妻子经常来轩中,“问”、“学”对应的应该有“答”、“教”,两人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生27:诸小妹的话也表明他们夫妻感情好。

诸小妹会问,肯定是妻子向诸小妹讲过在轩中“问古事”“学书”的事,可以想象妻子在讲的时候是如何的甜蜜。

而作者时隔多年还记得这样一句生活中的平常话,是不是也说明他对妻子的在意与爱呢?师:好,那你说说他为何“室坏不修”?生28:很明显,“室坏不修”一方面是内心痛苦没心思去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怕啊,怕睹物思人,因为轩中有太多与妻子甜蜜生活的回忆。

因此,作者写“室坏不修”有对妻子早逝的无限伤感,而写轩中两人的幸福生活也是写其无限伤感,正所谓“以乐衬哀”。

师:弘一法师的手迹里,有一幅极有名气,其中有四个字:悲欣交集。

这不也正是归有光的真实人生吗?“厚重”从哪儿来?从真实的人生来,从“悲欣”二字来。

本文通过对琐事、细节的描绘来表现作者的悲喜,可谓事细而情深。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师:注意学习文中选取生活小事来叙事、抒情,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写法。

课外阅读阅读归有光《先妣事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点评:既没有古文教学常有的单调、枯燥,也没有公开课课堂上多见的刻意、花哨,它朴实用心,深浅相宜。

两课时的教学,一气呵成,在教者巧妙流畅的引导下,学生走入文本,在思考和交流中有了亲切而深刻的体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