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 张骞通西域教案

合集下载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

(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这是些都是什么?……这些东西你吃过吗?生:……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生:……师:秦始皇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中原地区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

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新课学习】: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生:新疆!维吾尔族!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理解汉设西域都护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力是情景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物)的能力,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质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西域的地理范围。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1、狭义西域与广义西域的联系与区别。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人物及其完成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师:同学们初次见面,在来的路上,老师就在想,我该带点什么东西做为见面礼呢?想来想去,我决定就送我们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你们猜猜,老师带了什么东西送给大家呢?猜不到吗?那大家一起看这里,喜欢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吗?对于这些东西,它是一直就存在于我们内地的吗?还是它们是从其他地方传到我们内地的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张骞通西域》。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打开书第67页,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我们知道要想了解一段历史史实,就要了解这段史实所发生的年段,请问同学们,有人知道张骞通西域这段史实发生在什么年段呢?(预设一:生能够回答出答案,能达到汉朝,西汉,两汉,汉武帝时期都算对;预设二:生不能回答,师给予提示,结合咱们前面所学的内容以及快速浏览本课看看发生在什么年段。

)师:同学刚刚所提到的年段都是正确的。

张骞在汉朝时通往西域,那请问同学们,西域在什么汉朝的什么地方呢?(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快速的看课文,用笔勾画出你的理解。

(预设一:生能全部答出。

预设二:生能答出狭义。

师:有没有同学有不同建议的,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生补充出广义的范围。

)师:可否告知老师,当时的玉门关、阳关是指今天的哪个地方呢?(敦煌的西北、西南地区)师:同学都理解得非常棒,我们接下来在地图上来看看西域的范围吧。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音乐导入,歌曲《亚克西》节选,47秒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程与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有关,老师先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大家边听音乐,边看一些图片吗,来猜猜看,它是什么地方?Ppt 歌曲播放边播放,边展开图片歌曲播放完毕。

生:新疆。

师:没错,就是美丽富饶的新疆。

今天,新疆已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新疆还不属于汉政府管辖,当时的新疆被称作什么?生:西域。

师:对,西域,西域是指今天的哪些地方?请大家看82页第一自然段。

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师:很好,简单的说,西域是指今天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师:今天的玉门关和阳关在祖国的内陆,两千多年前,这里却是祖国的西大门。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在讲秦朝的时候,说到了秦的疆域,西到哪里?生:陇西。

师:陇西是在今天甘肃省的东南部,而玉门关和阳关则是在陇西的更西边,也就是说,汉朝的时候,人们出了玉门关和阳关,就像我们今天的人出国了一样。

在汉朝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玉门关和阳关以外的世界是怎样的,汉武帝时,第一个出使西域的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张骞。

张骞是谁?他为什么要出使西域?他的行为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张骞通西域。

师:(说明活动规则)今天我们的课程采取分组学习的方法,首先,有请一组的同学穿越历史时空,为大家再现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事件始末。

待会大家仔细听,找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又如何?(二)讲授新课1、张骞通西域(一组学生:组员介绍,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组的分工情况,……同学扮演宣召大臣,……同学扮演张骞,……同学扮演汉武帝,我负责旁白。

……同学扮演史官1,……同学扮演史官2,……同学扮演史官 3.)师:同学们注意了,下面,让我们将时光倒流,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来看一下当时的汉王朝发生了怎样的大事?(锣声)第一次学生1:(宣诏大臣)招贤令(伴随着锣声)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案_

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案_

第12课张骞通西域重庆第三十中学涂菁【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对张骞的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任务)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Hi,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Tujing.Nice to meet you.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重庆三十中的历史老师,我姓涂,大家可以叫我涂老师。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这是?(逐一展示黄瓜、胡萝卜、石榴)生:黄瓜、胡萝卜、石榴。

师:这些东西你们都吃过吗?生:吃过。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的原产地是哪里吗?生:(略)讲授新课:师:这些都是古时从一个叫西域的地方传过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域,开启一段神秘的西域之旅。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7页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

本课共分为三个板块,“通”往何处——走进神秘西域,“通”之过程——张骞出使西域,“通”向未来——“凿空”西域影响,我们将其概括为“三通”。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第12课张骞通西域一、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2、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教学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三、教学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四、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阅读教材、观看电视片段,了解西域和感受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加深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认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问题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六、教学时数:1课时七、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教学环节 :一、播放影片,引入情景1、谈话: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

它辽阔、神秘、美丽。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

2、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二、西域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 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一、张骞通西域:[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张骞通西域优秀教案

张骞通西域优秀教案

张骞通西域优秀教案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地。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记住汉设西域都护的时间,并理解其设置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培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态度。

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读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是来自什邡市实验中学的老师,今天和大家初次合作,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今天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实物),这些礼物老师将要把奖励给今天在课堂上最积极和认真的同学。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但在西汉以前,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无法享受到这些美食,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在何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寻常文物的呢?学习新课一、神秘的西域(板书)1.西域的地理范围(板书)这些果蔬,它们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古时称西域。

(多媒体显示地图,教师指图讲解)。

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天山南北地区,这是侠义的范围。

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中亚及更远的地区。

我们今天所讲的西域主要是侠义的范围。

同学们要注意在西域的范围中“两关一岭”是很重要的分界地点(展示阳关、玉门关图片)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西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进一步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完整显示两方诗)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巷凉的荒漠。

初中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

初中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

初中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教师:XXX时间:XX年XX月XX日课题: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1. 了解张骞的生平和主要活动;2. 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意义;3. 掌握张骞通西域所经历的艰辛和对汉朝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张骞通西域的经过和意义;2. 张骞通西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张骞通西域的详细过程;2. 张骞通西域对汉朝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案、PPT、图片资料;2. 物品展示:丝绸、宝石、瓷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提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关于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张骞的生平和主要活动;2.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意义;3. 张骞通西域的经历和影响。

三、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张骞通西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理,提出合理的结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张骞通西域的小短文,展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七、课外拓展(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深入了解关于张骞通西域的更多信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张骞通西域的重要历史事件,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未来的学习中,要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X骞通西域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X围,记住X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X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2、能力与方法:培养识读、运用、制作历史地图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想象历史情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西域面貌的粗浅认识,理解X骞勇于应征、被扣十余年仍不忘出使使命的勇敢、忠诚和坚韧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某某的历史,树立某某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历史故事有较大的兴趣,平时通过阅历史读物和影视作品对汉武帝和X骞有所了解,这是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对X骞通西域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意义还缺乏较系统和深入的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西域的地理X围,X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难点:狭义西域与广义西域的联系与区别,X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其完成情况。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导入:我们先来逛逛菜市场,看几样很平常的瓜果蔬菜(出示几幅瓜果蔬菜的图片)大家认得出他们都叫什么吗?(学生踊跃作答:石榴、葡萄、黄瓜、胡萝卜、核桃、小葱),这些好吃的东西两千年前的西汉人能吃得上吗?(生猜测作答)其实这些蔬果不是我们内地土生土长的,他们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从遥远的西域传入中原。

这些看似平常的蔬果能够传入内地,其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X骞通西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X骞通西域。

活动2【讲授】讲授神秘的西域师:西域到底指的是哪一片地区呢?西域的地理X围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找出图上的重要地点。

师:这幅图上,大家先找到西汉的首都长安,从长安往西行,有两个著名的关隘——玉门关和阳关(位于今天的敦煌西北和西南),再往西走,一直到今天中亚的帕米尔高原,当时称为葱岭,所谓西域就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这是狭义的西域,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西域有大片的草原,也有面积广阔的戈壁沙漠,对中原人来说,是一片蛮荒之地,有诗为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张骞通西域》教案(1)

《张骞通西域》教案(1)

《张骞通西域》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地。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记住汉设西域都护的时间,并理解其设置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培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态度。

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整理在预习课文中最感兴趣的知识点。

教师准备:1、全面收集与本课有关的网络文字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实物准备:葡萄、石榴、核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读法、对比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教学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实物),这些礼物老师将要把奖励给今天在课堂上最积极和认真的同学。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但在西汉以前,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无法享受到这些美食,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在何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寻常文物的呢?学习新课一、神秘的西域(板书)1、西域的地理范围(板书)这些果蔬,它们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古时称西域。

(多媒体显示地图,教师指图讲解)。

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天山南北地区,这是侠义的范围。

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中亚及更远的地区。

我们今天所讲的西域主要是侠义的范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_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_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人教版]

第15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有关史实;熟悉丝绸之路示意图,知道丝绸之路;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以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分析问题;利用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学生重温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学习张骞身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坚强意志。

二重点、难点:1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四教学过程:本课主要围绕“一个人物、两条路线”这一线索而展开。

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通过带领一次旅行,利用三个情景,突出三个要点来完成教学。

三个要点包括“一人、两路”,三个情景依附于一次旅行,一次旅行统筹整课。

导入:比较秦汉两朝疆域,找出西汉疆域对比秦朝疆域在范围上发生的变化?预期效果:汉朝的疆域比秦朝的疆域广,西汉疆域在西北地区范围大大扩展。

(一)张骞通西域教师过渡:为了让我们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今天就让老师来做导游,带领大家体验黄沙万里的西域风情。

我们坐上列车,经过河西走廊,来到敦煌,进入情景一。

情景一:看到敦煌壁画里有一幅“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我就此提出问题:1.“西域”是指什么地区?2. 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这是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请大家结合教材找出正确的答案。

预期效果: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

七年级下册历史张骞通西域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张骞通西域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张骞通西域教案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案撰写是历史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

所以,下面店铺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张骞通西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张骞通西域教案【课程标准】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x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西域风情的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

它辽阔、神秘、美丽。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

3.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二、新课讲授( 一)西域1、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

(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二)、张骞出使西域1、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张骞通西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意义;2)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成果;3)理解张骞通西域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尊重文化交流的素养。

二、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张地图,让学生发现古代中国与西域相隔遥远的距离。

步骤二:分组研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以一个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别是张骞、随从等。

2.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意义。

步骤三:讲授与合作(30分钟)1.学生小组讲解各自收集到的信息,分享归纳成果。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b)张骞通西域对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有何重要意义?步骤四:活动设计(30分钟)1.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以张骞通西域的任务为背景,设计一个小绘画、手工或写作任务。

a)绘画任务:请学生用图画展示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成果;b)手工任务:请学生制作一幅描绘张骞通西域历程的立体模型;c)写作任务:请学生分别扮演张骞、随从等角色,写一篇日记。

步骤五:展示与回顾(10分钟)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向全班做简要介绍。

2.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总结张骞通西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估:1.对小组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了设计任务的要求。

2.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总结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探索和归纳总结能力。

3.观察学生对于张骞通西域重要性的理解,评估其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程度。

四、教学拓展:1.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讨论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价值。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史料,扩展对张骞通西域的了解。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一、导入:展示图片并提出“你认识下列食物吗?它们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地图和材料使学生了解“西域”的大致范围,引导他们归纳出“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

2.通过课堂活动“我来说你来描路线”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有较深的印象,理解张骞一路上的不容易,体会张骞的个人品质,明确第一次通西域的意义。

3.组织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了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的过程,通过分析此段并适当扩展引导学生概括张骞次通西域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对“西域”的地理范围不太明确,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还不擅长归纳要点,对人物品质理解不深刻,所以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地图讲述“西域”的范围,对出使西域的过程做好要点归纳并分析人物品质。

另外,课本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讲述比较简单,教学中结合课本做适当扩展后注意从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等方面明确其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的经过及其品质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五、教学过程西域的概念:结合地图解释西域的地理范围和大概的社会特点。

(一)张骞通西域的背景(通过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归纳背景)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选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三材料二: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选自课本背景归纳:(1)大月氏:怨仇匈奴,苦于没有同盟共同打击匈奴。

(2)汉王朝:屡受匈奴攻打,十分被动。

(二)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对照课本第68页《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进行课堂活动,讲述出使过程,描出路线并归纳要点,进而探索张骞的个人品质)要点梳理:第一次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路线:如图(活动)挫折:两次被匈奴扣留,但“持汉节不失”,历经13年回到长安影响:使汉朝了解西域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张骞具有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2课 张骞通西域》word教案 (14)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2课 张骞通西域》word教案 (14)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张骞通西域》教案教材与学生分析《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本课教材分三目,介绍了西方域的地理概念,讲述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以及张骞“凿空”丝绸之路过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情况。

本课是从汉朝的对外交流和民族关系方面进一步说明统一国家的意义,继续印证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并引出下一课汉朝中外交流的情况,具有重要地位。

西域至今仍充满神秘色彩和异域情调,学生对神秘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加之本课教材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时空概念;有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获得形象饱满的历史认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

2.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3.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的能力及根据历史人物某一方面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播放有关西方域风情的电视片,让学生感受西域的神秘与旷远。

2.通过观看《张骞出使西域》的flash动画课件,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时空概念。

3.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5.通过“哪些因素成就了张骞的功绩的”讨论,巩固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高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张骞的评价,进一步了解非智力因素对人获得成功的重要作用。

2.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西域的地理范围。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立。

(二)难点1.西域的地理范围。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1.西域风情电视片。

2.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课件。

3.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导课1.投影新疆风情图片,从今天新疆的美丽、神秘导入新课。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文登市实验中学郐红荣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

2.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汉设西域都护的意义。

3.学习张骞敢于冒险、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精神。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三、学习难点:对张骞出使西域意义的理解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材料引路问题导入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组材料:2006年5月,张骞墓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0年7月12日,新疆疏勒县张骞纪念馆开馆迎客30集大型历史剧《张骞》已全面启动。

计划2010年12月正式开机。

这些材料都与谁有关?(板书,强调“骞”的写法)那你知道张骞为什么备受尊崇吗?(补充板书)这节课,咱们就穿越时光隧道去探寻张骞通西域那段传奇般的历史。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导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及学法指导。

(三)自主探究1.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自学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7页,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中自主探究部分,注意有三个问题。

咱们比比谁读书最用心,归纳的答案最简练,别忘了在课本上做好标记!2.小组内交流(及时肯定自主学习时的优点)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你的收获,要是有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向同学请教!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汉朝时,西域是指什么地方?(生答)(屏显图)汉朝时,狭义的西域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就是今天新疆天山南北一带,“两关一岭”是很重要的分界地点。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谁是揭开这神秘面纱的第一人呢?谁来根据这个表格说说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屏幕显示表格)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这两个时间?联系生活进行记忆,谐音记忆都是很好的方法。

张骞出使西域初中历史教案

张骞出使西域初中历史教案

张骞出使西域初中历史教案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
3. 能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意义;
2.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
3. 张骞出使西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事件和历史背景;
2. 分析张骞出使西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张骞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张骞,引出主题。

二、讲解(15分钟)
1.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张骞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
3. 张骞出使西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 汇总讨论结果,总结张骞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加深对张骞出使西域的理解,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性,并能够分析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要做好课前准备,准备充分的资料和教具,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张骞出使西域教案

张骞出使西域教案

张骞出使西域教案教案标题:张骞出使西域教案目标:1.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重要事件。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研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重要事件。

教学难点:1. 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历史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地图和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张骞出使西域有了解吗?你们知道他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包括汉朝对西域的探索和开辟贸易通道的需要。

2. 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重要事件,包括他的旅程、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就。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事件。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相关信息,包括地理位置、重要事件、困难和成就等。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知识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包括拓展了中国的疆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和启示,包括对今天的丝绸之路倡议的启示等。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提问:你们对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六、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短文,包括背景、目的、路线、重要事件和意义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路线和重要事件,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课堂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研究能力。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知识梳理(略)
【学习测评】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神秘的西域
二、张骞通西域
时间目的结果影响
第一次:
第二次:
三、西域都护设置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执教者:
【课堂进行时】
(一)神秘的西域
1.阅读教材67页内容,结合下面“西域形式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看图,找出两关一岭,长安的位置,了解西域的大致范围。
(2)狭义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以东。
广义定义:包括_________以西的广大地区。
3.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
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教学难点
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修订内容
【情境再现】
展示石榴、葡萄、胡桃(核桃)、胡豆、胡萝卜等图片,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果蔬,但在西汉前,它们是不会在中国出现的,那它们来自何方?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通过今天的)读一读教材67、68页的小字,了解西域的概况。
(二)张骞通西域
1.读教材68页内容,说说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
2.阅读教材69页小字部分想一想:要到达大月氏,必须要经过哪里?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找到大月氏了吗?
这表明:______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骞通西域教案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
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
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
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或实物)。

(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是什么?这个呢?……这些东西你吃过吗?
生:都吃过!
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
生:吃过!皇帝可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啊!
师:秦始皇啊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可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内地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

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生:新疆!维吾尔族!
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

(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汉代西域图。

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同时点击突出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点。

)你们以前听说过玉门关和阳关吗?(展示玉门关、阳关遗址图。

)古人有诗云 "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关都是黄沙漫漫,一片荒凉。

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

西汉初年,西域地区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当时,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自然环境呢?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西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
(展示沙漠、雪山、绿洲、草地图片)
师:这样的自然环境对西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选择在绿洲上过上了定居生活。

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课本第67-68页的小字想象一下,绿洲上的西域人民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们白天劳动,有的种植粮食、桑麻,有的种植葡萄、核桃、胡萝卜,有的放牛、放马……。

晚上,他们会唱歌、跳舞……
师:很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域人民的歌舞。

(展示新疆舞蹈图片。

)他们擅长歌舞,前面我们听过的那首很优美的歌曲就是一首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

西汉前期,在西域这片神秘的地区一共分布着30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都被我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所控制,这个民族是--
生:匈奴。

师:对!匈奴贵族控制并奴役、压迫着西域人民,这引起了西域人民强烈的愤慨!请大家看看课本68页第2段小字。

(学生看书。

)
师:不仅如此,匈奴骑兵还不断骚扰着西汉北部边疆,严重威胁着西汉北部边境的安全,因此,汉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

为了联合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人才出使西域。

张骞勇敢报名,奉命出使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
师: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

(一)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的艰辛和困难。

(二) 经过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有关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的音像资料。

(播放音像资料。

)
师:看了这段资料后,再根据我们对西域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张骞他在出使西域的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展示问题:张骞在出使西域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略)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象力非常丰富!你们的设想都非常有道理。

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张骞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的英雄气概。

那么,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呢?
(展示问题:张骞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略)
师:很好!他的坚韧、忠诚、勇敢,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品质。

那么,他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69页最后一自然段的课文。

在看书的过程中, 我想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看书思考)
师:这个问题一定很难吧?我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主要的相同点可以从出使目的和作用两方面思考;主要的不同点可以从出使时匈奴的力量、想要联合的力量、到达地区的范围等方面思考。

相邻的同学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师:哪些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生:(略)
师:很好!
(课件展示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具体内容)
主要的相同点:
1、目的:为了联合西域少数民族攻打匈奴。

2、作用:促进了西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主要的不同点:
1、出使时匈奴的力量:第一次出使时,匈奴十分强大;第二次出使时,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已经获得了重大胜利。

2、想要联合的力量:第一次想联合大月氏;第二次想联合乌孙。

3、到达地区的范围:第二次到达过西域各国,远比第一次广泛。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 三)历史作用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师:在汉代以前,内地与西域之间的往来非常少,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呢?(①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等物品传入了内地,而内地精美的丝绸、铁器也传到了西域。

(展示西域与内地经济交流示意图。

)直到这个时候,内地的人民才吃上了葡萄、核桃等东西。

如果以后有人再问你秦始皇是否吃过这些东西,我想你应该不会答错了吧!
汉代以前,由内地到西域的道路是非常难走的。

张骞出使西域后,这种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

(②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些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西汉前期,西域地区的国家很多,有的地方人民生活很艰苦,而且经常有强盗出没。

在张骞出使西域后,随着两地交流的增多,他们感受到了汉朝的强大,他们仰慕汉朝的先进文化,他们渴望得到汉朝的保护。

于是,西汉中央政府设立了机构对西域地区进行了管理,这就为西域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打下了基础。

(③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基础)
那么,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