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弊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弊端(随笔)中学文言文教学费时不少,成效甚微,这种状况由来已久。但是原因何在呢?根据初步考察,我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请。

一、要求笼统,目标不明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什么?远的且不论,单说解放后,就有多种不同的提法:

1.“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说明》);

2.“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说明》);

3.“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新课标2011版)。

为什么再三修改,变来变去?主要还是表述不清楚。现在清楚了吗?恐怕也未必。请问:什么叫做“浅易文言文”?它和“浅近文言文”、“普通文言文”有什么区别?什么叫做“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以及“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什么不同?再有,这里所谓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还是鉴赏能力?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广大教师只好根据个人的理解去进行教学,结果是见仁见智,各行其是。有的大谈写作技巧,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现代文教学;有的大搞文学分析,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有的大讲语法知识,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等等。这些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和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教学要求定得不明确,不具体,会使整个教学工作失去了科学的准绳,从而陷入极大的盲目性。因此,要切实搞好中学文言文教学,就必须根据它的性质和特点,准确而具体地规定教学要求,使文言文教学工作不但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二、“文”“白”混合,序列不清

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两种书面语言,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是现代的,二者虽有不少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教学不能“齐步走”,只能“分步行”(即白话先行,文言后上)。一般说来,白话文教学是从小学一

年级开始的,而文言文教学要到初中一年级才起步,它们的教学起点相差一大截。所以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教学,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规律。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它们不同的教学要求,拟定不同的教材系统,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分别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完成它们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共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是“文”“白”混合编排,实际上是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把文言文纳入白话文的训练系统之中,并且按照白话文的教学要求,套用白话文的教学方法来教文言文。这样就把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教学混同起来,既没有比较严格的文言阅读训练计划,也没有比较科学的文言阅读训练程序,只是和白话文穿插着学一些文言文,这样怎能取得好的效果呢?

三、死抠语法,烦琐可怕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估计五十篇左右),熟悉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词(估计八百个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再教给学生一点文言常识(包括最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在内),就可以了。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

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有些教师过多过细地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古典名篇讲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益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不良的后果。少则得,多则惑。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大家注意。

四、重“讲”常“谈”,缺读少练

文言阅读能力的养成,主要靠多读多练。应该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反复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反复练习中提高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兴趣,指点方法,启发思考,答疑解难,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逐步引向深入。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它虽然也收到了某些效果,但是弊病很大。因为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实在有点得不偿失。如果课上由教师讲解,课外让学生读课文,做练习,这不是又额外加重

学生负担了吗?从教学改革要求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显然是不足取的。

有些教师不赞成那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认为它容易形成“唱独脚戏”和“满堂灌”。他们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共同活动。这些认识当然是很好的,但在实践中往往又产生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在课堂上,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这种做法也可能会收到某些效果,但是仍然有弊病。因为一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还是没有多少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经验证明,光靠听讲,缺读少练,学不好文言文;光靠谈话,缺读少练,也是学不好文言文的。因为要培养阅读能力,必须尽可能叫学生自己多读多练,舍此别无他途。

五、零星分散,事倍功半

文言文集中一点学好,还是分散一点学好,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多年来,在中学语文课中,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教师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

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时间却拉得很长,这样做不一定是好办法。

学习一种语言,需要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比如学习现代汉语,就不光是在语文课上学,整个社会都是它的学习环境。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只要不是天生的聋哑,天天都可以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语文课只是它的学习途径之一。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但是光是理解并不能自然达到精确而牢固的记忆,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记忆才能巩固,否则就会遗忘。在这一点上,学文言文和学外语是相近的。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文言文的“踪迹”。学生同文言文的接触,主要是在语文课上和语文教材之中。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间隔的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文言文费时不少,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实验学校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教学文言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他们的经验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

六、起步太迟,坐失良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