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音系

合集下载

音韵学:第四讲 反切系联、《广韵》的声类、韵类

音韵学:第四讲 反切系联、《广韵》的声类、韵类

3、補充條例 • 這是根據四聲相承的規律推斷韻類的方法。
同一組韻的韻母在四聲的分佈有這樣的規律:一 種調類中有幾類韻母,在其他相承的調類中一般 也有幾類韻母。根據這一規律,某一調類的反切 下字如果系聯不起來,,便可根據相承調類中韻類 的分合情況確定其分合,或者合為一類,或者分 為幾類。如: • 朱 :章俱切 俱 :舉朱切
• 羅常培先生:“以今考之,其為例猶 未能盡純也。蓋因變例以求其合, 則為類當不滿四十;舍變例而求其 分,則為類當逾乎四十。陳氏於其 所欲合者,則用變例以聯之;於其 所欲分者,則用正例以別之,未免 自亂其例矣!”
2、類隔 類隔:指在舌音、唇音字的反切中,切上字與被
切字同大類而不同小類的現象。
音和:與“類隔”相反,切上字與被切字音類完 全相同。
冬 :都宗切 ;都 :當孤切;
“冬”以“都”作為切上字,“都”又以 “當”作為切上字,遞相為用,所以 “冬、都、當”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
二)分析條例
《廣韻》共含有3873個小韻(即同音字組), 每個小韻注一個反切,每個反切代表的讀音都 是不相同的;據此推斷,兩個反切的下字如屬 同類,則其上字必不同類;例如:
4、一般认为《广韵》泥、娘不分,三十六 字母二母独立。
四、《廣韻》的韻母
一)韻母歸納的原則
凡介音、主元音、韻尾相同的韻類,依據平、上、 去相承歸為一類,入聲單獨一類。如: 1、東韻:紅類、弓類;
《切韻考》書名:“《切韻》雖亡,存於 《廣韻》”。
主要內容:
分內外篇, 《內篇》6卷,第1卷《序錄》, 第2卷《考聲類》, 第3卷《考韻類》,第 4卷《表上》、第5卷《表下》,將所考證 各韻聲類、韻類按聲母清濁列成表 ,并附 有校訂。第6卷《通論》探討一些音韻理論。

音韵学 广韵音系

音韵学 广韵音系

3.《广韵》的性质
关于《广韵》的性质有两种主要的意见: (1)认为《广韵》音系是一时一地之音 (2)认为《广韵》是包括了古今音和南北方音的 复杂的语音系统。
持第一种看法的人,内部也有分歧:
唐末李涪的《刊误· 切韵》认为《切韵》是“吴音”。 在现代学者中,主张《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的, 一是认为《切韵》是隋唐时代的洛阳音,陈寅恪是 这方面的早期代表;一是认为《切韵》是隋唐时代 的长安方音,这一主张的代表主要有法国的马伯乐 和瑞典的高本汉。
(5)小韵。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 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 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 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 表字。《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 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 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 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E. 送气、不送气无严整规律(徽语、闽南语)
被phei24 办pan22
簿pu13
定母、群母今读格局大体如此
4. 轻重唇关系 (1)谐声例证启示:
不——否 番——播 盆——分 免——晚 悲——非 旁——方 捧——奉 忙——亡 房 板——反 浦、铺、葡——甫 副——逼 贲、喷——愤
今两读字:否

(2)假借例证启示: 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 《淮南 子 ·人间训》 冯恃其众 《左传 ·哀公七年》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国语 ·晋语九》 (3)方言例证启示: 杜甫 新妇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 下面对《广韵》体例做简要介绍。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 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 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 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 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 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3第三章广韵音系2(研)

3第三章广韵音系2(研)

第三章《廣韻》音系第三節《廣韻》的聲母系統一、考求《廣韻》聲母的方法系聯法清末陳澧(1810—1882)著《切韻考》,首創系聯法,通過對所有反切上字進行系聯,歸納出一個個的類,得出《廣韻》的聲類系統;對所有反切下字進行系聯,歸納出一個個的類,得出《廣韻》的韻類系統。

基本條例《切韻考》卷一:切韻之法,以二字為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韻。

上字定其清濁,下字定其平上去入。

……切語上字與所切之字為雙聲,則切語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遞用者,聲必同類也。

同用者,如:冬,都宗切;當,都郎切。

同用“都”字也。

互用者,如:都,當孤切;當,都郎切。

都、當二字互用也。

遞用者,如:冬,都宗切;都,當孤切。

冬字用都字,都字用當字也。

今據此系聯之,為切語上字四十類。

……補充條例《切韻考》卷一:切語上字既系聯為同類矣,然亦有實同類而不能系聯者,以其切語上字兩兩互用故也。

如:多、得、都、當四字,聲本同類。

多,得何切;得,多則切;都,當孤切;當,都郎切。

多與得,都與當,兩兩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聯矣。

今考《廣韻》一字兩音者,互注切語,其同一音之兩切語,上二字聲必同類。

如:一東,涷,德紅切,又都貢切;一送,涷,多貢切。

都貢、多貢同一音,則都、多二字實同一類也。

今於切語上字不系聯而實同類者,據此以定之。

分析條例《切韻考》卷一:《廣韻》同音之字不分兩切語,此必陸氏舊例也。

其兩切語下字同類者,則上字必不同類。

如:紅,戶公切;烘,呼東切。

公、東韻同類,則戶、呼聲不同類。

今分析切語上字不同類者,據此定之也。

陳澧用以上系聯法考求聲類,其中三十六字母的正齒音“照、穿、床、審”分為兩套:•照(莊/照二)、(章/照三)•穿(初/穿二)、(昌/穿三)•床(崇/床二)、(船/床三)•審(山(生)/審二)、(書/審三)喻母分為兩個聲類:“于/喻三”和“喻(以)/喻四”。

故比三十六字母多出5個。

又微母併入明母。

∴共得40個聲類。

類隔《切韻考》卷六《通論》:《廣韻》(澤存堂本)紙韻渳小韻“綿婢切”1:“敉[mǐ],撫也,愛也,安也。

汉语音韵方言基础

汉语音韵方言基础
将206韵分为约3700个小韵 如上平声第一韵东韵就有东、同
等小韵。
【注】因平声字过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 这不同于普通话分阴平和阳平
《广韵》简介
『 广 韵 』 的 东 、 同 两 个 小 韵
《广韵》音系的性质
《广韵》简介
学界对此问题的三种观点:
《广韵》反映了一时一地的单一音系 代表人物:高本汉(1933)、周法高(1968)、陈寅恪(1949) 《广韵》反映了杂糅古音、今音及各地方音的综合音系 代表人物:章太炎(1910)、罗常培(1931) 《广韵》反映了吸收一定古音和方音成分的读书音系 代表人物:王显(1961)、邵荣芬(1961)
因为不同学者对系联法中的补充条例的把握尺度不一,因而归纳出的 反切上字类(声类)也不尽相同,从最少的40类(陈澧)到59类(李 新魁)不等。
而后,学者们又将几个互补的声类归并为一个声母,得到35至41个声 母。《汉语音韵讲义》认为《广韵》有40个声母。
声母部分
《广韵》声母数量众说
《广韵》的声母数量,各家说 法互有龃龉,常见的五种说法 是:
而现代方言的调类除了承袭古四声外,还有分有合。这主要 就与古声母的清浊有关。不过在不同的方言中,其调类分合 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下边举普通话和吴语绍兴话为例分析:
普通话的调类分合情况
声母部分
声母部分
绍兴话的调类分合情况
声母部分
声母清浊与声母送气情况《讲义》P5-6
北京话(北方官话区大都适用):
入声韵只有粤语保留得较完整,其次是客家话区和部分闽语区。有 些方言(如南昌话、潮州话)的部分入声韵尾转为喉塞尾。吴方言 区大部和晋语区则丢失所有塞音韵尾,合并为一个喉塞尾。还有的 方言(如长沙话)连喉塞尾也已丢失,但入声仍自成一类。

《广韵》韵类

《广韵》韵类

《广韵》韵类《广韵》是我国古代韵书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汉语的音韵体系做出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韵书是研究和记录音韵的工具书,而《广韵》是其中的翘楚。

本文将以《广韵》韵类为中心,为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第一部分:《广韵》概述《广韵》是南朝时期的文献,分为六卷,收录了音韵学方面的内容。

它按照韵母的类别进行分类,并详细解释了每个类别中的字音,并对各个类别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广韵》不仅对于古代汉语的音韵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对于了解古代文献中的音韵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广韵》韵类的内容《广韵》中的韵类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

每个韵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和演变过程。

平声韵类包括三等、二等和一等,上声韵类包括二等和一等,去声韵类只有一等,入声韵类分为长入和短入。

第三部分:《广韵》韵类的应用《广韵》韵类的研究对于古代汉语的词汇研究和文献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韵类的了解,我们可以掌握古代音韵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音韵现象。

同时,韵类还可以用于对古代同源字的比较和考证,帮助我们恢复原始汉语的音韵系统。

第四部分:对《广韵》的评价《广韵》是我国古代音韵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

它的分类方法和解释准确严谨,对于后世的音韵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韵》的编纂不仅是对古代汉语音韵的一次总结和归纳,也是对古代文献的一次珍贵的记录。

本文对《广韵》韵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包括概述、内容、应用和评价。

《广韵》对于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和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它的分类方法和解释方法准确严密,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研究古代文献的人来说,《广韵》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

《五音集韵》与《广韵》音系比较研究

《五音集韵》与《广韵》音系比较研究
另外一个细节值得注意。10月12日大巴山北面镇坪县发现华南虎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大巴山南面的重庆市城口县也悄然而迅速地启动了寻虎计划。“镇坪和我们山连着山,那边有老虎,肯定会经常跑到我们这边来溜达”,重庆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计划组织一支华南虎调查队,从2007年冬天开始行动,争取将可能存在华南虎的区域全部梳理一遍。该计划甚至特别指出,“如果有人拍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经专家鉴定真实,可信度较高,马上奖励两万元”。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
姓名:张斌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社会学
指导教师:吴毅
20080603
摘要
“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
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本研究最终将这一逻辑用“体制性造假”来概括。
3参见新华社10月12日报导“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2007年10月13日《北京晨报》报导“绝迹24年华南虎重现陕西村民冒险拍下照片”.
4见新华社(北京)报导2007年10月12日“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5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2条规定.
常紧急,争取直接申请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This paper inextenso narrate the story, throw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tate Forestry Bureau,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eholder,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indicate the dominator behind them, then gradually get to the logic of the Controversy, and conclude it with "institutional fake".

广韵

广韵

百科名片宋本广韵《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书名:《大宋重修广韵》又名:《广韵》作者:陈彭年、丘雍成书年代:1008年(北宋真宗)卷数:5卷目录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四声配合特点主要观点优点特色主要问题四声相承阴声阳声考查研究版本展开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四声配合特点主要观点优点特色体例主要问题四声相承阴声阳声考查研究版本展开编辑本段历史源流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

中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

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

传说中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

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

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周研声韵》四十一卷无名氏《韵集》十卷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段宏《韵集》八卷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李概《音谱》四卷无名氏《纂韵钞》十卷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释静洪《韵英》三卷周思言《音韵》杜台卿《韵略》这些韵书也均亡佚。

《广韵》声母

《广韵》声母

三、补充条例:
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然有实同类而不能 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
多——得何切。 得——多则切。
平声东韵“德红切”, “冻”下注“又都贡 切”,去声送韵 “冻”下注“多贡切又音东”
Hale Waihona Puke 陈澧归纳出四十个声类(声类,是根据《广 韵》中反切上字所分的类)
黄侃、钱玄同主张四十一个声类 高本汉、白涤洲四十七个声类 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五十一个声类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系联法: 基本条例: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
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 类也。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
分析条例: 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
红——户公切 烘——呼东切
“声类”不等同于“声母”
反切上字的分类和反切下字有关 主要是韵头(介音)的问题 如: “见”母 有“古”类和“居”类 “古”类还有“公过各格姑诡乖”等 “居”类的“居举九俱纪几吉”等
一个声母有分两个声类的,都是互补的
《广韵》三十五声母
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 初年的声母系统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授课要点:①韵书的起源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③《广韵》语音系统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义书:《尔雅》韵书:《切韵》《广韵》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⑵原因韵书出现的条件: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摩多――元音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李登《声类》――第一部晋代:吕静《韵集》――第二部南北朝: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二、《广韵》

二、《广韵》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注解的人很多,其中主要有王仁
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
3、到了北宋初,陈彭年、丘雍等人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二、《广韵》
第一节《广韵》概说
一、《广韵》的由来
1、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据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时李登的《声类》,西晋时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这些书都早已失传。
2、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朝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601)。
附:《广韵》韵例
三、《广韵》的版本
* 详本:1、张氏泽存堂本 2、古逸丛书本 3、宋刊巾箱本
* 略本:1、元泰定本 2、明内府本(注释文字少)
* 此外,还有一种《曹楝亭五种》本,内部有详有略,是一种混合本。
* 38个声母:
* 唇音:帮[p] 滂[p(] 並[b] 明[m]
* 舌音:端[t] 透[t(] 定[d] 泥[n]
* 知[(] 徹[((] 澄[(] 娘[(]
* 齿音:精[?] 清[?(] 从[?] 心[s] 邪[z]
* 庄[?] 初[?(] 崇[?] 生[?] 俟[(]
* 陈澧的《切韵考》就是根据反切的原理,用系联法考求《广韵》的韵类的。他的基本方法跟考求声类一样,也可以分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
* (1)基本条例:?°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切语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遞用者,韵必同类也。?±比如:?°东?±韵里有?°东?±德红切,?°公?±古红切。用同一个字做反切下字,所以它们属于同一个韵类,这是?°同用?±例。又如?°公?±古红切, ?°红?±户公切,?°公?±?°红?±互为反切下字,因此公和红同属于一个韵类,这是?°互用?±例。再如:?°东?±德红切,?°红?±户公切,?°东?±用?°红?±做反切下字,?°红?±用?°公?±做反切下字,东、红、公属一个韵类,这是?°遞用?±例。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常识(3):中古音系及音变规律举要》

《音韵常识(3):中古音系及音变规律举要》

《音韵常识(3):中古音系及音变规律举要》转载 2015-10-15 18:34:00中古音系及音变规律举要李登的《声类》,吕静的《韵集》,《切韵》只剩残卷,《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多个,用反切上字452字,反切下字1193个。

音韵学家正是利用上字求声、下字求韵。

《广韵》编排的具体体例是:先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因为平声字太多,所以分为两卷,名为上平声,下平声。

共五卷,平声上卷二十八韵,平声下卷二十九韵(平声共五十七韵),上声卷五十五韵,去声卷六十韵,入声卷三十四韵,共二百零六韵。

同一韵按声母或介音的不同,分开排列。

同音字在一起,用〇隔开唐人叫“小韵”,宋人叫“纽”。

206韵四声相配为六十一类,如一“东董送屋”、三“钟肿用烛”、二十“文吻问物”、二十二“元阮愿月”等都是如此。

一、《广韵》的声母系统1、考求声母的方法一种是系联法,一种是统计法。

前者是清末音韵学家陈澧(1810—1882)第一个使用的。

他著有《东塾读书记》、《切韵考》等。

后者是近代学者白涤州的统计法。

陈澧认为“切韵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

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

”(《切韵卷》卷一)他的系联法共用三个条例。

第一、基本条例:“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

”如:“冬”都宗切。

“当”都郎切。

切上字同用“都”,故声母同类。

“都”当孤切。

“当”都郎切。

切上字互用,故声母亦同类。

“冬”用“都”作切上字,“都”用“当”作切上字,递相为用,声必同类。

第二、分析条例:“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

”例如:“彤”、徒冬切,“冬”、都宗切;“彤”与“冬”、“宗”反切下字属于递用条例,下字同类,那么反切上字“徒”和“都”必不同类。

也就是说“冬”和“彤”声类不相同。

(因为如果上字亦同类,则为同音字,不必出两个反切)第三、补充条例。

“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

广韵音系表

广韵音系表
ɪ̆e

2,3,4
ɪ̆we
6
6脂
5旨
6至

2,3,4
i

2,3,4
wi
7
7之
6止
7志

2,3,4
ɪ̆ə
8
8微
7尾
8未

3
ɪ̆əi

ɪ̆wəi
9
9鱼
8语
9御

2,3,4
ɪ̆o
10
10虞
9麌
10遇

2,3,4
ɪ̆u
11
11模
10姥
11暮

1
u
12
12齐
11荠
12霁

4
iei

iwei
13
13祭

3,4
ɪ̆ɛi
ɪ̆əu
51
19侯
45厚
50候

1
əu
52
20幽
46黝
51幼

4
iəu
53
21侵
47寝
52沁

2,3,4
ɪ̆ĕn
26缉
ɪ̆ĕp
54
22覃
48感
53勘

1
ɒm
27合
ɒp
55
23谈
49敢
54阚

1
ɑm
28盍
ɑp
56
24盐
50琰
55艳

3,4
ɪ̆ɛm
29叶
ɪ̆ɛp
57
25添
51忝
56木忝

4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声韵调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㈠声调变化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语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

平分阴阳: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

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有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了。

这类音变往往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之(章),止而切;繃(帮),北萌切;梭,鲁登切;刊,苦寒切;刀,都牢切;匆,仓红切。

劳,鲁刀切。

浊上变去: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声母,“去”指去声。

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

如“抱”“厚”“鲍”“上”“伴”。

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全浊上声字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归入到去声了。

这类音变往往也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厚,胡口切;鲍,薄(并)巧(溪)切;撼,胡感切。

入派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㈡声母演变⑴主要演变: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声母有分化,也有合流,但整体上看,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下面我们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这一个问题作一个说明。

从发生部位方面分析,声母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变:第一,由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其中非、敷、奉三母进一步合并为唇齿擦音f,微母由唇齿鼻音A演变成零声母。

第十一讲 《广韵》的声韵系统

第十一讲  《广韵》的声韵系统

42、乌类:乌82安3烟1鹥1爱1哀1握1挹1(一、二、四等) 43、於类:於110乙8伊3一3衣2央2纡2忆2依1忧1谒1委1(三等)


44、呼类:呼70火l6荒4虎4海l呵l馨1花1黑1(一、二、四等)
45、许类:许73虚16香9况7兴2休2喜2朽1羲1(三等) 46、胡类:胡90户32下14侯6何2黄2乎3护1怀1获1
6
3、补充条例
补充条例(是间接系联法),是通过
“又切”即《广韵》的“又音互见”来系 联。也就是说,读音完全相同的一个被切 字在“又音互见”中用了两个不同的切上 字作注,则这两个切上字声母同类。切下
字可以类推。
2015-1-26
竹山 张鹏飞 《汉语音韵学》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7
陈澧说:“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有实同
38真合三 43臻开三 48迄开三
39质开三 44栉开三 49魂合一
40质合三 45文合三 50没合一
41谆合三 46物合三 51痕开一
54元合三 59桓合一 64鎋合二 69先开四 74仙合三 78宵开三 82戈合一
55月开三 60末合一 65山开二 70先合四 75薛开三 79肴开二 83戈开三
5
分析条例是要把不同类的区别开。 “烘,呼
东;东,德红;红,户公”,“烘、红”是《广 韵》不同音的两个小韵,则“呼东、户公”是不 同的两个读音,据递用条例系联确定下字“东、 (红)、公”同韵类,则反证上字“呼、户”必
然不同声类。余可类推。
2015-1-26
竹山 张鹏飞 《汉语音韵学》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2015-1-26
竹山 张鹏飞 《汉语音韵学》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21
一、通摄: 1 东合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古音系
授课要点:
①韵书的起源
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③《广韵》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
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
义书:《尔雅》
韵书:《切韵》《广韵》
㈡韵书起源
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⑵原因
韵书出现的条件:
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
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
摩多――元音
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
李登《声类》――第一部
晋代:
吕静《韵集》――第二部
南北朝:
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
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
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
《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㈢《切韵》与《广韵》的主要不同之处:
第一,收字不一样。

封演《封氏闻见记》:《切韵》12158,《广韵》26194。

第二,分韵不一样。

《广韵》206韵,《切韵》193韵,比《广韵》少13个韵,如:
第三,排列顺序不一样。

《切韵》193韵有时排列得比较混乱,《广韵》进行了调整,如闭口韵在《切韵》中被打乱,覃、谈二韵被排在阳唐二韵之前,《广韵》则将所有的闭口韵都放到最后。

《切韵》韵目之前没有序数,《广韵》则有序数,如平声“一东”“二冬”。

第三,韵目名称也有不同之处,如《广韵》“欣韵”,《切韵》称“殷韵”。

㈣《广韵》的体例
⑴分韵:
《广韵》首先将收录的2万6千多个汉字分为206个大类,即206韵: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⑵分卷:
根据平上去入四声的顺序将全书分为5卷,其中平声字多,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其它三声各一卷。

⑶分小韵:
将每一个韵所属的字按照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原则分为若干个小韵,小韵和小韵之间用圆卷符号隔开。

“小韵”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同音字组。

⑷每一个小韵中,在解释第一个字时,用反切注音,这个反切即是这个字的读音,也是该小韵所有字的读音。

同时列出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如果该小韵中的某个字除了这个共有的读音以外,还有其它的读音,则用“反切”或“直音”法在该字的下面注明该字“又音某”。

如“一东”的“同”字下注“徒红切,四十五”,意思是说“同”字所属的小韵即同音字组共有45个字,这些字都念“徒红切”,该小韵的“洞”字下注“又徒弄切”,意思是说“洞”字除了念“徒红切”以外,还
念“徒弄切”,“徒弄切”这个读音只与“洞”有关,跟该小韵其它的字无关。

⑸每一个字先解释意义,后注读音。

㈤《切韵》音系的性质:
第一,单一音系说。

认为《切韵》代表一时一地之音。

唐末李涪《刊误.切韵》:隋代吴音。

陈演恪:隋唐洛阳音。

[法]马伯乐、[瑞典]高本汉:隋唐长安音。

第二,综合音系说。

认为《切韵》代表的不是一时一地之音。

《切韵》包括有古音的成分。

《切韵》音系中不仅有古音的成分,还有方音的成分。

《切韵》基本上代表一时一地之音,但吸收了一些方音和古音成分。

《切韵》基本上代表的是隋唐时代的洛阳音,同时也吸收了南北方音的一些特点。

三、《广韵》音系
㈠研究材料
《广韵》音系的研究包括两个主要的内容:第一,整理音类,即声母和韵母系统;第二,构拟音类音值,即实际读音。

整理《广韵》音系音类的材料是该书中的反切;构拟音值的材料主要有对音材料和方言材料。

㈡研究方法:
陈澧《切韵考》“系联法”。

东韵[u?]“红”“东”“公”五个反切下字;[i?u?]“中”“戎”“宫”“弓”“融”。

《广韵》只有35个声母,但反切上字就有452个之多,只有142个韵母,而反切下字用了1192个
系联法:指采用“同用”“互用”“递用”等条例将《广韵》的反切上下字进行分类的方法。

原理依据: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

同用:
几个反切同用一个字作反切上字,则被切字声母同类,如:
搭,都合切;颠,都年切;当,都郎切。

互用:
两个字互为反切上字,则两字的声母同类。

如: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递用:
甲字用乙字作反切上字,乙字又用丙字作反切上字,则甲、乙、丙三字声母同类,如: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
反切下字分类:
同用:
弓,居戎切;风,方戎切;终,职戎切。

互用:
戎,如融切;融,以戎切。

递用:
梦,莫中切;中,陟弓切:弓,居戎切;戎,如融切
当,都朗切;汤,吐朗切;桑,息朗切。

一,用系联法将下面反切的上字进行归类。

歌,古俄切;强,巨良切;割,古达切;姑,古胡切;古,公户切;轿,渠庙切;公,古红切;贡,渠用切;渠;强鱼切
二,用系联法将下面反切的下字进行归类。

冈,古郎切;张,涉良切;强,巨良切;盲,武庚切;枪,七羊切;衡,户庚切;瞠,丑庚切;郎,鲁当切;羌,去羊切;香,许良切;当,都郎切;羊,与章切;良,吕张切;章,诸良切;庚,古行切;商,式羊切;仓,七冈切。

㈢《广韵》声韵系统:
声母系统:
陈澧的《切韵考》:40类
《广韵》35声母:
唇音:帮(非)[p]、滂(敷)[p?]、并[b](奉)、明[m](微)
舌音:端[t]、透[t?]、定[d]、泥[n]、来[l]
知[?]、彻[??]、澄[?]
齿音:精[ts]、清[ts?]、从[dz]、心[s]、邪[z]
庄[t?]、初[t??]、崇[?]、生[[?]
章[t?]、昌[t??]、船[d?]、书[?]、禅[?]、日[n?]
牙音:见[k]、溪[k?]、群[?]、疑[?]
喉音:晓[x]、匣(喻三)[?]、影[?]、喻四[j]
照二、照三:
《广韵》“庄初崇生”四母相当于三十字母“照穿床审禅”的二等字,称为照二;“章昌船书禅”相当于三十字母“照穿床审禅”的三等字,称为照三;
喻三、喻四:
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在《广韵》分为两类:一类归入匣母,在韵图排在三等,称为喻三;一类在《广韵》为独立的声母,在韵图排在四等,称为喻四。

《广韵》142韵母(略)
㈣《广韵》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的区别
第一,《广韵》唇音只有“重唇”,三十六字母有“重唇”“轻唇”
第二,《广韵》正齿音有“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两套,三十六字母只有“照穿床审禅”一套。

第三,《广韵》舌上音没有三十六字母的“娘”母。

第四,三十六字母“喻母”三等字在《广韵》归入“匣”。

思考题:
㈠填充:
①汉语中古音系的代表性韵书是;其作者是;《广韵》的作者是。

②我国韵书出现于时期,我国的第一部韵书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声类》。

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的《切韵》,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的《广韵》;唐代孙缅编的韵书叫。

③最早期发现汉语四声规律并在文学上加以利用的音韵学家是南北朝时期的,他编的韵书叫。

反切注音法出现于汉末时期,传说发明了这种注音方法。

④研究《广韵》声母、韵母的主要材料是该书中材料,前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法,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广韵》声母、韵母系统的学者是清代的;其在音韵学上的代表作是。

*⑤《广韵》共有个韵,其中四个独立去声韵是。

*⑥研究《广韵》而创立反切系联法的是()
A陈澧,B顾炎武,C梁僧宝,D陈第
㈡问答题:
①韵书为什么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为什么说《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
③简单介绍“系联法”的情况
④什么是《广韵》35声母,它与传统36字母有哪些不同
*㈢按下表写出中古41声类中的全浊声母。

㈢名词解释
*1喻三,喻四,2照二,照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