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真病毒1.2
微生物学课件第三节典型病毒举例
噬菌体的繁殖方式是裂解繁殖 ,即通过裂解细菌释放出子代
噬菌体。
噬菌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对人类和动物无害,但在工业 和医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真核生物病毒
真核生物病毒是一类能够感染真核生 物的病毒,包括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和真菌病毒等。
真核生物病毒的传播方式多样,可以 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昆虫媒介 等方式传播。
球状病毒
总结词
球状病毒是一种具有球形形态的病毒,其结构通常由核心和外壳组成。
详Hale Waihona Puke 描述球状病毒的核心通常由DNA或RNA构成,是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主要部位。外壳由蛋白质组成,保护病毒的 核心并参与感染细胞的机制。球状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使其具有较为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感染机制,可感染动物 和植物等不同生物。
个人防护
提倡勤洗手、戴口罩、保 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措 施,降低感染风险。
抗病毒药物
核苷类似物
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可抑 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阻止病
毒复制。
非核苷类似物
如雷韦曲南、利巴韦林等,作用于 病毒的不同靶点,抑制病毒复制。
免疫调节剂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 毒能力。
THANKS
基因组复制
病毒基因组复制时,根据其复制方式可分为单链DNA病毒、双链DNA病毒、单链RNA病 毒和双链RNA病毒等,不同的病毒具有不同的复制特点和机制。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由于病毒基因组的重组或变异,导 致病毒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基因重组。
重组方式
基因重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源重组,即两个同源 的DNA分子之间发生的重组;另一种是非同源重组,即两 个没有同源性的DNA分子之间的重组。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1.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技术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代谢2.3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机制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代谢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与疾病的关系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2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5.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室技术6.1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操作规范6.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6.3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方法6.4 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案例分析第七章:抗生素与抗菌治疗7.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史7.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3 抗菌治疗的原则与策略7.4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防治措施第八章:感染性疾病8.1 感染性疾病的概述与分类8.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8.3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8.4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策略第九章:疫苗与免疫预防9.1 疫苗的原理与类型9.2 疫苗的研发与接种程序9.3 免疫记忆与疫苗的长期效果9.4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0.2 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0.3 微生物病原体的进化与适应机制10.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特点包括微小、多样性、广泛分布等。
观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二、细菌补充说明: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最新《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学习要点1.1. 细菌Bacteria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1. 基本形态(1)球菌(Coccus):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
不同的排列方式是由于细胞分裂方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
(2)杆菌(Bacillus):杆状或圆柱形,径长比不同,短粗或细长。
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Spirillum):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的统称,一般分散存在。
根据其长度、螺旋数目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形似C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细菌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
一般在幼龄和生长条件适宜时,形状正常、整齐。
而在老龄和不正常生长条件下会表现出畸形、衰颓形等异常形态。
畸形是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衰颓形是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老,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的。
2. 细菌大小细菌是单细胞的,大小在1μm左右,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其形状。
可用显微测微尺测量细菌大小,不同细菌大小不同,一般球菌直径0.5-1μm;杆菌直径0.5-1μm ,长为直径1-几倍;螺旋菌直径0.3-1μm,长1-50μm。
细菌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细菌细胞结构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或一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核糖体等为全部细菌细胞所共有。
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或特殊结构,如鞭毛、纤毛、荚膜、芽孢、气泡等,只在部分细菌中发现。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面,较坚硬,略具弹性的结构。
(1)细胞壁的功能①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的破坏,维持细胞形状;②鞭毛运动支点;③正常细胞分裂必需;④一定的屏障作用;⑤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
另外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2)革兰氏染色Cristei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方法。
浙江大学浙大微生物笔记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讲义微生物学教学组(二00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1.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2.在课堂教学中以“打开窗口”、“安装接口”的方法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窗口”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看到目前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的接轨,看到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教学学时分配和安排:本课程讲授按每周4学时安排,全学时共54学时。
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如下:一、绪论(4)二、纯培养和显微技术(3)三、微生物类群与形态(10)四、微生物的营养(3)五、微生物的代谢(4)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4)七、病毒(4)八、微生物遗传(8)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2)十、微生物的生态(4)十一、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4)十二、感染与免疫(4)四、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食品微生物学重点考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种类多个体微小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食品微生物学—它是在普通微生物学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性状及其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发酵生产食品,拓展食品的种类,对食品有害的微生物,控制其生长繁殖,防止食品的腐败及疾病的传播,保证其安全性。
二、微生物的特点:1、生长繁殖快: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和繁殖速度。
按20分钟繁殖一代,一昼夜繁殖72代,按几何级数繁殖,由一个菌就产生4722366500万亿个细胞。
2、种类多、分布广:从分布上看,微生物分布在自然界的各个角落,除了火山的喷口中心外,正如苏联学者阿梅里扬斯基院士对微生物的描述:“他们真是无处不在……”。
可以认为微生物永远是生物圈上下限的开拓者和各项生存记录的保持者。
3、微生物的种类繁多,95年的统计,微生物总数在50-600万之间,其中人类记载过的20万左右(其中原核微生物3500,真核9万,原生动物和藻类10万种),每年新发现约1500种新种。
3、个体微小、结构简单:4、个体微小:肉眼直接看不见,但是比表面积大。
5、结构简单:为单细胞结构或非细胞结构(病毒),少数真核微生物为简单的多细胞结构微生物。
6、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培养的条件简单。
三、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1 早期的分类:动物界和植物界。
2、1866年分为三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3、1969年的Whittaker的五界分类方法: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
4、1979年六界分类方法: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病毒界。
动物界植物界细胞型生物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大部分藻类及黏菌。
生物真菌界:酵母、霉菌。
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非细胞型的生物:病毒界1、研究的对象:细菌、酵母、霉菌、放线菌和病毒。
2、研究的内容: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1第一章微生物学绪论.
第一章绪论1.1 我们周围的微生物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由于肉眼分辨能力的原因,我们几乎忽略了那些无所不在的微小生物。
1.2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原核类:真细菌、古菌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藻类。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易;分布广、种类多。
1.3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1.4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1.4.1微生物的发现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个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 k, 1632~1723,但他的最大贡献不是在商界而是他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他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0~300倍,构造很简单,仅有一个透镜安装在两片金属薄片的中间,在透镜前面有一根金属短棒,在棒的尖端搁上需要观察的样品,通过调焦螺旋调节焦距。
利用这种显微镜,列文虎克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由于他的划时代贡献,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4.2 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的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微生物学》:03病毒阶段性复习思考题整理
③-RNA病毒通过转录酶转录出+mRNA,+mRNA翻译出蛋白质;同时-RNA复制出±RNA,它再复制出-RNA。
六、试以E.coli T偶数噬菌体为例,图示并简述复合对称病毒的典型构造,并指 出其各部分的 特点和功能。*
七、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八、什么是效价?其测定方法有几?**
九、试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一十、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一十一、试解释溶源性、溶源菌、温和噬菌体。*
(10)翻译子代结构蛋白和酶蛋白;
(11)合成的酶蛋白参与逆转录;
(12)子代病毒体形成;
(13)子代病毒获包膜并释放
DNA和RNA病毒各采用不同的策略,DNA病毒策略和噬菌体的基本相同;RNA病毒采用四种不同的策略:
①+RNA病毒直接自己翻译出蛋白质(该蛋白质行使特定功能,它的加工修饰由宿主和病毒编码的酶进行切割),它同时复制出±RNA,然后该±RNA复制出+RNA。
一十、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分为三个大期即潜伏期、裂解期(上升期)和平稳期。而潜伏期又可分为隐晦期(隐蔽期)和胞内累积期。
潜伏期之隐晦期:宿主不含有任何完整的具有侵染性的毒粒,此时正在进行噬菌体核酸复制和蛋白质衣壳的合成;
潜伏期之胞内累积期:有侵染性的毒粒增加,但是不裂解出胞。
(2)病毒进入细胞,去包膜;
(3)脱衣壳;
(4)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由病毒逆转录酶作用逆转录合成cDNA,形成中间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一原核:真细菌,古生菌真核:真菌(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1.培养物culture: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
2.纯培养物pure culture: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3. 混合培养物: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4. 菌落: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5. 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环境的技术。
6.培养基culture medium: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7. 二元培养物: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的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
8. 分辨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9. 古生菌: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列为第三域,并且在进化谱上更接近真核生物;没有核膜、核仁,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原核生物;多生活于一些团结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如高温、高盐、高酸等。
(与细菌具有类似的个体形态,多生活于一些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如高盐、高温、高酸。
)10.霉菌: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11.菌丝(Hypha)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12.由许多分枝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为菌丝体菌丝体(Mycelium)13.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无分类学意义的普通名称,通常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菌,以与霉菌分开。
极少数种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14.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微生物学 病毒
的生长繁殖而传下去,一般情况下不
引起宿主细胞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噬菌体。
60
1. 附着(attachment)/吸附(adsorption)
毒粒
随机碰撞而接触(静电引力或氢键)
可逆吸附,无特异性(非细 胞颗粒也可吸附)
敏感细胞
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的结合
特异性,不可逆吸附,启动 病毒感染的第一阶段
二、形态:球状或杆状,卵圆、丝状、 砖形、蝌蚪状
球状 腺病毒
动物病毒 枪弹形 弹状病毒
砖形 痘病毒
植物病毒 昆虫病毒
杆状或丝状 烟草花叶病毒
球状
花椰菜花叶病毒
噬菌体
蝌蚪状 大肠杆菌噬菌体T1-T7 丝状和球状 fd、ΦΧ174
21
第一节 病毒的特征及其形态结构
病毒的定义和特征 病毒粒的大小和形态 病毒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四)呼吸道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呼吸道病毒包括: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 病毒、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冠状病毒、 呼肠病毒
46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的生物学性状
有包膜,单链分片段的RNA病毒
47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
分3种构型
25
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构
烟草花叶病毒的负染电镜照片 1. 螺旋对称 (Helical symmetry) 病毒粒:杆状或丝状 壳 粒:螺旋型对称排列 核衣壳:中空的圆柱体 核 酸:单链RNA 代 表:烟草花叶病毒
26
2. 二十面体对称 (Icosahedral symmetry)
病毒粒:球状(多面体) 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对称的正多 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 封闭的蛋白质的鞘。
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章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第三节非细胞型微生物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如果在细菌的培养液中,细菌被噬菌体感染,导致细菌 裂解,混浊的菌液就会变成透明的裂解溶液。而有一些噬菌 体侵染宿主细胞后,并不立即在侵染的细胞内增殖,而是将 侵入的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与其一起同步复制, 这种不导致宿主细胞裂解。并使之能正常分裂的噬菌体称为 温和噬菌体或溶源性噬菌体。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宿主细胞称 为溶原细胞,而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 体。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裂解它们,与之共存的特性称 为溶原性。
图2-26 T4 噬菌体形态结构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1)吸附 吸附是指在病毒表面蛋白质与宿主细胞的特 异接受位点上发生特异性结合。大肠杆菌T系列噬菌体是通 过尾丝末端蛋白质吸附在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的。不同噬菌 体吸附的接受位点不同。如T3、T4、T7吸附于脂多糖,枯草 杆菌噬菌体吸附于磷壁酸,沙门氏菌X噬菌体吸附在鞭毛上, 还有的吸附在荚膜上。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病毒分布极为广泛,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生物,包括各 类微生物、植物、昆虫、鱼类、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类。
据统计,人类传染病的80%是由病毒引起的,恶性肿瘤 中约有15%是由于病毒的感染而诱发的。许多动、植物的疾 病与病毒有关。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2.3.1.1 病毒的形态与大小
病毒形态多种多样,有球形、卵圆形、砖形、杆状、子 弹状、丝状和蝌蚪状等,但以近似球形的多面体和杆状的种 类为多。植物病毒大多呈杆状,如烟草花叶病毒;少数呈丝 状,如甜菜黄化病毒,还有一些呈球状,如花椰菜花叶病毒 等。动物病毒多呈球形,如口蹄疫病毒,脊髓灰质类病毒和 腺病毒等;有的呈砖形或卵圆形,如牛痘病毒;少数呈子弹 状,如狂犬病毒;细菌病毒则多为蝌蚪形,也有球状和丝状 等(图2-24)。病毒的形体极微小,常用纳米(nm)表示 (1nm=10-6mm=10-9m)。病毒种类不同,其大小相差悬殊, 直径在10~300nm之间,通常为100nm左右,能通过细菌滤器, 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学基本知识
二、微生物的特点
由于微生物的形体极其微小,因而其比面值 极大,这就意味着具有小体积、大面积这一特 点的微生物,除具有一般大型生物的共性外, 还具有以下其它生物所不能比拟的特性。 2.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2代谢能力强 2.3生长旺,繁殖快 2.4适应性强,易变异 2.5分布广,种类多
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1.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微生物 是指所有形体微小。具有单细胞或简单的 多细胞结构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一群最低等 生物。
1.2微生物的分类
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 1.2.1细胞生物: 原核细胞生物:具有原核的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由单细胞构成,主要类别为细菌、放线菌等 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核的细胞生物称为真核生物,
❖ 活菌计数法:主要为平板计数(平板计数、涂 沫法、滤膜法、MPN法)。以上各计数方法是 指在一定培养基经培养后在固体平板上形成可 见菌落或在液体培养基呈混浊生长现象作为计 数依据,用于特殊细菌计数,如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要用特殊培养基。
4.1.3细菌数的测定方法
❖ 直接计数法:主要为自动菌数测定仪、计数板 计数法。是指直接在显微镜下或以自动化仪器 定量计数或测定菌细胞的数量。所测的结果不 仅包括活菌,也包括死菌。
4.1.2细菌的菌落特征
粘质沙雷氏菌的菌落特征
4.1.2细菌的菌落特征
沙
铜绿
门 氏
假单
菌
胞菌
的
的菌
菌
落特
落
征
特
征
弗氏志贺氏菌的菌落特征
4.1.2细菌的菌落特征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 -1 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指所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细菌质粒:一般是指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类能自我复制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
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
目前在真核微生物中也有发现,也发现有RNA质粒。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荚膜:细菌的特殊结构。
是指覆盖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有明显界限的一层胶状物质,主要成分为水以及多糖或多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所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
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造就基上,在相宜的造就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央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仔细胞集团,称为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麋集地接种到固体造就基外表,结果长成的“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即为菌苔。
L型细菌:一种自发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损细菌。
它的细胞膨大,对渗透压敏感,在固体外表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球状体:用人工方法局部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微生物学-真病毒1.3
溶源菌 (4)
(lysogen或lysogenic bacteria)
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温和噬菌体,
而其宿主就称 溶源菌(lysogen或lysogenic bacteria)。
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响的宿 主细胞。
(5)溶源菌的显著特性
① 溶原性是溶源菌的一个极稳定的遗传特性 ② 自发裂解(spontaneous lysis) ③ 诱导(induction) ④ 免疫性(immunity) ⑤ 复愈 ⑥ 溶源转变(lysogenicconversion)
②阳离子 Ca2+、Mg2+和Ba2+等阳离子对吸附有促进作用; Al3+、Fe3+和Cr3+等阳离子则可引起失活。
③辅助因子 色氨酸可促进T4的尾丝摆脱颈须的束缚,有促吸附作用; 生物素可促进产谷氨酸细菌噬菌体的吸附作用。
④pH值 在中性时有利于吸附, 在pH<5和pH>10时不易吸附。
⑤温度 在生长最适温度范围内最有利于吸附。 利用某些理化因子对吸附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在发酵工业中对
③营养态 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处于积极复制、合成 和装配的状态。
温和噬菌体的种类很多, 常见的有E.coli的λ、Mu-1、P1和P2噬菌体等。
λ噬菌体的的溶源性反应
进入宿主后线状基因组 依靠粘性末端环化
λ 噬 菌 体 的 的 溶 源 性 反 应
通过特定位点整和(切离) 细菌染色体
links 1
不同种系的细胞具有不同病毒的细胞受体, 病毒受体的细胞种系特异性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范 围。
分别吸附于大肠杆菌性毛和菌体上的噬菌体
吸附作用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微生物学整理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7.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8.核区: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9.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10.荚膜:是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1.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
12.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3.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4.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微生物学与病毒学
微生物肥料:利用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提高作物产量和
质量
基因工程:利用基因工 程技术改良作物品种, 提高抗病性、抗虫性等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 昆虫、微生物等生物
来防治病虫害
微生物代谢产物:利用 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 维生素等物质,提高作
物产量和质量
微生物发酵:用于 生产食品、药品、
生物肥料等
环境保护:利用微 生物处理废水、废
气、固体废物等
生物制药:利用微 生物生产抗生素、
疫苗等药物
生物技术:利用微 生物进行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等研究
微生物降解:利用 微生物分解污染物, 净化环境
生物修复:利用微 生物修复被污染的 土壤和水体
生物监测:利用微 生物监测环境污染 情况
生物防治:利用微 生物防治害虫和病 害,减少农药使用
感谢您的观看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利用PCR、 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微生物的 基因序列,确定其种类和特性
物理控制:通过高温、低温、干燥、 辐射等方法杀死微生物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微生物或抗生 素等生物来抑制有害微生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化学控制:使用消毒剂、防腐剂等 化学物质抑制微生物生长
环境控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如 通风、清洁等,降低微生物密度和 传播风险
制和传播
病毒的分类:根 据病毒结构和基 因组成,可以分
为DNA病毒、 RNA病毒和蛋白 质病毒三大类
DNA病毒:包 括腺病毒、疱 疹病毒等,具 有双链DNA基
因组
RNA病毒:包括 流感病毒、艾 滋病病毒等, 具有单链RNA基
因组
蛋白质病毒:包 括狂犬病病毒、 口蹄疫病毒等, 仅由蛋白质组成, 没有DNA或RNA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原生质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盘尼西林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是对革兰氏阴性**处理后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壁层)的球形体。
与原生质体相比,它对外界环境具有肯定的抗性,可在一般培育基上生长支原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2、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很多**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炭源类贮藏物,不溶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炭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3、芽孢某些**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屈性强的休眠构造。
4、菌落将单个**(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育基表面(有时为内层),几天内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成千上万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即为菌落。
菌苔: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育基表面,结果长成的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即为菌苔。
5、衰颓形由于培育时间过长,营养缺乏,代谢的排泄物浓度积累过高等使细胞变老而引起的异常形态。
6、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
(**、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7、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本领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
8、单细胞蛋白(SCP)通过**、酵母、丝状**和小球藻等单细胞或丝状生物的发酵生产的蛋白质。
9、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10、腐生以无生命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的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12个角、20个面、30条棱。
衣壳由252个衣壳粒组成,包括
核心是由36500bp(碱基对)的线状双
链DNA(dsDNA)构成。
六邻体(hexon)的衣壳粒240个(均匀分布在20个面上);
五邻体(penton)的衣壳粒12个(分布在12个顶角上);每个五邻体上突出一根末端带有顶球的蛋白纤维,称为刺突(spike)。
有12个角、20个面、30条棱。
衣壳由252个衣壳粒组成,包括
核心是由36500bp(碱基对)的线状双
链DNA(dsDNA)构成。
六邻体(hexon)的衣壳粒240个(均匀分布在20个面上);
五邻体(penton)的衣壳粒12个(分布在12个顶角上);每个五邻体上突出一根末端带有顶球的蛋白纤维,称为刺突(spike)。
腺病毒只能培养在人的组织细胞(羊膜、HeLa或Hep-2细胞株等),尤其适合长在人胎肾组织细胞上,并能在宿主的细胞核中进行增殖和装配,并能使宿主细胞形成包涵体。
3. 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
E.coli 的T偶数(even type)噬菌体共有3种,即T2、T4和T6。
它们是病毒学和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极好材料。
T4噬菌体由椭圆形的二十面体头部、颈部和螺旋对称的尾部三个部分构成,是病毒中复合对称的代表。
头部内的核心是dsDNA
头部与尾部相连处有一构造简单的颈部,由颈
环和颈须构成。
尾部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和尾丝五部分
组成。
T4通过尾丝吸附于宿主E.coli 表面。
吸附后,由于基板受到构象上的刺激,中央孔开口,释放溶菌酶并水解部分细胞壁,接着尾鞘蛋白收缩,把尾管插入宿主细胞中。
六、病毒的核酸
核酸构成了病毒的基因组(genome),是病毒粒中最重要的成分,具有遗传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体的作用。
皮鞋状的亚基有规律地沿着
中心轴(RNA)呈螺旋排列,进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
稳定结构。
螺旋对称壳体:
裸露的螺旋毒粒
有包膜的螺旋毒粒
衣壳
核酸核酸衣壳粒
衣壳粒
包膜
刺突
是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对称的正多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封闭的蛋白
质的鞘。
二十面体对称壳体:
裸露的二十面体毒粒
有包膜的二十面体毒粒
衣壳核酸
包膜刺突
若以一定数目的亚基排列
成具有一定表面积的立方
对称实体,以二十面体容
积为最大,能包装更多的
病毒核酸,所以病毒壳体
多取二十面体对称(icosahedral symmetry)结构。
具有双对称结构的典型例子是有尾噬菌体(tailed phage ),其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
包装有病毒核酸的头部通常呈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
头部
尾管
刺突
基板
尾丝
尾鞘
颈环复合对称壳体:
Vaccinia virus 痘苗病毒
(有包膜)
在病毒中体积最大,在光学显微镜
下勉强可见。
有尾噬菌体(无包膜)
七、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一)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
1. 噬菌体的繁殖
噬菌体和一切病毒粒并不存在个体的生长过程,只有其两种基本成分(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和装配,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