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移动通信_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合集下载

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2r
3r
2.6r 2
2r 2
移动通信系统 广泛使用六边 形进行理论分 析和设计
实际形状
10
交叠区面积
r 1.2 r 2
0.59r 0.73 r 2
0.27r 0.35 r 2
基站对小区的激励方式

中心激励

基站位于小区中心, 由全向天线实现圆形 覆盖区,有时会有辐 射阴影。
在顶点上设置基站, 并采用三个互成 120°的定向天线, 以避免辐射阴影
C C A B C A B C A B
A B


一个簇对应一定的覆盖 区域,若达到单位面积 M=3, N=3, K=S/N 的覆盖需复制M 个簇, C=MS 则信道总数C为: C M KN M S 若N越小,则单位面积所需复制的区群越多,系统容 量越大,频率利用率越高。 14
举例
[例5.1]系统总的可用信道数S = 280,相同区域内, 用N = 7的区群(7小区复用)需要复制4次,而用 N = 4的区群(4小区复用)需要复制7次,求两种 情况下的信道总数和每个小区的可用信道数。 解:N = 7时
同频复用距离与小区半径之比
Q D R 3N
C I
3N L

n
C Qn I L
L:典型值为6(全向小区)
29
定向小区的同频干扰

C I
I
D
N
利用定向天线 可以降低同频 干扰,增大C/I 值,改善通信 质量。

D D D D D A D D C D D E G F D D B
L=2或3
I:相邻i个小区的中心距离 I 2iH 3iR J 3 jR
D I 2 J 2 2 IJ cos1200 I 2 J 2 IJ

移动通信_第五章_蜂窝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_第五章_蜂窝组网技术
41 *
某蜂窝系统采用BPSK调制,假设接收信号为瑞利衰落,用户 要求的误码率为10-3,若系统的主要干扰和噪声只考虑同频干 扰,求能满足此要求的最小复用因子N?
假设干扰能近似为高斯分布 中心极限定理 假设路径损耗因子为4 已知误码率Pb与SIR的关系为Pb=0.015/SIR(dB)
同时N应满足区群构成条件,即N可为4, 7, 9……,所以区群大小N至少为4时,才能满 足系统的载干比要求
29 *
例:蜂窝小区N=7的模式,设n=4,问其载干比? 解
1 C/I 6

3N

4
73.5 18.7 dB
如果,N=4时,
C ( 3 N )4 24 13.8( dB) I 6
i j
1 1
0 2 4
1 2 7
0 3
2 2
1 3
0 4
2 3
1 4
0 5
3 3
2 4
N 3
9 12 13 16 19 21 25 27 28
17 *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簇间同频小区位置
的确定
沿着任意一条六 边形边的垂线方 向移动i个小区 ,并逆时针方向 旋转60°,再移 动j个小区。
A
n
Dk I P T 3)无效信号: d k 1 0
n
BS BS
D6 R
4)全向小区系统C/I :
D2
MS D
D1
BS
R C P T d I 0
n

k 1
m
Dk P T d 0
m
n
BS
R n
n D K 1 k 1

移动通信技术讲义-第5讲 蜂窝移动通信的组网

移动通信技术讲义-第5讲 蜂窝移动通信的组网

频率资源的管理
1、频率是一种特殊资源。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的。与别的资源相比,频率有一
无线电频率资源不是消耗性的,用户只是在某一空间和时间内占用,用完之后依然 存在,不使用或使用不当都是浪费;
② ③ ④
电波传播不分地区与国界; 具有时间、空间和频率的三维性,可以从这三方面实施其有效利用,提高利用率; 在空间传播时容易受到来自大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噪声和干扰的污染。 基于以上这些特点,频率的分配和使用需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统一的规则。国际上,
信道1
用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m-1 m
信道2 . . .
信道n
图2 共用信道方式示意图
信道1
用户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m-1
信道 空闲
信道k 用户1接入 信道2


用户m接入 信道n
3、双工移动通信网规定工作在各频段的收、发频差分别为:
VHF(甚高频)频段为5.7MHz; UHF(超高频) 450MHz频段为10MHz; UHF 900MHz频段为45MHz。
4、双工移动通信网规定:
基站对移动台(下行链路)为发射频率高,接收频率低;
移动台对基站(上行链路)为发射频率低,接收频率高。
5、国家统一管理频率的机构是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移动通信组网必须
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接受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具体管理。
2.1.2
频率的有效利用技术
频率的有效利用就是从时间域、空间域和频率域这三个方面采用多种技术,以设法 提高频率的利用率。 (1)时间域的频率有效利用 在某一地区,如果某一用户固定占用了某一信道,但事实上不可能占用全部时间。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16/25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5.1.2 频率的有效利用技术
频率的有效利用就是从时间域、空间域和 频率域这三个方面采用多种技术,以设法 提高频率的利用率。 (1)时间域的频率有效利用 (2)空间域的频率有效利用 (3)频率域的频率有效利用
17/25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5.1.2 频率的有效利用技术
24/25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2.呼损率
如果呼叫具有下列性质: ① 每次呼叫相互独立,互不相关,即呼 叫具有随机性; ② 每次呼叫在时间上都有相同的概率; ③ 每个用户选用无线信道是任意的,且 是等概的,则呼损率可按下式计算:
25/25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2.呼损率
A A n! B n n! i A A2 An A 1 i! 1! 2! n! i 0
10/25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5.1 频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蜂窝小区的组网 通信 5.2 蜂窝小区的概念和区域覆盖 5.3 干扰和信道容量 5.4 多址接入技术 5.5 蜂窝移动通信的交换技术 5.6 在蜂窝移动通信网综述
11/25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空中网络 , ht
1 1 2 4 6 7 5 2 4 6 7 5 1 3 6 2 5 1 4 7 3 3 6 2 5 1 4 4 7 3 6 2 5 7q=D/R=4.6 N=7 2 5 1 4 7 2
2
1
2 4 2 4
3
3
2
1
4
3
1
1
3 4
3
3
1
3
37/25

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课堂PPT)

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课堂PPT)
• 移动台(MS)也是一个子系统。通常,移动台实际上是由移动终 端设备和用户数据两部分组成的,移动终端设备称为移动设备,用 户数据存放在一个与移动设备可分离的数据模块中,此数据模块称 为用户识别卡(SIM)。
Page 13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概念 第二节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第三节 切换和位置管理 第四节 多址接入技术 第五节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 第六节 话务量和和损率简介
• 一般来说,移动通信网的区域覆盖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容量 的大区制;另一类是大容量的小区制。
Page 16
第二节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 介绍 • 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 • 频率复用和小区制移动通信
系统
Page 覆盖整个服务区。为了增大单基站的服务区域, 天线架设要高,发射功率要大,但是这只能保证移动台可以接收到 基站的信号。反过来,当移动台发射时,由于受到移动台发射功率 的限制,因而无法保障通信。为解诀这个问题,可以在服务区内设 若干分集接收点与基站相连,利用分集接收来保证上行链路的通信 质量;也可以在基站采用全向辐射天线和定向接收天线,从而改善 上行链路的通信条件。
– 采用频率复用大大地缓解了频率资源紧缺的矛盾,增加了用户数目或 系统容量。频率复用能够从有限的原始频率分配中产生几乎无限的可 用频率,这是使系统容量趋于无限的极好方法。频率复用所带来的问 题是同频干扰,同频干扰的影响并不是与蜂窝之间的绝对距离有关, 而是与蜂窝间距离与小区半径比值有关。
Page 8
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Page 1
学习目标
• 学习完本课程,您应该能够:
掌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和构成 掌握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组网原理 了解切换和位置更新的概念 熟悉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方式 了解小区容量分析、话务量及呼损的概念

2014 移动通信_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2014 移动通信_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2 0l
o
h t


N↓
频率利用率高 D↓
2 0l
o
同频干扰大
2 0l
o
基站发射机位置
中心激励:
基站位于小区中心,有时
会有辐阴影。
顶点激励:
在顶点上设置基站,并采
用三个互成120°的定向天 线,以避免辐射阴影
中心激励 顶点激励
蜂窝小区的系统容量及改善
系统容量主要受限于同频干扰
干扰(也叫同道干扰)
采用六边形的原因
全向天线的覆盖区是圆形 一般来说,小区形状应该是规则结构:圆形(全 向天线),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 蜂窝的由来:对于同 样大小的服务区域,采 用正六边形构成小区所 需的小区数最少,无重 r 叠区,故所需的频率组 数也最少,最经济。仅 有理论分析和设计意义。 实际小区:不规则形
N=4,i=0,j=2
N=7,i=1,j=2
常见正六边形区群的图案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思考:画一个N = 4的蜂窝系统结构,要求至少包括 3个区群,将簇中小区所用频率组用A,B,C,D标识。 1. N=4对应的2维坐标: i=0, j=2 2. N=4的基本区群形状:
B A C D A C A C
C I

3N m

n
I
( 3 N )4 19.95 6
N 3.65
同时N应满足区群构成条件,即N可为4, 7, 9……,所以区群大小N至少为4时,才能满 足系统的载干比要求
设蜂窝移动系统共有S个不同的双向信道
其簇的大小为N 簇内每个小区分配有K个信道 小区间信道分配各不相同 C A 簇在系统中复制M次 B 则 可用无线信道的总数

蜂窝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

2、移动台被呼 ① 移动控制交换中心收到受呼信号之后,经识别并确认被呼用户此时不在通话,则在 该中心控制区的所有基站,通过专用控制信道一齐发出呼叫信号,包括被呼叫移动 台的识别号码和信道指配代号等。有时可能移动台暂时未收到这个呼叫信号,因此 当没有收到移动台的应答时,基站应在一段时间内多次重复发出此呼叫信号。 ② 不在通话的移动台是锁定在专用控制信道上的,当收到此呼叫信号后即判别是否呼 叫本机,若判定为呼叫本机,则发出应答信号,并转入所指配的语音信道。 ③ 控制交换中心收到某一基站转来的应答信号之后即停止发送呼叫信号,接通线路, 开始计费。 ④ 若多次呼叫仍无应答(可能被叫用户离开本服务区或未开机等),即通知主呼用户 此次呼叫失败,不能建立通信。

该准则中,门限选择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图中,如果门限太高,取为Th1,则该 准则与准则1相同。如果门限太低,取为Th3,则会因起较大的越区时延。此时,可
能会因链路质量较差而导致通信中断。另一方面,它会引起对同道用户的额外干扰。
c.
具有滞后余量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准则3) 仅允许移动用户在新基站的信号强度比原基站信号强很多(即大于滞后余量)的情 况下进行越区切换。如图中的C点。
移到移动台与新基站之间的链路。
3、研究越区切换算法所关心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越区切换的失败概率、因越 区失败而使通信中断的概率、越区切换的速率、越区切换引起的通信中断的
时间间隔以及越区切换发生的时延等。
4、分类:越区切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切换,另一类是软切换。 ① 硬切换是指在新的连接建立以前,先中断旧的连接。 ② 软切换是指既维持旧的连接,又同时建立新的连接,并利用新、旧链路的分 集合并来改善通信质量,当与新基站建立可靠连接之后再中断旧链路。 在越区切换时,可以仅以某个方向(上行或下行)的链路质量为准,也 可以同时考虑双向链路的通信质量。

第五章 组网技术

第五章 组网技术
其划分的原则是: 分割的频率互不重叠且能够传输一路已调语音信
号为基准,同时留有一定的保护频段,以防止相邻 用户之间频段的干扰。如图5-1所示。
第五章 组网技术
图5-1 FDMA的频道划分方法
在单纯的FDMA系统中,通常采用频分双工(FDD) 的方式来实现收发双方双工通信,即对基站来说,接 收频率f和发送频率F是不同的。
第五章 组网技术
§ 5.1多址技术
用户接入环节的区别: • 有线通信:有线资源,专用通道的方式; • 移动通信:多用户共享的方式
• 固定通信:解决接入的带宽问题——>调制 • 移动通信:如何接入,如何区分用户——>多址技术
第五章 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的本质是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的电信号承载基础是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的核心问题是频率. 区分用户信号的目的—— 其本质还是对频率资源的分配、占用问题。 多址技术产生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无线信道数 量远远少于用户数量,而究其本质则是频谱资源的限 制所导致的。
第五章 组网技术
优缺点比较: ➢ 集中分配方法:
简单,可以采用频率调度,可获得用户分集增益, 降低了信道估计难度;
获得的频率分集增益较小,受传输中的衰落影响比 较大,因此用户平均性能略差;
第五章 组网技术
优缺点比较: ➢ 分布式扩展方法:
通过频域扩展,可利用不同子载波的频率选择性衰 落的独立性而获得频率分集增益,从而减小了衰落的 影响。
第五章 组网技术
(3)自适应子载波分配 如果在发送端知道每个用户在每个子载波上的 信噪比,就可以在分配子载波时,将信噪比高的子 载波分配给相应的用户。 由于小区中的用户所经历的无线信道是不同的, 因此对一个用户来说是最强的子载波,对其他用 户很有可能不是最强的,这样大部分用户可以分 配到较好的子载波。

第5章蜂窝组网技术

第5章蜂窝组网技术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确定相邻区群同频小区的方法是:自某一小区A出发, 先沿边的垂线方向跨越a个小区,再按逆时针方向转60°, 然后再跨越b个小区,这样就可找出同频小区A′。在正六边 形的六个方向上,可以找到6个相邻的同频小区,如图5-3所 示。区群间同频复用距离可由下式计算:
d g 3N r0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5.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构成 5.2 多址接入技术 5.3 多信道共用技术 5.4 移动通信中的信令 5.5 移动管理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5.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构成
5.1.1 大区制移动通信网 所谓大区制,就是在一个服务区内只有一个或几个基站,
蜂窝组网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表表5511小区分裂小区分裂蜂窝类型巨型区宏小区macrocell微小区microcell微微小区picocell蜂窝半径km10050035005终端移动速度kmh150050010010运行环境所有乡村郊区市区室内业务量密度适用系统卫星蜂窝蜂窝无绳蜂窝无绳蜂窝组网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图58小区分类图蜂窝组网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采用蜂窝小区分裂的方法在有限的频率资源中通过采用蜂窝小区分裂的方法在有限的频率资源中通过缩小同频复用距离使单位面积的频道数增多系统容量增缩小同频复用距离使单位面积的频道数增多系统容量增大
LI
LS


40 lg
DI DS
(dB)
(5.4)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设基站A和B的发射功率均为PT,则移动台M接收机的 输入信号功率和同频干扰功率分别为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⒈引言⑴背景⑵目的⑶范围⒉基础知识⑴无线通信基本概念⑵移动通信网络结构⑶蜂窝通信原理⒊蜂窝网络的组网技术⑴蜂窝网络的拓扑结构⑵蜂窝网络的频率规划⑶蜂窝网络的覆盖与容量规划⑷蜂窝网络中的基站站点选择⑸蜂窝网络的扩容与优化技术⒋蜂窝网络中的无线接入技术⑴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⑵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⑶ 3G(Third Generation)⑷ 4G(Fourth Generation)⑸ 5G(Fifth Generation)⒌蜂窝网络中的核心网技术⑴移动方式交换网(Mobile Switching Center)⑵移动互联网网关(Mobile Internet Gateway)⑶移动位置寻呼核心网(Mobile Location Paging Core Network)⑷移动业务支持核心网(Mobile Business Support Core Network)⑸移动数据中心核心网(Mobile Data Center Core Network)⒍蜂窝网络的安全与管理⑴蜂窝网络的安全概述⑵蜂窝网络的加密与认证技术⑶蜂窝网络的用户隐私保护⑷蜂窝网络的故障排除与管理⒎附件⑴相关图表⑵实施指南⑶样例代码【法律名词及注释】⒈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是一种用于数字无线通信的国际标准。

⒉ CDMA:码分多址技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一种数字通信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频谱资源。

⒊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hird Generation),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多的服务。

⒋ 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Fourth Generation),具有更高的速度、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可靠的连接。

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1、小容量的大区制

大区制中,所有频道的频率都不重复,每个移动台使用的频率 都不相同,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频率资源的利用率 和用户容量会受到限制。 大区制只能适用于小容量的通信网,如用户数在1000以下, 这种制式的控制方式简单,设备成本低,投资少,信号传输损 耗大,通信距离有限,网络结构简单,适用于中小城市、工矿 区以及专业部门。
2、大容量的小区制

现在也出现了微蜂窝结构,微蜂窝( microcell )是在宏蜂窝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与宏蜂窝相比,它的发射功率较小, 一般在2W左右;覆盖半径大约为100m~1km。基站天线臵于相对低 的地方,如屋顶下方,高于地面5m~10m。
微蜂窝最初被用来加大无线覆盖,消除宏蜂窝中的“盲点”。同 时由于低发射功率的微蜂窝基站允许较小的频率复用距离,每个 单元区域的信道数量较多,因此业务密度得到了巨大的增长,将 它安臵在宏蜂窝的“热点”上,可满足该微小区域质量与容量两 方面的要求。
4、同频干扰的计算

设频率复用距离D是指最近的两个频点小区中心之间的距离,在一个 小区中心或相邻小区中心作两条与小区的边界垂直的直线,其夹角为 120度,此两条直线分别连接到最近的两个同频点小区中心,其长度 分别为I和J,于是同频距离为:


D2 I 2 J 2 2IJ cos1200 I 2 IJ J 2 (5.3)

面状服务覆盖区的代表就是蜂窝小区,采用正六边形作为每个辐射区的 有效覆盖区,则用最小的小区数就能覆盖整个地理区域,同时六边形最 接近于全向的基站天线和自由空间传播的全向辐射模式,我们管形同蜂 窝的网络叫蜂窝网。 蜂窝小区中将使用不同且完整频率的小区称为簇或区群,在一个小区簇 内,要使用不同的频率,而在不同的小区簇间使用对应的相同频率。共 同使用全部可用频率的N个小区叫做一簇,N叫做簇的大小,典型值为4、 7、或12,N的值表现了移动台或者基站可以承受的干扰,同时保持令人 满意的通信质量。

移动通信第五章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第五章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第五章组网技术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简单的语音通话到高清视频流,从即时消息传递到复杂的物联网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

而在移动通信的背后,组网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信号的传输效率、覆盖范围、容量以及服务质量等关键因素。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移动通信第五章中的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实现高效、可靠且广泛覆盖的通信网络。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频谱资源的利用、基站的布局、信号的传输和接收方式等。

频谱资源是移动通信的宝贵资产。

不同的频段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低频段信号传播距离远,但带宽相对较窄;高频段带宽大,但传播距离有限且信号穿透能力较弱。

因此,合理的频谱分配和管理是组网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应用中,运营商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和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频段来部署网络。

基站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节点。

它们负责接收和发送信号,实现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

基站的布局直接影响着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容量。

在城市地区,由于用户密度高,需要密集部署基站以提供足够的容量;而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则可以采用较大的覆盖半径来降低建设成本。

此外,基站还分为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等不同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宏基站覆盖范围广,适用于大面积的区域;微基站和皮基站则可以补充宏基站的覆盖盲点,提高局部区域的信号质量和容量。

在信号传输方面,移动通信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其中,多址接入技术是实现多个用户同时通信的关键。

常见的多址接入技术包括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时分多址将时间分成不同的时隙,每个用户在指定的时隙内进行通信;频分多址则将频谱分成不同的频段,每个用户使用特定的频段进行通信;码分多址则通过为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码序列来区分用户。

这些多址接入技术各有优缺点,在实际组网中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

蜂窝组网技术

蜂窝组网技术
结合应用
AI与蜂窝组网技术的结合将推动智能化网络的发展,实现自适应的网络优化、故障诊断 和智能运维等功能,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和可靠性。
THANKS
感谢观看
06
蜂窝组网技术的未来发展
5G与6G蜂窝网络技术
5G技术
5G蜂窝网络技术将带来更高的数据传输 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网络容量, 支持更多设备的连接,为物联网、智能 交通、远程医疗等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 。
VS
6G技术
6G蜂窝网络技术将进一步拓展频谱资源 ,实现全球覆盖和高空平台通信,提供更 高效、更智能的服务,如超高速移动宽带 、大规模物联网和智能网络等。
TDMA(时分多址)
总结词
时分多址是一种将时间分割成若干个小的时隙,并分配给不 同的用户进行通信的技术。
详细描述
在TDMA中,每个用户被分配一个特定的时隙,并且在该时 隙内进行通信。由于时隙被分隔开,用户之间的干扰较小。 TDMA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频带利用率,但需要精确的时间 同步。
CDMA(码分多址)
04
蜂窝组网技术的应用场景
城市环境
城市蜂窝组网技术主要用于满 足城市中大量用户对移动通信 的需求。
在城市环境中,由于用户密度 高,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站来保 证信号覆盖和通信质量。
城市蜂窝组网技术需要具备高 容量、高可靠性、高移动性等 特性,以满足城市用户的需求。
郊区与农村环境
郊区和农村地区的用户密度相对 较低,但覆盖范围较广。
蜂窝组网技术需要具备较低成本、 较广覆盖范围等特性,以满足郊
区和农村地区用户的需求。
在这些地区,基站建设成本较高, 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组网技
术,如微微蜂窝、中继站等。
移动通信网络

移动通信-第五章-蜂窝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第五章-蜂窝组网技术
与区群的大小有关。对于六边形系统来说, 与区群的大小有关。对于六边形系统来说,Q 可表示为
D Q = = 3N R
Q的值越小则容量越大; 的值越小则容量越大; 的值越小则容量越大 Q值大可以提高传播质量,因为同频干扰 值大可以提高传播质量, 值大可以提高传播质量 小
=280,相同区域内, =7的区 例,系统总的可用信道数S=280,相同区域内,用N=7的区 =4的区群需要复制 的区群需要复制7 群需要复制4 群需要复制4次,而用N=4的区群需要复制7次,求 二者能 提供的信道总数
中心激励小区: 中心激励小区:
基站位于小区中心, 有时会有辐射。
顶点激励: 顶点激励:
在顶点上设置基站, 并采用三个互成120° 的定向天线,以避免 辐射阴影
中心激励 顶点激励
12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簇(区群): 区群):
共同使用全部可用频率的 N 个小区叫做一簇 区群) (区群) 若N越小,则系统中区群复制得越多,系统容 越小,则系统中区群复制得越多, 量越大,频率的利用率越高。 量越大,频率的利用率越高。
噪声——内部噪声,人为噪声, ——内部噪声 1. 噪声——内部噪声,人为噪声,自然噪声 2. 同频道干扰
定义:相邻区群中同频小区中同频信道之间的干扰 典型解决方案:
组网时的频率规划
33
邻道干扰
定义:来自相邻的或相近的频道的干扰 主要的产生原因:非理想滤波器
带外辐射
实际滤波器
f 理想滤波器
典型解决方案:
接收机滤波器阻带衰减设计,最大程度地 衰减邻道干扰 组网的频率规划:同一小区内的频率组有 足够的隔离度
34
互调干扰 定义:非线性器件产生的组合频率成 分落入本频道造成的干扰 主要的产生原因:非线性器件 典型解决方案: 器件的非线性优化处理 组网的频率规划: 同一小区内的频率组尽可能避免所 产生的组合频率相互产生互调干扰

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干扰方式


解决方法
选用无互调的 频率集 加大频道间的 隔离度
互调干扰
系统内非线性器件产生的各种组合 频率成份落入本频道接收机通带内 相邻波道信号中存在的寄生辐射落 入本频道接收机带内
邻道干扰
同频干扰
相邻区群中同信道小区的信号造成的干扰 适当选择频道 干扰因子Q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5
5.1.2 蜂窝式组网理论
多信道共用 由若干无线信道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为大量的 用户共同使用并且仍能满足服务质量的信道利用技 术 越区切换 当正在通话的移动台进入相邻无线小区时,业务 信道自动切换到相邻小区基站,从而不中断通信过 程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移动通信技术
第五章 蜂窝组网技术
目录
5.1
5.2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频率复用和蜂窝技术 多址接入技术 码分多址关键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 切换、位置更新 无线资源管理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2
5.3
5.4 5.5
5.6
5.7 5.8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5.1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22
FDMA频谱分割原理
设置频道间隔,以免因系统的频率漂移造成频道间 重叠 前向信道与反向信道之间设有保护频带 用户频道之间,设有保护频隙
图5-6 FDMA系统频谱分割示意图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23
FDMA的主要干扰

《蜂窝组网技术》课件

《蜂窝组网技术》课件

物联网应用
工业自动化
蜂窝组网技术能够满足物联网应用的需求 ,支持海量设备接入和数据传输。
蜂窝组网技术能够为工业自动化提供可靠 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支持远程控制、数 据采集和监控等应用。
PART 02
蜂窝组网技术的基本原理
REPORTING
无线通信原理
01
02
03
无线通信基础
无线通信利用电磁波传输 信号,包括无线电波、微 波、红外线等。
5G技术持续演进
要点二
6G及未来通信技术的探索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特性和功能 被引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需求和多样化的业务场景 。
目前全球已经开始对6G及未来更先进的通信技术进行探索 和研究,这些技术将进一步提升网络性能、降低延迟、提 高可靠性,并支持更多物联网设备连接。
新型网络架构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蜂窝组网的关键技术
REPORTING
多址接入技术
多址接入技术是蜂窝组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现多个用户在相同频段上的 复用通信。
多址接入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在相同的时间和频率资源上同时进行通信,常见的多 址接入方式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
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蜂窝组网技术进一步发展,支 持更高速度和更丰富多媒体业 务。
5G时代
蜂窝组网技术继续演进,支持 超高速率和低功耗通信。
蜂窝组网技术的应用场景
移动语音通信
移动互联网业务
蜂窝组网技术是移动语音通信的核心支撑 ,实现了大范围覆盖和连续通信。
蜂窝组网技术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了高 速数据传输和低延迟通信,支持视频通话 、在线游戏、流媒体等业务。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一、引言1-1 文档目的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以便读者对该技术有全面的了解。

1-2 文档范围本文档主要涵盖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的基本概念、网络架构、无线接入技术、核心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蜂窝移动通信基础知识2-1 蜂窝通信原理介绍蜂窝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频率复用、移动台切换、覆盖范围等。

2-2 移动通信标准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的标准,如GSM、CDMA、LTE等。

三、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架构3-1 网络架构概述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整体架构,包括基站子系统、核心网等。

3-2 基站子系统详细介绍基站子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基站控制器、基站收发设备等。

3-3 核心网络介绍核心网络的组成部分,包括移动交换中心、业务支持系统等。

四、蜂窝移动通信无线接入技术4-1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介绍蜂窝移动通信中的无线接入技术,包括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

4-2 蜂窝覆盖技术介绍蜂窝通信的覆盖范围扩展技术,包括室内覆盖、微蜂窝等。

五、蜂窝移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5-1 移动交换中心介绍移动交换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寻呼、呼叫控制等。

5-2 业务支持系统介绍业务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计费系统、用户数据管理系统等。

六、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附件:1-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相关图表和示意图。

2-相关文献和资料。

注释:1-蜂窝通信:一种将有限的频率资源划分为若干个小区的无线通信方式,使不同的用户可以同时使用同一频率。

2-频率复用:将有限的频率资源划分为若干个频率小区,以实现多用户同时通信。

3-移动台切换: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小区时,需要进行切换以确保通信的连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NR
2
D 3N R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一定要用寻找相邻同频小区的方法确定相邻 区群的位置才能保证同频小区间距离最大:
D

3N R
以N=4, i=0, j=2为例,思考
B A C D B A C D
D 2 3 R 3.5 R
B
A D C D
B A C
D=3R
错误
正确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构成簇的基本条件:
基本图案(簇)能彼此邻接且无空隙
地覆盖整个面积。
相邻单元(簇)中,同频道的小区间
距离相等,且为最大。
区群的大小: N
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簇的形状和簇内小区
数N是有限的,并且N应该满足下式:
N i ij j
2
2
i 和j分别为相邻同频小区之间的二维距离(相邻 小区数),都为正整数,不能同时为零
C / I Q D/ R N
提高系统容量的目的:
提高单位面积内可用的信道数。
大容量的小区制
优点:提高频率利用率,组网灵活 缺点:网络构成复杂
小区制移动通信系统分两种
带状服务覆盖区
面状服务覆盖区
带状服务覆盖区
可采用多个频率组复用
f1
A
•频率复用(区群) •同频小区
f2
B
f2
B
f1
A
f2
B
f1
A
双频组
f1
A
f2
B
f3
C
f1
A
f2
B
f3
C
三频组
大容量的小区制
组网时需确定重叠区及载波/同频干扰比 重叠区
n
D 3N R Q 3N R R
N越小, N越大,
Q的值越小,C/I越小; Q的值越大, C/I越大
可以提高传播质量,因为同频干扰小
最坏情况下全向天线系统C/I的计算
• 将最短干扰距离 • D D R 带入计算:
K
BS BS
D+R R D+R
C 1 I
DK R k 1
BS
MS2
MS3 大区制移动通信网
小容量的大区制
提高覆盖半径是大区制需解决的问题 决定覆盖半径的因素:
地球的曲率限制了传输的极限范围 地形环境影响,信号传播可能产生盲区 多径反射限制了传输距离
移动台发射功率小,上行信号传输距离
有限(上下行传输增益差可达6~12dB)
小容量的大区制
BS
MS BS
MS
MS
BS
(a)
BS接收
(b)
MS接收
两种同频干扰的影响
1) 设所有BS发射功率相同,同频复用距离 为D,小区半径为R,干扰台离MS的距离 分别为Dk(k=1,2…m)
BS BS
D5 D4 D3
2) 有效信号:
BS
R C P T d0
m
n
Dk I P T 3)无效信号: d k 1 0
A
A
A
A
图 2.3 确定同频小区的方法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利用寻找同频小区的方法确定簇 例如: N=3, i=1, j=1
C A
A
B
B
C A B A C
B C
A B C A
A
B
C A B C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A
B A D C A C D E G F B
B
C
N=3,i=1,j=1

重叠区太大,越区干扰大
f1 A
a
f2 B

重叠区小,弱电场区可能多。
a
f1 A f2 B
簇(区群):
共同使用全部可用频率的N个小区叫做一簇(区
群)
频率复用: 将可用频道分N组,区群内的每个小区使用不
同的频率组,而相邻区群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 组分配模式
同频小区: 同频小区: 使用同一组频率的小区 同频干扰:同频小区之间的信号干扰叫做同频
若干扰基站与移动台的距离相等, D=Dk,则移动台的载干比可近似表示为
C I R n
D
k 1 k
m
n
R n mD n

C ( D / R) I m
n

3N m

n
, m典型为6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C 3N 同频复用比 Q : , m典型为6 I m 与区群的大小有关

3N

4
18.7(dB)
每个小区的可用信道数
K S / N 280 / 7 40
则总的可用信道数
C MNK 4 7 40 28 40 1120
同频复用比 Q
Q 3N 4.58
N=4时

C ( 3 N )4 13.8(dB) I 6
2 2 2
120
D I J 2IJ cos120
2
0
I IJ J
2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由于R是小区的半径,有
I 3iR
带入有
2 2
J 3 jR
2
D ( 3iR) +( 3iR)( 3 jR) ( 3 jR) 3R (i ij j )
2 2 2
m
n
Q 1 / m
n
D D-R
BS
以此C/I值为依据
进行系统设计, 即使是在业务繁 忙时也能有好的 系统性能
BS
MS
BS
D
D-R
BS
BS
最坏情况下的同频干扰
某中心激励的蜂窝通信系统,假设各基站发 射功率相同,发射小区半径R = 1km,同时 受到相邻2个同频小区的干扰,其干扰距离 分别为D1 = 3km,D2 = 2km (路径损耗因子 为4),试求其同频干扰比 ?
解 决 上 行 信 号 问 题 的 办
法:
设置分集接收台
基站发射用全向天线,接收
用定向天线
Rd 大区制设置分集接收台示 意图
MS1 MS2
Rd Rd
BS
提高基站接收灵敏度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大容量小区制
将服务区划分成许多小面积覆盖区域,
用一个小功率的发射机来服务一个小面 积覆盖区。 基本小区有:(R:小区半径) 超小区:R >20km(农村) 宏小区:R =1~20km(人口稠密地区) 微小区:R =0.1~1km(城市繁华区) 微微小区:R <0.1km(办公室、家庭)
B A B D B D C D
N=4, i=0, j=2
3. 确定相邻区群的位置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同频小区之间的距离D
H
H为小区中心到边的距离
R
H R cos(30 ) R 3 / 2
0
A
相邻j个小区的中心距离
J 2 jH
A
J
同频小区之间的距离D
I 2iH J 2 jH
全向小区系统C/I 的计算
如图,同频小区围
绕着某一小区可分 为多层。
1 1 1 1 第三层 1 1 1 1 1 1 1 1 第二层
1
来自第一层的同频
干扰最强。
分析时,可只考虑
第一层同频干扰。
第一层
同频小区分布
全向小区系统C/I的计算
MS BS
MS
MS MS
R D
BS
BS
BS MS BS
5.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
5.6 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5.7 切换、位置更新
5.1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网络组成 空中网络
多址接入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多信道共用
切换和位置更新
地面网络
各基站相互连接
基站与固定网络的连接
主要内容
5.1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5.3 多址接入技术 5.4 码分多址关键技术
5.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
5.6 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5.7 切换、位置更新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移动通信网的区域覆盖方式分为两类 1. 小容量的大区制 2. 大容量的小区制 MS
1
1. 小容量大区制 一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 天线架设高 发射功率大 频谱效率低,小容量的通信网 控制方式简单、设备成本低
每个小区的可用信道数
K S / N 280 / 4 70
则总的可用信道数C MNK 7 4 70 28 70 1960
同频复用比 Q Q 3N 3.46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结论: N越大,则意味着同频小区间距离越远,
同频干扰越小,容量越小。
干扰(也叫同道干扰)
采用六边形的原因
全向天线的覆盖区是圆形 一般来说,小区形状应该是规则结构:圆形(全 向天线),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 蜂窝的由来:对于同 样大小的服务区域,采 用正六边形构成小区所 需的小区数最少,无重 r 叠区,故所需的频率组 数也最少,最经济。仅 有理论分析和设计意义。 实际小区:不规则形
n
BS
4)全向小区系统C/I :
D2
MS
R
BS
D6
D
D1
BS
R C P T d I 0
n

k 1
m
Dk P T d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