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的分类和分型

合集下载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分类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分类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组由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异常动作和姿势性障碍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

由多种病因引起,可累及躯体的任何部位,如发生在颈、胸、腰、下肢、手足等。

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症状明显,休息或安静时减轻,睡眠中消失。

目前尚无肌张力障碍的统一分类,主要根据肌张力障碍的受累部位及可能造成肌张力障碍的原因等进行分类。

1﹒按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分类
(1)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又称特发性肌张力障碍。

(2)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①遗传性和变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X‐连锁隐性遗传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又称Segawa病,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等;②代谢性疾病:如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病等;③其他:如外伤、感染、肿瘤、血管病、药物和中毒等。

2﹒按肌张力障碍范围分类
(1)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累及身体某一部分,如眼睑部(眼睑痉挛)、口周部、颈部、前臂或手(书写痉挛)等。

(2)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累及邻近数个部位,如颈部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纵轴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臀部节段性肌张力障碍、下身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3)偏身肌张力障碍:
同侧上、下肢的肌群同时受累,多为继发性原因所致。

(4)全身肌张力障碍:
累及3个或3个以上肢体,伴躯干、颅、颈或延髓部肌群,如全身性的扭转痉挛。

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量表

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量表

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紧张度的工具,通常用于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或运动障碍。

这个量表通常采用0到5级的评分制度,每个级别都有具体的描述和对应的分数。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量表示例:0级:无肌张力增加。

肌肉柔软且能轻易移动。

1级:轻度肌张力增加。

肌肉稍显僵硬,但仍容易移动。

2级:中度肌张力增加。

肌肉较僵硬,但尚能移动。

在关节活动范围之内时,会遇到明显的阻力。

3级:重度肌张力增加。

肌肉非常僵硬,活动时阻力明显,但仍能进行一些活动。

4级:僵硬。

大部分肌肉或肌肉群不能持续活动,即使在重复运动时,阻力也很大。

5级:痉挛。

肌肉群完全不能活动,即使被动运动也非常困难。

这个量表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常由神经科医生或专业的物理治疗师进行评估。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触诊,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肌张力等级。

这种评估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判断疾病进展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量表只是一个评估工具,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实际情况。

在评估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这个量表的评分也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医生或不同的时间而有所差异。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来制定治疗计划。

针对不同的肌张力等级,医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按摩、针灸等。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肌肉紧张度,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量表是一种重要的评估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肌肉紧张度,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计划。

在使用这个量表时,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

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

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
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肌肉功能的方法,其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患者的肌力状况。

以下是一份常见的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的说明:
1. 肌力分级0级(无运动):患者没有任何自愿运动或运动足够小,无论如何刺激他们。

肌张力也完全丧失。

临床表现:肌内无自愿收缩和运动,肌张力降低。

2. 肌力分级1级(痉挛性收缩):患者只能完成微弱的肌肉收缩,并且肌张力明显增高。

在重力消失的情况下,肌肉可以保持稍微的收缩。

临床表现:微弱的肌肉收缩,肌张力增加,但无法控制肌肉。

3. 肌力分级2级(主动运动):患者能够主动完成肌肉运动,但在受力下会迅速疲劳。

临床表现:能主动进行肌肉运动,但体力不足,疲劳表现明显。

5. 肌力分级4级(主动运动,对抗外界轻度反抗):患者能够主动进行肌肉运动,并能对抗轻度外界反抗。

临床表现:能进行主动肌肉运动,对抗轻度外界反抗,但承受较大外部反抗时肌力会明显下降。

请注意,以上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仅作为参考,在实际临床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锁定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王玉平(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卫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感染、神经安定药物)。

西医学名肌张力障碍英文名称dystonia 所属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主要病因遗传因素目录1 疾病分类2 病因及发病机制3 临床表现▪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手足徐动症▪书写痉挛4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鉴别诊断5 疾病治疗▪药物治疗▪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6 疾病预后7 疾病预防疾病分类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

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症状可能越严重,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

发病年龄越大,肌张力障碍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一个以上相邻部位,如Meige综合征(眼、口和下颌),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

累及一侧身体时称偏侧肌张力障碍,一般由对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至少一个节段,加上一个以上其他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是指根据患者肌张力的不同程度进行评定和分类,以便于
医生对患者进行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正常人的肌张力是一种适度的张力,能够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而肌张力异常则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症状的表现,比如肌张力过高可能是痉挛性疾病的表现,而肌张力过低则可能是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

根据肌张力的不同程度,可以将肌张力分为不同的级别,一般来说,肌张力分
级标准评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正常肌张力,正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处于正常范围内,患
者的肌肉能够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没有出现异常的肌张力表现。

2. 轻度肌张力异常,轻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略有增高或减低,但并
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和不适。

3. 中度肌张力异常,中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明显增高或减低,可能
会导致一些轻微的症状和不适,比如肌肉僵硬、肌肉无力等。

4. 重度肌张力异常,重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严重增高或减低,可能
会导致明显的症状和不适,比如严重的肌肉痉挛、肌肉无法正常收缩等。

在进行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时,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
查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定,以便于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肌张力异常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是对患者肌张力异常程度进行评定和分类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肌张力评定含正常异常肌张力的分类[专业知识]

肌张力评定含正常异常肌张力的分类[专业知识]

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 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专业培训
14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摆动检查
以关节为中心,主动肌和拮抗肌快速交替收缩,观察 其摆动的振幅大小。肌张力低下时,摆动振幅增大, 肌张力增高时,摆动振幅减小。
伸展性检查
检查肌肉缓慢伸展时,能达到的最大伸展度,要两侧 进行比较,如果一侧肢体的伸展比另一侧出现过伸位 ,提示肌张力下降。
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
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专业培训
13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被动运动检查
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恒定 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便 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专业培训
1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 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 其阻力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的坐、站时能维持正 常肌张力的特征。
专业培训
2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姿势性肌张力
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肌肉 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 能协调地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等动作。
三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 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正常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
统的支配情况,一旦这种支配情况发生改变,就可导 致肌张力过强、过低或肌张力障碍等功能问题。 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周神经损伤的重 要特征,肌张力的评定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控 制障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
肌张力异常通常指的是肌肉过度紧张或不正常的肌肉张力,可能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僵硬或过度松弛。

肌张力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高肌张力:
•痉挛( Spasticity):(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和紧张。

这种情况常见于中风、脑性瘫痪等病症,导致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

•强直( Rigidity):(肌肉呈持续性的过度紧张状态,不像痉挛那样是短暂性的。

这种情况可能由于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或药物反应引起。

2.低肌张力:
•松弛( Hypotonia):(肌肉过度松弛,缺乏正常的张力和紧张感。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萎缩或神经肌肉连接异常引起。

3.间歇性肌张力异常:
•肌阵挛( Dystonia):(表现为肌肉痉挛或异常姿势,可能持续性或间歇性出现。

常见的类型包括扭转性肌阵挛、颈部肌阵挛等。

4.其他类型:
•腱反射亢进(Hyperreflexia):(腱反射异常增强,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引起。

•腱反射减退( Hyporeflexia):(腱反射异常减弱,可能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

肌张力异常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脑损伤、遗传因素、药物副作用等。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并根据病因和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以改善肌张力异常引起的症状和影响。

肌张力障碍分为哪些类型

肌张力障碍分为哪些类型

目前肌张力障碍可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因、遗传基础、药物反应等因素综合分类,临床最常用如下分型。

(一)根据发病年龄分型1. 早发型≤26岁,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

2. 晚发型>26岁,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1. 局灶型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 节段型肌张力障碍(segmental dystonia)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

3. 多灶型肌张力障碍(multifocal dystonia)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 全身型肌张力障碍(generalized dystonia)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5. 偏身型肌张力障碍(hemi-dystonia)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三)根据病因分型1. 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如DYT-1、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

2. 肌张力障碍叠加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如DYT-3、DYT-5、DYT-11、DYT-12、DYT-14、DYT-15型肌张力障碍。

3. 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4.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

根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形式:①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 (PKD、DYT-9),由突然的动作诱发;②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ED、DYT-10),由跑步、游泳等持续运动诱发;③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NKD、DYT-8),可因饮用酒、茶、咖啡或饥饿、疲劳等诱发。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如下:
0级:肌肉没有任何收缩力,没有任何运动能力,表现为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轻微萎缩,可以收缩,但不能带动肢体活动维持肢体的正常动作。

2级:肢体可带动关节在床面上平行挪移,但不能够支撑自身重力,不可抬离床面,离开床面不能自主移动。

3级:肢体能抵抗自身重力,也可抬离床面自主移动,但不能对抗摩擦阻力,稍加外力便会掉下来。

4级:肢体可做轻微的抗阻力动作,但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相对于正常人稍弱。

5级:肌张力完全正常,可支撑身体进行正常活动。

肌张力异常(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异常综合征)

肌张力异常(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异常综合征)

肌张力异常(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异常综合征)【病因】本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症状性两类。

(1)原发性肌张力异常最常见来自遗传因素。

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黑质纹状通路中,酪胺酸羟化酶或生物蝶呤功能障碍。

(2)症状性肌张力异常:代谢障碍、变性、炎症、肿瘤等均可引起症状性肌张力异常。

本病仅有少数的神经病理研究,未有肯定的结论。

【症状】典型的肌张力异常如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等诊断不难。

但必须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张力异常相区别。

肌张力异常以起病年龄分为儿童型(12岁以前)、少年型(13~20岁)和成人型(20岁以后)。

成人型肌张力障碍常为局限性,病情不进行性加重,如痉挛性斜颈。

儿童和少年型病情进行性加重,下肢首先累及,然后波及全身,如扭转痉挛。

(一)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成年人起病者最多见。

男女同样受累。

起病多甚缓慢。

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易表现出症状。

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引起头向对侧旋转。

两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时则头部向前屈曲。

两侧斜方肌及颈夹肌同时收缩时则头部向后过伸。

患肌可发生肥大。

当患者试图维持其头部正位时,大多有头部震颤。

(二)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多数在5~15岁缓慢起病。

首发症状大多是一侧下肢的轻度运动障碍,足呈内翻跖曲。

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

缓慢持续的不自主扭转性运动以躯干和肢体近端为最严重,引起脊柱前凸和骨盆倾斜。

不自主运动累及颈项和肩胛带肌时,出现斜颈累及面肌及咽喉部肌肉时,引起面肌痉挛和构音困难。

扭转痉挛在作自主运动或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完全消失。

肌张力在扭转动作时增高,扭转运动停止后则转为正常或减低,隐性遗传型扭转痉挛多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多于起病后若干年死亡,但一部分患者可长期不进展,甚至可自行缓解。

【饮食保健】【护理】【治疗】对于原发性肌张力异常的患者,由于病因不明,且考虑与遗传因素有关,故本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对症状性肌张力异常的患者,则需要积极地治疗原发性疾病,如代谢障碍、变性、炎症、肿瘤等等。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由于肌张力的改变引起的持续的异常的姿势与正在进行中的动作的阻断.分类肌张力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局灶性或节段性.西医定义肌张力障碍是唯一或主要以颈、躯干及四肢的近端肌肉缓慢、持续、强烈扭转样不自主运动为表现的一种锥体外系疾患。

肌张力障碍的概念较混乱,症状及分类较复杂。

通常按病因可分为特发性与症状性肌张力障碍二类;按种族分为犹太及非犹太族二类;根据遗传学特点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散发型三类;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局限型及变异型三大类。

疾病症状典型的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例常以肢体的某一部分出现不自主运动起病,如通常以一侧足的不自主跖屈及内翻开始,先后扩展到同侧及对侧肢体,发生不自主扭曲运动;也有部分病例以头及手臂首先起病,在打字或写字时出现手的过度屈曲似书写痉挛;或颈部不自主扭转似痉挛性斜颈,早期仅在情绪激动或快步行走时,偶尔出现肢体的扭曲运动。

逐渐在走路、站立时也可出现这种异常不自主运动。

肌张力障碍运动发作是缓慢的、不随意和无目的的四肢及躯干的强烈扭转运动,往往造成步行缓慢,步履困难;如果面、颈肌受累可造成讲话不清。

随后,即使安静休息时扭转痉挛状态仍持续存在,通常表现为踝关节跖屈、旋转,膝关节伸展或屈曲,髋关节轻度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内旋,拇指旋外屈曲。

由于受累肌肉的肌张力显著增高,因此这样的扭转痉挛姿势很难被意志控制或被动地纠正,仅在睡眠中方消失。

晚期,由于肌腱挛缩及肌肉纤维化引致固定畸形,虽睡眠中也持续存在。

本病患者的肌力并不减弱,但往往因不自主运动或肌肉孪缩而影响随意运动。

深反射无改变,无病理反射,深浅感觉正常。

常可因不自主运动引起肌肉肥大,但晚期往往出现废用性萎缩。

部分病人,末期可能有智能减退。

Cooper将本病分为以下5期。

第1期:往往在精神应激或随意运动引致某一个姿势时才出现肌张力障碍运动。

第2期:在随意运动过程中,肌张力障碍姿势持续存在,但安静时不出现。

第3期:安静时肌张力障碍姿势也持续存在,且主动或被动地纠正较困难。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肌张力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紧张程度,它对人体的运动、姿势和身体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正常肌张力。

正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适当紧张程度,它保持了肌肉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得人体的运动和姿势保持平衡和协调。

正常肌张力的特点是肌肉松弛,没有明显的抵抗感,可以自由地进行运动和伸展。

二、轻度肌张力增高。

轻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紧张程度略高于正常水平,但仍然可以自由地进行运动和伸展。

在临床上,轻度肌张力增高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抵抗感,但并不会影响正常的运动和姿势。

三、中度肌张力增高。

中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紧张程度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出现明显的抵抗感,但仍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运动和伸展。

在临床上,中度肌张力增高可能会导致一些运动和姿势的受限,但仍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

四、重度肌张力增高。

重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紧张程度非常高,出现明显的抵抗感,严重影响了运动和姿势的进行。

在临床上,重度肌张力增高会导致明显的肌肉僵硬和运动受限,甚至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五、肌张力丧失。

肌张力丧失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完全失去了紧张程度,出现了松弛和无力的状态。

在临床上,肌张力丧失可能会导致肌肉无法进行正常的运动和姿势维持,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的进行。

综上所述,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肌张力的分级评估,可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

同时,对于科研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深入研究和理解肌张力的分级标准,有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肌张力的分级标准,促进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的进步。

肌力肌张力分级标准

肌力肌张力分级标准

肌力肌张力分级标准肌力肌张力分级标准是评估患者肌肉功能和肌张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肌力肌张力分级标准是根据患者肌肉收缩力和肌张力的表现,分为不同等级,以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肌力分级标准。

1. 0级,无肌肉收缩。

2. 1级,轻微肌肉收缩,但无法产生关节运动。

3. 2级,能够在重力消失的情况下产生关节运动。

4. 3级,能够克服重力,但无法抵抗外加阻力。

5. 4级,能够克服一定的外加阻力。

6. 5级,正常肌肉收缩力。

二、肌张力分级标准。

1. 张力过低,肌肉松弛,无法维持正常姿势。

2. 正常张力,肌肉张力适中,能够维持正常姿势。

3. 张力过高,肌肉过度紧张,导致关节僵硬和运动受限。

三、肌力肌张力分级标准的应用。

1. 临床诊断,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肌力肌张力的评估,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康复治疗,康复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分级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关节活动能力。

3. 评估疗效,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定期对患者进行肌力肌张力的评估,及时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

1. 评估环境,评估肌力肌张力时,应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让患者放松身心,以便更准确地评估肌肉功能和肌张力。

2. 评估方法,评估肌力时,可以采用手动抗阻力的方式,评估肌张力时,可以采用被动关节活动的方式,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评估标准,评估肌力肌张力时,应严格按照标准的分级标准进行评估,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

五、结语。

肌力肌张力分级标准是评估患者肌肉功能和肌张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和康复医生应该熟练掌握肌力肌张力的评估方法和标准,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更好的帮助。

06.肌张力障碍的健康宣教

06.肌张力障碍的健康宣教

肌张力障碍的健康宣教一、什么是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是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身体部分或全部出现持续性扭转或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肌张力障碍的分类是什么?1、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躯体的某一部分的肌张力障碍。

2、阶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邻近几个部分的肌张力障碍。

3、多灶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不相邻多个部位的肌张力障碍。

4、偏侧肌张力障碍:指累及同侧的上下肢和躯干的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包括基地核的损害。

5、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指3个或是3个以上的头颈部,肢体、躯干肌肉群的肌张力障碍,如扭转痉挛。

三、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疾病的病因不明,认为可能与遗传有关,呈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或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性连锁遗传。

环境因数,如创伤或过劳等也可诱发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一侧肢体的过劳也可诱发肌张力障碍。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只累及纹状体丘脑篮斑、脑干网状结构等病变引起的。

四、肌张力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1、扭转痉挛:是指全身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2、痉挛性斜颈:周期性头向一侧转动或者前倾后屈,后期头常固定于某一异常姿势,可以分为4型:①旋转型;②后仰型;③前屈型;④侧屈型。

3、Meige综合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可分为3型:①眼睑痉挛症②眼睑痉挛症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4、书写痉挛和其他亲切职业性痉挛。

五、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病因治疗:如Wilson病驱铜治疗以及调整饮食可控制症状。

2、对症治疗:临床应对不同患者,通过药物诱导并反复疗效观察,寻找有效药物和最佳治疗剂量。

3、A型肉毒毒素,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受累肌肉在肌电图的引导下肌肉注射A 型肉毒毒素有效率达95%,手部及颈部有效率达85%。

4、外科治疗:药物及肉毒毒素注射无效时可选择手术,神经切断术可以解除血管对神经压迫,广泛性及偏侧性肌张力障碍可选用丘脑损毁术。

六、肉毒毒素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杆菌分泌的毒素,它通过抑制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即阻断神经—肌肉的信号传导),导致所注射肌肉的暂时性麻痹。

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异常)(ICD-10:G24.901)。

(二)诊断依据根据《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1.分型(1) 根据症状分布分型1) 局灶型: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斜颈等;2) 节段型: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Meige综合征;3) 多灶型: 两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4) 全身型: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4) 偏身型: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2) 根据病因分型1) 原发性或特发性;2) 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3)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并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根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又分为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如跑步、游泳)、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如饮用咖啡、茶及饥饿、疲劳因素)。

4) 继发性或症状性:肌张力障碍是已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一种症状,病因多样,如脑外伤、颅内感染、中毒、服用某些药物等。

2.诊断:分为三步,即首先明确是否是肌张力障碍,其次肌张力障碍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最后明确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3. 辅助检查:对发病年龄小于30岁或大于30岁但有早发病的罹患亲属,推荐DYT-1等相关基因检测;头颅CT或MRI 可显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脑部特别是基底节区的异常。

4.鉴别诊断:(1) 其他运动障碍疾病: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此表现有别于肌阵挛时单一、电击样的抽动样收缩,也不同于舞蹈病变换多姿、非持续性的收缩。

(2) 器质性假性肌张力障碍:干眼症、眼睑下垂应与眼睑痉挛鉴别,牙关紧闭、颞下颌关节病变应与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鉴别,颈椎骨关节畸形、某些病因导致的强迫头位等应和痉挛性斜颈鉴别。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症状?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症状?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肌张力障碍症状,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的早期症状,肌张力障碍有什么表现?得了肌张力障碍会怎样?以及肌张力障碍有哪些并发病症,肌张力障碍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肌张力障碍常见症状:发作性睡眠、儿童型肌张力障碍、构音障碍、红细胞增多*一、症状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类目前尚不统一。

肌张力障碍的各种分类与临床特点相关,主要根据肌张力障碍的受累肢体和部位,可能造成肌张力障碍的原因,发病时的年龄等。

1.国内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2006年第1版)介绍如下分类(1)按病变累及部位分类:①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影响躯体某部,如痉挛性斜颈、痉挛性发音困难(声带)、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书写痉挛(一侧上肢)、职业性痉挛、足肌张力障碍等。

②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表现节段性分布特点,如颅-颈部肌张力障碍,上肢伴或不伴中轴、头颈部肌张力障碍,下肢伴或不伴躯干肌张力障碍,躯干-颈部(不影响头面部)肌张力障碍等。

③多部位肌张力障碍:累及身体2个以上不靠近部位。

④广泛性肌张力障碍:影响广泛的躯体范围。

⑤偏侧性肌张力障碍:仅累及单侧身体。

(2)按病因分类:①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多在小儿发病,表现步行障碍及运动减少,躯干姿势异常,腰部明显向前弯曲,日内症状波动明显,晨轻,午后至傍晚加重,呈进行性发展,L-dopa疗效显著,本病与Parkinson病可能有类似之处。

②症状性肌张力障碍:如脑性瘫痪、累及基底核的脑卒中、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病、脑炎、脑肿瘤、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等伴肌张力障碍,Parkinson病有时可伴肌张力障碍。

2.上海史玉泉等主编的《实用神经病学》(2004年第3版)则主张以下分类(1)按肌张力障碍范围的分类:①局限性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仅累及眼睑部肌群者,称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累及口周及下颌肌群者,则称为口下颌肌张力障碍(oromandibular dystonia);疾病累及喉部肌群称为痉挛性构音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疾病累及颈部肌群称为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疾病累及前臂和手部,称为书写性痉挛症(writer cram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张力障碍的分类和分型】
目前肌张力障碍可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因、遗传基础、药物反应等因素综合分类,临床最常用如下分型。

(一)根据发病年龄分型
1. 早发型
≤26岁,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

2. 晚发型
>26岁,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 局灶型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 节段型肌张力障碍(segmental dystonia)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

3. 多灶型肌张力障碍(multifocal dystonia)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 全身型肌张力障碍(generalized dystonia)
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5. 偏身型肌张力障碍(hemi-dystonia)
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三)根据病因分型
1. 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如DYT-1、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

2. 肌张力障碍叠加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如DYT-3、DYT-5、DYT-11、DYT-12、DYT-14、DYT-15型肌张力障碍。

3. 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4.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

根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形式:①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KD、DYT-9),由突然的动作诱发;②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ED、DYT-10),由跑步、游泳等持续运
动诱发;③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NKD、DYT-8),可因饮用酒、茶、咖啡或饥饿、
疲劳等诱发。

5. 继发性或症状性肌张力障碍是已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一种症状,病因多样,如脑外伤后、颅内感染后、接触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等。

以下临床线索往往提示为继发性
肌张力障碍:①起病突然,病程早期进展迅速;②持续性偏身型肌张力障碍;③早期出现固
定的姿势异常;④除肌张力障碍外存在其他神经系统体征;⑤早期出现明显的延髓功能障碍,如构音障碍、口吃和吞咽困难;⑥混合性运动障碍,即肌张力障碍叠加帕金森征、肌强直、肌阵挛、舞蹈样动作及其他运动;⑦成人单个肢体的进展性肌张力障碍;⑧成人发病的全身
性肌张力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