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合集下载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关中方言是指中国陕西省和甘肃省陇东南地区使用的方言,属于官话的一个分支。

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关中方言作为当地人口日常交流使用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特点。

本文将对关中方言词汇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在此期间,很多学者对关中方言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被整理出版,成为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首先,关中方言的地理分布是关于方言研究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是关中方言的主要传承地区,而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则是关中方言的边缘地区。

关中方言在这两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变体和特点,这也是方言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些学者通过采集方言调查数据,并借助现代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对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描述。

其次,关中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词汇。

由于历史的原因,关中地区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聚居。

这给关中地区带来了各种文化交流和词汇的流入。

关中方言中的一些词汇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

例如,“灌肠”一词在普通话中指的是一种食品,而在关中方言中指的是一种线索或线索的来源。

这种词汇差异不仅仅体现了方言的特点,还体现了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

此外,在关中方言的词汇研究中,一些学者还对关中方言的语法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关中方言中的动词短语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如“木箩箩”,意为“走路慢”;“督眼珠”,意为“看家管事”。

这些语法特点不仅仅在关中方言中存在,还反映出方言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关中方言词汇的研究包括关中方言的地理分布、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特点。

通过研究关中方言的词汇,我们可以了解到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方言对于当地社会的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关中方言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以及方言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为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有趣的关中方言

有趣的关中方言

有趣的关中方言方言,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一方的语言,关中的方言很有特点。

(图1)一)源远流长有很多方言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这些语言在古代是雅言,即社会流行的官语,就像今天流行的普通话。

这些雅语有的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而大多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比如:“失鬼”一词,就来自古代的“饰诡”。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解释为“诡,变也”。

关中人用“失鬼倒棒槌”来形容一些人搞歪门邪道。

二)民族串语就是借用少数民族的语言。

据考证,关中人把父亲叫“大”,就是从羌族转借过来的。

再如:“嘎搭马希”就是维吾尔族语。

“喀里马查”、“瓷马咯登”就是蒙古语。

“托尔木”就是阿拉伯语。

三)约定俗成百年以来,随着外商和传教士的进入,“洋”字就出现在中国人的词汇里了。

在关中地区尤其是这样,凡是舶来品或者用机器制造的物品,都被贯以洋字。

如:面粉叫洋面面火柴叫洋火蜡烛叫洋蜡肥皂叫洋碱煤油叫洋油鸦片叫洋烟机织布叫洋布水果糖叫洋糖土豆叫洋芋番茄叫洋柿子时髦叫洋来搞笑叫洋相就这样,“洋”字被关中人无形中纳入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四)吸收宗教词语如:“阿弥陀佛”就是佛教语言,“寿比南山”就是道家语言,“上帝保佑”就是基督教语言。

五)读音转异同样的字,由于地域的不同,读音往往也就有了差异。

如:“说”,普通话读Shuo,在东府地区读“雪”,Xue,在西府地区读“设”,She。

又如:“水”,普通话读Shui,在东府地区读“匪”,Fei,在西府地区读“付”,Fu。

再如:普通话的“北京”,关中话念“北京”。

普通话的“上海”,关中话念“上海”。

六)用字有趣最典型的,就是关中方言在形容词上的使用是非常有趣的。

在形容人方面:1.有用十二属相来形容和比喻的如:贼的跟老鼠一样犟的跟牛一样凶的跟老虎一样跑的跟兔子一样大的跟龙一样毒的跟蛇一样欢的跟马驹一样绵的跟羊一样精的跟猴一样好斗的跟鸡一样笨的跟猪一样“轻狂”的跟狗一样2.有用数字来形容和比喻的如:“二”,对懒汉无赖常用:“二流子、二混子、二癞子”等。

从《白鹿原》看陕西方言

从《白鹿原》看陕西方言
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 秋官· 大人行》中 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为此,王朝定期召 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 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 其欲。”

三、分类

关中方言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代 表方言是西安方言。 关中方言又分为关中方言东府话和关中方言西府话。 前者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 下属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 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山西运城—临汾、河南灵 宝一带,后者包括宝鸡市、甘肃天水市、庆阳市、平 凉市和宁夏西南部。 目前使用关中方言的人主要集中在关中一带,东起河 南灵宝,西到甘肃天水一带,北接延安,南伸秦岭北 麓,总人口大约五千万余。

从《白鹿原》看陕西方言
主讲:王涛 2017年6月12日
A
一《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动词
1、咥(dié)。
• “咥”本是古汉语词。《辞海》中解释为 :“咥、咬”。在普通话中表示“吃”的 意思。陕西人把“吃饭”叫做“咥饭”, 采用这种用法的除了陕西关中地区外,其 他的地方很少会用到这个词,也很少有这 种用法。例如: • “不要钱的肉菜蒸馍白咥了。”
二《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语气词
1、“哩” 用法较灵活,表示感叹、夸张、疑 问、强调、句中停顿或动作正在进行等多种 语气,有时候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 呢”。它在关中方言区中适用范围最广,最 常见,且是使用最多的。同时,它也是《白 鹿原》中使用最多的一个语气词。
“正说着哩!价官还没说死撂倒哩!”


西 安 方 言
西安方言,属北方方言,它与普通话相比较,语音、词
汇、语法基本相同,只是语调稍有差异。西安方言咬字较重,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关中话,又称陕南话,是指在陕西省中部地区使用的方言。

在陕西境内,关中话又分为南北两种。

南关中话主要分布在汉中、宝鸡、渭南等地,而北关中话则分布在宝鸡以北的榆林、铜川等地区。

关中话是一种独特的方言,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例如,在关中话中,有许多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比如“噶”、“底料”等。

同时,关中话中的语音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莫”、“磨”、“摸”在普通话中读音相同,而在关中话中则有明显的区别。

除了关中话,古汉语也是一门独特的语言。

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主要使用于汉朝至清朝之前的文献中。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都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古汉语中,很多现在的汉字读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比如“将”字在古汉语中读作“jiàng”,而意思则是“领导军队”。

关中话和古汉语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关中话自古以来就是在陕西中部地区流传的方言,而陕西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因此,许多古代文献中的语言就是以关中话为基础而形成的。

在关中话和古汉语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例如,在关中话中,“哪”字读音为“nǎ”,而在古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读音,“那”字读音为“nuó”。

同时,在词汇方面,关中话中也有许多和古汉语相似的词汇,比如“贰”、“肆”等。

此外,在语法上,关中话和古汉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动词的时态、语气等方面。

因此,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文化的学者来说,熟悉关中话和古汉语都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通过了解这些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内容和含义。

同时,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关中话和古汉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体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的文化和历史。

关中话和古汉语都是非常独特的语言形式,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和重视这些语言的学习和研究。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

二者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是和推广的标准话相对的。

训诂学家齐佩瑢先生曾在《训诂概论》中提到:“语言文字本无雅俗之分,古之俚语今之雅言。

”这充分说明了方言与标准话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我们国家今天推广的标准话,吸收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语言中的精髓,形成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它覆盖面广、表现力强,能为全民族所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用自发感知的表达而形成的语言交流形式——方言,是今天普通话的根基。

所以说方言是生活的、知识的、历史的、原生态的汉语,不可以随便地放弃,而应加以重视。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对方言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雅言之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共同语早期是没有形成的,但是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和经济交往中总要进行必要的交际和交流,因而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某种方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古人把这种共同交流的媒介语言称之为“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①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在周朝地方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即“夏语”就是当时的全国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雅言就成为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官方语言,如果官员不会说或者说不好雅言,出使时就必须带会讲标准雅言的“象胥”(翻译)。

汉语方言的名词解释

汉语方言的名词解释

汉语方言的名词解释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不同地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

本文旨在对汉语方言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多样性。

一、普通话(Putonghua)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最为通用的汉语方言。

它基于北京音系,主要借鉴了北京话的发音和词汇,经过规范化后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是全国范围内的共同语言,作为语文教学和交流的基础。

二、方言(Fangyan)方言是指中国各地区根据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形成的语言变体。

方言之间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的方言众多,如粤语、闽南语、湘语等。

方言虽然在地理上有较明确的区分,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的不同口音和变体。

三、官话(Guanhua)官话是指中国古代官僚层和士人使用的文言班语。

官话是中国社会地位高的人士通用的口语,也是文人达官贵人共同使用的语言。

官话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书、诗词等作品的重要基础。

四、方言词汇(Fangyan Cihui)方言词汇是方言中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方言词汇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用法和解释。

例如,在广东方言中,“收音机”被称为“音箱”,而在北京方言中则被称为“收音机”。

方言词汇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也使得方言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有意思和独特。

五、口音(Kouyin)口音是指人们在发音过程中特定地方的语音特点。

不同地区的口音会导致不同的发声方式和音调。

例如,在北京方言中,“r”音发音很重,而在广东方言中,则没有或者较轻。

口音是方言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是区分方言的重要标志之一。

六、语调(Yudiao)语调是指在说话过程中的声调变化。

不同方言和语言之间的语调差异很大,语调的高低、上升和下降等各种变化都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例如,在四川话中,语调起伏较大,给人一种亲切、活泼的感觉,而在北京话中,语调相对平稳,给人一种庄重、稳重的感觉。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乊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

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挃黑。

”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

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

”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

”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敀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

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电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陕西方言中“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乊间或渭乊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乊意。

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乊“嫽的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关中方言是指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使用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

关中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分支,具有自己独特的词汇系统,反映了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关中方言的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演变关中方言的词汇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汉代以前,关中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关中方言受到了中原官话的影响较大。

在隋唐时期,关中方言又受到了西北官话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近代以来,随着西安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关中方言逐渐与官话融合,词汇和发音上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少。

二、词汇分类与特点关中方言的词汇可以按照来源、意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以分为古汉语词汇、外来词汇和新创词汇等。

古汉语词汇是指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关中方言中仍然保留着。

外来词汇包括了从其他汉语方言和外语中借用的词汇,如从官话借用的“唉”、“嘿咻”等。

新创词汇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出来的新词,如“手机”、“微信”等。

关中方言的词汇在发音和用法上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关中方言中的“哪里”发音为“乜几”,“什么”发音为“啥”,这些发音是关中方言的特色。

此外,关中方言的词汇用法也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如“老婆”在关中方言中是指妻子,而在其他方言中可以指未婚的女子。

三、语言保护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关中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词汇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为了保护和传承关中方言,一些学者和语言爱好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宣传活动。

他们编纂了关中方言词典,开设了方言培训班,组织了方言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人们对关中方言的认识和重视。

总之,关中方言作为中国汉语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词汇系统,研究关中方言的词汇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方言的了解,还可以反映出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陕西话简介

陕西话简介

陕西话简介
陕西话,又称关中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陕西省
及周边地区。

陕西话是中原官话的一支,与西南官话、粤语、闽南语
等方言有着一定的差异。

陕西话音韵特点鲜明,声调清晰,发音粘稠沉闷。

另外,陕西话
有一些特别语法结构和固定搭配,使其表达方式独具特色。

例如,陕
西话中的“搭放”、“拿好”等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使用。

陕西话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之一。

陕西话表现出了浓郁的地域
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陕西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许多
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都与陕西有关。

陕西话中流传着许多有趣、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故事、谚语和俚语。

陕西方言大全

陕西方言大全

陕西方言陕西方言大全陕西方言11、么麻达(mo ma da)么麻达=没毛病,一般用在回复别人的请求,表示自己可以顺利干完某事。

2、克里马擦(ke li ma ca)表示动作麻利,干活迅速,一般是让某人干脆利落干完某事。

3、嘹咂咧(liao za lie)是指太好了,非常好,“佼人僚兮”,最早出自《诗经·陈风·月出》。

4、嘎达马西(ga da ma xi)是指零碎的多个物件,有乱七八糟的意思。

5、蕞娃(sui wa)是指小孩,蕞表示小,王充《论横》:“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

6、谝闲传(pian han chuan)谝闲传和唠嗑意义相近,通常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侃大山。

7、瓜皮(gua pi)这个有点骂人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二百五,坎头子,表示想法或者做法不正常。

8、目乱(mu luan)表示思绪烦乱,头晕烦躁,不舒服。

9、咥一碗(die yi wan)咥,就是吃的意思,最早出自《周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依稀记得有个段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咥一碗扯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还嘟嘟囔囔。

”10、包说咧(bao shuo lie)包=别,就是不要的意思,陕西话“别”发音为“包”。

陕西方言21、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3、明个―→明天4、麻达―→麻烦问题5、细香戏法―→细致仔细。

6、饿―→人称代词我7、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8、nia―→人家9、年四个―→去年10、打圆―→周围附近11、碟―→吃饭打人12、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WER13、逼列―→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14、产活―→好,舒服15、成马列―→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马列,漂亮成马列16、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17、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18、饿贼―→不太礼貌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19、了杂列―→很好,很美20、蹭―→厉害21、制达―→那里22、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秦腔的起源和发展

秦腔的起源和发展

秦腔的起源和发展一简介: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二起源: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天水,也是秦腔的发源地.天水有个古迹叫牧马滩,是当年秦朝放牧的地方,也是为宫廷选择良马的御所,也是当年秦始皇的先祖的古籍,秦朝的先民东移时,也把自己当时的自娱的唱腔也带到了陕西,由于秦朝的强大,以及生活的富足,人们当时的娱乐也只是击缶而歌,没有形成定势的唱腔和招势,随着一匹匹良马和天水送马人的不断的来往于天水与关中,西部的歌谣和故事被当时的聪明人编成了故事并且带进了当时的秦国.秦腔的唱腔定型发展在唐朝,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富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就越来越丰富.长安也是国际化的都市,秦腔的发展也就自然不在话下.今天的天水每到了有重大的庆典和节日,当地的人们都要组织演唱集会.家里盖房子也要请秦腔的艺人来家里安神.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

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一词在中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曾把京剧称为"乱弹",还有的剧种也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

陕西关中方言的消失已不可逆转,列举部分方言词汇及发音

陕西关中方言的消失已不可逆转,列举部分方言词汇及发音

陕西关中方言的消失已不可逆转,列举部分方言词汇及发音陕西关中方言正在快速消失。

目前仅一些老人还在使用关中话,年轻人词汇及发音受普通话影响较大,词汇量不断减少,使用频率不断降低。

预计关中方言很快将会难寻踪迹。

关中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其消失对我国的文化是一种缺憾。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即三千多年前周朝在丰镐建都开始,丰镐地区的语言即关中话就成为官话即雅言。

秦汉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使关中话影响到全国各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

关中方言缺少重视,其消失已不可逆转。

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广州政协委员也提出保护粤语。

如今秦人不断的去方言化,这个和经济文化有关,本人也无可奈何,只是在消失之前对祖祖辈辈使用的语言做以记录。

大力推普是造成关中方言消失的直接原因。

此外还有根植于心的方言歧视,大家认为方言很土,难登大雅之堂,在学校说方言会被同学嘲笑。

其次两个都会流利关方言的人却用普通话交流。

相对于普通话来说,方言发音是错误的,不利于学生考试,所以大家讲方言发音就会向普通话去靠。

因为纯正关中话外地人听不懂,所以影视作品以及陕籍艺人一般也使用“普陕”。

关中话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使用人数超5000万。

东起河南灵宝,西到甘肃天水一带,北接延安,南伸秦岭北麓。

包括西安市、渭南市、铜川市、咸阳市、商洛市下属商州、洛南、丹凤、山阳、柞水等县;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等;山西运城;河南灵宝一带。

以及宝鸡市、甘肃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和宁夏西南部。

关中话词汇量非常大,仅整理到一部分。

有一些字词写法不易考究,取与普通话同音字代替。

1、让(rang4),责备的意思。

《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2、瓤(rang2)人,戏耍嘲弄的意思。

《信灵君窃伏救赵》“魏公子让信灵君曰”3、毕(bi3),意思为完。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4、挕(jie2),打的意思。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关中话,又称陕西话或华中官话,是指中国陕西省地区所使用的方言。

作为汉语的一种分支,关中话在历史上曾被唐朝确定为标准语。

本文将介绍关中话在唐朝时期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朝时期的关中话概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汉语演变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唐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关中地区,因此关中话也成为了当时的官方语言。

关中话当时被视为唐朝王朝的标准语言,传遍天下。

二、关中话的语音特点1. 声调:关中话的声调相对平坦,有的甚至完全平调,与其他方言差异明显。

2. 声母:关中话的声母较为丰富,与现代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莫”、“归”等字在关中话中有发音为“mo”、“gui”的特点。

3. 韵母:关中话主要有开合、齐齐二韵母,与其他方言有较大差异。

例如,“白”字在关中话中读作“pei”而非“bai”。

4. 轻声:关中话中的轻声使用频率较高,与其他方言存在差异。

例如,“她”字在关中话中读作“t’o”而非“ta”。

三、唐代关中话的影响1. 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作为官方标准语言,关中话成为了政治、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媒介。

唐代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关中话,丰富了文学表达方式。

2. 各地流行:由于关中话是唐朝的官方语言,随着唐朝的统一,关中话在各地流行开来。

不仅在关中地区,其他地区例如江南、北方也广泛使用。

3. 对后世影响:关中话在唐朝时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唐朝时期的文化和文学作品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话也因此对后世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关中话的现状尽管关中话在唐朝时期曾经是官方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的标准语言地位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现代关中话已经与普通话产生较大差异,有许多方言特征逐渐消失。

然而,关中话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仍然在陕西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并保留了一定的特色。

尤其是在当地民间文化、戏曲和传统习俗中,关中话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结:关中话作为唐朝时期的标准语言,在中国语言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渭南方言词考释

渭南方言词考释

渭南方言词考释作者:崔璋佩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关中方言是汉族语言中一支很古老的语言,渭南位于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东部,渭南方言隶属于关中方言。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通过对渭南方言特殊分类词汇的考释,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词汇在历史上演变的轨迹,指出它与其他方言的差异,研究这一地区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的丰富文化、历史变迁和社会风俗。

关键词:关中方言渭南方言;方言词渭南位于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与山西、河南相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与秦岭、商洛为界,北与延安、铜川接壤,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八百里秦川最开阔的地带。

渭南市下辖:临渭区、华州区2个直辖区,韩城市、华阴市2个县级市,潼关县、大荔县、澄城县、合阳县、蒲城县、富平县、白水县7个县。

渭南市居民以汉族为主,说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殷末周初时期,它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汉族语言中一支很古老的语言,在汉语发展史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方言古词还具有“活化石”的性质,①对探索关中的人文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现代的关中方言,主要以西安话为代表。

关中方言内部依照语音上的差别,可将其分为:(1)东府话:分布在渭南地区和铜川市;(2)西安话:分布在西安市;(3)西府话:分布在咸阳和宝鸡一带。

②渭南方言隶属于关中方言,且位于西安的东北部,因此属于东府话。

渭南方言作为关中方言的分支,虽和关中方言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以渭南方言地区下属的澄城县(位于渭南市北部)居民所讲方言为例,主要辑录澄城方言中所常见的汉语词汇(数量多且使用频率高,多见于其他文学作品中),对该地的某些特殊方言词进行考释,通过研究概括渭南方言詞的特点,了解方言词的词义发展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因篇幅有限,仅选取部分方言词汇进行分类阐释,每条词先写汉字,再注释音义。

(一)形容身体某个部位或脸部标志1.肐膝:元杂剧《酷寒亭》(元·杨显:《郑孔目风雪酷寒亭》)第三折,[骂玉郎]:“当日纷纷雪片席来大,衣服向身上剥,井水向堦下泼,肐膝儿精砖上过。

细数“大俗大雅”的关中方言

细数“大俗大雅”的关中方言

细数“大俗大雅”的关中方言陕西今年要给方言建档,用录音、影像留住祖先的声音,目前正寻找发音人,要求土生土长,说的方言地道、正宗,陕北部分区县已启动实施。

陕西方言由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构成。

陕北话多属于西北官话与晋方言,部分地区受晋方言影响较大。

陕南话多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亦有关中话、江淮官话、楚语、赣语、湘语的少量分布。

汉语方言分布图狭义的陕西话仅指关中话,关中方言又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方言(西安、咸阳大部、渭南、铜川)。

关中方言使用的人主要集中在关中一带,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和运城两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卢氏两县,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南丹凤、山阳一带,北接陕北黄土高原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史称的“关中”相吻合。

辐射到甘肃、宁夏、河南、山西周边省区,人口四千余万。

这种方言地理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始了,元明两代它们又同属陕西行省。

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关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关中话大致分布图因为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长安建都,历时一千余年,使得长安以及关中地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

关中方言至唐代达到鼎盛,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乃至国外使节均说关中方言。

我们过去不曾知道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还以关中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

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

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2014年春节,青曲社的一段陕西话相声让全国人民再次见识了陕西话的魅力,一句“娘娘风浪太大了”顿时风靡全国,流行程度不亚于当年热播时的那句“额滴神啊”。

而你不知道的是,陕西话其实饱含了中国人的文化!仓颉在陕西创造的汉字,秦音在西周是最高级的“雅言”,唐诗汉赋要用陕西话来读可能更押韵,很多看似平常的陕西话都可以从古文献中找出源头。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这是很古老的语言!很多人其实觉得陕西话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并不知道,自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字在内。

不过当时的秦话和现在的陕西话一定还是有区别的。

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陕西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

唐代达到鼎盛。

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陕西话。

也就是说秦朝以及唐朝,陕西话是标准的“”。

另外,陕西话其实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字典!举例如下:“倭也”“wó ye”。

指人漂亮,娇美。

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

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

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咥”(音喋):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寻(xing):找。

:《青玉案》:“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婵(can):指人脾性、心肠、样貌好。

《说文》:“婵娟,态也。

又凡物有色态曰婵娟”、《左思·吴都赋》:“檀栾婵娟,玉润碧鲜。

”、《注》:“言竹色美盛也。

”、《孟浩然词》:“花婵娟,沃春泉。

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的特点

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的特点

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的特点
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上下文和伴随着文化的深厚底蕴给一个地方带来了独特的语言韵味和色彩。

陕西关中地区的方言词汇与本地文化密切相关,词汇的构成都以小家庭为主线,而构成方言的用词也以农家原有的基本劳动工具和本地特产为中心,其中的深意和隐喻极为丰富。

例如常用的“打冬铃”就是指的把钟尺的头打上一个小木铃,反复移动使其发出叮当作响,用以传播消息;“把扁担”则指的是将半长短条扁条压扁,结合在一起担负重物,象征着责任担当。

此外,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特别容易滑稽,传自古而至今还流传得极盛。

例如用方言形容让人受宠若惊的“衣衫褴褛”,以及用“打灯台”来形容疑惑状态等等,都充满了诙谐的幽默感。

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构成的地方特色的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经千余年的流传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为高雅的语言文化增添了一份色彩与滋味,值得我们学习和珍藏。

陕西关中话浅探

陕西关中话浅探

■ 王丽丽陕西关中话浅探摘要:陕西关中方言留存了大量的古语,言语间带有古典美。

它们渗透着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具有得天独厚与博大精深的魅力。

关中方言实际上就是活着的历史,是中华名族语言的活化石,是由黄土高原上繁衍生息的农民们经过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语言文化遗产。

关键词:关中话;古典美;文化遗产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一带。

陕西从地理构造上分为陕南、关中、陕北,合称"三秦"。

陕西方言主要由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构成。

由于陕西的地理特点是南北长、东西短,所以,陕南、关中、陕北各地方言土语有很大的区别,陕南地域上属于长江流域,陕南话接近于湖北话与四川话,属于西南官话。

陕北话接近于内蒙与山西话,属于晋语。

而狭义的陕西话则仅仅指关中话。

关中方言又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包括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方言(包括西安、咸阳大部、渭南、铜川)。

1关中话中蕴含的古典美由于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远,影响力最大的省份,其方言中留存了大量的古语。

从这些方言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体会到陕西方言那得天独厚与博大精深的魅力。

1.1被称作“雅言”现在的很多陕西年轻人在时髦的大都市生活惯了,觉得讲关中方言显得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

殊不知,我们的关中方言,其实在古代就被称作“雅言”。

有文为证:《诗谱》中就有“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之说。

《周礼·秋官·大人行》中则对雅言的普及和推广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由此可见,关中方言之所以土,不容易被现代人听明白,是因为其中很多词汇保留了周秦汉唐的官方语言,是当时中国的普通话。

只因年代太久远,非专业研究者无法道清其渊源和内涵。

1.2关中话特有的韵味现今常用的有的词汇用关中话读起来可能不顺口,但是在有些古诗词中只有用关中方言读出来才能感受到它的特别的韵味,对我们现代人理解很多唐诗有很大的启发。

关中方言古语古义疏证

关中方言古语古义疏证

2008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6,2008(总第112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Serial N o 112[收稿日期]2008-03-31[作者简介]任永辉(1983-),男,陕西凤翔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

关中方言古语古义疏证任 永 辉(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摘 要] 关中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古语古义,对这些古语古义进行疏证,既有利于汉语方言的研究,了解方言形成的历史时代和复杂过程,也有利于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为研究汉语史提供资料。

[关键词] 关中方言;古语古义;疏证[中图分类号]H 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8)06-0029-03陕西省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都建都于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在此留下了丰厚的积淀和深远的影响。

现在存活于关中方言中的古语古义,就是其文化影响的一个方面,对这些古语古义进行疏证,既有利于汉语方言的研究,了解方言形成的历史时代和复杂过程,也有利于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为研究汉语史提供资料。

以下略举数例,对关中方言中的古语古义加以解释。

1.熬煎关中方言表示 痛苦之极而有了忧虑、忧伤 之义。

!清平山堂话本∀: 二怕家眷受熬煎。

!桃花扇#题画∀: 熬煎才待转,嫩花枝靠着疏篱颤。

!来生债∀第一折: 无钱君子受熬煎,有钱村汗显英贤。

!红楼梦∀第三十回: 外面既是这样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

秦腔!三滴血#叙亲∀: 姐姐不要熬煎,这你给咱家做媳妇儿哩,就是以后进厨房不洗手也不要紧。

2.把捉关中方言表示 拘束、不舒服、不自如 等意思。

韩愈!论盐法事宜状∀: 优恤粮科,严加拔擢(把捉)。

陈亮!又甲辰秋书∀: 曹孟德本领有跷欹,便把捉天地不定,成败相寻,更无着手处。

大俗大雅的关中方言

大俗大雅的关中方言

大俗大雅的关中方言很多人觉得陕西话土气,生顶冷噌,难登大雅之堂,其实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秦统一了文字,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大融合,更促使了关中话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上至皇帝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关中话。

也就是说从秦到唐,关中话是标准的“普通话”。

关中方言是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中原官话,代表方言为西安方言,分为东府话和西府话。

前者包括西安市、渭南市、铜川市、咸阳市大部、商洛市下属商州—洛南—丹凤—山阳及延安市的黄龙—洛川—黄陵—富县一带;后者包括宝鸡市、甘肃天水、庆阳、平凉和宁夏固原市。

虽然那时的关中话和现在的关中话有一定区别,但关中方言和古汉语还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史记》等文化典籍以及唐诗,可能以关中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如唐代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按关中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

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

”其中的测、黑、色、得,用关中话读cei、hei、sei、dei 全诗才能押韵。

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

”关中话“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

再如,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

”诗中的“科竹”,就颇今人费解。

可是,将“砍”、“砍伐”之义说成“科”,在关中广大地区却是随处可闻的。

律诗的第二三联要对仗的,所以“科”一定是动词,因而这样理解也是有道理的。

八百里秦川,集居着黄皮肤的汉民族,他们勤劳善良,性格耿直、倔强,“咥[dié]的是羊肉泡,吼的是大秦腔,喝的是西风酒”,这个“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乊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

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挃黑。

”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

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

”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

”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敀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

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电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陕西方言中“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乊间或渭乊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乊意。

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乊“嫽的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

”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乢中也说:“嫽,好也。

”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

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

”“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

挃人漂亮,娇美。

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挃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

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挃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

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喝汤(喝水)。

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

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

汤即热水也。

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瓤人”。

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挃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

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乊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乊”。

“乡党”。

“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

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乢》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毕了”(完了的意思)。

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林檎”。

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qin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

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

均亦称“花红”、“沙果”。

“得是得”。

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

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

又如,我们口语中常说的“倩”,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其源。

《卫风·硕人》篇是这样描写卫国的贵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倩”就是用来形容“巧笑乊状”的。

尔后,“倩”也可以泛挃姿容乊美好。

“倩女”即挃“美丽的少女”。

杜约夫《拟李商隐<无题>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

”与“倩”有关的“倩俊”、“倩俏”、“娇倩”等词,或用以形容人物乊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乊俏丽,或用以形容人物乊娇美。

而我们陕西人则常常把可爱的小儿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采”乊义。

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

”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的《秋日后》诗亦云:“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

”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和我们陕西话中的意思相同。

像“趁热吃”,陕西话就说成“闻热吃”。

“趁凉”,陕西话说成“闻凉”。

再如,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兯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

”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

”其中的“闻早”,也是“趁早”的意思。

可见,“闻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乊义;“闻晴”亦即“趁晴”——因为住处近山多雨,晴日难得,所以才有闻晴暴芳乊举。

“他谁”。

又比如,现代人对“他谁”一词常常感到新奇,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个词语的缘敀。

但是,“他谁”却是我们陕西方言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常用词。

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吗?慢说自家侄儿!”柳青《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其实,只要我们查找一下它的历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笔下,常常见到这个词语。

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隑,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又何梦桂《沁园春》:“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这些“他谁”,都是“谁”的意思,跟我们陕西话一样。

如果我们自己的方言中有某个词,那么读起古人的作品来,自然会感到十分方便。

“白雨”。

如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

”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乢》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我们陕西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类似的结构。

“投明”。

在古人的诗作中,还常常见到一个“投”字。

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敀依然。

”夏元鼎《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

岂问经州过县,管取投明须到。

”我们陕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争”字。

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隑一簟,去天争半蓬。

”“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

陕西人一看自明。

“年时”。

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

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

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

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霍闪”。

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

”诗句中的“霍闪”,就是我们陕西话中的“闪甴”。

“科”字。

这些词语在陕西人看来都是极为普通的,而语言文字学家却为考证它们的确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至于有些今专家学者颇费斟酌的词语,也常常可以借助我们陕西方言得到解决。

例如,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

”诗中的“科竹”,就颇令今人费解。

可是,将“砍”、“砍伐”乊义说成“科”,在我们陕西广大地区却是随处可闻的。

我们用这个意思去理解诗意,不就涣然冰释了吗?“biāng biāng面”,也就是“饼饼面”。

古人把面条叫做“汤饼”。

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为什么我们陕西不叫“饼饼面”,而叫“biāng biāng面”呢?这是因为我们陕西人说话喜欢运用重叠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饦饦馍”、“棍棍面”、“牛牛娃”等。

“biāng biāng面”就和它们属于同样的类型。

现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闽东等地的方言,仍把“饼”读作“bi āng,就是很好的证明。

“饦饦馍”。

在陕西话中,还有“饦饦馍”一词。

“饦”也是饼。

汉代扬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乊饦。

”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

陕西人喜欢重叠,因此,又说成“饦饦馍”,说简单点,就是饦饦”。

“馍馍”。

“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

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

”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

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乊谓馎馎也。

”可见,和“饼”一样,“馍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

《西游记》第55回:“又见两个总角蓬头女子,捧两盘热腾腾的面食,上亭来道:‘奶奶,一盘是人肉馅的荤馍馍,一盘是豆沙馅的素馍馍。

”在陕西话中,烙饼也可以叫“馍”。

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

实际上就是烧饼。

明明是“馍夹肉”,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

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

为什么,我猜想,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

将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