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象到直观,在体验中升华
从抽象到直观,在体验中升华
从抽象到直观,在体验中升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好奇、探索的愿望,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
所谓体验,就是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感受,这个体验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都是非常真切的,同时也因为学生的亲身参与而变得深刻,体验是学生的情感渗透和价值态度的自然融合与升华。
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即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体会进而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很多时候,体验可以达到“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
数学上有很多内容是很抽象的,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接受这种“抽象”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要活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然后再进行“抽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作为教师要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课堂上学生可参与的体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课型和内容的不同,学生参与体验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内容适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演示体验,我把它称之为“操作式体验”;有些内容适合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我把它称之为“参与式体验”;还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想象,我把它称之为“想象式体验”。
一、操作式体验所谓“操作式体验”,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的体验方式。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这种“操作式体验”适合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型则比较适合运算、分类等。
注重体验,升华感悟——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品德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注重体验,升华感悟——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品德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在以往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实行课改以后,体验式教学受到了重视。
体验是深化理解、内化生成、强化能力、发展心智的一种有效手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它的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如何在活动中感悟生活,提升体验,升华感悟,谱写生命的乐章,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一、创设情境,激活体验——奏响生命序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兴趣,才能倾心投入。
教师要在创设的情景活动中引导小学生进行体验。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生动的视频或精美的图片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在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奏响生命的序曲,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孩子们乐学的课堂。
如在教学《为平凡感动》时,老师并没有停留在“爱不爱”父母的肤浅问题上,而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最好吃的饭》,短短的五分钟,让在场的学生感动了,因为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他们认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很正常的事,谈不上感动,但从这位六十三岁的老人身上他们体验到爱的伟大——老人转了三次车,乘了36小时,翻过两座大山、淌过一条河流,千里迢迢赶到城里,只为了给生病的女儿做一顿饭。
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心里充满了浓浓的感动,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节中寻找令人感动的瞬间与点滴,学生真正懂得爱无处不在,父母的爱虽然平凡,但体现了伟大的亲情,感动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又如学习《课间十分钟》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的部分,以巧虎邀请大家一起来做操的形式导入,孩子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做起操来,视觉中感受体验欢快情绪,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他们是多么的喜欢课间十分钟,为后面的学习奏响序曲。
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生动灵活提高课堂效果
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生动灵活提高课堂效果直观形象是一种通过展示具体、真实、可触摸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用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灵活,提高课堂效果。
本文将从直观形象的定义、效果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直观形象的定义和效果直观形象是指通过物质、形象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概念、过程和原理。
直观形象透过教具、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触摸、感知、观察等方式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直观形象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直观形象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同时,直观形象也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通过直观形象,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物理课上,通过实验装置和模型展示,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力学原理。
3.增强记忆效果。
直观形象对于学生记忆的效果非常明显。
通过观察和接触真实事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记忆所学知识。
例如,在生物课上,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学生能够更加记忆细胞的形态特征。
4.提高课堂效果。
直观形象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形象化的事物,教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直观形象的应用直观形象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教学应用例子。
1.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具、实物和图片等直观形象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原理。
比如,在教授几何课程时,通过3D模型来展示几何体的形状和特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和定理。
2.物理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实验装置和模型等直观形象展示,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
化抽象为直观,细化过程,..
化抽象为直观,细化过程
图形教学中使用电子白板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这一单元时,学生往往不能确定平移的格数,教学时将原来图形进行复制,再采用“拖动”的功能,将复制后的图形一格一格拖动到指定地点,一边拖一边数,在教师直观的示范拖动下,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整个移动的过程,并学会了数格子的方法。
旋转教学比平移要难些,方法基本同于平移,将图形复制后,用“拖动”中的旋转将复制后的图形按要求旋转到指定的位置。
都是通过复制后对图形进行操作,也进一步告诉学生,无论是平移还是旋转,它们的图形样子都不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它们的位置。
确定位置课后的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课后的教学反思•相关推荐确定位置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确定位置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确定位置课后的教学反思1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
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
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来自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
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
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
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把小球看成一个点,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课本(看成一个长方形),感受“面动成体”。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在本节课中,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新知,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另外,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多次探索、操作的空间。
“旋转游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从抽象进入直观,又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体验了旋转的愉悦,思维也渐渐走向深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促进学生发展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推理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用2π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部分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可能会费时费力,出错率高,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辅导。
本节课符合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在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设计方案,验证“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的猜想,在验证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
经历的价值在于获得自主的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往往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
教师通过直观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学生产生合理猜想提供了一种直接的体验,使学生比较直接地想到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篇1课程的教学,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经历了不同时段的知识积累,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
本册本单元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学生的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从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懂得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观察物体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从而得出了根据摆放物体的位置,当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都会看到不同的图形,同时,学生也发现:从正面和从后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左侧面和从右侧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
学生也明白了,这里所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和上面、下面的位置是相对的,这就是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初步感知,也是针对一个物体的观察而言。
通过例2的教学,学生获得了立体组合物体的观察与单个物体所观察到的截然不同,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是不一样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也不相同。
例1和例2的教学,是从把一个或一组立体图形从固定摆放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决定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样子及形状。
而通过例3的拼搭活动、实践操作,学生对原来的想想变成了现实,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提升。
学生也明白了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都不一样。
就学生来讲,本单元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互动,教师的教学更觉轻松,教学效果也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实物的展示,作为学生来讲,无论是单个立体物体还是简单的组合立体物体,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都能准确辨认。
总结下来,我觉得自己对单元内容的教学放得开,对知识点的拓展有度。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 在总结提炼中升华
新一轮的 课程改革使 教师的教 育 教学观 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发生了巨 大 的变 化。传统的小学数学 教学只重 结 果 不 重 过程 的 现 象 得到 了 较 好 的 转 变, 但由于教师 对教材理解、把握程 度 不同等 原因, 不同教师对 课堂教学 的 调控艺 术水平和教学目标 的把握水 平 存在差异。一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从 一个极 端走向了另一个极 端, 存在 着 为活动 而活动, 追求数学 课堂表面 形 式上的 热闹氛围, 实际课 堂教学效 率 低下。因此, 必须处理好学生活动过程 与总结提炼结论的关系 。学生从事探究活 动的过程是 基础, 是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概括 的前提, 学生必须在 各种动手操作、动脑 思考等探究活动的基 础上进行感 悟与体验, 形成感性认识。而总结 提炼, 能 促进学生对 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 统的梳理, 深化对数 学知识的理 解, 通过理性思考, 推 导数学结论, 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 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 相辅相成的 关系, 必 须做到两者 并重, 才能突出数学教学的本质。笔者侧重对如何引导 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的基 础上进行有效总结、提炼, 达 到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 , 提高课 堂实效方面, 谈谈自 己的见解。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 ”时, 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 , 大多 教师都能 要求同学们动手将平 行四边形纸片, 通过分、割、拼等操作活动 将平行四边形转化 为我们已 经学过的长方形, 然后进行面积计算。这只是前期的学 生操作活动过程, 更重要 的是有效地引导学 生通过观 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 关系得出: 长方形 的长就是 原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 形的宽就是原平行 四边形的 高。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最后推导出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 高。前后两个过程 必须融会 贯通, 有机 结合, 才能培养 学生操作 、实验、观察 、推理 的能力, 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可惜的 是, 在 实际教学 中, 有些教师把操作过程 和平行四边形公式 的呈现过 程割裂开来, 学生操作归操作, 公式的出示没 能让学生 根据操作自主推导出来, 动手操作实验就没 有实际意 义, 学 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得不到培养, 就达不 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3.注重交流讨论后总结, 清晰概念 在一些数学概念、解 题策略和步骤、知 识的生长 点、关键处 , 教师 不但要 注重组织 学生进 行交流 讨论, 还必须重视交流后的归纳 总结, 使学生对数 学概念的 形 成 经 历 从 片面 模 糊 到 全 面 清 晰 的 过 程 。 如苏教 版四年级 下册《选 择统计 图》的教学 , 完成 了教材第97页的例1: 南 京市2002年各月降水 量统计表 和例2: 2002年我国部分城 市降水量统计图后 , 教师都 能组织学生比较两张统计 图, 引导学生交流 讨论条形 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 点。让学生说明怎 样选择统 计图, 使学生初步感受、体 验选择合适的统计 图的意义 与方法。如果只有到此结束, 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感性 的, 对选择统计图的一般方法还是比较模糊。还需要教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出: 需体现同一 时间内不 同对象数量的大小, 选择条形统计图; 需要体 现统计对 象在不同时间内数量增减变化 情况, 选 择折线统计图。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 有效的提升, 实现 认识上的 飞跃。 4.注重观察对比后归纳, 理清思路 对于相近易混的数学 知识, 教材经常采 用题组形 式呈现 , 教 师要重视引 导学生 观察对 比, 通过辨 析, 找 出联系 和区别, 发现数 学规律 , 掌握数学 概念、理 解算
教师跟岗学习工作总结范文(7篇)
教师跟岗学习工作总结范文____年____月____日,我有幸参加了佛山一中骨干教师跟岗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
“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这是我跟岗学习以来的最大的体会和感悟。
在跟岗学习中,我们听到了四节真实的常态课,参加了一次数学科组活动。
这四节常态课,它既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太多的花俏。
这样的课堂让我感到朴实、自然,遵循了高中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非常有利于高中生各种能力及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佛山一中,我们跟岗学习成员受到了学校的热情款待。
本着“积极参与、主动融入、虚心学习、注重沟通”的跟岗学习原则,我们认真观察、认真学习、认真反思,每天坚持写学习心得体会。
现将这次培训学习、总结如下:一、润泽心灵的校园文化花园似的校园,点缀得五彩斑斓,更显得生气盎然,一座别具风格的教学楼,在翠绿欲滴的树儿和娇羞欲语的花儿的装饰下,更显得生机勃勃,形成了一种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景色。
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情啊!行走在校园的走廊内,抬头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标语。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温馨提示;没有现场说教,只有渲染熏陶,这些朴实的句子。
例:“卓越其实源于习惯”,学生自创的上联:“计语英数、评生化理、耕政史地、整装待发、剑指天下;下联:赋书卷气、籍鸿鹄志、怀国家情、昂首直行、奔赴前方。
惬意的环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鼓励你、引领你。
校园文化重要的是从教师和学生身上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品质。
它是通过校长不断引领,老师们不断领会,通过外在熏陶,内在培养,最终表现在全体教职员工身上的气质,最后形成学校独具一格的一种精神气息。
二、震撼人心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现实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学生的行为习惯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可是在佛山一中却看到了令我心灵震撼的学生行为习惯。
思维心得体会
思维心得体会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维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维心得体会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
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
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改实验,我认为:1、从具体的感性材料入手,逐步升华,促进学生的思维;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积极发展学生思维;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4、注重读说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试着围绕这些方面进行:一、从具体的感性材料入手,逐步升华,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对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由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等原因,因而我们只是重视了“算”放弃了这样一个抽象思维训练的机会。
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形象是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信息来源。
平时的日常教学时,我们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
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从直观到抽象小学数学教学的层次与过渡
从直观到抽象小学数学教学的层次与过渡从直观到抽象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过程。
以下是这个过程中的层次与过渡的详细阐述:一、直观教学层次1.具体感知:这是数学教学的起点,教师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接感知数学对象,形成对数学概念的初步认识。
例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可以展示各种形状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分类。
2.形象思维:在学生对数学对象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
例如,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点,总结其长和宽的关系。
二、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1.语言描述:随着学生对数学对象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数学概念和规律,帮助他们将直观感受转化为抽象思维。
例如,在教授“加法”时,可以让学生描述两个数相加的过程和结果。
2.符号表示:数学符号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在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规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引入数学符号,帮助学生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和规律。
例如,用“+”表示加法,“=”表示等于等。
3.逻辑推理:在学生对数学符号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证明这个定律的正确性。
三、抽象教学层次1.概念理解:在学生对数学符号和规律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
例如,在教授“分数”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问题解决:在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从直观到抽象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过程。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逐步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步互动”引导深度学习的四个指向
“五步互动”引导深度学习的四个指向作者:王立康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42期文/ 王立康提出“六度五力”的课堂教学理念我们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提出了课堂教学要体现“六度五力”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六度”即:愉悦度、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
努力提高学生的“五力”,即:自学力、合作力、表达力、评价力和创新力。
比如愉悦度,就是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索,去思考。
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曾提出:拥有亲和度是课堂有活力、智慧和情趣,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特征之一。
亲和度即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教师不仅要亲切和蔼,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去参与,去探索,去创新。
这“六度”“五力”的教学理念正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有力保障。
探索符合“六度五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把“六度五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呢?我们通过集体教研、专家指导、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等,探索总结出“商定目标——创设情景——多维互动——归纳整合——拓展运用”的“五步互动”型教学模式,并且完善了符合“六度五力”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商定目标教师布置预习,提出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积极有序地进入自学状态。
在课堂上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一方面对学生的预习起监督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哪些问题学生已经理解,哪些问题学生还不理解,哪些问题学生理解得还不深刻、透彻,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和学生一起商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一环节是学生积极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创设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绪,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
在过程中体验 在思考中升华——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为例
在过程中体验在思考中升华一以《解决问题的獭8》为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中的知识板块。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发展。
面对这一知识模块,一线教师应该对这类课题的教学采取一定的策略,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感受经历中顿悟,在参与探讨中升华,从而形成学科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内容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内容。
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书中都安排了一种策略,并以单元的形式出现,其教学任务就是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教材编排来看,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从条件想起,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从问题想起,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从条件想起或问题想起的综合运用,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画图,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列举,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转化,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假设,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策略是综合使用不同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引导学生体验和思考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一)创设情境:在呈现问题中揭示策略策略的形成基于问题的解决,而问题源自于学生熟悉的情境。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在呈现问题中为学生揭示策略、呈现策略,唤起学生的策略意识。
案例一:在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画图”这一策略,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利用游戏导入,为学生揭示课题。
游戏要求,男生和女生各选一人参加比赛,看哪个选手的反应最快?老师给出文字材料“语文书有15本,数学书比语文书多4本,英语书比数学书少2本,数学书比科学书多5本,哪种课本的数量最多?”两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文字材料进行画图,谁画出的图像既标准又清晰明了,谁获胜。
深化概念教学,促进深度理解
深化概念教学,促进深度理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导致部分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尚未建立系统的认知框架,不能构建知识间的关联,从而使生物学习难以走向深入。
教师忽略了概念内涵的深挖、外延的拓展,将概念孤立于其他知识之外,没有建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消除部分学生的理解障碍,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知体系的建立,能促进他们后续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境,融入活动教师要创设多元情境,以问题激趣、以问题引思,吸引学生进入求知状态,让他们在探寻中理解概念、掌握内涵;教师要立足生活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让抽象的内容变得触手可及,以形象的阐述促进学生的理解;借助媒体呈现内容,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发他们对概念的思考。
1.借助问题,引导思考探索。
教师要借助于教学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兴趣,让他们快速地融入活动之中。
在复习旧概念、学习新概念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进入求知的状态,从而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苏教版七下《血液和血型》一课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人体所吸入的氧气和补充的养料,是如何运输到身体各处的?各个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如何被运走的呢?血液属于什么组织?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为什么呈现红色?伤口流出的血液为什么会凝固?身体发热去看病,为什么要先抽血化验?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让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去学习循环系统这个概念。
教师借助于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他们观察、探究、讨论,能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以情境设疑引思,能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围绕关键问题展开交流,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把握。
2.联系生活,促进概念理解。
教师要建立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去学习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调动自己已掌握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能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基于“至简数学”基本观念的变式教学实践——以“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例
学生归纳 总 结 解 题 的 通 性 通 法,培 养 学 生 的 类 比 思
想、构造全等 思 想、数 形 结 合 思 想、面 积 割 补 思 想、转
换思想等,感悟数学素养,促进核心素养自然生长 .
图6
图7
2.
3 “创造”变式例题
识问题串,诱 发 学 生 学 习 数 学 的 欲 望,逐 步 引 导 学 生
教学中旋转 中 心、旋 转 角 度、旋 转 方 向 发 生 变 化 的 问
在学校足球比赛模拟训 练 中 (定 点 传 球 不 考 虑 时
间与位移)
A,
B,
C,
D,
E,
F,
O 七位同学的站位情况
如图 6 所示,思考:当 A 传 球 给 O 时,
原点 中 心 对 称 的 点 的 坐
把握教学内 容,注 重 教 学 内 容 的 结 构 化,帮 助 学 生 学
图3
∗ 课题信息:本文系 2020 年度中山市教育科研重点 立 项 课 题 “‘至 简 数 学’的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课 题 编 号:
A2020019)的研究成果 .
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 旋转到点C3 的位置,所以 B 在C3 的坐标处接球 .
设计意图:改 变 旋 转 方 向,培 养 学 生 的 作 图 能 力
以及构造全等三角形的 思 维 方 法,引 导 学 生 归 纳 总 结
设计意图:通 过 趣 味 游 戏 活 跃 数 学 课 堂,激 发 学
生学习兴趣,巩 固 课 堂 知 识 内 容,提 高 限 时 计 算 速 度
从感知性学习到概念性学习的升华
从感知性学习到概念性学习的升华感知性学习是指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主要依赖于感觉、观察和模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侧重于直观和具体的感知。
而概念性学习则是指将感知和经验中的具体情境、对象、事件和过程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和推理,从而形成更加抽象和普遍的认识和理解。
在感知性学习到概念性学习的升华过程中,学习者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从直观具体到抽象普遍的升华。
这是一个认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个体在认知、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探讨感知性学习到概念性学习的升华过程,并探讨这一过程对个体认知发展的意义和教育意义。
感知性学习到概念性学习的升华是认知发展的必然规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等阶段,其中感知期是认知发展的起点。
在感知期,孩子主要依靠感觉和感知对世界进行认知,通过观察、模仿和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进入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逐渐形成概念,并能够进行概念化的思维活动和抽象推理。
感知性学习到概念性学习的升华正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认知能力逐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必然规律。
感知性学习到概念性学习的升华对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感知情境和概念化活动,引导学习者从感知性学习向概念性学习的升华。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感知能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习者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体验。
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进行概念化的思维活动和抽象推理,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将感知和经验中的具体情境、对象、事件和过程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更加抽象和普遍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为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感悟中体验,在抽象中提升
在感悟中体验,在抽象中提升作者:曹娟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12期古人常说“道德当身,不以物惑”“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做艺先做人”,陶行知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智者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新课标也告诉我们,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要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育,怎样在春风化雨中融入和渗透德育教育呢,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思考:一、细心研读,找准方向《加法交换律》是西师版四(上)二单元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运算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重要依据。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对加法交换律的探索、发现过程,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及合作交流等方式去建构知识引发认知冲突,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加法运算律是我们需要孜孜以求的目的。
介于此,所以本节课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研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最终确定的主题脉络是:课前目的性谈话,情景导入,猜想,举例验证,总结提炼,巩固练习,类比深化和课堂总结。
从教学流程的设计,到老师评价语言的“不经意”,无不体现做人的方向,创新,严谨,豁达,积极,乐观,向上……二、深挖教材,润物无声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语文世界的奥秘之一,交换前面和后面文字的位置,结果意思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在数学的学习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之后,结果变不变呢”这一认知冲突和能充分拉近老师和学生距离的话语,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人加法运算律的学习中去。
“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好孩子,不过单单凭一个例子不足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我们的猜想,既然是猜想,那么就需要我们去(验证)……”从交流验证的方法,到独立举例验证,到交流汇报,再到总结提炼,课堂小结“真是一群会动脑筋的小达人,通过观察得到猜想,再通过举例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直观、感受、升华
直观、感受、升华作者:童素梅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16期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是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
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感受,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其中的内涵,情感参与其中从而艺术情感得到升华。
而网络教学,正是拥有这种视觉直观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升华了学生的艺术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美术教学较难适应现有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
在美术课堂中网络教学的进入刚好弥补了传统美术教学中对视觉美感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在视觉享受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艺术的强大魅力。
以下是本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教学的一些感受:一、利用网络教学,拓展美术的学习领域,开放美术的学习内容传统的美术课堂较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某一固定的时间段,每周一节课来学习。
而网络教学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和障碍,拓展时空概念,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进入学习美术的课堂和实践活动,运用美术去交流和沟通,拓展美术的学习领域。
例如在上美术欣赏《巴黎罗浮宫》的前两天,我便将活动内容向学生公布,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找许多相关的艺术作品加以比较,理解罗浮宫三宝的艺术特色,以及它们的艺术作品形成的原因,这个过程学生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选择范围更宽广,在了解罗浮三宝的基础上再了解一些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与绘画,使美术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如网络中的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涵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通过视觉刺激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富开放性,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抽象到直观,在体验中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好奇、探索的愿望,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
所谓体验,就是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感受,这个体验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都是非常真切的,同时也因为学生的亲身参与而变得深刻,体验是学生的情感渗透和价值态度的自然融合与升华。
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即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
解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不但
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体会进而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
律和方法。
很多时候,体验可以达到“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
数
学上有很多内容是很抽象的,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接受这种“抽象”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要活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然后再进行“抽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作为教师要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课堂上学生可参与的体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课型和内容的不同,学生参与体验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内容适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演示体验,我把它称之为“操作式体验”;有些内容适合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我把它称之为“参与式体验”;还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想象,我把它称之为“想象式体验”。
一、操作式体验
所谓“操作式体验”,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的体验方式。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这种“操作式体验”适合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型则比较适合运算、分类等。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操作式”体验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其学习效率。
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适合采用“操作式体验”,让学生在动
手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如一二年级的计算教学,都要依托于“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教具,学生在操作
这些教具中获得体验。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中,学生在摆小棒或拨计数器中体验到,整捆的放在一起计算,单根的放在一起计算,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进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是相同数位相加,如果课堂上缺少这种“操作式体验”,学生就会很容易出现在计算的时
候将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的错误。
因此低年级的教学,教师应该更注意给学生创造这种“操作式体验”的环境,充分利用学具盒里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拨一拨。
如果学具里没有提供合适的学具,老师也可以自己帮学生制作一些学具提供给学生操作。
再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课本上呈现的是用摆纸条的方法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但是学具盒里没有提供纸条,如果教师讲课时只是用课件简单呈现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就是表面的。
我在处理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就提前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三张不同长度的纸条,由学生根据题目内容选择合适的纸条来表示数量关系,学生选择的体验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选长的表
示谁,选短的表示谁,就是一个有思维含量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短暂,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操作式体验”是一种很好的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操作,这个操作的过程有些像做游戏,但又有针对性,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获得知识,而且这种体验方式有“化抽象为具体”的最大优点,它使枯燥、机械的回答变成趣味浓厚的游戏,让学生们在笑声中学,在笑声中记,巩固所学知识。
二、参与式体验
“参与式体验”不同于“操作式体验”,操作式体验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新的知识,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操作成什么样子很难掌控,学生的情况不同,操作的结果可能不同,体验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
但是“参与式体验”更多的是教师规定一些体验方式,学生按照规定的方式参与。
如学生在学习中亲自摸一摸、画一画、涂一涂,加深对事物的体会和认识。
“参与式体验”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设计一些参与方式,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参与式体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我就设计让学生描出花坛
护栏的环节,学生在描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物体的周长,感受周长是从一端开始再回到这一端结束,周长是封闭的,当学生充分地参与整个体验过程之后,教师再相机总结出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叫作周长。
”再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游乐场不同游乐设施的运动进行分类,提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让学生用手模拟“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方式,再将课本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最后再让学生站起来,全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平移,原地旋转,学生在这个由外物到本身,由部分身体运动到全身运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掌握了“平移”和“旋转”两个概念,同时也体会到了两种运动的异同。
这种“参与式体验”所感受到的心得体会远比教师重复强调有用得多。
三、想象式体验
“想象式体验”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去体验,它主要用于一些抽象概念和数学方法的教学。
它比较适用于高年级的教学,如《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线段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就接触过,并经常使用的,学生容易接受,“射线”“直线”两个概念就比较抽象,“无限延长”这个词还比较空洞。
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去想象什么是“无限延长”,我会呈现“看不到头的火车道”“看不到尽头的马路”等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去想象,通过想象体验什
么是“无限延长”。
越到高年级,所学课程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所有的题都帮学生直观化,经历了中低年级“操作式体验”“参与式体验”的过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有时也需要与前两种体验方式结合,逐步提高这个能力。
无论哪种学习方式,我们的根本目标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操作式体验”“参与式体验”“想象式体验”可以轻松地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位学生在探究中尽情表现自己,那么学生就会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丰富情感的体验,同时体验到探索的成功和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