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四年级美术教案聚聚散散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聚聚散散∣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聚聚散散∣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聚聚散散∣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此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介绍:介绍“聚聚散散”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一概念。

2. “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

3. 绘画实践: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例作品、绘画工具。

2. 学具:绘画纸、彩笔、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运用了“聚聚散散”构图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

2. 新课讲解: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和构图方法,并通过实例作品进行分析。

3. 绘画实践: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进行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构图方法、绘画实践。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能够体现出“聚聚散散”的构图特点,色彩搭配要和谐。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聚聚散散”的构图方法,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进行指导。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聚聚散散”这一美术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通过“聚聚散散”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中的应用。

2. “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

3. “聚聚散散”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

4. “聚聚散散”的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聚聚散散”的概念,学会运用“聚聚散散”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聚聚散散”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如何处理好“聚”与“散”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绘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感知“聚聚散散”的美。

2. 新课: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分析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欣赏与分析:展示一些优秀的“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 练习与指导: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进行绘画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5.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主题:聚聚散散的概念、应用和创作方法3. 重点:聚聚散散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4. 难点:如何运用聚聚散散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如何处理好“聚”与“散”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聚聚散散”进行一幅美术作品的创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体现出“聚聚散散”的特点,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聚聚散散”的概念和应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聚聚散散》设计王璐璐一、游戏导入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吹泡泡(观察泡泡,你发现了什么)师:七彩的泡泡在空中飞舞,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挨得近有的离得远,美吗?现在我们就要把这美丽的瞬间定格在我们的画纸上,看我是怎样表现的。

利用大小不同的圆形,在画面中表现飞舞的泡泡,拼摆的过程中,可以注意色彩的搭配,关键要表现出聚聚散散,这样就表现出了美丽七彩的泡泡,这样有聚有散的分布图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聚聚散散,请同学们翻开书翻到第一课《聚聚散散》。

揭示课题《聚聚散散》二、欣赏1、在艺术作品中,重复是一种美,聚散的变化也是一种美,让我们一起欣赏两种表现的作品,它带给我们的美感又有什么不一样,请仔细观察,你感受到了不同的美感吗?谁来谈谈你的看法?生:师:第一幅作品十分整洁带给我们一种均匀,整齐,有稳定的美感,那么第二幅画充满了变化,画面里有着跳跃的节奏感,那么同学们大画家就用聚散的这种美感创作了许多作品,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大画家师如何表现聚聚散散的吧! 2、欣赏 1、出示作品师请学生欣赏,引导小组讨论:“你最喜欢这幅作品,你最想为作品描绘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师讲解这幅画的特点:迴旋交叉,主要说的是线条,它是美术造型的一个普通又有趣的笔法。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

”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2.师;出示西方画家作品。

“大师与大师”:同样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康定基斯的又有什么不同?出示《几个圆圈》,你能谈谈你看到这幅画的感受吗?生回答师:几何图形中的圆,在黑色空间中飘浮,或重叠,或聚散,呈现出光、色的比照与视觉刺激效应。

正是在几个圆圈的大小、远近、色彩的比照中,产生了深邃的空间感,令人领略到抽象的美感。

3.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幅画。

除了,在画家笔下有这样聚散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有着这样的聚聚散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视频)师:出了刚刚视频里出现的聚聚散散,你还知道哪些聚聚散散呢?生:画面的聚散,使我们的画面富有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小朋友是如何将聚聚散散定格在我们的画纸上的吧!(欣赏学生作品)师:欣赏了这些作品,你们发现了定格美丽的方法了吗?生: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表现聚散的方法,真厉害。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绘画技巧:了解和掌握水彩画、蜡笔、剪刀等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创作主题:以“聚聚散散”为主题,进行创意绘画和手工制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现,将绘画和手工制作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绘画材料(水彩画、蜡笔、剪刀等)、手工制作材料(彩纸、绳子等)。

2. 学生准备:带齐绘画材料,准备好创作灵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 新课内容:教师讲解和示范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彩画、蜡笔、剪刀等绘画工具的使用。

3. 创意实践: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绘画和手工制作相结合,表现出自己的创意。

4. 作品展示: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美术创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水彩画、蜡笔、剪刀等绘画工具,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意表现。

2. 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观察其审美观念、创新意识和构图能力的提升。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有效沟通,共同完成创作任务。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邀请家长参与作品展览,增进家长对美术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第一章:聚聚散散的概念与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聚聚散散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介绍聚聚散散的概念,分析其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效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运用。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聚聚散散的意义。

1.4.2 讲解:详细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1.4.3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聚聚散散的技巧进行创作。

第二章:聚聚散散的形式与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各种形式和技巧,提高其美术创作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聚聚散散的各种形式和技巧,分析其在美术作品中的效果和表现。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技巧。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用聚聚散散技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聚聚散散的形式和技巧。

2.4.2 讲解:详细讲解聚聚散散的各种形式和技巧,分析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4.3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聚聚散散的技巧进行创作。

第三章: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技巧,提高其美术创作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技巧,分析其在美术作品中的效果和表现。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

3.4 教学过程:3.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用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

3.4.2 讲解:详细讲解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技巧,分析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4.3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技巧进行创作。

第四章:聚聚散散在构图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在构图中的应用技巧,提高其美术创作能力。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创作,让学生掌握利用点、线、面的疏密关系表达聚散感觉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3. 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掌握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3. 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点、线、面的疏密关系。

2. 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美术教材、黑板、粉笔。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橡皮。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通过PPT展示一些具有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聚散感觉。

2.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聚散感觉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阶段:知识讲解1. 讲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讲解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第三阶段:实践操作1. 引导学生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2.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鼓励。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 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4. 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作业设计1. 利用点、线、面创作一幅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2. 写一篇关于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欣赏的短文。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具有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如人群的流动、星空的分布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感受聚散的概念。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内容美术的定义和分类。

美术的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

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美术作品。

第二章:线条与形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线条和形状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和形状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线条的种类和特点:直线、曲线、粗细、长短等。

形状的种类和特点: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线条和形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讲授法:讲解线条和形状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线条和形状的练习创作。

第三章:色彩的运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色彩的分类:原色、间色、复色等。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的搭配原则:对比、协调、互补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色彩的练习创作。

第四章:绘画技巧与材料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绘画技巧和材料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技巧和材料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绘画材料的种类和特点:铅笔、彩色笔、油画棒等。

绘画技巧的种类和运用:线条、涂抹、渲染等。

不同材料和技巧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讲授法:讲解绘画技巧和材料的基本知识。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不同技巧和材料的创作实践。

第五章: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形式、内容、情感等。

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美观、技巧、创意等。

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和评价标准。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品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能够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美术作品中。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聚聚散散”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的介绍和练习。

2. 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收集素材,创作“聚聚散散”主题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1. 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的掌握。

2. 学生创作“聚聚散散”主题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难点:1. 绘画技巧的灵活运用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2. 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美术作品中。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作为参考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格式:教案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时间1. 导入| 讲解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 10分钟2. 实践| 学生练习绘画技巧,创作“聚聚散散”主题作品| 20分钟3. 分享|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10分钟4.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聚聚散散”的主题| 5分钟5. 作业| 学生回家后继续创作“聚聚散散”主题作品,下周分享| 无具体时间要求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绘画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引导学生探索和表达“聚聚散散”主题的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内容:1. 深入学习不同的绘画技法,如渲染、勾勒、涂抹等。

2. 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一件体现“聚聚散散”主题的美术作品。

3. 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聚聚散散”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八、教学重点:1. 高级绘画技法的掌握和运用。

2. 小组合作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

3. 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九、教学难点:1. 高级绘画技法的灵活运用。

2. 小组合作创作中的角色分配和团队协作。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对美术作品的深入分析。

聚聚散散(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散的构图方式,能够运用聚散构图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他们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聚散的概念和特点2. 聚散构图的创作方法3. 聚散构图的实践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聚散的概念和特点,聚散构图的创作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聚散构图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聚散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讲解聚散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聚散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方式,通过聚散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2)讲解聚散构图的创作方法,包括如何选择聚散的对象、如何安排聚散的位置、如何处理聚散的疏密关系等。

(3)展示一些运用聚散构图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创作技巧。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聚散构图方法,自己创作一幅聚散构图的美术作品。

(2)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聚散构图。

4. 评价与总结(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聚散构图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聚散构图方法,创作一幅聚散构图的美术作品。

2. 通过观察身边的景物,尝试运用聚散构图进行创作,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掌握聚散构图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聚散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讲解和引导。

2. 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把握聚散的疏密关系,需要教师个别辅导。

3. 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和训练来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聚散概念的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散的特点。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条的粗细、形状的大小和排列密度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运用这些元素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聚散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人群的拥挤或空旷的景象。
2.创意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独特聚散关系的美术作品,提高创意实践能力;
3.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优秀作品中的聚散关系,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线条与形状聚散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传承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深入理解聚散关系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二、核心素养目标
《聚聚散散》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形象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线条、形状的聚散关系,培养学生对视觉元素的组织和运用能力,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聚聚散散》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聚散关系的奥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学生们将使用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创作出具有聚散效果的作品,体验这种关系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聚聚散散》人教版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点的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培养学生的视觉感悟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彩色粉笔。

学生用具:纸张、画笔等美术工具和材料。

(三)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2、难点:学生如何利用画笔做出点的聚散效果,并用它们组成一幅画。

(四)教材分析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造型元素,让学生在绘画中了解这些基本的造型元素,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对比关系,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看看它们的组合关系和变化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它们在绘画中的表现方法。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用点的聚散关系来表现节奏、对称、均衡等视觉效果,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存在着聚散关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大自然才丰富生动。

我们在绘画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的画面才丰富生动。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一课《聚聚散散》。

板书课题:聚聚散散2、讲授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先看书上的这些作品,康定斯基的《粉色的音调》通过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点和色块进行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感。

教师:我们再看看这两幅学生作品《星空》和《瓢虫》。

同学们,《星空》中星星的颜色怎样?大小相同吗?形状一样吗?生分别回答。

我们再看看《瓢虫》中这些瓢虫是不是很整齐很均匀地在爬行?生答。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做出正确答案。

教师:同学们,请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点的聚散现象。

学生举例子。

教师:同学们,点的聚散是使你产生什么感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上面学生举的生活中的例子画一幅体现着点的聚散效果的画,并以此画为例,充分讲明白点的聚散效果,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用绘画的方法做出点的聚散效果,并用它们组成一幅画。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形状、色彩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绘画工具和基本技巧教学重点:了解绘画工具的种类和用途,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绘画工具,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第二课时:线条的魔法教学重点:掌握线条的种类和用法,用线条表现物体和场景。

教学难点: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3. 第三课时:形状的魅力教学重点:了解形状的种类和用法,用形状表现物体和场景。

教学难点:运用形状的大小、方向、组合等变化,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和节奏感。

4. 第四课时:色彩的魔力教学重点:了解色彩的种类和搭配原则,用色彩表现物体和场景。

教学难点:运用色彩的明暗、冷暖、纯度等变化,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氛围。

5. 第五课时:绘画创作与展示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创作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构思独特,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展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如线条、形状、色彩等方面的运用。

2.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如构思独特、表现丰富等方面的特点。

3. 评价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意识,如认真观察、积极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材2. 教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彩色铅笔、剪刀、胶水等3. 素材:图片、视频、范画等4. 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辅助教学。

人教四下美术第1课聚聚散散教案

人教四下美术第1课聚聚散散教案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
聚聚散散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点的聚聚散散产生的美术效果;
技能目标:能用点的聚聚散散进行美术创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点的聚聚散散产生的巨大魅力;
教学难点:对学生审美情趣和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美术书、水彩、毛笔、水罐、白纸、彩笔、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组成美术作品最基本的元素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聚聚散散》。

二、名作欣赏:
师:课件出示油画《粉色的音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想
一想:这幅画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生:仔细观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生:分组发言。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这幅画是靠点的疏密变化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生活中的“点”:
师:“点”无处不在,请大家仔细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点”组成的图形?
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生活中有很多图形可以看做“点”组成的气球,比如;许多上升的气球、空中吹起的肥皂泡、一连串的彩灯等等。

四、分组合作,交流分享:
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组合作,创作出你们心中的作品。

师:然后每组拿出作品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生:认真创作自己心中的作品,老师巡回指导。

生:交流分享
师: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作品,指出学生应当改进的地方。

小学美术 四下 聚聚散散-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小学美术 四下 聚聚散散-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聚聚散散》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课程领域:外型*表现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过以AABB叠词为课题的,重堆叠叠一课,同学们对这类外型方法,有过简单的接触。

再学起来比较容易。

本课是外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风趣的课,引导先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领会构图创作中的聚与散的关系。

2本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聚聚散散》一课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并不孤立存在。

教材一直捉住了与先生切身感受联系的一条线:基本恪守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规律。

教学中我多考虑中年级先生的生理、心思的特点,本课强调的不是对抽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先生经过实践体验与外型游戏,尝试运用绘画、拼贴等方法大胆表达本人独特的感受,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外型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绘画对象比较抽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聚集与散开的感受也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经过让先生多动手、多观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表现本人的感觉、心情和丰富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先生探求、关注、创造、表现身旁事物的能力。

经过本课的活动,先生不但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会如何掌握聚与散的变化,而且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精神、丰富的感觉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和综合的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先生了解外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先生经过游戏、实验等掌握不同颜色的点的组合特点,在玩中领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先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欣赏生活中的点的聚散排列规律,了解点的聚散产生的疏密关系,在师生的演示过程中,探求领会丰富变化的疏密排列规律,并适当有创意地尝试运用。

指点先生根据本人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3情感领域:经过欣赏名家的作品和大量的生活中的影像及先生作品,扩大先生视野,加深先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先生的视觉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能表达本人的感觉、心情,丰富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一、教案主题: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美术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及表现手法。

2. 欣赏相关美术作品,分析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

3. 实践创作,体验聚聚散散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及表现手法:教师讲解聚聚散散的定义,举例说明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欣赏美术作品: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的聚聚散散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聚聚散散的艺术魅力。

4. 实践创作: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进行美术创作。

5. 展示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共同进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聚聚散散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创作中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的情况。

3.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资源:美术作品、材料、展示平台等。

八、教学建议:1. 课前准备相关美术作品,以便于学生欣赏和分析。

2.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创作,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发挥创意。

3.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时要注意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九、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聚聚散散主题的美术比赛,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一幅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

六、教案主题: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美术审美意识。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九、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美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2. 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及表现手法。

2.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其表现。

3. 团队协作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能够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将其表现在美术作品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美术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3. 生活物品或照片作为创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和魅力。

2. 讲解: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作为主题,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进行表现。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共同提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创作美术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不同风格的“聚聚散散”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3. 开展美术作品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进行反思。

2. 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反映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的美术作品。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聚聚散散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聚聚散散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聚聚散散教案及反思第1课聚聚散散教材分析:在上两册的教材中,都有过以叠词为课题的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有趣的课,引导学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构图中的聚与散的关系。

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教具准备: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导入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

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

(板书:点线结合)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

”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四、交流体验执教时间:2月20日——2月22日札记:对于吴冠中的作品,多数孩子都不能理解,甚至认为这些画是“乱画”。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讨论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聚聚散散”的场景,以及如何表现这些场景。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讨论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如何在画作中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3. 教学过程:导入、观察与讨论、实践操作、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的周围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尝试用画作表现出来。

2.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聚聚散散”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实践中,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的绘画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三:分析优秀学生作品,
观察图片视频,回答问题。花儿开放经历了由聚到散的过程,让大家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
纤细柔和的线条如少女的长发,点点嫩绿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回大地的气息。
学生赏析,进行点评。
让学生感受聚散的动态带给人的冲击力,聚散虽短,但是给人的印象却是永恒的。
分析总结聚散的表现手法,即点线结合,有聚有散。
进一步总结聚散的表达方法,
将聚散之美升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感上
学生可以凭自己的感受说出表达聚散的方法
活动四:课堂作业
要求:用自己准备的工具做一幅表现聚散的作业,画面要有层次感,富有节奏。同时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活动五:作业欣赏点评。
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可以请教老师。
学生说说同学的作品
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学生自己的方法去表现聚散
揭示课题
学生回答
放学的时候
看电影的时候
让学生初步认识聚散现象,并尝试爱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出聚散现象。
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举得例子举一反三说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聚散现象。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教师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烟花绽放,蚂蚁搬家,花儿绽放的瞬间),同学们说说美不美,为什么美?
活动二:赏析吴冠中的《春如线——疏密》,学生描述作品,并说说感受
同学之间要互相吸取优点,懂得欣赏他人。
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自己动手,表现自己的情感即可。
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
聚聚散散
聚散的作用:是画面有层次感
聚散的方法:点、线、面、结合,喷洒、粘贴、滴、画
教学反思:“点线结合,有聚有散”是本节课的主题,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还是很难把握,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表现的是抽象的东西,对于一些学生比较困难,老师应该找一些好的素材让学生临摹。
美术导学案
蔚村小学



课题
聚聚散散
课时
1
课型
欣赏实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聚散之美
2、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聚散之美
3、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感受聚散之美。
教学难点: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聚散之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指导评价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不知道经历过这样一种现象没,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下:校长开完会宣布结束时,过两三分钟,会场中间还是密集的人群,四周疏散的人群呈放射状,如果俯瞰这一场景,觉得还挺美,类似的场景大家还知道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