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一.导入
有些诗句,我们也许不知道他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的对接。PPT展示辛弃疾的诗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相关知识。PPT展示时代背景。
二.新课
(一)朗读全词,研读上片
1.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个人朗读,学生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大家都已经读出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整首词,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都写了什么内容呢?
上片满眼风光,滚滚长江,历史遗迹(北固楼),引发的千古兴亡的感慨。
3.你能不能指出上片都应用了那种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
4.那你能不能用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来概括一下上篇的内容?
上片描写了北固楼美好的风景,抒发了作者千古兴亡的感慨之情。
5.眼前的风光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感慨呢?
京口一带已经被侵占,作者登上北固楼,一下子就想到,如此大好河山却成了金人的统治区,想起了昔日的的情景,所以就引发了无限感慨。
6.展示老师也写了一段文字,探究了一下词人当时的心境。
PPT展示:你站在北固亭上,满眼风光,秀色江南,一派温婉繁华,你却不愿流连于此,极目远眺,寻找你中原的故乡。中原却隐藏在不可望见的北方,唯有长江滚滚,奔向远方,咏叹千年间的兴盛与衰亡。
7.小结:词的上片两次连续发问,问风光,问兴亡,诉说着词人对中原故土的不尽的怀念之情,我们现在再一起读一下上篇的内容,想象一下你就在京口,感受一下作者当时的所感所叹。
8.学生齐读上片内容
(二)研读下片内容
1.京口这个地方曾经是东吴建立都城的地方,那么词人在下片集中在三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人物身上,运用了很多典故,检查前一天老师给大家留的作业:回去查看典故,并尝试着说一下典故的作用,学生展示。
内容要点: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句话引用的典故是,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词人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典故,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
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无能之人。
2.教师点拨:辛弃疾最善于运用典故,在这首词当中,作者运用这些典故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他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也抒发他这种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心情。
3.中心:学生齐读课文,在头脑中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概括中心。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板书:表达壮志难酬,及对朝廷的不满。
4.小结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我们说辛弃疾的词,词风多种多样,《南乡子》豪迈昂扬,充满了英雄气概,老师今天还选了一首辛弃疾的另一种风格的词《西江月遣兴》来和《南乡子》做个比较,看看两首词有什么异同。
(三)分析《西江月遣兴》
1.教师范读,学生说听出了什么?(借酒浇愁的苦闷)
2.学生朗读。
指名读、小组读
3.找出体现作者苦闷的句子: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那么他到
底愁什么啊?壮志难酬
3.事实上确实如此。辛弃疾一生的夙愿就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无奈生不逢时,他只能借酒浇愁,词的下片,他便回忆了自己昨夜醉倒的情景,他醉得怎么样啊?
4.学生朗读“醉”的部分,并回答问题:他问松,疑松,推松
5.再读一遍,我们大家一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醉汉的形象。
6.描写醉汉:好了读完了,大家头脑中是不是都有一个完整的形象了?那老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我们把辛弃疾当时的醉倒的形象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可以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皆可。
7.学生写好后展示。
5.总结:
全词正是围绕这一个“醉”字落笔,借“醉”抒愁写愤。这与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中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有着相同的写法,《醉翁亭记》是以“醉”写乐。而《西江月》是以“醉”写愁,醉只是表象,什么才是实质啊?(愁)。
板书:以醉写愁壮志难酬
(四)教师小结: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赞叹的是坐拥了半壁江山却仍不满足,敢于曹操刘备争雄的少年英雄,曲折地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的不满;《西江月·遣兴》描绘了松边醉倒的词人,虽然醉言诳语,实际上却是针砭现实的不满。同样是抒发壮志难酬,一个囊括时空,怀古伤今,从宏观的角度发出感慨,一个松边醉倒,以个性独立不阿的形象抒写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