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植被的保护与发展 欧晓昆金振洲
武定县干热河谷地区造林现状及发展对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au oo foett ni y& Ho ie alyo ttsQu f frs i Dr A ao n t vrV l f R e
维普资讯
林业调 查规 划 20 .e. 【) 0 — 0 O6De3 6 :11 15 1
F rs Iv no y a d P 柚 岫D o et n e tr n I g
CN 3— 1 7 , I S 17 5 1 2S S N 6 1—3 6 18
W u i u t n o n e me s r sf rt e De eo me t dn Co n y a d C u tr a u e o h v lp n
Y ANG a g I A n
( fc f a rl o s Po c o , rsB r u - d ony Wui 10 o i o N t a F r t rt tn F et ue Wui C ut, dn6 60Y e u e ei o a o f n 5
rt n pat eo e eyas n d ti.s e ai rci v rt er 。I e l 咖 o c h a s c se cl n ed d s o e dig . u h a x el tse sa t n s el s e n rg n
t e se is ee t n;c t me t o tr ee t n,a oet ga g t me t ou n n r r gw l m k r p ce l i e s co ac h n r e tni f wa r o f rsi tf h n i mo n ,fc so ut i l a e un i h f et i dy& h t v r alyae e sc es 1 teafrs t n i r o ao n o e l rab u c sf . i f v e u Ke r s r ywo d :dy& h tf e a e ;a oett n res ce l t n;W u i o ny o vrv l y f rs i ;t p i s e i i ao e e se c o dn C u t
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相似性
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相似性张建利;沈蕊;施雯;柳小康;欧晓昆【摘要】选择金沙江干流及支流小江干热河谷典型草地,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其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支流干热河谷草地植物分布特征、群落结构、种群习性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结构自上游至下游,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的比例逐渐增加,灌木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比例逐渐减少;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是以多年生草本为主灌木为辅的群落结构类型;支流小江干热河谷群落中,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种类比例相同,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比例较低.(2)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草地群落中,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为优势种群,次优种群随地理环境的改变而不同.(3)金沙江干热河谷存在种群扩散通道作用,但种群扩散通道作用受扩散距离的影响.(4)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种群的扩散、定居受到经向、纬向的影响.【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0(026)006【总页数】6页(P1272-1277)【关键词】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草地;群落结构;相似性【作者】张建利;沈蕊;施雯;柳小康;欧晓昆【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干热、蒸发量大、干湿季分明等特殊气候特征,使该地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1-3]。
河谷区域属典型干热河谷气候,自然植被中乔木层发育欠佳,形成了以稀树灌草丛为主的顶级植物群落结构类型[4-7]。
干热河谷植被的保护与发展 欧晓昆金振洲
干热河谷植被的保护与发展欧晓昆金振洲(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摘要干热河谷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些大江河中上游河谷地区常见的一类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景观单元,通过对这些干热河谷地区的人文环境,包括开发历史及植被的现状的分析,认为人为活动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当今干热河谷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动力。
该地区的植被具有特殊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利用的潜力,但更需根据已有的技术经验,保护和发展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
关键词干热河谷植被保护发展干热河谷,顾名思义就是又干又热的河谷地貌地区的统称。
地处云南、四川两省不同地区的干热河谷由于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其人为影响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自己不同的生态特点。
作为干热河谷生态系统基本单元的植被在当地的环境影响下产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在人为作用日益加强并最终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影响到干热河谷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时候,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面临艰巨的任务,而干热河谷植被的合理利用、现有植被的保护和植被的发展是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主要内容,也是干热河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滇、川两地的金沙江,以及元江、怒江、澜沧江、红河及其支流的流域地区(杨一光,1991)。
干热河谷地区的经济开发已在许多地区实施并在当地的经济及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
如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云南元谋冬季和早春,蔬菜运达国内各省区的140多个地区;元江河谷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及甘蔗,也很有名,仅芒果的年产值就达到数百万元;怒江河谷的小粒咖啡也是世界有名,倍受注目。
目前在干热河谷地区种植芦荟、印楝又成为时兴。
干热河谷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经济发展不仅对干热河谷地区本身的经济和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对附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影响。
但干热河谷地区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原生植被受到毁灭和破坏,致使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低,而森林的覆盖率更低,水土流失强度及范围加大。
金沙江干热河谷侵蚀陡坡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金沙江干热河谷侵蚀陡坡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聂小军1,2,张建辉1*,刘刚才1,南岭1,2, 苏正安1,2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植被恢复关系到金沙江干热河谷陡坡冲沟侵蚀的发育,土壤质量的演化。文章以元谋干热河谷侵蚀陡坡为例,通过测定植被恢复地与侵蚀裸地的土壤质量,探讨了植被恢复对侵蚀陡坡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侵蚀陡坡植被恢复有效地防止了土壤侵蚀的发生。与侵蚀裸地相比,植被恢复地土壤剖面层次保持完整,母质层以上有明显的A、B层,土壤厚度变异小且厚度大,物理性粘粒含量高,基本保持着母质为粘土层的变性燥红土质地粘重特征。植被恢复在3年多时间内对土壤紧实度尚没有起到明显改善作用,土壤容重依然偏大。植被恢复对雨季陡坡土壤水分的改善效果好,而在旱季改善效果不好。雨季,植被恢复地水分含量高,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不明显。旱季,植被恢复地与侵蚀裸地土壤水分状况相似。两种类型的坡地土壤水分含量都很低,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明显,而且土壤水分含量沿向下坡方向降低。植被恢复减弱了陡坡土壤侵蚀带来的有机质流失,促进了有机质的积累。因此,针对目前植被恢复的不足,采取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保土保水,提高土壤水分储量,减小土壤水分的时空差异,同时降低土壤紧实度,是今后侵蚀陡坡植被恢复值得考虑的一项工作。
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
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摘要: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消落带涉及面广,自我修复缓慢,因此,干热河谷生态治理难度较高。
在干热河谷生态治理中,需要了解其具体形成,加强植被恢复,提升干热河谷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才能保障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效果。
本文对干热河谷治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较为特殊,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经过长期演化,相应地区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气候、植被、土壤等有着鲜明的特点。
干热河谷生态治理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植被恢复种类,采取有效的植被恢复技术,恢复干热河谷生态系统,这对干热河谷地区地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干热河谷的定义与形成1.1定义干热河谷指的是高温、低湿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相应区域内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但气候比较炎热,降雨量较少,且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区域生态系统极端脆弱。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包括金沙江、沅江、怒江、南盘江等区域,相处地区为云贵高原,土层较厚,森林覆盖率不到5%,大多裸露的红土。
1.2形成在传统的生态研究中,很多人认为乱砍滥伐是造成干热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比如有些人认为云南干旱主要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因此,很多人因此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
但在相关生态环境研究中,干热河谷已经形成几万年,导致干热河谷地区荒芜的主要原因是低纬度高原大江两岸的横断山脉深度切割的地貌特征,并非人为因素所导致,同时,干热河谷气候也是导致云南发生干旱的重要因素。
干热河谷地区地貌特殊,相应气候也较为奇特,导致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是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干热河谷地区,水汽凝结时会释放一定的热量,相应的水汽湿度也会逐步降低,进而会增加相应地区的气温度。
由于干热河谷地区的河谷地段地形封闭,受到干热的影响,相应地区的水分会不断被损耗,森林植被也就难以恢复,长期缺水也就会造成土地荒芜,进而形成大面积的裸土和裸岩地。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
油桐余甘子马桑麻疯树戟叶酸模牛角瓜两头毛地果胡建忠(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位于西南岩溶区(Ⅶ)的二级区滇北及川西南高山峡谷区(Ⅶ- 2)内,主要指云南鹤庆中江河口至四川布拖对坪全长约880 km 的干流及其支流流域,大致范围包括云南省的大理州、丽江州、楚雄市、昭通市、曲靖市、昆明市等和四川省的攀枝花市、凉山州、宜宾市。
区内地表温度可达70~75 ℃,湿度很低,造林绿化工作非常艰巨。
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缺水使大面积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丧失殆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开展本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选择及科学配置,既是生态修复之必需,也是满足当地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政府行为。
一、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加速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在云南、四川两省多地干热河谷区,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油桐(Vernicia fordii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戟叶酸模(Rumex hastatus )、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 )、地果(Ficus tikoua )、葛(Pueraria lobata )、两头毛(Incarvillea arguta )等一些乔、灌、草和藤本植物,可以作为快速恢复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的先锋植物。
这些植物不仅抗逆性强,而且普遍具有经济开发价值,可供生产实践中选择应用。
二、自然封禁与人工种植相结合,有序推进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在云南、四川两省干热河谷区,全封禁恢复坡地的植物种类很多,有车桑子、蔓草虫豆(Cajanus scarabaeoides )、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 )等;半封禁恢复坡地的植物种类也不少,有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 )、山豆根(Euchresta japonica )、蔓草虫豆、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 )等;人工恢复坡地的植物种类还较少,主要有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 )、香根草(Chrysopogon zizanioides )和紫花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均为单一植物群落,而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 )人工种植林地中,会有车桑子、山豆根、黄茅等出现。
海拔梯度下元谋干热河谷植物群落特征
海拔梯度下元谋干热河谷植物群落特征余娇娥;司宏敏;吴雪涛;张彧;苏文华;周睿【摘要】大尺度环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的响应是植物生态学的热点问题,有关元谋干热河谷内的特殊环境条件如何影响物种多样性以及干热河谷植被的分布上限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以元谋干热河谷10个海拔梯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探讨了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对不同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干热河谷内群落的总盖度与海拔之间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随着海拔升高,群落的总盖度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最低值(63%)出现在海拔1400 m 处,最高值(89%)出现在海拔2000 m处;灌木层盖度与海拔呈现显著正相关趋势,最低盖度(28%)出现在海拔1100 m处,最高(68%)出现在海拔2000 m处;草本层盖度与海拔呈现出显著负相关趋势,最低盖度(53%)出现在海拔2000 m处,最高(73%)出现在海拔1100 m处;(2)丰富度指数(S)总体上呈现出沿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强的趋势,变化范围为2~15;Shannon-Wiener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与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变化范围分别为0.53~1.06、0.12~0.23;Simpson指数(D)则与之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变化范围为0.08~0.02;(3)相异性指数SI在海拔1400~1500 m处达到最大值(0.8),Cody指数较小,为0.5,表明此处β多样性最小,物种更替速率最慢,群落处于较稳定状态.结果表明,干热河谷植被的分布并不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且干热河谷植被的分布上限在海拔1400~1500 m处.研究结果对维持和管理河谷植物多样性,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27)011【总页数】6页(P2017-2022)【关键词】河谷植物群落;α多样性;β多样性;海拔梯度【作者】余娇娥;司宏敏;吴雪涛;张彧;苏文华;周睿【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 130023;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X173植物群落是植物在长期环境变化中自我调节和适应而形成的集合体(Lieth,1975),物种多样性是群落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成群落结构的基础。
云南干热河谷优良牧草的筛选
云南干热河谷优良牧草的筛选龙会英;钟声;张德;薛世明;金杰;吕玉兰;史亮涛【摘要】1999~2011年,针对云南干热河谷自然生态条件,从国内外收集、引进278份牧草资源.根据牧草种质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习性,开展了137份牧草资源调查,经生育期、营养价值、生产价值及抗逆性评价,筛选出热研4号王草、红象革、热研8号坚尼草、多花黑麦草、百喜草、新银合欢、木豆、热研2号柱花草、甘农3号紫花苜蓿、提那罗新诺顿豆等一批适应干热河谷种植、应用在本区生态养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优良牧草.这些牧草表现出一定的速生性,生长季生物产量高.其中热带牧草抗逆性强,能够抵御干热河谷高温干旱生态环境;豆科牧草粗蛋白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期刊名称】《热带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干热河谷;优良牧草;筛选【作者】龙会英;钟声;张德;薛世明;金杰;吕玉兰;史亮涛【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元谋651300;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21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元谋651300;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21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元谋651300;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保山67802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元谋65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4干热河谷是指横断山脉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类型。
我国干热河谷面积约3.2万km2,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台湾省西北部、海南省西南部、四川省西南部的金沙江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省干热河谷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约1.2万km2,主要为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干流及某些支流[1-2]。
受高山峡谷地貌和焚风效应的影响,区内气候干热,植被较为单纯,为“河谷型萨王纳植被”[3-4],土壤以燥红土为主[5],抗蒸发能力弱、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是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6-7]。
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干季光合光响应生理参数
) 种 科 学 界 定 低 光 强 范 围 的 方 法,以 期 为 光 合 光 响 应曲线特征参数的准确求解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并为干热河谷生境下植物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
)! 材料与方法
!" !#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位于云贵高原云南省境内金沙江中段的
元谋县。元 谋 县 地 处 云 南 省 北 部,位 于 ).)2 0-3— ).-2..3 4,-02,.3—-/2..35 之 间,海拔约 ) ).. 6, 属典型的干热河谷 气 候 特 征,雨 季 约 0 个 月( /—). 月),降水 集 中,但 连 续 降 雨 日 数 较 少,昼 夜 温 差 不 大,空气闷热;干 季 /—1 个 月( )) 月 至 翌 年 0 月 ), 主要为 ",,,0 月,年 降 水 量 /)"7 * 66,其 中 /—). 月 份 降 雨 占 全 年 降 水 量 的 *-8 ,年 蒸 发 量 " +,17 + 66,年均空气相对 湿 度 0"8 。试 验 区 土 壤 以 燥 红 土 为 主 ,干 旱 瘠 薄 ,水 肥 条 件 极 差 。 自 然 植 被 以草丛为主,杂以 灌 木,稀 少 乔 木,称 为 半 自 然 稀 树 草原或稀树灌草丛。 !" $# 试验材料
! 第"期
段 爱 国 等 :干 热 河 各 主 要 植 被 恢 复 树 种 干 季 光 合 光 响 应 生 理 参 数
/*
型 系 统 的 核 心 组 分 ,光 响 应 曲 线 特 征 参 数 的 确 定 ,对 了 解 光 反 应 过 程 的 效 率 非 常 重 要( #$%&’( !" #$%, )*+,)。通过光响应曲 线 可 计 算 弱 光 条 件 下 植 物 叶 片的光合作用表观 量 子 效 率,有 助 于 确 定 光 合 机 构 是否正常运 转( 陈 根 云 等,-../ ),而 饱 和 光 合 强 度 可了解植物一定环境条件下的潜在光合作用能力。 光响应曲线的拟合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些机理模型与经验模型被研制并用于光合光响应 曲线特征参数的求 解,而 众 多 研 究 实 例 表 明 这 些 光 响应模型均具有各自不同不足之处。如通过直角或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途径所给出的光饱和点远小于实 测值( 刘宇 峰 等,-..0;步 秀 芹 等,-..1 ),如 何 科 学 准确地求算光合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是值得不断深 入探究的问题。
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
南涧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1、生态环境特征1.1地理概况地处横断山脉小江深大断裂带上,山势陡峻,河谷深切,褶皱裂隙发育的生态脆弱带,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格局受到近期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作用,加之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泥石流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弱,交通设施和人民生存受到威胁,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1.2气候特征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指海拔695米--2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峡谷地段,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高温、干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垂直差异大,水平差异小的立体气候显著,干湿季明显,雨热基本同季,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872.91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强度14.0万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313.1小时,太阳入射角较大,变化范围在87°21′—40°27′之间。
高原空气稀薄、清新、阳光透射率强,光谱中的短波成份多,利用率高。
季风效应显著,干湿季分明。
河谷深切,焚风效应显著。
年降雨量少,约700--890mm,88%降雨集中在5 —10月,相对湿度50 — 59%mm,年蒸发量在2500 —4000mm,年均干燥度2.5,旱季干燥度为11.2,属半干旱气候。
1.3地质—地貌简况境内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地貌,反差强烈,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仅占2.7%,成层排列,以河谷盆地为中心,中山纵贯南北,高山对峙东西,小江从南向北贯穿全市。
地处小江中游的深大断裂带,既有垂直方向的振荡运动,也有显著的水平方向的扭动,构造带内断层交错,褶皱发肓,岩层古老而破碎,岩性软弱而易塌,为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1]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给土壤侵蚀,地表松散物质的积累和输送过程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各种生态环境灾害应运而生。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特定的地貌条件的作用,山坡陡峭,斜坡物质稳定性差,在水力、重力的作用下,易于形成水土流失,山地垂直自然带幅又受坡向、坡度、地下水、风化壳等的影响,致使带幅窄,递变急剧,微域差异显著,使每一个自然带的环境容量小,经受不了外界的冲击(特别是森林植被的破坏),一旦某要素被破坏,系统无法自偿,环境就发生崩溃,由于自然带幅窄,通过大气环流,地表径流,动物活动等方式,使山体重力侵蚀明显,容易产生一带受破坏引发多带的连锁反应,暴发山地灾害。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8个造林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变化
T ersh so e h ti a esn te id x o a rstrt n df i WS h eu h w d ta n ri sao h n e fw t a ai e c n e u o i t( D)o n ie os t e sei fi gn u r p ce d e s
收稿 日 : 00 1- 期 2 1 .1 5 2
基金项 目: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 (0 14 0 -- ) “ 2 10 0232 ; 十二五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 目( 0 I A 0 ) 2 I B D 4 的研究 内容 作者简介 :李 昆(9 8 ) 男 , 15 一 , 云南墨江人 , 研究员.
Ab ta t h ae cp yilg feg tt es e isgo igi r n o alyo n h vrw ssu id sr c :T e w tre o h s aRie a tde . o e n e J
e c p c ca ma g i De W i d ;a d t e e e it o vo s c n itn y i c p y ilg c lc a a trs c mo g x e t a i n u m l . n h r xss b i u o sse c n e o h s o ia h c e i i s a n A o r t
Ke r s:d n o al y; f r sain te p c e e o y i lg y wo d y r a d h tv l e af e tto r e s e is; c ph soo y o
我 国西南 横 断 山脉 东 侧 属 于 背 风 坡 下 沉 区 , 受
ln . T r e mo e e o h soo ia i lrt s a n h e e r e s ce ie he e a r c p y ilgi lsmia i e mo g t e s v n te pe is whih a e s ia l o fo e t to r c i c r u t b e f r afr sa in
云南干热河谷葡萄园生草栽培关键技术
2023年第40卷第11期云南干热河谷葡萄园生草栽培关键技术郭淑萍,张永辉,金杰干热河谷受地壳运动和河流切蚀影响,形成河谷下陷,河谷深切引发河谷内部相对封闭,昼夜温差导致山谷风形成局部环流,造成下部温度较高且湿度较低,与周围湿润和半湿润的环境形成明显差异[1-2]。
云南干热河谷面积约3.8×104km 2,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红河和澜沧江流域[3-5],具有干湿度分明、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年较差小、气候垂直变化大、热量资源充足[6-8]等特征。
≥10℃积温在6000℃以上;年平均气温20~24℃;极端高温达40℃以上;降水相对较少,年降雨量580~1200mm ,90%降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6—10月),年蒸发量2600~3700mm ,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以上[9-10](见表1)。
截至2022年末,云南葡萄种植面积4.0万hm 2,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主栽品种为红地球、夏黑、阳光玫瑰、克瑞森、水晶、无核白鸡心等。
干热河谷地区葡萄种植面积约3.21万hm 2,占云南葡萄种植面积的80.25%。
该区葡萄栽培不需要埋土防寒,而且具有早熟、高产、稳产、高值、生长好、果实品质优等特点。
但干热河谷地区土层薄,砂石含量高,土壤贫瘠,保水保肥能力较差;葡萄园清耕,行间土地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夏季高温,葡萄着色难、易日灼、白粉病严重,长期清耕会导致葡萄园生态退化。
葡萄园生草后能降低园内温度,提高空气湿度,有利于果园小气候的形成,缓解高温造成的伤害,改善葡萄着色,提升葡萄果实品质,提高优果率,还可以增加地表覆盖,防治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为葡萄园土壤改良、气候条件改善、提高土壤通透性和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葡萄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与当代所倡导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相符,在减少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元谋干热河谷植物园,云南元谋,651300)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项目“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果园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202305AQ350006);科技部项目(G2022039005L);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1001405);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生物资源数字化开发应用”项目;云南省省级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资助。
浅谈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森林资源保护对策
浅谈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森林资源保护对策作者:张伟强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根据元谋县现有林地面积14592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85%,森林覆盖率46.2%的现状,得出元谋县森林资源匮乏,需要进行保护的观点。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政府重视不够,造林资金投入不足,植树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民众保护意识淡薄,林业产业发展滞后等;进而提出应提高认识,大力培育林业产业,合理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加大执法力度和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保护措施,达到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建设美好家园。
关键词:元谋;森林资源;匮乏;保护对策前言森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以“元谋人”、“土林”和“天然温室”而闻名遐迩。
万亩土林,既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令游人惊叹赞美,同时林地的退化、沙化、荒漠化也默默的提醒着元谋人保护森林资源、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且任重而道远。
1 元谋县县情元谋地处滇中高原北部,隶属云南省楚雄州。
国土面积203085公顷,人口21.3万。
其中有农业人口约19.1万人。
年均降雨量仅613.8毫米,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2835.9米,最低海拔989米,相对高差1938.9米;垂直气候明显,形成四个不同层次的水平气候带[1]。
2 元谋县森林资源状况元谋县现有国土面积203085公顷,林地面积14592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85%,其中:有林地72335公顷,疏林地53.5公顷,灌木林地46081.4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3041.6公顷,无立木林地837.5公顷,宜林地13556.9公顷,苗圃地和辅助生产林地21.4公顷。
森林覆盖率46.2%[1]。
3 元谋县森林资源匮乏的原因及成因分析元谋县森林资源匮乏主要原因是:一由于人口增长、生产生活用材和烧柴消耗、大面积森林被砍伐林地变成了农地,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二是“大跃进”时期砍树烧炭大炼钢、铁、铜;三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无人管护;四是资金投入少,重砍轻造;五是政策多变,群众无造林的积极性,新林造不起来,原有林木又管不住。
金沙江干热河谷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金沙江干热河谷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万丹1*,周火明1,卢阳1,金可1,于江2,张乾柱1,胡月1,闫建梅1(1.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重庆分院,重庆400026;2.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成都610023)摘要: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重要的水利水电开发区。
该区域水电站水库建成运行后将产生大面积库区消落带,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环境。
本文从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库区消落带植被现状、物种筛选、植物生理生态响应、植被恢复模式与技术、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等方面概括总结了该区域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现状。
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库区消落带现有植被恢复研究实践不足的现状,提出该区域植被恢复宜根据地形地貌,结合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综合利用多种生活型植物的植被恢复思路,指出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未来研究重点,包括实践与示范、生态系统长期动态监测和管理政策研究等方向。
关键词:消落带;植被恢复;干热河谷;金沙江中图分类号:Q948;X1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347(2021)03-0009-13收稿日期:2020-09-23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KSF2019413/CQ );长江科学院研转基金(CKZS2017013/CQ )。
作者简介:万丹(1992—),女,硕士,主要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
E-mail:*****************引用格式:万丹,周火明,卢阳,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1,6(3):9-21.Citation format :WAN D,ZHOU H M,LU Y,et al.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water-level-fluctuating zone of dry-hot valley reservoirs in Jinsha River[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 ,2021,6(3):9-21.DOI :10.19478/ki.2096-2347.2021.03.02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Water-level-fluctuatingZone of Dry-hot Valley Reservoirs in Jinsha RiverWAN Dan 1*,ZHOU Huoming 1,LU Yang 1,JIN Ke 1,YU Jiang 2,ZHANG Qianzhu 1,HU Yue 1,YAN Jianmei 1(1.Chongqing Branch Institute,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Chongqing 400026,China;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epartment of China Three Gorges Projects Development Co.,Ltd.,Chengdu 610023,China)Abstract:The dry-hot valley of Jinsha River is an important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development zone,where large wa⁃ter-level-fluctuating areas are generat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hydropower stations,and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seriously influenced.This paper reviews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riparian zone in the aspects of species selection,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responses,techniques and evaluation of eco-efficiency,and presents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chemes in the zone by com⁃bining bio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with a variety of living plants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y.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attention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paid to some key issues,including practice and demonstration,long-term dynamic monitor⁃ing of ecosystems and management policies in the riparian zone.Key words:water-level-fluctuating zone;vegetation restoration;dry-hot valley;Jinsha River三峡生态环境监测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2021年09月Sep.2021第6卷第3期V ol.6No.3□消落带生态环境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第6卷第3期11等[10]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秭归段海拔156~175m区段植物群落动态研究发现,在经历4次水库水位涨落之后,该区域原生植物由55科147种减少至14科39种,物种数量减少了73.5%,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成为优势种,木本植物比例降低。
金沙江干热河谷希蒙德木造林技术及幼林生物量分配
金沙江干热河谷希蒙德木造林技术及幼林生物量分配李晓清;高捍东;李荣伟;曹小军;罗阳富【摘要】希蒙德木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适宜种植.研究表明:微生境造林是解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希蒙德木造林的有效途径之一,直播造林以雨季末期(秋季)较佳,植苗造林旱季优于雨季;希蒙德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 年生时干、枝、叶和根生物量增长最快,植株花生物量4年生时开始大幅度增长;各器官生物量分配随树龄变化而变化.【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27)002【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希蒙德木;造林方式;生物量;干热河谷;金沙江【作者】李晓清;高捍东;李荣伟;曹小军;罗阳富【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珙县林业局,四川巡场 644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25.7希蒙德木[Simmondsia chinensis(Link.) Schneider],又名火火巴(Jojoba),为希蒙德木科希蒙德木属,该科属仅此1种,天然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的沙漠或半沙漠地区,是一种非常耐高温和干旱的常绿灌木树种[1].在年降雨量380~450 mm,pH值5.0~8.0的砾土、粗砂土、细砂土及壤土上均可生长.种子富含一种液体蜡,其含量达44%~62%,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机械润滑、医药等领域,也可做合成香料的原料之一,甚至还可作无胆固醇的食用油,用火火巴油制成的洗发剂风行美国[2-5].我国南方10多个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种,还开展了希蒙德木在我国引种适生区域、育苗、栽培技术以及无性繁殖技术[6-13]等方面的研究,生物量研究却未见报道.生物量是植物获取能量能力的主要体现,对植物的发育和结构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希蒙德木造林方式以及幼林生物量,旨在为希蒙德木优质高产栽培和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四川会东县可河乡大坪村,该地区属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类型,海拔 950 m,年平均气温21.3 ℃,极端最高温39.5 ℃,降雨量为 760 mm,蒸发量为 2 424.3 mm,日照时数 2 686.1 h,空气相对湿度55%.试验地土壤为紫红色砂岩上发育的沙壤,其pH值为8.64,水解氮含量 28.86 mg/kg,速效磷含量8.38 mg/kg,速效钾含量323.13 mg/kg,有机质含量0.748%,> 0.002mm 粒级的土壤颗粒含量达到42.16%.主要植被为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林地水土流失严重,表层土壤几乎流失贻尽.1.2 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所用希蒙德木种子均来源于以色列.1.2.1 造林试验(1) 直播造林分别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造林,重复3次,每个重复小区为667 m2,播后30天观测种子出苗率,90天后观测保存率.种子在播种前经过催芽处理,播种后每7天浇水1次(期间降雨除外),播种30天后停止浇水.(2) 植苗造林苗木类型分为种子育苗和扦插苗,以不同季节(雨季和旱季)造林,采用2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重复3次,每个重复100株,90天后调查保存率和抽梢情况.每个小区整地、底肥等其他措施基本一致,均没有采取遮荫处理,仅雨季造林后7天内不下雨的情况才灌溉1次,旱季造林每7天灌溉1次.种子育苗苗龄为120天,扦插苗来源于扦插试验生根苗.(3) 微生境造林针对插枝荫蔽、间作和半幅荫蔽3种处理,采用直播造林方式,每个试验设计为200株,重复3次.底肥为过磷酸钙100 g+1 kg 农家肥,2002年9月10日直播.灌溉处理一致.造林1年后观测保存率和生长情况.1.2.2 生物量测定分别不同年龄的林分,调查树高和冠幅,选取生长正常的平均木3株,整株挖取根系,分别干、枝、叶、根和花称重并用电子天平称重取样,带回实验室,在85 ℃下连续烘48 h后称重,然后换算各个器官的生物量.1.2.3 统计分析采用Excel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直播造林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由于特殊的干热气候条件,植被恢复十分困难.希蒙德木种子颗粒较大(千粒重1kg左右),直根性强,适宜于直播造林.经方差分析,不同季节播种对种子出苗率和保存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表明:春夏秋季直播出苗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季节直播造林保存率差异却达到显著水平(表1),依次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春夏秋季地温相对较高,播种后子叶出土较快,而在冬季地温相对较低,子叶出土较慢.经观测,冬季播种后子叶在1月中旬基本上能够完全出土,出苗率达到90.4%.表明冬季直播造林,其种子出苗速度较慢,管理时间相对较长.同时由于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春季特别干燥,地表温度较高,刚出土的幼苗很容易被日灼,夏季又是这一地区的雨季,降雨量较大,容易出现烂根现象.综合分析,直播造林以雨季末期(秋季)较佳,此时气温相对适宜子叶出土和幼苗生长,同时,还有少量雨水,可减少灌溉次数,降低工作量和生产成本.表1 希蒙德木直播造林不同季节出苗、保存差异播种时间(月-日)出苗率/%保存率/%03-15(A1)98.8a25.3abc07-09(A2)94.7a18.9abc09-15(A3)95.9a84.8a11-20(A4)27.3ab50.2ab注:表1中“a,b,c”表示0.01水平显著.2.2 植苗造林植苗造林是最为普遍的一种造林方式,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也不例外.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明:苗木类型和造林季节均对造林保存率有显著影响,而苗木类型对造林后苗木生长影响不显著,仅造林季节对苗木生长影响较为显著.这是由于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雨季期间,个别时段降雨量较大,降雨期持续时间较长,再加上如果土壤排水不良,希蒙德木幼苗很容易死亡;旱季则相反,人工灌溉容易控制水分.生长方面,则是由于冬季气温太低,植株生长相对缓慢一些.希蒙德木扦插苗和种子育苗在造林成活率方面差异较为显著,但不同类型后期苗木生长差异不显著.总的来看,种植希蒙德木,植苗造林旱季优于雨季.表2 植苗造林试验结果苗木类型造林季节保存率/%抽梢/cm种子育苗雨季(7月份)46.95.7旱季(1月份)90.73.2扦插育苗雨季(7月份)50.26.9旱季(1月份)95.73.8表3 方差分析分析指标差异来源SSdfMSFP-valueFcrit保存率苗木类型45.17371145.1737114.39839∗0.0052785.317645季节2899.45212899.452924.1537∗1.49E-095.317645交互11.86072111.860723.7804150.0877585.317645剩余25.0993183.137414总计2981.58611抽梢苗木类型2.4312.438.601770.0189155.317645季节23.52123.5283.25664∗1.67E-055.317645交互0.2710.270.9557520.3568935.317645剩余2.2680.2825总计28.4811注:表3中*表示0.05水平显著.2.3 微生境造林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造林地裸露,地表温度高,蒸腾作用强,对于生长较为缓慢的树种,这些因素对苗木生长极为不利.微生境造林生态效应是显著的,蒸腾失水降低,苗木的抗旱性增强.微生境造林主要是指在造林地采取人为的遮荫措施.插枝荫蔽:在较裸露的造林地上,人为制造荫蔽环境,选5~7根 50~70 cm 长的树枝,呈圆台状插于苗穴四周.间作:在造林地上少量地套种高秆作物,如玉米等.半幅荫蔽:在植苗(播种)穴旁插上1块整瓦,角度为45°~60°,方向正对着东方. 表4 微生境造林试验结果处理保存率/%树高/cm插枝荫蔽(A1)85.9a45.3间作玉米(A2)80.6a46.7半幅荫蔽(A3)82.3a42.2对照(A4)25.4ab40.3注:表4中“a,b,c”表示0.01水平显著.从表4可以看出,经过遮荫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希蒙得木直播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造林1年后,其保存率几乎是未作处理的3倍以上.苗木生存的微生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微生境造林能够提高林木生长量,但差异不显著.经多重比较,不同的遮荫方式处理间,其保存率和生长量差异不显著,这为生产实践中带来了方便,更利于操作.试验证明:微生境造林是解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希蒙德木造林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在生产中广泛推广.2.4 希蒙德木生物量2.4.1 单株生物量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定量数据基础,对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固定、消耗、分配、积累和转化及评价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重要意义.林木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布状况会受树木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深刻影响.在希蒙德木2年生时大多植株虽然已经开始开花,但单株开花量少则1~2朵,多则10余朵,没有统计其生物量.希蒙德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6年生时其单株生物量为 5 343.97 g,在2年生时干、枝、叶和根生物量增长最快,植株花生物量在4年生时开始大幅度增长见表5.表5 希蒙德木不同树龄单株生物量及分配树龄/a干/g枝/g叶/g根/g花/g总计/g11.621.305.182.310 10.41298.8263.5342.97122.090327.413238.20165.2468.12191.080.57663.214790.5 9766.30441.02404.544.042406.4751124.26811.51997.00560.127.203500.09 62052.95967.191099.161169.6954.985343.972.4.2 产量结构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通常以生态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的生物量及其配置关系来表示,称为产量结构.产量结构一般是指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和垂直分布[14].希蒙德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图1).树叶在1年生时,其所占的比例近50%,以后随树龄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树干所占的比例第1年较低,以后随着树龄增加而增加,在3年生时所占的比例已超过其他各器官,达到35.9%;树枝所占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4年生时达到31.8%;根的变化趋势与树枝相似,先升后降,但在2年生时,其所占比例达到最大,是总生物量的37.3%;希蒙德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中,花生物量虽然很小,但却直接影响经济产量.在3年生时,希蒙德木普遍进入开花结实阶段[11],但花量却很有限,6年生时花生物量大幅度增长,表明种植希蒙德木,其经济产量要在第6年时才会大量收获.3 结论希蒙德木直播造林以雨季末期(秋季)较佳,此时气温相对适宜子叶出土和幼苗生长,同时,还有少量雨水,可减少灌溉次数,降低工作量和生产成本.植苗造林旱季优于雨季;微生境造林是解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希蒙德木造林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在生产中大量推广.希蒙德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6年生时其单株生物量为 5 343.97 g,在2年生时干、枝、叶和根生物量增长最快,植株花生物量在4年生时开始大幅度增长.各器官生物量分配随树龄变化而变化.由于希蒙德木树龄偏小,对其生物量分配,尤其是花生物量,还需进一步观测和研究.[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PAUL H, THOMSON. Jojoba Handbook[M]. Third Edition,Bonsall Publications,4339 Holly Lane,Bonsall,California 92003,1982.[2] JAIME WISNIAK.The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Jojoba Oil [M].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Champaign Illinois,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1987.[3] 李晓清,李荣伟,曹小军,等.国外希蒙得木研究与我国发展对策[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24(1):74-77.[4] 高捍东,黄宝龙.希蒙德木的栽培利用前景[J].林业科技开发,2000(5):41-42.[5] 曹兵,高捍东.希蒙得木的扦插繁殖技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4):62-66.[6] 杨其昌,王季勋.希蒙得木栽培引种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89,10(4):5-13.[7] 毛伟新,毛爱宁. 霍霍巴——沙地产业的一种选择[J].世界林业研究,1995,8(6):16-21.[8] 朱大业,雷瑞英.用模糊原理确定浩浩巴引种布局的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0,10(2):171-178.[9] 朱大业,雷瑞英,杨百荣,等.浩浩巴引种试验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1,11(2):142-148.[10] 李纯,黄立铨,江新能,等.浩浩巴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初报[J].广西植物, 1994,14(2):160-162.[11] 李晓清,李荣伟,王晓玲,等.希蒙得木开花特性初步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6,27(1):35-38.[12] 曹兵, 高捍东.希蒙得木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J].种子,2002(5):41-42.[13] 曹兵,高捍东.希蒙得木播种苗年生长规律研究初报[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1,22(3):27-29.[14] 宿以明,慕长龙,潘攀,等.岷江上游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生物量测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6):107-109.。
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草地群落物种数量及多样性特征
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草地群落物种数量及多样性特征张建利;柳小康;沈蕊;施雯;张志明;周睿;欧晓昆【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0(019)007【摘要】选择金沙江干流及支流小江干热河谷典型草地,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其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支流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物种特性、以及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特征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密度自上游至下游显著增加(F=5.226;P≤0.01).金沙江干流河谷内植物分布受经向的影响较大,纬向对河谷内植物群落影响较小,河谷间影响较大.草地植物群落中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同时扭黄茅种群密度沿着河谷走向逐渐增加,但在群落中的比例逐渐降低.②金沙江干流及支流小江东川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以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Compositae)为主.③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分析发现,群落丰富度指数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eilow均匀性指数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升高.【总页数】6页(P1519-1524)【作者】张建利;柳小康;沈蕊;施雯;张志明;周睿;欧晓昆【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被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Q948【相关文献】1.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J], 张文;张建利;莫本田;安明态;王普昶;张建波2.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相似性 [J], 张建利;沈蕊;施雯;柳小康;欧晓昆3.金沙江干热河谷锥连栎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 [J], 刘方炎;王小庆;李昆;孙永玉;张志翔;张春华4.若尔盖高寒草地微地形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J], 江聪;简小枚;杜勇;陈毅萍;税伟5.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草地典型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特征 [J], 关法春;仝淑萍;梁正伟;张永锋;王明明;黄立华;王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原生观赏植物筛选与繁育应用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原生观赏植物筛选与繁育应用张国先;李静;叶光志;潘晶;余志祥;向睿;邓晓燕;韩海洋【摘要】通过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植物群落的深入调查,从树型、花、叶、果等多种因子进行综合评定,筛选出景观价值高的原生观赏植物30种,对筛选出的冬樱花、滇榄仁、木蝴蝶等12种原生植物进行繁殖和轻基质培育试验,找出最佳繁育方法,培育苗木10万株,推广应用于攀枝花城市视野区的山体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森林质量提升等城市森林建设工程,营建了1500 hm2生态景观林,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类似地区山体生态治理、原生植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期刊名称】《攀枝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6)005【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原生植物;筛选;繁育应用【作者】张国先;李静;叶光志;潘晶;余志祥;向睿;邓晓燕;韩海洋【作者单位】攀枝花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四川攀枝花617000;攀枝花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四川攀枝花617000;攀枝花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四川攀枝花617000;攀枝花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四川攀枝花617000;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攀枝花617000;攀枝花市金沙国有林场,四川攀枝花617000;攀枝花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四川攀枝花617000;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攀枝花6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泛指金沙江干流海拔1600 m以下区域,由于该区气候干热、焚风效应明显,加之土层瘠薄,该区原生植被类型主要为稀树灌丛草坡。
为充分利用攀枝花市原生本土观赏植物,营造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和城市视野区地方特色植物景观,2014年-2016年,项目组历时3年对攀枝花境内的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河、巴关河段海拔1600 m以下区域的植物群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开展了金沙江攀枝花段干热河谷区原生景观植物筛选与繁育试验和应用示范研究等各项工作,通过精选繁育和推广应用本土植物进行造林绿化,保护利用本地植物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类似地区山体生态治理、原生植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热河谷植被的保护与发展欧晓昆金振洲(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摘要干热河谷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些大江河中上游河谷地区常见的一类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景观单元,通过对这些干热河谷地区的人文环境,包括开发历史及植被的现状的分析,认为人为活动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当今干热河谷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动力。
该地区的植被具有特殊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利用的潜力,但更需根据已有的技术经验,保护和发展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
关键词干热河谷植被保护发展干热河谷,顾名思义就是又干又热的河谷地貌地区的统称。
地处云南、四川两省不同地区的干热河谷由于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其人为影响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自己不同的生态特点。
作为干热河谷生态系统基本单元的植被在当地的环境影响下产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在人为作用日益加强并最终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影响到干热河谷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时候,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面临艰巨的任务,而干热河谷植被的合理利用、现有植被的保护和植被的发展是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主要内容,也是干热河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滇、川两地的金沙江,以及元江、怒江、澜沧江、红河及其支流的流域地区(杨一光,1991)。
干热河谷地区的经济开发已在许多地区实施并在当地的经济及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
如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云南元谋冬季和早春,蔬菜运达国内各省区的140多个地区;元江河谷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及甘蔗,也很有名,仅芒果的年产值就达到数百万元;怒江河谷的小粒咖啡也是世界有名,倍受注目。
目前在干热河谷地区种植芦荟、印楝又成为时兴。
干热河谷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经济发展不仅对干热河谷地区本身的经济和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对附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影响。
但干热河谷地区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原生植被受到毁灭和破坏,致使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低,而森林的覆盖率更低,水土流失强度及范围加大。
在许多干热河谷地区多见的是裸露的山坡,干枯的土地。
如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的森林覆盖率仅有5.2%,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50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4.4%,年土壤侵蚀量高达568万t,成为云南省内土壤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云南东北的巧家县海拔1200m以下包括自然植被和经济林的覆盖率仅有5.04%,水土流失问题同样十分严重。
滇川地区的干热河谷区正是一些大河的上游,如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其下游流经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地区;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国际上统称为湄公河,其中、下游流经东南亚的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五国;怒江在流到缅甸326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后被称为萨尔温江,红河也是流经越南的一条国际河流。
干热河谷地区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及其植被的不同类型对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改善具有直接作用。
而由此形成的水土流失将对下游的水量和水质产生直接影响,特别在发生洪水期间,将对下游地区发生洪水灾害的可能和大小,以及水量的集中程度产生影响,同时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作用。
因此干热河谷地区植被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对本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对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活动、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有一定作用。
为使干热河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常进行,在保证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保护好环境。
有必要在对干热河谷地区植被及生态环境现状及特点进行正确认识的前提下,结合经济建设,积极合理地开展生态建设工作,合理地利用好这里的植被,同时为了使整个流域的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持而合理有效地保护好这里的植被,采取各种人工的方式发展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
干热河谷的近代植被均为耐干旱的旱生植被类型,元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河谷的元江、元谋、攀枝花等河谷现存的植被多为半稀树草原型植被。
根据分析,干热河谷地区的现状植被极为特殊,与非洲和印度等地大量分布的稀树干草原(Savanna)植被的外貌、结构和区系(欧晓昆,1988)等相似,从植被及区系起源和成因方面具有研究价值。
由于其形成具有较大的人为干扰原因,故被称为半稀树草原(semi-natural savanna)(陈洁等,1989;欧晓昆等,1989;曹敏等,1989)。
其群落结构简单,季相变化明显,种类较少;以草本层为优势层,灌木层为次优层,乔木较少,点缀于群落中。
群落经常遭受人为干扰,如砍伐、拔草、开垦等,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还常常受到火烧的影响,火烧成为干热河谷植被一个主要的干扰因子,而这些火主要由人为引起。
河谷内小环境的多样性,比如坡度、坡向、深沟等造成群落类型的多样性。
1 干热河谷地区的人文环境人为影响是干热河谷植被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基础,特别在当前的环境下,脱离人文环境而讨论自然保护和发展已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
在认识到了人文环境条件时,才能为植被的利用、保护和发展提出符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1.1 干热河谷地区具有较早的开发历史和较高的开发水平云南的干热河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的优越性,很早就成为人类的生息地。
在云南元谋就发现了我国最古老的猿人化石,其生活年代远在170多万年以前;元谋也是许多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发现地;云南的元谋、巧家、永胜、宾川等地金沙江河谷地处川滇交汇要道,很早就为人们所迁居开发;怒江河谷的部分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元江河谷的开发历史也很长。
由于开发历史长,具备了相对较高的开发水平,如干热河谷地区的粮食和其他作物的栽培技术和水平,工商业的繁茂程度等比附近地区为高。
为了开发和利用干热河谷的资源,50~60年代,一些科研机构和农场在干热河谷地区建立,为干热河谷地区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验基地。
气候的优势加上耕作技术的改良,使具有较好供水条件的干热河谷地区农业栽种水平得到提高。
1.2 干热河谷地区聚集了较多的人口河谷地区由于开发较早及开发水平高,自然就聚集了较多的人口。
如云南元江河谷热坝区的人口至明清之际(17世纪40年代)就一度猛增,至1982年己达5.2万多人。
元谋河干热河谷植被的保护与发展 327谷区人口也一直偏多,至1986年,河谷区人口密度己达114人/km2,比本县其他非河谷区人口多一倍多。
而多数干热河谷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如金沙江地区的彝族、元江河谷的傣族、红河河谷的哈尼族等。
1.3 人为因素是造成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和生态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天然植被利用方式的不当,天然植被己经逐步退化,甚至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仅在元江河谷一些十分边远地段才可以见到一些热带季雨林的片段残存。
人为对干热河谷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刀耕火种和陡坡开荒。
河谷中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较大,在雨季时植物生长茂盛,干季时则停止或延缓生长。
因此刀耕火种的方式在一些干热河谷中仍然存在。
砍伐、割草和拔草、烧火、农业开垦、种植、放牧及其他(如建房修路等),人类的影响使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降低,生境恶化。
如云南元江干热河谷的森林覆盖率由1958年的61.5%降至1975年的27.3%,而至1982年仅为19.3%,使以前热带森林多,山多巨材的状况变为稀树草丛、灌木草丛、低草草丛以及霸王鞭这类半荒漠群落,还有许多光秃的裸地,风沙越来越恶的状况(许再富,1985)。
又如云南元谋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2.8%下降到1973年的6.3%,1985年仅5.2%,同时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浑浊,自然灾害频繁,泉水枯竭,1974年至1986年的森林火灾就达209次,年均16次,旱、洪灾机遇数也在增高。
森林的破坏自然使原己恶化的生境更趋恶化。
2 干热河谷地区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干热河谷地区尽管有发展的劣势,但由于其独特的光热资源及人为开发的历史和水平,理应在经济发展中走在其他地区的前列。
同时,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影响和破坏,致使干热河谷地区植被覆盖率普遍低,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出现了如云南澜沧江河谷的南涧,金沙江河谷的巧家等一些国家级特困县。
因此,植被的现状及其稳定性会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的原因,以稀树干草原为主的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较为单纯和脆弱,再加之人为干扰和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土壤的保水能力大大降低,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更加容易发生。
甚至一些地方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如云南南涧和云南东川小江流域),极其严重地干扰了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
由于水土冲刷,形成了干热河谷地区大量的贫瘠裸地,致使植被覆盖率更加低下。
森林资源的缺乏,恶劣的生态环境限制了干热河谷地区正常的经济发展。
环境的干燥成为影响干热河谷地区植被利用、保护和发展,限制干热河谷自然生产力发挥的最大因子。
粮食作物的开发,资源植物的开发及引进,植被覆盖率的提高都与水密切相联。
干热河谷地区植被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子是水,只要水的问题得到解决,植被,甚至森林植被在干热河谷是容易迅速恢复的,节水措施和节水的植被恢复技术是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与发展的关键。
由于长期对植被的不合理利用,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正在出现荒漠化的倾向。
而造成土地逐渐荒漠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已有研究表明,干旱愈严重,其土地荒漠化愈严重。
金沙江干热河谷中所出现的一些荒漠化现象,首先是由于土壤水分相对缺乏,季节性的水荒严重。
根据研究(刘刚才等,1998)表明,在干热河谷区内植被高度与水分有以下关系:(1)植被的盖度越大,吸力为零时,土壤含水率越大,即表明盖度越大,其贮水含量越大。
328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2)植被的盖度越小,其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说明盖度越小,土壤脱水越快,土壤稳定性差,抗旱力弱。
(3)植被的盖度越小,有效水范围(60~6000S)越窄,表明盖度小,其土壤水有效性低,所以,有水也不一定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以上研究说明,在干热河谷区,宏观上的降水季节性缺乏和土壤的水分性能(储水性和稳水性)恶化促使土地的荒漠化。
由于人为的不合理砍伐森林、耕种活动等影响,以及不合理的经营和管理生产活动,例如,过度的放牧、开垦,以及人为开荒和一些矿山的开采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水荒或水资源无法利用,造成了当今干热河谷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研究也表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水土流失是该区荒漠化的直接动力。
3 干热河谷地区植被的合理利用如何合理利用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资源,是干热河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这里的利用应该是在保护和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现存植被,使其既能够达到干热河谷环境改善的要求,又适合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干热河谷地区富含多种资源,植物资源无疑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类资源,例如,在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的调查中发现一共有413种野生分布的资源植物(欧晓昆,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