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MSEN3012课程类别: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课学期:春季学分:3 学分指定教材:《复合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包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基体材料、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界面、复合效应、复合材料成成型方法等方面的基础和最新发展动态,为新型材料的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总论1.、教学内容复合材料定义、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

2、教学要点了解与掌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关于复合材料定义,描述复合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参数,特别是比强度、比模量两个基本要概念。

了解各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特别是复合材料设计中多级结构的设计理念。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1.、教学内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

2、教学要点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三类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的基本结构与其物化性能的关系,各类基体材料的特点及其优缺点,加深对复合材料的认识。

针对本专业的知识结构,重点要求学生理解热塑性与热固性树脂结构及其物化性能,重点掌握“四烯”、“四纶”及环氧树脂的结构、物化性能及成型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关于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将在后续章节中重点介绍。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1.、教学内容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有机纤维)、其它纤维2、教学要点重点要求掌握玻璃纤维、碳纤维及芳纶纤维的分类、结构特征、物化性能、基本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

了解其它(特种)纤维如碳化硅纤维、硼纤维、氧化铝纤维基本物化性能及纤维增强材料的一些最新进展。

第四章复合材料的界面1.、教学内容界面的定义及界面效应、各类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材料的表面处理(表面改性)。

2、教学要点了解界面的定义、复合材料中界面的形成机理、各类复合材料界面的基本特征及异同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类型: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
对材料研究的兴趣和基本研究能力,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和开展相关研究
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3.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
4.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技术
5.材料测试与表征方法
6.材料应用与发展前景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课
堂上,教师将讲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和思考,并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复合材料》 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 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复合材料英文名称:Composite Materials二、课程代码及性质课程代码:080149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选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学分:2四、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工程材料学、金属材料学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1. 掌握复合材料的复合理论、界面设计原则及制备技术,具备应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问题的能力;2. 掌握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界面类型、制备方法及性能评价方法,具备独立进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的能力;理解表面改性与表面复合材料的制备、评价方法。

3.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感兴趣的复合材料进行调研,具备资料收集,制作、使用PPT进行交流的能力。

4. 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沿,掌握其发展特点与动向。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复合材料的复合理论及界面设计,几种不同类型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及失效分析。

教学难点:复合材料的复合理论及界面设计。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安排适量的课堂讨论环节。

(3)分配小组对复合材料进行调研,并以讲解PPT的形式在课堂展示,使学生通过课下的资料查阅而掌握基本的专业资料获取方法、途径、整理归纳和讲演能力。

教学手段:(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总体安排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复合材料概述.(1学时)第一节复合材料的发展简史第二节复合材料的定义、命名和分类一、复合材料的定义二、复合材料的分类第三节复合材料的特性第二童增强材料(4学时)第一节纤维一、有机纤维二、无机纤维三、金属与其它纤维四、各种纤维性能的比较第二节晶须第三节颗粒第四节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第三章复合理论(4学时)第一节复合原则一、材料组元的选择二、制备方法的选择第二节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原则一、界面及其类型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三、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设计第三节复合材料界面理论一、浸润性二、界面粘结三、热残余应力四、界面相容性与不稳定性第四节界面粘结强度的测定一、宏观试验法二、单纤维试验法三、微压入试验法第五节混合定律一、连续纤维单向增强复合材料(单向层板)二、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第四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 (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PMc的发展历史二、PMC的分类第二节聚合物基体一、概述二、热固性基体三、热塑性基体第三节 PMC界面一、PMc界面表征二、PMc界面特点三、PMc界面设计第四节 PMC制备工艺第五节 FRP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金属基复台材料(MMc)(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MMC的历史二、MMC的分类第二节金属基体一、铝及铝合金二、钛及钛合金三、镁及镁合金第三节 MMC制备工艺•第四节MMC的界面一、MMC界面类型与界面结合二、MMC界面稳定性三、MMC界面浸润与界面反应控制第五节 MMC的性能第六章陶瓷基复合材料(CMC) (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陶瓷基体及其粉末原料的制备第三节 CMC制备工艺第四节 CMC界面第五节 CMC增韧机制第六节 CMC的性能第七章表面改性与表面复合材料(1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一节表面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第二节表面复合材料性能评价方法第八章复合材料的最新进展展望(2学时)第一节增强相的进展第二节纳米复合材料第三节智能复合材料第四节功能梯度复合材料(3)各章节的课后思考题(作业)及讨论要求思考题(课后作业):第1章思考题:1.复合材料的定义是什么?2.复合材料有哪些不同的分类?3.复合材料有哪些优势?3.复合材料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第2章思考题:1.常用的增强相有哪些?2.纤维的基本概率有哪些?3.Kevlar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有什么特点?4.列举几种典型的无机纤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或用途?5.简述金属纤维的特点。

《复合材料导论》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导论》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复合材料导论授课对象:材料类专业本科生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基础,材料结构与性能开设学期:大三下学期二、课程目标1.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各种复合材料的组成、制备方法及其性能表征方法。

3.能够使用常见的复合材料进行材料设计与选择。

4.了解复合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1.复合材料的概念与分类(2学时)a.复合材料的定义b.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常见应用领域2.复合材料的组成成分(4学时)a.基体材料b.强化材料c.界面材料3.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8学时)a.复合材料的层合制备方法b.复合材料的增强制备方法c.复合材料的注塑制备方法4.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与测试方法(10学时)a.力学性能测试方法b.热学性能测试方法c.导电性能测试方法d.耐腐蚀性能测试方法5.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6学时)a.弹性行为b.塑性行为c.破坏行为6.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4学时)a.航空航天领域b.汽车工业领域c.化工工业领域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性能评价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解。

2.实际操作:安排实验或实例让学生实际制备和测试复合材料,加深学生对复合材料性能的认识。

3.学生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30%):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2.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复合材料概念、制备方法和性能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40%):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

《复合材料(一)》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一)》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复合材料(一)》课程主要介绍复合材料发展概况,主要涉及复合材料基体、复合材料增强体、复合材料界面、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等内容介绍。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与人民生活所不可须臾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合材料作为材料科学中的一支独立的新的学科分支,在当今高科技发展中独树一帜。

鼓励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科技实践力量,刻苦专研,开发高性能复合材料,积极推进国家经济建设,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而奋斗。

(二)课程目标:(小四号黑体)《复合材料(一)》课程宗旨主要是在让学生获得复合材料发展状况、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种类、复合材料的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复合材料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快速掌握复合材料的全面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初步设计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为后学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1:能够适应现代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发展,利用所学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知识应用于工程领域,用于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控制和改进。

课程目标2:基于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设计知识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能够对复合材料设计中的工程问题进行判别。

课程目标3:基于环境及健康发展需求,适当选择复合材料组分,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加工设备。

课程目标4:能够基于复合材料专业理论知识,根据材料特性,选择研究合适、可行的复合材料工艺。

课程目标5:能运用常用的力学模型等手段,并结合复合材料结构特征与专业知识,预测复合材料性能及可能的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6:基于安全与健康发展需求,运用所学复合材料专业知识与其它课程知,能够理解复合材料制备的新技术与工艺,开发新的复合材料,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各类专业认证标准,注意对毕业要求支撑程度强弱的描述,与“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一致)(五号宋体)(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及开放选修课程按照本科教学手册中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要求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

复合材料工程 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工程   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工程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420208Z10课程名称:复合材料工程/Composite Engineering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工程材料基础适用专业:航空航天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闻荻江主编. 复合材料原理.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2)沈观林主编. 复合材料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赵美英主编.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与结构设计.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4)刘亚雄主编.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复合材料工程课程是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复合材料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深度,系统的了解有关复合材料原理、宏观力学、细观力学和各类复合材料的工艺的基本理论、成型方法及生产设备,将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论与制备和加工联系起来。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对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论、设计原则和制造方法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掌握复合材料结构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为从事复合材料及其相关行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熟悉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能够根据工程需要,对复合材料制品从微观或亚微观水平上选定合适的基体和增强体或功能体,确定合适的表面处理技术和成型工艺,使基体和增强体或功能体有良好的界面,从而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形成复合材料开发的基本知识结构。

能力:能利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以及弹性力学的知识,通过复合材料结构单元的力学分析方法以及复合材料结构分析原理,对复合材料产品进行设计与优化;掌握复合材料的各种成型工艺,能根据复合材料制品结构和功能特点,确定合适的成型工艺及设备,从而实现预期的性能指标。

素质: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辩论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建立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到应用的思维模式,提升理解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素质。

《复合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1.课程编号:1000952032.课程名称:复合材料3.高等教育层次:本科4.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课程性质:选修对应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BZ专业课程基本模块。

5.开课学年及学期:非强制6.先修课程:a材料科学基础A,材料力学性能与失效分析;b陶瓷材料学,材料物理性能;c材料现代测试技术7.课程总学时:4.0,总学分:64(实验学时:0)。

8.课程教学形式:0普通课程9.课程教学目标详见第10项相关内容。

10.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评价(如填此项则上一项可不填)11.课程教学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公共平台课无需细化到毕业要求指标点(见各专业培养方案说明书),暂无专业认证需求的专业下表可选填)12.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与进度安排13.考核与成绩评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的记录方法。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评定:百分制,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其中综述论文8分,文献讲解12分,日常出勤考核9分,平时课堂提问、研讨可适当奖励,每次1分),按百分制给出最终成绩。

14.教材,参考书:选用教材:[1]王荣国, 武卫莉, 谷万里. 复合材料概论[M].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2]吴人洁. 复合材料[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参考书:[1]尹洪峰,任耘,罗发. 复合材料及其应用[M]. 陕西: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Bryan Harris著. 陈详宝,张宝艳译. 工程复合材料[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周曦亚. 复合材料[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车剑飞,黄洁雯,杨娟. 复合材料及其工程应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5]刘雄亚. 复合材料新进展[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薛云飞等,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修订稿。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材料课程编号:0501021B3学时/学分:32/2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工程材料结构、性能及其改性处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初步具备合理选用材料和对常用工程材料改性的基本能力,为学习其他后续相关课程以及今后从事材料设计、制备、改性与加工等工作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基础。

课程定位:工程材料课程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定位于专业教育内容→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专业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

先修课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基础化学、高等数学等。

后续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固态相变、材料性能学等。

二、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1.知识培养目标(1)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有关基础知识。

(2)了解金属材料制备的基本知识及力学性能指标。

(3)了解工程材料改性的原理和工艺。

(4)掌握工业用钢的热处理方法。

(5)了解常用工业用钢、铸铁、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与特点。

(6)了解新材料的发展与趋势。

(7)掌握工程制件选材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1)工程材料组织结构分析能力。

(2)工程材料失效分析与力学性能测试能力。

(3)制订与实施工业用钢热处理工艺的能力。

(4)初步具备对于工程制件的选材、识材与用材的能力。

3.素质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工程师的基本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1.绪论(1学时)教学内容:材料与社会经济发展;工程材料及其分类;课程目的、任务与学习方法;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了解材料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掌握工程材料的分类方法;了解课程目的、任务及学习内容。

重点:材料与社会经济发展;工程材料及其分类。

难点:工程材料分类方法。

2.纯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2学时)纯金属的晶体结构;纯金属的实际晶体结构;合金的晶体结构。

教学目标:掌握晶体的概念;了解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及其表示方法。

07370080+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

07370080+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Major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课程编号:07370080学分:1学时:15 (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教材:无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先导课程之一,它着重介绍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及专业学习,为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的基础。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的基本任务是:1. 掌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本发展历程;2. 掌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范围;3. 了解专业学习的基本特点,探寻专业学习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一)材料与基础学科1. 教学内容(1)材料与数学、物理之间的关系;(2)材料与化学、生物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要求(1)了解与数学、物理之间的关系;(2)掌握材料与化学之间的关系;(3)了解材料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 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材料与化学之间的关系;(2)难点是了解材料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二)复合材料的组成、应用及发展1. 教学内容(1)复合材料定义、分类、组成;(2)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应用及发展趋势。

2. 学习要求1)了解复合材料定义、分类、组成;2)掌握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3)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3. 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2)难点是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三)复合材料研发的趋势之一——结构复合材料1. 教学内容1)结构复合材料分类、制备方法与性能特点;2)结构复合材料的应用。

2. 学习要求1)了解结构复合材料的分类与制备方法;2)掌握结构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3)了解结构复合材料的应用。

3. 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结构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2)难点是了解结构复合材料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中/英文):复合材料概论/Introduction of composite material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1总学时:16理论学时:16实验/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二、课程简介1.课程任务与目的《复合材料概论》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主要围绕复合材料的概念、种类和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介绍不同基体复合材料的性质,组成和制备方法。

在复合材料讲解过程中,加入我国最近的航空航天事业中与复合材料相关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坚定学生社会主义道理的信心,鼓励学生毕业后投身到祖国建设的一线。

2.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基体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掌握基础的制备工艺,具备能够综合运用复合材料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解决复合材料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对应与毕业生的毕业要求12.1,具体指内容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基础知识,了解我国复合材料发展的重点及前沿热点,具备利用所了解的复合材料知识初步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2.1。

教学目标2.同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无机胶凝材料、聚合物材料、金属材料作为复合材料基体的种类和应用特点,初步具备分析复合材料基体性能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2.1。

教学目标3.同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玻璃纤维、有机纤维、碳纤维为复合材料增强材料的种类和应用特点,了解不同增强材料的生产工艺,初步具备解决复合材料增强材料应用中问题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2.1。

教学目标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及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理解界面的作用机理,了解金属纤维及有机纤维的表面处理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编号:0504011A2
学时/学分:32/2 课程类别/性质:通识教育/必修
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应用,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发展历史,掌握近年来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同时通过专题体验,使学生对复合材料的制备、生产、加工及应用有明确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复合材料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定位: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定位于通识教育内容→工程技术知识体系→专业导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等。

后续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材料性能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

二、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
1. 知识培养目标
(1)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分类。

(2)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3)了解金属基、陶瓷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4)了解金属基、陶瓷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5)了解金属基、陶瓷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对复合材料与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能力。

(2)具有辨别常用复合材料种类与性能能力。

(3)具有深入学习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

(4)具有接受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

(5)初步具备从工程角度认识和处理复合材料材料与工程问题的能力。

3. 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相关行业工作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1.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2学时)
教学内容:复合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复合材料的提出;复合材料与工程职业要求;市场需求和人才定位;课程的重点和要求。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了解。

重点:复合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难点:复合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2. 复合材料基本知识(2学时)
教学内容: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复合材料的分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有关基本知识。

重点: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

难点: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3. 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4学时)
教学内容:金属基复合材料概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

重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难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4学时)
教学内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概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

重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难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5. 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4学时)
教学内容:陶瓷基复合材料概述;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

重点: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难点: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6. 材料组织观察与性能测试实验仪器及设备简介(4学时)
教学内容:材料组织观察仪器与设备的功能与使用方法;(光学显微镜、彩色金相分析系统、扫描电镜的功能与使用方法);材料性能实验仪器与设备的功能与使用方法(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硬度计、电阻应变仪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材料组织观察与性能测试实验仪器及设备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重点:扫描电镜、拉伸试验机、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扫描电镜的使用方法。

7. 热处理与焊接实验仪器及设备简介(4学时)
教学内容:热处理设备功能与使用方法(电阻炉、电磁感应炉、电镀与化学镀设备的功能与使用方法);焊接设备功能与使用方法(熔化焊、压力焊、钎焊设备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热处理、焊接设备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重点:电磁感应炉、电镀与化学镀、压力焊设备的使用方法
难点:电磁感应炉、压力焊设备的使用方法。

8. 复合材料生产与应用体验(4学时)
教学内容:体验企业复合材料生产环境;了解企业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加工等生产过程;了解企业复合材料的生产设备;了解企业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企业复合材料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和应用现状。

重点:了解企业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生产设备。

难点:企业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加工等生产过程。

9. 专题讨论(4学时)
教学内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识;社会发展与复合材料的关系;复合材料与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导论课的学习了解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概况。

重点:了解社会发展与复合材料的关系。

难点:社会发展与复合材料的关系。

四、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与评分标准
无。

五、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复合材料原理》,闻荻江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王耀先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刘雄亚等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六、授课方式
1.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安排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与板书。

七、考核方式
考查。

平时占40%,期末占60%。

成绩为五级分制,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