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概要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PPT教学课件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 贬的失意官员 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 独之感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精读细研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 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 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1.因“乌台诗案”被贬。 2.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借代 )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反问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比喻 )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拟人 )
课堂检测
3.《三峡》一文中,作者分别用几个四字句描写了 山、水的特点:“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与其 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下作业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 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 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请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写一篇不少 于6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
记
赏月缘由 叙述
承
天
庭中月色 描写
寺
夜
游Leabharlann 月下感慨 议论悲凉感慨 豁达乐观
合作探究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 风格、写景手法和情感。
语言风格:前者多用骈文,用词华美;后者多用散文, 语言清丽。
写景手法:前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写景;后者只用18个字 勾勒出一幅空明的月光图。
记承天寺夜游
-.
知识备查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 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 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超脱、豁达、鄙视、愤懑、自嘲
闲人:①清闲的人(贬官) →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②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 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 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 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 那一份闲情雅致。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品读课文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你从文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丽无处不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
文化背景
承天寺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这里不仅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天寺内的佛像、石刻、壁画等艺术珍品,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 同时,承天寺所在的南平市也是福建省的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
02
写作实践
鼓励学生模仿《记承天寺夜游 》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进 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 鉴赏和表达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的拓展阅读与实践活动建议
阅读苏轼其他文学作品
实地考察与体验
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名篇佳作, 如《赤壁赋》、《水调歌头》等,全 面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组织学生参观与苏轼相关的历史文化 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 受苏轼时代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
举办文学讲座或研讨会
邀请专家学者就苏轼的文学风格、思 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为学生 提供更专业的学术指导。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苏轼的价值观
苏轼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 心的真实和自由,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富足。同时,他也倡导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与关爱,对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保持批判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启示一
珍惜当下,感悟生活中的美好。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自己被贬官之后的心情 ,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这启示我们应珍惜当下,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学会在平凡中发 现不平凡之处。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也是其 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在苏轼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其创作 风格的代表之一。
该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 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承天寺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这里不仅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天寺内的佛像、石刻、壁画等艺术珍品,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 同时,承天寺所在的南平市也是福建省的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
02
写作实践
鼓励学生模仿《记承天寺夜游 》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进 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 鉴赏和表达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的拓展阅读与实践活动建议
阅读苏轼其他文学作品
实地考察与体验
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名篇佳作, 如《赤壁赋》、《水调歌头》等,全 面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组织学生参观与苏轼相关的历史文化 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 受苏轼时代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
举办文学讲座或研讨会
邀请专家学者就苏轼的文学风格、思 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为学生 提供更专业的学术指导。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苏轼的价值观
苏轼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 心的真实和自由,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富足。同时,他也倡导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与关爱,对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保持批判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启示一
珍惜当下,感悟生活中的美好。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自己被贬官之后的心情 ,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这启示我们应珍惜当下,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学会在平凡中发 现不平凡之处。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也是其 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在苏轼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其创作 风格的代表之一。
该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 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PPT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 的人。者:……的人。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课/件
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 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 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课文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 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 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 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 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课文注释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 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2
情感表达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读者
3
影响后世
为后人树立了文学典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描绘长安城夜晚的美景和人物情感
形式:七绝
四句连续押韵的诗句结构
特色:细腻描写、情感真挚
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主要内容和分析
1 游历夜景
描绘承天寺的壮丽景色和令人陶醉的感受
3 忧伤离别
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与友人分别的痛苦
2 遇见旧识
回忆起与友人的往事,流露深情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意象:借景抒情
用自然景物烘托诗人的情感和 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
本课件将带您领略《记承天寺夜游》的精彩世界,介绍作者、作品内容、意 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写作背景和影响。
作者简介
姓名:白居易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作品:9000余首诗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生平:772年-846年
擅长诗歌,参与政坛
《记承天寺夜游》简介
主Hale Waihona Puke :唐都长安之夜景意象:人文景物
描绘了夜市喧嚣和人们的生活 场景
修辞手法:比喻
以蝴蝶比喻友情的脆弱和易逝
诗人的写作背景和影响
写作背景
生活在唐朝盛世,文化繁荣, 启发了白居易的创作灵感
文学贡献
以真实、感人和细腻的描写 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
社会影响
以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深 受民众喜爱和推崇
结论和要点
1
文学成就
《记承天寺夜游》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彰显了他的文学才华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怀”, 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
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 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 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部分(前三句)
叙事——赏月缘由
第二部分(第四句)
写景——庭下月景第三Fra bibliotek分(第五句)抒情——触景生情
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处处皆景 闲人得赏
贬居寂寞
豁悲 达凉
情 景
景色宜人 乐 苦 交
观闷 融
闲情雅致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难点突破
4.如何理解末句中的”闲人”?
闲人有两层含义: 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
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
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理解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打算 2.欣然:高兴快乐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就。 5.相与:共同、一起。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
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 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 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部分(前三句)
叙事——赏月缘由
第二部分(第四句)
写景——庭下月景第三Fra bibliotek分(第五句)抒情——触景生情
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处处皆景 闲人得赏
贬居寂寞
豁悲 达凉
情 景
景色宜人 乐 苦 交
观闷 融
闲情雅致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难点突破
4.如何理解末句中的”闲人”?
闲人有两层含义: 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
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
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理解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打算 2.欣然:高兴快乐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就。 5.相与:共同、一起。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第18页,共21页。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 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 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
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19页,共21页。
再 见
第20页,共21页。
内容总结
第7页,共21页。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盖但竹民少柏亦闲影未人也寝如吾两原睡人来觉者耳
只是
第8页,共21页。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 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 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 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 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
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 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 慰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 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要求: 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 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唐· 张九龄)。再见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PPT课件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户:门 念:考虑,想到 至:到 相与:共同、一起
欣然:高兴的样子 遂:于是、就 寝:睡 中庭:院子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 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 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 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 者耳”):抒情、议论,感叹人生、百感 交集。
合作探究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 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 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背景链接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 2 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 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苏轼在黄 州贬所已近四年,但他的心胸却“很坦 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 “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 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 “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 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 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欣然:欣喜;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寻:急切、激动、渴望;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闲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合作探究 本文是怎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本文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 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 言表。在月光下,“相与步于中庭”,信步 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 轻快节奏中。作者访寺寻友,写月夜美景, 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慨,兼及 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抒写了可以欣赏美景的愉 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感,同时又 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的心胸。
记承天寺夜游古诗文PPT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部分
字词学习
• 给加点字注音。
•
解(jiě )衣
•
遂(suì )至
藻荇( xìn g) 未寝(qǐn )
第三部分
课文赏析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愉快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 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课文赏析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修辞
作用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特点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课文赏析
四、作者因景抒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何谓“闲人”?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课文赏析
卧,睡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徒步徐行 庭院
清澈透明
原来是,连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交叉错杂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 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PPT课件
主目录
1 课文导读 2 字词学习
3 课文赏析 4 课文总结
第一部分
课文导读
第二部分
字词学习
• 给加点字注音。
•
解(jiě )衣
•
遂(suì )至
藻荇( xìn g) 未寝(qǐn )
第三部分
课文赏析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愉快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 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课文赏析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修辞
作用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特点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课文赏析
四、作者因景抒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何谓“闲人”?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课文赏析
卧,睡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徒步徐行 庭院
清澈透明
原来是,连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交叉错杂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 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PPT课件
主目录
1 课文导读 2 字词学习
3 课文赏析 4 课文总结
第一部分
课文导读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概要PPT共35页
42、只有Leabharlann 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概要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概要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 描写 抒情议论
研习课文
教师点拨: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夜游原因)
天 寺 夜 游
描写 ——庭中月色
(描写庭中月光的澄澈)
抒情 ——月下感叹
议论
(惋惜无人赏月)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
位于银川市பைடு நூலகம்西承天寺内,
天 寺
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
塔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学习目标: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zǎoxìng qǐn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bǎi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 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 但:古义:只是;
•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 而已”“罢了”;
•
今义:名词,耳朵。
• 闲人: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 人;
•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 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
•
今义:住户、人家
• 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
•
今义:纪念,思念 ,读
• 五、特殊句子
•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自学指导一
•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 二、按“记叙-描写-抒情”把全文分为三层, •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 三、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看哪组效率高)
自学交流: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 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 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 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 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 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望海
月上
怀生
远明
》月
(·
唐
, 天
涯
张共
九此
龄时
)
”
《“ 月举 下杯 独邀 酌明 》月
, ()
李 白
对 饮
成
三
人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释红色的字词:
当堂检测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4、积水空明
5、藻荇交横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念无与乐者 6、盖竹柏影也 8、怀民亦未寝
• 1、一同,一起;散步,漫步;前院 • 2、高兴、愉快的样子 • 3、想到 • 4、清澈透明 • 5、交叉错杂 • 6、原来是 • 7、只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罢了 • 8、睡觉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听读课文,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jiě
su元ì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连词“原来是”
• 盖竹柏影也。
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 一、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归纳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_庭_下__如_积__水_空__明__,_水__中_藻__、_荇__交__横_,__盖_竹__柏_影__也__。_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 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 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 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 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 难的人格魅力。
古往今来,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 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 品不计其数。大家想一想,你能 举出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含有“月” 的诗句吗?
主题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以行踪为线索,借景抒情,描 绘了承天寺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 透露出他在贬谪中的感慨深微而又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叹 贬谪的悲凉 达观的胸怀
小结: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 二、词类活用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 三、倒装句
•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
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 睡觉。(省略主语)
• 人物: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
与苏轼对话
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 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 月。
合作探究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 语句读一读)
积水 空明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正
侧
静
动
皎洁、空明、清丽、淡雅、宁静
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心态
• “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 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答:“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 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 露其闲。 • “闲”字的含义: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 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 景的慨叹。
想 思考 游乐 ……的人 于是,就 到
•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
也 睡 共同、一起 散步 庭院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清澈透明 水草
交叉错杂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
猜猜看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赤壁 三父子 竹子 八大家
苏轼两游赤壁 父苏洵,弟苏辙 写下《赤壁赋》 并称为“三苏” 家之一
苏轼(1037-1101): 走近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唐 朝的韩愈、柳宗元。)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 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品味语言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 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 倒影,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研习课文
教师点拨: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夜游原因)
天 寺 夜 游
描写 ——庭中月色
(描写庭中月光的澄澈)
抒情 ——月下感叹
议论
(惋惜无人赏月)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
位于银川市பைடு நூலகம்西承天寺内,
天 寺
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
塔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学习目标: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zǎoxìng qǐn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bǎi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 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 但:古义:只是;
•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 而已”“罢了”;
•
今义:名词,耳朵。
• 闲人: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 人;
•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 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
•
今义:住户、人家
• 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
•
今义:纪念,思念 ,读
• 五、特殊句子
•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自学指导一
•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 二、按“记叙-描写-抒情”把全文分为三层, •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 三、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看哪组效率高)
自学交流: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 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 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 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 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 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望海
月上
怀生
远明
》月
(·
唐
, 天
涯
张共
九此
龄时
)
”
《“ 月举 下杯 独邀 酌明 》月
, ()
李 白
对 饮
成
三
人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释红色的字词:
当堂检测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4、积水空明
5、藻荇交横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念无与乐者 6、盖竹柏影也 8、怀民亦未寝
• 1、一同,一起;散步,漫步;前院 • 2、高兴、愉快的样子 • 3、想到 • 4、清澈透明 • 5、交叉错杂 • 6、原来是 • 7、只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罢了 • 8、睡觉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听读课文,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jiě
su元ì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连词“原来是”
• 盖竹柏影也。
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 一、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归纳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_庭_下__如_积__水_空__明__,_水__中_藻__、_荇__交__横_,__盖_竹__柏_影__也__。_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 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 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 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 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 难的人格魅力。
古往今来,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 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 品不计其数。大家想一想,你能 举出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含有“月” 的诗句吗?
主题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以行踪为线索,借景抒情,描 绘了承天寺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 透露出他在贬谪中的感慨深微而又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叹 贬谪的悲凉 达观的胸怀
小结: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 二、词类活用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 三、倒装句
•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
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 睡觉。(省略主语)
• 人物: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
与苏轼对话
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 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 月。
合作探究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 语句读一读)
积水 空明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正
侧
静
动
皎洁、空明、清丽、淡雅、宁静
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心态
• “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 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答:“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 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 露其闲。 • “闲”字的含义: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 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 景的慨叹。
想 思考 游乐 ……的人 于是,就 到
•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
也 睡 共同、一起 散步 庭院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清澈透明 水草
交叉错杂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
猜猜看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赤壁 三父子 竹子 八大家
苏轼两游赤壁 父苏洵,弟苏辙 写下《赤壁赋》 并称为“三苏” 家之一
苏轼(1037-1101): 走近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唐 朝的韩愈、柳宗元。)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 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品味语言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 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 倒影,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