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一、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1.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确立三公九卿制度: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 汉朝初期基本沿袭秦制;汉武帝时期,皇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确立中外朝制度,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4. 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彼此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 两宋时期,形成“二府三司”体制,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
另设置台谏掌监察。
6. 元朝,形成一省二院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长官,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
7.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8.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实施,而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分治机构的制度。
1. 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2. 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5. 宋朝,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这些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史(宋元版块) 复习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②从功能上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从地域分布上看:从战国到唐代,商业都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唐代以后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城市的数量明显多于北方。
示例
论题: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
论述:①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宋朝户口分布 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 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②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 ,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 提高。③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 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
高。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方千米)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温州、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 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版块四 两宋的新变化与 元朝的统一
• 主干知识线索:
一、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
1、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由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与宰 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三衙”在调兵权与统兵权上 进行分权。 2、元代: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3.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学生可能缺乏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容易陷入片面理解。
针对以上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基础知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清两宋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
2.采用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区分不同历史人物的事迹,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分享观察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3.教师简要介绍两宋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政治制度:
a.教师讲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宰相制等,分析其特点。
b.结合具体历史人物和事件,阐述两宋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军事制度:
a.教师介绍两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如禁军、厢军等,分析其作用。
c.请在评传中充分体现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展现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
d.人物评传要求语言流畅,观点独到,具有感染力。
3.为巩固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完成以下课后习题:
a.列举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b.简述两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及其作用。
c.分析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战役对两宋时期国家兴衰的影响。
4.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c.请在论文中运用所学知识,对两宋政治和军事的发展进行分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d.论文格式规范,注意引用史料、图片等资料,以增强说服力。
2.请同学们结合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知识,选取一个历史人物,为其写一篇人物评传,要求如下:
a.选取的人物可以是两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或其他重要历史人物。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经济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北宋的“两府三司”制度和南宋的“三省六部”制度,并分析这些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讲解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农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能力提升,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
4.教学难点突破:
-对于政治体制的理解,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两宋时期的政治体制与之前的朝代进行对比,突出其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宋政治、经济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古画、地图等,增强学生对两宋时期历史场景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两宋时期的政治家、商人等角色,通过模拟情景来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宋时期政治、经济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指出易错点。
3.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两宋时期的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两宋时期政治与经济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 高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年级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讲解宋代的政治与军事的相关知识点,主要内容包括“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等相关知识点。
在经过初中的历史教学后,学生对于宋代的重要历史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对于宋代的历史人物如“宋太祖”,“王安石”,“岳飞”,“秦桧”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
这可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
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将本课的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便于讲解本课的历史知识点。
学生处于高一阶段,其思维模式并没有摆脱初中思维的影响,也没有发现历史发展中的深刻规律,对于史料的发掘与解读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所以,本课讲解应该以历史材料为基准,以突出历史解释,史料分析,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不可“满堂讲”,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理解教材的知识线索。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个子目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本设计在不割裂教材上子目之间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前提下,将每个子目主要表现出来的历史事实或历史解释层面上的问题提炼出来,由此切入组成课程的三大部分,即祖宗家法、积贫积弱和家法自缚,以祖宗家法的发展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且进一步思考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
课件三个主要部分并没有割裂课本子目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先涉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相关知识,由强化集权的弊端进入第二部分“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有关内容。
由于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的需要,引发变法运动,也就是第三部分“王安石变法”相关知识。
变法引起激烈党争,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出现南宋,因此又有王安石变法之后“南宋的偏安”相关内容;与教材逻辑高度符合,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学。
在引导过程中,以“岳飞的悲剧”为主要线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并存的过程。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单元对应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共四课内容,分别叙述了政治上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民族关系有战有和,民族交融。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成长;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
本单元学习要点有两个,一是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二是认识辽夏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就第一个要点而言,各方面的变化都要结合两宋时期的基本发展线索去了解,而文化领域的变化影响更为深远,本课是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属于本单元的难点。
2.正文内容及逻辑关系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国文明史上又一高峰。
纵观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不仅有着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还有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传承性与发展性、兼容性与选择性并存的特点。
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遵循两点原则:一是先讲宋,再讲少数民族政权,一是按照文化史著作的叙述顺序依次展开。
3.核心概念本课在教学时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意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如何引起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中国古代史的核心概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本课从文化角度叙述了辽宋夏金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既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充分学习和借鉴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族人民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二、教学立意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具备一定的史实基础。
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基本定位在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这就要求我们将教学的思路指向聚集在学生的如何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学生在认识历史过程中如何使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得到发展。
建议教学时适当跨越朝代界限,与前后历史时期进行对照观察,探其源,辨其流,才能更好的理解宋元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发展方向。
少数民族文字是统编教材新增内容,是本课的难点,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文化上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共同构筑起了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大厦。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总体要求1、了解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军事和对外交往概况。
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概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国原始社会一、要求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了解我国远古居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了解我国远古神话和传说所反映的原始社会情况;了解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掌握氏族的形成,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各自历史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教育的起源等基础知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开端1.我国境内的直立人遗址;2.丁村人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3.山顶洞人时期氏族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1.母系氏族的繁荣;2.父系氏族的遗址及其特点;3.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三章远古神话和传说1.神话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集团;2.传说中所反映的原始社会生活;3.教育的起源。
第二单元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一、要求1.了解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二里头文化,盘庚迁殷,西周的衰亡原因及其表现;运用国家起源的有关理论,说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商朝的阶级关系、西周的主要制度。
2.了解夏、商、西周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西周的学校制度等基础知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章夏、商、西周的兴衰1.夏朝的建立及其国家特征;2.商朝的建立及其阶级关系;3.西周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1.天文历法和医学;2.甲骨文和金文;3.灿烂夺目的青铜器;4.《周易》和周公的思想;5.夏、商、西周的学校;6.夏、商、西周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三单元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一、要求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春秋五霸、弭兵会议、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秦的统一;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因素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课时6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3
3.史家评史——王安石变法 史料 按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 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 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时,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 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16
易混·曝光台 元代行省的性质
元代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3)边疆治理 ①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__宣__政_院___进行管理。 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__宣__慰_司___等管理军政事务。 ③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__巡__检__司__,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史称“大定之治”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 民族 间里维持了_和__平__局__面___,通使频 关系
繁,贸易活跃
①西夏与北宋发生
①1125年,灭辽
战争,最终和议 ②__西__夏__向__金__称__臣__,
②_1_1_2_7_年,灭北宋,入主中原,与南
宋形成对峙局面
仍然保持事实上
③1153年,迁都__燕__京__,改名为中都
独立
14
四、元朝的统一与民族关系 1.蒙古崛起
2.元朝统一 (1)1271年,_忽__必__烈___定国号为大元。 (2)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__临_安___。 (3)1279年,在_崖__山___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15
3.国家治理 (1)修筑驿道,设立__驿_站___和急递铺系统。 (2)实行行省制度 ①设置:_中__书__省___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 ②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边 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历史线索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沿 革
皇帝
秦 始 皇 辛 亥 革 命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三公 郡县制 州县制 行省制 思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想 文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化 专 明太祖 八股取士 制 清朝 文字狱
隋朝 三省六部制 元朝 中书省
——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Ⅰ 商朝 甲骨文、司母戊鼎 孔子 数学 祖冲之 百 孟子 魏晋南北朝文化 家 庄子 农学 贾思勰 争 墨子 (承上启下) 鸣 书法 王羲之 韩非子 孙武
新中国 对外开放 独立自主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专题感悟
古代史小专题
西晋
奠定基础
科 举 制 的 演 变
创立
隋文帝 开始出现 隋炀帝 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 完善 武则天 武举、殿试 唐玄宗 诗赋 明太祖 八股取士 1905年 废除
中国古代经济 唐中期 开始南移 重心南移问题 南宋 最终完成 动因(原因)
一国两制
(1895-1945)(1949至今)
册封达赖、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清) 平定大小和卓、 设置伊犁将军(清)
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
2010年设立喀什经济特区
中国对外关系发展
西汉
丝绸之路
对 外 关 系 发 展 概 况
唐朝
遣唐使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开明、开放
两宋 元 明 清
航海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 著名海港广州、泉州;政府设市舶司 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七下西洋 戚继光、郑成功 实行海禁,闭关锁国 雅克萨之战 对外开放 闭关锁国
爆发
遵义会议
第 二 次 国 共 合 作
抗 日 战 争
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新 第一届政协 中 会议 国 的 开国大典 成 立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和 烟 火 在 13 器传入欧洲后,
(2)唐朝末年,火药
世 纪 传 入 阿 对欧洲的火器制
火药 开始运用到军事领
——
拉 伯 地 区 , 造和作战方式产
域。
14 世 纪 初 又 生了巨大影响,
(3)宋元时期,火药
经 阿 拉 伯 人 推动了欧洲社会
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传入欧洲 的变革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名称
概况
对中国的作用
传播
对世界的影响
(1)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技术成
就,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2)四大发明在中国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总结 (3)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丝绸之路对四大发明的传播提供
了重要途径;四大发明在传播过程中或传播到当地后,都得到了
国航海事业(郑
阿拉伯国家, 的开辟和资本主
针 (2)北宋末年,指 和 下 西 洋 ) 和 海 后来又传到欧 义国家的殖民扩
南针应用于航海 外贸易的发展
洲
张创造了条件)
事业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名称
概况
对中国的作用 传播
对世界的影响
(1)唐朝时,中国人
中 国 的 火 药 中国的火药和火
已经发明了火药。
西汉 巩固 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 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
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 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 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
隋唐 完善 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三省 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
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知识线索
中国古代史知识线索一、政治问题政权建设和制度建设原始社会禅让制夏朝世袭制西周分封制战国县制太尉秦朝:政权皇帝丞相郡守县令郡县制御史大夫制度《秦律》统一文字度量衡郡(守)县(令)两汉:政权郡国制中央(皇帝)王国(国王)侯国(侯)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察举、皇帝征召);编户齐民中书省隋唐政权:三省六部制皇帝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门下省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节度使两宋付宰相(参知政事)州(知州、通判)政权:皇帝宰相枢密院(枢密使)三司(三司使)路(转运使)制度:科举制度(乡试、省试、殿试)保甲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将兵法辽政权:中央南面官(汉人、契丹人担任;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它少数民族)枢密院(军事管理)元朝政权: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御使台(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吏、户、礼、兵、刑、工承宣布政使司明朝政权:中央皇帝五军都督府地方(三司)提刑按察使司锦衣卫;东、西厂都指挥使司制度:八股取士《大明律》清朝政权: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制度:八旗制度政治现象春秋时期大国争霸(齐桓公“葵丘会盟”;晋楚“城濮之战”;“楚王问鼎”;吴越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桂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春秋: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李悝、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秦汉的专制主义(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任免各级官吏)秦王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战争暴政:赋税徭役沉重、刑法严酷、文化专制、土地兼并;起义: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两汉通西域(西域的概念;张骞通西域;汉政权对西域的管理;班超经营西域)魏晋时期的道教与佛教盛行道教:东汉时兴起于民间;葛洪改造,陶弘景丰富佛教:西汉末传入,南北朝时盛行;兴佛灭佛斗争隋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暴政:徭役重,严刑酷法起义:611年山东长白山首义;李密、翟让的瓦岗军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代唐(用人;制度革新;发展生产)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集中军权、财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危机: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军队临阵多败;财政入不敷出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建政权:契丹建辽;党项建夏;女真建金;蒙古建蒙古政权吸收汉族文化,改善生产生活,完善国家制度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与战北宋收复土地的战争;“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议和八字军和岳飞的抗金;1125年金灭辽;1141年宋金议和蒙古灭金、灭西夏;1276灭南宋元朝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族和边疆民族的互迁,促进边疆发展和民族融合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被视为汉人新民族“回族”的形成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明清专制主义的加强明:废丞相权归六部;废行省三司分权;设五军都督府兵与权分离颁布《大明律》,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清:雍正设军机处;推行“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和农民战争宦官专权(严嵩、王振、刘谨、魏忠贤);土地集中李自成“均田免粮”;1644年攻占北京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平定噶尔丹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参赞大臣”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册封宗教领袖,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平定三藩之乱,改土归流巩固西南地区设台湾府,加强台湾和大陆的联系★研究这些历史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原因,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下)整理bylkrui邓小南、张帆老师主讲以课件为主
邓小南、张帆老师主讲以课件为主,综合了笔记和课本的部分内容。
本文件是为个人学习而制作,也请为了相同目的而使用。
不过说实话,如果只看这份提纲,考试时会有一半的题做不出来。
名词解释出得比较偏,“通惠河”和“考成制”连看课件也不一定会把名词和所指的事物对应起来,何况还有“完颜亮”这样有创意的题目……所以还得再看一遍课件和课本,课堂笔记也是不可少的。
尽管老师说不会出偏题,而且鼓励宏观归纳,但是从07年考试的出题来看,细节是拉分的关键。
第一讲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杨隋代周1、关中本位政策就西魏-北周-隋-唐前期统治集团核心、政治中心、基本国策而言,延续性相当强。
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就是关中本位政策。
关陇集团:关系紧密的胡汉、文武混合集团2、隋初改革(1)“诸改姓者,悉宜复旧”:改为鲜卑姓的汉臣恢复旧姓(2)六官制——〉魏晋官制3、意义(1)政权在关陇集团中移转(2)统治集团内部:主导作用的力量由鲜卑贵族——〉汉人贵族——〉关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3)继承汉人政制,打破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制(4)民族大融合告一段落,大一统基础二、隋前期制度(一)政治(1)中央:三省六部制建立(内史、尚书、门下)(2)地方:a、州郡县三级——〉州县二级(唐设监察区“道”,向三级制复归)b、地方官中央任命(3)以才授官(针对军功阶层)(4)律令:a、轻刑;b、开皇律(二)经济(1)“大索貌阅”:集中检查相貌,看是否成丁(貌加、貌减),户口制度有效率(2)“输籍定样”:中央派人定户,与豪强争户口三、大一统形成(一)原因(1)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结果(2)制度:胡汉杂糅体制降低官僚政制水平,但形成军事贵族,为皇权提供强大支持,为官僚政治复兴提供基础(3)观念:统一(4)文化:互补(二)鼎盛人多、粮多、边境安全四、大运河(一)背景建都洛阳,“得土之中”;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北辐射(二)短期影响隋灭亡;唐兴盛(三)长期影响(1)政治:a、沟通南北;b、联系南移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中心(2)经济:a、南北物资交流,国家命脉畅通;b、商业市镇发展,文化氛围(3)开放态势:连接陆、海丝绸之路(四)环境问题(1)雨量、地貌——水量不稳定(2)与农田争水(3)阻碍西部排水第二讲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贞观之治(一)统治基础关陇军事集团、山东豪杰集团、山东士族、江南贵族(二)内容1、用人不拘地域、门第、民族、敌我2、决策通过制度保证决策正确、效率3、纳谏信息畅通(三)命运1、低调告终立嗣、亲征高丽、未能保持2、后世楷模(1)文治武功成就(2)体现君臣融洽的儒家理想(3)武则天之后恢复政治秩序的愿望二、武则天(一)过程1、“废王立武”——〉“二圣”2、“圣母神皇”——〉大周皇帝(二)当政原因a、北朝遗风;b、佛教影响;c、家族背景(李武韦杨集团);d、个人性格手段(三)人事政策1、内容:a、结束皇族与贵族联姻;b、“求才贵广,考课贵精”2、评价:(1)皇权扩张(2)重用庶族,结束关陇集团持续控制中央的局面(3)表面打破均衡,实际维持了根本制度,深化太宗改革(四)困难1、摆脱不了李唐影响2、性别3、传位三、玄宗(一)文学、吏治之争1、文学:新兴普通地主的代表,参与改革但反对过分介入2、吏治:非科举出身(a、门荫;b、杂色入流;c、吏干)(1)李林甫:参与细节,有制度,权力集中(2)杨国忠:有财政才能;贿赂公行(二)制度调整1、财税(1)括户(2)地税、户税:体现依土地、资产征税趋势(3)征收方式:折纳、和籴(4)漕运:转运使,分段运输2、军事府兵制——〉募兵制;边镇节度3、政治决策执行一体化;使职差遣第三讲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一、政治军事制度(一)中枢体制1、三省六部中书、门下——决策尚书省及下辖机构——执行(六部二十四司发号令,九寺五监办理具体事务)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冲击:中书门下,决策和执行合一、2、宰相(1)成员:a、三省长官;b、皇帝制定他官,加特定职衔(如参知政事)(2)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定为宰相衔)3、御史台(1)职能:纠察百官;刑狱(三司推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监督府库出纳(2)构成:台院、殿院、察院4、官制(1)职事官:有具体职守散官:身份标志,当职事官的前提勋官:军功爵号(2)冲击:使职差遣(“为使则重,为官则轻”)(二)军事1、府兵制(1)性质:兵农合一的征兵制(2)职能:番上宿卫,戍边征防A、将不专兵:集权B、不是出征主力,主要目的是宿卫(3)设置:居中驭外,居重驭轻(偏在性)(4)演变A、宿卫职能——〉彍骑——〉禁军B、戍边职能——〉长征健儿——〉方镇(5)缺点:战斗力弱,不易征调,逃亡率高2、募兵制(1)地方官(节度使)招募:兵将合一,外重内轻(2)中央设职业化的禁军,军费开支增加二、科举(一)内容1、特点(1)分科取士,权归中央(2)不限财产、门第,投牒自举(3)以文取士2、内容(1)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特科A、明经:帖经、墨义B、进士:以杂文为主要标准,实际是文学之科(2)乡贡(没上学者通过乡考试后升级)、生徒(3)公荐、行卷(二)进士科盛行的影响(1)考试竞争形成的,有优越感和自我意识的新阶层出现(2)士族:科举及第或从事举业的家族。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学生:周峰学号:20096586学院、专业:城环学院环境工程2班任课教师:赵兴廉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结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审视历史、创造未来都有现实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衍生出仰韶前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同时多元的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传说尧命羲和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到夏、商、周,从夏文化的“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并且尚忠到商文化的“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而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是西周,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根据这一基础。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它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
到春秋战国,文化观念开始了原创时代。
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本课借鉴很多同仁的经验,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4.感悟仁人志士为整顿国家做出的种种努力,培养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宋代社会问题
(二)教学难点
宋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家国情怀的涵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1.结合课本梳理北宋建立的过程。
2.出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表图片
3.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解决之法,得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4.展示文字史料,向学生提出设问。
1.阅读课本,树立基本事实
2.解读图片,谈谈五代十国有何问题?宋太祖将如何解决问题?
3.分析和提炼特点
4.说明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对宋有何影响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权的加强——防弊之政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
三、王安石变法——解弊之法
四、南宋的偏安——循弊偏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史料、历史故事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教学问题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
1.【积贫】通过文字、图片材料,简要说明宋朝的积贫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1127—1279)
宋高宗(1127—1162) 宋孝宗(1163—1189) 宋光宗(1190—1194) 宋宁宗(1195—1224) 宋理宗(1225—1264) 宋度宗(1265—1274) 宋恭宗(1275—1276) 宋端宗(1276—1278) 赵 昺(1278—1279)
中国历史上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一个尚武、好战、坚固而组织严 明的社会,已经为另一个活泼、 重商、享乐和腐化的社会所取代 了。
——谢和耐
“Naito Hypothesis”
内藤湖南
唐和宋在文化上有 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 而宋代则是近世的 开始,其间包含了 唐末至五代一段过 渡期。
宫崎市定
东洋的近世和宋王朝的统
第五讲两宋时期基本历史线索
一、宋代的历史地位 二、宋代的基本问题
一 宋代的历史地位
严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
復
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 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
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
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
变。
《理学与艺术》
……古人好读前四史, 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 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 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 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 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 八九可断言也。
又湖南有白塔橋,印賣朝京路經,士 庻往臨安者必買以披閲。有人題一絶云: “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 如何秪説臨安路,不數中原有幾程!”
——《西湖游览志馀》卷二
襄樊之战、钓鱼城之战,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要塞防御战。
南宋宝祐六年至开庆元年(蒙哥汗八年至 九年,1243年—1279年),合州军民在守 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春则出屯田野, 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 凭藉天险,浴血奋战,历经二百余战,创 造了钓鱼城36年攻防战争这一古今中外战 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南宋的灭亡
崖山
德祐二年(1276),元军进逼临安,谢后、全后不顾文天 祥等反对,带恭帝出降。
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作战失利被俘。 祥兴二年,元朝水军向南宋最后据点崖山(今广东新会县
南海中)发起猛攻,宋军战败。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海而 死;张世杰率部突围,遭遇大风溺死。 南宋灭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哲宗绍述
元祐八年九月三日,崇慶 (太皇太后)撤簾,泰陵 (哲宗)親政,時事鼎新。 首逐吕正愍(大防)、蘇文 定(辙),明年改元紹聖, 四月,自外拜章子厚(惇) 爲左僕射。
《挥麈录》后录卷一
南宋政权的建立
(靖康二年,1127)五月一日庚寅, 登壇寅受天命。……王泣涕,即皇帝位於 應天府治之正衙。……百官稱賀。改元建 炎元年。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
岳 飞
中兴四将图
韩
张
世
俊
忠
宋高宗赵构
刘 光 世
金 宋
偏安局面
绍兴八年,定都临安(杭州),仍称行在。
1141年,绍兴和议。 1164年,隆兴和议。 1208年,嘉定和议。
紹興、淳熙之間頗稱康裕,君相縱逸, 耽樂湖山,無復新亭之淚。士人林升者 題一絶于旅邸云:“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便 把杭州作汴州!”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 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
太皇太后高氏
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
呂陶《記聞》云:元祐之政, 謂元豐之法不便,即復嘉祐之法 以救之。然不可盡變,大率新舊 二法並用,貴其便于民也。議者 乃云:“對鈞行法。”朝士善謔, 乃云:“豈獨法令然?至于年號, 亦對鈞矣。”然詼戯之談亦有味, 此可見當時改元意,姑附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
太祖
太宗 秦王
赵匡胤 赵匡义 赵匡美
(光义) (光美、
(炅) 廷美)
赵德昭 赵德芳 真宗 金 赵恒 匮 之 盟
理宗 孝宗 高宗
赵昀 赵昚 赵构
防弊之政
国家若无内患,必有
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 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 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 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 王合当用心于此。
一天下一起开始。
《东洋的近世》
二、两宋基本问题
两宋年代简表(960—1279)
北宋(960—1127)
宋太祖(960—976) 宋太宗(976—997) 宋真宗(998—1022) 宋仁宗(1023—1063) 宋英宗(1064—1067) 宋神宗(1068—1085) 宋哲宗(1086—1100) 宋徽宗(1101—1125) 宋钦宗(1126—1127)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 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 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 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 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宋
太
宗
——《杨文公谈苑》
赵
炅
澶
渊
之
盟
宋 真
宗
寇 准
庆历新政
终于有一辈以天下
为己任的秀才们出来,
钱穆
带着宗教性的热忱,要
求对此现实世界大展抱
负。于是上下呼应,宋
朝的变法运动,遂如风
起浪涌般不可遏抑。
王安石变法(熙丰新法)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 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
明日,皆称疾请罢。上喜,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 庚午,以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殿前副都点 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 琦为忠正节度使,侍卫都虞候、镇安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皆罢 军职。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殿前副都点检自 是亦不复除授云。(原注:此事最大,而正史、实录皆略之,甚可惜也, 今追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区变 命革 《宋 。家 ;故 太
——
为鼎
《国 新
宋 大 诏
, 鸿
, 皇
祖 即 位 诏 》
令 集 》
恩 宜
祚 初
卷被 膺
一于 于
寰景
“杯酒释兵权”
《涑水记闻》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宋太祖:“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
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 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 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 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 下相安,不亦善乎!”
——致熊纯如的信
钱穆
陈 寅 恪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 极于赵宋之世。后渐 衰微,终必复振。
《宋史职官志考正》序
宋代的文化,在中
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 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 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 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 造极的高度。
邓广铭
11至13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和 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 前时代的深刻变化。这里不单单是指 一种社会现象的变化,而更是指一种 质的变化……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 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国特征 的端倪了。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宋太祖……撤罢藩镇,先创种种法制以减削其权势,继则免资 格深者,授以虚官,而用他官权知节镇所在州府。 削夺藩镇之权,其术不止一端,惟最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 支郡二事。……支郡者,非节度使所直接治理之州也。
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
赵弘殷
斧声烛影
开宝九年(976)十月,
上不豫……夜召晉王,屬以 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遥 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 若有所遜 避之狀。既而上 引柱斧㪬地,大聲謂晉王曰: “好為之!”癸丑,上崩于 萬嵗殿,時夜已四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