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纤颤患者需全面评估和综合治疗张晋喜
心房纤颤的诊断及处置
医院进行《心房纤颤的诊断及处置》
相关知识培训
为提高医护人员对心房纤颤的诊治水平,我院医务科根据《XX年XX继续教育项目》要求,XX年XX月XX日,在XX对XX 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心房纤颤的诊断及处置》相关知识培训,此次培训由XX主讲,共计约XX人参加。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非瓣膜病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
在瓣膜病中,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最高,约占 40%。
其次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XX围绕房颤的概述、诊断、评估、危险分层及治疗相关内容,详细讲解了导致该疾病的危险因素、疾病的发展过程、发病后临床表现,重点讲解了房颤发生后应该怎样控制心室率、复律、抗凝、导管消融等治疗原则。
掌握心房纤颤的诊断及处理流程,提高本院医护人员对房颤患者病情的评估、诊治、及时有效的处理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培训,使本院医护人员对房颤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等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了对患者病情评估、用药选择以及电复律的判断
能力,对提升我院整体诊疗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心房颤动的治疗
心房颤动的治疗作者:张必祺胡申江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20年第01期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患病率与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4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的心房颤动患病终生风险分别为26%和23%[1]。
心房颤动是由遗传因素、自主神经系统、炎症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所致的进行性疾病。
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波幅不等、形态各异、间隔不齐的连续小锯齿波,频率在350-600次/min。
这种持续紊乱的电活动会引起心房收缩功能下降,心排出量下降超过15%;会使心房局部发生电学和结构学重构,心房进行性扩大;还能使心房内血液淤滞形成附壁血栓。
这些病理生理方面的变化大大增加了心房颤动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血栓栓塞、认知功能障碍及肾功能损伤等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男性/女性的年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6/10万和1.7/10万,而年龄校正的劳力丧失及修正寿命年评估致残率分别为64.5/10万和45.9/10万[2]。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Braunwald教授所说: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将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攻克的最后战场。
目前,在心房颤动治疗方法和方式上仍存诸多争议,既需兼顾效益与风险,又需求同存异,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
1 心房颤动患者的上游治疗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是指运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药物,通过治疗引发心房颤动的相关高危疾病,减少心房结构重构和/或电重构,以预防新发心房颤动、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率或减缓其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
由于在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状态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处于激活状态,血管紧张素可产生刺激心房纤维化和肥大,使缝隙连接解偶联,钙超载,改变离子通道活性,激活氧化应激介质及促进炎症发生等作用;而醛固酮可产生刺激心肌肥厚和纤维化、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促进炎症及直接调节电生理等作用。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一、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一)房颤的初步识别。
应当重视人群中房颤的初步识别,特别是具有房颤高危患病因素的人群,如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脑梗塞等患者。
通过常规或长程心电图诊断房颤,记录人口学、症状、基础疾病等信息。
(二)房颤诊断和评估。
1.病史采集。
(1)现病史:发病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
有无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诱因、加重/缓解因素;其他伴随症状。
采用欧洲心律学会(EHRA)症状评级标准以评估症状严重性(表1)。
表1.EHRA房颤症状评级标准(2)既往史: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如甲状腺疾病。
(3)个人史:是否有相关诱因,如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喜饮浓茶、吸烟等。
(4)家族史:是否有房颤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
应进行全面查体,重点检查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脏检查(注意心率、心律、心音)、脉搏(脉律、桡动脉、颈静脉)、身高、体重。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
(2)心电检查:可采用瞬时、长程、植入装置记录,也可采用佩戴装置记录。
(3)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行经胸超声检查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必要时,可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CT、MRI(心、脑)等进一步评估。
4.房颤的分类。
通常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4类(表2)。
表2.房颤的分类5.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应定期评估其血栓栓塞风险。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方法(表3),≥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
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分析与评估
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分析与评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危害性较大且病情复杂。
为了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制定适合的质控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回复中,我将分析并评估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
1. 诊断准确性诊断准确性是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之一。
心房颤动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Holter监测等多种手段,因此确保诊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熟悉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以及与其他心律失常的区别。
同时,准确的诊断需要依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包括高质量的心电图仪器和准确的数据分析。
2. 患者评估和管理心房颤动的治疗依赖于患者的个体化评估和管理,因此这也是质控标准的重要要素之一。
患者评估应包括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多种方面的考虑。
此外,对于患者的全面评估还应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的检查。
通过综合评估,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房颤动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3. 治疗策略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是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心律控制策略或者节律重整策略。
心律控制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例如心房颤动的消融术等。
节律重整策略则是通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来治疗心房颤动。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治疗策略,并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4. 遵循指南和定期审查遵循相关指南是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之一。
心房颤动的治疗指南通常由专业学会颁发,提供了最新的治疗建议和指导。
医生应该熟悉并遵循这些指南,以确保治疗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此外,定期审查治疗效果也是必要的。
通过定期的随访和心电图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对治疗计划进行调整。
5. 度量指标和结果评估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制定合理的度量指标和结果评估方法。
这些指标应该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例如,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和心功能改善等可以作为评估指标。
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1、2、3答案-2024年度粤医云
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1、2、32024年粤医云答案参考答案附后1.(单选题)12导联心电图记录房颤时间界值为()A.10秒B.20秒C.30秒D.40秒2.(判断题)CHA2DS2-VASc-60评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患者不应以预防卒中为目的使用OAC,是否正确?A.正确B.错误3.(多选题)与华法林相比,标准剂量及低剂量NOAC均显著降低()A.致死性出血风险B.颅内出血风险C.胃肠道出血风险D.大出血风险4.(单选题)NOAC与决奈达隆联用时,()剂量减半A.达比沙群B.利伐沙班C.阿哌沙班D.艾多沙班5.(判断题)NOAC与决奈达隆联用时,不建议与达比加群150mg联合应用,是否正确?A.正确B.错误6.(单选题)房颤合并PCI人群的临床研究,采用抗血小板+抗凝的方案,唯一安全性终点未达到优效的NOAC是()A.利伐沙班B.达比加群C.阿哌沙班D.艾多沙班7.(单选题)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利伐沙班的标准剂量为()A.5mg qdB.10mg qdC.15mg qdD.20mg qd8.(单选题)与标准剂量DOAC相比,低剂量DOAC疗效表现为()A.疗效不足B.疗效相近C.疗效更优D.疗效不明9.(单选题)房颤复律抗凝首选()A.可达龙B.NOACC.西地兰D.倍他乐克10.(判断题)导管消融围术期不应中断OAC,是否正确?A.正确B.错误11.(单选题)房颤导管消融术前需行()排除血栓A.CTAB.D-二聚体检测C.TEED.血管彩超12.(判断题)在出血得到可靠控制前,颅内出血(包括原发性和外伤性)的急性期为抗凝治疗禁忌,是否正确?B.错误13.(多选题)实体肿瘤中罹患()的患者房颤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A.头颈部恶性肿瘤B.胸部恶性肿瘤C.消化系统肿瘤D.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4.(单选题)选择导管消融的患者如节律控制效果不理想,可选择()治疗A.valsalva动作B.AAD治疗C.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D.调整生活方式15.(多选题)房颤合并()建议行房颤导管消融A.主动脉瓣反流B.肺动脉瓣反流C.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D.三尖瓣反流16.(多选题)心房颤动患者应行长期综合管理,包括()等B.节律控制C.室率控制D.危险因素控制和合并症治疗参考答案:。
心房纤颤患者需全面评估和综合治疗张晋喜
·讲座·心房纤颤患者需全面评估和综合治疗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034000)张晋喜张美平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的改变,心房颤动不仅可引起不适感而影响生活质量,快速的心率还会损伤心房或心室,从而影响心脏功能,加重原有的心脏病并可导致明显的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使左心房血流淤滞,促使血栓栓塞,其中主要多见于脑部栓塞,因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栓塞占各种栓塞的1/5到1/4,并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因此,对心房纤颤的认识以及治疗至关重要,也是亟需解决的一种疾病。
详细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史,包括发作病程、间期、频繁程度、持续的时间,用药情况及疗效,发生时伴随的症状、血压情况、有无心绞痛及心功能状况;以及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因:如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性心脏病,急、慢性心肌病或肺部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均是其常见的病因。
心房纤颤中80%有器质性心脏病[1],少数无器质性心脏病(孤立性心房颤动)多发生于中青年患者,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也成为心房颤动的常见病因需引起重视。
1心房纤颤治疗前的综合评估包括:①详细询问病史,确定心房纤颤的类型、发作的频繁程度、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发作时症状、诱发因素、发作和终止方式等。
②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系统的疾病。
对某些患者,还需要进行24h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电生理检查等。
③通过上述检查确认基础疾病和诱发心房纤颤的因素。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纠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低氧血症等,都有助于心房纤颤的治疗和预防。
据心血管网报道,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4%合并心房纤颤,近年来不少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血压患者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减少新发生的心房纤颤,支持心律失常药合用,可增强预防心房纤颤复发的效果,这可能与这二类药物对心房组织重构的有益作用有关。
心房纤颤的外科治疗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手术治疗是一种最终选择,我们将会 介绍治疗的多个方面。
适应症和疗效
适应症
心房纤颤患者的药物治疗效 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时。
疗效
80%到90%的病人可以恢复正 常心率,减少血栓并发症发 生率。
并发症率
并发症率很低,仅在1%到2% 之间。
手术前的准备
心脏起搏器
植入手术,用来产生电脉冲对心 脏进行刺激,使心脏肌肉除颤, 从而正常跳动。
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1 手术风险
术后感染、心脏衰竭、心肺转移等危 险操作风险。
2 并发症
术后出血、血肿、伤口感染等。
3 治疗后症状
胸痛、心慌、恶心等不适症状,多数都能在术后得到缓解。
手术后的恢复
住院护理
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避 免出血和感染。
1
心电图
检查患者的心电图,了解心脏的情况。
2
血液检查
测定患者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检查,确保病人身体状态。
3
体征检查
检查患者的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手术方式的选择
射频消融术
使用导管穿过静脉进入心腔,利 用射频能量切断引起心房纤颤的 部位。
迷宫手术
开胸手术,在心脏上创造一系列 的切口目的是分隔房间并有序激 动。
恢复锻炼
手术后2-3周后开始逐渐增加 锻炼强度,慢慢恢复身体状 况。
饮食调整
术后,应该少量多餐,忌烟 酒等刺激性排油酸。
护理与随访
1
每日生活
饮食、运动等生活情况进行病人病史、治疗情况等,制定合理
的用药计划,保证疗效和安全。
3
随访计划
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发生房颤时重点评估的内容
发生房颤时重点评估的内容
当患者出现房颤时,重点评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心血管状况评估,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包括测量血压、观察心率、检查心脏听诊等。
这有助于评估房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程度。
2. 危险因素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房颤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年龄、性别、心脏病史等。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房颤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3. 症状评估,了解患者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以及这些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这有助于确定治疗的紧急性和方向。
4. 心电图评估,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认房颤的类型和持续时间,评估心脏的电生理状态。
5. 血液学评估,检查血液凝血功能,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以
确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6. 心脏超声检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房颤对心脏的影响程度。
7. 评估并发症,评估患者是否有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栓塞等,以确定治疗的紧急性和方向。
综上所述,当患者出现房颤时,重点评估的内容涵盖了心血管状况、危险因素、症状、心电图、血液学、心脏超声和并发症等多个方面,这些评估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心房纤颤的处理课件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太极拳等,有助于控制心房纤颤。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结构,多 食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可通过心理咨询、放 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压力。
心房纤颤的误区及注意事项
误区一
心房纤颤患者不能进行运动 锻炼。
评估并发症风险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栓栓 塞、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并发症的风险,评估风险 等级。
评估治疗需求
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诊断误区及注意事项
仅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
心房纤颤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手段,仅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容易 导致误诊或漏诊。
对心电图检查的误解
部分患者认为心电图检查没有必要,或者认为心电图检查可以完全 诊断心房纤颤,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常用药物及副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
用于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如胺 碘酮、普鲁卡因胺等。副作用包 括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脏传导阻
滞等。
β受体拮抗剂
用于控制心室率,如美托洛尔、阿 替洛尔等。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心 力衰竭加重等。
钙通道阻滞剂
也可用于控制心室率,如维拉帕米、 地尔硫卓等。副作用包括低血压、 心动过缓等。
06
心房纤颤病例分析
病例一:长期规律服药成功控制心房纤颤
总结词
长期规律服药是成功控制心房纤 颤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该病例展示了一名长期规律服药 的患者,通过定期检查和调整药 物剂量,成功控制了心房纤颤的
发作频率和症状。
总结
规律服药能够降低心房纤颤的频 率和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
质量。
病例二:导管消融治疗解决长期心房纤颤问题
心房纤颤的现代治疗
3
介入治疗
利用
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
1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调整心脏电信号传导,维持恒定 的心律。
2 抗凝药物
预防形成血栓,减少中风的风险。
3 心血管药物
通过调整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张力,改善心脏功能。
心房纤颤的手术治疗
消融术
通过手术手段切除心房内异常 的电活动,恢复正常的心律。
心房纤颤的危害与后果
心房纤颤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增加心力负荷,增加中风、心力衰竭和 心脏病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死亡。
心房纤颤的现代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通过用药控制心率和维持恒定的心律,
手术治疗
2
减少心房纤颤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通过手术手段修复心脏结构,切除异
常组织,恢复正常的心脏功能。
心房纤颤的预防与康复
1
生活方式改变
如戒烟、控制体重、减少咖啡因等,
康复运动
2
减少心房纤颤的发作。
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促进康复。
3
定期复诊
定期复诊并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预 防心房纤颤的复发。
心脏封堵术
通过手术封堵心房内的血栓, 减少中风的风险。
心脏复律术
通过手术手段恢复心脏的正常 节律。
心房纤颤的介入治疗
射频消融
通过电极将高频电流送入 心脏,破坏异常的电活动, 恢复正常的心律。
冷冻消融
通过冷冻探头将温度降低, 冻结异常的电活动,恢复 正常的心律。
植入心律调节器
通过植入电子设备,监测 心脏的电活动并调节心律, 维持正常的心律。
心房纤颤的现代治疗
心房纤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上部房间颤动而不规律地跳动。这种疾病 的危害和后果严重,但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 治疗和介入治疗。
心房颤动评分表评分标准
心房颤动评分表评分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是心房肌肉不规则收缩导致心脏节律紊乱的一种情况。
对心房颤动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评分表评分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下面就介绍一份常用的心房颤动评分表的评分标准。
一、CHADS2评分系统CHADS2评分系统是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的一种简单易用的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的几个危险因素来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卒中风险越高。
CHADS2评分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危险因素:1. 心力衰竭(CHF):1分2. 高血压(Hypertension):1分3. 年龄≥75岁(Age≥75):1分4. 糖尿病(Diabetes):1分5. 卒中/TIA史(Stroke/TIA):2分根据这些危险因素的不同组合,患者可以得到不同的评分,评分越高表示卒中风险越高。
CHADS2评分系统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CHA2DS2-VASc评分系统是CHADS2的改进版,对CHADS2评分系统中的一些不足进行了修正和优化,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
与CHADS2评分系统相比,CHA2DS2-VASc在年龄和性别上进行了进一步区分,增加了更多的危险因素。
CHA2DS2-VASc评分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危险因素:除了评估卒中风险外,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也需要考虑出血风险。
HAS-BLED评分系统是评估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一种评分系统,有助于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综合考虑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
HAS-BLED评分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危险因素:1. 高血压(Hypertension):1分2. 肝功能异常(Abnormal liver function):1分3. 肾功能异常(Abnormal renal function):1分4. 过去发生卒中(Stroke):1分5. 出血史或出血倾向(Bleeding tendency):1分6. 活动性溃疡(Labile INRs):1分7. 年龄≥65岁(Elderly):1分8. 药物或酒精滥用(Drugs/alcohol):1分心房颤动评分表的评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指导临床决策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心房颤动治疗的质控标准及其操作流程
心房颤动治疗的质控标准及其操作流程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引起心脏泵血功能的降低,增加中风和其他心脏事件的风险。
治疗心房颤动的目标是恢复正常的心律、减少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心房颤动治疗的质控标准及其操作流程。
1. 质控标准心房颤动治疗的质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心房颤动的依据,例如心电图、Holter监测、心脏超声等。
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标准化。
- 治疗指征:明确治疗心房颤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包括根据患者的症状、心房颤动类型、患者的年龄和合并症等综合判断,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可以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心脏节律调节器和手术治疗等。
确保治疗方法的正确选用和操作。
- 治疗效果评估:根据治疗的目标,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评估等指标,评估治疗的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心律和心功能。
- 并发症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脏衰竭、栓塞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 操作流程心房颤动治疗的操作流程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步:- 评估患者情况:包括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情况、治疗指南和标准,综合评估患者的心房颤动类型、症状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合并症等,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 执行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电复律、植入心脏调节器或手术治疗等。
- 监测治疗效果:通过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评估治疗的效果。
根据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 管理并发症: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如心脏衰竭的药物治疗、抗凝治疗等。
- 随访和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随访。
通过实施质控标准和操作流程,可以提高心房颤动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指南围绕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临床评估、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急诊处理、综合管理等七个方面,重点收集和引用亚洲、国内临床研究及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与数据,使指南更适用于中国房颤患者群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如根据2014-2016年我国的房颤流调结果,结合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
因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
1、房颤的分类根据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转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难易程度和治疗策略选择,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指南用持久性房颤取代既往根据字面直译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并对永久性房颤给出了一些客观的定义,包括“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能性小,房颤持续10~20年以上,心电图显示近乎直线的极细小f波;或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左心房纤维化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30%以上”。
2 、房颤筛查筛查是房颤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
✓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Ⅱb,A);✓年龄≥70岁的人群,可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Ⅱb,A);✓推荐具有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的患者常规程控时应评估心房高频事件,并明确房颤诊断(I,C);✓对未诊断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考虑在1年内完成每3个月1次,每次至少7天,累计超过28天的心电监测以进行房颤筛查(Ⅱb,C)。
3、卒中风险评估年龄是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年龄≥50岁的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即开始增加。
➢年龄55~59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亚洲房颤患者与合并一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65~74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合并2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并发现年龄>55岁的亚洲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可显著获益。
《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全文)
《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全文)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
目前AF治疗多限于药物治疗和消融手术,效果有限,AF危险因素控制和多学科综合管理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AF患者心脏康复是实施AF多学科团队管理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第一部分AF患者综合康复计划一、AF患者心脏康复目标和内容(一)康复目标合理地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减少复发,促进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控制心室率,预防卒中等血栓栓塞并发症,降低住院率及致残、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二)康复内容AF患者的康复分期分为:一期康复(院内康复),二期康复(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和三期康复(院外长期康复或社区康复)。
康复内容包括进行AF相关评估;制定药物、运动、营养、戒烟限酒、心理与睡眠管理处方,帮助患者控制AF危险因素并改善生活方式;进行患者教育和随访。
1. 评估:综合评估是制定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的前提。
2. AF评估要重视远程动态心电图的监测:远程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可极大提高阵发性AF检出率,及时发现寂静性AF(SAF),又称为无症状性AF。
3. 对患者进行教育,鼓励自我管理,并对患者健康宣教效果进行反馈及评价并作持续改进。
4. 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出院计划和随访方案。
二、AF患者心脏康复获益证据目前已开发了多套AF的综合管理系统。
一项在一家大型三级医疗中心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平均随访22个月,与常规照护相比,AF综合管理使心血管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均降低,且成本/效益比良好。
三、AF心脏康复管理团队的建设以心内科心脏康复医师为主导,紧密联系心律失常亚专科、介入心脏病学工作团队及心内科全体成员,联合心外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内分泌科、急诊科、康复科、影像科、介入科、心电功能科、全科医生及护士、临床药师、运动治疗师、营养师、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社工和志愿者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AF管理团队,形成团队决策;同时,逐步建立AF 随访制度及医疗健康档案,重点构建基于可穿戴设备的AF电子医疗决策管理系统,如利用手机应用工具为AF健康管理人员和AF患者提供数字化决策工具,提高患者依从性等;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立AF专病门诊,成立AF人生俱乐部。
房颤的康复
对于房颤患者用心率衡量运动强度不太恰当,多用6-20分的Borg
评分自感劳累分级表中的某一级感到舒适,可以将此级作为运动目标 值。
以心理和运动为基础的房颤康复
2)运动处方制定 运动形式: 热身运动 柔软体操、走步、 有氧运动 包括快走、骑自行车、爬楼梯、椭圆机、功率车、跑步
机、四肢联动等有氧运动,中医导引术八段锦、太极拳、六字诀均是良
综合评估心房纤颤的心功能和体能
首先运动前的安全评估
2)体能评估 对于房颤患者用心率衡量运动强度不太恰当,多用6-20分的Borg评分自 感劳累分级表中的某一级感到舒适,可以将此级作为运动目标值。 3)6分钟步行试验评价心功能
6分钟步行试验是一项简单易行、安全、方便的试验,用以评定慢性心衰
患者的运动耐力的方法,同时可以预测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该试验广泛应 用于心肺疾病治疗干预前后的临床评价,因此可用于评价房颤患者的心功能 和体能。
性。
心房颤动的预防
常见导致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1)年龄是房颤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增加; 2)精神压力; 3) 心房大小; 4)烟草; 5) 酒精; 6) 药物; 7) 咖啡因;
8) 发热;
9) 贫血; 10)肥胖与房颤发生率的增加有明显关联; 11)睡眠呼吸暂停是导致房颤发生的另一个高危因素; 12)房颤导致房颤 、电重构被认为是阵发性房颤导致永久性房颤的重要因素, 即房颤导致房颤。
3、以卒中风险评估指导口服抗凝治疗。
4、以改善症状保留左室功能为目的的心率控制治疗。 5、症状评估以决定节律控制的决策 (抗心律失常药物、 复律、导管消融还是外科手术)。
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以达到提高预期寿命、生活质量、生理
和社会活动功能。
心房纤颤的健康指导
心房纤颤的健康指导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管理心房纤颤并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疗护理
- 定期进行医学检查,包括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波检查,以确保
及时发现和监测心房纤颤情况。
- 按医生的建议接受药物治疗,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抗凝血
药物,以控制心房纤颤的频率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 遵循医嘱进行打击性治疗,如电击复律或心脏消融术,以恢
复正常的心律。
健康生活方式
- 保持健康的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过重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房纤颤的风险。
- 放弃烟草和限制酒精摄入。
烟草和酒精是心房纤颤的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
- 保持健康的饮食惯,摄入适量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脂肪食物,限制高胆固醇和高盐摄入。
- 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监测。
应对心理压力
- 研究有效的应对方式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常见的方法包括冥想、深呼吸和锻炼等。
- 寻求支持和情感帮助,可以加入支持团体,与其他心房纤颤患者分享经验和情感。
这些建议旨在帮助管理心房纤颤,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减少心房纤颤的发作风险。
然而,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应根据个人医疗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计划。
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第一部分)
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第一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房颤将给社会和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
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K-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格局,房颤人群的抗凝率显著提升,卒中风险不断降低,而更新一代口服抗凝药Ⅺ因子抑制剂在预防血栓的同时,出血风险更低,很有希望为房颤抗凝领域带来新的革命。
导管消融逐渐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可减少房颤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房颤从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
对于诊断1年之内的房颤,节律控制策略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室率控制策略。
器械与技术进步大幅降低了经皮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的操作难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和理念,如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为房颤管理带来重大变革。
以上进展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充实的依据。
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为进一步推动房颤管理新技术和新理念及时、充分应用于临床实践,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表1)和证据级别(表2)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表1 推荐类别表2 证据级别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我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3年35~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1%,2012—2015年3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71%。
心房纤颤的注意事项
心房纤颤的注意事项
1. 确保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控制心房纤颤。
遵循医生的处方药物治疗心房纤颤并按时服用。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锻炼和避免有害习惯,如吸烟和饮酒。
3. 管理和控制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甲状腺问题。
心房纤颤与这些健康问题的存在有密切相关。
4. 定期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抗凝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和中风的风险。
5. 避免过度的体力活动和剧烈运动,因为心房纤颤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而进一步加重症状。
6. 学会管理和应对心理压力,因为心理压力和情绪不稳定可能触发心房纤颤发作。
7. 密切关注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咨询医生。
8. 在必要时使用除颤器,即心脏复苏设备,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9. 温和地休息和找到适当的睡眠质量,并尽量避免疲劳。
10. 向亲朋好友、同事和医生寻求支持,确保您得到必要的帮助和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座·心房纤颤患者需全面评估和综合治疗
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034000)张晋喜张美平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的改变,心房颤动不仅可引起不适感而影响生活质量,快速的心率还会损伤心房或心室,从而影响心脏功能,加重原有的心脏病并可导致明显的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使左心房血流淤滞,促使血栓栓塞,其中主要多见于脑部栓塞,因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栓塞占各种栓塞的1/5到1/4,并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因此,对心房纤颤的认识以及治疗至关重要,也是亟需解决的一种疾病。
详细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史,包括发作病程、间期、频繁程度、持续的时间,用药情况及疗效,发生时伴随的症状、血压情况、有无心绞痛及心功能状况;以及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因:如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性心脏病,急、慢性心肌病或肺部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均是其常见的病因。
心房纤颤中80%有器质性心脏病[1],少数无器质性心脏病(孤立性心房颤动)多发生于中青年患者,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也成为心房颤动的常见病因需引起重视。
1心房纤颤
治疗前的综合评估包括:①详细询问病史,确定心房纤颤的类型、发作的频繁程度、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发作时症状、诱发因素、发作和终止方式等。
②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系统的疾病。
对某些患者,还需要进行24h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电生理检查等。
③通过上述检查确认基础疾病和诱发心房纤颤的因素。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纠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低氧血症等,都有助于心房纤颤的治疗和预防。
据心血管网报道,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4%合并心房纤颤,近年来不少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血压患者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减少新发生的心房纤颤,支持心律失常药合用,可增强预防心房纤颤复发的效果,这可能与这二类药物对心房组织重构的有益作用有关。
2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
2.1用于控制频率的药物
频率控制的目的是使心房纤颤时的心室率(不管是在静息时还是在运动时)都能在一个适当的范围。
但一般认为目标应该静息时60~80次/min,运动时90~115次/min,能有效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的药物都可以有效控制心室率,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和地高辛等都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于心房纤颤心室率的控制。
其中β受体阻滞剂是最有效、最常用和可单独应用的药物,尤其对于有高肾上腺素能状态表现的
患者。
对于心房纤颤患者可采用口服β受体阻滞剂进行心室率控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记实。
在心室率过快需要紧急控制时可采用静脉用药的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
洋地黄一直被认为是在紧急情况下控制心房纤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但目前认为其效果并不如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好。
胺碘酮由于有β受体阻滞作用,故也可降低心房纤颤时间的心室率,但目前的指南认为其仅作为二线用药,而且不建议用于慢性心房纤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
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心房纤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在心房纤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时也可作为首选用药。
2.2用于控制节律的药物
心房纤颤持续的时间是选择转律方法和时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对于新发生的心房纤颤,因其在48h以内的自行转复窦性的比率很高,因此可以先观察,也可用普罗帕酮(450~600mg)顿服的方法。
据心血管网心律失常药物新策略特刊报道,转复成功率为70%~80%,转复时间多在4h内。
如果心房纤颤已经持续>48h而<7d者则需要在食管超声评价左心房血栓的基础上尽早住院和复律。
其中同步直流电击复律的成功率也较高。
用于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步利特和胺碘酮等。
如果药物转复失败应该尽快改为电击复律。
及时和有效复律可以消除症状,减轻心房电重构以防止心房纤颤复发后趋于持续性。
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步利特、多非利特等。
2.3用于预防心房纤颤复发的药物
对于心房纤颤的预防复发,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和清除症状,能有效地降低心脏死亡、各种血栓的形成、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危险性。
不管对于哪种心房纤颤选择药物的节律控制都意味着复律后需要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减少和预防心房纤颤的复发。
下面简介几种:
2.3.1普罗帕酮:普罗帕酮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根据2006年发布的心房纤颤治疗指南,对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心房纤颤患者,IC类药物可以作为一线治疗。
一些试验已经证实普罗帕酮和氟卡胺都有良好的耐受性、低毒性和相似的疗效。
普罗帕酮常见有胃肠道症状不良反应,如恶心;轻度神经系统症状和转复后容易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导致晕厥甚至猝死。
因此,对于心房纤颤时心室率很快而提示可能有房室结加速传导特性的患者,应用普罗帕酮转律的同时建议合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
2.3.2胺碘酮:胺碘酮不管是对心房纤颤的转复还是预防复发都是最有效的药物,尤其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能有效降低
心脏死亡、心律失常及猝死的相对危险。
尽管胺碘酮控制心房纤颤复发的疗效较高,但由于存在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如肺毒性、甲状腺功能异常、视神经和外周神经病变、胃肠道功能不良及偶尔会导致尖端扭转室速。
因此理论上对于没有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禁忌证的心房纤颤患者不建议把胺碘酮作为一线选择。
但由于目前国内尚缺乏其他能够有效预防心房纤颤复发的药物品种,也缺乏相应的临床应用经验。
所以实际上胺碘酮一直是节律控制的一线用药,并且由于胺碘酮的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在没有严重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患者不需要住院即可开始应用。
2.3.3多菲利特:是一种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具有选择性阻断延迟整合钾电流的作用,能够增加心房和心室的有效不应期及延长复极时间,呈剂量依赖性。
可降低心脏自律性,延长心房的窦房结恢复时间,高浓度时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
因此建议开始应用时应住院至少监护72h,并且严密监测肾功能变化情况,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危险。
2.3.4索他洛尔:一直在欧美广泛应用于心房纤颤转律和窦性心律维持的有效药物。
抗心律失常作用具有负向使用依赖特性,在心率较慢时延长动作电位,而在快心率时则使动作电位缩短。
延长P-R间期和Q-T间期,能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的危险性较高。
因此开始应用时一般建议住院监测,但对于没有或仅有轻微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如果Q-T间期<0.45s,无电解质异常和导致TDP的诱发因素者,也可以在门诊应用。
此外对于有明显心室肥厚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总之,对于心房纤颤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首先取决于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病。
认真做好心房纤颤的全面评估,合理用药。
另外,长期用药过程中需要严格观察随访,定期检查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电解质血钾等,以及心电图(测量Q-T 间期)。
维持窦性心律,防治心房纤颤的复发,对保护心脏功能,减少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宁.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心电图学杂志,2000,19(1):10.
(收稿日期: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