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推荐8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推荐8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1篇《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
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
”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
”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
”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
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
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
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
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
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
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
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篇)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篇)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能源所面临的危机,人类为什么研制开发新能源,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这些新能源对于人类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
课前教师搜集了大量的常规能源在生活中使用的情况,通过分析信息、解读数据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小组学习,学习交流中学生不仅会看图、会分析数据,而且能从中找出开发新能源的原因,得出结论,并且用自己的话总结和概括出来。
教师运用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板书的设计有层次感,层层深入的让学生感知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最后,适当的出示未来人类还会开发哪些新能源。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临近,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
课上,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例如,资料一的信息图没有充分挖掘好,其所隐含的内容没有完全的利用,学生自己的分析仅停留在表面上,教师此时应该适当的引导和及时的追问,使学生能深层次的发现统计表上的问题,做到精心的探究,高效的课堂。
再如:教学中,教师放过了一些可探究之处,对于生成的一些问题把握不到位,使得课堂的某些环节浮在面上,稍嫌不成熟。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小学科学课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要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对老师来说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要掌握合适、合理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好习惯,为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玩转电磁铁》是五年级科学课中的一个开放性课题,我大胆而创新地处理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注重经历、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全新教学理念。
课堂设计以探究为中心,注重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注重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5篇)大全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反抗弯曲》教学反思(5篇)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反抗弯曲》教学反思(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非常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阅历,教学反思我们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反抗弯曲》教学反思(5篇),欢迎大家共享。
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反抗弯曲》教学反思1课上下来也遇到一些问题,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下面三点思索:思索一、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纸的长短会影响抗弯曲力量的熟悉?我的理解是孩子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的前概念是很丰富的,他们对纸的抗弯力量有自己初始的熟悉与理解,应当值得确定与讨论。
所以我将课的密度临时拉大的,将讨论纸的长短影响抗弯力量的讨论作为演示试验放入课堂教学任务中。
思索二、课本中从生活中来,最终到生活中去的讨论任务的支配与实际生活问题思索的活动支配好像很合理,可是我感觉我在教学中比较生硬,我想这主要是我自身的缘由,我对课没有认真地思索,许多环节的连接课前没有认真考虑,导致感觉课上下来有点不自然,主要表现在纸的讨论很难与横梁联系起来,同学对横梁和竖梁的熟悉是很牵强的。
思索三、孩子对纸的宽度和厚度影响抗弯力量的讨论,我里面存在不少不科学的问题,就纸的厚度我是将纸对折来增加它的厚度,课后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很不科学的,由于纸弯折后有不少的弹性,弹性也势必影响其抗弯力量,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开类似这样的状况消失。
学校六班级科学上册《反抗弯曲》教学反思210月10日,由于大店口的老师来听课,学校支配我在长林上一堂科学课。
我选择了《反抗弯曲》一课。
这堂课,我转变了科学一贯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试验-汇报搜集整理(资料))。
而是本着让同学在体验中不断改进方案,实施方案。
注意的是同学的体验。
从同学仿照演示试测一张纸的反抗弯曲力量开头,让同学对差异大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来发觉影响反抗弯曲力量的因素有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外形、长度等,在同学不能顺当说出这些因素时,可以把同学试验中的用纸拿出来,让他们比较,就能明显地发觉两者的区分。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篇一」学生通过电视等途径对人造地球卫星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人造地球卫星》这一课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轻松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我在教学设计中准备了身边常见的材料,操作简单,让学生体验模拟实验,层层递进,得出结论。
整体来说,还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1、在提出研究问题环节,担心学生提的问题不能紧扣这节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导入课题后我直接提出本节研究的问题,这样不但显得很仓促,而且没能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没能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致使整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兴趣不浓。
2、我对学生的预计过高。
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在四年级学过的很多知识,没有提前进行复习提示,很多同学对所学的知识已经忘记,所以在课上运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
3、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汇报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的语言不够准确,我没能及时纠正指导,所以有些小组的报告单上的实验过程填写有问题。
4、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在第二个实验活动时,是我带领大家设计的实验方案,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应该由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方案,这样前后两个实验活动有个梯度,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自主能力等。
以上问题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加以注意,进行调整修改,使课堂教学更完美。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篇二」《无处不在的能量》一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抓住了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如学生在汇报实验结果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和补充,使结果更加完善。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形成对能量的整体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切当地加以评价和引导,使交流活动有序进行。
采取边汇报边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应注意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资料的解说,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共20篇,请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删减使用。
以下分别是20篇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1、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
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
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
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
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Щ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2、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己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
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
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合集3篇)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合集3篇)1.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1篇今天下午的自习课,决定在六(2)班上新课《杠杆的科学》。
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课比较成功,所以对今天的课信心满满,让学生拿走实验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认识杠杆和杠杆上的三个点,抽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跷跷板、天平、钳子、剪刀找三点,完成不错。
对于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是杠杆的擀面杖和锥子也进行了分析——找不到支点,所以不是杠杆,大家学得也不错。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
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平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
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
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
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
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
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
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没达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个办丧事的,鞭炮声、音乐声,念词的声音那么响,直接传到了教室里,学生难免分心。
科学探究课,分了心怎么行?第三,人和不和。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1-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3篇
1.《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在教授完《怎样放得更大》这一课后,我深刻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收获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包括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多个维度。
通过课堂活动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的科学概念,并能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进行观察。
学生也表现出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现了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情境创设有效:通过让学生观察印有小字的纸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图像放得更大,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
这种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动手实践活动丰富:本课设计了多个动手实践活动,包括自制简易显微镜、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等。
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自制显微镜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并讨论哪种方式能使图像放得更大、更清晰。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自制显微镜的活动中,由于部分学生对材料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活动时间有所延长,影响了后续的教学环节。
未来在备课时应更加细致地考虑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2.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基础知识薄弱,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课堂管理有待加强:在动手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兴奋和混乱,影响了课堂秩序。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将加强课堂管理,明确活动规则和要求,确保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反思3篇
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反思在完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这一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为未来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科学概念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得到了有效传达。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科学探究目标:1.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掌握制作玻片标本的步骤,虽然部分学生在撕取洋葱表皮和盖盖玻片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经过教师的及时指导,问题得到了解决。
2.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学生能够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步骤进行观察,并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然而,由于初次接触,部分学生在记录时显得有些生涩,需要更多的练习。
3.对比观察:通过对比洋葱表皮细胞与胡克发现的死亡的软木细胞,学生加深了对植物细胞特点的理解。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在制作和观察过程中,体验到了细致观察和详尽记录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生物细胞研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理解了工具的发明和进步如何扩展了人类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探索更多的自然奥秘。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激发兴趣:通过提出“你想不想亲眼看一下细胞”的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在整节课中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并观察,这种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或两人一台显微镜的合作观察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效率。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1.材料准备:虽然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撕取的洋葱表皮不够理想,盖玻片也容易碎裂。
未来教学中,需要更仔细地准备材料,特别是易碎品,应多备一些以防万一。
2.观察记录: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显微镜观察和记录,部分学生在记录时显得不够熟练和准确。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必备11篇)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必备11篇)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1篇课上下来也碰到一些问题,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下面三点思考:思考一、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关于纸的长短会影响抗弯曲能力的认识?我的理解是孩子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的前概念是很丰富的,他们对纸的抗弯能力有自己初始的认识与理解,应该值得肯定与研究。
所以我将课的密度临时拉大的,将研究纸的长短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作为演示实验放入课堂教学任务中。
思考二、课本中从生活中来,最后到生活中去的研究任务的安排与实际生活问题思考的活动安排似乎很合理,可是我感觉我在教学中比较生硬,我想这主要是我自身的原因,我对课没有仔细地思考,很多环节的衔接课前没有仔细考虑,导致感觉课上下来有点不自然,主要表现在纸的研究很难与横梁联系起来,学生对横梁和竖梁的认识是很牵强的。
思考三、孩子对纸的宽度和厚度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我里面存在不少不科学的问题,就纸的厚度我是将纸对折来增加它的厚度,课后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纸弯折后有不少的弹性,弹性也势必影响其抗弯能力,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这样的情况出现。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2篇《杠杆的科学》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不顺畅,很纠结!问题出在哪呢?作为教师,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课件,安排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
反复斟酌,我觉得应该是这一课的教材存在问题,那就让我来给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从撬棍引到杠杆,太急!本课开头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
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右边是一幅卡通插图,画的就是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马上就引出来: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我觉得,这个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标题为“撬棍的秘密”。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一)1. 教学内容在本次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主要讲述了"水的性质"这一课题。
通过讲解水的结构、密度、表面张力等性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特性,并引导他们进行实验验证。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结合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水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效果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水的表面张力等现象,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度较高。
4. 反思与改进尽管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也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完成实验。
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二)1. 教学内容在本次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主要讲述了"力的作用"这一课题。
通过讲解力的定义、作用效果、测量方法等,让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并引导他们进行实验验证。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讲解力的作用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同时,我还结合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力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基本了解,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力的作用效果,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1-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教学反思3篇
1.《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教学反思在完成了《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这一课的教学后,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教学不仅需要严谨的知识传递,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从课堂表现和学生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科学概念,同时也认识到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多样,且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活动,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多种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通过画图和文字记录,加深了对细胞形态的理解。
同时,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在科学态度方面,学生表现出对细致观察和详尽记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发展了对生物细胞观察研究的兴趣。
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专注和认真,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观察工具的改进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性,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亮点:1.导入简洁明了:通过提问“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那么其它生物是否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直接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效率高:安排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活动,提高了合作效率,同时通过边观察边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的形态结构。
3.黑板展示交流:挑选部分典型的细胞形态让学生画在黑板上,既是对其他学生的范例,也便于对细胞形态的交流。
不足:1.时间分配需优化:虽然导入简洁,但观察记录环节仍然较为耗时,部分学生未能完成所有装片的观察记录。
未来可以在课前适当布置预习任务,或调整观察装片的种类和数量,以更好地控制课堂时间。
2.指导需更细致: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仍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如切片标本拿取不稳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反思三篇
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反思篇一在之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本课通过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身边的微小物体进行对比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并领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图像就越大,视野却越小的特点。
在探索与研讨过程中,如果直接开展观察活动,学生在观察时观察方向不明确,记录比较杂乱,但如果先讨论、预测观察到的结果,则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在观察记录时能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更容易获得结论。
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反思篇二在前两课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放大镜能不能放大物体”这点还没有深刻的辨别,因此我在上本堂课之前先给学生仔细辨别了这句话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明白了“放大镜不能放大物体,可以放大物体图像”这两者的概念区别。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借助一定的工具——凸透镜和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其中凸透镜在前面的科学观察中已经运用多次,显微镜学生还未体验过,他们对身边微小物体的探索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本堂课我主要把时间留给了实验环节。
爱牛的简易手持光学显微镜学生很容易上手并能看到清晰的目标,因为爱牛教具里配套的简易手持显微镜,它不需要学生去对光,自带补光的效果。
在过渡讲解台式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时,我不仅出示了图片,也给学生播放了使用方法视频,使用方法主要概括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这些步骤中我的学生主要在对光这里比较困难,因此我给学生提问式强调了这点。
我:在1号座位的同学他调节好细胞切片标本的时候,如果对位的4号同学想看这个显微镜,请问是让4号同学到1号同学的座位去看,还是让1号同学把显微镜递过去给他看?小部分学生会说让4号同学去1号位置看,我接着提问学生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台式的光学显微镜是依靠光线反射才能看到清晰的图像,移动了就会改变光线。
通过这一点的提问,我又结合五年级学的光线的反射这个原理,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了对光这个步骤,同时也给学生展示了反光镜如何调节找到明亮的光线。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1-6教学反思3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反思(1)在本次《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浓厚兴趣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科学概念目标:学生基本上能够用显微镜观察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并理解这些微小生物也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如对环境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和能繁殖等。
然而,由于显微镜下的观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部分学生对观察到的生物特征的描述还不够准确和全面。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水中微小的生物形态和行为特征时,大部分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图文结合的记录,但在对照资料识别生物名称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对研究微小的生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还延伸到课后的自主探究中。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装片、观察记录,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认识到观察工具的进步对科学认知的重要性,理解了显微镜在探索微观世界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亮点:1.情境创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作用,并扩展认识到显微镜能发现周围许多微小的生物,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验操作:在制作微小生物的装片过程中,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不仅掌握了制作技巧,还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同时,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强调的注意事项,如不使用药水以避免杀死生物,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3.讨论交流:在研讨环节中,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围绕“我们根据什么辨认出它们是生物的?”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加深了对微生物特征的理解。
不足:1.观察清晰度:由于显微镜下的观察清晰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光线、样本质量、操作技巧等),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影响了观察效果和记录准确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三篇
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篇一一、探究材料的选择。
本课教学的知识点比较少,简易显微镜的制作也比较简单,关键是制作显微镜所采用的材料选择。
期中两个放大镜的要求是︰直径一样大小,倍数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己买。
实验中关键性材料是镜筒纸。
试教中我仿照参考书选用了铅画纸作镜筒材料,结果发现观察时光线过于微弱,细节虽放大了,但是模糊不清。
像教参提示那样用手电筒和小镜子反射光线以增加亮度﹖理论上是行的通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效果不见得好。
平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材料越多,学生的注意力越容易分散;材料越多,合作的人也越多,默契性往往越差,因而导致实验效果差。
考虑到这些,我把铅画纸改成透明塑料片,比较好地解决了光线问题。
改用塑料片还解决了同一材料不同班级多次重复使用的问题。
双面胶—撕。
塑料片仍可使用,简单,方便。
二、教材的适当使用。
自从小学开设科学课以来,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公开课上学生不打开课本。
给人的感觉是似乎打开教材看书是一种老土冒的事。
其实,新课程实施以来,专家们对教材改之又改。
现行的教材不仅具备了清晰的知识点,还增加了大量实验、统计等用的记录表,皆备了知识性和实用性,因此适当应用教材不仅能简化教学准备,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有利于聚焦主题。
如本课关于显微镜的发展史,教材上有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和显微镜发展的文字、图片。
在学生经历了简易显微镜的设计、制作和使用后,静下心来阅读这些资料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
从阅读教材资料开始自行梳理显微镜的发展史,领悟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效果远比花哨的课件来得实在。
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篇二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6篇
六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6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都会有很多需要和文字打交道的地方,像是编写各类报告、总结、会议纪要甚至邮件等。
文章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就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写文档,能帮助你不断地理清思路,好的文档,也能更高效地沟通。
写好文档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还可能会得到领导的赞赏,甚至升职加薪都有可能。
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工作量以及心血所完成的工作,最终会体现为这样一份书面文档,包括领导在内的其它人能看到的可能也就只是这份文档而已,因此,它的质量,不仅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别人对于此项工作的看法,往往也会影响着别人对于文档作者的评价,因为透过这些文字,不仅能体现出作者对于工作内容的理解、认识、思考和创造,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基本素质、工作能力乃至工作态度。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可能不那么擅长于写作或者表达,尽管这样,我们依然可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可以走捷径,那就是参考和借鉴别人写的文档,学以致用,转化成我们知识储备,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六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6篇,希望能够帮到您!六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篇1日食和月食》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
在前面的三课中,主要了解了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月球的基本知识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而出现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等。
而这一课正是在此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月球在空间中自西向东地围绕地球转动,从而产生了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的。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曾与部分同学进行过交谈,发现孩子们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但是对于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发生时的特征,日食和月食的种类等都知之甚少。
在回答这两种天文现象的成因时甚至部分同学只知道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线,对于月食的成因则一无所知。
可以说,这种结果反映了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个知识的了解程度。
通常在教学本课时的做法是借助三球仪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看到现象,让学生假想自己在地球仪上的阴影部分中,从而验证日食和月食的产生,但是这种认识还是一种比较表象的,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出现许多疑问。
六年级科学《相貌各异的我们》优秀教学反思(优秀9篇)
六年级科学《相貌各异的我们》优秀教学反思(优秀9篇)《相貌各异的我们》的教学反思篇一以前看这一课的时候,感觉本课没有太多的教学内容,有点空空荡荡的,只要让学生自行相互观察就好,教师似乎没有太多的教学任务,可今天,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观察,学生观察什么,看对方的脸就可以了吗?以前本人是这样认识的,但现在不一样了,第一,脸上有什么东西可以观察?眼、耳、鼻、口、眉毛、发迹等等都可以看。
第二,怎么看?眼睛怎么看?口怎么看?鼻子,眉毛又怎么看?是不是只看一个大概的形状就可以了呢?不是,以口为例子。
可以看长度,可以看嘴唇的厚度,可以看牙齿,可以看舌头的弯曲。
学生知道这些吗?很显然,他们并不完全知道,既然如此,那就需要有人去引导,去告诉,去帮组他们知道这一点,这个人是谁?就是上课的教师。
那么,在本节课的课堂上,教师有教学任务吗?可以放心的让学生随意观察吗?很显然,不可以,不但不能放心大胆的'让学生随意观看对方的脸部,还要认认真真的指点,仔仔细细的引导。
以保证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
《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反思篇二本课从对动植物的研究,推演到对我们人类自己的分类观察研究。
教学时,先举例各种相貌特征,说说有哪些不同,按照学生的说法,教师板画,以此来确定分类的方法,并指导学生了解一种相貌特征的不同类型,指导学生该如何描绘不同的相貌特征,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
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组内的观察活动,描绘同组内同学的相貌特征。
全班的相貌调查、统计活动,课内让学生自行面向全班开展调查活动,有一定难度,纪律不好控制也浪费大量时间,课后调查,又无法保证学生是否会去完全。
所以,我安排了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带来小镜子,观察自己各方面的相貌特征,然后教师进行统计,学生记录数据。
相貌是唯一的吗?(白话文★)这项活动是分类统计的应用。
多种相貌的组合排列结果有几种?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应该可以利用数学的方法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问题居然难以理解应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1-3教学反思3篇:《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教学反思:《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在本次《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优点:1.科学概念目标:学生成功地理解了同一个微小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这一点在学生的汇报和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科学探究目标:学生掌握了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能够自主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用示意图和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科学态度目标:学生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展现了良好的学习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了解了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体会到了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待改进之处:•在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中,对图像大小和视野范围的描述还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细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实施情况优点: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图片,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2.显微镜使用教学:通过边讲解边演示的方式,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光学显微镜和手持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后续的观察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观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观察,轮流使用工具,既保证了观察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同时,自由选择微小物体进行观察,增加了探究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4.研讨交流:通过重点问题的研讨,学生积极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交流中发现的问题和新的认知,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待改进之处:•在观察活动中,部分学生对显微镜的调焦步骤掌握不够熟练,导致观察时间较长,影响了观察效率。
未来可以增加显微镜使用的练习次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研讨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1-7教学反思3篇:《微生物与健康》
1.教学反思:《微生物与健康》在完成了《微生物与健康》这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实施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亮点1.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本课以“微生物与健康”为主题,通过医药、食品、垃圾处理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这样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注重实践,强化体验: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课堂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通过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微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3.回顾总结,构建知识网络:本课不仅关注新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和观察范围的拓展情况,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有待提升:虽然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资料收集,但在整理和归纳信息方面仍存在不足。
部分学生在汇报时只是简单地复述资料内容,缺乏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资料整理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2.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由于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多个方面,导致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部分环节由于时间紧张而未能充分展开,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精细地规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探究。
3.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而部分学生则相对沉默。
这可能与学生的性格、兴趣等因素有关,但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改进策略1.加强资料整理与归纳训练:在课前布置资料收集任务时,可以明确要求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电磁铁》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电磁铁》教学反思(精选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科学《电磁铁》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电磁铁》教学反思1本节课开始,在前面学生学习了条形磁铁和通电螺线管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首先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与什么磁铁的磁场相似呢?”学生马上想到条形磁铁,然后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条形磁铁和通电螺线管同时吸引铁钉。
让学生观察其相似性,进而将实验现象对比,发现条形磁铁能吸引许多铁钉,而通电螺线管吸引铁钉寥寥无几,学生马上总结出通电螺线管磁性很弱,发现其磁性强弱的差异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机,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磁性虽然与条形磁铁磁性相似,但强弱有明显区别,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发所未发。
比如,在引出电磁铁概念以后,马上提出“电磁铁具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培养学生想发、敢发的创新意识,继续提问暗示电磁铁与电有什么关系?其实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已经埋下伏笔,故意让学生看到通电螺线管一断电吸住的铁钉全部掉下来这一现象,善于观察的学生马上回答:通电螺线管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我马上鼓励他们,提高了他们探求知识的积极性,然后再次演示这一现象,给相对能力低、基础差的同学提供“发”的机会,留有“后发”的余地。
然后再问电磁铁磁性有无可以控制,磁性强弱能不能控制呢?问题提出后停顿一会儿,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紧接着再问若磁性强弱可以控制,通过什么途径去控制,即引出电磁铁磁性强弱的有关因素的问题。
让学生观察手边的电磁铁,引导学生去发现隐藏在更深层次的知识,并且问题一环扣一环,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通电螺线管磁性与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时,又问根据物理学研究方法,磁性强弱与两个量都有关,应怎样去研究,学生能想到控制变量的方法。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四篇)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这个学期我第一次教六年级科学,刚开始对知识点了解不够深刻,上课时自己都讲解不清。
面对这种情况,平时不喜欢上网的我,必须要上网查资料,认真备课,经过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的教学活动,对六年级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
爱科学,学科学。
以下我就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科学课中则表现为学生先提出问题与猜想,然后通过亲自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得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领略科学的人文精神。
所以,科学的课堂是学生的。
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并对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与尊重和肯定。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二、在课堂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教师却不是个旁观者。
教师对整个活动应予以指导,给与适当调控。
在活动前,教师应讲解活动注意事项,提出研究问题;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进入学生的活动里,并要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程;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讨论总结。
总之,教师既不能占据课堂,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摆设。
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要鼓励学生敢问,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要给与适当评价。
这个评价其实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下轻抚。
切忌语言单调,一味的“你真棒”学生就会听之无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一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我任教了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
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这学期教科学课,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同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曾经教过自然课。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把自然课与科学课进行了对比,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
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
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
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
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
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
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
如铁的生锈。
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4、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
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得有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
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
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
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己的阵地。
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
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七、认真搞好期末总复习。
本学期的复习,有相当的份量,内容较多,任务也相对繁重。
本学期的复习先拟定了复习计划,掌握了目的要求,明确了重难点及关键,拟定好了课时分配情况。
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复习,同时又灵活运用,对复习了的知识,又编了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力争人人掌握,做到了一课一得,个个过关。
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末考试六年级数学学科平均分为良,合格率达到了70%的好成绩。
存在的不足是,高分生不多,优秀生源少。
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
与家长的联系不够,缺乏沟通。
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
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