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王荣生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拿来主义”的概念;2. 知识讲解:介绍“拿来主义”的定义、由来和特点;3. 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拿来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并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4. 拓展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创新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体现“拿来主义”的理念;5. 总结复习:学生回答问题,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讲解:“拿来主义”是指借鉴他人的经验、思想和创新成果,再加以改造和应用的一种创新思维方法。
它源自人类从古至今长期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是一种重视借鉴和创新的学习和工作方式。
其特点包括:灵活运用已有成果、注重跨领域融合、尊重创新源头、重视实际应用等。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呈现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快递包装箱再利用等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拿来主义”的思想运用到解决问题和创新设计上。
4. 拓展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领域,例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设计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并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改造和应用。
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并进行展示。
5. 总结复习:提问学生关于“拿来主义”相关的问题,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并对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2. 学生对“拿来主义”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拓展活动中设计方案的创意和可行性;4. 学生对个人和他人观点的尊重和批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导入是否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2. 教师是否准确讲解了“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3. 案例分析和拓展活动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对“拿来主义”应用的理解和能力;4. 是否组织了恰当的总结和复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作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胆识和勇气。
(3)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分析作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方法分析课文中的论点。
3. 将课文中的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拿来主义》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研究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拿来主义》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拿来主义”?它有什么意义?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拿来主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如:课文主要讨论了哪些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如: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作者认为如何对待现代文化?(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应用与拓展:(1)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朗读_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
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拿来主义》教案
2.深入理解转移话题的部分与观点的关系。
3.深刻体会幽默犀利的语言特点与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提出问题
本文以“拿来主义”为题,但为什么直到第⑦段才展开谈“拿来主义”?为何两次有意转移话题?
三、解决问题
1.为何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开篇?
2.明确“送去主义”的内涵。
3.第一次转移话题为什么?
4.第一次转移话题为什么?
四、梳理结论
前六段的内容与观点的关系。
五、小结方法策略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论证在说理过程中的作用。
2.鲁迅的语言特点以及其与阐述说理的关系。
3.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认识到比喻在说理中可以形象而又准确严谨。
2.体会语言与内容的内在联系。
3.这两段是什么关系?
四、梳理结论
梳理《劝学》《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三篇文章中的比喻在说理过程中的作用。
五、小结策略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提出拿来主义的过程,认识此篇所体现的破立结合的说理艺术。
2.品味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特点以及其与阐述说理的关系。
3.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识破与立的内在联系。
2.赏析在曲折中推进论述的妙处。
3.体会语言与内容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喻体的特定内涵,深入认识比喻中的论证,完善对比喻在说理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2.体会语言的概括性和形象性相统一的特点,深入理解内容以体会语言的讽刺犀利。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将课文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作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3)将课文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复杂概念和论证逻辑。
(2)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分析作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5. 练习与拓展:(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3. 课堂展示:评价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逻辑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拿来主义》原文。
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课后注释、参考译文等。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拿来主义的阐述和论证。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和评价作者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观点和作者的立场。
2. 拿来主义的核心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3. 拿来主义与民族自豪感、创新精神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拿来主义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 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3. 在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
1. 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交流与创新的重要性。
(2)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揭示文章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作者的观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拿来主义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理解文章,巩固重要知识点。
3. 收集有关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下节课分享。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书写、准确性和思考深度。
《拿来主义》(缩讲课)教案
《拿来主义》精品(缩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领会作者倡导的对待文化遗产的理性态度。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拿来主义的精髓。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和欣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大意。
2.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如“拿来主义”、“送去主义”等。
3. 主题探讨: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拿来主义态度。
4. 写作手法分析:鉴赏作者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拿来主义的精髓。
5.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谈谈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大意。
3.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主题探讨:分析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拿来主义态度。
5. 写作手法分析:鉴赏作者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拿来主义的精髓。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涉及的拿来主义思想,促进学生思考。
7.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谈谈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应用。
8. 总结发言: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其参与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进行分析,评价其应用能力。
4. 拓展思考:评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和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拿来主义》原文。
2. 相关资料:鲁迅生平介绍、拿来主义相关论述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播放相关视频等。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了解杂文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点难点】1.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知名文化学者邱志强:"《唐宫夜宴》能够'不忘本来',关注到历史文化留下的印记,并'吸收外来',用现代的声光电等舞台艺术赋予曾经的美好以新的面貌和精气神,栩栩如生。
"人们赞美和追捧《唐宫夜宴》就是对美的崇尚和认同,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
或许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亦能寻觅“不忘本来“并“吸收外来”的踪迹。
二、知人论世1、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杂文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2、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通用12篇)
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通用12篇)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1【知识目标】一、认识、理解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在说理文中的作用。
二、领会杂文语言幽默、犀利的讽刺效果。
【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关键词语在句中的深刻的含义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鲁迅先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人民的觉醒奋斗终生,战斗不息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一、认识、理解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在说理文中的作用。
领会杂文语言幽默、犀利的讽刺效果。
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关键词语在句中的深刻的含义;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鲁迅的杂文说起杂文,必要想起鲁迅;说到鲁迅。
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但应该看到,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所达到的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正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情怀。
所以鲁迅杂文在根底上是“诗”的,他的杂文里有“中国民众的灵魂”。
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如果看不到鲁迅杂文里的批判背后的理想、否定中的肯定,就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就难以真正接近(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质。
《拿来主义》教案(6篇)
《拿来主义》教案(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拿来主义》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2)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作品。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2)作者鲁迅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作品。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对课文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拿来主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对课文观点进行解读和分析。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借鉴。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越来越传承“拿来主义”,这也逐渐成为教育的理念之一。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拿来能力,让他们从各种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创新并应用到实践生活中。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拿来能力呢?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的语文课程中,以《山海经》为核心教材,我们可以尝试如下教学设计,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拿来能力。
一、启发学生:曾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充分激发学生“拿来”的欲望。
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引人入胜的赛车比赛视频,然后让他们从中找到一些定位清晰、动作熟练的车手,作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拿来欲望。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需要以《山海经》的内容为模板,完善一个虚构的神话故事情节,该如何取材、借鉴?二、探究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拿来”和“抄袭”之间的区别,以及如何判断好的借鉴和不好的抄袭。
《山海经》的不少神话是从各个文化、民族中吸收了其优秀的元素并进行融合,这样的融合是有利于表达和发展民族文化的。
但同时,如果借鉴过多,在取材、创作和成果的公正性等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正确拿来态度,就需要让他们先进行探讨,然后帮助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专业中关于“抄袭”问题的一些概念与规则。
三、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如何拿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借鉴和融合的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来体会和掌握如何取材、提练和融合,如演出一期场景、创作一幅画、写一篇神话(都可以结合山海经的内容来完成),并为这些创作作品进行互评和点评,让学生通过反思和分享的方式,更好地明确自己在“拿来”过程中的优势和盲点。
四、实用性应用:让学生把学到的“拿来”能力,在实际的应用中发挥价值。
可以在外出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中,让学生以《山海经》为背景,与星空摄影师合作,创作一些表现山海经的户外摄影作品,实际开展一次山海经的“寻宝之旅”,寻找和发现与山海经有关的文化遗产,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已学内容,与同伴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王荣生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王荣生)1.你还记得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杂文吗?方便的话,找出初中的语文教科书,再读读那些杂文。
2.你喜欢鲁迅吗?你觉得鲁迅伟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3.默读一遍课文,并随手做三处以上的旁批。
一、瞄准杂文的矛头所指1.了解杂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历史知识和《拿来主义》的写作时间,讲述与下面两项相关的典型事件。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明确杂文所针砭的现实。
参考链接材料,就下列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⑴课文开头部分讲“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课文最后是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有人据此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文艺)的问题。
你同意吗?⑵有人根据“大宅子”的设喻,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
你的意见呢?⑶“别的且不说罢”,作者是不是真的就没有说到“别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中的“什么”,包含哪些方面?3.认识鲁迅杂文“超越时空的意义”。
鲁迅所批判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所提倡的“拿来主义”,这在今天仍有警示的意义吗?请联系实际具体说说。
二、把握杂文的主要观点1.朗读第3、4、5、6段。
与周围同学讨论:⑴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不可以“送去”?⑵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拒绝“送来”?2.朗读第7、8、9段。
与周围同学讨论:⑴“譬如”这个词,管到文章的哪里为止?“‘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这一句似乎也可以作为下一段的起首句,把它放到下一段里去,妥不妥?⑵“譬如罢”,是譬如“拿来”这件事呢,还是譬如“拿来主义者”那些人?⑶“他占有,挑选”这一句与上文中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3.阅读最后一段,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然后与周围同学讨论:⑴“总之”,是对全文的“总之”,还是对上面段落的“总之”?⑵“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一句与上文中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鲁迅所说的“拿来”,包不包括“存放”与“毁灭”?4.朗读全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拿来主义”;(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尊重与理解;(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拿来主义”;2.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内涵及关系;2.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拿来主义”的观点;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观点的合理性,形成自己的见解;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拿来主义”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思考;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拿来主义”的观点;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观点的合理性,形成自己的见解;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5.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拿来主义”的观点;6. 总结提升: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六、教学内容1.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析,特别是作者如何阐述“拿来主义”的定义和内涵;2. 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有效性分析;3. 本文的文学特色,如语言、句式、修辞等。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自行解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作者如何阐述“拿来主义”的定义和内涵;3. 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分析结果,形成对“拿来主义”的全面理解;4. 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有效性,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5. 分析本文的文学特色,如语言、句式、修辞等,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难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引入《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15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10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对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6. 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文化交流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的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中各种比喻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通过提问或讲述与“拿来主义”相关的事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5 分钟)
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3. 初读文本(10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标记出疑难问题。
4. 内容解析(15 分钟)
逐段分析文章内容,讲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5. 论证方法探讨(10 分钟)
分析文中运用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6. 小组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展开交流。
7. 总结(3 分钟)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强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8. 作业布置(2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短文或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应用。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阐明了鲁迅先生关于对待文化的观点态度。
这篇文章是一篇驳论,先破后立,先树立批驳的观点,然后狠狠击败,在别人观点的废墟上,高高地飘扬起自己的旗帜。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至少要明白两点:1、鲁迅先生关于文化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二、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驳论先破后立,鲁迅先生先破了哪两种对待文化的态度?1、闭关主义2、送去主义(二)闭关主义行得通吗?文章怎么说?原文词句: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阐明含义:指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入侵,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可见,闭关主义后果严重,是行不通的。
(三)转180度大弯,改为送去主义,可以吗?原文怎么说?1、原文词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了疯。
解析:为什么忽而说尼采?(类比论证。
尼采只是给予,采用的就是送去主义,但最终发了疯。
可见一味送去只是痴人妄想。
)2、原文词句: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解析:同理。
如果我们把仅有的财产都送光了,我们的子孙将沦为乞丐。
(四)假若我们一味送去主义,我们的子孙就能做稳乞丐了吗?原文词句: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可以称之为“送来”。
提问①:抛来、抛给,两词有什么区别?解析:抛来:施舍自己无用的东西,无不良动机的。
抛给:“给”是有目的的,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别有用心、心存恶意的施舍。
提问②:他们“抛给”或者说“送来”了啥?(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提问③:为什么鲁迅先生说,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为什么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解析:因为“送来”的本质是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联系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其实质就是希望孩子们牢记祖国文化,就会永远不忘自己的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王荣生)
1.你还记得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杂文吗方便的话,找出初中的语文教科书,再读读那些杂文。
2.你喜欢鲁迅吗你觉得鲁迅伟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3.默读一遍课文,并随手做三处以上的旁批。
,
一、瞄准杂文的矛头所指
1.了解杂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历史知识和《拿来主义》的写作时间,讲述与下面两项相关的典型事件。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明确杂文所针砭的现实。
参考链接材料,就下列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⑴课文开头部分讲“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课文最后是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有人据此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文艺)的问题。
你同意吗
⑵有人根据“大宅子”的设喻,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
你的意见呢
⑶“别的且不说罢”,作者是不是真的就没有说到“别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中的“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
3.认识鲁迅杂文“超越时空的意义”。
鲁迅所批判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所提倡的“拿来主义”,这在今天仍有警示的意义吗请联系实际具体说说。
二、把握杂文的主要观点
1.朗读第3、4、5、6段。
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不可以“送去”
⑵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拒绝“送来”
2.朗读第7、8、9段。
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譬如”这个词,管到文章的哪里为止“‘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这一句似乎也可以作为下一段的起首句,把它放到下一段里去,妥不妥
⑵“譬如罢”,是譬如“拿来”这件事呢,还是譬如“拿来主义者”那些人
|
⑶“他占有,挑选”这一句与上文中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
3.阅读最后一段,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然后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总之”,是对全文的“总之”,还是对上面段落的“总之”
⑵“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一句与上文中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鲁迅所说的“拿来”,包不包括“存放”与“毁灭”
4.朗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
1.链接材料第一则中说,过分冷静的分析,其实已经是“非杂文”的了。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有人说,《拿来主义》的前半部分是驳论,后半部分是立论。
你们同意吗
⑵有人说,《拿来主义》采用了因果论证:“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
”你们认为这是因果论证吗
⑶有人说,“大宅子”的设喻,是比喻论证。
你们认为这是比喻论证吗它论证了什么
3.鲁迅在设喻时,用了“祖上的阴功”、“合法继承”等字句,捎带给某些人以讽刺。
联系读过的鲁迅杂文,鉴赏《拿来主义》的讽刺笔法。
一、杂文的思维与表达
]
——读《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节选)这(《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又是一篇范文——它或许可以帮助你理解杂文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某些特点。
文章从报纸上偶尔看到的关于“雷峰塔的倒掉”的传闻开始。
这就是说,杂文思想的开掘的起点,开发口,必须是具体的、细小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原则。
杂文思维更重归纳,而非演绎,最平凡的、生气勃勃的日常生活形态,对于杂文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只是这类日常生活传闻,人们茶后饭余姑妄言之,姑妄言之,并不在心;杂文家则不,他偏要仔细琢磨,品味,认真“勘探”一番。
“勘探”也有两种,有的只满足于探个表层,比如“从雷峰塔倒掉看出破除迷信的重要”之类,浅尝即止;真正的杂文家则不,他要“勘探”到最底层、最广阔处,即鲁迅所说:“开掘要深。
”
且看鲁迅是如何“开掘”。
……这里,“十景病”既具有现象形态的生动性与具体性,又具有一种概括性与普遍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典型现象”。
“典型现象”正是杂文思维与表达的一个关键——杂文既要通过“由一至多”、“由小至大”的联想概括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典型现象”;又要通过不失其形象性的“典型现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新开掘、新发现。
……
应该说,我们的以上分析都过于冷静,因而是“非杂文”。
鲁迅在揭示与表达他的思考与发现时,自始至终渗透着他强烈而深沉的主观。
隋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由此体会到鲁迅所说的他的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的
特点。
这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对“十景病”、“奴才的破坏”的拙判也进入了审美的层次,而“审美的批判”正是杂文的特质之一,杂文家原应是思想家与诗人的统一。
……
(钱理群著:《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6-70页)
$
二、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
——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节选)一切大作家、大学者都是关注现实的——他们博大的心胸足以容纳人世的一切;但同时又是超现实的,追索着隐蔽在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的奥秘。
……
鲁迅即是如此。
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杂文)总有两个层面: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紧张思考着现实的针对性,而且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人类学的层面,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的体验。
人们对鲁迅作品(杂文)意义的接受也有一个过程。
一般说来,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常常是作品的现实层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距离鲁迅的时代越远,对鲁迅作品针对的人与事逐渐陌生,而同时,作品中隐蔽于具体时空背后的超越时空的意义却逐渐显露出来,人们对鲁迅作品的接受也就进入了哲学、人类学的更深层面。
因此,当今天的年轻人纷纷反映:不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时,我们应作具体分析;这固然会对理解作品的现实层面造成困难,但未尝不可看作是为把握作品超越的普遍意义提供了一个契机。
(钱理群著:《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