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原因: ①根本: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时同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美国和苏联)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2、过程: ①冷战(二战后世界反战情绪高涨)
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 ①苏联解体: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和直接); 和平演变(客观)东欧剧变(国际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 景:戈氏就任苏共总书记,经济改革遇阻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根本变化) 主要内容:对内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对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方针,寻求缓和 结 果: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加盟共和国 独立;引起东欧剧变
(2009海南卷)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 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 “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 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 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 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 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表现: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②日本的崛起
影响:
对日本:经济大国,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实 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 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述

自统合的姿态,自动地把服从美国的权势视为当然。这就是所谓超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 中苏恶化;不结盟运动
放取得巨大成就
兴起;两极格局中明显
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政治:
1991 现代科技发展,经济 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
年以 来
区域化和全球化速度 趋势加强,呈“一超多 加快,世界联系密切。 强”的格局;和平与发
展逐步成为主流,但和
平动荡并存;
P164
2、美苏冷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 的主流”的?1945年后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而采取的政治、 经济措施有哪些?(3分)
(1)如何: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分) 措施:成立华约;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立经 互会。(2分。答出两条即可)
(2)变化:片面到客观(或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2分)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 客观;美苏争霸的影响。(3分)
材料三 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 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 更不能为一已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 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 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3)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 系。(3分)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世界银行;通过“马歇尔尔计划”向西欧、日本提供援助。 (2分) (4)因素:国家综合实力;国家政策;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深化
发展
多极化趋势出现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及发展中国家 成为世界重要力量
美苏争霸史实:
1、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 遏制政策,打压苏联。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 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 2、70年代: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势力 范围扩张到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则陷入 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 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 3、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七十年代期间——苏攻美守 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同时,苏联因经济发展停 滞,军费开始沉重,转而全面收缩。
八十年代以来——苏联萎缩
美苏争霸影响:
美苏争霸削弱了美、苏两国的对内控制力,
反过来又影响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进程, 使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型。
煤钢联营
(1951年)
欧共体
(1967年)
欧 盟与欧元
(1993年)
开始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7
雅尔塔体制 建立联合国始 冷战的展开
战后国际政治 格局的演变
殖民体系 的瓦解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冷战的结束
美苏冷战 的始末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阶 段 格 局 表 现
二战结束后 二战后至20世 纪50年代 20世纪六七十 年代 20世纪80年代 末至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 初至今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根据雅尔塔会议等大国会议的协议,美苏两分天 下 富尔顿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 织;莫洛托夫计划与经互会、华约组织 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中国 振兴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四)两极格局的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 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 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 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割据。
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
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 地位。
3.“冷战”的影响
1)消极: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 分裂为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 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 战”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基本一致,但手段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既包括对西欧等国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但却是采取更为隐蔽
的经济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 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两者之间的关 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
概述: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对峙向“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演变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美苏“冷战”兴起,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极对峙格局. 同时,新兴力量兴起, 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三)20世纪90年代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 含义: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 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 议。 基础:美苏两国力量势均力敌。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 局做出两分天下的划分。
二战以后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表格

在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和发展,这些变迁和发展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史实,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以下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表格:1. 联合国的成立- 1945年,联合国正式成立,取代了被认为失败的国际联盟,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
2. 冷战的爆发-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所谓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爆发。
- 1949年,苏联成功进行核武器试验,冷战局势更加紧张。
3.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世界格局的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
-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古巴成为了拉美地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 解殖运动- 1947年,印度实现独立,标志着亚非拉国家解放运动的高潮。
- 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成立了非同盟运动,标志着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合作。
5. 欧洲一体化进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 1957年,签署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未来欧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 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开启了太空竞赛的序幕。
- 1969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阿波罗11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
7. 文化产业的兴起- 1950年代,好莱坞电影开始风靡全球,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之一。
- 1960年代,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席卷全球,代表了当时的音乐文化潮流。
8. 全球经济体系的重构- 1947年,通过了《关贸总协定》,建立了国际贸易组织的法律基础。
- 1973年,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严重动荡,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以上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表格,这些重大史实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世界格局,也对后来的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实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实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社会主义阵营
• 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 跨欧亚大陆的,起初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 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 主要内容。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主要在欧洲东 方,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集团,或称之为苏联集 团。此外又称为共产主义集团。
• 二战后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对峙的实质是 () • A美苏争霸B意识形态的对立 • C社会制度对立D美苏国家利益冲突
美苏争霸
• 第一阶段:50中期--60年代初. 特征: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事件:缓和(签定对奥和约,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 夫访美)紧张(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特征:苏攻美守 事件:苏联-欧洲缓和,侵略亚非扩大中间地带,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特征:美强硬,苏全面收缩. 事件:苏联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的 关系,放弃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松对 东欧的控制并退出这些地区. 决定成败的因素:经济.
•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 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二战时的同盟 关系变成二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 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 格局。
• • • •
一、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 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时刻,在苏联的雅尔 塔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上美、英、苏三国讨 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 问题,达成若干协议,会后根据会议中的协议, 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 ◆基础:美苏均势 •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主张宗旨
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用和平共 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 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两 极格局
影响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 剧变
苏联 解体
1 2
原因: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 表现: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欧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原因: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倡导以“人道的民主的 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倡导“民主化”和“公 开性”,加剧政局动荡,激化民族矛盾
德国分裂
朝鲜分裂
古巴导弹 危机
1962年苏联冒险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苏关系紧张,最终苏联 从 古巴撤回导弹
越南战争
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评价
积极:1.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 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1.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2.擅自划定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 导致日后局部地区纷争不断 3.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形成 过程
2.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洲的政策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落后思想 原因 2.重视科技和教育 3.利用朝鲜战争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4.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 表现 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1.改变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 交 影响
17、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014年)1

宗旨:独立自主、非集团 行动:反对霸权主义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铁托
纳赛尔
尼赫鲁
意义: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
上国际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东、苏剧变(80年代末90年代初)) 原因: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戈尔巴乔夫改革; 西方和平演变。
三者是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不同侧面表现,结束时间一样
3、影响: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威胁世界和平,加剧世界局势动荡;
势均力敌,避免新世界大战爆发。
一堵墙硬是把一 个民族分成了两半!
1949年,美国策动了联邦德国的成立,苏联支 持下也建立了民主德国。 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
1962年10月22日 古巴导弹危机
“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自由制度”指什 么? 美国的政策真的“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吗? 一箭三雕: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
渗透;控制西欧。
苏联应对: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91年解散) 世界经济形成两大对立体系
4)北约:1949年
军事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 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 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 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会同其它缔 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 用…… ——《北大西洋公约》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 欧洲共同体(1967年)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 特点:经济一体化
3)影响:增强经济实力;
促进政治一体化; 提高国际地位,冲击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1)原因: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出兵朝鲜后,侵占平壤,把战火烧到中朝边 界,轰炸中国边境,侵略中国。
A
29
2.(2010·山东卷)图16为1950~1980年美 国军费开支变化图。
(1)导致A阶段军 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 件是什么?B阶段军 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哪些? (2)中美关系在A、 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 怎样的特点?
国际关系格局。
趋势:一超多强
A
3
雅尔塔体系确立
以苏联为首的社 会主义力量发展
社会主义国 家改革运动
美国推行霸权政策
在欧洲实
行“冷战 ”政策
侵略中、
朝、越等 国
中国摆脱 苏联模式 ,建设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 义,成就 巨大
苏联改革、 成效不大
20世纪50~80年代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日、欧三足鼎立 ,美霸主地位动摇
【答案】(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
试分析战争对于苏联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巩固了苏联对 朝鲜的控制;有利于苏联在 远东地区与美对抗。
3、对世界局势: 加剧了两极对峙格局。
A
24
思考: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1)从战争起因看:朝鲜战争是“冷战”的 产物(美国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扩张的产物, 要遏制苏联)。
(2)从战争过程看:内战→国际性局部战争, 是“冷战”中的热战(在亚洲的发展)。
进行平等协商,是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祖国统一的问题。
A
27
请回答:为什么朝鲜统一一波三折,进展缓慢?
内:①严重军事对抗的存在; ②双方在政治上的分歧仍然很大; ③ 双方经济实力相差悬殊; ④双方有成效的沟通还显得不足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21/3/11
4
煤钢联营
(1951年)
开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1/3/11
欧共体
(1967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
欧 盟与欧元
(1993年)
深化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7
发展
5
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及发展中国家
成为世界重要力量
2
美苏争霸史实:
1、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 遏制政策,打压苏联。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 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
2、70年代: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势力
范围扩张到西亚五、、非六洲十和年拉丁代美—洲—。美美国攻则苏陷入守
雅尔塔体制 建立联合国 布雷顿森林体系
战后世界 的重构
冷战的开始
冷战的展开
战后国际政治 冷战的结束 格局的演变
2021/3/11
殖民体系 的瓦解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美苏冷战 的始末
1
阶段
二战结束后
二战后至20世 纪50年代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格局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表现
根据雅尔塔会议等大国会议的协议,美苏两分天 下
富尔顿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 织;莫洛托夫计划与经互会、华约组织
20世纪六七十 多极化趋势出现 年代
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中国 振兴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 两极格局瓦解 末至90年代初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20世纪90年代 初至今2021/3/11
多极化趋势加强
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章程
D.华沙条约组织章程
8.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 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 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 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文。以下哪些词汇应该出现在他的论文当中
A.“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
约》
B.“铁幕”演说、《北大西洋公约》、朝鲜战
争
C.雅尔塔会议、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
D7..公雅开尔声塔明会美议国、负马有歇“尔领计导划世、界欧”共,体运用自己
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止共产主义
“扩张”的这一政策被称为
2001·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全球化的影响:
a.减少了国家间经济交往的障碍,促进经济 发展; b.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c.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机遇”与“挑战” 并存
1.目前,家乐福、沃尔玛、麦当劳、迪斯尼等 跨国公司在全球开设的连锁店已落户中国,这 种现象代表了一种什么必然趋势
经济上
推行“马歇尔 计划”
经济合作互助 委员会
军事上
组建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北
华沙条约组织
约”)
标志着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美 苏 争 霸
二、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 --- 20世纪 90年代初,苏联解体 )
20世纪50、60年代时期 美国占据优势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的赫鲁晓夫美国的肯尼迪)
3.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 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 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 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 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已势均力敌 B.苏联迫于压力推行缓和战略 C.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D.苏联希望结束争霸争取和平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一览表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二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3、1929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4、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巨额资金和对各部门的有效协调,这超出私人资本的承受能力。
5、生产力发展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根本动力。
这些调整在政治上是为了稳定政局,在经济上是为了扩大国内市场、保证科技领先,从结果看,这些调整是成功的,促成欧洲50-70年代初的经济繁荣。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90年代至今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 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 面(2)美国、俄罗斯、日本、 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 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3)向多极 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 总趋势走向缓和,呈现出 缓和与紧张、和程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 局 形成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
势;(2)50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
20世纪50 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3)“北约”
年代中期
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 格局最终形成
两极格 局 动摇
20C50年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 (2)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代后期特 (3)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
别是70年
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 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七八十年代,
代以来至 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80年代 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局 结束或瓦解
多极化趋势
20C80年代末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 90年代初 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

两极格局受到重 大冲击,多极化 趋势出现(20世 纪六七十年代)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 暂时呈现“一超 末21世 多强”的局面, 纪初 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以来)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
时期 战后 初期 20世纪 六七 十年 代 特征 两极格局形成 (1945-1955 年) 原因 “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 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 也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 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经济“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苏联经济 发展停滞;欧洲走向联合(欧共体成立),日 本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 国;苏联大国地 位,俄罗斯东山再起,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 长,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18专题十八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C50年代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C50年代 20C50 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的联合 1.欧洲的联合 欧洲 2.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C80年代 2.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C80年代 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C80 原因,表现,影响等) (原因,表现,影响等) 3.中国 中国的振兴 1978年三中全会后经济高速 3.中国的振兴 1978年三中全会后经济高速 发展, 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广大新兴国家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0C60 广大新兴国家: 20C60年代 4.广大新兴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0C60年代 背景,表现,特点及影响) (背景,表现,特点及影响) 两极格局的瓦解1991年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的瓦解1991年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991
政治:1947.3杜鲁门主义—冷战兴起标志 政治:1947.3杜鲁门主义 冷战兴起标志 杜鲁门主义
冷战影响/ 冷战影响/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史实:德国分裂:1949年美国 年美国扶持联邦德国成 ①史实:德国分裂:1949年美国扶持联邦德国成 民主德国) 立(苏:民主德国) 朝鲜分裂:1948年 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分别成立 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②评价: 评价: 世界处于战争威胁之下,国际局势紧张; 世界处于战争威胁之下,国际局势紧张; 双方势均力敌,又避免大规模世界大战的发生; 双方势均力敌,又避免大规模世界大战的发生; 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代价, 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代价,又推动了科技 发展。 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两极格局形势下,亚非拉许多新兴国家 新兴国家( 两极格局形势下,亚非拉许多新兴国家(获得民族 独立的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独立的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1955年 亚非会议召开的推动。 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的推动。 兴起 标志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1961在南斯拉夫 在南斯拉夫) (1961在南斯拉夫)召开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日本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试图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 迈进;
俄罗斯积极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 国地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舞台 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度、墨西哥)联合自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 (1)1991年“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199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 止存在,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 (1)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冷战也宣告结束
(2)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严重挫折
2.“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4)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 《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 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2.日本经济崛起,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
3.不结盟运动兴起
4.中国的振兴,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1.欧共体的形成 1)原因:
①经济: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迫切需要加强合作 ②政治: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西欧国家要摆脱美 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提升国际影响力,也迫切需要 联合起来
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
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 地位。
3.“冷战”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格局的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格局的演变:两次世界大战知识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1、根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其中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国作战)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4、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5、结束的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
6、影响:①空前的灾难。
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919年1—6月巴黎和会(操纵国:英、法、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和约):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军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有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过瓜分(其中殖民地方面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本质。
)2、凡尔赛体系: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3、华盛顿会议(操纵国有英、美、日)(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争夺激烈,尤其是美日的矛盾尖锐(2)主要条约:《九国公约》(对中国和约):①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②对中国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华盛顿体系:作用: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暂时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分别签定有损于中国主权的条约是:《凡尔赛和约》和《九国条约》)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直接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
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篇三:20xx年河北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第二十八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四世界现代史
第二十八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20xx娄底)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二战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放到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主要表示()
a.“冷战”局面已经形
b.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确立
c.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2.(20xx苏州)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中所说的“渗透”主要指的是()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推行杜鲁门主义
d.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20xx德州)下面两幅漫画均反映了二战后的欧洲局势。
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图1宣传了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重要性
b.图1揭露了美国企图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图2中斯大林的“阻止”导致了欧洲联盟的建立
d.图2中斯大林的“阻止”使美苏由冷战走向军事冲突
4.(20xx石家庄长安区一模)成功同学收集了下列资料,准备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其题目应是()
a.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b.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5.(20xx梧州)英国人约翰·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