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职业倦怠,做个幸福的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服职业倦怠,做个幸福的老师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情绪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有。教师的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就教师个体来说,首先,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其次,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减少教学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另外,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就教育来说,职业倦怠是成为导致教师厌教、教育水平不高甚至人才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下面我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探讨如何解决。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在理解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仅仅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
2.在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很多,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没有成就感,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3.在情绪上,因为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等。
4.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职业特点
首先,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辛苦性、复杂性、同时社会责任大。它与其它从事物质生产的职业不同,它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尚未成熟的人,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教师要把他们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这个过程是比较艰巨的。教师这种职业是一种既要劳体又要劳心的工作,尤其需要劳心。小学教师面对的是10岁左右的懵懂的孩子,劳动强度要更大些。
其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不过,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需要他们实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拟定使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法。
(二)工作环境
一是教师生活空间多局限于家校,活动圈子窄小,社会交际活动愈来愈少,经常在公众场所表现沉默、“失语”、尴尬,导致教师产生抑郁情绪。
二是学生家庭背景各异、个性千差万别、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对学生的管理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社会以简单的各种“率”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处罚机制不健全,无意义的考评、评比太多等等,都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
四是以个人劳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使教师产生孤僻性格,教师间人际关系紧张,群体结构不和谐。
(三)个人因素
一是部分教师身心俱疲。因为营养不良、缺少锻炼,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来自学校内部压力和社会压力使教师在焦虑、疲劳等心理症状和对待物质利益冲突上造成极大心理障碍。
二是功利化思想严重。过激对待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对学习和研究也带功利意识,消极对待各级各类理论研修活动,不能以古典心情对待学习。
三是对待人事关系常常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点强、急躁等,这些表现与职业倦怠有较大的相关性。
(四)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认同感出现反差。一方面教师政治地位生活待遇低,如政治生活不落实、现实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解决、家庭压力大;而另一方面社会对教育要求日益增强,教师工作经常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各阶层人士经常对学校、教师随意指手划脚。其次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有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理解、不适合,于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再则"应查教育"困扰也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上级验收检查名目繁多,学校、教师应接不暇,诸多本属于政府和社会行为转嫁到学校,教师苦不堪言。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倦怠心理。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核教师工作,不应以分数为唯一尺度,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
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促动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
(二)提升教师自豪感
引导教师以开阔的心境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一个人是否幸福,不但要看物质,更要看精神。从事教师职业,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经常感受人的智慧、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能够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所以,教师理应以开阔的心境、愉快的心情看待自己的职业。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在教师感觉倦怠的时候,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所以,学校要协调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展开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动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点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所以,学校应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升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升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取“传、帮、带”,实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增强网络建设等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实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形式,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五)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准确的人际交往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遵循交往中的平等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