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从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300多年间,中国处于朝代更迭频繁,战争连绵不断,安定的时间短,统一的时间更短的混乱时期。
直到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而建立隋朝,589年又灭南陈,才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社会动乱,实现了南北统一。
隋唐两代统治者,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减轻农民负担,为封建教育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说,汉代是我国封建教育的确立时期,那么,唐代则是我国封建教育的完善时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这一讲我们先来了解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官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最后重点了解发端于隋朝,一直延续了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尊崇儒术,兼重佛老自从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儒学定于一尊,曾促进了经学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教和道教相继兴起,儒学一度衰弱。
[补充材料:玄学,是由于当时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本号称‘三玄’的书而得名。
玄学家们崇奉老、庄,采取思辨哲学的形式,提出有无、体用、本末以及自然和名教等范畴;对天人关系问题,也赋予了新的涵义,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把人们引向更神秘、更玄远、更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
它开辟了一代哲学新风,标志着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玄学,是魏晋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主要的意识形态。
当时代表豪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利益的司马氏和代表庶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曹氏两个官僚集团之间,进行了鲜血淋漓的残杀,当权人士得失骤变,生死无常。
在这种情况下,豪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悲观失望,消极颓废。
他们感到前途无望,也觉得无可如何,只好竟日谈玄,并放浪形骸,纵情享乐,寻找精神寄托。
当时庶族地主阶级由于对政局不满,也竞日纵酒谈玄,行为放荡不羁,并公开发表攻击名教礼法的言论。
玄学大风行时期,也是道、佛两教的大传播时期。
道教是从先秦、两汉炼长生不死药的方士、术士、神仙家发展而来的,在东汉末年成立。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上确立了两种模式:
I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长官长史负责;
II统一管理与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一些专科学校由对口部门去管理,比如医科由太医署管理,音乐由太卜署管理等。
二、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文以明道
柳宗元认为文章是为阐明道理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漂亮、文采华丽、音节动听。这就是他的思想内容重于艺术形式的“文以明道”的思想,也是他的教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学习、教育、写作的目的在于明“道”。
唐科举对教育的影响:
六、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利: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一,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第二,科举考试主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这对于学校教育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这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所谓“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三,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
弊: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第二,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 事紧密联系起来了。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隋唐的教育

三教并重的现象, 三教并重的现象 , 说明了封建统治者一直 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国教或官方哲学。 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国教或官方哲学。 三教并重政策的实施, 三教并重政策的实施 , 促进了学术文化的 发展,也为人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氛围。 发展,也为人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氛围。 这样一种融合趋势, 这样一种融合趋势,给思想界和教育界带 来了一股开放的空气, 来了一股开放的空气,为传统教育的发展 和完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和完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考试科目 较为常行的有秀才、 进士、 明经、 较为常行的有秀才 、 进士 、 明经 、 明 明书、明算六科。 法、明书、明算六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4.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口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口试,帖 墨义、策问、 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
汉武帝用“ 独尊儒术” 汉武帝用 “ 独尊儒术 ” 政策控制了古 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方向 隋唐统治者用科举制度试制度
1.考生来源 生徒” 乡贡” “生徒”与“乡贡” 2.考试程式与时间 地方的州县试和中央学校的毕业考选一般 都在冬天举行。 都在冬天举行。 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 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 、 四 月间。 月间。 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方能授官。 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方能授官。
三、科举制的产生
(一)科举制的产生和原因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 府报名, 经过分科考试, 府报名 , 经过分科考试 , 根据成绩从中选 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 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 科举制与选举制的区别 报考资格: 选举制靠官府推荐, 报考资格 : 选举制靠官府推荐 , 科举制则 是自愿报名, 怀牒自列于州县” 是自愿报名,“怀牒自列于州县”; 衡量标准:选举制靠地方察举, 衡量标准:选举制靠地方察举,科举制度 依据考试成绩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考试的方法 ▪试策
▪帖经:主考者将需要考试的经书任意翻 开一页,只留开 一行,其余的都被遮蔽。 同时,又用纸随意遮盖住这一行的三个字, 让应试的学子 读出或写出被遮盖住的文 字。 ▪口试 ▪墨义: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 的简单问答题。 ▪策问 ▪诗赋
(二)唐代的中央官学
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贞观元年五月,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机构; ▪国子监的双重身份
2.国子监的官员及分工 ▪长安国子监 官品人员:国子祭酒、国子司业、监丞、主簿、录士(合6人) 非官品事务人员:府、史、亭长、掌固(合34人) ▪洛阳国子监
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
2.唐代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可分前后期。前期学校教育的 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 起伏。
一、中央官学
(一)隋代的中央官学
1.国子寺→国子学→国子监(隋炀帝) 2.隋代的中央各学
《隋书》:“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 学生等员”。
▪国子学:为“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而特设的,国子博士5人,助教5人; ▪太学:“太学以选贤良”,以教授五经为主要内容,太学博士5人,助教5人; ▪四门学:五经传授,四门博士5人,助教5人; ▪书学:教授汉字的“六书”和文字“八体”,书学博士2人,助教2人; ▪算学:培养天文、立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算学博士2人,助教2人;
三、私学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有二:民众的需要、政 府政策的倡导、经济的繁荣。
1.初级私学
▪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 如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 ▪办学规定 入学年龄 入学时间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拓展资源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拓展资源评述隋唐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始建进士科”。
大业三年又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当为进士科。
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以及学校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更直接地影响和左右着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校教育。
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从积极方面来看:第一,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只要用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选才标准,那么全国的教育设施――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将有比较一致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这样政府无需花多大力气,就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
第二,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进学读书,都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取得名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强烈的求学愿望。
科举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
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社会风气。
同时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统一的科举考试必然促使学校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
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第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科举制度是一种直接调控学校管理的约束力量,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科举怎样考,学校便怎样教。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日趋严密和完善。
2、从消极方面来说,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对学校的消极作用日趋明显。
隋唐时期的教育

另设书学,算学及地方的县学。 儒家经典恢复为主要教材。
(二)唐代的官学
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
六学归国子监统领。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 行政长官。
东宫的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 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南京的江南贡院有一本《五经全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 厘米,书上的字与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堪称我国尺寸 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
八股取士
八股文体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
相貌极丑之人金孝廉却因丑入选.此人五官布局极不合理,观 者都发笑不敢正视。此公一进挑场,某王首先挑选他为第一 等。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那位王爷说: “不要惊讶, 此人胆量可嘉! ”众人仍不解其意.该王解释: “此人面目如此, 却敢于进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达到这种地步,可 见是块做官的材料!”(敢情这爷是个三国迷!)
六、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
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2、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思想
统一于儒学; 3、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 学校因时而起伏
隋朝时期,《隋书·儒林传》说起当时盛况:“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 隋文帝晚年,对儒学的态度有很大改变。州县学停废,国学压缩,这是学校教育发 展的一次重大挫折。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复开庠序,颁《劝学诏》:“其国子等学,亦宜申明 旧制,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这表明被停废的学校再度恢复,而 且还有所发展。 唐朝继隋而起,存在290年,大致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前后期。前期学校 教育的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起伏。 唐朝建立时,郡雄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尚未结束,武德年代恢复官学,中央三学(国 子、太学、四门)学生342员,郡县学学生也有定员,是当时指令性的计划,只是部分 具备条件的地方才能实现。
四、 私学
(三) 书院的创立
书院是由私人读书藏书的场所演化为讲学授徒的场所而产生的,也是由实行科举考试 制度以选士之后,要求应试者必须博学广识这种现实需要推动而形成的。
既有藏书,又有教学活动,才是名符其实的书院,创立于唐贞元、元和年间,最早见 于志书的就有三处:一为四川遂宁张九宗书院;二为江西高安桂岩书院;三为湖南衡阳石 鼓书院。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社会民众的需要。 第二,政府政策的倡导。 第三,隋唐经济的繁荣。
四、 私学
(一) 初级私学
1. 办学主体
乡学(乡校),在人烟聚集,居民较多 的地方,以乡为办学主体。村学,以村为办 学主体。私塾,由塾师自己办学,自己招生 教授,称之为私塾。家塾,以一家或家族为 办学主体。家学,因家庭环境的特殊条件, 或因贫困无力求师,或因家人学有专攻可以 教授子弟,由父母或兄长在家担当教师。
二、 兼用佛道
隋唐的统治者并不独尊儒术,对于佛、道两教同时加以利用。隋文帝为争取佛教信 徒的拥护,曾大力提倡佛教,命令恢复被周武帝禁毁的寺院,听任民众出家,使佛教再 度风靡天下。他在位二十余年,度僧236200人,立寺3685所,民间佛经多于儒经数十 百倍。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课堂笔记教学重点:1、隋唐的科举制度教学内容:一、隋唐五代的文政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一)、教育行政制度隋唐五代的教育行政管理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其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较前代更为健全。
1、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中国古代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体系创始于隋代。
隋代在中央教育行政制度设置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废止了以司徒、太常为教育行政长官的制度。
司徒、太常在汉魏以来一直是主持文教选举的教育行政长官。
自隋开始,司徒的名义仍在,但己成为一个不负实际责任的顾问官。
二是设立了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作为专管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并置祭酒作为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
隋文帝即位初期,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在中央设置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国子寺(监)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系日趋完备和全面运作的定型化阶段。
唐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具有多重性的特性。
其一,唐承隋制,以国子监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六学及广文馆。
其二,由于国子监对礼部的隶属关系以及科举制度的实施,礼部通过掌管天下贡举之政令,而成为兼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其三,由于宫廷贵胄教育自成体系,以及中央有些部门设置了从事专业教育的机构,因而在国子监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管理教育的机构。
兹将中央各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功能分述如下:2、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隋唐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
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就演度为道,州、县三级。
府州长官如府尹,州剌史及其佐官少尹、别驾、长史、司马等,县长官有县令、丞、主簿、尉等,都是“亲民”之官,负有“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宣扬教化”等职责,因而也是地方教育的创办者和负责长官。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五章 隋唐的教育 2

(二) 教师的任务
韩愈认为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谓"传道 传道",就是传授儒家的政治伦理之 传道 道;所谓"授业 授业",就是讲授儒家的经典, 授业 泛指文化知识;所谓"解惑 解惑"就是解答学生 解惑 在学习道,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 择师的标准
韩愈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也是择 师的首要标准.
医 学
卜 筮
音乐 天文 舞蹈 历数 艺术 漏刻
兽 医
弘 文 馆
崇 文 观
崇 玄 学
(二)地方官学
唐代规定,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 依府,州,县,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等, 确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数,定其规模. 在府,州两级还设有医学. 在各州也建立了崇玄学,设博士1人,讲授道 教经典,学生毕业后可参加道举考试. 州县学校统归地方长史管辖
�
三,关于学习方法
(一) 业精于勤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道:"业精于勤,荒 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以自己学习 的经验教育学生要做到"口勤 口勤":"口不绝 口勤 吟于六艺之文";手勤 手勤:"手不停披于百家 手勤 之编";脑勤 脑勤:"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脑勤 做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
(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儒经分为大经,中经,小经 大经:《礼记》和《左传》 中经: 《诗经》,《周礼》和《仪礼》 小经: 《周易》,《尚书》 ,《春秋公羊传》和 《春秋谷梁传》 《孝经》,《论语》是公共必修课
书学:《石经》,《说文》和《字林》 算学:《九章》,《海岛》,《孙子》 ,《五 曹》,《张丘建》,《夏侯阳》 ,《周髀》, 《五经算》,此为一个专业. 《缉古》,《缀数》为一个专业. 《记遗》,《三等数》为公共必修内容.
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

书学除研究书法以外,每日习书法,学《石经三体》(3年), 《国语》、《说文》(2年)、《字林》(1年)。 算学学习《孙子》《五曹》《九章》《海岛》等。 律学习律令。 《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共学1年。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的管理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 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考试及格即取 得应科举省试资格,如欲继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 则补入太学,太学毕业生则补入国子学。不过这种升 格法并未加深其学业程度,只表示提高其地位罢了。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括衣服、膳食 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有 “停公膳”的处罚;学业、品行具佳者则给予奖励。 凡六学学生操行过劣不堪教诲的,科考连续落第或九 年在学无成的,违反假期规定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 都令其退学。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 三、科举制度及对教育的影响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隋唐的社会发展
隋唐五代分别存在了37、289、53年,后者包括梁、唐、晋、 汉、周五个小朝廷。 隋唐历史通过皇家正史和通俗演义广泛流传于民间:
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唐玄宗与杨贵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开元盛世、唐僧取经、安史之乱、唐三彩等 “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骈文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 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维的诗 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褚遂良等书法 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和“画圣”吴道子的画作 唐之乐舞、唐塔艺术(大小雁塔)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隋朝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 韩愈提出“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的 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 尊地位,对付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道”是他思想的最高范 畴,其内涵就是抽象化了的封建仁义道德。
• 在阐述“道”的意蕴时,并没有过多地借助上天的力量,而 是更多地从人性论和伦理方面进行论证。他的“道”已初步 地从宗教异化的天命神权观念过渡到了以道德法则为中心的 客体精神,这也为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进而强调道德自律的理学教育思想开了先河。另外,他的 “道”也是为儒家的仁义之道正名,以区别于佛老之道。
•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 决定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发展的终极因素仍然是封建社会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发展状况,科举制只是一个辅助的因素, 科举制的产生并不一定会导致学校教育的衰败,相反,在一 定程度上还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19页/共32页
三、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 隋文帝即位初期,对教育事业有所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
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他亲临国学视察,奖励学业优敏的学生。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 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 •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国子寺及国 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 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 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 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 唐朝学校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备到完备、从单一到复杂 的过程。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北京贡院
(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 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消极影响: ( 二 ) 消极影响 :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科 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 策于一体。 古怪题目:截搭题:“则吾从先进” “其为仁之本欤?子曰巧言令色” 枯窘题:“互乡”、“居”、“其然”、 “叟”
5、清代的科举制度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 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2 。 “三场辛苦磨成鬼, 两句功名误煞人”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 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乡试(地方) -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帖经
墨义
(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1、宋代的改革 2、元代的改革 3、明代的改革 4、清代的科举制度
1、宋代的改革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一、隋唐文教政策1.重振儒术隋朝统一后,隋代统治者意识到难于进取、易于守成的儒家思想在巩固统治中的作用,努力调和儒家内部的南北之争,以适应大一统的政治。
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也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的统治思想,以尊儒为最高的文教政策。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在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尊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唐代各帝王重视释奠礼,表明了统治者对重新建立儒家政治之道的认同,也标志着尊崇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执行。
(2)整理、统一儒经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
《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这是唐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提高儒士的地位唐朝各帝不仅召集儒士共议天下大事,而且提高儒士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
2.兼容佛道隋唐崇尚儒术,但不“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在文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呈现出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特点。
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1.隋代学校教育制度隋初的学校教育比较发达,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
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一人。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四、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五) 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六) 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七) 重视医学教育 (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弘文馆和祟文馆一方面担负着整理图书、详正图籍的任 务;另一方面还招收生徒,进行教育活动。双重的任务 使其既是一个研究机构,又是一个教育机构。太医署、 司天台、太乐署等则兼有行政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的 性质。在这些专职行政部门中,都设有博士、助教或乐 师等教学人员,一面进行专业研究,一面进行专业知识 的传授。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 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 教育的一大特色。
1419岁?束脩之礼?旬考后改为月考岁考毕业考试?长假田假和授衣假和短假旬假四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把儒经分为大经礼记和左传中经诗经周礼仪礼和小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易尚书春秋公羊传传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晓慧
本章要点
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的教育思 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思考题: 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 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 隋唐实行重振儒术,主要表现在: 尊孔、提高儒士的地位; 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 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儒经 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 才。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与利用 三、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兼容佛道: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 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儒家教育也积极吸收佛 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其组织 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 础。每一座道观、佛寺都是一座带有宗教色 彩的学校。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 四门学学生每人送绢2匹; 书学、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1匹; 地方的州县学生亦送绢2匹。 此外,还须赠送酒肉,数量不限。
束修的分配原则是三分送给博士,二分送给助教。这 样,束修就从原来只是见面礼而已,变质成官学教师 的固定收入项目了。
唐代学校在中央所设的“六学”、“二馆”, 开始学生总数为2200多人。
太宗贞观年间,扩充学舍,增加学额,学生增 加到3200人。
后又逐渐发展,学生增加到8000余人。 从贞观到开元,国力最强盛,也是学校最发达
的时期。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唐代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 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崇文馆:归东宫直辖 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
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 的场所。
医学:直辖于太医署;
唐太宗时,中央和地方都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这 比西方要早几百年。
崇玄学:隶属于祠部,学习《道德经》、《老 子》等。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的管理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博士分经进行讲授。助教佐博士、直讲佐助教。 各学师生皆有定额,如国子学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学
生300人;师生比是1:25。 太学、四门学师生比例则分别为1:45和1:72。
博士、助教既是学校教师,又为朝廷官员。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 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
隋朝虽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策上颇有建 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 此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
《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3、私学
私人办学普遍 家族办学积极性高
4、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1、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背景: 新王朝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才 九品中正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明算科:注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
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以招收非常之才, 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通博坟典(三坟、五典 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 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 尧、舜之书)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应试之人,可以使及第 得官之人或中过常科之人,也可以是出身清白的 平民百姓。
进士科:注重诗赋。初只试策,高宗时加《老 子》策三条,后形成帖经、试杂文和时务策 三场。开元后,诗赋日渐为人所重。“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 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明法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
明字科:注重考核文字理论和书法。
武举:武则天长安二年始设,和明经、进士的乡贡 一样由各州选送,不过武举由兵部主考,考试内 容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3)方法
帖经:把所试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 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住三字,令应试者填 出来。起初很简单,后来则艰涩难填。
口试:让考生当场口头回答问题。
默义:简单的笔试问答。
乡贡,先向州县提出书面申请,考试完毕后,长官召 集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与考中者见面,届时陈俎 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举行隆 重的欢送仪式,然后将考中者随贡物一起送到中央。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1-16章配套习题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 )的需要和人类( )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______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和(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 ) 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中央国子监 书学、算学、律学 国子监建制: 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司业2人,助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 令。 设丞1人,管理六学学生的学习成绩。 设主薄1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
(一)重振儒术
背景: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 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 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 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下令广泛征集儒家经典; 以高官厚禄礼聘天下儒士集于京都, 令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 亲自至国子监参加典礼。 进行分类,分为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 类; 成为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正统方法。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 三、科举制度及对教育的影响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隋唐的社会发展
隋唐五代分别存在了37、289、53年,后者包括梁、唐、晋、 汉、周五个小朝廷。 隋唐历史通过皇家正史和通俗演义广泛流传于民间:
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唐玄宗与杨贵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开元盛世、唐僧取经、安史之乱、唐三彩等 “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骈文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 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维的诗 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褚遂良等书法 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和“画圣”吴道子的画作 唐之乐舞、唐塔艺术(大小雁塔)
隋炀帝时,整理经典文献
(一)重振儒术
唐高祖李渊开国之初,既重视儒学
“颇好儒臣”。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 一所,四时致祭。武德七年(624年),李渊亲临国学观“释奠” 礼。 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 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
唐高祖在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准则、道理)。 他崇奉道家开创者老子为始祖,以维护李姓统治的需要。 唐太宗认为三教殊途同归,支持玄奘译佛经。 武则天也认为“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为一宗”。
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 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 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从教育思想看,此期是儒教教育思想与佛老教育交融,进 而向宋明理学过渡的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 转折时期。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隋朝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作为长官, 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的 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隋初,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此外在大理寺(掌管刑狱)还设有律学。 隋朝官学教育如其依托的朝廷寿命短暂,其教育 制度也尚不完备,但却为唐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在封建官学发展史上,确起到了承前启后 的作用。
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文化更是繁荣:
一、隋唐的文教政策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 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 隋朝虽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策上颇有建 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 此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如汉,建立起强大而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封 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是重振儒术,兼用佛、 道。世俗社会政治领域则以儒家思想为主。
(二)兼融佛道
原因: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 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佛教和道教的“生死观”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 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
佛教宣传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 超生。 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
(二)兼融佛道 隋文帝 Nhomakorabea炀帝信奉佛教,一度尊为国教 唐代统治者鼓吹三教并用
:(574-648) 605--616
《开成石经》——唐石经
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立 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 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敬》《论语》 《尔雅》(缺《孟子》),共227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两面刻 字。今在西安碑林。 唐末,朱温控制唐政权。904年,胁迫唐昭宗迁至其统治中心洛阳,并强 迫居民一并迁居。唐长安变成一片废墟。为了便于防守,长安节度使韩 建放弃外廓和宫墙,仅留下原官署所在地的皇城。缩小后的长安新城, 就是五代、宋、元时期的长安城。 长安城缩小后,石经被弃置于城外野地,后被陆续搬至城内宋代孔庙之 中。(今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宋哲宗年间,由于孔庙地势低洼,常积水,土地湿软,碑石经常仆倒摔 损。漕运大使吕大忠组织人力又搬到送长安府学北边(即今碑林所在 地)。当时除五经外,同时迁来了大书法家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等 人的书法碑刻。为今碑林奠定了基础。至今有九百年的历史。
唐以后诸帝基本上都尊崇儒术。
别北 曾 历 选 曾州 孔 ,经 奉 任 为 从衡 颖 唐学 唐 国 “ 刘水 达 代家 太 子 明 焯( 用的 宗 博 经 问今 其见 命 士 ” 学属 书解 主 、 , 。河 作。 编 国 授 隋北 为极 《 子 河 大) 唐 取力 五 司 内 业人 经 士主 经 业 郡 (。 学 的张 正 、 博 生 家 标贵 义 国 士 于 。 准贱 》 子 。 北 字 。尊 , 祭 到 朝 冲 卑 融 酒 唐 ), 远 的 合 诸 代 初少 。 区 南 职 , ,时 冀
贞观元年(628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 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贞观十四年(640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 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 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唐太宗曾自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 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