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以后诸帝基本上都尊崇儒术。
别北 曾 历 选 曾州 孔 ,经 奉 任 为 从衡 颖 唐学 唐 国 “ 刘水 达 代家 太 子 明 焯( 用的 宗 博 经 问今 其见 命 士 ” 学属 书解 主 、 , 。河 作。 编 国 授 隋北 为极 《 子 河 大) 唐 取力 五 司 内 业人 经 士主 经 业 郡 (。 学 的张 正 、 博 生 家 标贵 义 国 士 于 。 准贱 》 子 。 北 字 。尊 , 祭 到 朝 冲 卑 融 酒 唐 ), 远 的 合 诸 代 初少 。 区 南 职 , ,时 冀
:(574-648) 605--616
《开成石经》——唐石经



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立 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 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敬》《论语》 《尔雅》(缺《孟子》),共227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两面刻 字。今在西安碑林。 唐末,朱温控制唐政权。904年,胁迫唐昭宗迁至其统治中心洛阳,并强 迫居民一并迁居。唐长安变成一片废墟。为了便于防守,长安节度使韩 建放弃外廓和宫墙,仅留下原官署所在地的皇城。缩小后的长安新城, 就是五代、宋、元时期的长安城。 长安城缩小后,石经被弃置于城外野地,后被陆续搬至城内宋代孔庙之 中。(今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宋哲宗年间,由于孔庙地势低洼,常积水,土地湿软,碑石经常仆倒摔 损。漕运大使吕大忠组织人力又搬到送长安府学北边(即今碑林所在 地)。当时除五经外,同时迁来了大书法家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等 人的书法碑刻。为今碑林奠定了基础。至今有九百年的历史。



唐高祖在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准则、道理)。 他崇奉道家开创者老子为始祖,以维护李姓统治的需要。 唐太宗认为三教殊途同归,支持玄奘译佛经。 武则天也认为“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为一宗”。


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 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 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从教育思想看,此期是儒教教育思想与佛老教育交融,进 而向宋明理学过渡的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 转折时期。
(一)重振儒术

背景: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 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 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 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下令广泛征集儒家经典; 以高官厚禄礼聘天下儒士集于京都, 令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 亲自至国子监参加典礼。 进行分类,分为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 类; 成为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正统方法。

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文化更是繁荣:



一、隋唐的文教政策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 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 隋朝虽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策上颇有建 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 此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如汉,建立起强大而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封 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是重振儒术,兼用佛、 道。世俗社会政治领域则以儒家思想为主。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 三、科举制度及对教育的影响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隋唐的社会发展


隋唐五代分别存在了37、289、53年,后者包括梁、唐、晋、 汉、周五个小朝廷。 隋唐历史通过皇家正史和通俗演义广泛流传于民间:

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唐玄宗与杨贵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开元盛世、唐僧取经、安史之乱、唐三彩等 “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骈文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 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维的诗 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褚遂良等书法 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和“画圣”吴道子的画作 唐之乐舞、唐塔艺术(大小雁塔)

隋炀帝时,整理经典文献

(一)重振儒术

唐高祖李渊开国之初,既重视儒学


“颇好儒臣”。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 一所,四时致祭。武德七年(624年),李渊亲临国学观“释奠” 礼。 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 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中央国子监 书学、算学、律学 国子监建制: 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司业2人,助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 令。 设丞1人,管理六学学生的学习成绩。 设主薄1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隋朝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作为长官, 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的 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隋初,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百度文库
此外在大理寺(掌管刑狱)还设有律学。 隋朝官学教育如其依托的朝廷寿命短暂,其教育 制度也尚不完备,但却为唐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在封建官学发展史上,确起到了承前启后 的作用。
(二)兼融佛道


原因: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 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佛教和道教的“生死观”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 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


佛教宣传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 超生。 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
(二)兼融佛道

隋文帝和炀帝信奉佛教,一度尊为国教 唐代统治者鼓吹三教并用



贞观元年(628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 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贞观十四年(640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 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 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唐太宗曾自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 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