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祝玥夏树强

【摘要】贫困大学生在高校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学习和精神压力。虽然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大提升,但他们心理问题却被一直被忽视。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作为测试工具,通过测试数据,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作者单位】祝玥,夏树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人真正的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健康,而是要达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因此,在新时期,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学校的安定和保持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贫困生人数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从1998年的600多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400万人。在这个庞大的数量中贫困生比例接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 15%,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偏远山区、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或者单亲家庭。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学习的压力,许多贫困生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就学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但不能否认的是,贫困生特定的成长环境、特殊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高校学习和生活所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缺陷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正日益凸显。

二、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许多贫困大学生进了大学校门后感觉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宽广马路、高楼大厦和校园依山傍水、建筑物起伏有致与他们未进大学时的所见所闻有天壤之别,但是,经济上的拮据,文化上的差异,环境的熏陶终究导致了一些高校贫困生无所适从的一种不平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跳出“农门”的一系列梦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撞击得支离破碎,前所未有过的失落与迷茫越来越浓,最终导致各种消极的心理特点。

(一)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研究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

1.研究工具。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将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被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2.研究对象。本课题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量表)作为测试工具,在学校心理辅导员的指导下随即抽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全校范围内1 4年级内特别困难学生300人为主要测试数据,同时选取非困难学生300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测验。根据学生作出的结果,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由被测试者自填症状自评量表,测试时间在20分钟左右,测试前告诉被试讲明注意事项,告之该测试为匿名测试,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测试后,收集好所有问卷,将有效问卷的结果录入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贫困大学生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的比较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贫困生SCL-90各因子的平

·

241

·

均分在1.38 1.86之间,得分比较高的因子是人际

敏感、抑郁、强迫和焦虑,得分比较低的是躯体化和精神病性,标准差在0.33 0.67之间。与非贫困生比较,贫困生的人际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及偏执5个因子得分都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或显著意义(P <0.01或P <0.05),躯体化、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的得分与非贫困生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

根据有关标准,当任一因子分≥3时,便认为该

因子症状的严重程度已达中度以上,提示被试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表2结果表明,被调查的300名贫困生中各因子分≥3的为32.67%(98人),因子分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焦虑、人际敏感、强迫。非贫困生各因子分≥3,其检出率为14.33%(43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 <0.01),贫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非贫困生。(三)结合SCL -90量表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及偏执5个因子得分上都高于非贫困生,差异有显著意义或极显著意义,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67%,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大学生心

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分析其原因,贫困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在饮食和穿着方面,还是在人际交往、娱乐以及学习费用投资方面,都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的水平,

由此引发生活中的焦虑、人际交往上的挫折、

情感上的自卑及过度的自尊、耐挫能力下降,这些可能是其产生的外在因素,其内在因素可能是由于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异而导致心理上的不

适应。

三、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一)政策支持,拓宽帮助贫困生渠道。

1.拓宽勤工助学渠道。高校应建立健全各种勤工助学机构,

加强勤工助学的管理办法、联系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及奖惩等制度建设,组织贫困生多渠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除了学校多为贫困生开设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外,还可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

2.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随着高校缴费制度的实施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经费

收入也随之增加,

高校一方面应加大从学费中提取奖助资金的额度,扩大资助贫困生的覆盖面,增加资

助金额;另一方面还应设立贫困生优秀学生奖学金,使优秀贫困生通过自己勤奋学习获取较高额度的奖学金。此外学校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设立奖助学基金,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3.通过校产学合作实现贫困生“卖力”,到“卖技”转变。像本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有着十多年的“工作学期”合作教育制度,与相关的企业建立顶岗

工作互动机制,让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大学

生定期(寒暑假)到企业打工,以得到这些单位和企业的培养和能力发展。学校可多推荐贫困生参与,这既可使贫困生能更充分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贫困,又能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丰富其人生阅历和增强才干。

(二)思想重视,加大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1.增强个体抗挫折能力。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扶持活动中,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关怀,增强贫困大学生战胜困难的本领。首先要培养挫折不可避免观。在人生的旅途中,困难挫折不可避免,遇到挫折情境不必抱怨。其次要培养挫折辨证观。挫折对人既是威胁,也是挑战,挫折可以让人增长经验,增强自信,

·

3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