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苗族风俗

苗族风俗

一、苗族酸坛居住在山区的苗族同胞,几乎家家都备有酸坛,一头生猪宰杀后。

除少量鲜吃和赠送亲友外,其余拿一部分制作腊肉,大部分腌制成酸肉。

二、苗族的“偷婚”苗族由于居住分散,多与其它民族杂居,在婚姻方面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婚姻有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两种,其中自主婚姻较为普通。

在自主婚姻中又有偷婚、抢婚等多种形式。

偷婚是青年男女通过采花或其它社交活动相爱后,由于女方家庭贫困办不起酒席,让男方悄悄领走姑娘。

对外则说姑娘被人偷走了,女方叔伯兄弟假意追找姑娘,男方对追找者表示歉意,并付给追找姑娘的人适当的费用(即草鞋钱)。

另一种是姑娘相中了小伙子,小伙子对姑娘也满意,在双方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姑娘就随着小伙子到其家里居住。

当女方父母发现姑娘“失踪”后,就拜请舅舅去找.舅舅到了男方的家门时,假意徘徊于房前屋后,逢人便说,自己是来寻找失去的“牛”,男方主人知道后,便彬彬有礼地将其迎进屋内,杀鸡款待。

然后再提婚事。

三、苗族的“抢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区的“抢婚”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的权贵者不法之徒因女方不同意婚配而硬抢成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自愿婚配,但因女方父母持有不同意见,或因男方经济困难等原因,双方便约定时间、地点,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到规定的地点把姑娘“抢”回家中,三天后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根据媒人与女方父母协商的情况,男方应付给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苗族的婚俗苗族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他们认为,同姓则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所以禁止同姓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是不与异族通婚的,否则便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旅之间相互交往频繁,传统的通婚禁区被打破。

他们不仅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支系通婚,而且还和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通婚。

苗族姑娘出嫁这一天,除亲属陪行外,还有女伴伴送。

这时,男方的家门口烧起一堆旺火,表示吉祥兴旺。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全国有超过300万人口分布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以及广西北部等地区,也称广西苗族。

苗族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史前的苗籍就可追溯至商朝,享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结合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内容,详细介绍苗族。

一、苗族的风俗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一般情况下,苗族在婚礼、葬礼、春节、成年礼、节日以及一些祭祀活动等都有相应的风俗习惯。

婚礼风俗:在苗族,婚礼是一种复杂的仪式,其目的是表达新组建的家庭的喜悦,也可以说是家族的重要仪式。

苗族的婚礼一般分为十八个步骤,其中有灯调、赠财、祀祖等程序。

葬礼风俗:葬礼是苗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俗,多以请朋友们相聚、叩首悼念、赐酒请人、鼓唱悲歌、拆棺行走棺等程式为主。

春节风俗:春节是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装扮布娃娃、发红包、互赠礼物等,以表示对新年的祝福。

二、苗族的语言苗语是苗族的母语,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一种,一般分为碧苗语、宁苗语、景颇苗语三个大支系,用途有许多,包括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学审美观念、社会秩序,节日庆典等都以苗语为主。

三、苗族的节日苗族人民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有关农业活动的“祭祀俗”等。

春节:春节为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1月1日是苗族的春节,有着长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会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灯调、唱歌、跳舞等,来迎接新的一年。

元宵节:元宵节是一个民间节日,主要用于表达对家庭和社会的祝福。

苗族人会在此时做许多准备,如烹制美味的元宵、点起灯笼、贴春联等活动。

四、苗族的服饰苗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衣着文化富有色彩,可以分为民族服饰和日常穿着两大类。

民族服饰,如婚礼、成年礼、节日庆典等服装,都会根据具体情况订制,呈现苗族的独特风情。

而日常服饰,则以华夷衣裳为主,由上衣、裤子、头巾等组成,十分美观大方。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失,苗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众多民族文化中,苗族文化具有典型而鲜明的特点。

其风俗习惯是他们的历史和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苗族人喜欢唱歌跳舞,特别是在节日里。

每逢佳节或集会时,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跳起欢快的芦笙舞或打着芦笙踩堂歌。

人们唱着动听的山歌,跳着优美的芦笙舞。

苗族人喜欢喝酒,他们习惯把酒看作是一种吉祥和幸福之水。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喜庆之事,人们都会用酒来庆祝。

苗族人喜欢制作工艺品和刺绣。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制作出了各种工艺品和刺绣品来装饰自己和送礼。

苗族人喜欢讲故事和传说。

他们喜欢在节日里讲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是以传说形式讲出来的。

苗族人有自己独特的服装、首饰、银饰、绣品等服饰文化艺术珍品和习俗文化艺术珍品等。

—— 1 —1 —。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风俗: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

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

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穿戴:
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一.苗族禁忌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1、苗家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2、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3、苗家人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予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应有过分亲昵举动.4、苗家人与自然关系亲密,认为无论桥头、树下、屋头、灶旁都有神灵依附.每逢节庆或贵宾来临,均烧香供奉,告慰祖先,以祈求平安.客人不宜对这类活动表示非议.5、苗家人忌用白公鸡送喜庆贺礼;忌外人随意触动堂屋神龛;忌用脚踏火中的铁三角架;门口插草标,意为家中有病人,忌外人进家.6、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7,忌踩三脚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 3 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8,忌坐火坑上方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 hangd hangd ghao ,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渎祖宗,神人共愤.9,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10,父母健在忌戴白帕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11、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如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12、忌闻猫头鹰叫,在土家人心目中猫头鹰属不祥之鸟,尤其忌讳听到其鸣叫,相传听到猫头鹰叫村上就会死人.13、忌见蛇相缠,所谓蛇相缠即蛇交尾.相传人若见之,必遭灾祸.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赶快将自己外面的一条长裤脱下,罩于自己的头上或罩于蛇缠处.二是嫁祸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唤同伴姓名,若对方答应了,则灾祸将降临于应者之身.然而一般情况是见者用石头或木棍将两条蛇打死,即可消灾.也有不打而用语言化解词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绞绳穿铜钱”;土家族化解词词曰:“是龙的升天,是蛇的钻草,是人的发财”.14.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15.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二.苗族风俗习惯1、服饰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 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2、饮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这和湘西禁忌里第一条矛盾啊,这可咋办,那我们自己买菜时就不要买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肉食丰富,随时可买,腌制酸鱼者少,酸肉已无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与汉族无甚差别.3 、婚姻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因而婚期为两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旧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办,节约从俭,与汉族婚礼毫无两样.4、节庆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吃新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每到夏熟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饥饿.我们可能遇到的可能就只有这个。

贵州兴义苗族的风俗

贵州兴义苗族的风俗

贵州兴义苗族的风俗
苗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南
部和云南省东南部。

贵州兴义苗族的风俗和其他地区的苗族相比,有很大区别。

首先是服饰。

兴义苗族服装,是用蓝靛草染成,再用红、黄、白、黑等色染成花纹,有的地方用银饰绣成花,色彩鲜明,变化丰富。

由于生活在山区,苗家妇女的衣着比较朴素简单。

男性上身穿青布对襟短衫,下身穿蓝色或黑色长裤,脚蹬青布宽边靴。

女性着花衣长裙,戴银饰。

姑娘们大多爱穿绣花布鞋、花衣及黑布长裙;男子则多穿青布单衣、布鞋及黑布长褂。

苗族的风俗很多。

传统的风俗习惯有:
吃“鸡脚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鸡脚饭”节。

这天苗
家妇女都要煮鸡蛋、腌制腊肉等食品招待客人。

客人来了,先给客人献上糯米饭,然后再吃“鸡脚饭”。

苗族人喜爱唱歌、跳舞和吹芦笙等传统的艺术活动。

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苗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歌舞娱乐活动,人们穿着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的芦笙舞,悠扬的歌声在山谷回荡。

—— 1 —1 —。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苗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其中包括风俗习惯、婚姻制度、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苗族的生活习俗。

一、节日习俗苗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苗年和龙船节。

苗年是苗族的传统新年,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年。

这一天,苗族人会穿上盛装,祭祀祖先,拜年访友,吃苗家酸豆鱼等美食。

龙船节则是苗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举行。

在节日当天,苗族人会打扮自己,聚集在河畔,踩着节拍,载歌载舞,扬起彩旗,载船竞渡,展开狂欢。

二、婚姻习俗苗族的婚姻习俗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首先,苗族女子在十二岁时便开始涂胭脂、画眉,开始展现出少女的风采。

另外,苗族婚礼程序繁琐,一般需要三天时间。

第一天是女方家中婚礼,男方派代表送嫁妆;第二天是男方家中婚礼,女方代表会回礼;第三天则是新人回男方家中,举行彩礼仪式。

三、服饰习俗苗族的服饰也具有特色。

苗族男子通常戴箩筐帽、束腰布、踩鹿皮鞋,披蓑衣;女子则喜穿百褶裙,花冠插发,腕戴银手镯。

其中,以苗族女性服饰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最为显著。

四、宗教信仰苗族的宗教信仰以水、山、鬼神、祖先崇拜为主。

苗族人相信,家族祖先及过世的亲人仍然与生俱来,有着影响现实的作用,因此对家族祖先的崇拜非常重视。

苗族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习俗和风俗,例如舞蹈、音乐、饮食等等。

这些传统的生活习俗,不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而且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财富。

苗族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1. 苗族新年(芦笙节):苗族新年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底至次年一月初举行,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装,集结在一起举行芦笙音乐比赛、歌舞表演等活动,欢庆新年的到来。

2. 花山节:花山节是苗族的盛大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底或四月初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祭祖、独轮车比赛、骑马表演等,还会举行火把舞、芦笙演奏等文艺表演。

3. 行山节:行山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会自发组织队伍,穿上传统服装,到山上欢度节日。

在山上,人们会进行歌舞表演、赛跑、打马球等活动,展示苗族的勇武精神。

4. 礼仪习俗:苗族有丰富的礼仪习俗,如乡土课、车马医等。

乡土课是苗族举办的一种传统礼俗,人们会集结在一起传授苗族历史、语言、文化等知识,以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

车马医是苗族传统医疗法,人们会用火把烫病部位,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5. 服饰与舞蹈:苗族有独特的服饰和舞蹈。

女性的传统服饰有若干层重叠的彩色裙子,配以银饰和绣花;男性则穿着象征勇
敢的黑色上衣和搭配的彩色裤子。

苗族舞蹈以壮美和热烈著称,常常伴随着激昂的芦笙音乐。

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展示了苗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对于了解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的宗教节日和美食服饰特点

苗族的宗教节日和美食服饰特点

苗族的宗教节⽇和美⾷服饰特点 苗族是⼀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的祭祀活动。

你知道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是店铺给⼤家整理苗族的宗教习俗、民族节⽇、特⾊美⾷和服饰特点。

苗族的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然,祀奉祖先。

“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的祭祀活动。

⼀般是七年⼀⼩祭,⼗三年⼀⼤祭。

于农历⼗⽉⾄⼗⼀⽉的⼄亥⽇进⾏,届时要杀⼀头牯⼦⽜,跳芦笙舞,祭祀先⼈。

⾷时邀亲朋共聚⼀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神、盛⾏巫术。

也有⼀些苗族信仰____、天主教。

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主要是东部⽅⾔苗族,苗语称“Baddeibzhal”(芭代周)。

⾃近代以来,随着西⽅传教⼠深⼊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些苗族群众皈依了____,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

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带的基督____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

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学校、医疗机构、甚⾄实施了⼀些经济发展项⽬,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

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者均殉职苗区。

国外的苗族,在越南、⽼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

美国、法国等西⽅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____、天主教的。

⽼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化的影响。

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程度上的保留。

苗族的民族节⽇ 苗族是⼀个富有古⽼⽂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1、农事活动节庆; 2、物质交流节庆 ;3、男⼥社交、恋爱、择偶节庆; 4、祭祀性节庆; 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岁分⼗⼆个⽉,每⽉都有⼀个以上的节庆⽇。

动⽉(⿏或⼦⽉)1—15⽇(第⼀个⼦⽇⾄第⼆个寅⽇)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为天岁节,苗⼈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是地岁节,第1个丑⽇⾄第2个丑⽇(2—14⽇)期间,⼈们纷纷⾛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对歌、玩龙灯、狮⼦等;第2个寅⽇(15⽇)为尾巴年(烧龙灯)。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苗族以其绚丽多彩的传统习俗与礼仪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的丰富内涵。

一、苗族的传统婚俗苗族婚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苗族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和长辈们商议决定,双方年龄相仿、相互喜欢才能成婚。

而婚礼的举行有许多流程和规矩,例如有“簸箕试盖头”、“打糕粑”、“给新娘打瓦窗”等习俗。

苗族婚礼上常见的一个环节是“强拆新房”,即新郎要亲自带领众人冲破新娘家的假门,象征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苗族的婚俗不仅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同时也是族人们向外界展示自身风俗的一种方式。

二、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年。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也称为“芒种节”或“大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日举行,为期三天。

在苗年期间,人们穿着盛装,戴着花帽,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火把节也是苗族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手持火把穿梭于山间,点燃大火,跳起欢快的舞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三、苗族的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文化独特而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被誉为“苗族彩虹”,以其色彩艳丽和精美细腻的绣花而闻名。

苗族妇女通常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这些银饰不仅为苗族妇女增添了魅力,也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男性则以头巾为主,头巾的款式、颜色等因地区而异,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服饰不仅是装扮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

四、苗族的尊老敬老礼仪苗族人民尊老敬老,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后代的繁荣。

在苗族的传统习俗中,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活动,苗族人民会携家带口回乡,与家人团聚,共同搬回祖先坟墓的土壤,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儿女们还要给父母等长辈行“过坡礼”,称为“过坡礼”是从老家到父母家必经的一座山坡,同时在习俗的引导下形成了一种敬老行为的习惯。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

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

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苗族的传统风俗

苗族的传统风俗

苗族的传统风俗苗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是关于苗族传统风俗的相关参考内容: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他们的生活密切与自然环境相连。

每年春季,苗族人民会庆祝传统的农历新年,这一天被称为“苗年”。

苗年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先和神灵、拜年、舞蹈、音乐等。

其中最重要的传统仪式是“祭山”。

“祭山”是苗族人民向山神祭祀的一种方式,他们认为山神能保佑他们的农田丰收、风调雨顺。

在祭山仪式中,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手持祭祀品,向山神祈求丰收和好运。

另外,苗族人民还非常重视对过去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他们有丰富的祭祀仪式和节日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采花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采花节在农历的三月初八举行,是苗族人民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和祭拜祖先的重要日子。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穿上鲜艳的传统服饰,参与舞蹈和音乐表演。

同时,人们还会将自制的花篮吊挂在屋檐下,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这个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民族记忆的重要方式,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人民还有一种重要的风俗习惯叫做“赶场”。

赶场是苗族人民在特定的日子里举行集市交易和社交活动的习俗。

每年特定的日子,人们会聚集到指定的场地,互相交流感情,交换物品和农副产品。

在赶场期间,人们会表演优秀的舞蹈、歌曲和器乐演奏,展示苗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人们还可以结识新朋友、寻找适婚对象。

赶场不仅是经济和商业交流的平台,也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机制。

除了以上的传统风俗,苗族还有许多其他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活动,如苗族的服饰、婚姻习俗、音乐舞蹈等。

苗族的传统服饰以鲜艳多彩而闻名,女性常穿着精美的蓝色纱裙、银饰和花环。

苗族的婚姻习俗也非常特殊,以彩礼交换为主要方式,新娘在结婚后还要依照一系列传统习俗进行各种动作和仪式。

音乐和舞蹈在苗族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苗族舞蹈以舞动手帕和银饰为特色,将苗族的历史、族群和信仰表现得淋漓尽致。

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1

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1

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苗族风俗习惯一、服饰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

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

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衣扣一般为七颗。

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

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

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

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

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

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

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

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

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

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舞蹈和音乐,他们的生活习俗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苗族人民喜欢在节日和重要的场合穿着传统的服饰,女性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长裙和银饰,而男性则喜欢穿着青色的长袍和头巾。

在节日里,苗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会跳起踩竹马舞和唢呐舞,这些舞蹈都是传统的苗族舞蹈,富有激情和活力。

苗族人民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比如“吃新节”、“划秧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吃新节,苗族人民会举行祭祀仪式,感谢土地神灵的恩赐,然后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新米,象征着新的开始和丰收的希望。

而划秧节则是苗族人民在田间举行的一种庆祝丰收的活动,人们会唱歌跳舞,庆祝丰收的喜悦。

除了节日和庆祝活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独特的习俗。

比如,苗族人民喜欢饮酒,他们会在节日或者家庭聚会时饮酒,以示热情和欢乐。

另外,苗族人民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传承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苗族的生活习俗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他们热情好客,喜欢舞蹈和音乐,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和神话故事。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生活习惯

苗族的生活习惯

苗族的生活习惯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

苗族
人民生活在山区,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苗族人民勤劳朴实,注重家庭和睦,尊重长辈,重视传统习俗。

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吃
新节”。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苗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吃新节”活动,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他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独具特色的芦笙舞,品尝新鲜的农产品,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

苗族人民还有着独特的婚俗和葬礼习俗。

他们崇尚自由恋爱,一般都是男女双
方自愿结合,没有包办婚姻的现象。

而丧葬礼仪也十分庄重,一般都会进行长达数天的祭祀和宴请亲友,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

苗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也十分独特。

他们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酸辣的菜肴,尤
其擅长腌制蔬菜和腌制肉类。

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民还有着丰富的药膳传统,擅长利用山林间的草药和野菜来烹饪滋补食品。

总的来说,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他们勤劳
朴实,热爱生活,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

希望苗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这个美丽的民族。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关于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苗族人民有丰富有趣的民间口头文学,诗歌,所以苗族的人民是非常能歌善舞的。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苗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苗族的风俗习惯一、服饰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

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

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

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

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

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

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

首饰是苗族妇女喜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

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

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

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

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

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

苗族的风俗习惯二、饮食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辅以红苕、大麦、小麦、小米、马豆等杂粮,一般日食两餐,五荒六月或灾年,贫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饥。

解放后,人民有所改善,70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

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

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的风俗习惯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

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

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

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

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

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

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

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