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治疗》复习提纲
一、精神分析疗法
移情:移情,是指患者将过去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在对现实进行反应时总是不可避免的夹杂着过去的经验和情感。

关注移情,并对移情进行工作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一种独特方式。

因为移情发生在潜意识中,因此关注患者的移情是了解其潜意识活动以及人格特征的有效途径。

一般可分为:①正性移情,如依赖、顺从、爱恋等;②负性移情,如气愤、憎恨、攻击、不信任等。

在治疗过程中,移情必然发生,治疗师也无法凭空制造患者的移情,移情是不可避免的。

在其他治疗方法中也会出现移情现象,但这些方法不用进入患者的潜意识领域,在这一层面对患者进行工作,治疗师只需把握好恰当的关系,不陷入不良的纠纷中即可。

在精神分析中,治疗师关注移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通过移情,可以使患者潜意识的冲突、痛苦等得以重现;②移情是治疗师了解患者潜意识的重要线索;③移情是治疗师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

因为当患者了解了自己的移情,并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投射时,就会逐步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把握好现实的关系,达到领悟和修通。

反移情:反移情是指治疗师将自己过去的情感转移到患者身上,反映了治疗师潜意识中的问题。

反移情的机制与移情的相同。

心理治疗师并不能完全排除或完全控制自己的反移情,最重要的是治疗师要察觉出自己的反移情,并利用自己的反移情去了解和认识患者的移情。

作为精神分析师的培训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个人体验和督导,使分析师了解自己的这种潜意识活动。

阻抗:阻抗是指患者心理内部(潜意识)对治疗过程的抗拒力,以防止治疗使痛苦在意识中重现。

当精神分析要揭示患者内心深处的创伤,患者从理论上接愿意承受这种治疗,但在知觉和情感上却是恐惧的,所以会从本能上加以对抗。

患者的症状是其人格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并且病症也使其从中获益,所以要使患者放弃原来的症状并不容易,患者加以对抗是正常的。

阻抗有各种表现方式,如迟到或擅自取消约会、对治疗者的问题加以回避、取悦治疗者借以“麻痹”治疗者、将谈话的重点指向治疗者、原地踏步、遗忘、控制讨论的主题。

为治疗关系设定先决条件、过多的纠缠过去的事情、沉默等。

阻抗产生的原因:①患者安于现状,惧怕任何形式的变化;②害怕引起良心上的谴责;③不肯放弃那些形成疾病的幼稚冲动,往往见于色情的或怨恨的移情;④潜意识的冲突以行为和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并由此产生愉快的感觉,如各种瘾、癖、性变态等;⑤继发性获益;
⑥移情阻抗,这是一种特殊的阻抗,是由于患者对治疗师的移情时而出现的阻抗,如患者过分依赖治疗者,总是想要得到治疗者的赞赏、表扬以及对治疗者的性幻想。

精神分析中,治疗师也需要对阻抗进行工作和处理,要想患者进行澄清和解释。

治疗师解释阻抗的时机为:①治疗师已充分识别了阻抗;②患者能充分体验到阻抗;③阻抗影响了治疗的进程。

解释:指治疗师通过语言表达使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意识化。

通过解释,使患者从旧的看问题的方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那种方式已经导致了患者当前的问题。

它是带来顿悟的主要方法。

修通:领悟是指患者意识到潜意识症结所在,达成自我理解,心里内部结构的发生改变,即形成新的心理结构,继而形成新的认知,出现新的行为。

由领悟导致行为、态度和结构改变称为修通。

弗洛伊德认为“在任何意义上,对内心冲突的分析都应该被称为修通。


修通的工作分为:①重复解释,尤其是对移情阻抗的解释;②打破情感和冲动与经验和记忆
之间的隔离;③解释的延长、加深和加宽,发掘一个行为的各种前提和来源的多种功能和决定;④重建过去,将患者和环境中其他重要人物至于活生生的场景下,包括重建在过去各时期的自我形象;⑤促进反应和行为的变化,使患者在面对他曾经认为是危险的冲动和客体时,勇于尝试新的反应模式和情感模式。

投射认同:投射性认同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的人及行为模式。

这与投射有所不同。

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需要任何的外显反应。

如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

另外,投射并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投射认同主要类型:依赖型、权力型、迎合型、情欲型
投射性认同的源自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领域。

成为被投射的目标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点,但是成为他人投射认同目标的人是可能知道的,在投射认同中,接收者被迫对于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接收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进行投射的人感受和内在表象的储存室。

其结果形成了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感受和行为”。

分析中的投射认同。

是一种三阶段的机制:
1、当事人将自体或客体表征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移情)
2、治疗师无意识地认同当事人所投射的,并且,当当事人施加人际压力时,治疗师开始像被投射的自体或客体表征那样地感受、行动;(反移情)
3、治疗师包容并调整了被投射的材料,然后它被当事人再内射且同化。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正常的人格发展是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精神或人格的病理性是患者病态的客体关系造成的,因此客体关系治疗师总是从关系的层面来理解人的精神病理现象并进行治疗。

在构成患者生活的各种生活关系中,首要的考虑应放在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中。

这种关系不仅发生在现象的“此时此地”,而且包含了很多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中运行的关键因素。

因此治疗师与患者的关系被看作患者生活中病态部分的生动表达。

因此,治疗师与患者关系本身会成为改变的焦点,通过这种关系,心理分化、错误的内化、病理性分裂等问题随之可以得到处理。

治疗过程:①允诺参与:建立治疗关系、建立治疗联结;②处理投射性认同;③面质;④结束
过渡性客体:是主观客体和真实客体之间的中介。

过渡性客体是第一个“非我”所有物,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也是艺术经验的前导指标,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因为过渡性客体是儿童自己发现或创造的。

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儿童「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份」。

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包括一条毯子、一件旧衣服、柔软的玩偶或是呀呀儿语、不断重复的动作等 ( 有些儿童甚至会创造旁人无法理解,但对其有特殊意义的话语 ) 。

这些物品或声音并不是过渡性客体本身,真实的过渡性客体是介于拇指与外在客体 ( 那些柔软物品或特殊声音 ) 之间的东西。

温尼考特指出,「 ( 过渡性客体 ) 与外在客体 ( 母亲的乳房 ) 和内在客体 ( 被内摄的乳房 ) 都有关系,但独立于两者…当然,并非这些外在客体具有过渡性。

它们代表婴儿由与母亲融为一体的状态至认知母亲是外在且分离的客体的过
渡时期」。

对婴儿而言,此客体有令她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她安然入睡。

过渡性现象的本质与过渡性客体相同,唯它是涵盖性更广的用语
二、认知治疗
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是位于认知最深层的,更隐蔽的影响基本认知模式的牢固的观点和看法。

核心信念常常与早年的生活经历和重要生活事件的影响有关,常常不被个体所意识到,但都是形成个体自动思维和态度、规则等的思想基础。

核心信念较自动思维更具隐蔽性,稳定性和对认知过程影响的广泛性,是个人的基本心境、情绪反应、价值观等的主要心理基础。

这种核心信念早在童年的时候,就逐渐产生并持续地发展。

在生活事件,特别是关键性的生活事件中(如引起挫折、伤痛的经历等等)不断被激发,并深信他们所持的核心信念的准确性。

在绝大数人,甚至绝大多数存在心理障碍的人身上,可能保持着相对的正面核心信念。

功能失调性假设:人的有些信念、认知、假设是消极的,表现为功能失调,它排斥与它不符的经验,当人们的消极期望与积极现实相矛盾时,过去的经验往往获胜。

抑郁症患者早期形成的这种潜在的认知结构,已不再经过意识岸崖,存在于潜意识之中,使他人倾向于对自己作消极评价,构成了抑郁症的易患倾向,在抑郁症发生中起决定作用。

类型:①成功②接纳③控制
功能失调性假设的特征:①病人的这类信念和行为规则不符合人类经验的真实性,因而是不合理的。

如“我应当永远是强大的”。

②它们是僵硬的。

过分普遍化和极端的信念,不考虑不同情境的差异。

③它们阻碍目标的实现,如完美主义标准势必引起焦虑,抑制操作能力。

④它们与极端的过度情绪有关,如抑郁与绝望。

⑤个体依据它们行为,它们似乎是真实的但并无明确的表达。

中间信念:中间信念是建立在核心信念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归隐方式,内部的行为规则和指令。

由规则、态度、假设组成,尽管不如自动思维那么容易发觉和矫正,但仍然比核心信念更有延展性。

如“我必须。

”“我宁愿。

”等。

自动化思维:个体在一些情境之中(或在加忆事件)时迅速流过头脑的判断、推理和思维,像一些自动化反应所产生的思维流,显得模糊、跳跃。

自动化思维通常是简洁的、稍纵即逝的、以“速记”的形式出现,可表现为语词性的和/或形象性的。

虽然自动化思维是自发涌现的,但大部分时间我们是意识不到的。

贝克认知治疗理论认为,不同个体在同一情境中对同一事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或解释,这些思维或解释通常是以自动化思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动化思维或解释,这些思维或解释通常是以自动化思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动化思维模式。

负性自动化思维特征:①它的内容消极,常和不良情绪相连接②它是自动的、不经验证和推理突现于脑内③它随时间地点而变化,存在于意识边缘,能为意识所察觉④它貌似真实,由功能失调性图式派生而来⑤它存在时间短暂,但力量很大难以自行排除⑥它蕴含认知曲解,患者却难以识别,也不知道它正是情绪困扰的根源
认知歪曲(要能举例说明):抑郁和焦虑的病人往往用片面的方式解释境遇或推测未来的变化,为了迎合内心已有的消极结论(认知图式)而对事实进行取舍,结果导致认知失真或认知歪曲。

类型:①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一小部分的信息草率得出结论和判断,而忽略显而易见的更多的信息;②主观推断:没有支持性或相关的证据下得出结论;③过度概括:有某一件事得到
另一个结论,再将结论不合逻辑的推广到其他方面。

从个别事件的评价做普遍的推理;④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⑤个性化: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⑥极端思维:非黑即白,非好即坏。

表现为功能不良性完美主义;⑦错贴标签:根据以往的缺点和错误来定义自己或他人的本质,并作出专业化的结论
个案概念化:治疗师将收集到的患者信息综合分析,提出假设并制订治疗计划的过程。

个案概念化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改成熟,为每一个治疗干预措施提供连贯有效的指导。

它能够帮助治疗师清理患者症状的产生原因以及症状之间的关系,提出工作假设,设计出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个案概念化过程中会用到以下技术:识别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技术、提供假设的条件句并请患者完成、直接引出规则、自动思维中的共同主题、询问患者认为他的信念是什么、检查信念问卷及功能障碍性态度量表。

通常治疗师先写下使患者不安的三个典型情境,然后是自动思维、他的解释、情绪、行为。

每一情境自动思维的意思应与靠近图表上端的核心信念逻辑地联系起来。

然后搜集有关童年的资料以明确核心信念是如何起源和维系的。

为应付这个痛苦的核心信念,患者产生了哪些中间信念,采用了怎样的补偿策略。

治疗师将完成的图表介绍给患者,帮助患者弄懂他们的情境与当时反应的联系。

当治疗师判断患者会受益时,可首先介绍下半部分,为上面部分节省时间。

总之,治疗师制作一份精炼的、高质量的案例概念化,就能够针对患者的主要问题和优势,选用有效的认知治疗手段。

三、行为疗法
强化:是指使用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来使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的过程。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反复结合呈现就起着强化的作用,促成了条件作用的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反应之后给予积极强化物(正强化)或去掉厌恶刺激(负强化)导致行为出现率增加。

消退:只给予条件刺激物,而不给予强化物的刺激时,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直至不再出现条件反应。

(是指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因得不到持续强化而导致其发生的频率下降或发生的可能性消失。


泛化:个体把习得的经验扩展运用到其他过程。

分化:有机体面对环境中的信息包括较为相似的信息,能把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与其他信息区分开来,并只对前者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惩罚:使用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来使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甚至降低至零的过程。

正性惩罚是呈现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能产生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的效果。

负性惩罚是移开或取消积极的、令人喜欢的刺激物,也能产生使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的效果。

系统脱敏疗法:最早用于恐惧症的治疗;即在重现恐惧场面(刺激)的同时,引入对立的、令人愉快的刺激,使恐惧反应减弱,称为交互抑制。

例如在松弛状态下,让患者像过去想象引起恐惧、焦虑的场面(刺激),这种刺激的强度要分成不同的焦虑等级,然后从最弱的刺
激做起,逐步递增,使患者在成功的松弛中,抑制焦虑反应。

这样做,最初可使想象中的焦虑缓解,然后再经泛化,扩展到对现实的场面(刺激),也不再感到恐惧和焦虑。

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由于在处于全身松弛状态下的患者面前暴露,因而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即肌肉松弛具有对抗焦虑的作用。

系统脱敏分为三个步骤:①放松训练: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可以随意放松,运用自如的程度;②焦虑等级评定:评定主观不适单位(SUD)、设计不适层次表;③系统脱敏。

脱敏过程需要8~10次,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次30~40分钟。

厌恶疗法:采用消除法,依据“负性条件”,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

当某种适应不良行为即将出现或正在出现时,当即给予一定的痛苦刺激,如轻微的电击、针刺或催吐剂,使其产生厌恶的主观体验。

负性条件不能对患者造成过大伤害,事先要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

应在严格控制下使用:①技术问题:惩罚有危险、可因惩罚增加焦虑;②伦理问题:违背医学宗旨。

1.化学性厌恶疗法:应用化学药物,如能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阿朴吗啡、戒酒硫等,或引起强烈恶臭的氨水等。

2.电击厌恶疗法:一定强度的感应电作为疼痛刺激,或以轻度电休克作为负性刺激。

3.橡圈厌恶法:拉弹预先套在手腕上的橡圈,并引起轻微疼痛作为负性刺激,拉弹同时计数。

4.羞耻厌恶疗法:即命患者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表现异常行为,从而使患者自己感到羞耻,由此作为负性刺激。

冲击疗法:又称为满灌疗法或暴露疗法。

让患者直接面对大量引起焦虑、恐惧的情况,甚至过分地与惧怕的情况接触,使恐怖反应逐渐减轻、消失。

治疗前应向患者介绍原理与过程,告诉患者在治疗中需付出痛苦的代价。

适应症:焦虑、强迫、恐怖、创伤后应激障碍(心脏病、癫痫等重病者忌)
分类:显示满灌法(现实情景)和想象满灌法(设计情景)
这种以行为和情感为靶子的方法实际上可以在思维层面引起相当深刻的领悟,可以使当事人深切体会内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之间的反馈关系、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性观念与非理性观念之间的关系,乃至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这要比解释性、支持性疗法直接灌输好得多。

代币制: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规定代币的使用,从而使目标行为达到肯定和奖励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条件强化物称为代币。

采用具有交换价值的象征物(代币),代替金钱的(精神或物质)奖励作用,来系统管理行为的一套方法。

要求:确定目标行为并作基础评定;决定所用的代币,并告知当事人;明确目标行为与代币的关系;编制代币与强化物的交换系统;规定用代币交换强化物的时间、地点、方式。

注意事项:选择适当的代币;确定的行为币值要适当;编制好交换系统;认真执行奖励要求和交换规定;为有关人员提供帮助;促成向自然情境的类化
四、以人为中心疗法
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体验或机体真实的自我相同。

自我概念是在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其影响因素有:①重要人物②童年关注③价值条件化
价值条件化:价值条件化是指个体为了满足得到他人积极评价的需要,将生活中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观念的一部分。

存在两种评价过程:一是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这种过程可以真实的反映实现的倾向。

二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这是建立在对他人评价的内化或对他人评价的内投射基础之上的,这一过程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个体的实现倾向,相反却在妨碍着这种倾向。

当个体采用第二种评价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而这可能更多的是为了避免出错而不是为了自己真正的需要。

不同个体在价值条件作用内化的程度上各不相同。

价值条件化会起到降低人的自身评价的作用,即会产生“自我压抑”。

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

当自我得到的经验、体验与自我概念冲突矛盾时,自我概念受到威胁就产生了恐惧,通过防御机制否认和歪曲自身的经验、体验。

当经验、体验与自我的不一致有可能被意识到、知觉到时,焦虑就产生了。

一旦防御机制失控,个体就会产生心理失调。

罗杰斯认为个体生活中的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的不一致时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

①选择性知觉,只允许那些与价值条件相一致的经验被意识到;②歪曲经验,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矛盾。

③否认,个体可能对其真实的经验或体验予以否认或根本就不去接收这种信息。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也是心理治疗的前提。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治疗对来访者丝毫不抱任何企图和要求,对来访者表示尊重和接纳。

注意强调来访者的长处,即有选择地突出患者言语及行动中的积极方面,利用自身的积极因素。

不带价值判断的表达对人的基本尊重,接纳人有权产生自己的感受,对患者的接纳与关怀是无条件的。

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影响治疗师的主要因素是治疗师的消极人性观。

治疗师在积极关注上易犯的错误是:盲目乐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强调当事人消极的方面。

治疗师在任何情境中都必须做到对患者以诚相待,而这种真诚又必须是发自内心,表里如一的。

当患者接受并意识到这一点时,他才能畅所欲言。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由于这种关系,治疗便取得了进展。

由于治疗是对患者采取了完全接纳的态度,又由于治疗师对患者能达到共情与理解水平,患者把治疗师当作是一个能倾听和接受他的感受和思想的人,他就会一点一点的与自己的内心交流,把过去完全排除在意识之外的经验或体验重新整理出来。

而不论患者所表达的事情的内容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治疗师始终对其表示关注与理解。

患者渐渐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也就能更坦率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此时,其所否认或歪曲的经验、体验就会逐步减少,而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更倾向于一致,患者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改变和成长起来了。

共情:是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不但有能力正确的了解患者的感受和感受所包含的意义,同时可以将自身这种体验向患者传达,并能促进患者个人的感受和经验达至更深的自觉和认识。

共情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关键点。

根据卡科贺夫的理论,共情是整个治疗关系中最重要的成分,被视为促进和支持当事人进行自我探索的核心。

尊重与真诚,为共情奠定了稳固基础,共情的了解开始于全神贯注的倾听。

要达到正确的共情,治疗师要首先放下自己主观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的从当事人的参考标准来看事物和感受事物,透过这种做法,治疗师一方面可以放下所有其他的成见,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这种同感的了解传递给当事人。

共情不等同于理解,当共情出现时,给予者与接受着的地位是相等的,并无高低之分,彼此不一定有所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