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认识大洲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1一①b)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Ⅲ一1—1一②d)地形特点: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多高原、山地,四周多丘陵、平原。

气候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气候最典型,分布范围最广。

水系特点:多大江大河大湖;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内流区面积广大。

相互关系分析: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亚洲地域广阔,由于腹地比较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亚洲内流区面积广大。

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二、认识地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2一①b)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绝大部分地区位于40°N~60°N、10°W~30°E之间,属于中纬度的北温带。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Ⅲ一1—2一②c)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间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一、自然地理1.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2.气候与气象-气象要素与天气的形成-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3.地形与地貌-地形要素及其形成-地貌类型与演化-高原与盆地、山地与丘陵等地形地貌特点4.水资源-水文循环与水资源分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污染与水环境问题5.资源与环境-能源资源与应用-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二、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化-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城市化的特点和过程-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问题2.区域发展与经济地理-区域差异与区域开发-城乡发展与农业问题-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3.交通与通信-陆上交通与航运-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4.旅游与文化地理-旅游资源与旅游地域-旅游地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文化地理与文化保护5.城市与环境-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三、地理技能1.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遥感技术与卫星图像解译-地图的制作与解读2.地理调查与实地考察-地理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实地考察的过程和目的-数据整理与报告撰写3.图件与图表分析-图件的解读与分析-图表的制作与使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模型与预测-地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地理预测的方法和意义-预测与规划的关系以上是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有效的复习。

请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详细复习,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祝你考试顺利!。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主要知识点:1、天体的类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见右图)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5、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示意图(见右图)(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

(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稳定;(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内部条件:(1)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3)有液态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降水,最终形成原始的海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

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1He+能量。

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旺盛的中年期。

最新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资料

最新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资料

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 140 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地月系(地球和月球)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140亿光年)河外星系(1250多亿个)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He+能量(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

(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 平方厘米面积上,1 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考纲条目解读(一)

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考纲条目解读(一)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目标:①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②比较、分析和归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目解析:(条目后括号内的字母表示考试要求,其中“a”为了解,“b”为理解,“c”为应用。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⑴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宇宙间的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以及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各种物质构成了天体,它们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具体层次如下: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图示(c):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

行星包括8大行星和小行星两类。

地球是8大行星中的一员。

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转、自身质量产生的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呈现圆球状外观,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它物体的天体。

矮行星是指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它物体的天体,冥王星是其代表。

太阳系小天体是指其它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天体,包括小行星带、彗星、流星体和其它行星际物质。

图见教材必修ⅠP8图1-3“太阳系示意”,读图要求:①8大行星与太阳距离远近的顺序,能够在图中填绘。

(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②小行星带所处的位置,能在图中填绘。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③注意8大行星和小行星带公转轨道面的特点。

(共面性、近圆性)④能在变式图中识别8大行星与小行星带的位置。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⑴条件:充足的液态水、比较厚的大气层、适宜的温度。

⑵原因: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当的温度范围,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②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利于吸引恰到好处的气体;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行星际空间;④太阳所处的恒星际空间有利于太阳的稳定。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认识大洲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1一①b)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Ⅲ一1—1一②d)地形特点: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多高原、山地,四周多丘陵、平原。

气候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着;季风气候最典型,分布范围最广。

水系特点:多大江大河大湖;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内流区面积广大。

相互关系分析: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亚洲地域广阔,由于腹地比较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亚洲内流区面积广大。

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二、认识地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2一①b)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绝大部分地区位于40°N~60°N、10°W~30°E之间,属于中纬度的北温带。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Ⅲ一1—2一②c)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间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知识点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认识大洲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1一①b)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Ⅲ一1—1一②d)地形特点: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多高原、山地,四周多丘陵、平原。

气候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气候最典型,分布范围最广。

水系特点:多大江大河大湖;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内流区面积广大。

相互关系分析: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亚洲地域广阔,由于腹地比较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亚洲内流区面积广大。

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二、认识地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2一①b)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绝大部分地区位于40°N~60°N、10°W~30°E之间,属于中纬度的北温带。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Ⅲ一1—2一②c)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间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2021年浙江省高中地理超详细学考复习提纲.

2021年浙江省高中地理超详细学考复习提纲.

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地地球第一节地球地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地认识.可见宇宙地范围:半径约二、多层次地天体系统(了解)140 亿光年;【注意】:光年为表示距离地单位;(重要)1 光年=94608 亿千米(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地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与天体地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地月系(地球与月球)3.天体系统地层次(很重要)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总星系(140 亿光年)河外星系(2000 多亿个)(1250 多亿个)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与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地99.86%,太阳系地中心天体为太阳;(重要)(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Ⅰ.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Ⅱ. 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三、普通而特殊地行星——地球1. 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与所处地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为一颗普通地行星;2. 特殊:目前所知道地唯一有生命地星球;3. 地球存在生命地条件及原因:(很重要)...(1)外在:①公转轨道地安全性;②太阳光照地稳定性;(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与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地温度,进而使液态水地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地体积与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地引力,形成恰到好处地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地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能量来源:核聚变(了解)反应:4H ———He+能量(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 微米——紫外线,0.4~0.76 微米——可见光,0.76~4 微米——红外线;1 平方厘米面积上,(重要)1 分钟时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间内得到地太阳辐射能量(8.24 焦/平方厘米·分钟);4.太阳辐射对地球地影响(重要)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为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地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地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1.太阳地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与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3.太阳活动地特征:①周期性:11 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4.太阳活动对球球地影响:(很重要)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为气温与降水;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第三节自地轴地球地运动(很重要)转公转绕转中心绕转方向相关轨道真正周期假性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地理意义太阳自西向东(北逆南顺)黄道(椭圆)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赤道(大圆)1 恒星日=23 时56 分4 秒1 太阳日=24 小时处处相等,15°/ 小时;极点为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①产生昼夜交替;②产生地转偏向力;③产生地方时;④影响地球形状;运动周期运动速度1 恒星年=365 天6 时9 分10 秒1 回归年=365 日5 时48 分46 秒近快远慢(平均1°/d)近日点 1 月初7 月初近快远慢(平均30km/s)远日点①昼夜长短地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③四季地更替;④五带地划分;相互关系一、地球地自转地球自转地同时进行公转,地轴地倾角(很重要)66.5°不变;黄赤交角23.5°地大小不变;1.角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地角度;计算过程为:2.线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地弧长;计算公式为:记住:0°—1670 千米/小时、30°—1447 千米360°/24 小时=15°/小时;除极点外,处处相等;v=2 πR /24 小时=1670cosφ(R- 地球半径,φ- 纬度)/小时、45 °—1181 千米/小时、60°—837 千米/小时;3.昼夜交替:产生原因:地球自转;(昼夜现象地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4.地转偏向力:偏转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很重要)5.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16 分;6.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北京地地方时为12 时,那么“北京时间”为12 时区:全球划分为24 个时区,每15°一个时区;7.区时:某时区地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地地方时;【注意】:①东12 区与西12 区地特殊性——同时异日;②“北京时间”=东八区地区时=120°E 经线地地方时≠北京地地方时;如:北京时间为8.日期变更线(注意有两条)Ⅰ国际日期变更线(固定地、人为规定地):理论上12 时,北京地地方时为11 时44 分;180°经线,实际上一条折线;西早东晚;顺减逆加;Ⅱ零时经线(向西移动地、自然地):——决定了新旧日期地范围;东早西晚;【注意】:①北京时间为9 月10 日12 时,美国西部时间为月9 日20 时;② 9 月20 日12 时轮船用了9日5分钟越过180°经线,到达时间可能为:分、 C. 9 月21 日12 时05 分;二、地球公转(很重要)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地椭圆;近日点:ABC A.9 月20 时05 分、 B.9 月19 日12 时05121 月初;远日点——7 月初;近快远慢;2.晨线与昏线: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昏线;昼弧与夜弧地份额就为昼长与夜长地份额;3.日照图上地四个时间:平分昼半球地经线——12 时;平分夜半球地经线——18 时;(很重要)0 时;晨线与赤道地交点所在地经线—— 6 时;昏线与赤道地交点所在地经线——4.昼夜长短地变化规律:(很重要)6 月22 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达到了一年中最长,夜达到了一年中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球反之;【注意】: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南半5.昼夜长短地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出时间=12 –昼长/2日落时间=12+ 昼长/26.太阳高度:【注意】: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7.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12 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地夹角(≤90°);正午太阳高度有年变化特点;H=90°–∣φ–δ∣(φ即地理纬度、δ直射点纬度)(很重要)【注意】:①热水器与地面地夹角а:а=∣φ–δ∣②楼高(h)与楼距即影长((很重要)l )地关系:l = h ·ctan H8.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规律:Ⅰ纬度变化:(很重要)【注意】: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或向直射点方向递增)Ⅱ季节变化: (很重要) 高度达到一年中地最大值,6 月 22 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北回归线以北 地区正午太阳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9.四季地划分: ( 1)形成: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季节变化地规律;(很重要)( 2)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地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最 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地季节;春、秋季——冬夏两季间地过渡季节;(重要) ②欧美四季划分:二分二(重要) ④北温带气侯四季至为四季地起讫点; (重要) ③中国传统四季划分:“四立”为四季地起讫点;划分: 3、 4、 5——春; 6 、 7、 8——夏; 9 、 10、 11——秋; 12 、 1、2——冬; 10.五带地划分: ( 1)形成: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纬度变化地规律;(很重要)( 2)划分:热带——有直射,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无直射;温带——既无极昼、极 夜,又无直射;(很重要)【注意】: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 小; 本节联系图(很重要):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四 季地球 自转 赤道面昼夜长短季节变化 太阳直射点 南北移动黄赤 交角地球 公转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五 带黄道面昼夜长短纬度变化第四节 地球地结构一、地球地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为上下颠簸,然后为左右摇晃;而船上地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①莫霍面:大陆地下33km 处,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②古(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登堡面:地下 地壳平均厚度 2900km 处, 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17 km ;(陆壳平均 33 km ,洋壳平均 6 km ) 地壳 = 硅铝层(陆壳) + 硅镁层(洋 壳)【注意】:软流层(深度约 410 km 处)可能为岩浆地主要发源地之一;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地部分,不包括软流层)(很重要)(很重要)【注意】:岩石圈= 地壳 + 内部圈层范围及厚度 莫霍面以上; 组成物质 硅铝层、硅镁层氧、硅、铝、铁、 主要特征 双层构造:硅铝层(不 平均厚度 17 km ; 33 km , 6 km ;地壳连续分布)、硅镁层 (连续分布) 钙、钠、钾、镁、 氢、其他; 含铁镁地硅酸盐 类矿物;陆壳平均 洋壳平均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 ( 2900km )之间古登堡面( 2900km ) 以下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地幔底部、下地幔 地幔 地核极高温、高压状态下地铁与镍;外核(液态或熔融 态)、内核(固态)二、地球地外部圈层 (重要)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范围包括: 地球生态系统地主体与最活跃地因素为:生物;大气圈地底部,水圈地全部,岩石圈地上部;地球生态系统 = 大气圈 + 水圈 + 生物圈 + 岩石圈1.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太阳系地家族,八大行星; 2.东加西减;——地方时、区时地求算;3.顺减逆加;或(东来加,西来减)——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地换算; 4.近快远慢;——地球公转速度地快慢规律;5.(弃暗)投明为晨,(弃明)投暗为昏;——日照图中晨昏线地判断;6.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地转偏向力地偏转规律;左右手定则第二章自然环境中地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地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地壳地物质组成(一)矿物(了解)【注意】:矿物为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地基本单元;(重要)(1)按存在形式分:①气态矿物(如天然气)、②液态矿物(如石油、天然汞)、③固态矿物(如石英,自然界中最多地矿物;)(2)按组成成分分:①金属矿②非金属矿(有方解石、云母、石英、金刚石等;)(二)岩石(很重要)(1)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地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有两个突出特征: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地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为指岩石圈与其下地软流层之间地大规模物质循环;地质循环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地循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地衰变)(二)岩石地转化(很重要)1.四个方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放射能→热能→机械能;③(了解)②B 岩浆岩2. 四个循环过程:(很重要)②③C沉积岩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注意】:一出三进为岩浆,三进一出为岩浆岩;④① D 变质岩④④岩浆A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地地表形态(很重要)作用形式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地放射能、热能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地影响形成高原、高山或盆地,起建设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地太阳辐射能风化结成岩、侵蚀、、搬运、沉积、固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起破坏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岩石圈不为完整地,而为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并且板块边界相对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相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即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重要)板块边界类型:边界类型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很重要)板块运动挤压碰撞彼此分离地形标志山脉、岛弧、海沟;海洋、裂谷、海岭;举例阿尔卑斯山、喜山、台湾岛、马里亚纳海沟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洋脊(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 褶皱:强烈碰撞与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地弯曲现象;(了解)中间岩层向上隆起(上凸)地称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陷(下凹)地称为向斜;(很重要)褶皱背斜向斜岩层走向向上隆起向下弯曲顺地形成山成谷逆地形(受外力作用,地形倒置现象)、原因及判断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山;向斜槽部受压力,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2. 断层: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地位移;(重要)中间相对上升地岩块,往往形成地垒;(中间相对下降地岩块,往往形成地堑;(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很重要)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很重要)3.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地地形、地貌;如褶皱山、向斜山、块状山、断层线等; 义: 背斜 储油气、 向斜 储水; 背斜 下方建隧道,原因工程量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排水; (重要)4.指导意 (重要)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很重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①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②(水、风、海、冰川等地)侵蚀、③搬运、④沉积、⑤固结成岩;【注意】:流水地侵蚀地貌: ①横断山地地山高谷深、②青藏高原地水拍云崖,③黄土高原地千沟万壑;流水地沉积地貌: ①山口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凸岸形成冲积平原,③河口附近三角洲;风力地侵蚀地貌: ①风蚀城堡、②风蚀蘑菇、③风蚀柱;风力地沉积地貌:①沙丘、②沙垄、③黄土高原; 冰川侵蚀地貌: ①角峰、②冰斗( U 型谷)、③峡湾; 我国地喀斯特地貌: ①广西桂林山水、②云南路南石林、③四川乐山天坑群、④浙江桐庐瑶琳仙境;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地受热过程1.大气地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与固体杂质(成云致雨地必要条件);2.大气地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重要) 高度 温度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地影响 高层大气 平流层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①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② 有利于高空飞行;(原因?) 2000-3000 千米 50-55 千米/随高度地增加气温 递增; (原因?) /水平运动 (原因?) 随高度地增加气温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 低纬: 中纬: 17-18 千米, 10-12 千米, 对流层递减; (原因?)(原因?)关系最密切;(原因?) 高纬:8-9 千米;(原因)(一)大气对太阳辐射地削弱作用 三种表现形式:①选择性吸收、②散射 ③反射; (很重要) 例削弱作用 定① 平流 层中地 辐射中波长较短地 义臭氧 吸收太阳 选择性实选择性 紫外线 二氧化碳 ; 与 水 ①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下泄; ② 对流 层中地 有②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吸收 19%汽 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地 红外线 ;大气中地云层与颗粒较大地尘埃,能将投射到其上地太阳辐射地一①夏季,多云地白天比晴朗地白天气温低; ②地球上最低温在南极而不在北极; 无反射 17% 部分又返回宇宙空间;(云地反射 著)③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在回归线附近而不在赤 道附近;大气中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能 将太阳辐射地一部分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 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有 ①晴朗地天空呈现蔚蓝色(为什么?) ②警示灯多用红色(为什么?)散射 17%无①多云地天空呈现灰白色(为什么)②日出前地鱼肚白、日落后地余辉;③树荫;【注意】:①夏季,多云地白天比晴朗地白天气温低 ;原因为:白天多云,云地反射作用强,到达地太阳辐射少,气温低;②晴朗地天空呈现蔚蓝色;原因为:可见光中波长较短地蓝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二)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很重要)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为: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削弱→③地面吸收→④地面辐射→⑤大气吸收→⑥大气逆 辐射;(即“太阳暖大地①②③,大地暖大气④⑤,大气还大地⑥”;)(很重要) 【注意】: ( 1)深秋,多云地夜晚比晴朗地夜晚气温 高 ;为什么?原因为:夜晚多云,云地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很重要)。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资料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资料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资料第一章地球与地理基础知识1.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1.1地球的形状1.2地球的结构1.3地球的运动2.年、月、日及其造成的地理现象2.1年的产生和影响2.2月的产生和影响2.3日的产生和影响3.地球的磁场和地理现象3.1磁场的产生和影响3.2地理现象的分布和变化第二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1.1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1.2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2.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2.1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2.2城市化的影响因素2.3城市发展的模式和类型3.城市化问题与解决措施3.1人口过多和贫民窟问题3.2城市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3.3城市交通拥堵和住房不足问题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意义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1.2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目标2.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与策略2.1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原因2.2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影响2.3区域不平衡发展的解决策略3.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3.1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3.2环境保护对区域开发的影响3.3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策略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土地资源与利用1.1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1.2土地利用与规划1.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2.水资源与利用2.1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2.2水资源管理与保护2.3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3.能源资源与利用3.1能源资源的类型和分布3.2能源资源的利用与发展3.3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4.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4.1环境污染与污染源4.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4.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策略第五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研究方法1.地理信息系统1.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作用1.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1.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2.遥感技术与地理研究2.1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分类2.2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3.地图制作与地理研究3.1地图制作的目的和步骤3.2地图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4.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4.1地理调查的目的和步骤4.2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应用4.3地理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以上是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的提纲资料,通过对这些基本知识的复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备战地理考试。

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大纲地理Ⅰ地理Ⅱ 地理Ⅲ地理选修Ⅴ

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大纲地理Ⅰ地理Ⅱ 地理Ⅲ地理选修Ⅴ

地理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的宇宙环境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a(1) 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a(2) 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c(3) 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b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太阳辐射与地球a(1) 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b(2) 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4.太阳活动与地球a(1) 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b(2) 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地球的运动5.地球的自转(1)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2) 昼夜交替现象(3)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4)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5) 国际日期变更线加试要求: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6.地球的公转(1) 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2) 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3)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4)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5) 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加试要求: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地球的结构7.地球的内部圈层b(1)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a(2) 岩石圈的范围8.地球的外部圈层b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a(1) 地壳的物质组成b(2) 矿物与岩石的关系b(3) 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2.地壳的物质循环c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二、地球表面形态a 3.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a(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b(2)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a(3) 地质构造的类型c(4)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5.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c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6.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c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试要求:分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三、大气环境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a(1) 大气的垂直分层b(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3)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b(4) 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8.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c(1) 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a(2) 水平气压梯度力b(3) 风的形成过程c(4)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9.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b(1) 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b(2) 太阳辐射制约下的气温特点b(3) 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b(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10. 常见的天气系统b(1) 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b(2) 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加试要求:1.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2.分析气候的特点及成因四、水循环和洋流11.水循环a(1)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b(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2.洋流c(1)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b(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加试要求: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a(1) 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b(2) 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c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b(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c(2) 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a(1)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b(2) 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b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加试要求: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6.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b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7.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a(1) 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b(2) 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8.主要陆地自然带b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9.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b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加试要求:概述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a(1) 聚落的概念和分类d(2) 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c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加试要求:分析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b(1)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c(2)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d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加试要求: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5.自然资源概述a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b(1)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c(2)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8. 自然灾害的概念a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9. 自然灾害的危害b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10.中国的洪涝灾害c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加试要求: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及成因地理Ⅱ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a(1)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b(2)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2.人口增长模式b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加试要求:阐述人口增长模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二、人口合理容量3.环境的限制性b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4.人口的合理容量b(1)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b(2) 人口容量的特点三、人口迁移5.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a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6.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c(1) 人口迁移的因素b(2)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加试要求:1.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2.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一、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c(1)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b(2) 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2.城市土地利用a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3.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a(1) 城市功能区的分类b(2)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4.中心地理论b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加试要求:1.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2.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5.城市化b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b城市化的主要动力7.城市化特点b(1) 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b(2)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d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9.城市环境问题c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10.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加试要求: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a(1) 现代产业活动的种类b(2) 不同产业活动的主导区位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b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二、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3.农业区位因素d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4.农业地域类型c(1) 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c(2) 水稻生产的地区分布及区位条件加试要求:评价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三、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5.工业区位因素b(1) 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d(2) 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c(3) 环境与工业布局的关系6.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b(1) 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b(2) 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加试要求: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2.阐述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四、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7.交通运输与聚落c(1) 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和空间布局的影响b(2) 交通运输条件变化与城镇分布和发展的关系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b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加试要求: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人类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b(1)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a(2) 环境问题的分类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b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a3.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a(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b(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四、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5.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a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6.控制人口规模b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7.转变发展模式b(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b(2)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8.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b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地理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认识大洲1.认识大洲b(1) 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d(2)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二、认识地区2.认识地区b(1) 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c(2)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3)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三、认识国家3.认识国家a(1) 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b(2) 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b(3) 美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a(4)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特征b(5)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d(6)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加试要求:1.归纳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2.阐述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3.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4.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四、区域差异4.区域差异b(1) 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b(2) 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b(3)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b(4)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c(5) 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加试要求: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五、区域联系5. 区域联系a(1) 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c(2)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c(3)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4) 我国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b(5)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加试要求:分析区域合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b(1) 荒漠化的含义c(2)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b(3) 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加试要求:分析某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二、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a(1) 湿地的概念和类型b(2) 湿地的重要价值c(3)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措施加试要求:分析某地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3.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b(1)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c(2) 流域开发和建设的基本内容b(3) 流域开发综合治理的措施加试要求:分析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一、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1.地理信息系统a(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a(2) 地理信息系统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过程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b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加试要求: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二、遥感技术及其应用3.遥感技术a(1) 遥感的概念a(2) 遥感的技术系统和分类4. 遥感与资源普查c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5.遥感与环境和灾害监测c遥感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加试要求: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三、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6.全球定位系统a(1) 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b(2) 全球定位系统的工作过程7.全球定位系统与定位导航a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地理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自然灾害概述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3.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4.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二、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分析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2.分析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列举虫灾和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分析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列举防治措施四、防灾与减灾列举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地理选修Ⅵ《保护环境》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二、自然环境保护1.列举主要的资源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3.理解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5.评价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保护1.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阐述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及其防治1.说明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原因、过程和危害2.说出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高中地理必背基础知识点提纲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高中地理必背基础知识点提纲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高中地理必背基础知识点提纲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o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o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

o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

2.地球仪o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o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分别是北极和南极。

3.经线和纬线o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o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

4.经度和纬度o经度:以本初子午线 0°经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分 180°,向东为东经,用“E”表示;向西为西经,用“W”表示。

o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向南向北各分 90°,向北为北纬,用“N”表示;向南为南纬,用“S”表示。

5.地图三要素o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o方向:一般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o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文字说明。

6.等高线地形图o等高线: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o等高线的特点: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 陡崖处除外)。

o地形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二、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系统o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o太阳系: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

2.太阳o主要成分:氢和氦。

o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o太阳活动:包括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对地球的气候、电离层和磁场等产生影响。

3.地球o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地球在体积、质量、密度等方面与其他行星相似。

o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呼吸的大气。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认识大洲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1一①b)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Ⅲ一1—1一②d)地形特点: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多高原、山地,四周多丘陵、平原。

气候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气候最典型,分布范围最广。

水系特点:多大江大河大湖;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内流区面积广大。

相互关系分析: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亚洲地域广阔,由于腹地比较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亚洲内流区面积广大。

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二、认识地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2一①b)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绝大部分地区位于40°N~60°N、10°W~30°E之间,属于中纬度的北温带。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Ⅲ一1—2一②c)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间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

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 140 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

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

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地月系(地球和月球)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140亿光年)河外星系(1250多亿个)4。

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Ⅰ。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

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

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He+能量(重要)2.电磁波范围:0。

15~0。

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

76~4微米-—红外线.(重要)3。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 平方厘米面积上,1 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精编版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精编版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精编版一、自然地理学部分1.地理学基本概念1.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2地理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1.3地理学的研究方法2.地球的形状和构造2.1地球的形状2.2地球内部构造2.3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3.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因素3.1自然地理因素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3.2大气环境与气候因素3.3水文环境与水文因素3.4生物环境与生物因素3.5地面环境与地表因素4.地球的能源与资源4.1能源的类型和分布4.2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4.3地球资源的类型和分布4.4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5.地理景观与地貌5.1地理景观的概念和分类5.2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5.3地貌的发展和演化二、人文地理学部分1.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2人文地理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1.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2.人口与人口问题2.1人口的迁移和分布2.2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影响2.3人口问题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3.城市与城市化3.1城市的特征和分类3.2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3.3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4.经济与区域发展4.1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4.2区域发展的差异和影响因素4.3区域发展策略和可持续发展5.文化与文化地理5.1文化的概念和元素5.2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5.3文化地理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实践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1.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分类1.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原理1.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2.地理实践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1地理实践的定义和分类2.2地理实践的方法和技巧2.3地理实践的意义和应用3.测量与制图3.1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2制图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3测绘地图的应用与发展4.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实践中的应用4.1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案例分析4.3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这个提纲涵盖了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涉及到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实践三个部分。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复习进程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复习进程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认识大洲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1一①b)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Ⅲ一1—1一②d)地形特点: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多高原、山地,四周多丘陵、平原。

气候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气候最典型,分布范围最广。

水系特点:多大江大河大湖;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内流区面积广大。

相互关系分析: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亚洲地域广阔,由于腹地比较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亚洲内流区面积广大。

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二、认识地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2一①b)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绝大部分地区位于40°N~60°N、10°W~30°E之间,属于中纬度的北温带。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Ⅲ一1—2一②c)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间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复习

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复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40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4•太阳系(1) 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 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2) 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I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一一水、金;②地外行星一一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二一木、土;③远日行星二—天、海。

n •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一一地球1. 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 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1) 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t _(2) 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 成分。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 能量来源: 核聚变 反应:4H ----------- He+能量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 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干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必修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3•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 (140亿光{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和月球)一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 (2000多亿个)(1250多亿个)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

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认识大洲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 1— 1 一① b)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局部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 S~ 80° 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Ⅲ一 1— 1 一② d)地形特点: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多高原、山地,四周多丘陵、平原。

气候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气候最典型,分布X围最广。

水系特点:多大江大河大湖;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内流区面积广阔。

相互关系分析: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亚洲地域广阔,由于腹地比拟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拟枯燥,所以亚洲内流区面积广阔。

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二、认识地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 1— 2 一① b)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绝大局部地区位于40° N~ 60° N、 10° W ~ 30°E 之间,属于中纬度的北温带。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Ⅲ一 1— 2 一② c)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间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 140 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地月系(地球和月球)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140亿光年)河外星系(1250多亿个)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He+能量(重要)2.电磁波范围:~微米——紫外线,~微米——可见光,~4微米——红外线。

(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 平方厘米面积上,1 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很重要)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

(很重要)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

(重要)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很重要)自转公转绕转中心地轴太阳绕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相关轨道赤道(大圆)黄道(椭圆)运动真正周期 1 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 1 恒星年=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周期假性周期 1 太阳日=24 小时 1 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运动角速度处处相等,15°/小时。

极点为零近快远慢(平均1°/d)近日点1月初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极点为零近快远慢(平均30km/s)远日点7月初①产生昼夜交替;②产生地转偏向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地理意义力;③产生地方时;④影响地球形状。

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划分。

相互关系地球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地轴的倾角°不变;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变。

1.角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计算过程为:360°/24 小时=15°/小时。

除极点外,处处相等。

2.线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计算公式为:v=2πR /24 小时=1670cosφ(R-地球半径,φ-纬度)记住:0°—1670千米/小时、30°—1447千米/小时、45°—1181千米/小时、60°—837千米/小时。

3.昼夜交替:产生原因:地球自转。

(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4.地转偏向力:偏转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

(很重要)5.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北京的地方时为12时,那么“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

6.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15°一个时区。

7.区时:某时区的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注意】:①东 12 区和西 12 区的特殊性——同时异日。

②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 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

如:北京时间为12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时44分。

8.日期变更线(注意有两条)Ⅰ国际日期变更线(固定的、人为规定的):理论上180°经线,实际上一条折线。

西早东晚。

顺减逆加。

Ⅱ零时经线(向西移动的、自然的):——决定了新旧日期的范围。

东早西晚。

【注意】:①北京时间为9月10日12时,美国西部时间为9月9日20时。

②9 月 20 日 12 时轮船用了 5 分钟越过180°经线,到达时间可能是:ABC 月 20 日 12 时 05 分、月 19 日 12 时 05 分、 C.9 月 21 日 12 时 05 分。

二、地球公转(很重要)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近日点:1 月初;远日点——7 月初。

近快远慢。

2.晨线和昏线: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昏线。

昼弧和夜弧的份额就是昼长和夜长的份额。

3.日照图上的四个时间:平分昼半球的经线——12 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0 时;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6时;昏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18时。

(很重要)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达到了一年中最长,夜达到了一年中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反之。

【注意】: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6.太阳高度:【注意】: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7.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时刻(12 时)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90°)。

正午太阳高度有年变化特点。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φ–δ∣ (φ即地理纬度、δ直射点纬度)(很重要)【注意】:①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а:а=∣φ–δ∣ ②楼高(h)与楼距即影长(l)的关系:l = h·ctan H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很重要)Ⅰ纬度变化:(很重要)【注意】: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或向直射点方向递增)Ⅱ季节变化:(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9.四季的划分:(1)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很重要)(2)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冬夏两季间的过渡季节。

(重要)②欧美四季划分:二分二至为四季的起讫点。

(重要)③中国传统四季划分:“四立”为四季的起讫点。

(重要)④北温带气侯四季划分: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10.五带的划分:(1)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很重要)(2)划分:热带——有直射,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无直射。

温带——既无极昼、极夜,又无直射。

(很重要)【注意】: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本节联系图(很重要):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四地球赤道面季自转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黄赤南北移动交角地球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五黄道面公转带昼夜长短纬度变化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

(很重要)①莫霍面:大陆地下33km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②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地壳平均厚度17 km。

(陆壳平均33 km,洋壳平均 6 km)地壳=硅铝层(陆壳)+硅镁层(洋壳)【注意】:软流层(深度约410 km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很重要)【注意】:岩石圈=地壳内部圈层范围及厚度组成物质主要特征莫霍面以上。

硅铝层、硅镁层双层构造:硅铝层(不平均厚度17 km。

氧、硅、铝、铁、地壳连续分布)、硅镁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地球生态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1.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太阳系的家族,八大行星。

2.东加西减。

——地方时、区时的求算。

3.顺减逆加。

或(东来加,西来减)——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的换算。

4.近快远慢。

——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规律。

5.(弃暗)投明为晨,(弃明)投暗为昏。

——日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

6.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

左右手定则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了解)【注意】: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重要)(1)按存在形式分:①气态矿物(如天然气)、②液态矿物(如石油、天然汞)、③固态矿物(如石英,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2)按组成成分分:①金属矿②非金属矿(有方解石、云母、石英、金刚石等。

)(二)岩石(很重要)(1)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

有两个突出特征: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