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学第三章总结要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复习要点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笔记: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5.1×108千米2;地球体积约1.083×1012千米34、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①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这说明海面是弯面。
③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⑤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的球体。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笔记: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30(42、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以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为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3)东西180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注: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
)3、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M【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图幅上:1/M比值越大则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1/M比值越小则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是⾼⼀地理必修⼀第三章知识,为了⽅便⼤家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地理必修⼀第三章知识点总结,⼀起来看看吧。
⾼⼀地理必修⼀第三章知识点:⾃然界的⽔循环 1. ⽔体分类地球上的⽔体海洋⽔、陆地⽔、⼤⽓⽔,其中海洋⽔是最主要的陆地⽔分类河流⽔、湖泊⽔、沼泽⽔、⼟壤⽔、地下⽔、⽣物⽔、冰川⽔(地球上淡⽔主体是冰川) 2.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补给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①⽔量变化⼤②时间集中③不连续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径流变化与降⽔量变化⼀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积雪融⽔补给春季①季节性②⽔量稳定③连续性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补给形成的夏汛。
冬季⽓温低河流封冻冰川融⽔补给夏季①有明显的季节、⽇变化②⽔量较稳定西北地区、青藏⾼原径流变化与⽓温变化密切相关。
1、2⽉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温低于0℃, 冰川⽆融⽔。
湖泊⽔补给全年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普遍①河流⽔与湖泊⽔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期湖泊⽔补给河流⽔ , 丰⽔期河流⽔补给湖泊⽔②河流⽔、湖泊⽔与地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位⾼于地下⽔位时,河流⽔、湖泊⽔补给地下⽔。
反之,地下⽔补给河流⽔、湖泊⽔。
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补给地下⽔。
地下⽔补给全年①稳定②⼀般与河流有互补作⽤普遍 3. ⽔循环类型⽔循环类型发⽣区域主要环节作⽤⼈类⼲预和控制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循环)海陆之间蒸发、⽔汽输送、降⽔、下渗、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不断得到补充,⽔资源得以再⽣地表径流(⼈类影响最⼤的环节,影响⽅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利⼯程);蒸发、降⽔、下渗陆地内循环陆地内部补充陆地⽔数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内部携带⽔量最⼤的⽔循环 ⾼⼀地理必修⼀第三章知识点:⼤规模的海⽔运动 1.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⑴洋流形成因素:盛⾏风是海⽔运动的主要动⼒,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学科。
在中学地理课中,学生们学习了许多有关自然、人文地理的知识。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是一章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它的概述和内容。
一、背景与概述本章主要介绍的是地球上不同的生物群落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物群落是指由一些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类所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了解不同生物群落和它们对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分类生物群落是由一些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类所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比如按照生态位划分、按照环境条件分类等。
2.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毗邻赤道的热带地区中比较典型的生态系统。
它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全球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3. 中亚大草原生态系统中亚大草原是延伸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覆盖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草原地带。
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渐渐转化带及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
4. 溪谷生态系统溪谷是指在山地地区中细长而深的河谷,由于海拔高度和气候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
溪谷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多样性和脆弱性。
5.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指广阔的海洋环境中的物种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环境之一,占据了大约70%的地球表面。
它为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很大的贡献。
三、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本章知识,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生物群落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可以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区划、自然条件和主要物种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理解更加深入。
总之,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是一章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本章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八班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原始大气〔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简约有机物〕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2. 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分是没有氧气。
3.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4. 米勒的试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约有机物。
5.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约有机物。
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合到原始的海洋中。
6.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7.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1.比较法:依据肯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缘由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假设干万年的繁复改变系形成的。
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约,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越多;而在越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繁复,越高等,陆地生物化石越多。
3. 生物进化的历程:〔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涌现的顺次,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次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细胞色素C〕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说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时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地理高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的研究, 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公转、地球的气候和环境等知识。
本章节内容包括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地球的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赤道向两极地区,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减小。
地球自转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和地球的自转风等地理现象。
自转风是指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气流的偏向。
地球的自转也会造成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帧。
第二节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每年地球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再到远日点再到近日点。
地球的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了季节变化、日照时间和气温等地理现象。
地球的公转轨道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在某一地区的长期气候状况。
地球的气候主要由大气、地形、水体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
地球的气候有着较大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
地球的气候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气候对植被、水资源和土壤等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畜牧业、渔业和工业等多个方面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节地球的生态环境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环境。
地球的生态环境具有生物多样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等特点。
地球的生态环境对地球的气候和地理现象有着较大的影响。
地球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生态环境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目标。
地理第三章知识点
第一节【点拨】1.在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应抓住以下几点:(1)时间变化: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的第四纪。
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
中生代末期,5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盛极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一)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环境整体的改变举例:当破坏一个地区的植被要素时,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进而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水文、地貌、土壤、气候等)均发生变化:3.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环境,还会影响到其他地区举例:当砍伐黄河上游的植被时,对河流的下游地区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具体如下图: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土壤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是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枢纽2.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区别(了解)区别:成土母质是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而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联系:①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②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③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备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的质地(粒度)和化学元素组成。
(二)气候与土壤1.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水份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态和物理、化学特性。
八年级上册生物笔记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笔记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繁殖与发育一、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1. 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一个新个体。
其最大的优点是遗传基因的重新组合,孩子的外貌、特征和身体素质可以随机组合形成,具有多样性。
也能够让人类和其他动物种群拥有较高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2.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个体用自身的生殖细胞(非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进行生殖和繁殖,产生与自身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后代。
其中的最大优点是快速扩展种群,并且能够维持自己基因的纯度,免受突变的影响。
二、人体的有性生殖1. 生殖细胞的形成人体的有性生殖细胞为精子和卵子,它们的形成过程叫做生殖细胞分化。
精子和卵子的形成分别在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内进行。
2. 卵子的产生与排出卵子的形成过程称为卵泡发育。
一次性排出来的卵子称为排卵,也是孕育生命的过程之一。
3. 精子的生成精子的生成过程称为精子形成,它发生在男性睾丸内。
精子的生成是连续的过程,不像卵子一次性排出。
三、能量供应1. 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生命活动的细胞需要能够快速地制造新的细胞和组织,而能量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这也是精、卵的生殖细胞分裂和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用到能量的原因。
2. 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发育和生长的过程中,营养物质是供给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
而生命活动的迅速发展又会占用身体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能量供应和营养物质的平衡对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四、发育过程1. 妊娠期妊娠期是指从受精卵形成到生产胎儿时的整个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精和卵子移位到子宫; 第二阶段是妊娠期间的胎儿发育; 第三阶段是分娩。
2. 出生后出生后的孩子也需要营养物质和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垂直和水平两个方面的方式增加体重和身高。
此外,孩子的饮食状况和生活习惯也是影响身体健康和性格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异常情况1. 遗传疾病遗传疾病是指遗传工程中出现的疾病。
它们大多数是由隐性基因造成的,但是如果有一个遗传病基因,就有可能患上遗传疾病。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
生物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知识点总结: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即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围绕某一数值不断变化的。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总结:如果说没有了动物很多植物也无法生存下来,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工具,初中英语。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2、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
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时间管理;乳房生物反应器",是对动物的基因进行改造。
它意义在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等。
3、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
常见仿生例子:宇航员穿的"抗荷服",冷光灯,雷达,薄壳建筑,智能机器人。
总结:动物与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物离不开人类,同样人类也紧紧依靠着动物生存。
高中地理第三章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第三章总结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其中地理学家将地球分成了不同的地理区域,用来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第三章主要是讲解关于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的知识,学习了解大气圈和水圈对地球生物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球气候区带和地球板块构造运动等知识。
下面我们将对第三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同学们复习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地球的大气圈1. 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是围绕地球的一层气体,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
2. 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四层结构,每一层的特点及对地球生物环境产生的影响。
3. 大气圈的温度大气圈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而温度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生物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地球的水圈1. 水圈的组成水圈主要包括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分为海洋、淡水、地下水和冰雪等四种形式。
2. 水圈的循环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同水体之间不断进行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河流湖泊等水循环过程。
3. 水圈对地球生物环境的影响水圈对地球生物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植被和动植物。
三、地球气候区带1. 气候分类原则气候分类主要是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对地球气候区带进行划分。
2. 气候带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气温和降水量的规律,地球分为热带气候区、温带气候区和寒带气候区。
四、地球板块构造运动1. 地球板块构造地球表层地壳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块状岩石板块构成, 称之为地球板块。
2. 地球板块运动的类型地球板块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构造性板块运动和破坏性板块运动,这两种类型的运动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
3. 地震和火山的发生地球板块运动会引发地震和火山的发生,这两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第三章关于大气圈和水圈的知识点,通过对大气圈和水圈对地球生物环境的影响、地球气候区带和地球板块构造运动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了地球表层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对地理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复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复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复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1)生态环境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
(如来自国外的水葫芦)2、建立自然保护区:含义:是指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个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
功能:具有“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的`特点。
目的:(1)保护生态系统(如长白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2)保护珍稀动植物(如保护斑头鸟、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的青海湖鸟岛保护区3、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2)迁地保护——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种子、精子库)(4)健全法制管理,全球合作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种生物及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基因组成有差别。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的法律和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我国还是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应当如何做?(1)人人都来植树造林;(2)开展爱鸟周活动;(3)人人都来消灭白色垃圾;(4)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等6、植物的分类:无茎叶(无根):藻类植物(如:水绵、海带)无种子无根的(假根):苔藓植物(如:葫芦藓)有茎叶有根的:蕨类植物(如:肾蕨)种子无果皮包被:裸子植物(如:松树、杉树)有种子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1)单子叶植物:平行脉,一片子叶(如玉米)(2)双子叶植物:网状脉,两片子叶(如大豆)。
初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节:地球与地理坐标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个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的变化,而公转则导致了四季的交替。
地理坐标是地球上地理位置的标识系统。
它由纬度和经度组成,纬度表示北纬或南纬的位置,经度表示东经或西经的位置。
纬度和经度共同形成了地球上点的唯一坐标。
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分为洲际壳和海洋壳。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区域,由岩石和熔融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平均约为30公里,而地球的半径则约为6400公里。
地壳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
第三节: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地表水主要存在于河流、湖泊、湿地和冰川等自然形式中,而地下水则储存在地下岩石中。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循环方式。
它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入渗、径流和冰雪的形成等过程。
水循环不仅供给了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也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四节:城乡规划与地理环境的适宜性城乡规划是指对城乡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的适宜性则是指城市和农村在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适宜程度。
城乡规划应考虑地理环境的适宜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更加平衡和协调。
例如,在规划城市时,需要考虑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和生态保护等因素,以打造宜居城市。
第五节:工业与能源资源工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能源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基础。
能源资源包括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个方面,传统能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新能源则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工业的发展应注重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工业发展。
合理选择能源类型,采用清洁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存在的各种可供人们利用的物质,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植物资源等。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详解1. 生物多样性•定义: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总和。
•分类: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
•遗传多样性:指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2. 物种的分类•定义:物种是指可以进行自由交配、繁殖出能够繁衍后代的生物个体群。
•分类:物种的分类是按照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化关系等进行的。
•分类阶层:物种的分类从大到小依次为界(domain)、界门(phylum)、门(class)、纲(order)、目(family)、科(genus)、种(species)。
•营养类型:物种还可以根据其营养方式分为光合营养、化学合成营养和异养。
光合营养是指通过光能制造自己需要的有机物质,化学合成营养是指通过化学合成自己需要的有机物质,异养则是指无法制造自己需要的有机物质,需要从外部获取。
3. 物种的进化•进化的概念:物种随着环境的变化和适应性的选择,会发生适应和变异,逐渐产生新物种的过程称为进化。
•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主要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胚胎发育和生物分子等方面的证据。
•进化的机制:进化的机制主要包括自然选择、变异和适应等。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下一代,变异是指个体间存在的遗传差异,适应是指个体通过进化适应环境。
4. 物种的保护•物种灭绝:物种灭绝是指某个物种在自然界中永远消失的过程。
物种灭绝可以是自然灭绝或人为灭绝。
•物种保护:保护物种的方法主要包括保护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非法狩猎和非法贸易等措施。
•种群的数量:物种的数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为了保护物种,需要控制种群数量。
5. 生物分类的意义•帮助研究:通过对生物的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物种的特征、进化关系和生态习性等。
七年级生物地3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地3单元知识点在七年级的生物课程中,第三单元主要涉及关于生物地理学的知识点。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分布规律和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系统地介绍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环境组成的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其中包括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圈、土壤和水等。
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种类繁多,包括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二、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包含所有生物和其所在的地理环境的区域。
它的厚度大约为20公里,其中大部分生物都生活在地表。
生物圈包括陆地生物圈和海洋生物圈,它们之间通常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生物圈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沙漠、寒带和高山等恶劣环境下,生物数量通常较少,而在热带雨林和海洋生态系统中,则生物数量通常很多。
三、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也会发生变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食物链的崩溃和环境恶化,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不同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不同的生态环境对生物具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高山环境中氧气稀薄、温度低,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是极端的环境;海洋环境中存在着高压、盐度等难以适应的环境因素。
不过人们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也逐渐适应和利用了这些环境。
五、地球的构造和影响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
地球的构造以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均对生物的分布和生境产生着影响。
地壳的变化可以引起生态分区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的分布;气候也是生物分布和数量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灭绝。
八年级生物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关键在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的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4、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同时也说明了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1、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真菌的菌落比细菌的菌落大。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培养3、琼脂是制作固体培养基的常用材料之一,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真菌细菌生活的基本条件:①水分②适宜的温度③有机物4、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是广泛分布的,在寒冷的极地,很热的温泉中都有他们的踪迹。
细菌的形状:球状杆状螺旋状细菌的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也是第一个发现了细菌的人。
5、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巴氏消毒法,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6、细菌都是单细胞的。
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果,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地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7、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N个细菌分裂M次后,细菌的个数为:N×2M8、细菌一般不含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并将其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真菌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个体。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章 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知识点总结1.自然资源的定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水能,都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3.可再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虽然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更新或循环使用,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这样才能在一定意义上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利用不合理,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开发速度大于其再生速度,一味的浪费,那么就会使可再生资源失去其可再生性,变成为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一天会枯竭,逐渐“取之用尽”。
4.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地大物博”中的“物博”的含义:总量大,种类多。
6.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形势 逐渐恶化的因素7.解决这种趋势的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加强保护、节约意识;3.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
8.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购买一次性消费品,拒绝贺卡都从源头和去路上保护了环境,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垃圾。
9.土地资源的分类东部季风区,气候相同,气候湿润,在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耕地),在山地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林地),这说明地形对土地类型分布的影响;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地形都有山地,那么为什么会有林地和草地之分,原因是草地在西北内陆,气候不受季风影响,是大陆性气候,而林地是在东部季风区,这说明在地形相同的时候,气候也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布。
10.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等边远地区。
11.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土地沙漠化严重;2.水土流失严重;3.乱占耕地12.针对我国不容乐观的土地资源国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3.保护耕地的措施:1.依法用地,规划用地;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3.开展宣传活动;4.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5.禁止乱占耕地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更新,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 土地、水、水能、森林、太阳能、潮汐能、动物 非(不)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可再生、不可更新、不能循环使用的, 用一点就少一点 石油、煤、天然气、金属矿产 1.人口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势必还会减少)2.人为因素(人为的利用不当,浪费,不注意保护,管理不善)3.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 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耕地---东部季风区---平原、低缓丘陵林地---东部季风区---山地 草地---西北内陆非季风区---高原、山地14.我国土地资源 的主要特点15.秦岭--淮河:1.1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2.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3.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5.800mm 年等降水量线;6.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7.以这条线为界,以南,冬天河流无结冰期,以北,冬天河流有结冰期;8.水田旱田分界线16.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指:江河湖泊的水和浅层地下水,占淡水资源的0.3%,其余为两极和高山冰川和深层地下水。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主要内容有:生物的起源与发展、物种的形成和消失、生物的地理分布、生物演化的原因和方式、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系统发育等。
以下是第三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生物的起源与发展:
- 生命起源的学说:化学进化学说、原核生物进化学说、真核生物进化学说;
- 生物的进化与发展:演化过程、进化驱动力、进化的途径与速度。
2. 物种的形成和消失:
- 物种概念和命名法则:物种的定义、分类阶元和分类法规范;
- 物种形成:隔离和适应、种群进化、特化和分化、种的形成。
3. 生物的地理分布:
- 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区划、动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分布规律;
- 生物的散布与迁移:主要散布方式、迁移的影响因素。
4. 生物演化的原因和方式:
- 生物演化的原因:变异和遗传、选择与适应;
- 生物演化的方式:自然选择、性选择、突变等。
5. 生物的分类:
- 生物分类学:分类的目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 生物的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 生物分类的意义:科学研究和生物应用。
6. 生物的系统发育:
- 系统发育分类学:系统发生理论、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步骤和方法; - 系统发育树的解读:种群和种的关系、界和目的演化等。
以上是第三章生物必修一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命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必背知识点一、生命起源1. 原始地球条件:原始地球具有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等极端条件,且原始大气中主要成分为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无氧气。
米勒实验: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成功合成了多种氨基酸,证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2. 生命的诞生:这些有机物最终汇集到原始海洋中,在约10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因此,原始海洋被认为是原始生命产生的摇篮。
二、生物进化1. 化石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而在越晚近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这证明了生物是不断进化发展的。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
由低等到高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能力。
由水生到陆生:许多生物从水生环境进化到陆生环境,适应了更为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3. 进化历程:植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藻类→多细胞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 (如海绵、腔肠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
4. 进化机制:自然选择:地球上的生物具有过渡繁殖的倾向,但食物和生活空间有限,因此生物之间会进行生存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生物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则被淘汰。
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过程。
遗传与变异:生物的遗传保证了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相似性,而变异则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在遗传和变异的共同作用下,生物种群不断适应环境并进化发展。
5. 人工选择:人类也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进行人工选择,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生物进行繁育,从而培育出符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
例如,人工选择可以培育出高产的农作物和家畜品种。
初一上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上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地理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和各个地区的特点。
初一上地理的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地球的大气层和水资源,下面是对第三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地球的大气层是我们生活所在的空气层。
它由氮气、氧气、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大气层按照温度和组成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地面起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飞行层、顶层。
1.对流层:地球最近的一层,也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其中含有大部分的水汽和云。
2.平流层:这是一个平静稳定的层次,飞行层和顶层位于平流层之上。
3.飞行层:适合高空飞行。
4.顶层:这是地球大气层最高的一层,也是最冷的一层。
二、大气层的运动与天气大气层的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
1.垂直运动:包括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当气温较高时,大气会向上升,形成上升运动;而当气温较低时,大气会向下沉,形成下降运动。
2.水平运动:包括气旋、锋面、暖气流和冷气流等。
气旋是气压中心较低的区域,往往带来阴雨天气;锋面则是两个不同气团的交界线,通常会有降雨或降雪天气。
天气是大气的状态表现。
它由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组成。
不同的天气现象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有影响。
三、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地球各个地区的人们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1.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地区则缺水。
水资源主要分为江河湖泊水和地下水两类。
2.水资源的利用:人们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建造水库、开发地下水等方式来充分利用水资源。
同时,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初一上地理的第三章主要涉及了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水资源情况,增强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一地理第3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3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地理作为地理学的起始课程,将帮助我们建立对地理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章是高一地理课本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地球的运动和地区划分。
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其最主要的运动有两个,分别是公转和自转。
1.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称为公转。
这是地球运动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我们分辨季节变化的重要依据。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因而距离太阳的位置会有所变化,这也是导致季节差异的原因之一。
2.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的现象称为自转。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表面的各地区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同时,由于地球对自转轴的倾斜,各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季节变化也会有所不同。
二、地区划分地区划分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1. 地理区划:根据地球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将地球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
地理区划体现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联系,帮助我们研究地球的分布规律和地理问题。
2. 自然地理区划:根据地球自然环境的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
例如,根据气候、植被或地势等因素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或生物带。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生态平衡。
3. 人文地理区划:根据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人文地理区域。
例如,根据语言、宗教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或经济区。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
三、地理图谱地理图谱是地理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工具之一。
地理图谱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表层的特征和分布。
1. 陆地地图:展示地球陆地分布、地形特征、水系等信息的地理图谱。
陆地地图通过不同的符号和色彩表现出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貌和分布情况,方便我们获取地理信息。
2. 水系图:展示地球水系分布、河流流向、湖泊分布等信息的地理图谱。
生物地理学-第三章
萨王纳或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 没有寒 冷,有明显的干湿交替,盛产大型动物。
第二节 亚热带生物群
亚热带处于热带和温带之间,因此亚热带的生 物群具有很大的过渡性。由于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 和内陆气候的不同,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这一点 在欧亚大陆表现得最明显: 东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 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和灌丛生物群 内陆: 亚热带荒漠生物群
形成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
热带雨林生物群
热带雨林名字来源
*19世纪, 德国植物学家辛伯尔把潮湿热带地区常绿 高大的森林植被称作为热带雨林, 并从当时的生态 学角度对它进行了科学描述和解释。 *热带雨林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 与世界上其 它森林类型有清楚的区别。 *热带雨林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以上, 或者最 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的热带潮湿低地。
和鹿类, 著名的猴类为金丝猴、
金 丝
日本猴;鹿类如白唇鹿、毛冠鹿、
猴
白尾鹿等。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的
熊猫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珍稀动
物, 被称为活化石。日本产的日
本小睡鼠则是东亚产的唯一睡鼠,
而澳大利亚的众多有袋动物都是
睡 鼠
独特的动物类群。
(四)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 北美的佛罗 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亚, 南美的智利, 非洲的那利群岛, 澳洲 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 岛等地。
* 令人遗憾的是人们还没有充分解开热带雨林之谜时, 它就可能由于人类自己的破坏而永久地消失。
热带季雨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热带生物群一、热带生物群的类型:A 热带雨林生物群B 热带季雨林生物群C 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第三章陆地生物群地带性生物群:在陆地上,有些生物群分布在一定气候带的显域生境,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称为地带性生物群。
非地带性生物群:如沼泽、草甸等二、热带雨林生物群1 生境特点1)气候主要特征: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变化2)典型土壤:砖红壤,土层深厚,肥效差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1)种类组成:A世界上生物种类组成最丰富多彩的生物群原因:现代生态条件有利及地区的古老性B 动物食性特化现象C 优势种少见,优势科代替优势种,种群的个体数量并不最多,常见灌木、草本及藤本、腐生、附生和寄生植物D 动物种群丰富2)外貌A 叶具有滴水叶尖是雨林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有利于叶面迅速排水B 群落外貌季节变化不明显许多动物在夜间与晨昏活动觅食C 动物全年都在活动,无冬夏眠、无储粮性、无明显的换毛期等,季节迁移少见,许多动物在夜间与晨昏活动觅食3)结构A 植物的成层现象复杂。
在未遭干扰的成熟雨林内部,通常是容易通过的,而那些处在恢复阶段的次生雨林,则生长密闭,很难通行5)雨林动物的一些特征A 树栖攀援种类占绝对优势,地栖种类少原因地栖多为中小型动物,大型植食兽类大都生活在林缘及树木稀少的河谷B 在生活习性上,大多数营独居生活,采用躲藏与隐蔽的方式来逃避敌害袭击,不善于快跑与上跑。
C 主要靠听觉采取伏击方式觅食D 食物链错综复杂,共生、寄生现象普遍E 高的太阳辐射量,丰富的降水和快的营养物质循环产生了很高的净初级生产力,显示了热带雨林稳定成熟的高消费的群落特征3 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热带雨林的真正威胁是大肆砍伐森林并将森林改为牧场和农田,种植园2)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困难3)破坏热带雨林所带来的最大灾难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4 地理分布A 美洲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此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的大西洋沿岸也有狭长雨林带B 非洲雨林主要在刚果盆地C 中国分布在海南岛、台湾、云南等部分地区三、热带季雨林生物群:东南亚分布面积最大1 生境特点1)气候主要特征: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2)典型土壤:砖红性红壤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A 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落叶特性,物种数量少于雨林,结构比雨林简单B 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季雨林的外貌比雨林显得华丽。
C 种类组成明显比雨林少,特别是爬行类和两栖类明显减少3 地理分布A 东南亚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B 非洲比较零散C 中国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南部分地区四、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又称热带萨王纳,分布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它大约覆盖了世界陆地面积的10%1 生境特点1)气候主要特征:全年保持相对高的温度和降水显著不均,至少有一个旱季2)分布:大都分布在热带较干燥的地区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A 外貌典型的特征是树木与草被的混生。
B 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生物形成了很强的抵抗干旱的特征和耐火机制C 单一种类的植物在大范围区域中占优势热带稀树草原动物的显著特征A 食草动物占优势,有季节性迁移现象B 集群的生活习性,如斑马、羚羊、长颈鹿和鸵鸟组成的集群。
C 地栖种类多。
D 穴居、善跑类型突出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联系火对草本群落的维持意义3 人类活动的影响1)人类对南美洲稀树草原的影响较小,对非洲和澳洲的影响较大2)现代人类对稀树草原生物群的重大而有害的影响3)保护和合理利用稀树草原4 地理分布A 非洲面积最大,在东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南部最为发育,最著名植物--猴面包树B 澳大利亚稀树草原的优势种--桉树,金合欢也很普遍C 南美巴西高原的坎普群落--萨王纳疏林第二节亚热带生物群一、亚热带生物群的类型: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照叶林)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和灌丛生物群C 亚热带荒漠生物群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又称为照叶林1 生境特点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的植被,在中国广泛而典型气候主要特征: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温暖,年降水量大,无明显的干季,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全年较湿润典型土壤:红壤,黄壤等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1)种类组成:A 乔木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组成,多为被有蜡膜的革质小型叶片,常与阳光方向垂直,能反射阳光,故称照叶林B 动物具有过渡性质,因而特有种少C 群落外貌终年常绿季向更替不明显,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D 与热带动物相比,动物群季相变化显著,种的优势现象较突出,数量有季节变动,水禽多见E 植被的垂直层次丰富,基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三层。
无板根、茎花及附生等雨林的典型现象。
F 北美的常绿林;亚州的常绿林中发育于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与温带的夏绿林相接,形成混交林,树种较耐寒,往往形成下木层G 净初级生产量少于寒温带针叶林(泰加林)群落。
I 常绿阔叶林生物群所处的环境,多是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开发时间较长的地区,原始群落类型所剩无几,多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内。
3 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条件优越,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天然植被保存很少,破坏严重2)在被砍伐地段,多为人工或半人工的针叶林所代替,在比较干旱贫瘠的低山(阳坡)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马尾松在温暖湿润、土层肥厚的阴坡和山凹谷地,杉木林很常见,毛竹林3)植物资源丰富,木材优良,经济林及药材等4 地理分布A 亚州:中国分布广泛,日本、朝鲜也有少量分布B 美洲:不能明显呈带状分布C 非洲:南非D 大洋洲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生物群:1 生境特点1)气候主要特征: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不封冻2)主要分布: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南美智利和北美的太平洋沿岸3)乔木的典型代表:桉树属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A 乔木常绿,叶的旱生性适应性强B 生活型以灌木占优势,有的植物叶片排列与光线成锐角或平行,防止强烈的灼热C 草本层生长稀疏,最干旱季节,林下一片枯黄,上层绿叶D 对整个常绿硬叶林来说,植物具刺,特别是叶变成刺是典型的特征E 动物丰富F 火可损害乔木而长期地保存灌丛,使之偏途演替顶极。
火还促进了一些种子的发芽3 人类活动的影响1)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大部分演替中的灌木群落都是在人类的干扰下保留下来的4 地理分布A 地中海地区:面积大马基群落B 北美:沙巴拉群落C 南美:主要在智利D 非洲和大洋洲四、荒漠生物群(亚非荒漠区):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分布面积广大,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2.78%1 生境特点1)气候主要特征:降水少蒸发量大,风大,云量少,空气湿度小2)土壤:主要由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形成,植被稀少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A 植物稀疏,主要由半灌木和禾本科植物组成,种类贫乏。
B 动物种类少,数量贫乏C 植物对干旱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短命速生习性D 大多数荒漠动物都是夜行性的,夏眠是荒漠动物对干旱的一种适应。
紧缩型植被(水份的影响)D 穴居、善跑类型突出保护色、剧毒3 人类活动的影响1)中东地区的石油产业2)对半干旱地区的影响,使荒漠化现象严重,面积增加3)人类对荒漠地带的改造4 地理分布A 撒哈拉-阿拉伯热带亚热带荒漠B 亚州温带荒漠C 南非荒漠:纳米布荒漠(纳米比亚境内,南非占)D 美国荒漠E 澳大利亚荒漠第三节温带生物群一、温生物群的类型:A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夏绿林)B 温带草原生物群C 温带荒漠生物群D 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二、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夏绿林)1 生境特点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湿润,四季变化明显分布:在西欧、中欧、东亚、美国东北部。
在南半球分布极少典型土壤:棕壤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1)种类组成:A 优势树种为冬季落叶的阳性树种,群落外貌上的季相变化,是夏绿阔叶林的显著特征。
B 动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C 林冠层的缝隙之下往往形成稠密的灌丛。
春季,林下草本层的多年生短生植物在优势树种还未放叶之前就迅速地长叶、开花和结实了(也称为早春花植物)D 大多数乔木在叶子未展放时开花,以有利于风媒传粉E 温带落叶阔叶林富有灌木和草本植物,地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热带森林多。
3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天然植被保存很少,破坏严重,大部分被农田取代4 地理分布A 欧州:大西洋沿岸向北推进较远B 北美洲:该区域的森林发育良好,种类十分丰富。
C 亚洲:中国东北、华北以及朝鲜、日本的北部。
中国夏绿林没有山毛榉出现三、温带草原生物群:1 生境特点1)气候主要特征: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气候干燥,雨量少变率大,冬季寒长2)典型土壤:黑钙土和栗钙土生产力高3)主要分布:欧亚草原区和北美草原区,在阿根廷和非洲南部有少部分分布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A 植物组成以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占优势,以禾本科、豆科、莎草科植物为主,还有菊科、黎科等B 温带草原动物的种类组成较森林贫乏,兽类中以啮齿类特别繁盛。
有蹄类种类少但个体数量多,两栖类和爬行类很贫乏C 群落的外貌呈暗绿色,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一般都具有旱生结构,另外具有明显季相变化D 草原的分类: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E 大多数动物善于奔跑或穴居,小型穴居动物习惯于夜间活动,聚集成群是草原动物的特征原因F 草原植物生物量的主要部分在地下3 人类活动的影响1)人类活动影响使温带草场沙化、退化和碱化日益严重美国沙尘暴和原苏联的黑风暴事件2)天然牧草被高产牧草代替,饲养家畜过牧危害:原有牧草退化,水土流失等4 地理分布A 欧亚大陆:原苏联、匈牙利、中国、蒙古等B 北美洲:北美草原又称普列利C 南美洲:北美草原又称潘帕斯草原主要国家阿根廷牛肉出口量世界第一四、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泰加林)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森林的北界主要为常绿林1 生境特点1)气候主要特征:冬季寒长,夏季温和湿润,植物生长期很短2)土壤:灰化土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A 乔木主要有云杉、松、冷杉等属组成,(西伯利亚)落叶松被认为是世界上真正森林最北部的定居者明、暗针叶林B 动物种类贫乏C 森林郁闭度高常绿针叶树的生态适应树冠呈塔形针叶D 动物的生态适应大多数动物冬季储粮和冬眠、季节性迁移等E 垂直结构简单,有蹄类体型大,奔跑迅速个体数量变化大F 生产力低下,但生物量较高G 植物界中的蓝鲸:红杉林和山岭巨杉3 人类活动的影响1)开发利用动物皮毛和木材2)人类开发利用金属矿藏、燃料等,严重破坏了针叶林及其生物的栖息地4 地理分布A 欧亚大陆:德国云杉和欧洲赤松、中国、日本等B 北美洲:树种比欧洲复杂和丰富原因C 针阔混交林的分布亚热带山地也有分布第四节寒带生物群一、温生物群的类型只有一种:寒带苔原生物群1 生境特点气候特征:热量很少,气候极端恶劣,冬季漫长而酷寒,暖季短促而凉爽,无真正夏季,因为永冻土的存在,形成了广阔的沼泽典型土壤:冰沼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多数形成裸地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A 植物种类组成贫乏,没有特殊的科,最典型的科是杜鹃花科、杨柳科、莎草科、禾本科等;地衣苔藓也很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