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科目现代小说审美研究班级 2010
级汉教一班姓名刘聪学号 20100511341 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人学内涵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欧金尼奥加
林在其《意大利人文主义》中提到过:
文学是人文学,文学是人性之学,文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诚实
的学科。
从 19 世纪人类文化发展进入现代阶段,民族文学向着世界
文学进行形态转换的前提下,小说形态时代性总体衍变,由此形成
了现代小说。
现代小说在美学上可以说是现代名族的心灵史诗,在文化学上
则是世界公民的艺术表征。
当现代小说在 20 世纪中国由传统向着现代开始文化转型的过
程中生成之时,其根本性的关键就在于确立了现代小说的人学性质
成为重建国民精神的民族史诗。
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对人的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对人的思
想情感以及整个精神世界的表现。
那么,其人学的内涵具体是指什么呢?在对现代作家作品人学
思想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人学内涵可分成四大部分:人性、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一、人性 1918 年底,周作人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的文学》
1 / 8
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促成人性健全发展。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文学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
相对于人的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规定性;而相对于文学的规定性,人作为文学的创造主体在一个非人化的世界面前得以确立了自身。
文学与人之间这种相应的创造性构成了彼此的同构性,即人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创造而创造自身,语言艺术通过人的自我创造而体现自身的文学性。
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或疲惫不堪的焦灼期待之余,自然渴望得到一种心理情感的松弛,得到一种本能欲望的宣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文化层次上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宣泄意味。
只是通俗文学是一种低层次的宣泄,侧重于放松自己,而现代派文学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宣泄,侧重于超度自己,或者说使人向类的自由升华。
在此,人的自然本性得到了两个向度的伸展:
---------------------------------------------------------------最新资料推荐------------------------------------------------------ 一个是通过娱乐性的松弛向自然作简单的回归,一个是通过痛苦的自我生成向自然作再创性的回归。
前者是调节性的心理平衡活动,后者是创造性的审美创作劳动。
就人性而言,前者仅仅满足人性,后者才是创造人性。
二、人生在现代文学中,问题小说的形成带动了人们去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
沈雁冰在五四时期所写的评论文章《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里面,更借国外的思潮来提倡为人生的问题小说。
冰心早期的代表作《超人》提出的是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这样一个使许多青年感奋的命题。
主人公何彬,原是个超然人生、仇恨人类社会的超人,后来却为儿童与慈母的爱所感化,认识到世界上的人都是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 1919 年 9 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用对照的写法否定封建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子,而肯定受资产阶级教育成人的贤良女性,提出当时的家庭、教育乃至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
还有王统照、叶圣陶、庐隐、许地山等问题小说家也围绕着人生这个话题展开创作,人们也在他们的创作中思索着人生究竟是什么?。
在现代文学中,除了问题小说家以外的其它作家又何尝不是在探讨着人生,在对人生的感悟中写出作品。
3 / 8
人生代代无穷已,我们在看着别人的人生,别人也同样看着你的人生,作家的灵感来自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参考着别人的人生,他们的作品就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字里行间都是人生的情感与感悟。
因此,强调人生体验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生充实,是许多作家的共识。
三、人与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对人和人性的探讨离不开对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考察。
因此,文学的人学思想或人文精神有很大一部分,就表现在作家对待社会的态度和作品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暴露批判上。
优秀的作家是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高度责任心的作家,优秀的作品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影响的作品。
伟大的作家几乎无不在批判之中显示出他们的伟大,没有一个是靠唱赞美而伟大起来的,在现代文坛中,也有许多作家也是因为具有强烈社会使命感才能够成为伟大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无不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腐败官僚的讽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又是这些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把中国人沉睡的心唤醒,一次又一次地使读者坚强起来。
例如鲁迅,他在自述中说道,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一家的精神愚昧;在《故
---------------------------------------------------------------最新资料推荐------------------------------------------------------ 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明天》里,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于寡妇丧子,更大的痛苦是她内心的孤独与空虚;《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
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但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
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
这也是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的:
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
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