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信息
自然灾害有哪些
自然灾害有哪些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海啸龙卷风泥石流沙漠化干旱洪涝环境污染和破坏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水污染固体废物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变化赤潮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 的3%-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
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灾害信息员典型发言材料
灾害信息员典型发言材料1. "大家好,我是灾害信息员。
根据最新的消息,我们的地区将面临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
我想强调的是,大家要保持冷静和警惕,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居民的安全。
请大家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灾害警报和指示,并积极配合救援人员的工作。
希望我们全体团结一致,共同度过这次灾难。
”2. "各位居民朋友们,据最新的灾害信息,我们的地区将面临一场严重的水灾。
我要提醒大家,在灾害来临之前,务必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尤其是住在低洼地区的居民,要提前撤离或者寻找安全的场所避难。
同时,准备好必要的紧急物资,比如食品、水、药品等。
希望大家可以保持沟通,相互帮助,共同渡过这次灾害。
”3. "大家注意!根据最新的气象预警,我们地区将遭遇一场强烈的风暴。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认真对待这个威胁,做好适应措施。
请确保家中的窗户和门紧闭,防止风雨侵入。
对于那些在露天工作的人员,请务必注意安全,尽量撤离到室内。
我们需要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保护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共同面对挑战,共同保障安全。
”4. "听众朋友们,根据最新的地震感知数据,地震已经发生。
在此提醒大家,遇到地震时应保持冷静,不要恐慌。
迅速躲避到安全地方,避免站在高楼、大树等可能倒塌的地方。
在地震停止后,要注意检查自己及周围人是否受伤,如有受伤应及时求助。
请大家牢记地震自救的基本知识,确保自身安全。
”5. "亲爱的居民们,我们的地区将面临一场持续的暴雪天气。
请大家做好保暖准备,尤其是老人、小孩和病弱人群。
出门时应穿暖和的衣物,同时注意脚下路面的安全,避免滑倒受伤。
车辆行驶时请减慢速度,保持车距,确保交通安全。
希望大家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度过这次严寒天气。
”。
自然灾害小常识简短
自然灾害小常识简短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力量引发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如地震、飓风、洪水、山火等,常常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增加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提高自救能力,以下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的小常识。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断裂和移动时产生的振动现象。
当地震发生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如果在室内,要迅速躲到桌子下或者坚固的家具旁边,保护头部。
如果在户外,要远离高楼、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
另外,地震后可能会发生余震,要注意避免返回可能存在危险的建筑物。
2. 飓风飓风是一种巨大的气旋风暴,会造成狂风、暴雨和海潮等极端天气现象。
在飓风来临前,要及时关好门窗,固定好室外物品,尽量不要外出。
如果被困在户外,要尽量躲避在树木、广告牌等可能被风吹倒的地方。
另外,飓风过后可能会有洪水,要注意避免涉水。
3. 洪水洪水是由于河流、湖泊等水体超过容量而造成的水位上升,导致周围地区被淹。
在洪水来临前,要提前准备好应急物资,如食物、水和药品等。
如果被困在洪水中,要尽量向高处转移,避免被淹。
同时,要避免接触污水和漂浮物,以免感染疾病。
4. 山火山火是指山林地区发生的大规模火灾。
在山火发生时,要听从当地政府和消防部门的指示,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如果被困在山火中,要尽量找到开阔的空地,躲避烟雾和火焰。
同时,要注意保护呼吸道,用湿毛巾或面罩遮住口鼻,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5.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要关注天气预警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如果发生地质灾害,要尽量远离危险区域,寻找安全地带。
遇到泥石流时,要尽量往高处逃离,避免被泥石流冲走。
除了以上各种自然灾害,还有其他类型的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等。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增加防灾意识。
同时,要关注政府和专业机构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遵守相关指示,确保自身安全。
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向相关机构报告灾情,寻求帮助和救援。
了解自然灾害的常识对于提高我们的自救能力和逃生技巧至关重要。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颜色等级划分及图标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G B颜色级别划分及标识图颜色划分: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级别划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级:蓝色三级:黄色二级:橙色一级:红色颜色级别这些颜色的图标正式的名称为气象预警信号,一般都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等级,严重程度依次加重,分别表示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蓝色为最低级别预警,红色为最高级别预警;注:并不是每一种气象信号都有四种颜色等级,有的只有两种或三种;蓝色预警蓝色暴雨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蓝色暴雪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台风蓝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霜冻蓝色预警信号:48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0℃以下,对农业将产生影响,或者已经降到0℃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影响,并可能持续;黄色预警黄色暴雨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黄色暴雪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臭氧黄色预警信号:未来4小时内可能出现小时平均浓度大于100ppb的臭氧,或已经出现小时浓度大于100ppb的臭氧且可能持续;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森林火灾较易发生;雪灾黄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农业有影响的降雪;霾黄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台风黄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橙色预警橙色暴雨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橙色暴雪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橙色冰雹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臭氧橙色预警信号:臭氧浓度超过120ppb;森林火险橙色预警:高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容易燃烧,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快;雪灾橙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农业有较大影响的降雪,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或农业有较大影响的降雪并可能持续;霾橙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台风橙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红色预警红色暴雨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红色暴雪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红色冰雹预警信号: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森林火险红色预警:极度危险,林内可燃物极易燃烧,森林火灾极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极快;雪灾红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农业有很大影响的降雪,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或农业有很大影响的降雪并可能持续;霾红色预警信号:能见度小于5000米,浓度大于500微克/立方米;台风红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自然灾害报送流程
自然灾害报送流程
1. 发现和确认自然灾害
- 政府部门、民众或媒体第一时间发现并确认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
- 通过现场勘查、卫星遥感监测、居民报告等方式收集灾害信息。
2. 初步评估灾情
- 灾区相关部门立即开展初步灾情评估,包括受灾范围、损失情况等。
- 根据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
3. 上报灾情信息
- 灾区县级政府将初步评估的灾情信息及时上报至上级政府部门。
- 上报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类型、基本情况等关键信息。
4. 核实和汇总灾情
- 上级政府部门接收灾情信息后,立即派员赴现场核实灾情。
- 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全面汇总受灾情况。
5. 发布权威信息
- 经过核实和汇总后,由政府权威部门对外发布权威灾情通报。
- 通报内容包括灾害概况、应急响应行动、救助措施等信息。
6. 持续跟踪评估
- 随着救援工作的开展,继续收集并更新灾情数据。
- 根据最新灾情,适时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和救援措施。
7. 灾后评估和总结
- 自然灾害结束后,对全过程的应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 并根据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和灾害报送流程。
以上是一般的自然灾害报送流程,具体操作时根据实际情况可有所调整。
及时、准确的灾情报送,是有效开展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有哪些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
有哪些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
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种类繁多,每种灾害都有其特定的预警信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级。
其中,红色预警信号表示未来24小时内将受或者已经受台风特别严重影响。
暴雨预警信号:也分为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红色预警信号表示在过去的3小时内,本地降雨量已达或者预计将达到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高温预警信号:一般分为三级,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红色预警信号表示预计未来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或以上。
寒潮预警信号:一般分为四级,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红色预警信号表示预计未来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降至0℃以下,并伴有6级以上大风、最低能见度小于1000米。
大雾预警信号:一般分为三级,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红色预警信号表示预计未来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
此外,还有地震预警、沙尘暴预警、雷电预警、霜冻预警、冰冻预警、道路结冰预警、森林火灾预警等多种预警信号。
每种预警信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应对措施,公众应当了解和掌握这些预警信号,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确应对。
1。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方式及频次表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方式及频次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方式及频次表传播方式:1. 媒体发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渠道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2. 互联网传播:通过互联网平台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3. 短信通知:通过短信平台向符合条件的用户发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4. 移动App推送: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向用户发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5. 电子邮件通知:通过电子邮件向指定用户或组织发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频次表:根据不同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预警级别,预警信息的频次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常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频次表:1. 暴雨、暴雪等强降水天气预警:- 提前24小时发布第一次预警信息;- 预测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进一步确认后,再次发布更详细的预警信息;- 在灾情趋于稳定或解除前,每6小时更新一次预警信息。
2. 强风、台风等风力天气预警:- 提前48-72小时发布第一次预警信息;- 预测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进一步确认后,再次发布更详细的预警信息;- 受影响时间越近,更新频次增加,最后24小时内,每6小时更新一次预警信息。
3. 高温、寒冷等极端温度天气预警:- 提前24小时发布第一次预警信息;- 预测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进一步确认后,再次发布更详细的预警信息;- 高温、寒冷等极端温度天气预警持续时间较长,每24小时更新一次预警信息。
4. 海啸、地震等地质灾害预警:- 提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发布预警信息;- 预测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进一步确认后,再次发布更详细的预警信息;- 灾害影响后,及时发布灾情通报信息。
以上是一般常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方式及频次表,实际应根据具体的预警信息类型和灾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
同时,预警信息的传播需要及时、准确、全面,以确保公众能够得到有效的预警提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气象灾害是指由不利的气象条件或自然气象过程引发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对人类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然灾害频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经常发生在夏秋季节。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且气象条件复杂多变,降雨量大、集中等因素,洪涝灾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国在防治洪涝灾害方面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资,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堤坝和排水系统,以有效调控水流,保护周边地区免受洪水侵袭。
2. 拓宽河道和整治河网:为了增加河流的承载能力,中国拓宽了一些狭窄的河道,整治了河网,消除了河道淤积等问题,以保证洪水的安全疏导。
3.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加强了对气象信息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建立了现代化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地震灾害地震是中国的另一大自然灾害,尤其在西南地区,地震频繁。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震级和震源位置,及时预警和发布信息,提醒人们采取避震措施。
2.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中国加强了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建设,规范了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了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3. 提升公众防震意识:中国通过广泛开展防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震行动,减少人员伤亡。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给沿海城市和渔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轻台风灾害的破坏程度,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不断加强,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提醒沿海地区的居民和渔民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灾害现场信息空地一体化获取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方案(一)
灾害现场信息空地一体化获取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方案一、实施背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灾害现场信息获取是应急响应和灾后处理的核心环节,然而,传统的信息获取手段受限于空间和时间,无法满足实时、全面、深度的需求。
因此,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研究空地一体化获取技术,实现灾害现场信息的快速、准确、全面获取,对于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原理空地一体化获取技术结合了空间与地面技术,利用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对灾害现场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卫星遥感: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对灾害区域进行宏观观测,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理信息。
2.无人机侦察:利用无人机携带的高清相机、红外传感器等设备,对灾害区域进行空中拍摄,获取实时、精准的图像和数据。
3.地面传感器:利用部署在灾害现场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灾害发展情况,获取关键的物理、化学信息。
4.信息融合与处理:对从卫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提取有用的数据,生成灾区全景图、灾害发展趋势预测等。
三、实施计划步骤1.需求分析:明确信息需求,制定技术路线,选择合适的卫星、无人机和传感器型号。
2.硬件部署: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在灾害易发区部署卫星接收站、无人机基地和地面传感器网络。
3.软件开发:开发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融合和处理。
4.系统测试与优化:在真实灾害场景下对系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优化调整。
5.集成应用:将优化后的系统集成到应急响应体系中,在实际灾害事件中应用。
四、适用范围该技术适用于地震、洪水、火灾等各类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应急响应中,同时也可用于城市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
五、创新要点1.多源信息融合: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技术手段,将来自卫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用性。
2.空地一体化:将空间技术与地面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获取,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效果。
灾害信息知识点总结
灾害信息知识点总结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对人类、动植物或物质的伤害或破坏,其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泛。
在灾害发生时,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具备灾害信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灾害信息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包括灾害的分类、灾害信息的来源和获取途径、灾害信息的应对措施等内容。
一、灾害的分类灾害可以根据发生的原因、性质以及造成的影响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灾害类型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包括地震、洪灾、飓风、暴雨、干旱、火灾等。
自然灾害通常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突发事件引起,其影响范围广泛,破坏力大。
2. 人为灾害:人为灾害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包括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环境污染、恐怖袭击等。
人为灾害通常由人类不当行为或意外事件引起,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二、灾害信息的来源和获取途径灾害信息的来源和获取途径主要包括官方发布、媒体报道、社交平台、专业机构等途径。
1. 官方发布: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会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及时发布灾害预警、警报、灾害风险评估等信息,公众可以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应急广播、短信通知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2. 媒体报道:新闻媒体是公众获取灾害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机构会对灾害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和应对措施。
3. 社交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平台成为了公众获取灾害信息的重要渠道,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抖音等社交平台了解最新的灾害信息和应对措施。
4. 专业机构:一些专业机构和组织,如气象局、地震局、环保部门等,会根据其专业领域发布相关的灾害信息,包括天气预报、地震预警、环境污染监测等。
三、灾害信息的应对措施当人们获取到灾害信息后,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保护自己和财产安全。
常见的灾害信息应对措施包括:避难、疏散、防护、物资准备等。
1. 避难:在灾害来临之前,公众可以根据官方发布的预警信息,选择避难场所避灾,如地震时避开高楼、洪水时撤离低洼地带等。
自然灾害预警等级
自然灾害预警等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各国纷纷建立了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而预警等级的设定,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帮助我们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
常见的自然灾害预警等级包括了气象预警、地质灾害预警、海洋预警等。
以下分别介绍这些预警等级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措施。
一、气象预警等级气象预警是指根据气象条件发出的预警信息,通常包括台风预警、暴雨预警、大风预警、高温预警、冰雪预警等。
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和严重程度,气象预警等级分为四级,分别是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其中,蓝色是最低级别的预警,表示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气象灾害;黄色预警则表明有明显的气象灾害风险,需要注意防范;橙色预警则意味着气象灾害已经进入到较为严重的阶段,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红色预警则是最高级别的预警,表示气象灾害已经到达了极度危险的程度,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针对不同的气象预警等级,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蓝色预警,我们只需要注意天气变化,出门前注意带好雨具和防晒用品;而对于红色预警,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出门,确保家庭和个人的安全。
二、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气候条件、地下水位等因素的作用下,造成的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预警等级根据灾害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是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其中,蓝色预警表示可能出现轻微的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则意味着存在明显的地质灾害风险;橙色预警表示地质灾害已经到达较为严重的程度;红色预警则表示地质灾害已经非常严重,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警等级虽然只有四级,但对于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例如,针对泥石流灾害,我们需要采取疏散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而针对地面塌陷等灾害,我们需要采取固定措施,确保建筑物和道路的稳定。
三、海洋预警等级海洋预警是指针对海上的气象、海况、海洋环境等因素,发出的预警信息。
灾害信息知识点归纳总结
灾害信息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灾害概念及分类1. 灾害的定义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的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灾害通常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2. 灾害的分类灾害按照引起灾害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干旱等;人为灾害包括工业事故、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等。
二、自然灾害1.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发生的震动现象,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震动。
地震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火山口向外排出大量火山岩浆、烟气和火山碎屑的现象。
火山喷发通常伴随着地震、岩浆喷发和火山灰等现象,对周围的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3. 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上产生的强烈风暴,具有低气压、狂风暴雨和强烈风浪的特点。
台风对沿海地区和岛屿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是热带地区的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4.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大幅度上涨,造成周围地区被淹没的现象。
洪水通常由降雨、融雪、暴雨等自然因素引起,对人畜、农田、建筑物等造成严重影响。
5. 干旱干旱是指气候条件下降雨量明显偏少,地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自然现象。
干旱对农作物、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自然灾害。
三、人为灾害1. 工业事故工业事故是指在生产、运输、储存等工业活动中发生的事故。
工业事故常常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活造成重大威胁。
2.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等交通活动中发生的事故。
交通事故常常导致严重伤亡和交通堵塞,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恐怖袭击恐怖袭击是指恐怖组织或个人利用暴力手段对人群、政府机构、重要场所等进行袭击的行为。
恐怖袭击造成严重损失和恐慌,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四、灾害管理与应对1. 灾害监测预警灾害监测预警是指通过科学仪器、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和民众采取措施应对灾害。
1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土地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名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班级:土地资源管理121班设计人员:学号:113932140姓名:吾提克·克得艾里学号:113932110 姓名:达尔曼·赛力克指导教师:肖峰成果编号:LIS- 113932140 113932110设计时间:报告成绩:批改时间/签名:目录前言 (1)1、系统目标 (3)2、技术思路 (3)2.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监测网点的布设—标准监测点的选择及其数量和分布 (4)2.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5)2.3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配套辅助软件 (6)3、工作流程 (7)3.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工作程序: (7)3.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工作流程如下: (8)3.3功能模块 (9)4、数据库 (13)表1: [监测点信息表] (13)表2:city [城市表] (14)表3: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体系 (14)表4: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强度分级 (14)5、处理流程 (15)6、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6)7、学习心得 (17)8、参考文献 (18)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但自然灾害也是可以预防的。
灾害发生后的救灾,损失远比事前预防要大得多。
应急管理的重心正在从事后应急转向事前预警。
加强应急管理预警工作建设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工作重点。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是作为有关自然灾害预警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和传播的计算机系统,它是传统学科(如土地科学与技术、地图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处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数据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随着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互联网和土地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其新概念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
自然灾害信息系统数据主要是动态监测环境数据、日常所产生的社会变更数据、GPRS定位监测的成果数据、与监测单位管理密切相关的数据、规划与现状数据等。
灾害信息知识点总结大全
灾害信息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生产和生存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的现象和事件。
自然灾害通常包括地震、台风、龙卷风、洪水、干旱、雪灾、地质灾害等多种类型。
二、地震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
在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将体现出激烈的摆动,破坏性非常严重。
地震的危害主要是地震本身造成的房屋倒塌、火灾、山体滑坡和次生灾害等。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基于地震发生前的前兆现象,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前几秒至几分钟发出地震即将发生的警报,为人们做好应急准备提供宝贵的时间。
防御方法:建筑物抗震设防、抗震设备、地震避难规划等。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是一种巨大的旋转风暴,带有极强的风力和降雨。
台风可造成破坏性的风灾和水灾。
台风常伴随着暴雨、暴风、海啸等多种灾害。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将通过气象雷达和卫星图像监测台风路径和强度,并发布台风警报。
防御方法:防汛减灾、强化建筑物抗台风设防、疏散撤离等。
四、洪水洪水是指由降雨、融雪、山洪、河流决口等原因引起的地表或河道水位急剧上升所产生的灾害。
洪水造成的灾害主要有人员死亡、农田和城镇被淹、土地冲毁、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等。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监测气象条件提前发布洪水预警。
防御方法:防洪工程、搬迁危险地区居民、制定防洪预案等。
五、干旱干旱是指由气候条件造成的持续低雨或无雨的情况,导致土地和植被水分不足。
干旱造成的灾害主要是粮食减产、饮用水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监测气象条件提前发布干旱预警。
防御方法:节水减灾、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等。
六、雪灾雪灾是指因降雪造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灾害。
雪灾主要给交通、电力、农业等带来严重破坏。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监测天气情况提前发布雪灾预警。
防御方法:保暖保暖、留意天气预报、设施设备维护等。
七、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地表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存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紧急信息宣传报道模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自然灾害紧急信息宣传报道模板-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自然灾害紧急信息宣传报道模板引言: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中突发且剧烈的自然现象,造成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不可预知的灾害事件。
在面对灾害时,紧急信息宣传报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提供一份自然灾害紧急信息宣传报道模板,旨在帮助媒体和组织有效地传递灾害信息,提醒公众预警和采取相应措施。
一、灾害类型及程度介绍:在此部分,需要简要介绍灾害的类型和程度。
例如,若为地震,则可以提及震级和震中位置。
二、受灾地区概述:说明受灾地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同时描述其人口数量和关键设施,便于公众了解灾害的影响程度。
三、受灾情况和伤亡统计:根据最新的数据,提供受灾情况和伤亡统计。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受灾人数、受伤人数、失踪人数和死亡人数。
四、紧急援助措施:说明政府和相关组织已经或正在采取的紧急援助措施。
这可能包括派遣救援队伍、调配物资和提供医疗服务等。
五、求助和应对措施:鼓励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避开危险区域、关注天气预警信息、存储食物和水等。
六、紧急联系方式:提供紧急联系方式并鼓励公众在需要帮助或提供相关信息时与当地应急部门联系。
七、预防和减灾建议:向公众提供有关如何预防和减轻灾害影响的建议,例如制定家庭应急计划、购买相关保险以及参与社区灾害演练等。
结语:紧急信息宣传报道在自然灾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下模板,媒体和组织可以更好地传递灾害信息,帮助公众做出适当的应对和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在面对灾害时,大家应该保持冷静,相互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示例2:标题:自然灾害紧急信息宣传报道模板引言: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今天,及时传播紧急信息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至关重要。
作为媒体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提供准确、全面的自然灾害紧急信息宣传报道。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个自然灾害紧急信息宣传报道的模板,旨在提高信息传播质量和效率。
一、标题部分:1. 灾害类型+ 时间+ 地点:例如“超强台风XXX登陆中国南部”、“强震袭击墨西哥城中心”二、导语部分:2. 用简短明了的语言描述灾害的情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事件
汇报人:XX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灾害概述 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事件 灾害应对措施 国际合作与政策建议 个人与社会应对策略
添加章节标题
灾害概述
灾害定义与分类
自然灾害: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件,如地震、 洪水、台风等。 人为灾害: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件,如交通 事故、火灾、环境污染等。
台风的定义: 热带气旋的一 种,形成于热 带海洋上,具 有强烈的风力
和降雨
台风的形成原 因:热带海洋 上的暖湿气流 上升,形成低 压中心,周围 空气向中心流 动,形成热带
气旋
台风的危害: 强风、暴雨、 风暴潮等,可 能导致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 基础设施损坏
等
台风的预防和 应对措施:加 强监测预警, 及时发布信息, 采取防风、防 雨、防潮等措 施,保障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
THANK YOU
汇报人:XX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的定义和类型 2024年全球火山喷发的情况 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火山喷发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灾害应对措施
灾害预警系统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灾害预警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灾害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案例和效果
灾害救援与安置
建立完善的灾害 预警系统
学习技能: 学习基本 的自救和 互救技能, 如急救、 灭火、逃 生等。
关注信息: 关注官方 发布的灾 害预警信 息和救援 信息,及 时采取相 应的应对 措施。
保持联系: 与亲朋好 友保持联 系,共享 灾害信息 和救援资 源。
社会应对策略
政府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建立社会互助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救灾工作
自然灾害现场信息保障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现场信息保障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现场信息保障工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现场信息保障工作。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快速响应,协同配合:各部门迅速响应,协同配合,共同开展现场信息保障工作。
(3)科学规范,确保质量:按照科学规范开展现场信息保障工作,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防为主,提前做好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加强综合治理,提高灾害防范能力。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成立现场信息保障指挥部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成立现场信息保障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现场信息保障工作。
现场信息保障指挥部设总指挥一名,副总指挥若干名,成员包括相关部门负责人。
2.2 指挥部职责(1)组织制定现场信息保障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
(2)协调各部门开展现场信息保障工作,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指导现场信息保障工作,解决现场信息保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组织评估现场信息保障工作的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三、信息保障措施3.1 信息收集与核实(1)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渠道,确保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信息传递与沟通(1)建立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至相关部门。
(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3.3 信息发布与宣传(1)制定信息发布方案,确保信息发布的内容真实、准确、及时。
(2)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公众传播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思考灾害信息是救灾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直接关系到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救援救助等救灾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学规范、及时准确的上报灾情信息,有利于党委政府掌握灾情动态和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切实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近年来,**县组织开展了灾害信息员培训,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乡村灾害信息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县位于**北边陲,辖15个乡镇,296个行政村,15个国有农林特场,总人口37.3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
耕地面积46.5万亩,全县境内因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洪涝、干旱、风雹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给灾区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全县现有灾害信息员407名,其中313名由“村两委”人员兼任,经过专业培训的有382人,平均年龄49岁。
在灾害信息报送和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报灾程序不规范。
一是灾情报告不及时。
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所在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处于灾情一线的人员最先了解和掌握灾情,但普遍存在着灾情初报未按规定时间(1小时内)上报。
二是报送途径不规范。
小灾报本级政府领导的多,大灾上报乡镇和县级政府领导的多,报民政部门的少,且不按规定进行灾情续报和核报,影响了报灾时效和准确性。
2.报送数据不准确。
乡村级在灾情上报中,灾情统计人员估算的多,按标准统计的少,存在受灾人口超过本地区常住人口数,紧急转移人口小于投亲靠友、借住房屋、搭建简易房人口数等逻辑错误;房屋毁坏和倒塌户数、间数不准,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额与分项统计不相符等,且无相关台帐和文字材料。
3.档案资料不完善。
有的地方无专门救灾工作档案,基本上都没有灾情报告和救灾台账,更没有影像资料,尤其是村级基本上是电话口头报灾,导致灾害无法核对和应证。
二、乡村灾害信息员产生问题的原因灾害信息员队伍普遍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职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灾害信息员队伍不稳定。
目前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多数来自“村两委”成员,但“村两委”每三年进行一次换届,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灾害信息员队伍无法保持相对稳定,一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信息员退出队伍,又没有对新确定的信息员实行传、帮、带。
相对稳定的乡镇灾情信息员灾后大多要参与政府各项灾害管理决策,无法逐村逐点核查,造成在抗灾救灾与核灾报灾顾此失彼,只能充当二传手或是按领导意图报灾。
二是基层对灾害信息报送不重视。
乡(镇)政府本应是本级灾害员管理的责任主体,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基本没有购置专门的救灾设备,也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没有将救灾款物的分配、灾害信息管理列入到政府的重要工作,更没有建立灾情统计、灾情会商、信息共享、信息报送、资料保管等制度措施。
三是灾害信息报送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虽然民政部颁布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统一制订了《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因无硬性的责任倒查追究机制,致使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既使是同一种灾情,在同一地点,由不同人员进行统计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导致谎报、瞒报、漏报灾情信息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加强灾害信息员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一是要建立稳定的信息员队伍。
灾害信息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必然结果,是抗灾救灾的决策依据,要做好减灾救灾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对突发自然灾害的信息预警,完善应急措施、提高政府应对突发灾情的能力保证。
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必须要解决人员配备问题,要选配文化水平高,身体状况好、有一定的分析、计算能力的同志任灾害信息员。
二是要健全规范的灾害管理制度。
按照国家的救灾方针和救灾分级管理的原则,应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乡村灾害信息员选任和培训制度。
县级民政部门,负责专业培训和综合考评,实行择优持证上岗制度;要完善灾害信息管理措施,统一设制印发《灾害信息记录本》、《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做到统计口径,统计指标上下一致,以此推动灾害信息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三是要建立健全灾害信息预警系统。
我县于2012年与县移动公司联合建立了移动短信平台,健全了全县灾害信息员信息系统,当灾情发生或遇恶劣天气时,第一时间将灾害预警信息发送到县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民政所干部及村灾害信息员手机上,构成了覆盖全县各村组的灾情信息联络体系,做到提前预警、闻灾而动,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从而提高灾害信息报送的准确度,为灾害损失评估、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四是要建全灾害信息员考评激励制度。
应建立固定的灾害信息员补贴制度,县财政每年要专门预算救灾工作经费用于支付灾害信息员工作补贴,给予适当奖励,以此激励基层灾害信息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救灾工作效益。
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大局。
近年来,省民政厅以建立健全应急机制为根本,以信息管理为前提,以科技应用为支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不断加大资金物资投入,我省基层救灾减灾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但面对干旱、泥石流、洪涝等灾害的频发高发态势,我省抵御较大灾害的能力明显偏弱。
本文以湖北省阳新县为例,就管理体制、救灾队伍、基础设施、救灾资金及储备物资等四个方面,分析我省基层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我县减灾救灾工作现状阳新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境内丘陵密布,山脉纵横,素有“旱包子、水袋子”的之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一直以来,阳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把减灾救灾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来抓。
一是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
成立了由县政府应急办牵头,县民政局、县地震局、县气象局、县国土局等单位组成的救灾领导小组,修订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网络体系。
二是妥善安置了灾民生活。
加大灾害核查力度,做到底数清、对象准、情况明,加强灾情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实行管理系统专报,随查随报,确保各类灾害信息的准确上报,妥善处理。
近年来,全县各类灾害造成全县219.15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紧急转移2.6321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95.861千公顷,因灾损失累计达10.166亿元,共下拨了281万元应急救灾资金,发放了3800床棉被、2000件棉衣,恢复重建民房民房2311户、8203间,较好地解决了灾民临时的生活困难。
三是初步建立了信息网络。
以乡镇为主导,以村为主体,明确专人为灾害信息员,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全县共有灾害信息员4 98人,突发灾害早预警、早报告、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类突发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二、基层减灾救灾工作存在问题尽管我县在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方面以取得不少成效,但通过一系列减灾实践尤其是2011年旱涝急转和“9.10”地震的考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救灾工作体制不顺。
从国家法律层面来看,我国先后颁布防灾救灾及其相关法律法规30余部,例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公益事业捐赠法》、《防震减灾法》、《气象法》,体现了国家对救灾工作的重视,但是这些法律都是由各部委牵头制的单灾种法律法规相对分散,不够统一。
各防灾救灾管理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协调,缺乏一个政府主导、涵盖各灾种救灾工作的综合性、系统性法律。
同时,从国家到地方制订出一系列应急管理预案,如《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湖北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阳新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开展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组织体系,但是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中,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没有从法律层面规范减灾救灾成员单位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从我县实际来看,我县制定了《阳新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成立救灾指挥部,作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接受县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县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所在的民政局,承担全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赴灾区联合工作组,协助、指导镇(管理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但在救灾过程中,民政部门不具备综合协调等职能,无法履行与之对应的职责。
同时,各部门职责不清,职能分散,相互间缺少沟通,各自为阵,如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部门掌握的数据与民政部门不统一,没有统一口径报灾、查灾、核灾,导致了救灾管理体制职能上下不对接,工作衔接不顺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2、救灾队伍有待加强。
目前,我省基层专业救灾队伍分部门、分系统组建, 面临小规模灾害时尚能基本应对, 但一旦发生多灾种并存的重大灾害时, 就显现出应急救援功能单一、救援缺乏整体合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等弊端。
我县在缺编、缺经费的情况下,每个乡镇只有1-2个协理员临时充当兼职救灾员,关键时刻往往由军队、公安、武警作为灾害救援骨干力量快速介入。
但救灾只是军队、武警的临时性任务,装备、训练都没有直接的针对性, 缺少先进救援设备, 缺乏救灾知识和专门训练, 致使救援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政府组织不力、群众救灾意识薄弱、志愿者救灾技能的培训、演练不够,必要的社会力量在救灾领域也未得到充分利用。
3、救灾设施建设滞后。
各类灾害风险分布情况掌握不清,灾情预报、监测、采集和评估,以及应急救助隐患监管等基础工作薄弱。
我县已下发《关于建立突发事件统计评估分析制度的通知》,但风险监测评估制度缺乏科学性、指导性,减灾资源普查、灾害风险综合调查等工作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和灾害避难场所建设滞后,我县仅有避难场所4个,不能满足实际救灾需求。
减灾救灾物质储备仓库老化,储备品种单一数量少。
我县救灾物质储备仓库于2001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库房面积650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在防火、防盗、防潮等方面存在隐患,特别是城区社区,应急标志、灭火器、应急灯、等硬件设施不达标,成为减灾救灾工作一块主要“短板”。
防灾减灾领域科技支撑比较薄弱。
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
4、救灾物资储备不足。
主要表现在救灾资金来源单一、政府投入不足。
相当部分地区等、靠、要思想严重,不符合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机制要求,许多地方把救灾捐赠款列为本级配套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近几年,上级共下拨我县冬春救助资金1 121万元,但仍不能满足我县基本救灾实际需求,县级财力有限,无法配套到位,救灾资金只能以上级拨付为主。
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发展滞后, 开展社会募捐活动困难较大。
即便是筹集到足够的救灾资金, 由于没有专门机构管理监督救灾资金的运作分配,致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