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2c7d758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b.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ace77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5.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3)(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3)(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1a76d0647d27284a73518c.png)
课题: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2.学会分析多种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对于人来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各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发生季节、影响地区以及危害。
4.沙尘暴
对我们某某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引入沙尘暴。
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影响地区:西北。
季节:春季。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降水少、土地干旱)和人为因素()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对我们的影响、对生产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
西北地区多发生沙尘暴,对此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思考回答。)
二.此外,我国还多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对于我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
教学难点
各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
教 学 设 计
修改与补充
【复习导入】
简要复习我国气候的两大主要特征:
一.气候复杂多样
二.季风气候显著
【新课讲授】
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有哪些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1.寒潮
出示寒潮图片。寒潮发生的标准是什么?
发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族。
标准:24小时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并伴有大风。
干旱发生的原因:降水稀少。
干旱对于土地和农作物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
三.课堂小结及课堂练习(见PPT)
板书设计
中国的气候
一.多特殊天气
1.寒潮
2.台风
3.梅雨
4.沙尘暴
二.多气象灾害
1.洪涝
2.干旱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dfedbe33687e21ae45a98c.png)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内容较多,分4课时讲授。
第1课时讲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第2课时讲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第3课时讲我国的第二个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第4课时讲季风气候带来的一些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
我国的2个气候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教学可从教材安排的地图入手,通过读图、析图,学生讨论探究,来掌握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培养读图、析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中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
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4.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教学难点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2.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等。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欣赏图片“某某的冰雕”和“某某的花市”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间某某和某某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引入对中国冬夏气温的学习。
讲授新课:气温是构成气候的要素之一,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图来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2.2中国的气候(2)教案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2.2中国的气候(2)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ddaec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0.png)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阻碍范畴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2.通过读图、析图、对比、归纳,从中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把握分析季风气候特点的技能。
3.明白我国灾难性天气频发,评判季风对人类活动生产的阻碍,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要紧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阻碍。
教学难点:明白得季风进退的早晚、强弱对我国生产生活的阻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预备: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师提问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让同学们摸索:我们的房屋什么缘故大多南面的窗户大北面的窗户小?这说明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们的建筑?(引导学生说出与季节有关,夏季炎热而且常刮南风,南面的窗户大有利于通风散热,冬季冰冷且刮北风北面的窗户小有利于防寒保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季风气候显著。
方案2:出示一组景观图片(狂风暴雨的夏季、冰冷干燥的冬季、洪涝灾难、旱灾、台风、沙尘暴等,)引导学生观看分析,我国显著的季风气候为何会频繁形成如此的天气?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阻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季风气候显著和多专门天气。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季风气候显著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35、P36、 P37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读图2—21,找出我国有哪几种季风气候?各自分布在什么位置?(2)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3)阻碍我国的季风有哪两种?它们分别是什么风向?起源自哪里?会带来什么天气?阻碍范畴?(4)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有什么阻碍?联系生活讨论: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会对我国南北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阻碍?(5)读图2—22用彩笔描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指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6)阅读教材P37材料,对比我国东北的齐齐哈尔市与维度大致相同的法国巴黎,看他们冬季气温、夏季气温、气温年较差有什么差异?这说明我国季风气候具有专门强的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讨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形成的缘故及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阻碍?教师点拨:观看世界地图找到我国所处的位置——最大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最大海洋——太平洋,有庞大的海陆差异。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f105e60912a21615792968.png)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4、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等图表的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中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
2、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2、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时数:3课时教具准备: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教学要点: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①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很大②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③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2)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干湿地区①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②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5-9月)③我国的干湿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2、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2)冬、夏季风的性质和影响(3)大陆性特征很强二、我国的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三、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 (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6a23c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f.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同时,通过研究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记住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并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而难点则在于让学生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并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教学安排】本节课共计5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学生讲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通过研究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并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4.让学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需要注意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
1. 根据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描述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 (1) 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说明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分布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
(2) 在温度带分布图中,说明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导入环节:先学环节:1. 生齐读目标,师强调重难点。
2. 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阅读课本32-35页内容,图文结合完成以下题目:1. 描述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 (1) 说明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分布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
(2) 说明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3. 分析温度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识。
小学教学研究室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小学教学研究室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9751f865acfa1c7ab00cc30.png)
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兴趣点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 2分钟)复习提问:上一节可最后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季风气候,那么中国的季风在哪两个季节最突出呐?请同学们回忆我国冬夏两季季风的特点学生们回答冬季和夏季回忆性质填写表格风向性质冬季风偏北干冷夏季风偏南暖湿自助(8分钟)〔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
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总结规律: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生助(18分钟)1、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2019年秋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多特殊天气 多气象灾害教案
![2019年秋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多特殊天气 多气象灾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f52fe0c77da26925c5b097.png)
第二课时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1.知道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2.知道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划分依据,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了解寒潮、台风侵袭我国的路径,影响的地区及其危害。
4.了解我国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的原因及其危害。
5.了解沙尘暴的特点和危害。
重点1.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难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特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气候的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见《探究在线》学生用书“预习导学”。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季风气候显著回忆:降水的两个分布规律是什么?都和什么有关?(季风气候)1.季风气候显著思考:中国东部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性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冬夏两季吹完全相反的风,形成季风气候)讨论: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从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来讨论)有利:夏季普遍高温,形成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我国广大的南方和北方都能够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不利:夏季风的强弱反常,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同时冬季风也反常时,会导致热量条件的不稳定,从而带来夏季低温,冬春季寒潮,常常使生产生活遭受损害。
承转:中国东部和海洋相临,但是西部、北部以及南部却和广大陆地接壤,拥有广阔的内陆,这里的气候又会具有什么特征呢?指导阅读P41材料“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总结:一月份,齐齐哈尔比同纬度的巴黎气温低20多度,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七月份,齐齐哈尔比巴黎气温高将近3度,夏季要更热些,因此我国的气温年较差要比同纬度的地方更大些,属于大陆性气候。
2.大陆性特征明显讲解:齐齐哈尔仍然位于距海较近的东部季风区,大陆性特征就已经显示出来了,说明中国的季风气候带有大陆性特征,越往西北这个特征就越明显。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2 中国的气候1-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2 中国的气候1-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268c1f0508763230121266.png)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征;3、认识夏季风的来源、风向以及在我国影响的范围;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夏季风的推移过程。
5、了解几种灾害性的天气【教学重点】1.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2.认识夏季风的来源、风向以及在我国影响的范围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教学难点】1、季风气候的成因;2、夏季风的推移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三国演义》故事中“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导入教材。
二、季风的形成:1、海陆比热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因素。
海洋的比热大,像砂锅;陆地的比热小,像吕壶2冬季:形成西伯利亚高压;夏季,在海洋上形成高压;3、完成活动一;冬夏季风的差异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
(通过与学生做题完成)2、完成活动二: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影响我国夏季风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和南方地区;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地区。
四、夏季风在我国推移过程;1、思考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我国降水的形式:对流雨、锋面雨和地形雨;3、锋面雨带的推移过程。
五月:东南沿海一带;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两个月:推到华北、东北地区。
九月:有迅速撤到长江以南地区。
4、夏季风进退对我国的影响。
五、了解四中灾害性的天气1、台风,2、梅雨3、霜冻4、寒潮六、小结七、课堂练习。
八年级地理上册2.2中国的气候说课稿湘教版课件
![八年级地理上册2.2中国的气候说课稿湘教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4a028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b.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2.2中国的气候说课稿湘教版课件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2.2中国的气候说课稿湘教版课件第一节中国的气候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三、说重难点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我国的温度带。
3、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4、我国干湿地区。
5、我国的气候类型。
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我国的干湿地区;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采用情景导入法。
引导学生从图片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指导学生分析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① 一月份0°C 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②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海南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③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对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e3b1da3b3567ec112d8a2a.png)
湘教版八上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
要表现在
A.形成大量降水 B.带来狂风
C.形成闷热天气 D.沿海地区形成巨浪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描绘了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
A.长江中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南部沿海 D.黄河中下游地区
7、读“影响我国的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分)
(1) 根据气压和风向判断,这幅图反映的是影
响我国的_________(冬、夏)季风。
(2)气流①是_________风,来自太平洋。
气流②是_________风,来自_________洋。
(3) 我们把受气流①和②影响明显的地区,称
为E ________区,而西北内陆受这种气流影响
不够明显,则称为F____________区,E区内降
水较________,而F区则相反。
(4) E区和F区的大致界线是__________—阴
山—_________一线
附参考答案如下:
1、C
2、D
3、D
4、D
5、A
6、B
7、(1)夏(2)东南西南印度(3)季风区非季风区多或丰富(4)大兴安岭巴颜喀拉山
智能拓展1你从我国气候气象灾害频发获得什么启示?2若给我国农业生产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二课时 (湘教版八年级上)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二课时 (湘教版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354a70264b73f242336c5f40.png)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二课时(湘教版八年级上)
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知道我国基本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⑵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锋面雨的形成。
二、教法方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湘教版八上地理2.2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
![湘教版八上地理2.2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https://img.taocdn.com/s3/m/0ae3cb41b90d6c85ed3ac666.png)
结论
夏
季
风
东部地区
的
雨带推移
进
退
华北、东北 7、8月
北方 雨季
开始迟 结束早 雨季短
长江中下游地区 9月
6月
南部沿海地区
5月
10月
南方 雨季
开始早 结束迟 雨季长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①概念:季风区:能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叫。
非季风区: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①概念:季风区:能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叫。
非季风区: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大 兴 安 岭
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①概念: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季风区。 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影响我国的二种季风:
东南季风:来自太平 洋,主要影响我国东 部地区。
西南季风:来自印度 洋,主要影响西南地 区、华南地区,以及 长江中下游地区等。
大
兴
安
贺
岭
兰 阴山
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 特征之二。
读图回答
低气压
低气压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
来自_____太洋平的_____东季南风,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
1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200mm
干旱地区
200mm
半干旱区
400mm 半湿润区 800mm
湿润地区
不同的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气候 教案季风气候显著 多特殊天气 多气象灾害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气候 教案季风气候显著 多特殊天气 多气象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e09a371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d.png)
第3课时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归纳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2)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3)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资源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2)我国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
【教学难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比较、讨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诗引入: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所造成的。
那么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二、新课学习(一)季风气候显著★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引导学生读图:(1)依据图例,读取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
引导学生在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上,归纳出我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讲解:这里的季风指的是夏季风,“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因为“玉门关”不在季风区。
(2)在图中描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看一看它们大致经过的地形区。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3)引导学生读出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
(夏季风:偏南风;冬季风:偏北风。
)提问: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为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不同。
提问: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还是冬季风带来的?为什么?②为什么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夏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向陆地,带来充足的海洋水汽,使我国夏季湿热多雨。
2.2-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2.2-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0296d64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f.png)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本节课标内容要求】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及原因、对农业的影响【本节教材内容分析】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雨带移动与雨季【本节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季风的知识(发源地、风向、性质、成因)。
2、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当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学问。
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因为季节不同而风向发生变化的风叫季风。
由于大陆相对海洋增温快,所以在夏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更高,那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之为夏季风。
而在冬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很快降低,那风就从陆地吹向海洋,我们称之为是冬季风。
二、新授1、读图2—30“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思考:?可以看到,夏季风停止前进的地方就是一些山脉,他们分别是什么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正是由于这一些高大山脉的阻挡,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使得夏季风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所以以这一系列的山脉为界,把我国分为了东北的季风区和西北的非季风区。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其中的春风就是夏季风,而玉门是西北甘肃省的玉门市。
真正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区域就是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正是由于季风的影响,使得在时间上,季风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降水较少。
那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还是由冬季风带来的?(夏季风)3、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因为我国各地产生降水的水汽主要由夏季风从海洋上空吹来,所以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夏秋季节,而冬春季节降水较少;这样就产生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又由于各地每年受夏季风影响的强弱不同,就产生了降水的年际变化;再加上夏季风对不同地区影响的时间早晚和强弱都不同,因而形成了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
2019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案
![2019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18975925c52cc58bd6be90.png)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2.2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2.通过阅读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知道温度带喝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候
课题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使用者主备课时序数总第 14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让学生了解气候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分析、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旁注与补充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温度带、降水和干湿地区的
知识。
这一节课,我们要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
要特征以及这种气候特征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板书〕季风气候显著
合作探究:
互动一:指导学生读冬季风图、夏季风图,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特点及影响范围等。
发源地风向特点影响范围
冬季风
夏季风
互动二:读“我国的季风区图与非季风区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图”,小组讨论: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至以什么山脉为界?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降水有什么不同?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属东亚国家。
从世界海陆分布看,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
在这种海陆差异的影响下,使东亚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为显著、典型的地区之一。
这也是我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
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风向随冬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转换;冬季盛行偏北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暖热多雨。
看一看利用课件演示动画“锋面雨的形成”,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短文“锋面雨”,讲故事完成:锋面雨是怎样形成的?“梅雨”和“伏旱”发生在什么时间,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一、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显著: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提问: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活动1〔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
〔板书〕二、雨热同期分析时突出气候的影响因素,认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重点分析其原
因
与冬季1月和7月的气温和风向对比进行分析和判断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提问〕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和景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
米之乡”?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已学的有关知识,思考问答。
)
〔讲述〕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气候干燥,大多是沙漠或荒漠。
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而且雨热同期,十分利于水稻生长,是我国主要的稻米产区,从而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教师总结。
突出我国的气候的典型特征。
基础测评:
1.能给我国带来大量降水的是()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2.伏旱是指()
A.春季到初夏北方的干旱
B.春季到初夏南方的干旱
C.7月下旬到8月北方的干旱
D.7月下旬到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
3.我国水旱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低不同
B.夏季风的强弱不同
C.海陆位置不同
D.冬季风的强弱不同
4.下列盆地中,处于季风区的是()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5.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我国夏季风过强的年份易出现()
A.南涝北旱
B.南旱北涝
C.东旱西涝
D.东涝西旱
7.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大多数地方()
A.冬季温和干燥
B.夏季凉爽多雨
C.冬季温和多雨
D.夏季暖热多雨
8.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是因为()
A.地形复杂多样
B.四季降水多
C.纬度位置
D.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9.寒潮带来的灾害性天气有()
A.洪涝
B.大风和霜冻
C.暴雨和雷电
D.冰雹和大风
10.台风引起的灾害有()
A.狂风、暴雨
B.烈风、暴雨
C.大风、霜冻
D.炎热、干旱
11.我国东部最主要的降水类型是()
A.锋面雨
B.地形雨
C.台风雨
D.对流雨
12.东南沿海降水多的原因是()
A.地形以丘陵为主
B.纬度低
C.受夏季风影响大
D.不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关于季风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B.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C.受季风影响的地区
D.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14.我国东部地区自北向南降水情况的变化规律是()
A.年降水量越来越少
B.雨季越来越短
C.雨季开始越来越早
D.雨季开始越来越晚综合拓展:
15.读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城市的年降水量分布图2.2-2,回答:
2.2-2
(1)四个地区的降水都集中在季节,同时此季节又是气温最的季节,反映了我国气候具有
的特征。
这种雨热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是:
(2)四个地区,年降水量由多到少排列的顺序是
(3)四个地区,降水时间由长到短的排列
顺序是
(4)结合实际,判断四个地区分别是:A B C D
教学追记:得:学生对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熟悉以后,再对气候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识记,但对于个别的根据学生自己的方法灵活掌握较好。
失:这节内容上量比较大,又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感觉有点乱。
改:所以课后强调学生加以巩固,再用一节课来加强记忆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