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摘要】:改革是权力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它不可能使所有人在同样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
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
行政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动力和阻力两种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行政改革的动力、阻力多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无可否认,这种研究有它特定的价值,但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局限于这种方法有失全面。
本文试图利用制度分析这个崭新的分析方法,重新考察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旨在通过这种带有前瞻性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制度分析方法的一般介绍。
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说的几个核心概念和理论;考察论证了制度分析方法对中国行政改革的适用性。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的具体分析。
笔者采用制度分析中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地位、偏好显示和收益预期三个角度对社会利益群体进行考察;本部分包含三个层次,首先从社会利益结构,以社会各阶层成员为考察对象;其次从层级内结构,以行政机构为考察对象;第三层总结行政改革的动力、阻力,并在分析个体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消减阻力、增强动力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部分是分析促成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的制度安排。
本部分从集体理性的角度,分析促成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的制度因素。
笔者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三方面考察,认为当前我国行政体制(制度)变迁主要受到四种约束,即:人性假设的约束、制度偏好的约束、制度知识的约束、环境约束。
‘第四部分是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制度)变迁的制度创新。
笔者认为由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一定矛盾,所以要解决二者冲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创新设计一套有效的机制,从而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
当前,中国行政体制咳度)的创新包括三方面:正式约束的创新;非正式约束的创新;实施机命的创新。
关键词: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责任;法治;服务;廉洁念和改革方向,如何赋予它们中国特色内涵,塑造适应科学发展、社会转型和利益关系深刻变革、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行政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的显性问题。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研究综述_行政改革动力的多维度分析
一系列的治理难题,自 20 世纪 70 年代 程对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实现公开化以 成基本共识,但对于行政系统自身主动改
末,英美等国政府相继开始对行政体系进 及廉政建设提出新要求。
革的动力机制研究还不够系统。行政系统
行结构性调整,逐步形成世界性行政改革
3、社会转型的加剧与社会现代化水 自身对于行政改革的反应可以归为改革
度 、 行 政 文 化 等 方 面 的 影 响 。 金 太 军 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产生 复杂化和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解决社会失
(2002)、 辛 传 海 (2006)、 唐 铁 汉 不容忽视的影响。
衡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加快行政体制
(2004,2008)均认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全
(二)国内方面的动力
【摘 要】 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是行政改革研究的逻辑起点。明确行政改革的动力方能推 动行政改革的持续深入。在梳理、综合学界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作出 多维度分析。横向视角下,行政改革的动力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国际、国内行政生态和行政系 统内部等多元动力源头。纵向视角下,变化的动力因素决定了历次机构改革的不同内容。但是, 在行政改革动力研究中,还应注意政治体制改革、行政改革的阻力、以及跳出政府本位视角等 问题。
有学者指出,政治体制包括三个层
的直接动力,而行政机构的内部动力却难 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的背景下进行 面:一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
以激活。
的。[12]所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 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二
是行政改革动力变迁的一条主线。
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政体;三是政府(行
二、纵向视角:行政 改革发展中的动力变迁
级向高级有序前进、上升”的调试过程。[2] 只有明确行政改革的动力,才有利于进一 步认清下一步行政改革的目标和路向。行
论述行政改革的动力
论述行政改革的动力近年来,行政改革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议题。
行政改革是指通过改革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能和运作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公众需求的一系列措施和举措。
行政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角度探讨行政改革的动力。
政治因素是推动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力。
政治稳定是行政改革的前提和保障。
在政治体制相对稳定的国家和地区,政府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推动行政改革。
此外,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常常相互促进。
政治体制的改革可以为行政改革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而行政改革的效果也可以推动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经济因素也是推动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力。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全球市场中立足,各国政府必须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行政改革可以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政府服务,减少企业的成本和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行政改革还可以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社会因素也对行政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必须提高行政效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行政改革可以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增加公众参与的机会和渠道。
此外,行政改革还可以加强社会公正和公平,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质量。
技术因素也是推动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政务成为了行政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通过建设和应用信息系统,政府可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实现政务的便捷化、高效化和智能化。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在线申办、在线支付等服务,方便公众办事,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加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行政改革的动力来自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是推动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力。
试论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
试论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 邓小平指出: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
近年来我国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过程使人们真正感觉到这句话的份量。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过多次行政机构的改革。
对于每次改革,中央都下了很大的决心,进行过巨大的努力,精心设计过许多方案,并且在理论上和政策是也日臻成熟。
在每次改革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确实也都出现过一些新气象。
少数单位也能较好地巩固改革的成果。
但就总的情况来说,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
而且膨胀得越来越严重。
不但对于我们所进行的两个战略转变是一个严重的障碍,而且也到了国家财政再也负担不起的地步了。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呢?首先,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一个动力问题。
这也是很自然的。
因为机构改革既然是一场革命,那么革命的动力就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在考察机构改革的动力时,我们会发现,机构改革的社会动力是很强大的。
这个动力便是来自两个战略转变。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彻底摆脱行政部门的微观控制。
为此,必须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等等。
这种来自两个战略转变的要求是很强烈的,因为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以改革、开放来实现现代化的不归路,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而要继续前进,没有机构改革以至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无论如何不行的。
来自行政权力的各种弊端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障碍了。
来自社会的这个动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当我们不能满足它的要求时,便要受到它的严重惩罚,而惩罚的方式便是经济和社会危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浅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
浅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行政发展的路径依赖是行政改革。
在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既有动力又有阻力。
换言之,行政发展有其客观的动力系统,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
一、阻力。
行政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因而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的影响,这一阻力可分为行政系统的外部制约和内部制约。
第一,行政改革的外部制约。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性的制约。
一般认为,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体制,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自主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是普遍存在的,它制约了政府能力与行政发展的速度。
二是改革配套程度的制约。
行政组织机构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小系统,同时它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部:它的变革必须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相配套、相适应并协同进行.否则任何一方的改革滞后都会影响整个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其直接的表现必然是各种矛盾在不同系统之间或系统的不同层级之间上下左右移动。
显然,行政系统外部的阻力,是一种“客观”的外在因素,它对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不具有实质性和决定性的意义,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自发减弱。
第二,行政改革的内部制约。
政府及其公务员是这一制约和阻力的主要来源。
行政改革的一个悖论是:政府既是行政改革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又是被改革的对象和客体;这形成了改革的主体和客体的二位一体。
因而,行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于外部压力的、被动的“自我手术”,当改革涉及到政府及其一些成员的既得利益时,行政改革的内在阻力就会产生并得以强化。
具体而言:首先是来自既存制度方面的阻力。
既存的体系和制度往往具有很大的惯性。
一方面这种巨大的惯性能使一种行政体系生存下去,并保持稳定的生命力;然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人文动力和人文阻力因素分析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人文动力和人文阻力因素分析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一定的人文条件,也受到一定的人文因素制约。
探讨当今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人文动力和人文制约因素,更好地为行政体制改革创造人文条件,这是解决行政体制改革精神动力的重大问题,也恰恰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关注不足之处。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人文动力因素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民主政治的巨大发展三大方面;而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和行政道德建设滞后,则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两大人文阻力因素。
发挥和提升既有人文动力的作用,化人文阻力为动力,积极为行政体制改革创造全面而又充分良好的人文条件,这是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建立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行政体制自成系统,这个系统必然受到系统外诸因素影响,行政体制与人文因素关系密切,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一定的人文条件,也会受到一定的人文因素制约。
为行政体制改革创造必需的文化土壤和人文条件,这是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关系行政体制改革精神动力的重大问题和激发政府改革精神层面元素的现实问题。
一、行政体制改革与人文因素的关系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行政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等制度的总称,它是国家政治体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个定义描述了行政体制的内在结构,但是,行政体制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是一定环境的产物。
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系统)、经济体制(系统)、社会文化体制(系统)以及国际环境,这些因素共同对行政体制形成一种外力,并作用于行政体制内部。
这些外力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同时行政体制本身也对这些环境因素产生反作用。
在行政体制改革的这些外力中,我们较注重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近年来,我们也较注重国际环境的变化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如中国加入WTO对政府行为的新要求,特别是国务院第六次机构改革方案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政府治理的成功经验,进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大胆实践,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一、思想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一重阻力由于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集权体制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公民社会不成熟,民主法制建设滞后,这就使得当代中国文化中仍残存着传统保守文化思想,而这些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往往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神发生冲突,如传统保守人治思想赋予公共行政浓厚的主观色彩,强调根据人尤其领导人的经验、关系、情感、兴趣爱好来开展公共行政,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依法行政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集权思想主张将行政权力由社会、市场集中于政府,由下级集中于上级,由地方集中于中央,反对政府、社会、市场间均享权力,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还权于公民、还权于下级的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的“全能政府”思想认为政府是万能的,能承担一切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反对政府、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公民共担公共服务职能,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公共服务市场社会化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的精英管理思想认为,公共行政管理需要非凡的才干和素质,而这只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智力发达、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的精英才具备,因而公共行政管理应由这些精英来承担,普通民众应排除在公共行政管理之外,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普通民众广泛参与精神发生冲突。
而正是上述这些冲突的存在,使得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制约阻碍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正如王劲松说,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经受着儒家文化思想的制约和集权政治的束缚,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全面洗礼、民主法制的充分锻炼以及逻辑发达、形式完备的科技文化的良好浸润,因而社会文化基础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和保守文化思想,而这些传统保守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使得各项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存在不可低估的制约阻力[1]。
二、既得利益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二重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势必涉及利益在不同利益主体间进行重调与分配,而这种重调与分配,由于受利益稀缺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能力、实力差异性的影响,无法保证利益被公平公正分配给所有不同利益主体,更不能保证所有利益主体只增加利益而不减少利益,也就是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利益重调与分配必然会损害既得利益者利益,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政府部门利益阻力。
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重 要 力 量
政 体 制改 革 的第 一 推 动 力是 经 济 发 展 力 。农
村 改革 的 成 功 , 为后 来 城 市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乃 至整 个 中 国的 全方 位 改革 奠 定 了基 础 。特 别 是 自 19 9 2年 以 来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笔 谈
行 政体 制 改 革 的 动 力 与 阻 力
秦 国 民
重 塑 政 企 关 系 , 求 政 府 调 整 和 改 变 与 各 种 要 经济 组 织 的关 系 , 微 观 的 经 济 活 动 中摆 脱 从
出来 , 责 任 、 务 、 力 、 益 归 还 企 业 , 将 义 权 利 使
营、 自负盈 亏 、 自我发 展 、 自我 约束 , 承认 劳 动 所得 私 有 财产 的合 法 性 和 以利 益 竞 争 为价 值 取 向 的社 会 行 为规 范 的合 理 性 。这必 然 要 求
14 8
会 之 间利 益 关 系 的 一 定 模 式 ” 从 17 。 9 8年
改 革 开 放 开 始 , 着 我 国在 农 村 和 在 经济 领 随
主要 有 以下 几 个方 面 : 第一 , 政 官员 的特 权 行 思想 。 由于 封 建 思 想 的 影 响 , 加 上 原 有 行 再
构 的变 化 调 整 。首 先 是 利 益源 泉 的 多 元 化 。
多 种 经 济 成 分 的存 在 , 变 了过 去 只有 公 有 改பைடு நூலகம்制 为 惟 一 利 益 源 泉 的状 态 , 成 了 多 种 利 益 形
说 , 是 指 社 会 成 员 之 间 , 及 社 会 成 员 与 社 就 以
试述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试述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改革任务,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因此其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阻力。
这些阻力来源于多个方面,既有来自体制内部的利益固化,也有来自外部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一、体制内部利益固化行政体制改革涉及到权力的重新配置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引发体制内部的利益固化。
在原有行政体制中,各级政府部门和行政机构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资源,行政改革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权力减少、资源受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这些利益固化的部门和机构往往会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试图维护自身的权益,阻碍改革的推进。
二、行政职能重叠和利益冲突我国的行政体制存在着职能重叠和利益冲突的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力划分模糊不清。
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减少行政职能的重叠和冲突,但这涉及到各部门的利益调整和权力下放,难免会遇到部门之间的抵触和争议,阻碍改革的推进。
三、制度惯性和操作难度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但制度惯性和操作难度是阻碍改革的重要因素。
行政体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改革需要克服既定的规则、程序和习惯,面对惯性的阻力,改革往往会受到拖延和阻碍。
此外,行政体制改革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组织调整和人员安置,操作难度较大,也会成为改革的阻力之一。
四、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诉求行政体制改革涉及到各级政府的权力调整和职能转变,地方政府往往会出于保护地方利益的考虑,对改革产生阻力。
一方面,地方政府担心行政体制改革会削弱其权力和资源,影响地方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可能因为政绩考核和个人利益而抵制改革。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也会导致地方政府对改革的态度不一致,阻碍改革的推进。
五、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引发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
社会矛盾可能来自于行政体制的不公平和效能低下,改革的推进可能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抵制和反对。
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
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在行政体制改革当中,从系统自动演化的角度讲,必然有其改革动力,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不断走向前进。
行政体制改革动力可以分为外动力和内动力,外动力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上面;内动力主要表现在权力结构调整、行政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人事制度创新等方面。
但是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动力缺失问题却非常明显,加上行政改革中面临价值观等方面阻力,导致现在行政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经济体制改革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是悄无声息的,并且是迅速的。
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然会引起行政上的变革,消除了人民公社,改为区县政府。
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后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中国的全方位改革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自1 992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增强了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
实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企业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市场经济必须以等价交换、公正竞争为基本原则,鼓励和保护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承认劳动所得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和以利益竞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合理性。
这必然要求重塑政企关系,要求政府调整和改变与各种经济组织的关系,从微观的经济活动中摆脱出来。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政治体制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大驱动力。
在中国这一点表现为党对政府的领导。
政党的政策影响到政府决策,换句话说,执政党的策略对行政体制的影响深刻,行政体制改革受到政党的压力。
再来说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动力。
内动力主要表现在权力结构调整、行政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人事制度创新等方面。
权力结构调整,比如以前担任市委书记的人担任了市长,他可能就会对本市的领导结构、组织结构进行大规模的变动,组成新的领导班子。
行政的体制和行政方法自然会有所变化。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形式,适应工业经济的要求。
在复杂化多样化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面前暴露出呆板、僵化的弱点。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机制与阻力研究
组 成 。然后 结合 此机 制 的 不 同维度 , 考 察 了行
政 体制 改 革存 在 的路 径依 赖 、 动 力 不足 和缺 乏
制 度 规 范三 大 阻 力。最后 ,作 者提 出, 在 既 定 的政 治经 济条 件 下 , 行政 体 制 改革 的进展 取 决
行 政探 索
中国行政体 制改革 的机制与 阻力研 究
张 磊
内容 提 要 :本 文 系统 地 回顾 了 当代 中 国
由政府 直接对有 限的社会 资源进行配 置 , 既有利 于社
行政体制 改革历史, 将其划分为调整阶段 、 转 型阶段和创新阶段 。 在此基础上分析 了 行政改 革 的基本机制 , 认 为此机制 由渐进式的路 径、
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的确立发展 , 行 政体制 改 革进入 新时期 。1 9 9 8 年行政改革 的重点在 于优化政 府 职能结 构 。 2 0 0 1 年, 中 国加人 WT O后 , 市场制 度 的普 遍性客观上要求转 变政府 与社会体制改革受到政 治体 制模 式 、 政治力量格 局和政 治文化等 因素的影 响 , 依 赖于政治
义 改造 , 计划 经济体 制全 面建立 。由此带来 的庞 大 的
计 划制 定 、 执行 、 监督 等任 务使政府 的社会 经济 管理
功 能不 断 拓展 , 规 模 随之扩 张 。以 国务 院为例 ,1 9 4 9 年 下属部 门 3 5 个, 1 9 5 6 年后增至 8 1 个, 7 年 翻了一倍 多 , 它 既要 指导地 方政府 的相应 机构 的工作 , 又要 直接管理各种企事业单位 , 形成权力 向上 的 “ 条条” 模 式。 此模式下 , 地方 积极 性受极大影响 。 为此 , 1 9 5 6 年 毛泽东 在《 论 十大关 系 》 中指 出 “ 我们 的 国家这样 大 ,
政府改革的阻力与动力
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及其成因宏观上,政府机构改革中,政府扮演着非常特殊的双重角色,它既是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又是改革的对象和接受者。
因此,改革的动力和阻力并存于政府内部。
但从微观上说,处于不同层级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所扮演双重角色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由于机构改革是中央政府决策层自上而下发动的,因此相对来说,地方政府作为改革的对象和客体的角色更为突出。
其抵制改革的阻力也更大些。
总结历次机构改革,地方政府对机构改革的阻力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地方政府既得利益的钢性。
部分行政个体和部门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特殊利益的需要,缺乏政府整体目标和利益的意识,不同程度存在着功能性的短视。
而过去的改革屡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迁就矛盾,迁就地方和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
这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极易对改革缺乏动力甚至转化为改革的阻力。
(二)地方政府机构人员分流的回旋余地小。
国务院机构改革对分流人员通过安排做稽查特派员和助理,到直属事业单位或社会其他事业单位任职,较为顺利地将原有机构人员精简一半。
而地方政府下属单位相对少,分流渠道窄,吸纳空间小,这成为了地方机构改革的瓶颈制约。
(三)行政组织法制不健全。
历次机构改革都是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情况下,由中央领导人提出,然后自上而下进行行政推动,随着时间推移、困难增多、热情渐减,没能适时地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使得成功的经验不能通过修正、补充上升为法律稳固下来,这是导致政府机构、人员事后反弹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滞后。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与政府机构改革相配套的一项重大措施。
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所实行的医疗、生活补助等福利保障制度是不同的,离开单位,就意味着失去医疗、保险等保障,增加了分流工作的难度和机构改革的阻力。
面对上述阻力,避免重蹈以往改革的覆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消减改革的阻力,培育改革的动力。
第一,更新观念,形成改革的精神动力。
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一)行政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行政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
中国行政改革的本质动力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和机构进行改革。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
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
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观念和理论研讨阶段,并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可以说是暂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行政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改革必将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政治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公众参政议政观念和能力的提升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力。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参与政治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
最后,科技知识的发展和国外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也是我国行政组织改革重要动力。
(二)行政组织改革的内部动力首先,行政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是行政组织变革最基本的动力。
目前,我国的行政组织职能已经开始由政治统治为主逐步向社会管理为主转变,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也是政府领导层和专家学者倡导的新型政府建设目标,与此相适应的新型行政组织工作模式亟待进一步开发。
其次,改变过度膨胀的传统行政组织规模的诉求是行政组织改革的重要动力。
我国的传统行政组织中存在着政党不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贪污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建立新型高效的行政组织成为人们的共同诉求。
最后,行政组织成员的个人全面也是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
不合理的行政组织体制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易于组织成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因素。
行政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行政系统,来自于政府及其公务员。
行政改革的难题与挑战
行政改革的难题与挑战行政改革是促进国家和地方政府行政能力提升、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然而,行政改革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行政改革面临的管理体制问题、改革阻力、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行政改革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管理体制。
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过分分散、办事效率低下、权责不明晰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务实要求。
改革应该在加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协调配合、推进政务公开和权力公正监督、建立高效责任主体等方面下功夫。
行政改革还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改革阻力。
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公众对改革成果的期望不一致等,都可能成为行政改革的阻碍因素。
改革者需要坚定信心,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的推行还面临社会影响的挑战。
由于改革需要破坏原有的既得利益和建立新的制度,可能会引发一定的社会不稳定。
例如,改革可能导致一些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职位减少,引发失业问题;改革可能撤销一些既得利益,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等。
在推进行政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稳定,制定适当的过渡措施和补偿机制,减少改革对社会的冲击。
行政改革还面临培养和选拔现代化管理人才的挑战。
行政改革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人才来推动变革。
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仍未完全适应行政改革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改革者需要注重培养拥有政务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道德素养的管理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拔机制,以推动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行政改革还面临着推动力度和节奏的问题。
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资源和动力来推动,但是过快过猛的改革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风险和问题。
因此,改革者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规划和实施方案,平衡各方利益,逐步推进改革,实现改革目标。
总之,行政改革是一项亟待推进的重要任务,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大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注重社会稳定,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确保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一、问题的提出行政生态理论认为,任何行政组织都不是一个绝对独立、自我封闭的系统。
它在运行过程中要经常地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尤其是面对迅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存在依据和基本职能的行政组织(政府)更必须不断作出相应调整和变革,以完善组织结构,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那种静态的或完全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行政组织是难以维持的,因为持续变化的环境要求行政组织不断地改变其维持生存过程中新陈代谢所必须的输入与输出物。
例如,一个面临社会和公民需求不断增加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组织,如果它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获得它所需要的资源,如果它不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向社会提供它过去从未提供过的新的服务或公共产品的话,它就无法在新的环境中维持生存,更无法发展。
同时,随着关于行政组织神秘性观念的破除,人们已不再被动地应付行政组织的变化,而力图自觉地在环境的变化中对行政组织进行变革。
所以,行政组织应该是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组织结构、功能和规模等方面不断作出变革和调整的高度灵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政组织。
否则,必然走向衰败。
于是,行政组织变革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组织理论家、行政学家所认同。
相比较而言,我国行政学界对行政组织变革,包括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类型和方式等问题缺乏系统研究,这使得人们对现阶段政府机构改革的许多对策研究因缺少缜密厚实的理论支撑和逻辑论证而减弱了科学性。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等方面作一基础性研究,以促进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所谓行政组织的变革,是指行政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变革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行政组织的变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活动,即破除旧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
具体地说,这种变革可能是对一个行政组织内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组织成分进行更动,也可能对一个行政组织内的所有组成部分都进行更动,如组织目标、组织计划、组织结构的设臵、组织的规章制度以及人员和技术等等。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标题注释】本文系作者所主持的国家“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研究》中间成果。
【作者】金太军【作者简介】金太军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特聘教授【正文】一、问题的提出行政生态理论认为,任何行政组织都不是一个绝对独立、自我封闭的系统。
它在运行过程中要经常地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尤其是面对迅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存在依据和基本职能的行政组织(政府)更必须不断作出相应调整和变革,以完善组织结构,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那种静态的或完全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行政组织是难以维持的,因为持续变化的环境要求行政组织不断地改变其维持生存过程中新陈代谢所必须的输入与输出物。
例如,一个面临社会和公民需求不断增加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组织,如果它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获得它所需要的资源,如果它不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向社会提供它过去从未提供过的新的服务或公共产品的话,它就无法在新的环境中维持生存,更无法发展。
同时,随着关于行政组织神秘性观念的破除,人们已不再被动地应付行政组织的变化,而力图自觉地在环境的变化中对行政组织进行变革。
所以,行政组织应该是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组织结构、功能和规模等方面不断作出变革和调整的高度灵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政组织。
否则,必然走向衰败。
于是,行政组织变革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组织理论家、行政学家所认同。
相比较而言,我国行政学界对行政组织变革,包括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类型和方式等问题缺乏系统研究,这使得人们对现阶段政府机构改革的许多对策研究因缺少缜密厚实的理论支撑和逻辑论证而减弱了科学性。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等方面作一基础性研究,以促进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所谓行政组织的变革,是指行政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变革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行政组织的变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活动,即破除旧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一、思想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一重阻力由于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集权体制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公民社会不成熟,民主法制建设滞后,这就使得当代中国文化中仍残存着传统保守文化思想,而这些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往往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神发生冲突,如传统保守人治思想赋予公共行政浓厚的主观色彩,强调根据人尤其领导人的经验、关系、情感、兴趣爱好来开展公共行政,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依法行政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集权思想主张将行政权力由社会、市场集中于政府,由下级集中于上级,由地方集中于中央,反对政府、社会、市场间均享权力,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还权于公民、还权于下级的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的“全能政府”思想认为政府是万能的,能承担一切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反对政府、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公民共担公共服务职能,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公共服务市场社会化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的精英管理思想认为,公共行政管理需要非凡的才干和素质,而这只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智力发达、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的精英才具备,因而公共行政管理应由这些精英来承担,普通民众应排除在公共行政管理之外,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普通民众广泛参与精神发生冲突。
而正是上述这些冲突的存在,使得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制约阻碍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正如王劲松说,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经受着儒家文化思想的制约和集权政治的束缚,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全面洗礼、民主法制的充分锻炼以及逻辑发达、形式完备的科技文化的良好浸润,因而社会文化基础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和保守文化思想,而这些传统保守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使得各项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存在不可低估的制约阻力[1]。
二、既得利益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二重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势必涉及利益在不同利益主体间进行重调与分配,而这种重调与分配,由于受利益稀缺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能力、实力差异性的影响,无法保证利益被公平公正分配给所有不同利益主体,更不能保证所有利益主体只增加利益而不减少利益,也就是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利益重调与分配必然会损害既得利益者利益,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政府部门利益阻力。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和动力分析
1.、为市长接待日喝彩不少网友提出,市长接待日的火爆说明基层官员解决问题不力,公布电话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按预计控制的1200人的接待量,市长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好这么多问题。
但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市长接待日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喝彩。
市长接待日是打造服务性政府的体现。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何谓服务型政府?笔者认为最直接的服务就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设立市长接待日就是要让有需要的百姓更方便的找到政府,让政府听到更多民间的疾苦和需求。
因此,不论昆明的市长接待日能起到多大作用,它所体现的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值得肯定。
市长接待日为民众提供了一条直接、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层级上看,作为一市之长,市长熟悉政府各部门的情况,说话分量足,能够给前来求助的人提供有效的帮助。
市长接待日拉近了党政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树立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良好形象。
一个能给百姓解决问题的市长就是个能干的市长,一个能与百姓亲密接触的市长就是个亲民的市长。
一个既能干又亲民的市长就是个好市长。
首个市长接待日场面火爆是可以理解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市长接待日来访的人会越来越少,但与此相反的是,政府的威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则会越来越高。
如此一减一加就是政府接待日的最终目标。
(据《红网》)市民何时不再通宵排队等市长(朱四倍)从市民等待市长接待的排队热情可以看出,民意进入决策者视野的渠道还过于狭窄,要不然,何至于“通宵排队”?何至于对“市长接待日”这一非常态手段抱以如此巨大的期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要求来看,后一方面的问题更值得重视。
昆明市民通宵排队等待市长接待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在于民意应通过何种渠道进入决策者视野,决策者应如何拓宽吸纳民意的渠道,最终形成民意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道理很简单,单一的“市长接待日”远远不能满足民意表达的需要,“市长接待日”的存在从侧面表明了政府吸纳民意渠道的匮乏。
行政管理学习辅导:第十六章行政改革
第⼗六章⾏政改⾰ 重点理解: 1、⾏政改⾰的含义、原则和取向 ⾏政改⾰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权⼒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政改⾰是⼀个政治过程;⾏政改⾰的⽬的是适应社会环境,提⾼⾏政效率,⾼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政改⾰必须改⾰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配置⾏政权⼒;⾏政改⾰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政改⾰的原则:(1)必须进⾏科学⽽严密的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
(2)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
(3)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以⾼效、公平、廉洁为⽬标。
(4)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5)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政改⾰的取向: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以精简机构为取向;以精简机构为取向;;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以调整权⼒关系为取向;以⼈事制度改⾰为取向。
2、⾏政改⾰的阻⼒、动⼒和对策 ⾏政改⾰的阻⼒表现在: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政改⾰的成败;政治因素对⾏政改⾰的限制与制约;⾏政系统内部⾏政官僚集团的反对;传统的保守思想和习惯势⼒的阻碍;⽤⼈唯亲和家长制对⾏政改⾰的负⾯影响。
⾏政改⾰的动⼒表现在:政治体制改⾰和政治权威的推动;经济基础变⾰的要求;社会演变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政改⾰的对策:(1)政治保障是进⾏⾏政改⾰的前提。
(2)加强宣传,制造⾏政改⾰的舆论。
(3)制定切实可⾏的⾏政改⾰政策。
(4)制定进⾏⾏政改⾰的法令和政策,使⾏政改⾰有法律保证和强制⼒。
(5)恰当地选择⾏政改⾰突破点和发动改⾰的时机。
(6)⾏政改⾰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3、西⽅发达国家的⾏政改⾰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发达国家的⾏政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政府与市场;政府再造;政治与⾏政的关系。
主要特点是:批判传统的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管理主义成了改⾰的指导思想,政府职能市场化,分权化与放松规制,公共部门私有化,决策与执⾏相分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
(一)行政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
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行政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
中国行政改革的本质动力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和机构进行改革。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
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
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观念和理论研讨阶段,并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可以说是暂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行政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改革必将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政治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公众参政议政观念和能力的提升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力。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参与政治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
最后,科技知识的发展和国外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也是我国行政组织改革重要动力。
(二)行政组织改革的内部动力
首先,行政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是行政组织变革最基本的动力。
目前,我国的行政组织职能已经开始由政治统治为主逐步向社会管理为主转变,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也是政府领导层和专家学者倡导的新型政府建设目标,与此相适应的新型行政组织工作模式亟待进一步开发。
其次,改变过度膨胀的传统行政组织规模的诉求是行政组织改革的重要动力。
我国的传统行政组织中存在着政党不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贪污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建立新型高效的行政组织成为人们的共同诉求。
最后,行政组织成员的个人全面也是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
不合理的行政组织体制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易于组织成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因素。
行政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行政系统,来自于政府及其公务员。
主要表现为:
1基于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而产生的阻力。
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
这种调整和分配的任何举措均会涉及到现存的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
公务员属于社会中权力和利益的既得者阶层,任何改革的大动作无疑会使他们相当一部分既得利益丧失,产生抵制是必然的。
2基于习惯和官本位意识产生的阻力。
改革本身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它必须要受到习惯势力的阻挠和影响。
为官只能上不能下,机关只能进不能出,一旦离开官场便人走茶凉,事事难办,这种社会思想氛围,是广大公务员走出机关,下海分流的一大思想障碍和阻力。
3基于对不确定性的忧虑而产生的阻力。
对公务员来说,行政改革,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机构
改革,存在许多不得不忧虑的不确定性因素。
这些忧虑使公务员产生压力,就会使他们对改革产生怀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防碍和制约改革的顺利进行。
4基于依赖性而产生的阻力。
我们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性,造成下级机关和下级人员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事无俱细依靠上级的指示、指导和推动,而且这种依赖性有时被看成是稳重老练的表现。
可能造成“上动下不动,越动越被动”的局面,坐失良机。
5基于曲解而产生的阻力。
一个人一旦确立起自己的态度体本系之后,就必然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在既定的态度体系框架内作出反应。
每个公务员对当前行政改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是怎样理解看待的,出入会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改革。
这种因曲解而产生的阻力一般比较持久,具有顽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