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的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精神药物治疗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精神药物治疗学的理论原则与药物临床研究精神疾病治疗方式 (P4 了解)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娱乐治疗特殊人群使用精神药物的原则*老年人:①小剂量开始②尽可能避免使用具有镇静或抗胆碱作用的药物③尽可能避免多药合用*儿童:适应证和禁忌证*孕妇:怀孕头3个月精神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哺乳期妇女:精神药物可通过乳汁使婴儿产生药物中毒或不良反应。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及诊断药品等。
药物临床试验的样本量* I期临床试验样本量20~30人。
*Ⅱ期临床试验样本量≥100对。
*Ⅲ期临床试验的试验药样本量≥300人。
*Ⅳ期临床试验样本量≥2 000人。
Meta分析对单个药物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汇总定量分析的一种统计方法。
Meta分析在国内曾被翻译成“综合分析、集成分析、衍生分析、荟萃分析、二次分析、鸟瞰分析”等。
药品I期耐受性试验研究设计(1)受试者入选标准:一般为健康的志愿受试者;年龄18-50岁;体重不能相差太大,选标准体重为宜;男女各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患者作受试者;实验开始前一天住院。
(2)受试者排除标准:15岁以下的儿童、50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月经期妇女、肝功能异常者、健康检查不合格者、嗜烟嗜酒者、经常使用其他药物或对试验药物敏感者。
不能表达其承诺者也不能选择为受试者。
(3)最大试验剂量的确定:①选择同样药物临床治疗剂量的1/10座位初始计量。
②采用Dollery法以最敏感动物最小有效量的1%-2%作为初始剂量;③采用改良Blackwell法,在2种动物LD的1/600和2种动物长期毒性试验中出现毒性剂量的1/60这4个剂量中取最低剂量。
④可以用大动物的最低毒性剂量的1/4-1/3作为初始剂量。
(4)试验分组及方法:一般为无对照开放试验,必要时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不 良反 应 , 镇 静 、 体 外 系 不 良反 应 和 精 神 运 动性 操 作 损 如 锥
害。
12 1 帕罗西汀增加奋乃静血浓度 ..
奋乃静 主要经 1 2和 A
122 氟西汀增加氟哌啶醇 和氟奋乃静血浓度 氟哌啶醇 ..
次主要经 1 2酶 、 A 主要经 2 6和 3 4酶代谢 , D A 氟奋乃静主要 经 1 2和 2 6酶 代谢 , 西 汀轻 度抑 制 1 2酶 , 度抑 制 A D 氟 A 重 2 6酶 , ~中度抑制 3 4酶 , D 轻 A 从而 抑制氟哌 啶醇和 氟奋 乃
代谢 。
1 14 2 1 .. C 9酶 2 1 代谢 。 C 9酶 115 2 9酶 . . C 甲硫 哒 嗪 次 主 要 经 2 9酶 代 谢 。 C 甲硫 哒 嗪 ( 主 要 ) 奋 乃 静 ( 要 ) 次 、 次 经
1 影响典 型抗精神 病药血 浓度 的药物
11 典型抗精神病 药的代谢途径 .
静 血 浓 度 , 更 大 的 氟奋 乃静 用 量 。 需
增 加 氯 氮 平 血 浓 度 。喻 东 山报 告 , 丙 嗪 确 能 增 加 氯 氮 平 血 氯
浓度 ( 3 2415 / 由 0 2 g L增 至 57430 . L)3。已有 氯丙 - 2 -0 p/ [ g J
嗪 (5 3 0 g d 联合 氯氮平( 0 10~ 0 m / ) 10~20 g d 引起心力衰 0m / )
差异, 可能是 当高剂 量时 , 还原氟 哌啶醇浓 度因饱 和而 向氟
哌啶醇转化更多 。
2 3 西酞普兰不影响典型抗精神病药血浓度 . 氯 丙 嗪次主要经 1 2酶代 谢 , A
西酞普 兰不
14 吸烟 降低抗精 神病 药血浓度 . 14 1 降低氯丙嗪血 浓度 .. 吸烟诱导 1 2酶 , A 加速氯丙 嗪代谢 , 理论 上降低 氯丙 嗪血浓 度 。8例吸烟者 比 9例不 吸烟者 氯丙 嗪 的达峰 浓 度和 曲线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一、概述中西药物合用的情况日益增加:1.合理并用或组方疗效增强,毒副作用下降。
2.不合理并用或组方疗效下降,毒副作用增强。
例:地高辛加活心丹引起频发性室性早搏、心率失常。
活心丹中的蟾酥毒、蟾酥精、蟾甙配基等成份可增强它对心脏的毒性作用,还可出现色视,瞻妄等症状。
含蟾酥的中成药有:救心丹、六神丸、喉症丸、喉痛消炎丸等,与地高辛不宜合用或慎用。
二、相互作用的机理(一)药代动力学方面1.对吸收的影响(1)肠道酸碱度变化抗酸中成药陈香露白露片、乌贝散、大黄苏打片等,与酸性的西药合用时产生相互作用。
如:阿斯匹林加大黄苏打片:由于后者的碱性作用,与阿斯匹林发生酸碱反应,使酸性的阿斯匹林的溶解增加,解离度、溶解速度增加,同时加速胃排空,加快药物进入肠道,因肠道吸收面积较大,肠吸收增加。
盐酸四环素加陈香露白露片:由于盐酸四环素与陈香露白露片发生酸碱反应,导致四环素的溶解度下降,当胃内Ph5-6时,四环素吸收减少。
氯霉素与陈香露白露片:氯霉素与陈香露白露片也可发生酸碱反应:在PH 7以上主要是发生脱氯反应,在PH 2—7的水解为一般酸碱催化作用下的酰胺键水解。
氯霉素有二个羟基,在溶液中常易被氧化,另一个芳香性硝基,在溶液中被还原后生成氨基,这些变比都能使氯霉素受到破坏,并与溶液的PH值有关。
但一般认为它在Ph6左右为最稳定。
(2)胃肠蠕动、胃排空时间变化华山参片(含莨菪碱)作用于肠道,其抗胆碱作用引至肠蠕动减慢,能使其它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
大黄、番泻叶导至肠蠕动加快,能使其它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
地高辛如果与上述药物分别合用时,则可能因为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受到影响而使它在肠道内的吸收增加或减少。
洋金花片抗胆碱作用能使胃排空时间延长,使药物进入肠道的速度下降,药物肠内吸收速度减慢。
(3)形成螯合物或复合物四环素合用:Ca2+、Mg2+、Al3+、Fe2+;石膏、海螵蛸、自然铜;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牛黄解毒丸;汤剂:白虎汤、桂甘龙牡汤。
中西药相互作用
中西药相互作用我们所说的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受合用、或先后使用的其他药物、内源性化学物质、附加剂或食物等影响,而使药效发生变化的现象,还包括合用药物在体内影响临床检查结果。
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增强,以致出现毒性反应;也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利用药物相互作用,除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外,也可进行药物中毒的解救,防止耐药性的出现,因而受到众多医药工作者甚至用药者个人的关注。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是一种应当持续不断、逐渐广泛深入开展的工作,对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有效地联合用药极为重要。
目前,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兴起,中西药物联合并用的机率越来越高。
中西药物联合组方的制剂不断问世,剂型日益增多,因此,重点探讨中西药物联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1.1 研究方法(1)药效学研究方法这类研究方法是通过对诸如血压、血糖、血沉等临床可测数值的测定;或者通过对诸如头痛、咳嗽、溃疡愈合、抗菌活性等一些病人可感觉或临床可观察到的症状或现象的改变来评价配伍用药的结果。
(2)药动学研究方法这类研究方法是通过对诸如血浆药物浓度、t1 /2等药动学参数的测定来判断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或作用机制。
(3)药效学和药动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既有药动学参数的采集,又有临床疗效的客观表现,使药物相互作用结果的判断更趋于正确。
2药物相互作用分类2.1传统的药剂配伍分类(1)理化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伍用后产生沉淀、吸附、螯合、缩合、水解等反应。
(2)药理的配伍变化不利的药理伍用其结果如拮抗作用影响疗效,延误病情,如吗丁林与654-2伍用,促进胃动力作用抵消;相加、协同作用增加毒副作用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伍用,抗菌作用增强,耳毒性相加;利福平与雷米封伍用,可延缓耐药性,但肝毒性增加。
(3)病理的配伍变化指药物的禁忌症如心得安与哮喘、阿托品与青光眼等。
(4)增加毒副作用属于潜在变化其本质包括上述二作用,由于此配伍可产生严重后果如致死、致残等药源性疾病。
神经系统与药物的作用
神经系统与药物的作用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和神经节)。
药物是指能够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并引发生理或行为改变的化学物质。
药物通过与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诸如止痛、镇静、兴奋、抑制等不同的效果。
一、药物对神经传递的影响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神经传递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在神经传递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受体的结合。
药物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再摄取和降解等过程,进而影响神经传递的效果。
例如,抗抑郁药物常常通过抑制血浆单胺转运蛋白(SERT)来增加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提高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增加突触后细胞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从而达到改善抑郁症状的效果。
二、药物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药物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改变细胞膜的兴奋性,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功能。
常见的作用于神经元的药物包括阿托品和乙酰胆碱等。
例如,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它可以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从而减少神经冲动的传递,达到抑制兴奋性的效果。
三、药物对神经系统神经通路的调节神经系统是复杂的网络结构,不同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通路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信息传递和调控网络。
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通路中的关键节点,改变神经系统功能。
例如,巴比妥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GABA-A受体,增强GABA抑制性神经调制的效果,从而减少神经冲动的传递,产生镇静和催眠的效果。
四、药物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种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抗癫痫药物、抗帕金森药物等。
抗癫痫药物通过减少神经冲动的传递,抑制癫痫发作的过程,达到预防和治疗癫痫的效果。
抗帕金森药物可以通过增强多巴胺功能,减少帕金森病患者中缺乏多巴胺的症状,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进行 探索,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等方法,对中 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同时, 还将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02 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针灸 、中药等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得到广 泛应用。
国外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 康的不断追求,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 系统疾病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 广。
国外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 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帕金森病
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 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B
C
癫痫
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 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 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多发性硬化
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 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脑室 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等部位。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研究
汇报人:XX 2024-02-02
目录
• 引言 • 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 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 西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目录
•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优 势与实践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神经系统疾病的普遍性和高发性
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研究
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药物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对人体产生各种生理效应,进而治疗疾病或改善机体状态。
本文将探讨药物如何影响神经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如何对药物作用做出反应。
一、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转运、再摄取以及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结合来实现。
下面将从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与神经元终末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1. 药物对神经递质合成和释放的影响一些药物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过程。
例如,神经调节剂可通过调节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从而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而抗焦虑药可以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来发挥药效。
2. 药物与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在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后,与之相互作用的神经递质受体起到关键作用。
不同的药物可以通过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
举例来说,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结合,从而减少多巴胺的神经传递。
3. 药物对神经递质受体的调节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调节,药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受体,或改变受体的数量和功能,从而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抗抑郁药可以通过增加5-羟色胺受体的数量来发挥治疗效果。
二、神经系统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正如药物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神经系统也会对药物作用做出反应。
神经系统的反应主要表现在调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同时也包括了药物耐受性和依赖性形成等。
1.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局部血流、血脑屏障渗透性等方式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神经系统通过血脑屏障的调节,可以选择性地限制某些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2.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神经系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有调控作用。
例如,在脑脊液中存在着多种酶,这些酶可分解某些药物,从而减轻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 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中医与西医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中医与西医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对比研究神经精神疾病是指一类影响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长期以来,中医和西医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与西医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对比研究。
一、治疗理念比较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时,有着不同的治疗理念。
中医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经络、气血,以调整身心的平衡。
而西医则是基于病理学的理论,通过药物、心理治疗等方式,直接干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治疗方法比较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中药通过草药的配伍煎服来调理身体,其中一些草药具有安神、舒肝、补肾等作用,能够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神经系统功能。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精神疾病的症状。
西医主要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手段,通过药物来抑制或改善疾病的症状。
心理治疗则是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光疗等手段,通过刺激神经细胞来改善翻病症状。
三、疗效对比中医与西医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医药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优势在于调理身体,通过草药的配伍煎服来改善身体整体功能,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
而西医以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能够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迅速控制精神疾病的症状。
然而,中医药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方面疗效的长期稳定性尚待研究。
西医药在病症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来适应病情变化,但一些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总体来说,中西医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疗效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补充。
四、诊断标准比较中医和西医在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上也存在差异。
中医往往以症状为主,依据舌诊、脉诊等传统方法进行诊断。
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药理学研究
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药理学研究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理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目前的进展。
一、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性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或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的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痫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药物治疗是神经系统疾病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控制疾病的症状和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药物在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与靶点的结合: 药物通过与神经系统中的特定靶点结合,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例如,针对帕金森病的药物能够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增加多巴胺的水平,从而缓解运动障碍症状。
2.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对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这些过程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决定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的化学信使,在神经信号的传递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药物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转运和降解,从而改变神经信号的传递方式。
4.药物的抗炎作用: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神经炎症损伤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三、药物研究中的重要进展随着对神经系统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药物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进展:1.新药研发: 现代药物研究通过理化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加速了新药的发现和设计。
例如,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预测药物与特定靶点的结合方式和作用机制,加快了新药研发的速度和效率。
2.药物靶向治疗: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究越来越注重药物的靶向治疗。
中西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中西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类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案被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就中西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中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许多中药能够调理人体阴阳平衡,舒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祛风定痉、养血安神、通络止痛等作用。
例如,川芎、当归、白芍等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帕金森病等疾病,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此外,中药还有调整情绪、改善睡眠、增强体质等作用,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受到越来越多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二、西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西药是目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通过药理作用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例如,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激动剂和抗胆碱药物可以起到减少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
对于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西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清晰,疗效明显,常常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选择。
三、中西药结合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采用,其综合了中药的调理作用和西药的药理作用,发挥了双方的优势。
中药可以缓解西药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疗效。
西药可以加强中药的药效,加快疗效显现,缩短疗程。
中西药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目前,中西药结合治疗已经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主要模式之一。
四、总结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其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干预。
药物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
药物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药物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药物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人体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效应,进而发挥治疗作用或者引起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药物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1 刺激性药物与神经兴奋刺激性药物通过增加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提高大脑及其他神经系统的活跃程度。
例如,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注意力和警觉性。
然而,过量摄入刺激性药物可能导致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发焦虑、心悸等不适症状。
1.2 镇静药物与神经抑制镇静药物通过抑制神经系统的活跃程度,减少神经传导速度,产生镇静、催眠的效果。
酒精和苯二氮䓬类药物是常见的镇静药物,它们能够减少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引起嗜睡和放松。
然而,滥用镇静药物可能导致神经抑制过度,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危险情况。
2. 神经系统对药物的反应2.1 血脑屏障与药物渗透血脑屏障是指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组织细胞之间的屏障,它可以阻止大多数药物和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
然而,某些药物具有足够的脂溶性,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镇静药物和致幻剂具有较强的脂溶性,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影响脑的神经传导。
2.2 神经递质与药物作用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调控至关重要。
某些药物可以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或再摄取过程,从而改变神经信号的传导效果。
典型的例子是抗抑郁药物,它们通过增加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浓度,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
3. 药物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3.1 疼痛治疗疼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在疼痛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镇痛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
例如,阿片类镇痛药可以与脑内的阿片肽受体结合,产生止痛效应。
然而,滥用镇痛药物可能导致成瘾和药物依赖。
中医药与西医诊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联合应用
中医药与西医诊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联合应用神经系统疾病是指涉及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疾病。
中医药和西医诊疗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然而,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和西医诊疗的联合应用已经被广泛认可和采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主要依靠中药和针灸疗法。
1. 中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主要通过调节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例如,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祛风定痉等作用,改善病情。
对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痛,中药可以通过祛邪、通络等作用,缓解疼痛和炎症。
2. 针灸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药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
例如,对于头痛、失眠等疾病,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脑神经的活动,缓解症状。
同时,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间接影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二、西医诊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西医诊疗是现代医学的主要体系,研究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和技术更加先进和细致。
西医诊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物理治疗等。
1. 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是西医诊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给患者使用特定的药物,直接影响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对于癫痫、抑郁症等疾病,西医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治疗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对于脑瘤、脑血管疾病等,西医手术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修复病变部位,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3. 物理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物理治疗是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治疗方法,通过应用物理力量,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神经系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系统来治疗多种疾病,另一方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从神经系统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受体在药物治疗中发挥不同作用。
例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一类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可以提高血清素神经元中的血清素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另一方面,阿托品是一种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可以用于治疗肠道和泌尿系统的疾病。
这些例子表明,神经递质和受体是药物治疗的重要靶点。
另外,神经网络的不同区域也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对大脑前额叶区域的电刺激可以显著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反应,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这提示我们,针对不同的神经网络区域进行刺激或调节可以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
从药物的角度来看,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理特点也是影响神经系统的重要因素。
例如,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就是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减轻精神病患者的症状。
但是,这类药物也会影响其他神经递质系统,如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系统,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运动障碍和精神分裂。
因此,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考虑其在神经系统的作用模式和副作用方面。
此外,药物代谢和转运也是影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作用的重要因素。
许多药物需要通过血脑屏障才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并发挥作用。
因此,药物代谢和转运通路的失调可能导致药物在大脑中的浓度过低或过高,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对于药物的选择、使用和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神经系统和药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来治疗疾病。
中药制剂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对抗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对抗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是指一类由于神经系统发生炎症反应引起的疾病,如脑膜炎、脑炎、多发性硬化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和科研领域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药制剂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在对抗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研究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中药制剂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使其对炎症性疾病具有多方位的调节作用。
此外,中药制剂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体系,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和综合化的治疗方案,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二、中草药在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柳叶清瘟胶囊柳叶清瘟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采用柳叶、连翘等草药为主要成分。
临床研究表明,柳叶清瘟胶囊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有效降低炎症指标,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2. 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三七等。
研究发现,复方丹参片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西医药物在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如脑膜炎和多发性硬化。
激素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损伤,并且对缓解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起到积极作用。
2.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从而减轻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病情。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等,它们的应用已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中药制剂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药制剂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对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研究逐渐增多。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制剂和西医药物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以复方丹参片联合激素类药物治疗多发性硬化为例,研究发现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并且减少激素的用量和副作用。
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的配伍禁忌探究
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的配伍禁忌探究发表时间:2017-02-14T10:26:41.030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1月作者:黄敏华[导读]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中西医药物配伍的情况更加的重视起来。
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药学部 543000【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在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类药物中,中西药物配伍的相关禁忌。
方法:经过查阅和调查相关的权威文献,笔者针对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用药进行总结,指明中药和西药之间存在的药物配伍禁忌状况。
结果:结果显示,在针对患者外周神经系统给药主要包括了:①胆碱受体激动药。
②阻滞药。
③肾上腺受体药。
④局部麻醉药。
而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给药包括了:①抵抗精神药物。
②镇痛药物。
③全身麻醉药物。
④抗癫痫惊厥药物。
⑤镇定催眠药物。
这两类药物都与中药配伍存在一定的禁忌,存在相互拮抗的作用,降低了药物的疗效。
还可以促进沉淀生成,增加了离子化。
常见的作用机制有:①吸收减少。
②排泄增加。
③代谢加快。
④毒副作用增加。
⑤毒性物质生成。
⑥延缓分解等。
结论:临床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给予中药和西药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药物的配伍情况进行区分。
在科学的理论知识前提下,减少药物配伍禁忌的作用,优化药物配伍,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神经系统类;药物配伍;中西药;配伍禁忌【中图分类号】R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059-02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中西医药物配伍的情况更加的重视起来,西医临床科室病人要求进行中医会诊也越来越多。
其中,中药和西药的合理配伍不仅能提高药物的治疗疗效,还能降低药物毒副作用[1]。
经过药理研究,存在一部分的中药西药配伍用药时会出现相互拮抗的作用,且增加了毒副反应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治疗疗效,不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
笔者根据目前临床在治疗神经系统药物配伍现状,经过查阅和调查相关的权威文献,针对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用药进行总结。
神经内科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抗感染药
抗帕金森药 抗偏头痛药
抗癫痫药
免疫调节药 利尿脱水药
镇静催眠药
扩充血容量药 抗凝血药
改善脑代谢药
抗焦虑药 促凝血药
血管扩张药
• 药理机制: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或通过肾上腺素受体、钙离 子通道扩张血管。 • 常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老年性脑功能障碍、脑外伤后 遗症等。 • CCB类药物还能够减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脑损伤,可用 于SAH和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血液循环改善。
血管扩张 药
抗血小板 药
可显著增强血管扩张药的效果。若合用应密切监测心功 能。
可增加抗血小板药的作用,若合用适当调整剂量。
磷酸二酯 酶抑制剂
可互相加强作用,使得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含量倍增。
氯吡格雷(波利维,Clopidogrel)
•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不可逆地修饰血小板ADP受体起作用。 • 不良反应主要出现血液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同时常见 腹痛、消化不良、腹泻和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偶见过敏,以皮 肤反应为主。 • 氯吡格雷使用过量时可使出血时间延长,目前未发现药理性解 毒剂,须输注血小板逆转。
*胡伏莲.重视幽门螺杆菌与非甾体抗炎药在上胃肠疾病中关系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3,89(9):722-723
阿司匹林和他药联用
其他非甾体类 同时应用时疗效并不能加强,反而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因为 抗炎药 阿司匹林能降低其他NSAIDs的生物利用度。 口服降糖药和 可加强和加速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因此有可能造成严重的 胰岛素 低血糖。 肾上腺 皮质激素 酸性药物 长期合用,尤其是大剂量应用时可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风 险。 尿酸化药物(维生素C、氯化铵等)可减低阿司匹林排泄, 使毒性反应增加。
银杏达莫(Ginkgo Leaf Extract and Dip yridamole)
抗精神病药物相互作用的那些事儿
抗精神病药物相互作用的那些事儿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用于精神分裂症和精神障碍的治疗。
即使全世界的药物监管机构都明确规定不能将抗精神病药用于没有这两种适应症的老年人,抗精神病药物却经常超适应症(off-label)处方治疗痴呆的行为症状和精神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很多副反应,例如心血管事件、锥体外系反应、镇静、跌倒、代谢紊乱和血液问题等。
尤其是在患有痴呆的老年人中,抗精神药物的使用与非常严重的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相关,包括缺血性脑卒中、骨折、心律失常、静脉血栓栓塞、肺炎等,导致死亡率的上升。
老年患者,包括患有痴呆的老年患者,是有着完全不同临床表征的特殊群体。
在老年患者中,基因因素、临床因素和环境因素可能会相互作用,影响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因此会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引起一系列的药物副反应。
许多用于痴呆合并症治疗的药物也会与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各种药物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很多需要护理的老年人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并且一天需要服用7-8种不同的药物。
这种多重用药加之年龄相关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改变,让老年人尤其容易受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药物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增加痴呆老年患者的死亡率,而这其中的机制目前尚未可知。
因此,抗精神病药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应当格外小心,尤其是同时服用心血管药物和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老年患者。
基于之前老年患者因为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各种药物副反应的病例研究,通常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包括心血管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和地高辛等),抗生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氨嘧啶、大环内脂类抗菌素和环丙沙星等),抗精神病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唑吡坦、苯妥英和锂盐等),磺酰脲类药物,茶碱,华法林以及非甾体抗炎药。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报道指出,帕罗西汀和他莫昔芬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的时候,也会增加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
抗精神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大约为46%,而抗精神药物的相互作用也与服药后的死亡率增加相关,有抗精神病药物相互作用的群体死亡发生率为26%,而没有抗精神药物相互作用的群体死亡发生率为17%。
可修改2015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三章精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二).doc
第三亚类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s 〕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茶碱也是嘌呤受体阻断剂,对抗腺嘌呤对呼吸道的收缩作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患者膈肌收缩力,减少呼吸肌疲劳,改善肺功能。
氨茶碱是茶碱和乙二胺的复合物,进人体内后释放出茶碱.氨茶碱很少用于哮喘重度发作。
静脉注射必须非常缓慢〔至少超过 20min 〕;肌内注射刺激性较大。
多索茶碱是茶碱衍生物,抑制平滑肌细胞内的磷酸二酯酶,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不阻断腺苷受体。
多索茶碱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较氨茶碱强 10~15 倍,并具有茶碱所不具有的镇咳作用。
不阻断腺苷受体,与茶碱相比,较少引起中枢、胃肠道和心血管等肺外系统的不良反响,但大剂量给药仍然会引起血压下降等。
〔二〕典型不良反响常见过度兴奋、烦躁、心律失常加重、呼吸急促、震颤和眩晕等。
少见出现过敏反响,表现为接触性皮炎、湿疹或脱皮。
〔三〕禁忌证对茶碱不能耐受的患者、癫痫患者、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低血压患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患者、未经控制的惊厥性疾病患者,不适用于哮喘持续状态或急性支气管痉挛发作的患者。
茶碱类药可透过胎盘屏障,脐带血浆浓度几乎和母体血浆浓度相当,使胎儿血清茶碱浓度升高到危险水平。
只有在权衡对妊娠期妇女的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使用。
〔四〕药物相互作用1.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对哮喘具有协同作用,联用适合中、重度哮喘的长期控制,有助于减少激素剂量,尤其适用于预防夜间哮喘发作和夜间咳嗽。
与泼尼松合用,可使茶碱的生物利用度降低。
2.茶碱类药经肝药酶代谢。
3.与普萘洛尔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合用,药理作用相互拮抗,茶碱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受到抑制,同时茶碱的去除率降低,血浆药物浓度升高。
4.硫酸镁可拮抗茶碱所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二、用药监护〔一〕依据监测血浆药物浓度来调整剂量和用药〔二〕注意不同给药途径的差异〔1〕肌内注射可刺激注射部位,引起疼痛、红肿,目前已少用。
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的配伍禁忌
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的配伍禁忌
唐志芳;梅全喜
【期刊名称】《中国药房》
【年(卷),期】2016(027)017
【摘要】目的:了解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之间的配伍禁忌,为其临床配伍提供
参考。
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对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的配伍禁忌进行归纳和总结。
结果:外周神经系统用药的胆碱能受体激动药与阻滞药、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局部麻醉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的镇静催眠药、抗癫痫与惊厥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抗精神病药、镇痛药、全身麻醉药等西药与中药存在较多的配伍禁忌,其作用机制为导致药物疗效降低的拮抗作用、生成沉淀、离子化程度增高、吸收减少、排泄增加、代谢加快、导致毒副作用增加的协同作用、生成毒性物质、延缓分解等。
结论: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配伍时须根据其共性与区别,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避免配伍禁忌,使配伍更加合理、安全、有效。
【总页数】3页(P2446-2448)
【作者】唐志芳;梅全喜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中医院药学部,广东中山52840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中医院药学部,广东中山 5284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
【相关文献】
1.服中药应注意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J],
2.含颠茄生物碱中药及其制剂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J], 严玮
3.浅谈如何防止中药不良反应及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J], 韩金花
4.中药和西药间的配伍禁忌 [J], 王文武
5.常用西药联用产生配伍禁忌的重要规则——常见中西药物联用的配伍禁忌规则(2) [J], 雷培;杨哲;杨茂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的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第一节概述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
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所在部位(病灶)和扩散范围不同,临床就表现为不同的运动、感觉、意识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根据临床和脑电图特点可将癫痫发作分为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未能分型的癫痫发作三大类。
各类型癫痫的具体选药如下:1.部分性发作(各种单纯或复杂的部分性发作):卡马西平(酰胺咪嗪,首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丙戊酸钠2.全身性发作:(1)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卡马西平、丙戊酸钠(2)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地西泮(安定)、异戊巴比妥钠、副醛、水合氯醛、氟烷、硫喷妥钠、乙醚、利多卡因(3)小发作(失神发作):乙琥胺或丙戊酸钠(首选)、氯硝西泮(氯硝安定)、乙酰唑胺、三甲双酮(4)其它各种形式的小发作:丙戊酸钠等3.未能分型的发作:(1)婴儿痉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泼尼松、地西泮类(2)其它形式的抽搐性疾病(婴儿抽搐及发热性惊厥):苯巴比妥用药物治疗癫痫的目的在于控制发作。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发作及以往用药的剂量、疗效和毒副反应来决定。
治疗开始时,最好只用一种药物,因为病人常常只需一种药物就能控制发作。
如果用一种基本药物未能完全控制发作,则可将原用药物的剂量减小到无毒、副反应的水平,加上另一药物。
新加药物的剂量应逐渐增加至治疗水平。
如果癫痫发作很严重,确需使用多种药物时,也可同时用多种药物。
常用的是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
二者小剂量联用,可避免毒副反应。
临床证明,中西药物合用治疗癫痫,不仅疗效提高,且能减少不良反应。
如苯妥英钠与中药石菖蒲合用治疗癫痫大发作,疗效优于单用苯妥英钠。
外伤性局限性癫痫,目前多无特效疗法,只沿用非外伤性癫痫的一般疗法,且效果欠佳,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儿童,经常发作严重地影响智力发育、甚至造成终生残废。
用中药干地龙与小剂量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地西泮等)治疗,疗效满意,并能避免苯妥英钠久服引起齿龈增生(多见小儿)。
苯巴比妥与中药癫痫宁合用治疗顽固性癫痫可协同增效,且副反应小。
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不宜与中药杏仁、桃仁等并用,以免出现呼吸中枢抑制。
溴化物(溴化铵、溴化钾、溴化钙、溴化钠、三溴片、三溴合剂、溴咖啡因合剂、溴安缬合剂等)与含朱砂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同服,可产生肠道毒副反应,如医源性肠炎。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倾向于认为与环境、精神及内分泌失调等有关。
当气候变化、精神刺激、摄入含酪胺酸较多的食物时,引起血小板的凝聚性增强,此时释放大量的5-羟色胺(5-HT)和花生四烯酸,后者转变为血栓烷素A2(TXA2),酪胺酸可演变成大量的儿茶酚胺,这些物质均可引起颅内血管收缩,致脑局部血流减少,构成偏头痛的血管痉挛期的重要环节。
痉挛后期,血中5-HT减少,血中缓激肽增多,血小板凝聚性降低,此时儿茶酚胺也耗竭,血管活性物质和致痛物缓激肽渗出并积存于血管周围,反应性血管扩张,可出现颅外头皮动脉扩张,导致搏动性头痛。
每次偏头痛发作,脑内局部低灌流或缺血长期反复发作,可造成神经细胞功能受损而引起视觉、体感、反射及语言等方面的高级神经功能障碍,且随病情的延长而加重。
引起神经细胞功能损害的主要因素是:缺血后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形成细胞内钙超载,而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可起保护脑细胞作用。
钙拮抗药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可阻止过量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引起血管扩张,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可抑制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钙超载,保护脑组织。
临床用于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
尽管许多药物被用于治疗偏头痛,但不同患者对一些药物疗效不尽理想,故有必要寻求更多的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
临床报道氟桂利嗪与中药银杏叶片、尼莫地平与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联用治疗偏头痛起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疗效,分别较单用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疗效为优。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可分为两大类:一为高剂量药,如氯丙嗪、氯普噻吨(泰尔登)等,有效剂量一般在100mg以上。
第二类为低剂量药,如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哌啶醇等,有效剂量一般在100mg以下。
两类特点是:(1)前者镇静作用强,后者较弱;(2)前者抗幻觉和抗妄想作用较弱,后者作用显著;(3)前者体位性低血压显著,后者轻微或无;(4)前者锥体外系症状较少或无,后者症状显著。
氯丙嗪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最常用的药物,但大剂量久服可致肝损害:阻塞性黄疸;偶可致中毒性肝炎。
对单用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罔效者,用中药珍珠层粉与氯丙嗪配伍治疗,不仅有效,且能拮抗氯丙嗪的肝损害作用,还能改善患者原有的肝功能异常,从而扩大了氯丙嗪的适应范围。
白细胞减少症是抗精神病药物较严重的副反应之一,发生率1%~3%左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防止发展至粒细胞缺乏有重要意义。
中成药全龟胶囊与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等)合用,对后者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疗效颇佳,显效率96%~100%,明显优于维生素B4、鲨肝醇等传统药物,且价廉无毒副反应,长期应用疗效稳定。
整个治疗过程不停用抗精神病药物。
中药五味子与抗精神病药物合用,既能(五味子蜜丸)治疗氯丙嗪等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疗效显著、降酶速度快、反跳现象轻微),又能(五味子10g~15g开水浸泡代茶饮)治疗氯氮平所致便秘且效果良好。
氯氮平所引起的流涎反应,非氯丙嗪、奋乃静等药所致的锥体外系统反应。
现代医学认为氯氮平具有抗乙酰胆碱及组织胺、抑制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并可使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增加。
氯氮平所致流涎的副反应,虽然不影响疗效,但却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甚至影响病人的语言功能、进食或服药。
中成药温胃舒冲剂与氯氮平联用,治疗后者所致的不同程度流涎疗效满意。
另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氯丙嗪与中成药华山参片合用,相互增强作用,加重口干、视线模糊、尿闭、甚至发生青光眼的可能性。
服用氯丙嗪期间,忌饮咖啡饮料,以免两者产生药理性拮抗作用。
第二节中西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一、中枢兴奋药士的宁与舒筋活络丸[临床] 士的宁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半瘫、瘫痪及弱视症,近年试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者因半瘫或全身瘫痪,同时服用士的宁与舒筋活络丸,可增加药物毒性作用,易出现中毒。
[机制]士的宁(番木鳖碱,Strychnine)是由植物番木鳖(Strychnos nux vomica L.)或云南马钱子(Strychnos pierriana A. W. Hill)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对脊髓有选择性兴奋作用,治疗剂量能使脊髓反射的应激性提高,骨骼肌的紧张度增加,中毒时可使全身骨骼肌同时痉挛,产生惊厥。
中成药舒筋活络丸的主药为马钱子,故亦含士的宁。
两药合用,士的宁总剂量就会大于治疗剂量,甚至接近或达中毒量,可使全身骨骼肌同时痉挛,发生强直性惊厥。
[处置]使用士的宁时,不宜同时服用含马钱子的中成药如舒筋丸、舒筋活络丸、舒筋活血丸、疏风定痛丸、疏风活络片(丸)、山药丸、马钱子酊及骨刺丸等。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与祛风湿药酒[临床] 病者患风湿性关节炎服用阿司匹林期间(1次1g,一日3次);中医又给服祛风湿药酒。
两药合用,易引起胃肠道出血。
[机制]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并抑制胃粘膜分泌,增加上皮细胞脱落;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致使胃粘膜失去前列腺素对它的保护作用;破坏粘膜对酸屏障作用,使氢离子逆向扩散至粘膜下层的毛细血管,易引起损害和出血。
如每日服用阿司匹林4g~6g,有70%服用者每天出血3ml ~10ml。
久用可致溃疡或加重溃疡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能干扰肝脏利用维生素K合成凝血酶原,用药后出血时间延长,口服0.3g已开始出现,0.6g出血时间延长显著,可持续4~7天。
阿司匹林又能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酶使TXA2(血小板凝集素)减少,并抑制血小板释放ADP(使血小板聚集及小动脉收缩,有利于凝血),使血液不易凝固;每日服阿司匹林1g 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引起出血。
中成药祛风湿药酒所含乙醇刺激胃粘膜,增加胃酸分泌,可使蛋白质变性。
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加重对胃粘膜的损害,并可增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更易引起胃出血。
[处置] 应告诫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病人,避免饮酒或中药药酒(如舒筋活络酒、胡蜂酒、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三两半药酒、国公酒、远志酊、姜酊等),可适当口服碳酸钙等不吸收碱,以减少胃刺激。
对乙酰氨基酚与乙醇[临床]3名嗜酒者接受治疗量对乙酰氨基酚后,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其中1人死于肝昏迷[95]。
[机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动物试验证明,乙醇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处置]告诫嗜酒者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药或含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成药[如复方感冒灵片、感冒灵胶囊、感冒清胶囊、感特灵胶囊、贯防感冒片、精制银翘解毒片、抗感灵片、扑感片、速感宁胶囊、速克感冒胶囊、维C银翘片、新复方大青叶片、腰息痛胶囊、银菊清解片、治感佳胶囊(片)]期间应避免饮酒。
吲哚美辛与正胃片[临床、机制与处置]抗酸药是一类能拮抗过多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及胃内容物酸度的无机弱碱性物质。
能解除胃酸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侵蚀、刺激、缓解疼痛,有利于溃疡愈合。
如三硅酸镁、氧化镁、氢氧化铝与吲哚美辛(消炎痛)合用,虽可减轻吲哚美辛引起的胃肠道刺激,但能吸附吲哚美辛从而降低血药浓度,故应避免同服[96]。
同理,含抗酸药三硅酸镁、氧化镁、氢氧化铝的中成药(正胃片、陈香露白露片、胃乐胶囊、胃宁散、胃痛宁片、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复方陈香胃片、复方猴头冲剂、活胃胶囊、蛇伤解毒片)亦不宜与吲哚美辛同服。
金诺芬与雷公藤总苷[临床]门诊处方金诺芬1次3.0mg,一日2次,连服7天;雷公藤总苷1次20mg(雷公藤甲素33μg),一日3次,连服7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易发生不良相互作用[98]。
[机制]金诺芬(醋硫葡金,瑞得)为一种含金的口服抗风湿药,能减少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类风湿因子,恢复免疫球蛋白的浓度,阻断关节炎的发展,缓解症状。
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据报道本品除常见胃肠道反应外,亦可引起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雷公藤总苷(雷公藤甲素)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类风湿药,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一般可耐受;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偶可见血小板减少。
两药合用,可加强金诺芬引起血液恶液质的危险。
[处置] 建议医生根据病情的轻重选用其中一种,或如患者没有消化性溃疡,考虑其中一种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
如与金诺芬合用,在给药期间应注意消化道的反应和血象的变化。
三、抗痛风药别嘌醇与胃乐胶囊[临床、机制与处置]病者患痛风服用别嘌醇(别嘌呤醇,痛风宁)期间,不宜同服胃乐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