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部作品,该书用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

全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

该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

作者认为,黄土、黄河和东亚季候风,是影响各朝代命运的三大地理因素,决定了各朝代要采取怎样的治理体系。

例如,东汉后长达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地方实力日渐壮大而中央权威不振;安史之乱源于财政困境,即使将挥霍的钱财全部用于国防建设,在当时也缺乏使这些资金进入国防体系的有效财政转移手段。

政治军事危机不可避免,再加上后期的黄巢起义,唐朝的威权体制终被掏空。

此外,该书还分析了明朝的历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技术思想。

但明代又是一个极度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使得后世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面对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内外侵扰,财政早已破产的明朝最终走向崩解。

虽然该书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其中的观点、视角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仍是让人耳目一新、常读常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摘要:作者黄仁宇区别于以往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的历史作品,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崭新的方式浓缩在短短二十多万字里。

以往的历史作品,不论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抑或是同样与黄仁宇生活在同时代的柏杨,所著历史书中大抵以记述著名人物或纯粹年份大事为主,但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并不单单满足于记人事而是将表象后的成因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角度去剖析还原当时面貌。

全书从夏商周开始至1920年代结束,其中的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与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黄老先生横向对比于国外的总述。

全书脉络:第一部分夏商周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第二章亚圣与始皇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其中二章与三章穿插着秦国与始皇的介绍,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于第一部分夏商周中。

全书的一开始就是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开始,就在我以为全书均是按照地缘政治书写展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商文化的介绍,甲骨文是商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至周,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起源。

第二部分秦汉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整整第四章,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

秦皇废分封改集权,使中国远早于欧洲数百年便走上了封建集权制。

而汉朝第一次将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带进了我们视线中,匈奴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梦魇。

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

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同理还有王安石,天才多属不幸,改革者多没有好下场,时代无法给予与他们思想相配套的一切经济公共设施。

若说汉朝的灭亡则不得不提到历史有名的党锢之祸。

原书中如此讲“所谓党锢之祸,一方面有宦官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有为太学生所支持的名士,一般人的印象乃是好人与恶势力之斗争。

”宦官专权第一次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中,黄仁宇先生对于宦官专权所持的观点乃是年幼皇帝登基面对手握朝权的士大夫大臣们极端不信任危机感致使小皇帝们只能扶植身边亲近之人——目不识丁的宦官们来树立自己权威。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每章的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每章的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每章的读后感《中国大历史黄仁宇》是一部详细介绍中国历史发展的巨著。

每一章节都呈现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重要事件,讲述了中国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黄仁宇的著作,我深刻领悟到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连续性。

以下是对每章的读后感:第一章:远古的中国这一章节详细描述了远古时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黄仁宇通过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揭示了远古中国的氏族制度、礼仪制度以及部落间的冲突。

这一章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历史起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战国时代与秦汉这一章节涵盖了战国时代和秦汉王朝的历史。

我对战国七雄之间的鏖战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深感震撼。

黄仁宇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做了深入的解读,将国家建设、政治斗争和文化变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历史转折点和权谋斗争的知识。

第三章:两晋南北朝与隋唐这一章节涵盖了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王朝的历史。

黄仁宇详细描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风云和文化繁荣。

我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以及中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黄仁宇对于隋唐盛世的兴衰变化也进行了深入的揭示,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更加感兴趣。

第四章:宋元明清这一章节讲述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历史演变。

黄仁宇对于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和文化变革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我对于宋代的经济繁荣、元代的统治方式、明代的文化熏陶以及清代的闭关锁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章节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黄仁宇》,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思考的启发。

黄仁宇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历史观点使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历史的热情。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巨著,它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史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演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黄仁宇先生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变。

他以“大历史”为视角,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之下,揭示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交融与互动。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分析和评述,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全局性的思考和观照,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不仅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述。

例如,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和革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使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的未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未来。

他希望中国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这种对中国历史的未来走向的展望和思考,使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中国大历史》能够成为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

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全书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大历史的进程,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作者熟练地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方向。

这种系统化的叙述让我对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背景和影响因素。

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

作者尤其重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并对这一制度的优点和缺陷进行了评述。

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入剖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中国现代史的叙述也非常详尽,从晚清末年的政治动荡到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作者对中国现代史的各个时期进行了系统的解析。

通过这些描述,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完《中国大历史》,我不禁对中国历史的宏伟和复杂感到震撼。

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中国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这些人物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作者也对中国历史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一些启示性的观点和建议。

总的来说,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读物。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和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和热爱。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全面地回顾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他对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

其次,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变革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变革和演变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一次变革都是在前一次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历史发展和变革。

通过对历史变革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最后,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总结,他认为中国历史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次变革都是在前一次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历史发展和变革。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综上所述,中国大历史是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历史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黄仁宇先生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使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中 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 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宏观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漫长画卷。

这本书并非传统的编年体或纪传体史书,而是通过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试图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大历史观”这一概念。

黄仁宇先生认为,我们研究历史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而应该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历史的演变。

他主张将历史放在一个地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大框架中去理解。

这种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以往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往往侧重于记忆具体的史实,而忽略了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发展脉络。

在讲述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时,黄仁宇先生指出,中国过早地形成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一统帝国,这种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需要依靠土地,并且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这导致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保守性和稳定性。

同时,重农抑商的政策也使得商业难以发展壮大,无法形成像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古代的封建帝制历经了多次变革。

从秦朝的郡县制到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再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清时期的高度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统治者对于权力的掌控和对社会治理的不断探索。

然而,这种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压抑了社会的创新和活力,导致了官僚体系的腐败和僵化。

社会结构方面,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的划分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黄仁宇先生认为,这种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与西方历史相比,又有哪些不同之处?黄仁宇先生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中国和西方在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历史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选择。

《中 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 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历史深处的神秘大门。

黄仁宇先生以其独特的大历史观,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

他不是单纯地罗列史实,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这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这件事背后还有这样的逻辑!”书里提到的很多历史时期和事件,都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说秦朝的统一,在以前的认知里,我只知道秦始皇嬴政凭借强大的武力统一了六国。

但黄仁宇先生的分析让我看到,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这些举措为中国后来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唐朝的繁荣,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黄仁宇先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

唐朝开放的外交政策,使得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从而迸发出了巨大的创造力。

而且唐朝的政治制度相对完善,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又为唐朝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还有宋朝的经济发展,以前我只知道宋朝商业发达,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宋朝之所以能在经济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因为政府对商业的重视和支持。

宋朝不仅取消了很多对商业的限制,还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这使得宋朝的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这些历史的发生。

我看到秦始皇站在咸阳城的城楼上,俯瞰着自己统一的天下,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我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国事,为唐朝的繁荣出谋划策;我看到宋朝的街头,店铺林立,人们穿梭其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明朝的那段历史。

明朝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朝代。

一方面,明朝初期的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当时的强大国力;另一方面,明朝中后期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著作,它以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读后感:1. 新的史学视角: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采用了“大历史”的视角,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这种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及它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互动。

2. 多元化的历史叙述:本书摒弃了传统的以政治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模式,而是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的发展。

这种多元化的叙述方式使得我们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3. 独特的longue durée 观点: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运用了longue durée (长期历史观)的观点,强调历史发展的缓慢进步和周期性变化。

这让我们认识到,在观察历史时,不能仅仅关注短期的事件,而应该关注长期趋势和历史规律。

4. 对封建制度的深刻剖析:本书对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仁宇先生认为,封建制度在维持国家统一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强调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强调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形成。

这为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是一部具有深远见解的历史著作,它为我们观察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启发。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读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

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

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

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

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

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

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

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

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

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

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论语孟子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

《中 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 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宏观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画卷。

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书中开篇便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受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广袤的土地、多样的气候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塑造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形态。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早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黄河的频繁泛滥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促使人们在治水的过程中形成了集中的权力和组织形式。

这种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在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黄仁宇先生指出,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这种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中央集权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例如,在高度集中的权力体系下,容易出现腐败和权力滥用的现象;而且,僵化的官僚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经济方面,中国古代长期以农业为主导,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经济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直到宋代,商品经济开始逐渐繁荣,城市的规模和功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然而,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又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结构。

在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使得社会流动相对困难。

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运用了“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将中国历史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中进行考察。

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跳出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他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看作是一个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权力更迭。

中国大历史_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_读书笔记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书籍信息书名:《中国大历史(黄仁宇作品系列)》作者:黄仁宇出版发行:三联书店关于“大历史”的一些思考“大历史”即Macro-history,是黄仁宇先生类比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将宏观和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到历史研究中,所原创的词汇。

他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

《中国大历史》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中国大历史》求一个远景,笔法虽然细致,场景却总是朝代更替,权力斗争的大场面。

黄仁宇先生提出“大历史”这种新颖的研究历史的方法,以独特的视角,带给我们一种与看编年体或纪传体史书不一样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广泛的归纳与高度的压缩综合,使得已经熟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出另外一种姿态。

“他(费正清教授)重分析,我主张综合,他坚持以二十年为研究的范围,我动辄牵涉一个世纪或一个朝代;他用演绎法,我用归纳法。

”①作者在序言中提出的观念以及不断的强调综合之必要,使我回忆起一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何谓宏观与微观,哪一个更重要?何谓微观,一秒钟?一分钟?何谓宏观,二十年?一个世纪?诚然,对于一个人,一秒钟算是微观,二十年算是宏观。

可是正如黄仁宇所言,对于历史而言,二十年不过是一瞬,如何能算做宏观?即使是作者口中的一个世纪、一个朝代,普通人一生无法企及的长度,对于上帝或者佛祖这样的存在,是否会觉得一个世纪也不足为提呢?这样说来,相对于佛学中的“一刹那”,一秒钟岂不是都显得漫长!在看历史的时候,以二三十年着眼去看,或是动辄几百年几个朝代,我们总能看到不同的东西。

发现不同的“道”。

我所说的“道”即是老子所言“道”。

“由于自然现象与人事变动都是根据相同的内在律动,所以两者是同一的。

”宇宙间的万物运行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黄仁宇先生所言“内在的律动”。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1通州三中金剑昆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中国大历史》初时也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读下来黄的理论架构每每出现并浓重阐述之隐失的阅读张力也一再地受到激醒便明晓原来如此这般。

阅读此本的经历与钱穆全然不同黄的技术分析与理论建构如手术刀般对历史剥离解析除却历史因袭的再现给予我的更是常从纵向叙事里逃脱的横向比较乃至一块块具体制度的勃兴衰亡史;钱穆的白话则指点江山除枝去蔓寥寥数笔点到为止。

从黄的著作中取了若干段落也希简要地概括出黄在叙事中国大历史时的一个脉络。

“井田制度”是“间架性设计”的代表。

间架性设计是来自标准化的要求这种方式影响此后30__年的中国政治。

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结构是可以认为地创造出的同时也导致上层设计的形式远比下层运作的实质更为重要的统治习惯。

(分封)……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

于是在公元前10__年中国社会即已在文化上表现出均匀一致。

它的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操作结下不解缘也表现出家族的团结。

(周朝)……中国政治体系的早熟在当日不失为一种成就可是中国人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从外表形式看来在基督之前有了这些设施国家的机构便形成流线型可是其下端粗率而无从成长发展以日后的标准看来尤其如此。

(兵马俑)它也表明中国22__年的历史确有垂直的茎干存在很多带有中国性格的特征在当日即已出现。

这种系统在上端必有设想而成的成分在内而介于合理化及非理性之间。

(秦朝)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迄20世纪始终直接向各个农户抽税的国家。

这税收的基础极为广泛而又非常脆弱为西方经验所无。

……政府既无从以累进税率抽税通常的情形便是税收短绌再则又要对贫弱无靠的人民周济也连带受牵累。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中国自秦汉以来的统一可谓政治上之初期早熟很多地方上的习惯在其他国家可能造成法制之基础者在中国则缺乏发育成长的机会。

(汉代)(石窟)它之五花八门也确曾使中国历代帝王在长时间内感到棘手。

关于《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5篇

关于《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5篇

关于《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5篇本书原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第一部通史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5篇,欢迎借鉴参考。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一该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

在先生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就是税收。

黄仁宇先生观察历史注重从技术角度切入,他认为收税能力决定了政府的财政实力,财政体制决定了政府调配资源的方式。

能不能以合理的制度将经济资源转化成税收,进而顺畅注入经济政治国防社会各项事业中,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中国古代税收体制之所以不能将传统社会推向现代,就在于间架性设计和数目字管理这两个制度软肋,这是黄仁宇先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两把密码钥匙。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二《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

作文素材之黄仁宇

作文素材之黄仁宇

"大历史"不会萎缩--追念黄仁宇今天,中国有思想的观光者,走进定陵地下宫殿的玄宫,感触最深的大约不会是这建筑的壮丽豪奢,而是一个躺在石床中间、面部虽然腐烂而头发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骷髅。

他如果还有知觉,一定不能瞑目,因为他心爱的女人,这惟一把他当成人的女人,并没有能长眠在他的身旁。

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

……黄仁宇身临其境般地如此述说着万历皇帝的最后结局,愤怒与哀怨在地下陵寝中回荡。

1990年我参观过定陵后,就经常向他提及这段描述出神入化,精彩之至。

谈多了,终于有一次,在赫逊河畔的一家餐厅中,他结束了一段闲谈,正经地话锋一转:"Linden,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我从来没去过定陵。

"说完,表情中有点抱歉,又有点得意。

河畔的火车疾驰而过,我们再转入别的话题。

以小见大再由大化小黄仁宇以充满魅力的笔调、独特的措辞和丰富的想象力掳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他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家中的一个异数。

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时,也对史学界中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有了很深的体会。

中国的皇帝绝对专制吗?看看万历皇帝作为"紫禁城的囚徒"的遭遇吧。

中国官僚体系的基本问题何在?为何文官个个满口仁义道德,却又内斗不已?看看张居正、申时行、海瑞的行径作为吧。

中华帝国历朝历代为何注重形式超过实际,又致力于仪节的维护?看看他提出的"间架性设计"的概念吧。

黄仁宇为自己所著《汴京残梦》所作之插图黄仁宇的细腻描述与宏大观点来自他的以小见大,再由大化小。

《十六世纪明代的税收与财政》花了7年的时间,以两年半翻看133册的《明实录》,终身受益。

又利用明代方志39种,掌握实质问题,并以《二十四史》内的《食货志》追踪中国经济史的线索。

如何说明中华帝制已不堪使用,看看他透过奕经的命运以小见大的功夫吧:"英军攻占宁波之后,道光皇帝曾令他的侄子威武将军奕经反攻,他的幕僚临时聘顾而来,大概都是文士,一般缺乏军事训练。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_1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_1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读中国大历史有感1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本从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坐视世界如恒沙——谈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念

坐视世界如恒沙——谈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念

坐视世界如恒沙—谈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念近得海外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的三本书:《放宽历史的视界》、《资本主义和二十一世纪》和《地北天南叙古今》。

三本书用一种生动活泼的体裁系统地讲历史,推事及理,有叙有议,虽然文字范式或许此间读者不一定很熟悉,但只要读下去就会尝出兴味来。

所得印象之最要者是书中屡次出现的“大历史”(m acr ohi st or y)的观念。

言其是最要者,是因为它涉及指导人们观察历史的一条通路。

这是个历史观问题。

“大历史”之“大”,自然非关细节,而在于规律。

黄先生自己解释就是“用长时间远距离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

我想略近于司马迁之“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自序里记述周密的父亲如何用周氏先人的“手泽数十大帙”来训示周密,说只有周氏家乘不可删,而国史之论异,每多“私意”,因而“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意思是史无信史。

这是指某些具体史实和它们的细节而言。

近哲冯友兰先生在30年代写《中国哲学史》时也曾说、晚年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又重说,写出的“历史书”与真正演过的历史永远不可能完全契合。

他说的也是指史实以及古来哲学家们的思想。

我想,这正是历史研究之所以没有止境的原因;否则,天下有一定本便可了事,何劳没完没了地炒冷饭。

殊不知历史并非由人摆布的物件,总时有新资料、新看法冒出来。

因此大学要设历史系,研究所也有各种历史研究所;许多史学家皓首穷经,无非此史。

若夫黄仁宇先生之所谓“大者”,却不全是周密和冯先生说的那些意思,当然要重史实,但着重点却放在历史何以如此、而不如彼,即论证“历史的长期合理性”(l ong-t er m r at i onal i t y ofhi st or y)。

就像“资本主义”这种怪物,从萌芽到形成,是在西欧的历史长过程中进行的,它是“动态”的,并不是谁先打好了腹稿然后写出来的文章,是先有其物,后得其名的。

资本主义肇始于中世纪后,而有“资本主义”之称谓则最早是在19世纪。

大历史不会萎缩——黄仁宇

大历史不会萎缩——黄仁宇

男子游泳主选课电子版教案第2次课学院第学期人数教师教材内容1.熟悉水性:水中走路、闭气吐气、团身一伸展一站立、蹬边滑行2.学习水中扶边蹬腿3.体能锻炼:扶边做陆上收、翻、蹬左右腿练习教学任务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熟悉水性的基本技术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水中扶边蹬腿的基本技术3.通过体能锻炼使学生初步掌握陆上扶边收、翻、蹬左右腿的基本技术教学重点熟悉水性教学难点克服恐水心理安全提示练习时保持间隔,以免碰撞。

练习时间5,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一、整队、点名二、师生问好三、简述课的内容和要求、徒手操1、颈部运动2、肩部运动3、扩胸运动4、体转运动5、腹背运动6、腿部运动二、陆上扶边做收、翻、蹬左右腿练习一、熟悉水性1、水中走路(1)、手扶池边行走(2)、双人相互拉手水中行走组织教法学生成二列横队站立XXXXXXXXXXXXXXXX▲一、全班成二列横队的体操队行站立在池边,由教师呼四八拍口令做徒手操XXXXXXXX▲ XXXXXXXX15' 二、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学生靠墙成一列横队,单手扶墙做收、翻、蹬单腿练习(左右腿交换练习),每组20次,做4 组。

10' 1、教师讲解示范。

(1)、学生一列纵队进行练习,做4次,距离12M。

(2)、双人向前走、向后走、向侧走男子游泳主选课电子版教案第3次课男子游泳主选课电子版教案第4次课课后小结与反思、复习滑行后蹬腿练习30 二•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1、蹬边滑行+蛙泳腿练习2、学生分成两组,听口令练习▲\J >TO x O「x O x O基本部分3、两人一组,相互拉动做腿的蹬夹练习、▲xxxxxxxxOOOOOOOO三、体能锻炼•呼吸练习20'三、教师讲解示范闭气吐气要领1、注意别用鼻子吸气,以免造成呛水。

要求:闭气时间30秒以上,吐气时在水中用嘴和鼻同时呼气。

2、双手扶池边呼吸练习.60次*2组3、双手不扶池边呼吸练习.60次*2组4、俩人一组手拉手呼吸练习.60次*2组结束部分一、集合整队二、课后小结三、淋浴5' 教师清点人数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场地器材百度文库男子游泳主选课电子版教案第6次课级 学院 第 学期 人数 教师1.复习滑行后蹬腿练习2•学习蛙泳手臂划水路线(原地)在走动中练习3•体能锻炼:做原地划水练习 1•通过复习滑行后蹬腿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熟悉水性的基本技术2•通过学习蛙泳手臂划水路线•使学生初步掌握划水的基本技术 3•通过体能锻炼使学生初步掌握手掌划水的基本技术15'二、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学生成二列 横队的体操队行站立在池边, 听口令练习 教师给每位同学纠正动作教学 重点 手掌划水感觉教学 难点划水路线安全 提示练习时保持间隔,以免碰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笔记2006年03月23日11:271、古代中国中国历史上看似一乱一治的循环演进和所谓的周期律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帝国时代:1,秦汉帝国,2隋唐宋帝国,3,明清帝国,中间的时期是处于上层和基层的变化的时期,加之气候,瘟疫,游牧民族入侵和民族同化等偶然事件导致帝国之间的乱局。

(从三国到南北朝;元;民国)。

其实三个帝国之间和三个乱局之间的基层和上层的结构也是不完全的同质,秦汉和先秦明显存在一个生产工具的更替(铁器和青铜器);政治组织也是不一样的(秦主水德);封建和郡县之争贯穿于整个秦汉帝国;税制;官员选拔制度等等都反应出基层和上层的演变。

从先古时期的氏族到农业时代的变化。

隋唐宋的财政政策非常积极,主营盐铁,铸钱,运输和商业也非常发达,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也保证了中国农业社会的阶层流动,市民社会雏形的形成,社会分工和雇工制度,社会基层的分化,而且唐宋的税收制度也比较先进,比如允许可以交钱免服劳役——刺激了商业和社会分工。

明清时期的后退,明朝为了解决宋的困境向抑制土地兼并,抑制商业,抑制社会分工,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比如明朝236年铸的钱在宋朝两年就可以铸成;明朝专求农业,放弃矿业和其他高回报产业导致在明朝中后期因缺铜不得不熔化西周的青铜文物铸钱——但是商人手中还是有铜的,他们想以铜换文物但是被拒绝。

明清时期的文官制度和礼仪体制对内在方面比较成功——明朝没有一个拥兵谋反的将领。

2、近代中国中国在抗战开始时还近于一个中世纪的国家,但是这样的国家却动员了300万到500万兵员和一个现代国家作战8年,靠空城计和苦肉计把日本拖得进退不能,最后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在外交上获得了一个一等国家的地位,也建立了现代的上层国家体制。

这些不能不说成是蒋介石的历史功绩。

毛泽东率领中国专攻基层国家体制,一举解决了中国的土地制度,以下层革命击败了蒋介石,然后实现了国家的初步工业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国家发展现代经济所必需的资本积累(30年6000亿),而且毛泽东使中国核武化,确保中国国家基本安全和国际地位——以一群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研究力量达到这个目的,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是中国历史首次以科学和技术来达到国家战略,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始的标志。

从近代中国历史上看,曾国藩等中兴之臣,百日维新诸君子,北洋军阀,孙蒋毛等党魁,尽管表面上有激烈的对抗和斗争,但是在一个长时间尺度的历史视角看下,他们的成功之处却是一体的。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流血满地,壮举和愚行比比皆是,局势也纵横反复,但是中国由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的大方向没有发生变化。

社会分工的扩大,统一政令,对国家数字化的管理,现代社会的法律替代农业社会的礼仪秩序。

在历史上领袖的作用往往被夸大,群众的作用往往也被过分夸大和过分缩小,卖国腐化和以及道德问题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史观中解释所有问题的通用答案。

其实,领袖举措的自由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小。

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苦于没有统一的国家财政支持,不得不向各省募钱。

蒋介石在抗战时除了兼任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外,还兼四川省主席;中央大学校长;农民银行理事长;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联合办事处主席。

蒋介石并非天生独裁狂官迷,他也知道这种兼任造成的效能低下;但是蒋建立的社会高层结构缺乏社会基层结构的支持,每当出现问题,没有可能靠制度自行解决,产生新制度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此只能靠自己挺身而出代替组织制度不足——就像蒋介石不能解决中央大学食堂伙食问题,只好在中央大学食堂吃一顿饭来安抚学生一样。

毛泽东摒弃一切高级国家形态扎根农村,解决中国土地问题,但是他不能彻底解决农村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问题,因此不得不搞合作社,重新使农民失去产权。

毛泽东打倒了官僚集团,但是他解决不了随之而来的新中国官僚化问题,甚至连自己在官僚中的地位也不能保证;毛泽东尽管怨恨官僚体制,要解放小鬼,打倒阎王,但是党委倒了,军代表和革委会又会成为新的阎王。

因此毛不得不在各种派别中摇摆,在正确和错误中踯躅。

言及历史,群众力量被认为是渺小的,但是中原大战却是下层士兵“迫使”冯阎白李军阀发动。

当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和武力统一,要求裁军到80万。

冯阎白李诸人对下属的负责和义气拒绝裁员,甚至扣留盐税和关税,造成了中原大战。

但是群众力量也不是决定性的,往往群众的盲从非常可怕,比如五四,文革等群众革命,往往很容易就突破了法制的界限。

——那些想发动群众但是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的人往往有法制观念,往往是非常理性的。

3、中国的公共意志中国人也有公共意志(general will),但是这种公共意志不是“扶清灭洋”也不是“民主共和”,更不是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

中国人的公共意志往往是有一个太平的环境和有享受很好生活的生活资料(从土地和家畜到现在的一个好专业好工作等等)。

当然中国的公共意志也在发生嬗变,但是最底层和最普遍的公共意志却一直是“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以及变体。

这时候我们要注意中国自洋务运动而来在每个时候处于舆论顶端的口号和领导集体的意志并非是当时的公共意志。

洋务运动时的自强求富并非是普通民众所需;民国初期的“共和”和普通民众也不太相干,三民主义、新生活运动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也大多如此。

倒是“实业救国”和“包产到户”更加符合民间的公共意志。

每个领导集团都会把集团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这种国家意志往往是和公共意志达成的一种妥协。

但是也有意志冲突的时候,比如抗战时,河南农民不满国军坚壁清野,手持草叉将国军成建制的包围缴械,拥护日军;又如民国初年空中楼阁般的宪法和宪政,建国后的饥馑时期社员也说过“毛主席大胖脸,社员挨饿他不管”。

从追求土地耕牛到追求“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再到“供房供车求学找工作”;中国的体制发生嬗变,当整个社会电气化后,按户计费方式取代了农业社会时的保甲制度;现在的商品房和小区物业也使村委会和居委会等基层党委体制发生变化,基层民主往往在社会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生,——目前中国言论最自由的领域竟然是娱乐和体育。

随着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这种公共意志也比如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时候我们不可轻视一些看起来很浅薄的东西。

比如追星捧角、比如肥皂剧、比如商业电影甚至网络平民名人,公共意志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会发生嬗变。

中国公共意志在长期的嬗变过程中,逐渐释放出并加强了商业精神,冒险精神,科学精神,也一定会确立民主自由精神。

在这个嬗变的过程中无数的生命来过,生活过,痛苦过,血流成河,尸骸累累。

但是,中国的公共意志越来越近于一个现代的公共意志。

我们还处于黑暗的隧道中,但是已经看到洞口的光亮。

4、中国的政局中国在一百年间有了好几部宪法,但是中国从来没有宪政。

宪法的重要性在于民众对它的信任,而民众的信任完全建立在宪法能否约束政府和议会,以及维护民众的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

中国民众从来就没有信任过宪法和法院,青天观念和息诉观念一直是中国国家和民间的主流观念。

现在的信访工作也是表明了这一点,当地的法院不能保持公正的判决,只有上级的青天才能主持公道,所以底层人民一层一层的上访;上层和下层官僚处于种种考虑千方百计的息访,这一矛盾有制度和观念的根源。

中国的法院极少能够给民众以信任的理由,因为它极少能够制约强权。

中国在一百年中也有了好几个议政机构,但是议员先后成为猪猡议员,野鸡议员,国大议员,和人大代表,脱离不了花瓶的地位。

毛泽东在再见司徒雷登时,也训诫了民主派人士第三条道路走不通。

中国的近代史更是强权的历史,中国往往在强权保证社会稳定条件下进步比较大。

也许中国目前的政治现状更符合洛克所言的“契约无需全民参加”,“默许即可被认为是投票赞成”。

默许也许是中国历届政府的合法性的依据,换取默许的手段有意识形态、暴力(白色恐怖,红色恐怖,阳谋等);但实际利益是更重要的东西——不一定是政府给予民众实际利益,也许是民众如果违背政府就会有失去更多实际利益的可能——比如党国对苏联解体的宣传。

严复评论百日维新说了八个字,“书生误国、庸医杀人”。

联系到“五四”,“一二·九”,“五二零”等等,究竟这些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是祭品还是先驱者?英国从砍掉查理脑袋到宪章运动成功经过了上百年,美国为了反垄断进行了40多年的司法改革和公动。

民主化是否有一个发生成熟的渐进过程,我们现在的想法要不要反省。

5、家国,党国在中国历史上,“宁与外人,不与家奴”是家国。

然后是党国,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而不论对错;汪伪政权的陈公博曾经说汪精卫的投敌是和蒋介石合谋的,因为无论英美和日德哪方打输,天下都有国民党的份。

6、邓小平改革领袖往往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是他们认定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邓小平做了很多事,最正确的就是放手民间,发展经济。

中国由停滞开始缓慢的但是不可逆转的变化。

7、中国的将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经历的历史,只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因为我们只看到这一部分历史的原因,所以难免会以偏概全,难免会有中西之争,难免会提出一个又一个主张,设计并建设一种又一种性质的社会,同时又难免会一次又一次的迷失和彷徨。

在这些迷失和彷徨中只有牢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仔细考察中国基层和上层的客观事实和演变细节,才能走出迷途,最终看到现代化的阳光。

18世纪,一位西方学者知道洋务运动购买西方军火后预言中国一定会西化,理由是:中国需要西方军火,为了使用和维护西方军火就必须发展民用工业和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就必须学习物理学和化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就必须接受西方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现代化目标也是既定的;因为中国人要解决温饱问题,就要发展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经济建立现代化的市场体制,建立现代化的市场体制就必须有现代的物权制度;建立了现代的物权制度后,由于资本的贪婪和人的趋利,就必须有妥协的机制,就必然产生逐渐完备的司法体系;发展现代经济造成的社会分工的结果也要求民主和权力制衡的,社会分工会使社会更加多元。

目标既定,但是风险和牺牲并没有走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