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养生哲学(七)

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张京华

与世同波

性情分离导致了倒置之世的出现,导致了至德之世和倒置这世的分离,同时也是导致了天人关系、人道关系的分离。所以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与人道相去远矣。”(《在宥》)又说:“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缮性》)“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天下》)性情本来是合而不分的,道也是唯一和绝对的,而性情的分离却导致了人情和人道的产生。人情与人道背。离天道而存在,现实社会也背离开道而存在。二者相差绝远,相互违背,交相离丧。人道极端发展,往而不返。天

道均平而统一,从此而不可得见,不复存在。

理论和理想上统一的道与实际上不和谐不统一的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从哲学上看,实际存在的社会历史与现实应该就是道的存在与运动的表现与形式,是道的内涵的一部分。因为有和无是统一的,现实物质世界的存在与运动和抽象思辨中的统一性、和谐性、有序性是统一的,形而上学的道与实际上的社会历史与现实也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形而上学的道与实际上的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也就是道的统一性和道的不统一

性的矛盾,或者说是宇宙万物统一和宇宙万物不统一的矛盾。

在这一点上老子和庄子也是相一致的。老子是一方面论述了“道”在最大概念上的统一,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一方面又指出了“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

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的天人矛盾。

道既然是绝对的,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相统一的,就不应该有现实中人道的分离。同样,既然有现实中人道的分离,就不应该有哲学上绝对统一的道。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庄子没有解决。庄子的“道”原来就有两个含义:有生于无和有无同一。庄子从有生于无中推导出了雕琢复朴、归根反真的历史观,当这个历史观被现实中的“倒置之世”否定以后,庄子退而求其次,又从有无同一中推导出了“与世同波”的现实观。

《天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

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

《在宥》: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

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

《寓言》: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

《寓言》:(又见《刻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庚桑楚》: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天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

《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三人同行,其中一人迷惑还没有妨碍,二人迷惑就到达不了目的地。但现在是天下的人都迷惑不明,我一个人虽然有所向往,又能怎么样!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行吟泽畔,颜色憔悴,是心理上的压力。庄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道术将为天下裂,是哲学上的压力。曲高和寡,对此老子也曾深有感慨,说:“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老子·二十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四十一章》)不过,庄子执着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探索,主张生死齐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矛盾既不可解,退而求其次,不得已而与世俗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一份感慨又比老子深切得多了。

张恒寿《庄子新探》等认为,“与世同波”的思想不合于早期庄子的处世态度,是庄子后学的想法。但“与世同波”在逻辑上是与庄子的道论一致不悖的,是可以从“有无同一”中引申出来的。从庄子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上看,恰恰是“与世同波”的概念为庄子的哲学体系做了一个完整的收尾。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