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科技类说明文阅读复习题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练习试题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练习试题科技说明文的阅读练习试题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
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人类只好再度南迁。
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监着新的生存难题。
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
因此,查尔斯认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
在南迁之后,因环境的不同,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
一种认为,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 另一种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
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
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时,毛皮不利流汗散热,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
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有以下三种观点,对他们的相关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②“另外两种较普遍”的看法③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B.②③说法基本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2、对第二自然段的“他的理论”中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起源的理论B.人类褪毛的理论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的理论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3、查尔斯·古达特认为: 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
不能作他这看法的依据的一项是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出现不同肤色,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2010高考语文真题 附答案打印版
绝密★启用前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试题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绚(xuàn)丽丰腴(yú) 倩(qiàn)影乳臭(chîu)未干B.赦(shâ)免嗜(shì)好逡(qūn)巡弱不禁(jīn)风C.游说(shuì) 愤懑(mân) 逶迤(yí) 不见经传(chuán)D.泅(qiú)渡坍圮(pǐ) 恐吓(xià) 否(pǐ)极泰来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风靡吻颈之交自诩一筹莫展B.寒碜礼尚往来偿试杀一儆百C.端倪改弦更章虐杀原形毕露D.肆意淋漓尽致编撰理屈词穷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B.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物。
C.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
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优秀的说明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①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
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②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
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
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
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③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
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④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
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
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⑤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一18%。
(完整word版)说明文经典考题推荐及答案
说明文经典考题推荐一、(2007·济南)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你的唾液贵如金①在法国,拒绝张开你的嘴巴接受检测就将被处以1.5万欧元的罚款,外加一年的牢狱生涯。
嘴巴里到底藏着什么东西如此值钱呢?是唾液。
②唾液可以传递人类最珍贵的信息,从唾液中几乎可以安全地识别一个人的基因序列。
唾液为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健康检查提供了最为有效的信息。
从孕妇唾液中可以发现警示早产迹象的激素异常,这甚至在出现早产迹象前的几周就可以做到。
唾液还可以告诉年轻夫妇他们的宝宝为何大哭不止。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焦虑的一些症状表现为口干舌燥、手掌出汗和心率加快等。
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最近证实,唾液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反映出婴幼儿(也包括父母)的焦虑程度。
儿科专家劳拉·维拉里尔指出:“通过检测唾液中与焦虑症状密切相关的α—淀粉酶的含量就可获知焦虑的程度。
α—淀粉酶的含量越高,幼儿就会表现得越焦虑。
”③唾液是消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它是食物消化的催化剂。
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少量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类食物在口中咀嚼次数越多,我们就会觉得越香甜就是这个原因。
④唾液能够帮助身体抵抗各种细菌的侵犯。
唾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对保持口腔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但经常吸烟饮酒的人唾液中蛋白质的含量会降低。
当烟雾与唾液接触后,唾液便会发生某种变化,降低唾液抵抗香烟中毒素的作用。
几年前,以色列工学院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把一些癌细胞与唾液和烟雾的混合物放在一起,结果发现,污染后的唾液竟成了癌细胞滋长的温床。
该研究负责人拉菲·纳格勒指出,这项研究说明“香烟烟雾能让唾液丧失保护作用,还成为致癌的催化剂,唾液在受到污染后就会破坏口腔细胞”。
⑤随着研究的深入,唾液对人类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治疗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糖尿病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也许完全可以依靠唾液分析来进行。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检测设备,其体积仅相当于一部手机。
高考各地语文卷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上海]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7-9题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组成(de).一个细胞中(de)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de)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de)、无生命(de)、懒惰(de)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所有(de)病毒都由两部份组成:核酸构成(de)核和包住核(de)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de)包膜.蛋白质外表或类脂包膜(如果有(de)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de)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de)“接收器”(de)位置.即使在理想(de)条件下,病毒与合适(de)细胞(de)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de)病毒只对特定(de)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de)例外,它们能感染(de)范畴级广.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de)病毒能将它们(de)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de)核酸中心.核酸存在于每个活(de)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de)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de)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de)形式和功能(de)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de)DNA产生不同(de)蛋白质,不同(de)蛋白质构成不同(de)生物体.RNA是干什么(de)呢 RNA在细胞中(de)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de)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de)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de)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de)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de)蛋白质.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de)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de)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de)组合与细胞(de)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de)相似性不是偶然(de),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de)宿主长期(de)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有一种曾经很流行(de)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de).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de)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de)细胞中逃出来(de)基因物质.随着时间(de)变迁,这些“逃出来(de)基因”提高了独立(de)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病毒.对它们(de)宿主细胞越适应(de)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de)形式.大部分(de)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de)病毒引起(de)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de).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de)特殊能力.把准确(de)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de)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de)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de)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de)DNA.(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7.下列关于“病毒”(de)表述,正确(de)一项是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de)、无生命(de)、懒惰(de)颗粒.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de)改变作出反应(de)生命活动.B、所有(de)病毒都由核酸构成(de)核和包住核(de)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病毒进入细胞.C、病毒只对特定(de)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de)条件下,病毒与合适(de)细胞(de)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de)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些进化得不完美(de)病毒引起(de)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de).答案D解析A、信息取自第一段“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de)、无生命(de)、懒惰(de)颗粒.”这里有前提“当它呆在细胞外时”B、信息取自第二段开头“所有(de)病毒都由两部份组成:核酸构成(de)核和包住核(de)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de)包膜.”题目中“所有(de)病毒都由核酸构成(de)核和包住核(de)一层蛋白质组成”错了.依据原文“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de)包膜”判断.C、注意第二段结尾部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de)病毒只对特定(de)细胞起作用.”依据句中(de)“通常(de)”判断题目中“病毒只对特定(de)细胞起作用”错了.8、下列对文章内容(de)理解,不恰当(de)一项是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de)方法就是,将它们(de)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B、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de)DNA产生不同(de)蛋白质,不同(de)蛋白质构成不同(de)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de)形式和功能(de).C、RNA在细胞中(de)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de)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 不是住处(de)传递者,是基因物质.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de)组合与细胞(de)类似,这种惊人(de)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de)宿主长期(de)适应.答案A解析信息取自第三段“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de)病毒能将它们(de)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句中分析(de)是“有脂肪包膜(de)病毒”“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de)方法,不是指所有病毒.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de)一项是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de)”这一说法是错误(de),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de)细胞中逃出来(de)基因物质.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de)细胞中逃出来(de)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de)能力,能自我复制.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de)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de)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D、把准确(de)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de)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de)细胞(de)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de)DNA.答案D解析A、依据倒数第三段“有一种曾经很流行(de)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de).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de)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de)细胞中逃出来(de)基因物质”判断,作者并没有说“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de)”这一说法是错误(de),而是说有另一种“更可信(de)可能性”.B、题目中“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de)能力”(de)“一旦就”说法错了,作者说还要“随着时间(de)变迁”.C、“它们对所有(de)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属无中生有.[广西]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5 7题.(9分,每题3分)大多数环境学论着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de)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de)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着(de)人类尺度:一万年后(de)地球一书中(de)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de)紧张感.作者(de)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de)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de)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de)变化类似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de)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de)描述,大自然“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de),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de)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de)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de)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de)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de)讨论也将随之结束.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de)趋势,以及由此造成(de)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de)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de)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de)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de)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de)“一丝波纹而已”.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de)尺度,观察一个漫长(de)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de)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de)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de)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de)只是也告诉我们,类似月我们现在所处(de)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de)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de)时间尺度相比,人类(de)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de)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de)现象团团转”人类尺度:一万年后(de)地球这本书(de)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de)挑战(de)勇气,正像作者所说(de)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de)石器时代(de)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de)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de)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de)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区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de)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一保护有限(de)资源.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de)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 B )A.以二氧化碳为主(de)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de)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着(de)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学优高考网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de)现象,从地球(de)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de)“正常运作”.学优高考网C.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de)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de)生存造成了威胁.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de)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de)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 A )A.克罗宁博格对地球(de)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de)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de)角度进行了论证.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de)尺度,从一个漫长(de)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de)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de)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de)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de)变化提供了新(de)角度.D.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de)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de)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de)一项是( B )A.在大自然(de)“春天”降临之前(de)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de)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de)生活方式.B.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de)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de)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de)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de)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de)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de)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de). D.石器时代(de)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de)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de)表现.湖北读下面(de)文章,完成6-8题.(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de).那些被称土气(de)乡下人是中国社会(de)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de)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de)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de)人才明白泥土(de)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de)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de)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de).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de)关系上说(de),从人和人在空间(de)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de),而是以住在一处(de)集团为单位(de).中国乡土社区(de)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de)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de)关系而说(de).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de),但是人口(de)流动率小,社区间(de)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de)生活是富于地方性(de).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de)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de)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de)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de)社会.常态(de)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de)人都是这样(de)话,在人和人(de)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de),在孩子眼里周围(de)人也是从小就看惯(de).这是一个“熟悉”(de)社会,没有陌生人(de)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de)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de),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de)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de)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de)话说,前者是“有机(de)团结”,后者是“机械(de)团结”.用我们自己(de)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de)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de)是生而与俱(de)人物,正像我们(de)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de)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de)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de)接触中所发生(de)亲密(de)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de)小磨擦里陶炼出来(de)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de)“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de)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de)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de)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de)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de)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de)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de)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de)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de)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de)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de).“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de)信用并不是对契约(de)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de)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de)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de)认识是个别(de),并不是抽象(de)普遍原则.在熟悉(de)环境里生长(de)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de)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de)间(de)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de)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de)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de)话来解释“孝”(de)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de)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de)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de)学生.在我们社会(de)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de)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de)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de)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de)习俗来应付(de).于是,“土气”成了骂人(de)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de)去处了.6.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de)”(de)理解,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 A )A.乡民是中国社会(de)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de)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de)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de)微型村落(de)存在.C.乡土社会里(de)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de)“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de)环境还是所接触(de)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de),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 C )A.生活在乡土社会(de)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de)自由.B.依附于土地(de)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de)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民之间(de)交往是基于彼此(de)熟悉和信任来进行(de),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de)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de)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de)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de)一纸契约.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de)一项是( B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de)社会、法理社会,两者(de)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de)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de)与手段间(de)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de)认识是个别(de).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de)过程中,原有(de)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新课标Ⅰ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de)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de)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de)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de)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de)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de)怀疑,年代确不可移(de),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de)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de)时代问题.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de)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着作年代(de)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de)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de)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de)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de)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de)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de)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de)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de)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de)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de)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de)学说,细味孔子(de)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de)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de)铁证,而且是对老子(de)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de).(摘编自李学勤<<老子>(de)年代)1. 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de)原因(de)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de)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de)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de)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de)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de)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de)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de)时代问题有了解决(de)可能.答:B.“老子和道家(de)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中(de)“老子和道家”应为“先秦诸子学术思想”.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de)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着作(de)推定没什么用处.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de)语句,但许多名词(de)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de)是证明老子一书(de)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de)铁证,并且是对老子(de)批评.答:D.正确(de)理解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试题及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摩擦力供认不悔对称.(chèn)穷源溯.(shuò)流B.一拉罐转弯抹角隽.(jùn)永令人发.(fà)指C.纪传体多难兴邦叨.(tāo)扰一气呵.(hē)成D.化妆品整齐划一倾轧.(zhà) 囤.(tún)积居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日记者发现,公园晨练的老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记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2010年高三语文联考题分类精编自然科学类2更新至3月
八、(河北省唐山一中09-10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①美国总统奥巴马抵达哥本哈根时将面对所有与会方的疑问:美国是否将进一步提高减排目标,美国目标是否写入国际协议,美国将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多少资金。
归结为一点,美国是否愿意在未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显著作用,奥巴马“绿色新政”的诚意到底有多大。
②美国正处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十字路口”,若干问题在谈判桌上迟迟没有给出答案,也正反映了美国选择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上的踌躇。
2001年,布什总统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是由于国会的否决,更是由于美国利益集团的反对。
美国强大的石油财团不希望背负减排的责任,不希望看到可再生能源抢夺现有市场。
③如今,美国新能源行业面临窘境,奥巴马的“绿色新政”充满挑战。
奥巴马将面临一个选择,即是否将本国经济引入一个不占优势的国际竞赛场。
④以太阳能行业为例,美国太阳能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德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中国、印度。
新能源企业还需要与传统能源企业进行激烈的博弈,美国政府如果不在新能源发展上迈出积极步伐,很难提出“有雄心”的减排目标。
⑤相比之下,欧盟承诺减排的额度远高于美国。
为了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欧盟在本轮谈判中承诺未来三年拿出72亿欧元援助发展中国家用于减排。
欧盟展现尚不为发展中国家认可的“积极”姿态,除了想要争取“道德模范”声望外,更是看到了应对气候变化背后的巨大商机。
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一直在环保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掌握了全球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并拥有一批跨国新能源企业。
从欧盟的利益考虑,全球高标准的排放额度将意味着一个庞大市场。
欧盟之所以极力要求一些“先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就是希望欧盟能够有“用武之地”。
⑦而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随着减排额度的提高,减排成本不断上升,因此不愿承担更多减排义务,同时又鼓吹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
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中,重视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个显著特点。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并且认识到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这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今天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下列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孟子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C. 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今天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D.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意味着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孟子认为,不按照农时耕种,粮食就会不足;不使用细密的渔网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完。
B. 孟子认为,按照一定的季节砍伐山林,木材就会用不完。
C. 孟子强调,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D. 孟子的观点对今天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B. 孟子的观点认为,人类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C. 孟子的观点认为,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D. 孟子的观点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高考语文科技类说明文阅读复习题
高考语文科技类说明文阅读复习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科技类说明文阅读一在英国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刊登的一篇美国科学家的论文说,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 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
四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也较小,而且没有精神。
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就没有发生类似现象。
另据英国科学家的研究,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
这些结论引起了科学家的担心,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不安。
苏格兰科学家普斯陶伊的转基因土豆研究,情况却有所不同。
去年秋季,普斯陶伊称,自己一项未经发表的实验结果证明,年幼老鼠食用转基因土豆10天后,其肾脏、脾和消化道都出现损伤,而且免疫系统也遭到破坏,他将这一切归咎于对土豆的基因操作本身。
他的结论据说得到了14个国家20名科学家的支持。
但英国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英国皇家学会宣布,该学会组织的6人专家组经过详细评估发现,他的研究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操作和数据上,都充满漏洞,他的结论无法成立。
然而,这场在英国引起并跨出国界的轩然大波却至今未平。
转基因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这一点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识。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据统计,美国的大学、科研机关和企业等已经开发出上百个转基因作物品种,其中仅有43个品种的安全性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确认。
面临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正在进行大面积种植与大量出口以及由此引发争议的现状,美国国家科学院已经郑重承诺,将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全面调查。
看来,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也是应当注意吸取任何一种现代工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教训的。
1.引起“科学家的担心”和“世界范围的不安”的原因是()A.“BT 玉米”抗虫害能力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某些转基因大豆可能会致癌。
B.某些转基因作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还有一些会削弱作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科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
科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题。
动物细胞生长繁殖的规律是左右对称发展。
细胞系统左右两侧细胞的生长繁殖总是互相竞争,右侧增长引起跟左侧不对称不平衡,促使左侧细胞生长繁殖;其生长繁殖的惯性使其超过右侧,又促使右侧细胞生长繁殖以趋于平衡,就是在这样的“ 对称——不对称——对称” 中,两侧竞相生长繁殖,直至成形。
动物进化是由机体的不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而两侧对称发展正是从低级动物通向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动物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在为多数人所知的最早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是在距今 5.4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
大量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的发现,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演化,古生物学家称之为“ 寒武纪大爆发” 。
1909年,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页岩中,发现了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证明现生动物界的所有门类在寒武纪时已经出现。
然而, 2004年11月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瓮安县北斗山区的岩石层中,发现了5.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的化石。
这一新发现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为我们翻开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史册的重要一页,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提前约4000万年而到了寒武纪之前。
北斗山区发现的化石中的这种多细胞动物非常小,它的体长只有 0.2毫米,还不及两根头发丝的宽度,肉眼无法看清,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
尽管这一古老动物躯体很小,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消化道前端有向腹部开口的口部和紧接其后为多层构造的咽壁所包绕的咽道等。
它的形状像是压扁了的龟壳,机体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组成。
它的组织构造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
这一化石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真体腔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代表,而真体腔动物的起源至今仍是科学之谜。
由于这种两侧对称动物很小,它所生存的时期又非常特殊,相当于地球演化过程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的瞬间,于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就将这一化石命名为“ 小春虫” ,并冠以化石产地名,称为“ 贵州小春虫” 。
高考语文选择题一题三变:说明文阅读
2010高考语文选择题一题三变:说明文阅读一、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指称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职责却不绝于耳。
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
废气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燃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
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
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防如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他们包楼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着下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
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方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
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
然而,制作纸袋需要消耗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
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饲料带的4倍。
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还能更高。
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
同时,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
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
看来,不管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
统计材料说明,饲料带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两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
2010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0高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地球是平的B. 太阳从东方升起C. 月亮比地球大D. 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答案:B2. 根据题目所给的选项,正确答案是:A. 1+1=2B. 1+1=3C. 1+1=4D. 1+1=0答案:A二、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句子中所缺失的单词:“_”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答案:指南针2.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填写适当的单词:“_”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答案:木星三、简答题1. 请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其自身的轴线旋转,周期约为24小时,导致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周期约为365.25天,导致季节变化。
2. 请解释牛顿第一定律。
答案: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会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四、计算题1. 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5千克,求其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答案:假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9.8 m/s²,则物体的重力为\( G = m \times g = 5 \times 9.8 = 49 \) 牛顿。
2. 计算圆的面积,半径为3厘米。
答案:圆的面积公式为 \( A = \pi r^2 \),代入半径 \( r = 3 \) 厘米,得 \( A = \pi \times 3^2 = 28.26 \) 平方厘米(取π为3.14)。
五、论述题1. 论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科技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它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全球化交流,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伦理挑战。
2. 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措施。
答案:环境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六、作文题1. 题目:我的梦想提示: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归纳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而读书则是人类的亲密朋友。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培养文化修养;若果经常地去研究,去读,去思考,便能从中央到地方找到新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1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林泉一些科学家预测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届时将给地球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其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们不禁会问,这次太阳风暴是否真的会到来?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
它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空间天气和人类关系密切,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人类社会以灾难性打击。
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人造卫星。
2000年7月14日,日本的“宇宙学和天体物理高新卫星”(A SCA)在太阳风暴中失去能源,姿态失控,几个月后便坠入了大气层。
在几个小时内,太阳风暴就能使人造卫星的寿命缩短大约两年。
因为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时它还会在电路中引发错误的指令,或者造成放电等卫星故障。
此外,太阳风暴能量的注入会使得地球大气层膨胀,增加了低轨卫星的大气阻尼,让它们提早坠落。
接下来毁坏的是供电系统。
1989年3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有600万人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度过了9个小时,因为太阳风暴毁坏了电网中的变压器。
原来,随太阳风暴爆发时侵入的等离子体,会造成地球磁场的快速变化,变化的磁场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
但是电网的设计无法应付这些直流电,于是最大的危险就会出现在电网中造价高昂且难于更换的变压器上。
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会产生强磁场,它会使得不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其结果就是变压器的铜线升温熔化。
太阳风暴还会影响GPS的无线电信号。
它不仅会干扰传播信号的电离层,还会产生额外的噪音信号。
高考语文科技类说明文阅读复习题
科技类说明文阅读一在英国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刊登的一篇美国科学家的论文说,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 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
四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也较小,而且没有精神。
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就没有发生类似现象。
另据英国科学家的研究,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
这些结论引起了科学家的担心,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不安。
苏格兰科学家普斯陶伊的转基因土豆研究,情况却有所不同。
去年秋季,普斯陶伊称,自己一项未经发表的实验结果证明,年幼老鼠食用转基因土豆10天后,其肾脏、脾和消化道都出现损伤,而且免疫系统也遭到破坏,他将这一切归咎于对土豆的基因操作本身。
他的结论据说得到了14个国家20名科学家的支持。
但英国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英国皇家学会宣布,该学会组织的6人专家组经过详细评估发现,他的研究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操作和数据上,都充满漏洞,他的结论无法成立。
然而,这场在英国引起并跨出国界的轩然大波却至今未平。
转基因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这一点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识。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据统计,美国的大学、科研机关和企业等已经开发出上百个转基因作物品种,其中仅有43个品种的安全性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确认。
面临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正在进行大面积种植与大量出口以及由此引发争议的现状,美国国家科学院已经郑重承诺,将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全面调查。
看来,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也是应当注意吸取任何一种现代工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教训的。
1.引起“科学家的担心”和“世界范围的不安”的原因是()A.“BT 玉米”抗虫害能力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某些转基因大豆可能会致癌。
B.某些转基因作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还有一些会削弱作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C.转基因作物会毒杀昆虫或影响昆虫的发育,并会降低人体自身的防癌功能。
科技说明文-高三语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详析)
科技说明文 - 高三语文阅读训练( 含答案详析 )科技说明文 -高三语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详析 )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资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有不尽善尽美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多数构成的。
因为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轨道运转的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下降的,所以航天飞机不单需要大型的设备,还需要有约4000—5000 个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当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以前,一定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花费约占发射花费的 42%,并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个月最多只好发射两次。
因而可知,要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花费,就一定研制性能更为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一般的航空飞机那边获得了启迪:在大气层中飞翔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足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能够大大减少飞机重量。
能不可以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联合在一同呢?于是一种新的假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翔,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翔。
空天飞机是一种能够在一般机场水平起降、能够重复太空与地面之间来回的飞翔器。
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联合在一同的新式飞翔器。
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腾飞,以高明音速在大气层内飞翔,在 30—1300 千米高空飞翔速度可达 12—25 倍音速,并直接加快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
它能够完好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花费。
据估计,其花费可能降到当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此刻,美、英、德、法、日等国投入了大批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
英国航空及航天企业与有名的罗依斯——罗尔斯企业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
当前已进入包含风洞试验和发动机判定在内的观点论证阶段。
按假想,“霍托尔”腾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快至 5 倍音速,升至 2.6 万米高空时,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翔。
2010年高三语文联考题分类精编自然科学类10更新至3月
二、(山西灵丘一中2010届高三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国是小米和大米的起源地。
小米是指粟、黍,主要在黄河流域起源和发展,后来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
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而小麦又是从西亚那边传过来的,不是我国原生的。
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所以我国是两种农业的起源地——北方是以小米为主的农业起源地,南方长江流域是以大米为主的农业起源地。
过去,研究农业起源,农学家主要是根据栽培种与野生祖本的关系,也就是根据植物的基因库,认为基因种类多样化的地方,就应该是农业起源的中心。
所以一般都认为印度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
日本学者也提出过山地起源说,认为东南亚北部的山地,包括中国的云南,泰国、缅甸、越南北部,还有印度的东北部,这个区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我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就已经形成了。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一个漫长的冬季,冬季的食物资源比较缺乏,先人就得想办法来增加食物的资源,这就是农业产生的一个社会动力。
而这两个地方又恰恰有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
粟的野生祖本,就是狗尾草,这里到处都是黍的野生祖本在华北地区也能找到,有野生黍。
所以人们可以栽养它。
在长江流域,有野生稻,现在江西、湖南都还有,这些地方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
为什么许多农学家考虑野生稻从印度起源、从山地起源,还有一些农学家考虑从华南和东南亚起源?因为这些地方野生稻非常多,而长江流域野生稻很少,是野生稻生长的边缘地带。
然而,他们就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些野生稻多的地方,其它的食物也多,人们就用不着种稻了。
稻谷作为食物的优势在哪里?它的优势是易于贮藏,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
而且稻谷又是一种一年生的植物,种了以后等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收获,到第二年开春又可以下种。
要是别的植物,比如说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你把这些种子保存后播种,多少年以后才能结果,周期太长。
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测试—科技类说明文阅读一在英国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刊登的一篇美国科学家的论文说,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 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
四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也较小,而且没有精神。
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就没有发生类似现象。
另据英国科学家的研究,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
这些结论引起了科学家的担心,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不安。
苏格兰科学家普斯陶伊的转基因土豆研究,情况却有所不同。
去年秋季,普斯陶伊称,自己一项未经发表的实验结果证明,年幼老鼠食用转基因土豆10天后,其肾脏、脾和消化道都出现损伤,而且免疫系统也遭到破坏,他将这一切归咎于对土豆的基因操作本身。
他的结论据说得到了14个国家20名科学家的支持。
但英国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英国皇家学会宣布,该学会组织的6人专家组经过详细评估发现,他的研究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操作和数据上,都充满漏洞,他的结论无法成立。
然而,这场在英国引起并跨出国界的轩然大波却至今未平。
转基因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这一点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识。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据统计,美国的大学、科研机关和企业等已经开发出上百个转基因作物品种,其中仅有43个品种的安全性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确认。
面临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正在进行大面积种植与大量出口以及由此引发争议的现状,美国国家科学院已经郑重承诺,将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全面调查。
看来,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也是应当注意吸取任何一种现代工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教训的。
1.引起“科学家的担心”和“世界范围的不安”的原因是()A.“BT 玉米”抗虫害能力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某些转基因大豆可能会致癌。
B.某些转基因作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还有一些会削弱作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C.转基因作物会毒杀昆虫或影响昆虫的发育,并会降低人体自身的防癌功能。
D.由于毒素存在,某些转基因作物会污染环境,因此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2.不符合第二自然段文意的一项是A.普斯陶伊认定,转基因作物会损伤动物内脏并在破坏免疫系统,他声称是通过实验证明这一点的。
B.英国皇家学会认为普斯陶伊的结论不能成立,根据主要是普斯陶伊实验的科学性太差。
C.普斯陶伊所引发的风波,表明了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这项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的某种担心与不信任。
D.“有所不同”是针对第一自然段而言,意思是说普斯陶伊的结论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担心与不安。
3.文中所说的“教训”指的是()A.现代工业技术没有注意到它的安全性及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B.发展生物科学没有注意到它对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C.发展现代工业技术没有注意到它可能造成的危害而做到趋利避害。
D.在科学发展中,没有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没有做更大范围的细致研究。
4.同本文作者的观点倾向不一致的一项是()A.转基因作物作为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成果所引起的担心和不安,绝不会妨碍这项技术的发展。
B.面对运用转基因技术所引起的世界范围的担心与不安,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是正确的做法。
C.转基因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但在推行的时候,要特别考虑到它的安全性问题。
D.实验证明,某些转基因作物自身有长亦有短,但完全否定这项技术成果,尚缺乏科学依据。
二为了说明发生在原始地球上的化学反应能够产生像氨基酸这样复杂的有机分子,美国科学家米勒在1952年设计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
他在密封的烧瓶内放入氧、甲烷、氢气和水,并加热烧瓶底部迫使水蒸气循环,以模拟原始地球的海洋和大气,同时他又对烧瓶内的气体连续放电以模拟电闪雷击,经过一个星期后,米勒检测了烧瓶内的“海洋”溶液,发现甲烷中的碳约有15%转化为18种有机物,其中2%的碳转化为氨基酸。
这个实验曾经使人们相信原始海洋和大气能够通过自身的化学过程产生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幅由早期实验所描画的图画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起初人们发现米勒的实验对原始大气的假设是错误的,原始大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和氮气组成,只含有少量的甲烷和氢气。
后来人们又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米勒烧瓶里的氨基酸是不能用来合成蛋白质的。
原来氨基酸分子的几何形状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有着决定成败的重要作用。
蛋白质分子是以氨基酸分子为单体,按照不同的比率和不同的排列方式而合成的高聚合物。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单体共有20种之多,它们被称为标准氨基酸。
它们的分子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就是所谓氨基酸分子的两种构型或手性,分别叫做L—氨基酸和D—氨基酸,我们也常常称它们为左手性氨基酸和右手性氨基酸。
在化学反应中形成两种手性分子的几率是相同的,因此在化学反应的生成物里左手性分子和右手性分子数量相等,这种不同手性分子数量相等的混合物称为消旋混合物。
米勒实验生成的氨基酸就是消旋混合物,它们是无法合成蛋白质的。
1.根据文意,下面对米勒实验目的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证明原始地球上能产生复杂的有机分子B.证明氨基酸存在于地球上的海洋和大气中C.找到原始地球上合成蛋白质的物质D.探寻地球上生命的最初来源2.根据文意,对“这幅由早期实验所描画的图画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时间越来越久,人们的记忆就不大清晰了B.人们研究的领域拓宽了,米勒的实验就已过时了C.米勒实验的假设是错的,人们也就不再相信他的理论了D.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米勒实验的结论是错的了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一度相信是地球自身产生的氨基酸合成了蛋白质B.米勒的实验不应该在烧瓶中放进甲烷和氧气C.弄清了氨基酸的来源,就找到了蛋白质的来源D.只有不同手性的分子结合到一起,才能产生蛋白质4.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米勒的实验没有考虑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的比率和不同排列方式B.L—氨基酸和D—氨基酸能分别聚合成蛋白质C.米勒的实验对人们认识氨基酸的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D.米勒烧瓶里所生成的氨基酸分子数量相等的L—氨基酸和D—氨基酸混合而成的消旋混合物三英国天文学家日前根据他们对彗星轨道变化的研究做出一个大胆的推论:在我们的太阳系的遥远边缘,有一颗至今尚未被发现的巨大行星,远在目前的九大行星以外。
英国天文学家约翰〃墨里声明,他在研究13颗来自奥特星云的彗星时发现,这些彗星飞入太阳系后,轨道都发生了带有类似特点的偏转,他经过计算分析,原因可能是在太阳系中还有一颗不为人知的巨大天体。
这颗不知名天体的体积比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还要大7倍,它造成的强引力场使彗星轨道出现偏转。
墨里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时表示,他对13颗彗星的轨道进行了精确的计算,计算误差约为1/1700。
据测算,这一未名天体位置在海豚星座附近,比目前所知的最远的太阳系行星——冥王星还要远1000倍。
英国天文学界认为,如果墨里的推论得到最后的证实,将为人们研究彗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根据墨里的研究,这颗行星的公转方向与九大行星正好相反。
因此判断它不是和其他行星一起形成的,也许是另一个星系的逃兵,在遥远的过去,偶然经过太阳系时被太阳的引力所俘获。
目前,尚未有任何观测发现有关这一“神秘天体”存在的直接证据。
不过由于它距离太阳遥远,公转一周需时600万年之久。
墨里认为:“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到现在仍未发现它。
”其实天文学界对所谓的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的争论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
当时天文学界在根据太阳系天体在近日轨道上的异常变化,成功地推测出冥王星的存在后,进一步推论新的轨道变化说明太阳系中存在第十大行星,并对其假想轨道进行了计算,甚至为它取了名字。
然而此时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做出科学预测:太阳的强引力场才是这一次轨道变化的真正原因。
此后的一系列科学发现也证明太阳这一强引力场的作用,十大行星一说才逐渐销声匿迹。
墨里的研究将在近期的一次国际天文学会上进行讨论,国际天文学界有关专家认为,他的推论将再次引发天文学家对“第十大行星”的探讨。
1.根据文意,对“第十大行星”的有关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体积巨大,是已知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8倍B.它距离太阳遥远,比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还要远1000倍C.它和已知九大行星同向公转,一周需600万年之久D.它的存在,使彗星飞入太阳系后,轨道发生偏转2.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太阳系中还存在着第十大行星是英国天文学家根据他们对彗星轨道变化的研究所做出的一个惊人结论。
B.英国天文学家墨里经过计算得出了有关“第十大行星”体积、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等数据。
C.“第十大行星”之所以未能观测到,是因为尚未有任何观测发现的直接证据。
D.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十大行星”之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如果“第十大行星”证实的确存在,对其意义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有力的证明英国天文学家卓越的科研能力B.生动地告诉人们:广袤无垠的宇宙永远有无穷的奥妙C.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存在着违背科学的东西D.为人们研究彗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4.如果要给这篇文章加上一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A.太阳系存在十大行星?B.英国天文学家发现第十大行星C.“第十大行星”再度确证D.“第十大行星”千呼万唤始出来四(1)生命不同于无机物质,它既遵从物理化学的基本规律,又有着自身独特之处。
任何生命都毫不例外地有着十分微妙的结构体系,有人就把细胞和各种细胞器,比拟为“最精密的分子工程”。
这个工程,有固定的参考指标——遗传体系,并可以逐级放大。
它的结构则与行使的功能无比协调,在部分和整体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不同组织之间,都保持着有条不紊的相互关系,由小秩序组成大秩序,并能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确切反应,进行合成和分解代谢。
而在上下两代间,则通过互补复制,维持了物种的持久性和可变性。
现在知道,正因为这一系列非凡复杂的分子组合特点,才表现出了无比微妙的生命属性(2)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还找到了研究生命的要领。
一位科学家写道:“阐明把历代所获得的性状贮存起来,并无误地传给子孙的遗传机理,乃是打开生命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
”这把“金钥匙”在科学家的悉心探究之下,目前已经能够说出个头绪了。
(3)现在知道,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以密码方式,记录在遗传物质之中,这种密码通过准确的复制,可以完美无缺地传递到下一代。
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转录和翻译,将表达为固有的生物性状。
这就是青蛙之所以成为青蛙,蝴蝶之的以成为蝴蝶的基本依据。
目前科学家不但查明了各个密码单词的含义,还编制出了奇妙的“密码词典”。
于是在这里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终于密切无间地汇合起来了。
1.下列对第(1)段文字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生命是精密的分子工程B.生命是复杂微妙的系统C.生命有持久性和可变性D.生命工程有固定的参考指标2.下列内容不属于...文中“这一系列”所指的一项是()A.遵从物理化学的基本规律B.可以逐级“放大”C.上下两代互补复制D.进行合成和分解代谢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细胞和各种细胞器在部分和整体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不同组织之间可互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