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术语解释 《古诗十九首》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明清文学的名词解释先秦文学※上古神话:是指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它的产生主要与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环境以及恶劣自然条件有关,其主要保存在出土资料和《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早期文献著作中,其内容丰富而复杂,包括着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这强烈反映出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以及先民的反抗精神,而其在文学上所运用的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以及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等文学表现手法,对于我国后来的文学发展影响颇大。
笙诗:是指小雅中的《南陔》、《白华》、《由庚》、《崇丘》、《由仪》。
这六篇诗歌皆有目无辞。
学界普遍认为,笙诗是《诗经》中有声无词的笙曲。
三家诗:三家诗是指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所出现的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但最后终因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在民间广泛流传,皆先后亡佚。
说明:古文与今文是因书写《诗经》字体以及版本的不同而形成的学派。
周族史诗:是指《诗经》中的《生民》(始祖后稷的审议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公刘率周人由邰迁徙到豳的历史)、《绵》(古公亶父率周族由豳迁徙到岐之周原的历史,并叙及文王的事)、《皇矣》(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大明》(叙王季娶大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牧野大战。
)等五篇诗歌作品。
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分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的乐调。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齐风等。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小雅共74篇(大多为西周晚期的作品,少数篇目为东周时期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文学表现手法,其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就由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它的文章,排比铺陈,有辞赋的特点。
《盐铁论》:为桓宽所编,记录了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是否取消盐铁酒国营问题的情况。文章以反复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彼此观点,语言激烈尖锐,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毛诗郑笺:毛诗又称古文诗,由鲁国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兼采三家诗,为毛诗作笺,后人称之为《毛诗郑笺》。《毛诗郑笺》为毛诗最终取代三家诗并成为千古一尊奠立了基础。
《山海经》: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当出于春秋战国间人之手,保存了不少神话资料。
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古诗十九首注释.译文及简析
古诗十九首注释.译文及简析国学经典:古诗十九首原文及注释【知识卡片】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古诗”是魏晋以后的人对汉代诗歌的习惯称呼。
汉末政治极端腐败,社会急剧动荡。
在这种社会现实中,文人有的飘泊四方,有的穷困潦倒,有的遭受灾难。
这十九首诗歌,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动态,表现了他们的苦闷和彷徨。
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
就“古诗”所达到的成就及其在诗歌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来说,它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一、行行重行行【原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生别离”是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
所谓“生别离”,并非指人生一般的别离,而是有别后难以再聚的涵义,所以下面说,“会面安可知”。
“各在天一涯”“涯”,方也。
“道路阻且长”“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
“会面安可知”“知”,一作“期”,义同。
《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
《古诗》整体介绍《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下面是关于《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诗十九首名词解释
古诗十九首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古诗十九首的概念(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2)内容上: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
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同时,也描写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如《涉江采芙蓉》。
它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
(3)艺术特色:其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是其一大抒情特色。
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富,即善于锤炼语言,熔铸典故,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之中。
(4)影响:《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它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2.建安风骨(1)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
它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2)建安风骨具有以下特点:时代特色鲜明,情感真挚强烈,文风清俊,慷慨悲壮,气盛词壮,文笔华丽健美。
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互见法(1)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与纪传体相适应的编纂历史的方法。
它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在各篇章中,互相参见,既使《史记》的叙事首尾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2)互见法在《史记》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直接明示,其二是不明示。
如要了解项羽其人,只通过《项羽本纪》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高祖本纪》等,才能完整地理解。
4、《七发》(1)《七发》是由枚乘所作,汉代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
全文假设楚太子生病,吴客探问,陈说七事(即音乐,饮食,车马,宫苑,巡游,畋猎,观涛等)以启发太子,故称"七发"。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古诗十九首》研究
《古诗十九首》研究《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其内容涵盖了人生的诸多方面,从爱情到友情,从生死到离别,从自然到社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
本文将针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古诗十九首》的背景介绍《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编纂的《文选》,其创作年代不详,一般认为是汉代文人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十九首诗歌在内容上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二、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的关键词包括:五言诗、文人创作、情感表达、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人文内涵等。
三、《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内容1、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语言简练流畅,用词精准,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其次是情感表达真挚细腻,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情境来表现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再次是具有深刻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自然与社会现象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2、主题与内容《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涵盖了爱情、友情、离别、生死等多个方面,这些主题相互交织,展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中爱情主题是较为常见的主题之一,诗歌中描写了爱情带给人的美好和痛苦;友情主题则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向往;离别主题则表现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和不舍;生死主题则表现了作者对生死轮回的思考和豁达。
3、对后世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开启了五言诗的创作之门,影响了后来的文人诗歌创作。
它所表现出的真挚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同时,《古诗十九首》还对中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方法研究《古诗十九首》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通过对诗歌的文本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特点、意象和象征手法以及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研究则可以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跨文化研究则可以将《古诗十九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加以润色。
其实名词解释要求没那么严苛,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
)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的,比较接近原始形态的,质朴的歌谣。
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的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
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的结合是其重要特征。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的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的现实生活。
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
全书305篇,另有6篇笙诗。
可能由周王朝的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4、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
三者之中,赋是基础。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
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
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
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
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哀公十四年(前481)之间的历史。
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8、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历史散文都是为阐述《春秋》经典而作的编年体史书,合称春秋三传。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35.辛弃疾号稼轩。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他的词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驰骋百家,转益多师,而且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他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体现了自己的人格。他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离之后,仍能够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律诗独立存在。他的词不仅“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且“色罗万象”。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20.西曲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
21.出现在齐梁之际、盛行于梁陈时代的一种诗歌。在形式上讲求声律、对偶、辞采,风格轻艳丽靡;在内容上,以写闺阁情怀和描写女性为主。
4.“春秋三传”
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
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31.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种⾳乐的分类,由⾳乐⽽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五个地⽅⾳乐演奏乐歌。
有诗⼀百六⼗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雅”“⼩雅”。
⼤雅多颂美,⼩雅多怨刺。
有诗⼀百零五⾸;“颂”是⽤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篇。
2.《左传》——原名《左⽒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于鲁哀公⼆⼗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化、外交等诸⽅⾯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夫专权的重⼤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夫等各类⼈物的活动。
3.《战国策》——⼀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三⼗三篇,按国别分为⼗⼆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战国初年⾄秦灭六国前⼆百四⼗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策⼠的⾔⾏,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学上有较⾼成就:善于运⽤寓⾔和⽐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物形象,叙事说理⽓势奔放、语⾔流畅,对后世散⽂、辞赋的发展产⽣过重⼤影响。
前⼈称其为“辨丽横肆,亦⽂辞之最。
” 4.诸⼦散⽂——战国诸⼦百家的散⽂。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说,⼤胆发表各⾃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化的发展。
秦汉文学精品解读--古诗十九首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纵使你不甘心放弃,纵使你决心等到底,可是你有多少时间 用来等待呢?时间在不停地消失,一年很快就到了岁暮,而人生很 快也就到了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所有相思期 待的苦心都将落空,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心的一件事!事实 上,这又是人世间绝对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思君令人老,岁月
是一种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而是一种极高贵极坚贞的德操了。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悲哀和挫伤,如果你丝毫 不作挣扎努力便自己倒下去,虽然你的遭遇令人同情,可是 你的态度并不引起人们尊敬;但如果你在最大限度地尽了人 力与命运争斗之后,即使你倒下去,也给人类做出了一个榜 样。何况,万一真的由于你的努力而实现了那个本来好像不 可能实现的愿望,岂不更是一件意外的喜事!“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就隐然流露出这么一种可贵的德操。
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 熟。刘志无成, 2、思妇的离愁别绪。
艺术特色
• 作者都是中下层文人,从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 上汲取营养;同时也接受了《诗经》、《楚辞》 的优良传统,因而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 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达到天衣无 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 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 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 鲜明突出。
的林妹妹早就死了!”宝玉当时就昏过去了。大家都责
备宝钗不应该故意给宝玉这样大的打击,宝钗却说: “倘若总是不敢对他说明真相,那么他心里就永远不 能安定,病也就永远不能好。
今天我告诉了他,他虽然如此痛苦,可是从此以后他
这种思念就断了,他的心也就安定下来了。”
宝钗这个人是很有办法也很有道理的。后来,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一、先秦1.上古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2.诗六义《诗经》六义之说法,流源于《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说法与《周礼》相同,“风雅颂”指《诗经》按音乐性质不同的划分,“赋比兴”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3.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音乐均为曾入乐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种。
风,即地方音乐曲调,十五国风是十五个不同地区的民歌音乐。
“雅”,即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音乐。
“颂”指祭神祭祖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
“颂”包含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也是我国最早的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尚书》的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5.春秋笔法春秋时期经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但记事简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事件的简略排比)。
《春秋》一子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6.《庄子》“三言”《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托于他人他物的语言。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楚、取信于人,必须“籍外论之”。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中诗歌收集方式的一种说法,产生于先秦时期。
持此说的学者认为,古代王朝的君王为了解自己执政的得失,常命令朝廷官员以诗歌的形式进谏。
如《国语·周语上》中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
”2、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中诗歌收集方式的一种说法,最早由汉代学者提出。
持此说的学者认为我国上古有自上而下的诗歌采集制度,采诗官到民间采诗,将之献于朝廷以使国君了解民情。
如《汉书·食货志》中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采诗说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3、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4、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兴的问题较为复杂,历来众说纷纭,大体说来,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用来起韵或烘托氛围等。
5、《逸周书》:本名《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今存60篇(其中4篇残),另外11篇唯存篇目。
文字表现和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人根据史料重新编撰的,非一时一人之作。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古诗十九首翻译赏析_古诗十九首名词解释
古诗十九首翻译赏析_古诗十九首名词解释,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中选录十九首古诗编入而成。
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据文学的题材领域,让位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良非虚言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
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