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
【相关练习】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提倡( )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学习与思考相结
D.择优而教
2.孟子
(1)政治: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提出“政在 得民”,反对苛政。
(2)民本:提出“民贵君轻”(唐太宗与魏征)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 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 德治国。”
二、儒学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1)政治思想 A.礼:维护周礼(保守性)
B.“仁”: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道
德观和伦理观)
——核心
C.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文化教育
A.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十三: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学七十术有二逐人。渐下移──,司马从迁《“史记学·孔子在世家》
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舆论阵地
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
材料三: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
2015-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2018·北京文综·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考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解析】孟子所说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表明其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排除;宗法制度在西周时期已较为完善,故D项排除;材料信息“以德行仁者王”体现了儒家强调用“仁”的思想进行教化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
【答案】C2017年题组(备注:无)2016年题组1.(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解析】儒家学派主张“仁”,注重德性,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中的主张,故①正确;墨家学派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②错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斯多亚学派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而生,有益于人类,适宜于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位于孔庙东侧, 位于孔庙东侧, 天下第一家” 有“天下第一家” 之称, 之称,是孔子嫡系 长期居住的府第, 长期居住的府第,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 官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 典型建筑。 圣府大门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⑶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第 3、 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 物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孔子—— 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身世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思想
从政经历 成就 政治思想:“仁”、“礼” 仁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等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思想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的地位
孔子的身世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551年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 479年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对他的尊称。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 孟子,名轲, 邹国人, 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 子的孙子子思, 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 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 教书为主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 于各诸侯国。 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 书立说, 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 理成《孟子》一书。 理成《孟子》一书。冯 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 理想主义代表。 理想主义代表。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资料
③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疑心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位。
④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⑤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资料
〔重点讲解〕
浅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剧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根底,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剧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 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期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汲取和融合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小资料〕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兴盛、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X,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全部的著名学派聚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园地。
(完整版)2018-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解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
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
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
《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
由此排除②。
【答案】C2019年题组1.(2019·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答案】D2.(2019·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2.“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出自()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韩非子》3.“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4.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材料反映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D.孔子的德治思想5.“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6.“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
”这一评价是针对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7.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A.讨论主题不同B.价值取向不同C.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8.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A.实行民主政治B.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C.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D.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9.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B.“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C.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D.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答案】C2.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
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A项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D项排除。
3.儒学的核心体现是“仁”和“礼”。
历史上,儒学常常被视为“周孔之道”,后者的实质内容即“仁”和“礼”;“周”即周公,其文化层面的历史活动主要与制礼作乐相涉;“孔”则是孔子,其思想与“仁”的观念无法分离。
这表明“周孔之道”A.是历史传统文化与春秋现实相结合的产物B.开创者强调用礼维护周朝秩序C.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不为统治阶级所重视D.就是对周公思想的完全的继承【答案】A4.《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补充资料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 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 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 “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 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 派。
第 1 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解读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重难突破
一、【概念阐释】 什么是“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知识分子从维护本阶 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诘难、批驳其 他学说,以确立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学派、学说纷呈、思想 文化繁荣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 艺文志》上 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 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 家、纵横家、兵家、农家等;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 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
探究: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韩非与国,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 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 统治者的需要。 (2)战国——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1、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适应地主阶级建立 新政权的需。 2、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改革,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 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主张法治和严刑峻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 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完整版)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2018·北京文综·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考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解析】孟子所说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表明其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排除;宗法制度在西周时期已较为完善,故D项排除;材料信息“以德行仁者王”体现了儒家强调用“仁”的思想进行教化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
【答案】C2017年题组(备注:无)2016年题组1.(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 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解析】儒家学派主张“仁”,注重德性,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中的主张,故①正确;墨家学派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②错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斯多亚学派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而生,有益于人类,适宜于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
【答案】 B2.《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解析】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选A项。
【答案】 A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
下列选项合适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答案】 B4.(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 【导学号:71640001】A.老子B.孔子C.荀子D.墨子【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君舟民水”的思想可知该思想家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
【答案】 C5.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D.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解析】A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项主张仁政,是儒家思想;C项主张严刑、重罚,是法家思想;D项主张兼爱,是墨家思想。
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十年高考真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2.(2020·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3.(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2019·海南高考·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5.(2019·上海高考·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心”,这句话出自()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6.(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7.(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流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单 元 解 读
宏观上:儒家思想地位的升降 演 变
微观上: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原因、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孔庙——杏坛
2005年在山东曲阜举行的纪念孔子 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 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 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 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 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 成《孟子》一书。尊称“亚 圣”。
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
材料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 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 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 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主张从六个方面(礼乐射御书数)来培养学生
4、文化成就:
整理编纂了《诗》、《书》、《礼》、《易》、 《乐》、《春秋》,合称“六经”,、对发展儒家 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孔子政治思 想的评价
协调人际关系,强调社会责任感与使 命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 “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 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重难点“精讲”】一、百家争鸣归纳记忆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四个思想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二、“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和“争鸣”“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诸子百家思想(含儒家思想)表解:易误辨析:百家争鸣和儒学兴起(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百家争鸣,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找到源头,尤其是儒学思想,经孟子、荀子的继承发展,成为当时的“显学”。
【素质拓展】1、史料与史证(1)史料主题: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史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史料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史料与史证(2)史料主题: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史料]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0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易试题君之K三关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①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②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④。
(3)阶级关系上:⑤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⑥,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⑦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⑧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⑨。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⑩,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 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战国时期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⑪ ,要顺应自然; (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⑫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⑬ 的代表 (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⑭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K 知识参考答案孔子的重要思想类别内容政治 思想仁思想核心是“仁”。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
”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A.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C.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D.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2.(2018·宝鸡高二检测)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3.(2018·临沂高二检测)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人之性恶”D.“性本善”4.(2018·长沙高二检测)“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体现出的孔子教育思想是( )A.因材施教B.不耻下问C.有教无类D.当仁不让5.(2018·中山高二检测)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6.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据此,你认为荀子( )①主张“性恶论”②重视礼制③强调教化④主张礼法并施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2018·成都高二检测)“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8.(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 . (2019 •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解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
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
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一一“吕克昂”学园。
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
《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
由此排除②。
【答案】C2019年题组1 .(2019 •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 B .道家C .墨家 D .法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答案】D2 . (2019 •海南卷历史• 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D •礼治为先【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3. (2019 •浙江文综卷• 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
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答案】B4. (2019 •上海单科卷• 3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
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2019年题组1 . (2019 •浙江文综• 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解析】因为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
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
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由此判断②③与题意无关【答案】C2 . (2019 •广东文综• 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答案】C3. (2019 •福建文综• 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解析】本题的解题材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
“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
“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
故选D项。
【答案】D4. (2019 •安徽文综• 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图3A.①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
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
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
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
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5 . (2019 •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
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2019年题组1. (2019 •山东文综• 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解析】这是墨子的话。
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
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
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答案】B2. (2019 •浙江文综• 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3. (2019 •上海单科• 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此题的关键信息有四:在同一地点;发掘时间;青铜器的数量巨大;青铜铭文内容一一诸侯战争、土地交换。
这些足以排除ACD【答案】B4. (2019 •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繁为攻伐”“实天下之巨害”主张“非攻”为墨家学说,因此选C o【答案】C2009 年题组1. (2009 •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答案】D2. (2009 •上海历史•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题干中①②③是事件的经过,④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④。
【答案】D3. (2009 •海南历史• 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