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合集下载

第三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第三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82.2—HJ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932.2—T HJ )废止;二、术语和定义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1、规范文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3095—GB )2、分类⎩⎨⎧集中的保护目标居民区、文化区、人群二类功能区区、特殊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一类功能区 (二)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2SO )、颗粒物(10PM TSP 、)、二氧化氮(2NO )、一氧化碳(CO ) (三)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四)大气污染源分类⎪⎪⎪⎩⎪⎪⎪⎨⎧体、屋顶天窗等)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体源车排放源)动放的源(城市道路的机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线源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面源囱、集气筒等)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点源 (五)大气污染物分类⎩⎨⎧m 15μ—粒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六)排气筒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七)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P34图3-1 略)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m 0 (八)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见P35图3-2 略)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建设项目,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几何高度最高污染源的高度作为判别标准(九)推荐模式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测工作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适用于一、二—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计算结果大于进一步预常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②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价范围的确定;①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估算模式推荐模式清单 (十)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十一)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二级评价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一级评价1335 (十二)复杂风场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十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热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1、评价方法(1)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2)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3)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公式根据项目工程初步分析结果,选择3~1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i P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10D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2-20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ic Environment(征求意见稿)200□-□□-□□发布 200□-□□-□□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附件二:HJ/T2.2-200□I目录前言............................................................................. ............................................................................I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 (1)4 总则............................................................................. .. (3)4.1 工作任务............................................................................. (3)4.2 工作程序............................................................................. (3)5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 . (4)5.1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 (4)5.2 评价标准............................................................................. (5)5.3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 (5)5.4 评价范围的确定............................................................................. (6)5.5 环境空气质量敏感区(点)的确定............................................................................. .. (7)6 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 (7)6.1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 (7)6.2 污染源调查方法............................................................................. (7)6.3 污染源调查内容............................................................................. (7)7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13)7.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 (13)7.2 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14)7.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 (15)8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7)8.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 (17)8.2 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 . (17)8.3 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 . (18)8.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 (18)8.5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 (19)8.6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 (20)9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22)9.1 预测内容与步骤............................................................................. . (22)9.2 预测因子............................................................................. . (22)9.3 预测范围............................................................................. . (22)9.4 预测受体............................................................................. . (23)9.5 污染源计算清单............................................................................. . (23)9.6 气象条件计算清 (23)9.7 地形数据计算清单............................................................................. (23)9.8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 (23)9.9 预测模式............................................................................. . (24)9.10 模式中的有关参数............................................................................. . (24)9.11环境空气质量预测分析与评价............................................................................. .. (25)1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25)HJ/T2.2-200□II10.1 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25)10.2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 (26)10.3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可行性............................................................................. . (26)10.4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承载力............................................................................. . (26)10.5 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 (26)11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 (26)11.1基本附图要求............................................................................. .. (26)11.2基本附表要 (26)11.3基本附件要求............................................................................. .. (27)附录A 规范性附录推荐模式清单............................................................................. . (28)HJ/T2.2-200□I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制定本标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精选ppt
2
二、大气环境Biblioteka 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 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 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43 标准限值综合判定。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 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
精选ppt
5
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
的 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己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
对于现 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进行实
测:对 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
精选ppt
3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l ~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 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C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 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l 定义为: p =主~x100% C3-1) Co, 式中: P; 一一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G 一一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时m3; Co; 一一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 o Co;一般选用GB 3095 中l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
例行监 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Technix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 1.2适有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2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HJ/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3符号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与单位见表1。

4 4总则4.1 4.1 评价工作的分级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4.1.2 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 i (下标i 为第i 个污染物),P i 的定义为:9010⋅=iii c Q P (1) 式中:P i--------等标排放量,m 3/h ;Q 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 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 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Q i 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

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述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案例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 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进 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 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0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 发展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更新
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相 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标准、程序和 要求,为导则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VS
法规的动态更新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 断发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将进行 动态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提高公众参与度
优化资源配置
评价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 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0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 述
导则的制定目的和依据
制定目的
为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控制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促进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评价流程
本案例采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常规流程,包括现状调查、预测、评估和提出减缓措施等 步骤。
评价结果
通过本案例的评价,发现火电厂项目在正常工况下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较 小,但仍需采取适当的减缓措施,如安装烟气处理设施、加强管理等。
案例二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概述
本案例针对一个拟建的高速公路项目,对其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二、大气环境影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 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 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4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 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
• 一、概述
• • • • • • •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田2.2-2008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 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可参照使用。该导则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导则一大气环境》( HJ厅2.2-93 )的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内容有=评价工作分级和评 价范围确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要求,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该导则于2008 年12 月31 日发布, 2009 年4 月1 日实施。自实施之日起,《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CHI厅2.2-93 )废止。
• • • •
3. 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45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

• • • •
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
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3 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 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 1 ,一般可 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整理)第3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整理)第3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此处首先要明确在新的大气导则中给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1.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知识点:1.1.1计算模式: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

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1.1.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 i定义为:式中:P 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 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 oi的选用: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按表 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 max),和其对应的D10%。

表1 评价工作等级1.1.3注意事项(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概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规定,以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政策、战略及规范性文件要求,对全球环境和大气质量受到可能影响的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投入产出情况、其所引起的影响和减排效率的一种正式的管理程序,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及计算方法,研究界定大气环境活动引起的影响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可控性,为决策部门提供客观依据,保障大气环境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可能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不适用于景观、电性能和噪声等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小规模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三、评价要素(一)要考虑的空气污染要素:悬浮物、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二)要考虑的气候变化效应: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变暖影响、陆地沉降和土壤侵蚀等;(三)要考虑的生态变化效应:植物分布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

四、主要技术内容(一)调查环境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活动参考点的气候情况、活动周边陆地、空气或水域的环境质量情况以及涉及的生态资源是事项,进一步定义活动的环境影响范围;(二)采用预测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活动:包括对烟气的组成和数量分配和计算烟气有毒物质浓度、毒性物质的相关环境质量指标评价和推算可能对大气环境质量不利影响程度等;(三)采用统计分析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空气质量有影响的活动:收集、整理现存的大气污染物质的空气质量数据,采用各种统计技术,对活动的影响效果进行识别和评价;(四)采用计算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乌托邦模型、气象模型等技术,用来反推当前排放及未来排放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对应采取适当的减排和控制措施;(五)模拟分析法:根据系统结构,建立空气污染活动的模拟分析系统,通过模拟分析建立完备的空气污染的影响模型;(六)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将上述独立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建立空气污染活动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模型,对活动决策给出有理性的建议与决定。

大气导则

大气导则

1、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评价工作等级按表
1 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按公式 (1)计算,如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D10%为边长的矩形
列出大气导则中相应的评价工作等级表 评价范围:以D10%为半径或2×
注意: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8.6.3.3.2
≥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8.6.3.3.3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
的影响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监测布点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
位不少于10 个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 0°二级可选有代表性的季节连续观测 2个月以上
8.6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8.6.1 温度 8.6.1.1 温度统计量
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参见附录 C
表 C.9,
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8.6.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是一个标准。技术意义上的标准就是 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其中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 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其目的是确保材料、产品、过程和服务能够 符合需要。这个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是用来指 导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
四、大气导则需掌握的重点
1、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大气环境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指根据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制定出衡量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识别关键污染物潜在传播载体,估算大气环境影响,并预测未来变化情况的技术手段。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对改善当前环境质量及其稳定详细规范,限制或控制自然资源的污染物排放源和社会活动,减少生态系统的损害,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以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对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为基础,进行生物测试、噪声测试和材料测试,以了解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大气污染物测试和传输路线研究,并以该结果为基础进行控制排放,防治污染及限制排放的可行性评价,从而进行合理编制及调整减排策略,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主要分为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几个步骤。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采用大气质量监测和空气质量评价技术对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旨在确定污染物的潜在传播路径,进行先行性的空气污染影响评价,从而
确定影响范围及程度;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是针对污染物传播路径研究出来的污染物排放源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技术研究并对控制排放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以上,就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内容列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在当今环境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防治空气污染,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消除生态系统的损害,保证健康的空气状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环境监测计划
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2008版导则
附录 A 推荐模式清单 B 估算模式所需参数及说明 C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2018版导则
A 推荐模型清单 B 推荐模型参数及说明 C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内容与图表 D 其他污染物空气质量浓度参考限值
汇报框架
一、新大气导则主要修订内容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修订背景
2015年6月,环保部开展“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讨论”:提高导则
重构环评技术导 则体系
规范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015年9月,环保部评估中心提出“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 系工作方案” 2016年12月,《新总纲HJ2.1-2016》发布。进一步优化环评文件
7.1 调查内容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现状调查重点关注哪些污染源
包括项目污染源调查和区域污染源调查
• 建设项目环评污染源调查: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排污 许可,结合工程分析从严确定
明确:区域替代、削减、以新带老、总量来 源 重点关注现状监测值不能反应其污染影响及 变化的污染源(包括被替代污染源、区域在 建、已批复的拟建项目) 监测期间已经存在且正常排放的污染源不用 做详细调查
• 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及结论,满
足排污许可证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
衔接的管理需要
汇报框架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条款解读——1~4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的大气影响评价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新增:HJ66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8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 删除:TJ36-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T 2.2-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T 2.2-9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2.2-93大气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e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 符号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见表1。

序号符号意义单位1 c 地面浓度 mg/m32 c0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mg/m33 c m最大地面浓度 mg/m34 c L小风时地面浓度 mg/m35 C f熏烟时地面浓度 mg/m36 c p尘粒子的地面浓度 mg/m3或大气定压比热 J/(g·K)7 c s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的地面浓度 mg/m38 c a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地面浓度 mg/m3-9 c 长期平均浓度 mg/m310 D 排气筒出口内直径 m11 d 尘粒子直径μm12 f 地转参数13 f ijk有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14 f Lijk静风或小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和风速联合频率15 g 重力加速度 m/s216 H 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 m17 Hc 逼近山体时烟羽的临界高度 m18 He 排气筒有效高度 m19 ΔH 烟气抬升或下沉高度 m20 H 面源的平均排放高度 m21 h 混合层高度 m22 h f熏烟时混合层高度 m23 h o太阳高度角 deg24 I i评价指数25 K ij第j类(个)源i种污染因子的污染分担率26 L 莫宁-奥布霍夫长度 m27 L b试验站距评价项目主排气筒距离 Km28 L c排气筒距海岸线的上风方距离 m29 n o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30 n1烟气热释放指数31 n2烟气高度指数32 P 风速高度指数33 P i等标排放量m3/h34 P130min取样时间的横向稀释系数35 P.S 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36 Q 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37 Q i第i个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38 Q j第j个网格内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m2)39 Q v实际排烟率m3/s40 Q h烟气热释放率 kJ/s41 S 面源面积 km242 T烟羽扩散时间 s或绝对温度 K43 t 烟羽或烟团扩散时间 s44 t 烟团排放初始时间 s45 T L拉格朗日时间积分尺度 s46 ΔT 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大气温度差 K47 ΔT L陆地上与水面上的气温差 K48 U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m/s49 U10距地面10m高处的10min的平均风速 m/s50 U* 摩擦速度51 X 沿平均风向的坐标轴或评价区东西向坐标轴52 X m一次最大地面浓度处距排气筒的距离 m53 X f熏烟时距排气筒的最近距离 m54 Y 在水平面上与X轴垂直的坐标轴55 Z 铅直方向的坐标轴56 Z0地表面粗糙度 m57 α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58 α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59 β拉格朗日和欧拉时间尺度比60 γ探空气温曲线斜率61 γ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62 γ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63 γd干绝热递减率64 σx 平均风向(X 方向)扩散参数 m 65 σy 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Y 方向)扩散参数 m66 σz 铅直方向(Z 方向)扩散参数 m67 σu 脉动速度标准差(X 方向) m/s68 σv 脉动速度标准差(Y 方向) m/s69 σW 脉动速度标准差(Z 方向) m/s70 σyf 熏烟时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扩散参数 m71 σy τ1 对应取样时间为τ1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72 σy τ2 对应取样时间为τ2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 73 Φ(s), Φ(P)概率函数74 ρa 大气密度 g/m 375 Δθ/ΔZ 位温梯度 76 Г(η,τ)不完全伽马函数77 ϕ当地纬度 deg78 λ 当地经度 deg79δ太阳倾角 deg4 总则4.1 评价工作的分级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旨在促进有效研究和政策制定,以防
止和减轻大气污染、大气品质变化及其引起的健康和环境后果。

它是
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从数据的角度评估空气污染的影响,并考虑各
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全球健康和环境质量,其中包括噪声污染、
气态污染、烟气污染等。

空气污染主要是由化学物质(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氨等)、微尘,气溶胶,气体(氯气,甲烷等)等有害物质
造成的,也可能是由建筑物持续释放的有毒物质造成的。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需要分析和评估已知污染物,以便确
定相关的潜在负面影响,并审视已论证的和潜在的解决方案,以减轻
其影响。

此外,还需确定不同敏感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容易受污
染的人群)的潜在暴露,并考虑基于风险的评估,以确定最大允许污
染水平。

此外,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还要求实施进行有效的空气污
染检测、监测和监督,以及评估污染源的可行性。

一旦可行性确定,
就可以确定解决方案需要的资源,并考虑在大规模采取行动的情况下,将投资变为环境和健康益处的可行性。

总而言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一个系统的方法,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估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减轻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环境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 简单地形,见图 1。 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7)简单地 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8)复杂地 形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
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
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 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5 ) 大 气 污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 染物分类 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在考试大纲中 包括八个模块,分别为: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气 象观测资料调查、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 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及附录。
首先就要明确在大气导则中给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
基本术语 定义
表1 评价工作等级
(3)注意事项
①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 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②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③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④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
3)特征 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 污染物。
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 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4 ) 大 气 污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 染源分类 排放源等。
9)推荐模 推荐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具体详见后述)。
10)非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 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正常排放
11)长期 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 气象条件。
13 ) 大 气 环境防护
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目的主要是增加空间稀释距离,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距离
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 距离。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1.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 知识点: (1)计算模式: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
(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 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 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评(1)价计工算作,等如级污按染表物数1的i大分于级1判,据取进P值行中划最分大。者最(大Pm地ax面),浓和度其占对标应率的PiD按10公%。式
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 不低于二级。 ⑤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 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⑥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 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⑦不同等级工作预测模式的选择: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 气象条件。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
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 12 ) 复 杂 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风场
பைடு நூலகம்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
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划分为 1 ) 环 境 空 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气敏感区 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
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 污染物
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 (SO2)、颗 粒 物(TSP、PM1O)、二氧化氮 (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作进行分级。 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
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 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 据进行分级。
(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 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 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D10%。其中Pi定义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