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教学提纲
《麦田守望者》课文教案
![《麦田守望者》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20ddb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8.png)
《麦田守望者》课文教案课文教案《麦田守望者》是一部由美国作家J.D.塞林格所创作的小说,于1951年首次出版。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纽约的一家私立学院内度过的三天。
小说以霍尔顿的视角透露了他对社会虚伪和冷漠的态度,展现了他对童年与成长的思考与回忆。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麦田守望者》这个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主题和思想,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麦田守望者》的背景和作者简介,了解该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影响;2. 掌握本书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3. 理解本书所揭示的主题和思想,并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理解;4. 运用创意思维,进行小组或个人演讲、写作和绘画等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和概括《麦田守望者》的主题和情节;2.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剖析角色形象及其中蕴含的意义;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入挖掘故事中的隐含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背景介绍与导入(约20分钟)1. 向学生介绍《麦田守望者》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包括J.D.塞林格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以及这部小说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2. 导入问题:你对于这本小说有了解吗?是否听说过这本书?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或猜测?第二节:情节分析与讨论(约40分钟)1. 学生阅读《麦田守望者》的主要情节,并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出每一章节的主要事件。
2. 分组展示与总结:由每个小组代表进行展示,介绍他们所归纳出的章节主要事件,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第三节:角色分析与讨论(约40分钟)1. 学生分析和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菲奥娜、阿克雷利和斯特劳斯兄弟等,探究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2. 学生展示并讨论:小组成员可以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四节:主题与思想剖析(约4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麦田守望者》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包括成长与成熟、对社会的不满与反叛以及童年的美好等。
《麦田里的守望者》--高考语文阅读经典名著导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高考语文阅读经典名著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880dba4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6.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阅读单元设计《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J.D.Salinger,1919~2010) 195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小说发表后,大中学学生争相阅读,家长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把它当作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钥匙。
单元标题:麦田里的守望者设计人:大卫·格兰特(David Grant)课时数:11天(或12天)【内容标准】超越“霍尔顿的出色冒险”这种过分简单化的观点来理解小说。
向学生介绍对理解霍尔顿经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 Freud)罗斯( Kubler-Ross) 等。
【表现标准】对课文仔细阅读,做出一个有充分理由的假设。
互相合作得出一个成果,并为之辩护。
展示“对思想进行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在对小说逐步深刻理解的过程中,有认识到自己误解的能力。
【单元的背景和目的】本单元给学生机会练习课程所需的核心技能:阅读,分析文学作品,讨论,合作,写作和演说。
主题联系将取决于在课程中阅读的其他文学作品。
例如,在美国文学课的背景中,与《赫克·芬恩》(Huck Finn)存在明显的联系。
在关于“一致性”或“喜剧与悲剧”或“长大成人”等主题课程的背景中,将存在其他的联系。
不管在什么场合读《麦田里的守望者》都允许青少年考虑自己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不过人们希望,最好在与文学作品保持一种相对安全的距离并有辅导的教室环境中思考。
对每位教师来说,重要的是一边评估学生能在多深的程度上探讨“伪善”的问题(包括讨论社会习俗和伪善、青少年性行为、家庭动态以及对待死亡等问题);一边评价安全和信任的程度。
【表现任务和节目】1. 霍尔顿出了什么事?学生扮演听取霍尔顿讲述经历的某家医院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仔细阅读并讨论霍尔顿对去年12月所发生事件的陈述之后,委员会将要:给医院写出一份报告,给霍尔顿父母写一封信,最后他们将在一个委员会面前解释并说明他们的结论和建议。
外国文学思政教学案例
![外国文学思政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8fdb53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0.png)
外国文学思政教学案例《麦田里的守望者》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美国文学经典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主题与内涵。
2. 理解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价值观与行为,对其思想及其代表的现象进行探讨。
3. 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社会与自我之间的矛盾、责任、信仰等重要问题,能够对自己和社会的发展有所思考。
二、教学内容:1. 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简介,以及小说的主要情节与意义。
2. 分析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等方面的表现。
3. 探讨霍尔顿·考菲尔德所代表的现象及其悖论,如成长与堕落、自由与责任、真实与虚伪等。
4. 展开对霍尔顿·考菲尔德的评价与思考,并与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心理状况以及社会现象联系起来。
三、教学步骤:1. 以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简介开始,向学生展示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与作品经历。
2. 了解小说情节,讲解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主题与内涵。
3. 阅读课文,分析霍尔顿·考菲尔德的人物形象、情感、行为,引导学生探讨人类的本质、善恶、信仰、探索等问题。
4. 重点讲解霍尔顿·考菲尔德所代表的价值观和思想现象,如反对虚伪、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性的直观感悟等。
5. 对霍尔顿·考菲尔德的评价和现象背后的悖论进行探讨,让学生深入思考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道德、文化等重要问题。
6. 以现实举例,与学生一起对亲情、友情、爱情等话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用优秀作品的思想启迪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以及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节外国文学思政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重视,对主角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思想、行为等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思辨、分析和判断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能够引发学生对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探讨,从而对自己和社会的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解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7a4024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6.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解《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解《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
塞林格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类情感的敏感度,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
本文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进行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一、背景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的美国,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反叛的青少年,被父母送到一所寄宿学校接受教育。
小说以霍尔顿从纽约市逃离学校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回忆和叙述展现了他的经历和思想。
二、主题分析1. 成长与青少年的困惑《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触及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对社会现实的质疑。
霍尔顿经历了丧亲之痛、社交困境以及对虚伪和冷漠社会的不满,他试图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但也面临着自我保护和逃避现实的挣扎。
2. 真实与虚伪的对立塞林格在小说中通过霍尔顿的眼睛,对社会虚伪和冷漠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霍尔顿讨厌人们的虚伪,他看不惯人们的伪善和表面功夫,因此他追求真实性和真诚的交流。
小说中的人物代表了各种社会类型,如他厌恶的假正经人、虚伪的老师和对学术成绩过于看重的学校体系。
3. 守望者的角色意义小说的标题《麦田里的守望者》有着深刻的寓意。
霍尔顿设想自己是一位守望者,他希望能够守护那些童真和纯洁的孩子们,防止他们接触到世俗的污染。
守望者的形象象征着对纯真的保护和对邪恶的抵抗,显示出霍尔顿内心深处对美好的追求。
三、人物描写和情节分析1. 霍尔顿·考尔菲尔德霍尔顿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和主人公,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他十分反叛,对学校和社会体制不满,并试图逃离现实的束缚。
霍尔顿具有冷漠和逃避的特点,同时也保持着对真实和纯洁的渴望。
2. 菲尔克和斯特勒韦尔兄弟这对兄弟是霍尔顿在学校里的朋友,代表了霍尔顿心中纯洁和善良的力量。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解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15fcbe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b.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解《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小说,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美国纽约度过的三天两夜的故事,展示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迷茫和挣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美国社会。
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由于在学校中无法适应和融入,他决定放弃学业,在一个繁忙的周末逃离学校,独自一人在纽约城度过了三天两夜。
主人公的特点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个非常矛盾而又敏感的人。
他对社会道德的虚伪感到厌恶,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充满迷茫。
在小说的开篇,他表达了自己的心境:“我就是不喜欢那些自以为是的人。
对那些太过聪明老练的人,我总冷眼旁观。
”人物关系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小说中遇到了一些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妹妹菲尼丝、夜总会歌手萨莉和老师安东尼。
1. 妹妹菲尼丝:菲尼丝是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非常关心妹妹的成长和安全,并且对她的独立和天真感到担忧。
在故事的结尾,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去看望了妹妹,他试图保护她远离危险和成长的伤害。
2. 夜总会歌手萨莉: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纽约的一间夜总会中邂逅了萨莉。
他对萨莉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但他对萨莉的虚伪感到失望。
最终,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意识到与萨莉之间的关系只是一时的寄托。
3. 老师安东尼: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学校遇到的老师安东尼是一个“势利鬼”,霍尔顿非常讨厌他的虚伪和伪善。
他对安东尼的痛恨直接体现了他对整个社会道德的反感和迷茫。
主题和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探讨了成长与青少年心理困境、社会道德和对真实的追求。
小说揭示了社会道德的虚伪和假面具,呼唤人们真实的面对自己和他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教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a2b3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d.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教案导语:《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描写青少年少年霍尔顿·考菲尔德的经历为主线,深入探讨了成长、孤独与社会问题等主题。
本篇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深入挖掘小说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b. 了解作者塞林格的写作风格和创作背景。
c.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a.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a. 帮助学生思考自我成长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b.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解读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与思想。
b.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难点a.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如孤独、虚伪等。
b.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与解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小说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总结。
3. 观影法:推荐学生观看与小说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内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核心思想和主题A. 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麦田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以及守望者的含义。
2. 展示书籍封面或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测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B. 讲解1. 简要介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背景和作者塞林格的创作理念。
2. 解读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特点和内心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他对社会、成长和自我身份的思考。
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如对社会的批判、对孤独的描绘等。
C. 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小说中的几个关键问题:a. 霍尔顿对社会和成人的看法有哪些?他对虚伪和伪善的批判如何表现?b. 霍尔顿为什么要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c. 通过霍尔顿的成长经历,我们能学到哪些关于青少年成长的道理和价值观?2. 每个小组派代表就讨论结论进行汇报,并进行全班讨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教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11578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2.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教案第一部分:教学背景介绍(总字数:200字)教学背景介绍部分主要引入《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引发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兴趣。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总字数:150字)教学目标部分明确说明本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对小说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能力目标包括鉴赏文学作品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总字数:300字)教学内容与方法部分具体解释了本教学活动的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选择。
内容包括小说的主要线索、情节梳理和重要人物介绍等。
教学方法主要使用讲授、讨论和分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与实施(总字数:500字)教学过程与实施部分详细描述了本教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引入活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学生作品展示等环节。
通过合理的教学顺序和步骤,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小说的各个层面,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总字数:250字)教学评价部分介绍了对本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旨在提升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认知和反思。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个人作品和学习笔记等多个方面,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第六部分:拓展延伸(总字数:200字)拓展延伸部分提供了一些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相关的拓展活动和资源链接,包括其他同一作者的作品、相关电影的观看等。
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和活动,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文化素养。
第七部分:教学反思(总字数:100字)教学反思部分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总结:教案内容总字数为1500字。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背景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评价、拓展延伸以及教学反思等部分,帮助教师系统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麦田里的守望者》教案将为学生提供一场丰富而有深度的文学之旅。
麦田里的守望者教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606d2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d.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教案教案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教学目标: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品,于1951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展开,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描绘了他在纽约市度过的三天时光。
霍尔顿是一位叛逆的十七岁少年,对社会现实抱有怀疑和不满的情感,在校园生活、家庭关系、友谊以及成长问题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反思。
教学内容:1. 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背景和作者J.D.塞林格。
2. 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塞林格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简要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对该作品有一个初步了解。
3. 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小说的部分章节,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小说中不同场景和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5. 知识拓展:讲解小说中一些重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6. 总结与展示:请学生总结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以及他们对该作品的个人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阅读活动和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
2. 收集学生对小说的总结和个人观点,评估他们对作品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教案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探究教学目标:探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探究主题: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题,比如成长与迷茫、真实与虚幻、孤独与寻找等。
2. 引导思考: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观,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并提问他们对于这些情节和形象背后的意义有何理解。
2. 主题讲解: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种主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例如成长与迷茫。
语文教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 的青少年心理
![语文教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 的青少年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2519ea3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4.png)
语文教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青少年心理语文教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青少年心理一、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 D. 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一部青少年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美国社会中的成长经历。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解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心理,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二、教育目标1. 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理特点;3. 探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成长困惑;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小说背景介绍与导入(15分钟)1. 讲解《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出版年份和题材,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2.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与青少年成长相关的书籍或电影,与《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对比。
第二课:主人公性格分析与心理特点(30分钟)1. 分析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性格特点,如叛逆、敏感、孤独等;2. 讨论这些性格特点对霍尔顿行为和思想的影响;3. 合作讨论:学生们分组,选择一个特定场景,演绎霍尔顿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第三课:青少年心理问题探究(45分钟)1. 指导学生就自身的成长经历,讨论青少年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例如自我认同、逆反心理等;2. 合作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分享彼此的成长困惑并探讨解决方案;3. 集体讨论:每组汇报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课:文本解读与批判思维培养(30分钟)1. 指导学生对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对话进行分析和解读;2. 教师提出一些辩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并表达个人观点;3. 提醒学生发表观点时要注意理性、客观和尊重他人意见。
四、教学评价1. 阶段性小测:每节课后进行简答或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已学内容的理解;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身成长的心情散文,引用小说中相关内容作为启发。
五、拓展延伸1. 推荐更多经典青少年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等;2. 组织学生观影活动,选择与青少年心理成长相关的电影,并引导学生进行评论和讨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青春迷惘 - 教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青春迷惘 -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8a9c7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1.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青春迷惘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1.2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1.1.3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1.4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争议1.2教学目的1.2.1增进学生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理解1.2.2分析小说中的青春迷惘主题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2.4引导学生反思青春期的困惑和成长问题1.3教学准备1.3.1预读《麦田里的守望者》1.3.2收集关于作者和作品的背景资料1.3.3准备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如PPT、视频等)1.3.4设计互动环节和讨论问题二、知识点讲解2.1青春迷惘主题2.1.1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角色分析2.1.2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2.1.3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2.1.4青春迷惘在当代社会的普遍性2.2文学手法分析2.2.1第一人称叙事视角2.2.2非线性叙事结构2.2.3对话和内心独白的运用2.2.4象征和隐喻的运用2.3社会文化背景2.3.1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2.3.2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2.3.3成人世界与青少年世界的冲突2.3.4教育体制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三、教学内容3.1小说情节解析3.1.1霍尔顿的逃学经历3.1.2与不同人物的互动和冲突3.1.3霍尔顿对妹妹菲尼的关爱3.1.4小说结尾的开放性和解读空间3.2青春迷惘的探讨3.2.1青少年对成人世界的失望3.2.2追求真实与虚伪的挣扎3.2.3青春期的孤独感和归属感3.2.4成长的痛苦和自我认知的过程3.3教学活动设计3.3.1小组讨论:分析霍尔顿的性格和成长问题3.3.2角色扮演:模拟小说中的关键对话3.3.3写作练习:以霍尔顿的视角写日记3.3.4思辨讨论:探讨青春迷惘的普遍性和当代意义四、教学目标4.1理解作品主题4.1.1识别并解释《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青春迷惘主题4.1.2分析霍尔顿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如何体现青春期的困惑4.1.3探讨小说如何反映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的生活状态4.1.4将小说主题与当代青少年的经历进行比较4.2提升文学分析能力4.2.1识别并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隐喻等)4.2.2学习如何通过文本细节推断作者意图4.2.3练习批判性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4.2.4结合文学背景,理解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4.3培养批判性思维4.3.1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作品主题的见解4.3.2学习如何构建有说服力的论点4.3.3探索小说中的道德和哲学问题4.3.4结合个人经历,反思青春期的成长和挑战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小说中的非线性叙事结构5.1.2霍尔顿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5.1.3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的解读5.1.4将小说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5.2教学重点5.2.1理解青春迷惘主题的核心概念5.2.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和冲突5.2.3识别并解释小说中的文学手法5.2.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5.3教学策略5.3.1使用图表和思维导图来辅助理解小说结构5.3.2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来深入分析人物性格5.3.3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5.3.4结合多媒体材料,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本6.1.2教学PPT,包含关键情节摘要和人物关系图6.1.3相关视频材料,如作者访谈或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6.1.4写作材料,如纸张、笔等6.2学具准备6.2.1学生需自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本6.2.2笔记本和书写工具,用于课堂笔记和写作练习6.2.3思维导图工具,用于整理和分析小说结构6.2.4计算机或平板电脑,用于在线资源和多媒体材料的访问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7.1.2快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7.1.3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对青春迷惘主题的思考7.1.4分享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如作者照片或作品封面7.2主体教学7.2.1通过文本阅读,分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7.2.2讨论小说中的青春迷惘主题,鼓励学生发表见解7.2.3练习文学分析,识别并解释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7.2.4进行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或主题辩论7.3.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所学知识点7.3.2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7.3.3提供反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努力7.3.4分配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鼓励进一步的思考八、板书设计8.1章节概览8.1.1小说主要人物关系图8.1.2青春迷惘主题的关键概念8.1.3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列表8.1.4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对照表8.2教学重点内容8.2.1霍尔顿的角色分析8.2.2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实例8.2.3青春迷惘主题与当代青少年的联系8.2.4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方法8.3互动环节设计8.3.1小组讨论的问题列表8.3.2角色扮演的角色分配和场景设置8.3.3写作练习的主题和格式要求8.3.4思辨讨论的引导问题和参考论点九、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9.1.1分析霍尔顿的性格特点及其成长问题9.1.2解释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9.1.3讨论小说如何反映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的生活状态9.1.4比较小说主题与当代青少年的经历9.2写作练习9.2.1以霍尔顿的视角写一篇日记,描述他的内心世界9.2.2写一篇短文,分析小说中的某个文学手法9.2.3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青春迷惘的反思9.2.4设计一个关于小说主题的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9.3批判性思维9.3.1对小说中的一个道德问题进行辩论9.3.2分析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提出自己的解读9.3.3评价霍尔顿的行为,并讨论其对青少年的影响9.3.4探讨小说中的某个社会问题在当代的意义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10.1.2反思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10.1.3评估学生对小说主题和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10.1.4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10.2.2提供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背景资料10.2.3引导学生探索青春迷惘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表现10.2.4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社团或活动,进一步培养文学兴趣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本教案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教材,围绕青春迷惘这一主题,设计了全面而深入的教学内容。
《麦田守望者》文章教案
![《麦田守望者》文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f07c6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3.png)
《麦田守望者》文章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以《麦田守望者》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主题和核心思想。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学生将能够深入思考书中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分析其中的文学手法以及作者的用意,并通过创作和讨论活动,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麦田守望者》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该作品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3.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文学手法和用意。
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该作品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3. 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文学手法和用意的分析。
4. 创作和讨论活动的设计。
教学难点:1. 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和解读。
2. 对文学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麦田守望者》小说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麦田守望者》的封面和简短的书籍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1. 你听说过《麦田守望者》这本书吗?你对它有什么了解?2. 你认为这本书的故事可能是关于什么?讲解背景和作者简介(15分钟):1. 给学生简要介绍《麦田守望者》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如二战后的社会背景,作者J.D.塞林格的生平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和用意。
核心内容和主题(20分钟):1. 带领学生读懂小说的核心内容,包括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与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
3.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表达的一些普遍的主题和价值观。
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分析(25分钟):1. 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和其他重要角色。
2. 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他们与主题的关系。
3. 引导学生发现和讨论作者在小说中使用的一些文学手法,如象征、对比和描写方式等。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青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成长的教学方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青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成长的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57474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5.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青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成长的教学方案1. 引言1.1 概述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思考能力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而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提供良好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对自身成长有更深入的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霍尔顿在成长和青春期间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教学素材。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青春主题展开探讨,并设计一套引导学生思考自我成长的教学方案。
首先,在“2. 成长与青春的主题呈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小说并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过程,揭示其中蕴含的青春期挑战和困惑。
接着,在“3. 教学方案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自我成长”部分,我们将设定培养学生自省能力为目标,并设计活动来激发个人成长思考。
最后,在“4. 实施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部分,我们将讨论如何评价学生表现并提供改进和反馈机制的建议。
最后,“5. 结论”部分将总结成长与青春的教学方案,并思考对学生自我成长的意义与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文学作品,通过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
借助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所经历的各种情境和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并激发他们对自我成长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省能力,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春期带来的变化,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准备。
2. 成长与青春的主题呈现2.1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年轻人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对社会和自我成长的思考与探索。
通过描绘霍尔顿在纽约度过短暂假期的经历,展现了他面临着青春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 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过程分析霍尔顿是一个叛逆而敏感的少年,他对虚伪和冷漠社会现象抱有强烈反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报告提纲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报告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65e3ae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5.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报告提纲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萨克雷在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普赖斯青少年的成长故事。
迄今为止,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誉为当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作品。
小说展示了普赖斯少年如何面临社会日渐变化和形势混乱的成长困境,探究了改变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以及精神信仰有时可以赐予成年人力量的故事。
正是这些深刻的洞察力之所以使它在精神上的深刻影响,也使它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本经典,成为很多作家拓展写作思路的灵感源泉。
小说的人物设置也极富真实逼真,中心人物普赖斯拥有很深刻的学问,而他的父亲是一位拥有顽强毅力的成功人士,但他最终明白了父亲的爱与深情相比,父亲其实还是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发展成一个优秀的人。
此外,小说还反映了少年改变自身的过程,表达了自由,勇气和智慧的理念,让人体会到果敢反抗物欲横流的乐趣,也提出了一种超越自我的“真实”精神。
“麦田里的守望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告诫人们要做一个自我,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改变自己的思想,不断努力直至成功。
它也说明了社会改变的影响,以及被绝望支配的行为,点出了当今社会极其深远的故事。
基辛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青春与成长教学方案
![基辛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青春与成长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52ae9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d.png)
基辛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青春与成长教学方案1. 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 基辛格创作于1951年的一本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视角,描述了他在纽约市度过的三天冒险之旅。
该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在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惑、愤怒和迷茫等情感,深刻反映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与社会问题。
2. 教学目标•理解并分析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情节及其背后蕴含的主题思想;•探讨小说中关于青春期和成长经历的情感体验,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并讨论在成长阶段中面对挫折、失落和自我认同困惑时如何应对,并提出个人见解;•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分析和文学价值评估的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文本分析与讨论•阅读和分析小说的关键章节,包括主人公霍尔顿在纽约市的经历,以及他对成人世界中虚伪和冷漠现象的观察和质疑。
•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对主人公、情节、主题等方面的理解与观点,并展开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并探讨作品中存在的复杂情感和道德选择。
3.2 角色扮演与创作•邀请学生扮演小说中不同角色,通过模拟对话、情景再现等方式深入理解其特点和心态。
•组织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或小组合作创作:要求他们创造自己的“守望者”故事或角色,并以此为基础撰写独立文章。
3.3 跨学科连接•探究1950年代美国社会背景,了解当时青少年成长环境与挑战;•利用历史课程查找相关资源并与小说进行联系,分析和比较不同时期的文化变迁;•结合心理学知识,讨论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文学中如何体现。
4. 教学评估•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文本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书面作业评估:收集并评价学生的个人写作或小组合作创作,包括创意、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等。
•小组/班级讨论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言辞准确性、问题提出能力和参与协作程度进行评估。
5. 教学资源•《麦田里的守望者》原版小说及其分析评论;•相关历史资料或教材;•文学评论文章,如针对该小说的解读和批评;•角色扮演活动材料;•学习日志等写作素材。
《麦田里的守望者》ppt解析知识讲解
![《麦田里的守望者》ppt解析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ebb1592bb68a98271fefae5.png)
对社会的影响
小说从1951年出版到现在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 年轻人心灵的慰藉。小说一问世,霍尔顿这个对虚 伪深恶痛绝的少年形象竟然被千万读者看成是迷人 的新英雄,文中的"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受到热烈 欢迎。并且这本小说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 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 的思想和处境。主人公霍尔顿那种没有清楚目的的 反抗,是当时学生和青少年的典型病症。《麦田里 的守望者》发表后,大、中学学生争相阅读,家长 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把它当作理解当 代青少年的钥匙。(当然这是在小说被解禁以后)
独具特色的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我”(霍尔顿·考尔菲尔德)
颓废与没落——淳朴与善良 一个充满矛盾的青年主人公。
“你这一辈子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 ——霍尔顿经典对白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你” 唤起读者的参与意识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 能是我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怎样过……可 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
看完整本书,会不自觉让人想起颇受争 议的“80后”和“90后”的我们,这两代 人同样的处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 活跟着快速丰富起来的时代,精神生活自 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唯一的主人 公霍尔顿正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无论世事怎样变化,我们都应保持孩 子一样的纯真,守护好属于自己的一片金 色麦田。
在虚假的世界里对爱与真的追寻,我们和主人 公一起经历了情感的波澜起伏。霍尔顿了解了广阔 的成人世界,也让他一点点看出了隐藏在“文明 “面纱下的种种丑恶现象。
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离 不开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小说主题的完美 结合。细腻、敏锐地表现了“二战”后青 少年成长的困惑以及从纯洁到世故孤独的 艰难旅程。
《麦田里的守望者》拆书稿
![《麦田里的守望者》拆书稿](https://img.taocdn.com/s3/m/bf7536e9fad6195f302ba67d.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拆书稿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图片来自网络小说采用意识流写作方法,讲述16岁中学生霍尔顿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的活动和内心独白。
他对学校的一切都腻烦透了,对社会上寻欢作乐、忸怩作态的人感到恶心和惊讶,对女友的假情假意感到不痛快,不想看到父母……他唯独对聪明纯真的小妹妹菲苾十分看重和牵挂。
他对妹妹说,他想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看住那些在田野里做游戏的孩子,不让他们靠近悬崖……图片来自网络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的痛,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苦,表现为目的不明的反抗,崇尚自由,对虚伪的周围环境深恶痛绝。
有人说这是一种精神病,其实这是人为了适应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转变时产生的副作用。
从家长的角度说,首先要理解,接受,然后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避免他们走向悬崖。
从孩子的角度说,要知道自己的这种“痛苦”是正常的,并且找到正确的发泄途径。
读书、写日记、找人倾诉都是可以的。
打架、谈恋爱就有点偏了。
要坚守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做自己的“麦田守望者”……图片来自网络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二战胜利,成为世界强国。
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盛行,社会充斥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精神生活一片荒芜。
小说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
愤怒与焦虑是两大主题。
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给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带来心灵慰藉,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霍尔顿,这个对虚伪的周围环境深恶痛绝的少年形象,被千万读者看成新的英雄。
书中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也大受欢迎。
这个时期,完全可以被称为“塞林格时代”。
图片来自网络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 2010年),美国犹太作家,出生于纽约。
1946年退伍之后,塞林格正式投入文学创作。
孤独与温暖的平衡——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学方案
![孤独与温暖的平衡——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6cc76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4.png)
孤独与温暖的平衡——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学方案一、引言•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孤独和温暖的冲突。
•引出教育界对于如何教学该作品时可能遇到的挑战,探讨设计相应教学方案的必要性。
二、分析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2.1 小说主题分析•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揭示的社会问题以及对人性、青少年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探讨主题中关于孤独和温暖之间平衡的重要性。
2.2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对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个复杂而深入人心的角色进行全面剖析。
•分析他在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孤独感和寻求温暖的渴望。
三、选取合适教学方法3.1 文本导读与解读•提供学生对小说结构和情节的整体了解,帮助他们理解主题及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激发对孤独与温暖平衡的思考。
3.2 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深入体验小说中的人物感受与心路历程。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理心与合作能力。
3.3 文本比较与探究•将《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其他文学作品或相关真实事件进行比较分析。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孤独与温暖之间的平衡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重要性。
四、评估和反馈机制4.1 个人作业评估•设计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阅读报告或写作任务,鼓励他们提出自己对于孤独和温暖平衡问题的见解。
•对个人作业进行评估,并给予积极反馈。
4.2 小组活动评估•安排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评估学生在合作与团队沟通上的表现及对主题理解的深度。
•鼓励学生共同思考如何平衡孤独和温暖,并总结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五、结语•总结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教学方案,强调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素养为目标。
•呼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关爱与引导,帮助学生在孤独与温暖之间寻找平衡,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反叛的教学方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反叛的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bbe33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6.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与反叛的教学方案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孤立、反抗社会规范的十几岁男孩在纽约城度过寒假期间的成长经历。
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与反叛两个重要概念,并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解读能力。
目标•理解成长与反叛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探索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作为一个反叛英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对成长与反叛主题的不同理解和呈现方式。
•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文学写作技巧,并培养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观点和感受的能力。
教学活动1.前期讨论:为了帮助学生对成长与反叛主题有一个初步认识,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成长和反叛是相互联系的吗?”,“你身边存在哪些具有反抗规范的例子?”等等。
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2.小说阅读和分析:分配《麦田里的守望者》给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关注与成长与反叛相关的情节、人物和具体细节。
建议学生做笔记记录重要情节,特别是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所经历的变化和冲突,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在小组内就不同方面的成长与反叛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问题,如:“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成功的反抗者吗?”,“霍尔顿在追求自由和真实时面临了哪些困难?”等等。
鼓励学生彼此交流观点,并提供支持和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角色扮演:要求学生选择小说中的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并表达这个角色对成长与反叛主题的态度和观点。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形象、背景和动机,并通过表演来展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5.撰写议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成长与反叛主题的议论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945bb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3.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作者:杨周杰来源:《课外语文·上》2021年第11期【摘要】本文旨在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要求,针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研究表明,整本书阅读已经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重视,但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探索和实践操作仍在起步阶段。
本文在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选取了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小说成长主题的探究、叙述视角的变化等角度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重点。
最后,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理论结合《麦田里的守望者》文本特色,尝试开发适合中学阅读教学的课例。
研究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以现阶段公认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定义为起点,规划课程板块整体教学设计,结合文本特色确定再现重构、经验代入、捕捉细节的教学策略。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注重读写结合的同时,通过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长文本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技巧。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麦田里的守望者;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1-070-03【本文著录格式】杨周杰.《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J].课外语文,2021,20(31):70-72.一、《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大卫·塞林格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展现主人公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游荡的奥德修斯式的三天经历,在全世界青少年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以及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历程。
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深入解读,发现该小说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培养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中的内容十分适合进行整本書阅读教学。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赏析象征主义与“少年侃”讽刺《麦田里的守望者》象征主义的运用与独特的“少年侃”讽刺风格对高中生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霍尔顿和“你”的谈话,讲述的是过去的“我” 的故事,是倒叙;叙述过去两夜三天经历的流浪生活,是 顺叙。《麦田里的守望者》巧妙地改变了传统小说的时间 顺序,倒叙和顺序的结合运用,把故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进行了剪裁与布置,不同时间状态的交错、叠加运用,更 好地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以及青春期成长过 程中的矛盾、迷茫和彷徨。
成人的世界是虚伪的,只有金钱,地位还有女人。主人公厌 倦这虚伪的成人世界,他享受那份单纯。
经典名句:
一、 成熟的人可以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而卑微的活着。
二、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么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三、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你周围的人笑着;你去世的 时候,你笑着,你周围的人却哭着。
四、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都在寻找着某些东西,要么他 们觉得自己的周围无法提供,而放弃了寻找。而有些人甚至在 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 塑造了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一形象, 他反叛、抽烟、喝酒、搞女人,但 他也有 淳朴善良的一面。他性格复 杂多变,但他的追求却很单纯。他 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典型,是当代 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 之一。刻画逼真,整整影响了一代 人。
“所有的窝囊废,都恨别人管他们叫窝 囊废” “你这一辈子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
独特的叙事视角
《麦田的守望者》中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 “我”和第二人称叙述“你”的两种视角,多元化的 叙事方式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让作品产生了真实可 信的效果,体现出小说独特的戏剧性效果。
“侃大山”式的叙述方式:
展现主人公的荒唐的行为,以及矛盾的 心路历程。
多变的叙事时间:
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糅合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品地位:
《麦田里的守望 者》是美国作家塞 林格唯一的一部长 篇小说,该书迄今 全球发行量超过 6000万册,是公认 的美国现代文学经 典。
影响力
●1981年查普曼刺杀约翰·列侬后对记者说,这样做是为塞林格 的
作品打广告。 ●1981年,欣克利刺杀里根总统里的守望者》展现的是“二战”后美国青 少年的精神世界。虽然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周围的 环境也不再像当时那样沉闷。但当我读完这本书的 时候,依然能有那种颓废的感觉,塞林格把霍尔顿 刻画的那么真实太深刻了,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能 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他身上我找到了真实 的自己,有好也有坏。
——霍尔顿经典对白
颓废与没落——淳朴与善良 一个充满矛盾的青年主人公。
霍尔顿强调他痛恨电影,但他却不断出入电影院;当有 机会见到他所喜欢的姑娘琴·拉加德时,他却选择逃避,最 后还把怨气发泄在别人身上;尽管他自己满口污言秽语, 看到有人写了fuck you两个字,霍尔顿当时的心情是“我 见了真他妈的气死”,“我想到菲比和别的孩子会见到它, 最后总有个下流的孩子会解释给他们听”,“我真希望亲 手把写这两个字的人杀掉”。他冒着被误认为写脏话的危 险,把两个脏字擦干净了;最后在妹妹菲比的追问下,讲 自己的理想时是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千千 万万的儿童不掉下悬崖。
者》留在旅馆的房间里。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青年纷纷模仿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登·考尔菲 尔德的生活方式,以酗酒、吸毒、群居等 颓废的方式反抗现实,整整一代充满反叛 精神的年轻人被史学家称为“垮掉的一 代”,这一潮流甚至影响至今,很多现代 艺术家都将塞林格视为精神偶像。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讲主人公第三次被学校开除,不敢 回家,在外流浪的一个经历。转换他的活动空间,每个章节都 是在某个地点来叙述霍尔顿的所见所感:如埃德蒙旅馆、中央 火车站、电影院、百老汇大街他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丑态;在中 央公园经历的与女友不欢而散的会面;在自己家与妹妹菲比一 起感受到的快乐;还有在学校、历史博物馆等场所表现他的留 恋;最后小说以霍尔顿接受医生治疗,拒绝长大而结束。
“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附近没 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混账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 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一理想一方面体现了霍尔顿对肮脏现实的抵抗, 也有保护孩子的觉悟,展示了他令人感动的坚韧,虽然 现实是虚伪的物质的,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我的追寻。 这一代垮掉了,未来还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