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和盲人触棒迷宫学习对比实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人和盲人触棒迷宫学习
对比实验研究Ξ
孟 旭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太原,030012)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正常人和盲人触棒迷宫学习的对比实验研究,对盲人学习成绩优于正常人的心理原因,从认知、记忆、表象、注意诸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盲人心理的巨大补偿作用和学习潜能,为盲人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正常人和盲人 触棒迷宫 学习对比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ouching-stick Maze Performance of Normal People and the Blind
Meng Xu
(Normal C 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030012)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psychological reasons why in touching-stick maze the blind are superior to the normal people from cognition,memory,image, attention and other aspects.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blind has a great deal of compensation functions,and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blind education.
K ey words the normal people and the blind,touching-stick maze,comparative study
一、问题的提出
迷宫(也称迷津),最早是用于研究动物学习的。1899年,斯莫尔(W.S.Small)让白鼠学习一条相当复杂的迷津通路。通过研究他认为,白鼠迷宫学习所依靠的主要是触觉和动觉记忆。1912年希克思(V.C.Hicks)和卡尔把迷津用于研究人类学习。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上使用的触棒迷宫,是在剥夺被试视觉的情况下让被试用小棒进行学习的,但对于丧失视觉的盲人却从未做过。本报告的目的,是通过一组常人被试和一组盲人被试触棒迷宫学习情况的对比,了解他们之间在学习迷宫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异同。
《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第4期(总第20期)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Quarterly)
NO.4,1998(Serial No.20)
Ξ本文是笔者在1984年5月所做的实验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所有实验统计数据都来自原实验报告,常人被试为陕西师大及附中的学生,盲人被试为西安、宝鸡市盲聋哑学校的盲生。
二、实验方法
仪器和材料:触棒迷宫(北京大学仪器厂制造),双眼遮眼罩,秒表,记录纸,笔。
被试:常人组40人,男28,女12,年龄15~30岁;盲人组40人,男25,女15,年龄14~27岁,均为全盲。
指示语:(略)。
步骤:(略)。
三、结果
表1 触棒迷宫学习平均遍数差异及显著性检验统计量常人,i=1盲人,i=2
n i4040
N i29.8618.6
S i10.56 5.48
D n10.98
Z 5.84
表2 触棒迷宫学习平均每遍错次差异及显著性检验统计量常人,i=1盲人,i=2
n i4040
X i 5.06 4.01
S i 1.95 1.20
D x 1.05
Z 1.84
表3 触棒迷宫学习平均每遍时间差异及显著性检验统计量常人,i=1盲人,i=2
n i4040
Y i145.52102.86
S i60.6338.55
D y42.66
Z 3.75
说明:n指样本量,N指尝试总频数,S指总体标准差的估计量,D指实验值的差数,x指平均数,Z指样本平
均数的标准记分,y指平均时间。
根据以上一些表可得出下面的结论。
1.盲人触棒迷宫学习成绩远高于常人。
(1)根据表1
N2/N1=0.62,说明盲人被试学会触棒迷宫所用的平均遍数仅为常人的62%。
Z=5.84,查正态表,其p值小于万分之一。这说明盲人被试迷宫学习平均遍数不仅明显少于常人,而且和常人的差异极为显著。
(2)根据表2
X2/X1=0.79,说明盲人被试学会迷宫平均错误次数为常人被试的79%。
Z=1.84,查正态表,其p值为0.073> 0.05,说明盲人被试和常人被试的错误次数的平均值差异不大。
(3)根据表3
Y2/Y1=0.
71,说明盲人被试走完迷宫一遍所用的平均时间是常人被试的71%。
Z=3.75,查正态表,p值为0.00035,说明盲人被试的时间平均数和常人的差异极大。
从上面的分析可得出结论:盲人触棒迷宫学习的成绩远高于常人。
2.常人和盲人触棒迷宫学习都有一致的先快后慢的学习进程。常人被试和盲人被试在第一遍至第十遍学习的平均时间和平均错误次数的统计结果见图1和图2。这些曲线都呈现出先急剧下降,后又缓慢下降的态势。
图1 被试前十遍触棒迷宫学习时间曲线
72
正常人和盲人触棒迷宫学习对比实验研究/孟 旭
图2 被试前十遍触棒迷宫学习
错误次数曲线
3.迷宫路线表象是常人和盲人被试迷宫学习的共同心理依据。常人被试在通过几遍对迷宫路线的探索后,头脑中的迷宫路线表象不断完善,这是常人被试迷宫学习的主要过程。盲人被试在这方面也和常人被试具有相同之处,这从盲人被试的语言描述和他们画出的迷宫路线图中,都可得到说明。他们把学习迷宫说成类似于上街走路,必须记住什么地方可以走通,什么地方是死胡同,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路线图,才能顺利走完。两位先天盲人被试所画的迷宫路线图,基本上准确地反映了迷宫路线。这说明,盲人被试头脑中迷宫路线的表象是比较清晰、准确的。
四、讨论
(一)盲人触棒迷宫学习成绩优于常人的原因
1.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实验中可看到,每个盲人被试总是饶有兴致,专心致志地走完一遍又一遍,直到掌握。他们能较好地记住盲巷的位置,较少重复犯错;而常人在学习过程中则表现出较难适应,多数被试很快产生烦躁情绪,或表现得心不在焉,常常重复犯错。从表1中可见盲人学会走迷宫的平均遍数为18.6,常人则为29.86。
2.盲人具有认知补偿作用。视觉的丧失,使盲人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其他感官分析器得以发展、完善,形成一个较常人更为复杂的动态联系系统,以保证对现实能作出准确的分析综合,这就是盲人的认知补偿作用。在迷宫学习的过程中,常人被试是在被突然剥夺视觉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难以立即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盲人被试则已具有认知补偿功能,这种优势也提高了盲人的迷宫学习成绩。认知补偿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听觉定向:和正常人不同,盲人对声音刺激具有更强的反应,这是盲人空间定向的重要因素。在迷宫学习中,触棒走入盲巷的信号是电铃声音,这种声音刺激使盲人被试要产生更加努力记住盲巷位置的心理。
(2)触觉-运动觉。盲人的皮肤感受性更高,肌肉感觉灵敏度更高,使盲人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发达的触觉-运动觉来感知事物。在触棒迷宫学习过程中,盲人被试反映了这方面的优势。他们能更好地根据手的移动情况,触棒遇到障碍的情况了解迷宫路线,能以较灵敏的肌肉感觉控制触棒移动,以减少错误发生。
(3)记忆。在盲校里,盲生在记忆和再现词、数字及背诵词句时,表现出超常水平。盲人记忆力的优势,在迷宫学习中明显地反映出来。据实验观察,盲人被试能尽快记住盲巷的位置,避免在下次学习时重走入盲巷。盲人在记忆的广度上也表现出优势,常人被试记忆迷宫路线一般是分段式的,即先着力记前面一段,再分段记后面的路线,而盲人被试则能在一遍学习中兼顾识记全程路线。
(二)关于表象问题
由于常人早已形成了视觉和听觉、视觉和触觉的联系,常人被试即使是在戴上遮眼罩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根据手的操作情况,尽快在头脑中呈现出迷宫路线的视觉表象,并把它作为迷宫学习的主要依据。盲人头脑中的表象却
82
《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第4期(总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