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
(文学常识)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
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文学常识☑一、提起赤壁古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你知道词牌名念奴娇中的念奴是什么意思吗?答: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
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
据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有关。
你知道这个典故吗?答: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
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三、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
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準创制。
有人说踏莎行中的莎字不该读shā,而该读suō,这个说法对吗?答: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
据说,寇準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
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莎读shā时多用于人名、地名。
☑四、词牌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其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答: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
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
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文学常识)十二种词牌名由来
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文学知识一、提起赤壁遗迹,人们第一想到的是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你知道词牌名念奴娇中的念奴是什么意思吗?答: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有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晨晖之上,虽钟鼓笙竽,喧闹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传说唐玄宗曾亲身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 ,果真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 ,开朗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命名为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别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聚集乐曲,据记录有 300 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
教坊曲约有多半成为以后的词调。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
听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相关。
你知道这个典故吗?答: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局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绵延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零落与悲惨。
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以后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演奏,此后流传于世。
三、踏莎行,原指春季于田野踏青。
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準创制。
有人说踏莎行中的莎字不应读 shā,而该读 suō,这个说法对吗?答:踏莎行,原指春季于田野踏青。
听说,寇準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田野踏青,突然想起唐朝诗人韩翃( h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
踏莎行中的莎字读 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莎读 shā时多用于人名、地名。
四、词牌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此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答: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
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常常效其词。
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首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中考语文知识点:各种词牌的由来
中考语文知识点:各种词牌的由来2016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各种词牌的由来词,又称长短句。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那么在我国古典文化中,这些词牌名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最新词牌的由来,希望对大家中考备考有所帮助!1: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八声甘州。
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你知道12大词牌名出处
你知道12大词牌名出处念奴”是人名,“沁园春”有关公主…你知道吗?“念奴”是一个人的名字,“沁春”和公主有关,“雨霖铃”是唐玄宗的爱情悲歌12大经典词牌名是怎么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醉江月。
【词牌出处】“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故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大江东去”,末句“一尊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牌出处】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凄凉。
他想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
后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流传于世。
《钗头凤・红酥手》宋・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渔鲸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词牌出处】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撷芳词》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
陆游用“钗头凤”约有两方面含意:一指自与唐氏分离后, “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指分离前的往事“都如梦”。
36个词牌名的由来
诉衷情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来温庭筠依曲填词、并取名为《诉衷情》,用以抒发感情。
意取《离骚》:“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而名《诉衷情》。
(“中”通“衷”)诉衷情·眉意宋·欧阳修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度曲。
初叫《忆仙姿》,苏轼嫌其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
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忆江南此调本是隋乐《望江南》,又名《谢秋娘》。
据传隋炀帝杨广喜欢在东湖泛舟,作八阙《湖上曲》,配上乐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沁园春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
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
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
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沁园春·孤馆灯青宋·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52个词牌名及由来
44:鹧鸪天。唐、五代词中无此词牌。最初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词家晏殊以《鹧鸪天》填词最多。在北宋词牌中《鹧鸪天》的别名最多,有《千叶莲》、《思佳客》、《思越人》、《第一香》、《醉梅花》、《鹧鸪引》、《骊歌一叠》等等。
45:醉落魄。词牌名。又名《一斛珠》。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江妃不受,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玄宗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25: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26:鹊桥仙。词牌名。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50: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51: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52: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19:满庭芳。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20:木兰花。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21: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
33: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取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诗句而名之。
34: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西戎胡语”。
35:望江南。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调本名为《谢秋娘》,是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所作。后进入教坊。
52个词牌名及由来(完整收藏版)
52个词牌名及由来(完整收藏版)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
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等等。
这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
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下面介绍52个词牌名及由来:1: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十二个经典词牌名由来
【文化】十二个经典词牌名由来2015-09-04壹号收藏壹号收藏2015.9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雨霖铃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
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钗头凤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
多年后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
陆游“怅然久之,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
陆游用“钗头凤”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pǐ)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倏然而逝,未能白首偕老。
沁园春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
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
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
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水调歌头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
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
12个经典词牌,原来它们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12个经典词牌,原来它们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词最开始都是伴曲而唱的,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词的曲调就是词牌。
后来,词完全脱离了曲,词牌就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13个经典词牌,它们背后的故事,你都知道吗?01念奴娇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牌由来“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她明艳美丽,善于歌唱。
在所有官妓中,皇帝最喜欢的就是她。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让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于是将这首曲子定名为“念奴娇”。
02虞美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牌由来因美人虞姬得名。
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项羽兵败乌江,听到四面楚歌,知道难以突破重围,就劝虞姬另谋出路。
但虞姬执意追随项王,拔剑自刎,香消玉殒。
血染之地长出鲜红的花,后人便把这花称作“虞美人”。
人们钦佩虞姬,于是创制词曲,常用“虞美人”作为曲名,倾诉衷肠。
“虞美人”便逐渐演化为了词牌名。
03青玉案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牌由来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美人送给我锦绣段,我以什么来报答呢?就拿青玉制就的几案吧!”04浣溪沙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太有意思了!11个常见词牌名的由来,每一个都有一段故事!
太有意思了!11个常见词牌名的由来,每一个都有一段故事!
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学会了不少古诗词,我们能轻易解释出一首词所表达的意思,老师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一字一句都要翻译成白话。
奇怪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去想词牌名是什么意思。
记忆里,显少有老师解释过词牌名。
注释: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词,又称长短句。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下面是一些常见词牌名的由来,每一个都是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
阅读和积累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两大法宝!想让孩子文学素养高的家长,不妨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成绩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找到好的方法,才能受益终身!
我在互联网课堂免费举办《最强大脑》公益课,如果您的孩子记忆力不好,学习靠死记硬背、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添加微信号:15041482(长按可复制)报名即可免费听课。
世界记忆大师一一汤世声领导的强大师资团队,针对所有中小学生的各种问题量身定制课程:思维导图、记忆宫殿、快速阅读,让孩子重燃学习兴趣,开发记忆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好成绩当然没问题。
23个著名词牌名及其由来
23个著名词牌名及其由来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
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以下简介23个常见的著名词牌及其由来。
1.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于。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官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风”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固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浣溪纱”词牌典出“西施浣纱”。
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
盘点古典诗词中各词牌名的由来介绍
盘点古典诗词中各词牌名的由来介绍盘点古典诗词中各词牌名的由来介绍盘点古典诗词中各词牌名的由来1: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八声甘州。
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渔歌子。
又名《渔父》。
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15:六丑。
周邦彦自创。
52个词牌名及由来
1 :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 ,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不忆江南” 名《忆江南》 ,又名《梦江南》 、《望江南》、《江南好》等。
2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 、《眉峰碧》 、《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 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
3 :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 《采桑》,后截取一 “遍” 单行, 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 、 《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 《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 晏殊。
4 :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 ,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 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 :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 、《相思令》等。
因 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 :丑奴儿。
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 ,所以通称《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 罗敷媚》。
7 :捣练子。
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 :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 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 、《定风波令》等。
9 :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 ,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10 :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而改 ,故名。
11 :八声甘州。
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12 :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 :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 :渔歌子。
又名《渔父》。
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15 :六丑。
周邦彦自创。
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词牌名的来历
词牌名的来历作者:雅敏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第10期1.暗香暗香与《疏影》调,都是姜夔同时创作以咏梅花的,是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
以后张炎用此二调咏荷花荷叶,改名《红情》、《绿意》。
2.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花犯词牌名。
周邦彦自度曲。
“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12.浣溪沙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也是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酹江月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15.蝶恋花唐教坊曲名。
50个常用词牌名及由来
50个常用词牌名及由来01: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
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
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02: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0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0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05:长相思。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06:丑奴儿。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
所以通称《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07:捣练子。
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0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0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八声甘州。
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渔歌子。
又名《渔父》。
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15:六丑。
周邦彦自创。
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
12大词牌名的由来(详解+注释+翻译)
01词牌名•念奴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空一作:崩云;拍岸一作: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注释:】¹大江:指长江。
²淘:冲洗,冲刷。
³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¹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²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¹雪:比喻浪花。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lǔ)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
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同:樽)【注释:】¹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³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¹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²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¹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
华发:花白的头发。
¹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同“樽”,酒杯。
酹: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翻译:】滚滚长江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滔滔巨浪淘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
旧日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儿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古代词牌名来历
古代词牌名来历
古代词牌名的来历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具体的词牌名来历如下:
1. 《菩萨蛮》:据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唐代女蛮国的女子梳着高高的发髻,戴着金冠,缨络环绕全身,被称为“菩萨蛮队”。
当时的倡优根据这一特点创作了《菩萨蛮曲》,后来这一词调便成为词牌名。
2.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为悼念亡妓谢秋娘所作。
白居易曾改名为《憶江南》,但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所以最终定名为《望江南》。
3. 《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而来。
4. 《破阵子》: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5.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又名《定风波令》。
6.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7. 《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据说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
8.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
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西戎胡语”。
总的来说,古代词牌名的来历都与当时的音乐、舞蹈、文学等文化现象紧密相关。
这些词牌名不仅代表了古代音乐文学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
一、提起赤壁古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你知道词牌名“念奴娇”中的“念奴”是什么意思吗?
答: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
“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
据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有关。
你知道这个典故吗?
答: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
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三、“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
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準创制。
有人说“踏莎行”中的“莎”字不该读shā,而该读suō,这个说法对吗?
答: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
据说,寇準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ó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
“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莎”读shā
时多用于人名、地名。
四、词牌“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其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
答: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
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
”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五、虞美人是一种花,夏初盛开,色彩艳丽。
请问词牌“虞美人”是从这种花得名的吗?
答: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
“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六、词牌“贺新郎”是“婚宴上祝贺新郎”之意吗?
答:事实上,“贺新郎”最初名字是叫“贺新凉”。
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了这个词牌的来历:“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huì)恨”。
秀兰受责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
苏轼为此赋“贺新凉”,即“乳燕飞华屋”也。
秀兰歌之,众人始息怒而乐。
以“贺新郎”为词牌的词大多感伤悲愤,和婚宴气氛不合。
七、你知道“鹊桥仙”这个词牌出自我国的哪个神话吗?
答:关于“鹊桥仙”这一词牌名的由来,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
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以上说法都表明了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
古时关于“鹊桥”的神话,以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最早。
至唐时,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诗人多有吟咏。
该调当于此际产生。
八、“红酥手,黄縢酒,满城违禁小说请删除宫墙柳”,是陆游的词《钗头凤·红酥手》中的名句。
请问词牌“钗头凤”最早出自陆游吗?
答:《钗头凤"红酥手》的创作,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
多年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
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该词饱含怅惘与悲痛,数百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成为宋词中的经典。
但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
陆游用“钗头凤”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pǐ)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倏然而逝,未能白首偕老。
不过,自陆游之后,这一词牌才为文人广泛采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九、你知道词牌“沁园春”因何而得名吗?
答: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
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
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
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十、请问词牌“水调歌头”中的“歌头”二字是什么意思?
答: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
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
《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 “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十一、你知道词牌“青玉案”的“案”是指什么吗?
答:“青玉案”出自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锦绣段”,即“锦缎”,丝织品,表面有彩色花纹。
“案”指放食物的小几,形状如有脚的托盘。
十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纱·一曲新词》。
你知道词牌名“浣溪纱”的含义吗?
答:“浣溪纱”词牌典出“西施浣纱”。
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
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
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